论舟山海岸带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策略
海岸带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研究

海 岸 带 资 源 开 发 利 用 的环 境 影 响 经 济 评 价 研 究
王峥 , 王朝旭 , 陶玲 , 侯培强
( 兰州交通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 院环境生态研究所 , 甘肃 兰州 7 0 7 ) 3 0 0
摘
要: 通过 对海岸带资源开发利 用的外部性特征 的分析 , 出对 开发 项 目进行 环境 影响经济评价。同 时对 海 提
e c , la e n un e q a tytei u ne tem n tai ei u n e( laeteleaue ajs tev u ,cl n e ft t t e c , uni e c ,h o e zt no t e c ft t h t tr , duth a e a— i re h i l f fh n l f i o fh n l f i r ir l c l etedsone t au )a da a z eet tdfc r i odr om nmu en gt ei un e ncat n i n ua i u tdt a vle n n l et sma ts n re i t h c ol y h i e ao t i m t e a v e cs os e v o — h i n l f o r
L nh uJ oo gU vri ,L nh u7 0 7 C ia azo i t n es y azo 3 0 0, hn ) a n i t
,
Ab t a t T r u h t e o t rq a i n lss o o s r s u c s e p o tt n a d d v l p n ,p t o wa d t e e vr n e t s r c : h g h u e u l y a a y i f a t e o r e ’ x liai n e e o me t u r r n i m n a o t c o f h o l e o o c a s s me t c n mi s e s n .An x ai t t p cf r c s - e t b ih t e n me fi f e c  ̄c o ,e t b ih t e n me fi u d e p t eiSs e ic po e s a ’ i sa l h a s o l n e s n u tr s sa l h a s o n — s l f
沿海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

沿海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沿海地区投资建设的项目,经常涉及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
将沿海滩涂适宜成 陆的部分,通过工程措施促其脱离海水影响,扩展陆地资源以满足项目建设对土地资源的 需求,对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但滩涂羽垦开发也会造成一系列负面 影响,因此需要进行严格的科学论证,处理好资源、环境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 系,尤英是关注对海涂养殖地、芦苇地、红树林以及港口航道等方面的影响,以体现科学 发展的政策导向。
我国沿海滩涂资源状况及利用潜力我国沿海地区滩涂质地分布与陆地输入的泥沙物质质地和海水动力作用关系密切。
各岸段的滩涂质地有泥砂质底、砂泥质底、砂质底、淤泥质底、卵石底、砾石底、礁石底和珊瑚礁等。
不同滩涂质底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适宜不同的贝藻类生物生长。
淤泥质滩涂上 质较肥沃,营养物质较丰富、是许多贝藻类喜欢栖息生长繁殖的地方。
当地一般根据各种贝藻类的生活习性,选择生长育肥快、周期短和经济价值髙的天然贝藻类进行人工养殖。
滩涂上壤以滨海盐上为主,盐上的盐分主要来自海水,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入海,受海洋潮汐咸水顶托和絮凝作用,不断在近海沉积。
当英尚处于水下堆积阶段时,则为髙矿化海水 所浸渍,成为盐渍淤泥。
当高等植物出现而开始上壤形成过程时,积盐过程则成为成上过 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盐渍淤泥也就变为滨海盐上。
由于我国滨海地区跨越暧温带、亚热带和热带3个气候带,自南而北逐渐干旱,上壤含盐疑也相应随之由小增大。
华南沿海的盐上表层含盐量一般不超过2%,而华北和东北的盐上表层含盐量达到2%-3%,个别甚至髙达5%-8%o南海沿岸各大河流的入海河口地区分布着一些酸性滨海盐渍上,又称“咸酸出”“反酸FH”,能危害水稻等农作物生长,必须采取改良措施,才能垦殖利用并取得较好收成。
我国海域而积广阔,自北向南有黄海、渤海、东海、南海及台湾以东海域,海岸线漫长曲折,岛屿星罗棋布,滩涂资源十分丰富。
滩涂土地资源分布呈一狭长带状,由潮上、 潮间和潮下3个地貌单元构成。
海岸带滨水区环境胁迫与利用策略研究

海岸带 滨 水 区通 常指 海洋 和 陆地相 连 的一定 区域 , 它是 海 一 一 的交 界 面 , 陆 气 是一 种典 型 的 生态 过渡 带 , 也是地 球上 物理 、 化学 、 物 和地质 过 程最 活跃 的地 区 ,. 生 2 这里 地理 与 生 物群 结 J
构复杂 , 物种变化活跃 , 生产力较高 , 具有美学景观 、 水源供给 、 航海运输 、 运动与游乐、 生态环 境陶冶与更新 以及文化历史等功能, 易于人类 聚居与城镇发展 . 据估计 , 当今全世界的滨海 地带上拥有港 口230 0 多个 , 担负着 国际贸易货运量的 9% ; 0 世界上超过 10万人 口的城市, 0 6 %分布于沿海地带. 0 海岸带滨水区为人类提供 了优 良的居住环境和经济发展空间的同时 , 也 承 受着来 自人 类 的巨大环 境胁 迫 压 力 .. 制 约 了海 岸 带 滨 水 区 资 源 的生 态 系 统 服务 功 能 5这 J
余兴光等2006以厦门海湾为例研究了为遏制这一逆向演变所付出的巨大代用人工措施对已受到破坏和退化的海岸带进行生态恢复是改善海岸带现状的重要途径之与方法人为地改变和切断生态系统退化的主导因子或过程调整配置和优化系统内部及其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过程和时空次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学潜力尽快成功地恢复到一定的或原有乃至更高的水平l
海 岸 带滨 水 区环 境 胁 迫 与 利 用 策 略研 究
余 兴光 , 龙邹 霞 , 河 山 林
( 国家海洋局第 三海洋 研究所 , 福建 厦门 3 10 ) 60 5
摘要: 带滨水区具有 多重功能, 海岸 是地球上物理、 化学、 生物和地质过程最活跃 的地 区, 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随着海洋城 市建设 的加速推进 , 但 海岸 带
02-海岸带工作形势与任务

专题调查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 浙江舟山海域海底淡水资源调查与评价 华南西部滨海湿地地质调查与生态环境评价等 中国重点海域地应力观测及综合研究
综合研究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与区划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地质环境综合研究 江苏沿海经济区地质环境调查评价 江苏省地质环境调查与区划 上海市大浦东地区地质环境调查评价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地质环境调查评价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城市群地质调查 海峡西岸经济区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与区划综合研究 海峡西岸重点地区活动断裂调查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 海西临港工业区工程地质调查评价 海峡西岸经济区地下水资源潜力评价及应急水源地调查 厦门湾地质环境调查 闽江口地区地质环境调查
重点任务四:海岸带调查研究实验条件能力建设
海岸带地质环境监测系统及设施建设 海岸带表层地质作用模拟实验室建设 海岸带环境地质数据库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
海洋区域地质调查
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与监测
近海海域海砂及相关资源调查与评价
海底淡水资源
浙江舟山海域试点区调查
滨海湿地综合地质调查
重大工程地质专题调查和评价
港口和临港工业发展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滨海新区-围填海
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大连长兴岛、青岛胶州湾、潍坊北部 滨海、东营滨海新城、江苏盐城、上海、杭州湾、福建厦门漳州、福 建平潭岛、广西防城北海、海南海口三亚
黄河三角洲:滨州、东营、潍坊、莱州
江苏
连云港 灌河 滨海 射阳 大丰 洋口 吕四
潮间带和近岸浅水海域调查工作程度低-是海岸带开发和 经济建设的最重要的区域
舟山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舟山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6年—2010年)总则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不断提高矿产资源对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第二轮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255号)和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新一轮市级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浙土资发〔2006〕35号)的精神编制第二轮《舟山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6—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以《浙江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浙江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6-2010)》、《舟山市经济发展规划》、《浙江省新一轮市级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指导意见》和《浙江省市、县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规程》为依据进行编制。
《规划》是全省矿产资源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全市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的政策性文件。
也是市属两区(定海、普陀)、两县(嵊泗、岱山)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资源开发整合、矿山布局和结构调整以及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重要依据。
《规划》基准年为2005年,规划期限:近期2006年—2010年;展望远期2011年—2020年。
一、规划背景舟山是我省唯一以群岛组成的一个地级市,在全省各市中,陆域面积最小(1257平方公里),海域面积最大(20959平方公里)。
全市共有岛屿1390个(其中人居岛94个)。
地处长江、钱塘江、甬江交汇入海口,是我国沿海黄金海岸和长江黄金水道的咽喉要冲,位于我国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城镇密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东部,与上海、宁波等城市仅一水之遥。
随着舟山大陆连岛工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以及杭州湾跨海大桥等大型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推进,舟山市在“长三角”的经济地位日益提高,“十一五”时期将步入一个又好又快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阶段。
舟山陆域矿产资源贫乏(矿产地见附表1),开采的矿种单一,可供开发利用的矿种仅为火山凝灰岩类和花岗岩类的普通建筑石料,它为舟山市的城市建设、改善人居条件、交通网络建设、滩涂围垦工程以及支援上海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并在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海岸带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

海岸带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海岸带区域涉及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11个省(区、市)的近岸近海区,涵盖黄渤海、东海和南海等重要海洋生态系统,含辽东湾、黄河口及邻近海域、北黄海、苏北沿海、长江口—杭州湾、浙中南、台湾海峡、珠江口及邻近海域、北部湾、环海南岛、西沙、南沙等12个重点海洋生态区和海南岛中部山区热带雨林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本区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对外开放程度最高、人口最密集的区域,是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主要区域,也是保护沿海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
一、自然生态状况本区域是陆地、海洋的交互作用地带,纵贯热带、亚热带、温带三个气候带,季风特征显著,海水表层水温年均11—27℃,沿海潮汐类型和潮流状况复杂。
区域内大陆岸线长度1.8万公里,分布1500余个大小河口、200余个海湾,滨海湿地面积约为580万公顷。
本区拥有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盐沼、海岛、海湾、河口、上升流等多种典型海洋生态系统。
区域内海洋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丰富,记录海洋生物约28000多种,约占全球海洋物种总数的13%,是我国乃至全球海洋生物重要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及洄游通道,是重要的候鸟迁徙路线区域。
二、主要生态问题本区域受全球气候变化、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等影响,局部海域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显著退化,部分近岸海域生态功能受损、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脆弱,风暴潮、赤潮、绿潮等海洋灾害多发频发。
具体表现为,17%以上的岸段遭受侵蚀,约42%的海岸带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超载;局部地区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滨海湿地等生态系统退化问题较为严重,调节和防灾减灾功能无法充分发挥;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遭到破坏,有害生物危害严重,生物多样性损失加剧。
三、主攻方向以海岸带生态系统结构恢复和服务功能提升为导向,立足辽东湾等12个重点海洋生态区和海南岛中部山区热带雨林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面保护自然岸线,严格控制过度捕捞等人为威胁,重点推动入海河口、海湾、滨海湿地与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多种典型海洋生态类型的系统保护和修复,综合开展岸线岸滩修复、生境保护修复、外来入侵物种防治、生态灾害防治、海堤生态化建设、防护林体系建设和海洋保护地建设,改善近岸海域生态质量,恢复退化的典型生境,加强候鸟迁徙路径栖息地保护,促进海洋生物资源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海岸带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和功能稳定性,提高抵御海洋灾害的能力。
浙江沿海地区滩涂资源特点与开发利用模式

屿最 多 的一 个 省 份 , 显 而易 见 浙 江省 拥 有 丰富 的 滩涂 资源 , 浙 江 的滩 涂 资源 具有 面 积广 阔 的特点 ,通 过2 0 0 4 年 的红外 线 遥感 测 绘数 据 可 以清楚 的看 到 ,
平, 从 根 本上 改善 滩 区的 生活 和经 济投 资 环境 。 其次 , 对 于 滩涂 资 源 的开发 要
、
浙江 沿海地 区滩 涂资 源特点
浙 江 的海 岸 线长 达 6 , 4 8 6 k m, 拥 有 面积 5 0 0 以上 岛 屿3 0 6 1 个, 是我 国 岛
结 合实 际 的 生态 环境 , 充 分结 合 各种 模 式 合 理 的利 用 滩 区 的资 源 , 结合 种 植
和挑 战
一
开 发利 用 上也 有所 创 新 : 首先 , 浙 江省 先 是结 合 了实 际 的滩 涂 围垦 形 成 的耕 地 环境 以及 需求 , 完善 了水 利设 施 , 不 仅 完善 了农 田水 利 设施 的建 设 , 提 高 水 资 源 的利 用效 率 , 同时 在 水利 队 伍建 设 上 也做 出 了重要 的改 革 , 提 高管 理 水
着得天独厚的 自然条件 的优势 , 在海洋经济上有所作为 , 但是随着人口的增 模 式 , 并 提 出 了多层 次 、 多 领域 、 多功 能 的综合 开 发利 用 和持 续 利用 的开发 理
持续 发 展 , 加 强 河 口治 理 、 改 善通 航 条 件 , 同时 强 化 了沿 海 防 护林 建 设 、 保 护
了开 发的难 度 。
二、 浙江 沿海 地 区滩 涂 资源利 用开 发现 状
海岸带管理制度

海岸带管理制度海岸带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保护和管理海岸带资源,维护海岸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海岸带管理制度需要综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等方面的要求,科学制定政策和规划,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和监督体系,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海岸带管理制度首先需要明确海岸带的范围和界限,确定海岸带的管理主体和职责。
海岸带的范围包括陆地和海洋,一般可以划分为陆地海岸带和海域海岸带两个部分。
陆地海岸带的管理主体一般是地方政府,海域海岸带的管理主体一般是海洋管理局或相关部门。
管理主体需要拟定相关规划和政策,明确管理的目标和任务,确保海岸带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海岸带管理制度还需要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海岸带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
海岸带管理的主要法律法规包括海洋法、海岸带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
这些法规规定了海岸带资源的保护措施、利用方式和权利义务,保障了海岸带资源的合法权益,维护了海岸带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海岸带管理制度还需要制定海岸带规划和管理方案,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利用海岸带资源。
海岸带规划是制定海岸带管理政策和方法的依据,确定海岸带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和时间表,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海岸带管理方案是具体的操作指南,包括资源的调查评估、开发利用、监测评估、生态修复等方面的内容,指导管理机构实施管理工作,确保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利用。
海岸带管理制度还需要建立相关的管理机构和监督体系,确保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合法性。
管理机构是负责具体管理工作的机构,一般由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组建,具有相应的权限和职责。
监督体系是对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的体系,包括监督机构、监督程序和监督内容等,保证管理工作的公正和透明。
海岸带管理制度还需要建立相关的技术支持和服务体系,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技术支持包括资源调查评估、环境监测评估、生态修复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服务包括资源开发利用政策解读、管理方法培训、信息发布等方面的服务,促进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专门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舟山海岸带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策略摘要:在舟山成为全国第一个群岛新区之后,丰厚的利益与潜在的危机总是相伴其中,本文通过对舟山新区的资源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供了一系列解决途径。
关键词:舟山新区;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资源;利用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舟山群岛因其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成为我国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和重庆两江后又一个国家级新区,也是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
新区建立之前,发展的过程中已出现诸多问题。
在开发利用过程中,怎样才能既让舟山人民受惠其中,拉动整个长江流域经济,又能保护群岛的环境,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成了舟山新区的当务之急。
一、舟山海岸带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绵长的海岸线资源。
整个舟山市共拥有1390个大小岛屿,数量众多岛屿造就了曲折绵长的海岸线。
舟山港域拥有丰富的深水岸线资源和优越的建港自然条件,全港域可开发利用岸线总长2444千米,其中水深大于15米的深水岸线200.7千米,水深大于20米以上的深水岸线103.7千米。
主要的锚地有虾峙、野鸭山、金塘、马峙、绿华,并有10余条可通行万吨级以上船舶的航道。
(二)丰富的渔业资源。
深水密布而绵长的海岸线同时造就了丰富的渔业资源。
沿海港湾众多,水质肥沃,渔场资源丰富,饵料富足,素有“东海鱼仓”和“祖国渔都”之美称,是经济渔类、虾
类、头足类等繁殖、生长的主要海区。
(三)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优美的自然景观、独特的海洋民俗、颇具特色的海洋美食文化、古老悠久的佛教文化构成了舟山群岛立体多元化的先天旅游条件。
(四)鲜明的产业特色。
极具潜力的海洋经济带动了舟山大型港口物流、海洋旅游、海产品深加工等特色产业的强劲发展。
二、舟山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海岸线发展过快造成利用方式偏失。
在新老港区,由于对港区的统筹管理不到位与执法过程中的疏漏,许多优良的港口岸线资源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加上粗放的经营方式,使得各业主在行业和地域联系上各自为战无法协调,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出现深港浅用、优港劣用、闲置不用的古怪现象。
(二)过度捕捞造成渔业资源剧减。
传统粗放的捕鱼方式、不断涌入的外来捕鱼者、无规律的捕鱼周期、捕鱼面积的局限增加了渔业负荷。
(三)旅游资源单一、经营方式陈旧造成客源的大量流失。
与舟山丰富的旅游资源相对应的是相对落后的旅游设施和经营思维。
许多旅游景点单一、无特色,经营方式也仅仅是被动接受旅客的来临然后服务,。
(四)海洋污染和岛屿环境恶化威胁舟山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
船舶将未经处理的生产废料、生活垃圾、油污、机舱污水等排入海中造成的污染;海洋石油开发过程中乱排的废水废料、意外溢油等
事故的发生。
沿岸工厂排放未达标的废水废渣;钱塘江、甬江、长江等主要河流携带大量污染物。
这些造成赤潮灾害频发,为沿岸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填海造田的大量运用严重破坏了原生态的海岸线环境,土壤侵蚀严重。
三、舟山环境保护策略
(一)对港区资源合理利用。
一方面加强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电气的建设需快速到位,才能推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强化港区市场管理,对闲置的优良港口进行综合集中整治,规范相关收费标准,对违规建设坚决予以拆除并做出相应处罚,使得港区建设正规化、专业化发展,防止对港区环境的继续破坏。
(二)立足科技兴渔。
积极引导渔民从单纯捕捞生产方式向“耕海牧鱼”方式转变,加大渔民“农牧化”程度。
调整优化渔业结构,规范打渔作业周期,保证每年休渔期的鱼苗繁殖量。
这既需要政府在思想上转变渔民传统的捕鱼观念,又要在资金上给予渔民产业扶持,在教育上努力提高渔民总体受教育水平,强化对渔民的专业技能培训,积极引导产业转移,确保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三)加大投入、转变思维,搞活当地旅游经济。
政府积极进行岛屿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基本的物质条件;合理布局旅游空间,使各旅游景点连接成一个个独立而完整的特色旅游景区;对外加强旅游区的宣传,开拓旅游市场,使舟山特色旅游景区走出浙江省走向整个中国、走向世界;加大对游船制造、保
养、后勤供应等方面的投资力度,延长游艇产业的产业链。
开发出特色性、艺术性、文化性、实用性的产品的同时,加强技术开发,把时尚和海洋生活元素添加到旅游产品中来。
使第三产业与环境完美协调。
(四)改善岛屿自然环境。
加强执法,对违规排放废水废渣的工厂、船舶进行及时合理的处罚整顿。
建立完整的事故应急处理体系,明确事故责任人,事故发生后及时准确反应,以最快速度进行围栏、疏散、整治,并完善相应赔偿机制。
做到“源头上减少风险,发生后中止风险、事故后问责杜绝风险”。
多样化种植。
在沿岸进行红树林种植,减少海岸侵蚀;居民区绿化程度加深;旅游区有规划种植;虫病多发季节进行虫病的防治工作。
四、结语
舟山群岛在资源开发的同时,注重旅游环境、渔业环境、自然环境、生产环境的全方位多角度保护,才能在新区建设中走得更远,实现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发展海洋油气、运输、渔业等产业,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加强渔港建设,保护海岛、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环境。
保障海上通道安全,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卜长青.浅谈我们海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
[2] 张亚恩等.舟山海岛防护林体系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
[3] 彭勃.舟山港口岸线资源合理利用探析.[j].北方经济,2011.
[4] 李雪,邵雪诗.大力发展舟山海洋旅游的对策分析.[j].管理观察,2010.
[5] 肖梁,姜华帅.舟山市渔业转型升级的问题与对策.[j].现在农业科技,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