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阳市高中语文6求谏《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6.1《求谏》

唐太宗君臣对话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用一 个成语概括。
• 防微杜渐
造漆器、雕镂俎,这都是无关国家大政方针 的小事情,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苦苦规谏 呢?
• 造漆器、雕镂俎影响了农业生产,所以群臣 会苦谏。
• 更重要的是此种行为从性质上来讲是“首创 奢淫”,而这恰恰是“危亡之渐”,因为人 的贪欲是无穷无尽的,久而久之,小的错误 就会发展成大的错误。
③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 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 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 欲公等纵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
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 人?”
第三段中唐太宗的话又包含几层意思?
• 一是臣子规谏的必要性; • 二是纳谏的广泛意义。
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 年间唐太宗XXX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 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 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 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贞观政要》写作于开元、天宝之际。当时的社 会仍呈现着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政 治上颇为敏锐的吴兢已感受到衰颓的趋势。为了保 证唐皇朝的长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太宗君 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 起施政的榜样。《贞观政要》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政 治目的而写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具有治国安民的 重大参考价值,而得到历代的珍视。
合作探究 经典启示
THREE
《求谏》所反应的谏官制度有什么积极意 义?
• 唐太宗总结历史教训任贤纳谏,《求谏》从 不同角度表现了他积极征求建议批评的主
张。正是这种虚己纳谏与任贤使能,减少了 君主一人专权可能产生的弊政,从政治上促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练习:第六单元经典原文6求谏含解析

第六单元家国天下经典原文6求谏选好人,用好人,首先必须先了解人,知道人。
用人之短,天下无可用之人;用人之长,天下无可弃之人。
做到人尽其才,才有所用。
应该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用人。
“金要足赤,人要完人”那只能缘木求鱼,永远难得。
要让一个人一生没有错误,那是不可能的,问题是怎样利用他的优点,让他能够发挥优势。
要任人唯贤,莫任人唯亲。
要善于包容,吸纳、凝聚各类人才,做到“量力而任之,度才而处之”“用人不疑”,不以个人好恶选人用人。
[角度]给“从谏如流”上把锁。
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的下场;唐太宗虚心纳下,开创了“贞观盛世”的局面;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谏于不顾,无奈客死他乡;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
关于从谏的事例不胜枚举,“从谏如流”势在必行。
但另一方面,“从谏如流”并不等同于“亦步亦趋”,我们应有所取舍,去粗取精,舍害存益,否则,必将适得其反,未受其益,反受其害。
孟尝君有好士之名,门下食客三千,可谓极矣,可王安石却给他一个“鸡鸣狗盗之雄”的称号,何也?就是因为他不加取舍,逢言便听,以致自己没有了主见。
“邯郸学步”的寓言虽与从谏没有什么太大的关联,可它却昭示着一个道理:外来的影响如果处理不好,虽然抱着一个美好的愿望,也只能收获痛苦的果实。
因此,我们既要相信别人,更要相信自己。
不一味地“闭门造车”,也不傻乎乎地人云亦云,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上一把锁:当需要的时候,这把锁要自动打开,敞开“从谏”的大门;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它又应该及时地锁上,把外来的干扰拒之门外。
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句是()A.必须极言..规谏极言:竭力陈说B.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忤:冒犯,触犯C.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勖:慰问D.但思正人..匡谏正人:正直的人解析:C项,勖:勉励。
答案:C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A.皆失其举措B.不知为不知,是知也C.左手倚一衡木D.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解析:B项,“知”同“智”,聪明,明智;C项,“衡”同“横”;D项,“孰”通“熟”,仔细。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6 求谏3-人教版

设计
意图
巩固微课所学成果——求谏的结构层次分析。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环节2
教学
过程
整体把握
教师
活动
1、从明君贤臣典范——唐太宗魏征谈及。
2、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唐太宗是如何求谏的,贞观年间的求谏之风体现在哪些方面
3、身为君王的唐太宗为何能够做到虚心纳谏,那是因为他的身上有着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六、学前准备
1、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2、布置学生自主完成相关导学内容。
3、布置学生学习微课视频《求谏》(二)。
七、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1
教学
过程
导入
教师
活动
1、微课小结,大屏幕出示词语:求。引领学生重温微课内容,巩固知识。
2、提问:“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出处吗?
预设学生行为
预设学生行为
自由发言,合作讨论探究。
借助预习导学,学生应当能够自主完成。
必要时,给予学生暗示性信息,联系前文所学知识。
设计
意图
让学生总结出相关内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下一环节问题探究奠定基础。
教学环节3
教学环节4
教学
过程
技法鉴赏
教师
活动
提问:1、唐太宗在论述“纳谏”时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提示:联系我们所学的课文,给出暗示信息。
预设学生行为
自由发言,合作讨论探究。
教师给出提示,引导诱发思维,引导学生得出结果。
设计
意图
这一环节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更能拓宽学生思维空间。
教学
过程
【同步】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经典原文6求谏讲义《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求谏后世史学家的榜样——吴兢吴兢(约669-749),唐朝史学家。
汴州俊仪(今河南开封)人。
仕历大部分时间是在京城做史官。
武则天当政时,吴兢以“有史才”之名,被荐入史馆修国史。
他除能秉笔直书,还能不顾个人安危直陈政事。
吴兢从事修史工作长达40余年。
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写出了纪传体《唐书》、编年体《唐春秋》。
吴兢后因与刘知几撰写《武后实录》时,不替当朝宰相张说隐讳其恶,而被贬官荆州司马,后在天宝年间才得以返朝。
晚年还执著于修史工作。
吴兢修史有两大特色:一为尚简,即简明扼要;二为直笔,努力保留历史真相。
吴兢撰写的《贞观政要》,后来成了各朝皇帝推崇和必修的功课。
他的一生是为史学事业勤奋劳作的一生,他的高尚风范成为后世史家学习的榜样。
《贞观政要》写作于开元、天宝之际。
当时的社会仍呈现着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政治上颇为敏感的吴兢已感受到衰颓的趋势。
为了保证唐皇朝的长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太宗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的楷模。
《贞观政要》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政治目的写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具有治国安民的重大参考价值,而得到历代珍视。
《贞观政要》全书10卷40篇,8万余言,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
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
《贞观政要》不按时间顺序组织全书,而是从总结唐太宗治国施政经验,告诫当今皇上的意图出发,将君臣问答、奏疏、方略等材料,按照为君之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教戒太子、道德伦理、正身修德、崇尚儒术、固本宽刑、征伐安边、善始慎终等一系列专题内容归类排列。
该书首先探讨了为君之道。
他列举唐太宗的言论说明清心寡欲和虚心纳谏是相当重要的。
做到这两点,是唐太宗成功的关键,从历代统治者的施政实践上看,这两条对于政权安危具有普遍意义。
《求谏》记述了唐太宗鼓励房玄龄、褚遂良等人进谏的言论,表现了唐太宗的广开言路、虚己纳谏和任贤用能的品质。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六)求谏含解析

课时跟踪检测(六) 求谏一、基础巩固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错误!B 。
错误!C.错误!D.错误!解析:选C A 项,“藉”,①凭借;②垫着。
B 项,“属”,①写作;②劝酒.C 项,“渐”,都是征兆,苗头,开端。
D 项,“遇”,①对待;②际遇,机会。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
⎩⎨⎧ ①太宗知其.若此,②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B.{ ①人君须得匡谏之.臣②危亡之.渐C.错误!D.错误!解析:选D A 项,“其”都是代词,指大臣们。
B项,“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C项,“则"都是连词,就.D项,“以",①相当于“而”,表修饰;②介词,把.3.下列句子中,句式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B.下为百姓所怨C.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D.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解析:选B B项,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其他三项均为定语后置句,分别是:A项,进见的百僚;C项,来奏事之人;D项,可使报秦之人。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河南洛阳市高中语文6求谏《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河南洛阳市高中语文6求谏《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一篇:河南洛阳市高中语文6求谏《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求谏教学目标1、了解《贞观政要》,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
2、积累“寻、理、信、遇”等实词词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你们知道的中国古代政治体制是怎样的?二、介绍“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国古代政治是以君主为中心的,《诗经》中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诗句,是封建社会里形容皇权至高无上的惯用语,但使它根深蒂固的却是皇权的至尊无上与君主专制的现实。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武力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
在中国历史上,广大民众首次被置于统一政权的控制下。
秦亡,汉承秦制,以后历代王朝基本上沿袭这一格局,无多大变动。
处在这一格局塔尖上的是地位无比尊贵的君主,包括立法权、政权、财权和军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权力都高度集中在君主手中,一切国家政务均由君主一人听断,由此极易产生个人专断。
因此,君主的个人素质、品德、能力在封建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往往是“人存政举,人亡政息”。
为了限制君主权力,防止君主个人专断的弊病,封建的思想家们为君主想出了一套行为规范,称为“君道”,这包括个人修养、君臣关系、君民关系等方面。
本单元所选的《求谏》一文所论及的君主纳谏问题就属于君臣关系的范畴,而我们所熟悉的“民惟邦本”“君舟民水”的言论则是君民关系的范畴。
这些思想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会避免上下堵塞、政务失常的产生,维护封建王朝的稳定。
但这些思想毕竟要依赖于君主个人才能产生作用,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当君主个人贪欲膨胀,任情喜怒时,这些思想就都成为脆弱无力的说教了。
处在这一格局中间的是作为君位附属物和君主统治工具的官僚集团。
封建君主为了有效地控制黎民百姓,必须设立机构,任用官吏,给予职权,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体系,于是有官僚制度的出现。
官僚制度与君主专制制度相结合,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6单元《求谏》教案

《求谏》教案高二语文备课组教学目标1、了解《贞观政要》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
2、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
3、积累“寻、理、信、遇”等实词词义。
教学重点1.掌握“经典原文”的重点实词和虚词;2.领会文中所包含的的“家国天下”观。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在中国远古洪荒时代,洪水泛滥,猛兽横行,天下百姓苦不堪言。
尧帝与舜帝统治时期,先后出现了两位治水英雄,他们是父子,可是命运却迥异不同:鲧采用堵的方法治水失败了,禹采用梳的方法治水成功了。
想一想,这是为什么?2、周厉王姬胡是周朝的第十代国王,他荒淫无道,宠幸奸佞。
为了增加税收供其挥霍,便巧立名目,无论是王公大臣还是平民百姓,只要他们采药、砍柴,捕鱼虾、射鸟兽,都必须纳税;甚至喝水、走路也得缴纳钱物。
一时民怨沸腾。
在当时就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大老鼠啊大老鼠,不要再吃我的粮食。
多年来我纵惯着你,而你却对我们毫不照顾。
我们发誓要离开你,到那欢乐的乐园去)。
召公虎见形势危急,多次劝谏,可厉王根本听不进去。
他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老百姓,如果发现有人谈论朝政,咒骂厉王,就立即抓来杀头。
从此,人们虽然牢骚满腹却只好往肚子里咽,谁也不敢再说出来了。
熟人在路上遇到也不敢交谈,只是以目示意。
成语道路以目由此而来。
厉王却以为自己的残暴统治产生了效果,沾沾自喜对召公虎说:“你看,还有谁在说什么吗?”召公虎听了,对厉王说:“百姓们的嘴虽被勉强堵住,但使他们的抱怨变成怨气了。
正如把水堵住,一旦决口,伤人更多;而应采用疏通河道的治水方法,治民也是这个道理,应该广开言路。
如今大王以严刑苛法,堵塞言路,不是很危险吗?”厉王对召公的话置之不理,反而变本加厉地实行残暴的统治。
公元前841年,不堪重压的百姓发动了国人暴动,西周灭亡。
事实说明什么?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3、古人云: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六单元 6 求谏 Word版含答案答案

6求谏“海大鱼”齐国宰相田婴,因齐宣王不喜欢他,想在自己的封地薛地筑城,发展私家势力,以备不测。
人们纷纷劝阻。
田婴下令任何人也不得劝谏。
这时,有一个人请求只说三个字,多一个字,宁肯杀头。
田婴觉得很有意思,请他进来。
这个人快步向前施礼说:“海大鱼。
”然后,回头就跑。
田婴说:“你这话外有话。
”那人说:“我不敢以死为儿戏,不敢再说话了。
”田婴说:“没关系,说吧!”那人说:“您不知道海里的大鱼吗?鱼网捞不住它,鱼钩也钩不住它,可一旦被冲荡出水面,则成了蚂蚁的口中之食。
齐国对于您来说,就像水对鱼一样。
您在齐国,如同鱼在水中。
有整个齐国庇护着您,为什么还要到薛地去筑城?如果失去了齐国,就是把薛城筑到天上去,也没有用。
”田婴听罢,深以为是,说:“说得太好了。
”于是,停止了在薛地筑城的做法。
齐国谋士意思很明显,田婴的长处是经营整个齐国,将齐国掌握在自己手中。
以齐国为依托,就是不喜欢他的齐宣王也不能把他怎么样。
反之,到了薛地,地小人少,无法施展拳脚,那便处在任人宰割的地步,不但不能保护自己,反而适得其反。
俗语说“龙游浅水遭虾戏,掉尾凤凰不如鸡”就是这个道理。
知识卡片1.作家作品吴兢(约669—749),唐代史学家,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
武周时,入史馆,编修国史;中宗时任右补阙、起居郎、水部郎中;玄宗时任卫尉少卿,兼修文馆学士,累迁太子左庶子。
初与刘知几等撰《武后实录》。
撰有《贞观政要》等。
《贞观政要》,是一部记载李世民政绩及君臣论政的历史著作,全书40篇,合为八卷。
约成书于玄宗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
以后分类编辑唐太宗与魏徵、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的问答,大臣的诤议和所上劝谏的奏疏,以及政治上的设施。
元代戈直又采录柳芳、欧阳修、司马光等二十二人议论,附注于下,称为“集论”。
它全面反映了中国古代以“君道”为中心的治国理念,宋以后历代君王对此书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因此,它是了解中国古代政治的一把钥匙。
全书以《君道》篇为首,以《慎终》篇为止,这种编排方式是有其很深的寓意的,体现了吴兢的政治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求谏
教学目标
1、了解《贞观政要》,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
2、积累“寻、理、信、遇”等实词词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们知道的中国古代政治体制是怎样的?
二、介绍“中国古代政治思想”
中国古代政治是以君主为中心的,《诗经》中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诗句,是封建社会里形容皇权至高无上的惯用语,但使它根深蒂固的却是皇权的至尊无上与君主专制的现实。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武力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
在中国历史上,广大民众首次被置于统一政权的控制下。
秦亡,汉承秦制,以后历代王朝基本上沿袭这一格局,无多大变动。
处在这一格局塔尖上的是地位无比尊贵的君主,包括立法权、政权、财权和军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权力都高度集中在君主手中,一切国家政务均由君主一人听断,由此极易产生个人专断。
因此,君主的个人素质、品德、能力在封建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往往是“人存政举,人亡政息”。
为了限制君主权力,防止君主个人专断的弊病,封建的思想家们为君主想出了一套行为规范,称为“君道”,这包括个人修养、君臣关系、君民关系等方面。
本单元所选的《求谏》一文所论及的君主纳谏问题就属于君臣关系的范畴,而我们所熟悉的“民惟邦本”“君舟民水”的言论则是君民关系的范畴。
这些思想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会避免上下堵塞、政务失常的产生,维护封建王朝的稳定。
但这些思想毕竟要依赖于君主个人才能产生作用,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当君主个人贪欲膨胀,任情喜怒时,这些思想就都成为脆弱无力的说教了。
处在这一格局中间的是作为君位附属物和君主统治工具的官僚集团。
封建君主为了有效地控制黎民百姓,必须设立机构,任用官吏,给予职权,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体系,于是有官僚制度的出现。
官僚制度与君主专制制度相结合,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官僚的任命和官僚的权力,均来源于君主,官僚只需对君主负责,按君主的旨意办事。
违抗“圣旨”要被贬职、撤职,甚至有杀头、灭族的危险。
君主和官僚的关系是主和奴的关系。
封建的思想家把这些关系归纳为一条不可更易的伦理原则,即“君为臣纲”,并为臣子
的行为规定了众多的条条框框,称为“臣道”。
这种理论发展到极致,就成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思想。
这一系列的思想,都可以归结为从董仲舒开始发展起来的三种观念:“三纲五常”“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这些思想,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和等级秩序的神圣性和合理性而辩护,成为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本理论,为历代统治者所维护和提倡,起着禁锢人们思想、行为的作用,同时也维系着中国封建社会异乎寻常的稳定性。
处在宝塔最底层的是广大的黎民百姓,他们作为整个社会的底层和被统治层,处于整个统治秩序的基础部位,以自己的坚忍承受着统治阶层的压榨与剥削。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朝代更迭,广大百姓用自己的累累白骨把新的君主扶上了帝位;社会发展,他们又用自己的辛劳和勤勉创造着社会的繁荣与稳定,并给帝王及其家族提供着维持其豪华生活的奢侈品。
百姓的力量是弱小的,但超出了他们的限度,爆发出来的破坏力又是惊人的。
历史见证着这种变革的力量,这使得历朝的帝王和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不敢轻易忽视民众的力量,由此形成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民本思想”,成为贯穿封建政治思想的一条红线,至今仍对现实政治起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由于统治者的欺骗性宣传和御用文人的粉饰美化,这种专制的统治秩序很少受到质疑,上到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的优秀人物,下到广大的民众,他们大都认同这种统治秩序,甚至把它视为天经地义、万古不变的“天理”。
随着封建社会一步步走向衰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萌芽,经历过明清之际社会剧变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古老的封建制度“已居不得不变之势”(顾炎武),于是他们怀着痛心疾首的悲愤,掀起了一个思想上的反思和批判的高潮。
顾炎武就是其中的代表。
他的《明夷待访录》一书,对专制政体的诸要素做了系统的反思与批判,表现了早期民主思想的萌芽。
在《原君》一文中,黄宗羲首先考察了君主的起源,指出君主的职责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释害,君主与天下的关系应该是“天下为主,君为客”。
在《原臣》中,他颠覆了君臣之间的主奴关系,指出“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提出君臣之间应该是互相配合的关系。
三、借助注释自读第一段
辩证看待:唐太宗在这段论述中道出了自己对于理想的政体运作模式的设想──君主开怀纳谏和臣子忠直敢言的相互配合,这对于君臣关系的论述是有一定说服力。
但是,在皇帝占主导地位的古代政治格局中,皇帝和臣子的地位并不是对等的,这种政体运作模式能否顺畅进行,主要取决于皇帝一方。
隋朝的灭亡虽然有“臣下钳口”的原因,但这种局面的造成从根子上讲是因为隋炀帝的“暴虐”。
四、自学第二段
对比论证:君臣都有正邪两类,正主和邪臣的组合、正臣和邪主的组合,都不能使国家太平。
这是从反面做的论证,意在说明只有正主和正臣组合,“君臣相遇,有同鱼水”,才能“海内可安”。
比喻论证:鱼儿有水才能活,离开了水,就成了枯鱼。
用木头经过墨线标定就能锯直,比喻国君采纳规谏就会圣明。
举例论证:古圣主有诤臣七人。
五、朗读一、二段并翻译句子
1、至于隋炀帝暴虐……必须极言谏诤。
2、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
六、学习三至六段
第三段:唐太宗要求臣子积极进谏和受谏。
第四段:唐太宗阐述自己希望得到纳谏的良苦用心。
第五段:唐太宗强调纳谏的重要性。
第六段:君臣围绕纳谏的议论。
七、作业
1、在现实生活中还需要“忠言”吗?
2、说说“对我最有教益的一个批评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