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练习:第三章章末系统总结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课件第三章复习

pH 1234567891011121314 甲基橙 红色 橙
色
石蕊 红色 紫色
黄色 蓝色
酚酞
无色
浅红色
红色
六、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1、沉淀溶解平衡: (1)概念:在一定条件下,当难溶电解质的溶解速率与溶液中的有关离子 重新生成沉淀的速率相等时,此时溶液中存在的溶解和沉淀间的动态平衡, 称为沉淀溶解平衡。溶解平衡时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2)特征:逆、等、动、定、变 (3)影响因素:①内因:电解质本身的性质
5、溶液中的守恒关系
⑴、电荷守恒规律: 电解质溶液中,不论存在多少种离子,溶液总是呈电中 性,即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一定等于阳离子所带正电 荷总数,也就是所谓的电荷守恒规律。如NaHCO3溶液 中存在着Na+、H+、HCO3-、CO32-、OH-,但存在如 下关系: c(Na+)+c(H+)=c(HCO3-)+c(OH-)+2c(CO32-) ⑵、物料守恒规律:
大部分有机物:除有机酸、碱、盐之外
非电解 质
非金属的氧化物:CO、CO2、SO2、SO3、NO、NO2……
强、弱电解质的比较:
项目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相同点
都是电解质、都是化合物,熔融或在溶液中能电离
化合物类型 离子化合物、极性共价化合物
极性共价化合物
化学键
离子键、极性键(主要)
极性键(主要)
不 电离程度
c(酸)V(酸) c(碱)V(碱)
γ(酸) γ(碱)
对于一元酸和一元碱发生的中和反应:
γ(酸)
γ(碱)
1
c(碱)
V(酸) c(酸) V(碱)
2、主要仪器: (酸、碱)滴定管、锥形瓶、滴定管夹
3、操作步骤: 洗涤→检漏→蒸馏水洗→溶液润洗→装液→排气泡→调整液面 并记录→放出待测液→加入指示剂→滴定→记录→计算。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练习:第三章章末系统总结 pdf版含答案

第三章章末系统总结一、重点知识梳理二、实验专项探究——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探究版本人教版教材实验苏教版教材实验鲁科版教材实验原理c(H+)·V(H+)=c(OH-)·V(OH-)装置酸碱中和滴定的仪器和装置滴定装置版本人教版教材实验苏教版教材实验鲁科版教材实验操作及提示实验操作提示:①一定量的盐酸(如20.00 mL)用酸式滴定管量取。
②酸碱中和滴定开始时和达滴定终点之后,测试和记录pH 的间隔可稍大些,如每加入5~10 mL 碱液,测试和记录一次;滴定终点附近,测试和记录pH 的间隔要小,每加一滴测一次。
①向酸式滴定管中注入0.1 mol·L -1盐酸,调节液面至“0”或“0”刻度以下,记录读数V 1。
②取一支洁净的锥形瓶,从酸式滴定管中放出约25 mL 盐酸于锥形瓶中,记录读数V 2。
③向碱式滴定管中注入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调节液面至“0”或“0”刻度以下,记录读数V 1′。
④向盛放盐酸的锥形瓶中滴加2滴酚酞溶液,将锥形瓶移至碱式滴定管下,轻轻挤进行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酸碱式滴定管在装液前要润洗而锥形瓶不能润洗。
(2)不能选用石蕊溶液作指示剂,应选用无色酚酞或甲基橙溶液,且指示剂的用量不能过多,以2~3滴为宜。
(3)滴定接近终点时,滴速不能过快,要一滴一摇。
压碱式滴定管玻璃珠,向锥形瓶中慢慢滴加NaOH溶液,边滴边振荡锥形瓶。
⑤重复上述实验。
终点判断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均为7溶液恰好出现红色,且半分钟内红色不褪去创新发掘1.实验中量取和计量反应过程中的酸、碱溶液用量所使用的滴定管,能否用量筒代替?为什么?提示:不能;用量筒测量误差较大。
2.滴定管在加入反应液之前为何要用所要盛放的反应液润洗?提示:若不润洗,则会造成盛放的反应液浓度降低,会造成实验误差。
3.当酸碱接近恰好1.酸式滴定管为什么不能盛放碱溶液?提示:碱对酸式滴定管的玻璃活塞有腐蚀作用。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全册知识点和练习

海高二化学教学资料(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辅导教师:钟才斌学校:姓名:教师评价:一、焓变反应热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符号:△H(2)单位:kJ/mol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
(放热>吸热) △H 为“-”或△H <0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吸热>放热)△H 为“+”或△H >0☆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 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二、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三、燃烧热1.概念: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
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①研究条件:101 kPa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
(ΔH<0,单位kJ/mol)四、中和热海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H+(aq) +OH-(aq) =H2O(l) ΔH=-57.3kJ/mol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全册知识点和练习---副本

高二化学教学资料(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一、焓变反应热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符号:△H(2)单位:kJ/mol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
(放热>吸热) △H 为“-”或△H <0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吸热>放热)△H 为“+”或△H >0☆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 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二、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三、燃烧热1.概念: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
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①研究条件:101 kPa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
(ΔH<0,单位kJ/mol)四、中和热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H+(aq) +OH-(aq) =H2O(l) ΔH=-57.3kJ/mol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
人教版化学选修4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人教版化学选修4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第一节(P.6)1. 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叫做反应热,在恒压条件下,它等于反应前后物质的焓变,符号是ΔH,单位是kJ/mol。
例如1 mol H2 (g)燃烧,生成1 mol H2O(g),其反应热ΔH=-241.8 kJ/mol。
2. 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断裂,形成新的化学键,重新组合成生成物的分子。
旧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新键形成需要放出能量。
当反应完成时,若生成物释放的能量比反应物吸收的能量大,则此反应为放热反应;若生成物释放的能量比反应物吸收的能量小,反应物需要吸收能量才能转化为生成物,则此反应为吸热反应。
第二节(P.10)1. 在生产和生活中,可以根据燃烧热的数据选择燃料。
如甲烷、乙烷、丙烷、甲醇、乙醇、氢气的燃烧热值均很高,它们都是良好的燃料。
2. 化石燃料蕴藏量有限,不能再生,最终将会枯竭,因此现在就应该寻求应对措施。
措施之一就是用甲醇、乙醇代替汽油,农牧业废料、高产作物(如甘蔗、高粱、甘薯、玉米等)、速生树木(如赤杨、刺槐、桉树等),经过发酵或高温热分解就可以制造甲醇或乙醇。
由于上述制造甲醇、乙醇的原料是生物质,可以再生,因此用甲醇、乙醇代替汽油是应对能源危机的一种有效措施。
3. 氢气是最轻的燃料,而且单位质量的燃烧热值最高,因此它是优异的火箭燃料,再加上无污染,氢气自然也是别的运输工具的优秀燃料。
在当前,用氢气作燃料尚有困难,一是氢气易燃、易爆,极易泄漏,不便于贮存、运输;二是制造氢气尚需电力或别的化石燃料,成本高。
如果用太阳能和水廉价地制取氢气的技术能够突破,则氢气能源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4. 甲烷是一种优质的燃料,它存在于天然气之中。
但探明的天然气矿藏有限,这是人们所担心的。
现已发现海底存在大量水合甲烷,其储量约是已探明的化石燃料的2倍。
如果找到了适用的开采技术,将大大缓解能源危机。
5. 柱状图略。
关于如何合理利用资源、能源,学生可以自由设想。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物化学键的形成,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一、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化学反应的反应热(1)反应热的概念: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
用符号Q表示。
(2)反应热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Q>0时,反应为吸热反应;Q<0时,反应为放热反应。
(3)反应热的测定测定反应热的仪器为量热计,可测出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根据体系的热容可计算出反应热,计算公式如下:Q=-C(T2-T1)式中C表示体系的热容,T1、T2分别表示反应前和反应后体系的温度。
实验室经常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2、化学反应的焓变(1)反应焓变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是物质固有的性质,可以用称为“焓”的物理量来描述,符号为H,单位为kJ·mol-1。
反应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的总焓之差称为反应焓变,用ΔH表示。
(2)反应焓变ΔH与反应热Q的关系。
对于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若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能,则该反应的反应热等于反应焓变,其数学表达式为:Qp=ΔH=H(反应产物)-H(反应物)。
(3)反应焓变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ΔH>0,反应吸收能量,为吸热反应。
ΔH<0,反应释放能量,为放热反应。
(4)反应焓变与热化学方程式:把一个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和反应焓变同时表示出来的化学方程式称为热化学方程式,如:H2(g)+O2(g)=H2O(l);ΔH(298K)=-285.8kJ·mol-1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化学式后面要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固态(s)、液态(l)、气态(g)、溶液(aq)。
②化学方程式后面写上反应焓变ΔH,ΔH的单位是J·mol-1或 kJ·mol-1,且ΔH 后注明反应温度。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系数加倍,ΔH的数值也相应加倍。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及对应习题解析(K12教育文档)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及对应习题解析(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及对应习题解析(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及对应习题解析(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化学选修4全书总复习提纲绪言1、活化分子:具有较高能量,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一定是活化分子,但活化分子的碰撞不一定是有效碰撞。
2、活化能:活化分子高出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的部分活化能的大小意味着一般分子成为活化分子的难易。
但对反应前后的能量变化并无影响。
第一章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有热量放出的反应叫放热反应,需要吸收热量的反应叫做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③燃烧反应④多数化合反应3、常见的吸热反应:①多数的分解反应②2NH4Cl(s)+Ba(OH)2· 8H2O(s)==BaCl2+2NH3↑+10H2O高温高温③C(s)+H2O(g)===CO+H2④CO2+C==2CO4、反应热:化学反应过程中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就叫做反应热。
在恒压条件下又称焓变,符号为△H ,单位是KJ/mol。
当△H 为“-”或△H <0时,为放热反应;当△H 为“+”或△H 〉0时,为吸热反应5、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a、需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对于 250C、101kPa时进行的反应可以不表明。
b、需要在热化学方程式的右边注明△H的值及其“+”与“-".c、需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练习:第四章章末系统总结 Word版含答案

第四章章末系统总结一、重知点识梳理二、实验专项探究——金属腐蚀条件的实验探究影响金属腐蚀的因素包括金属的本性和介质两个方面,就金属的本性而言,金属越活泼,就越易失去电子被腐蚀。
介质对金属腐蚀的影响很大,如果金属在潮湿的空气中,接触腐蚀性气体或电解质溶液,都容易被腐蚀。
即时训练某探究小组用铁钉被腐蚀的快慢实验,来研究防止钢铁腐蚀的方法。
所用试剂有:材质相同无锈的铁钉数个,一定量的食盐水、碳酸水、植物油,实验温度为298 K 或308 K ,每次实验取用铁钉的数量相同,液体体积相同且足量,用大小相同的试管实验。
(1)请完成以下实验设计表,并在实验目的一栏中填出对应的实验编号:实验 编号 T /K 试管内 取用液体 实验目的① 298 食盐水(Ⅰ)实验①和②探究不同电解质溶液对铁钉腐蚀快慢的影响 (Ⅱ)实验①和________探究温度对铁钉腐蚀快慢的影响(Ⅲ)实验①和________探究铁钉是否接触电解质溶液对铁钉腐蚀快慢的影响② ③④是________(填字母)。
A .在铁门、铁窗表面涂上油漆B .自行车各部件因有防护涂层或电镀等防腐措施,所以不需要停放在能遮雨的地方C.家用铁制厨具每次用完后应擦干放置在干燥处D.把挡水铁闸门与直流电源的正极连接且构成回路,可减少铁闸门的腐蚀速率解析:(1)实验Ⅰ探究不同电解质对铁钉腐蚀快慢的影响,因此保证温度不变(仍为298 K),改变电解质(选用碳酸水)。
实验Ⅱ探究温度对铁钉腐蚀快慢的影响,因此保证电解质不变(仍为食盐水),改变温度(选308 K)。
实验Ⅲ探究铁钉是否接触电解质溶液对铁钉腐蚀快慢的影响。
因此保证温度不变(仍为298 K),改变试管内液体(选植物油)。
(2)A项涂油漆保护铁窗,使铁窗与周围物质隔开,正确;自行车放在干燥处,不易形成原电池,能降低腐蚀速率,B错误,C正确;D项挡水铁闸门应与直流电源的负极相连,使之作电解池的阴极,才能起到保护作用,D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化学第三章章末系统总结一、重点知识梳理
二、实验专项探究——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探究
某学生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来测定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时,选择甲基橙作指示剂。
请填写下列空白:
(1)用标准的盐酸滴定待测的NaOH溶液时,左手握酸式滴定管的活塞,右手摇动锥形瓶,眼睛注视________,直到因加入一滴盐酸后,溶液由黄色变为橙色,并______为止。
(2)下列操作中可能使所测NaOH溶液的浓度数值偏低的是________。
A.酸式滴定管未用标准盐酸润洗就直接注入标准盐酸
B.滴定前盛放NaOH溶液的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没有干燥C.酸式滴定管在滴定前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
D.读取盐酸体积时,开始仰视读数,滴定结束时俯视读数
(3)若滴定开始和结束时,酸式滴定管中的液面如图所示,则起始读数为________mL,终点读数为________mL,所用盐酸溶液的体
积为________mL 。
(4)某学生根据3次实验分别记录有关数据如下表:
解析:在求c (NaOH)和进行误差分析时应依据公式:c (NaOH)=c (HCl )·V [(HCl )aq ]V [(NaOH )aq ]。
欲求c (NaOH),须先求V [(HCl)aq ]再代入公式;进行误差分析时,要考虑实际操作对每一个量即V [(HCl)aq ]和V [(NaOH)aq ]的影响,进而影响c (NaOH)。
(1)考查酸碱中和滴定实验的规范操作。
(2)考查
由于不正确操作引起的误差分析。
滴定管未用标准盐酸润洗,内壁附着一层水,可将加入的盐酸稀释,消耗相同量的碱,所需盐酸的体积偏大,结果偏高;用碱式滴定管取出的待测NaOH 溶液的物质的量一旦确定,倒入锥形瓶后,水的加入不影响OH -的物质的量,
也就不影响结果;若排出气泡,液面会下降,故读取V酸偏大,结果偏高;正确读数(虚线部分)和错误读数(实线部分)如图所示。
(3)读数时,以凹液面的最低点为基准。
(4)先算出耗用标准盐酸的平均值
V-=26.11 mL+26.09 mL
2=26.10 mL(第二次偏差太大,舍去),
c(NaOH)=0.100 0 mol·L-1×26.10 mL
25.00 mL=0.104 4 mol·L
-1。
答案:(1)锥形瓶中溶液颜色变化在半分钟内不变色(2)D (3)0.0026.1026.10
(4)V-=26.11 mL+26.09 mL
2=26.10 mL,
c(NaOH)=0.100 0 mol·L-1×26.10 mL
25.00 mL=0.104 4 mol·L
-1
现使用酸碱中和滴定法测定市售白醋的总酸量(g·100 mL-1)。
Ⅰ.实验步骤:
(1)用________(填仪器名称)量取10.00 mL 食用白醋,在________(填仪器名称)中用水稀释后转移到100 mL的________(填仪器名称)中定容,摇匀即得待测白醋溶液。
(2)用酸式滴定管取待测白醋溶液20.00 mL于锥形瓶中,向其中滴加2滴________作指示剂。
(3)读取盛装0.100 0 mol·L-1NaOH溶液的碱式滴定管的初始读数。
如果液面位置如图所示,则此时的读数为________ mL。
(4)滴定。
当__________________时,停止滴定,并记录滴定管上NaOH溶液的最终读数。
重复滴定3次。
Ⅱ.实验记录:
Ⅲ.
(5)甲同学在处理数据时计算得:平均消耗的NaOH溶液的体积
V=(15.95+15.00 +15.05+14.95)
4mL=15.24 mL。
指出他计算的不合理之处:________________。
按正确数据处理,
可得c(市售白醋)=________mol·L-1;市售白醋总酸量=________g·100 mL-1。
解析:(1)根据量取食用白醋的体积10.00 mL,可知量取时需用酸式滴定管(或移液管);稀释溶液应在烧杯中进行,定容时应用容量瓶。
(2)CH3COOH溶液与NaOH溶液恰好反应时溶液显碱性,与酚酞的变色范围8~10基本一致,故选用酚酞作指示剂。
(3)滴定管“0”刻度在上,且读数可精确到0.01 mL,故图中的液面读数为0.60 mL。
(4)达到滴定终点,即溶液由无色恰好变为浅红色,并在半分钟内不
褪色时,停止滴定。
(5)第1次滴定误差明显较大,属异常值,应舍
去;平均消耗的NaOH溶液的体积V=(15.00+15.05+14.95)
3mL
=15.00 mL,c(市售白醋)=0.100 0 mol·L-1×15.00×10-3 L
20.00×10-3 L
×10=
0.75 mol·L-1;1 L市售白醋中含m(CH3COOH)=0.75 mol·L-1×1 L ×60 g·mol-1=45 g,故市售白醋总酸量=4.5 g·100 mL-1。
答案:(1)酸式滴定管(或10 mL移液管)烧杯容量瓶
(2)酚酞(3)0.60(4)溶液由无色恰好变为浅红色,并在半分钟内不褪色(5)第1次滴定误差明显较大,属异常值,应舍去0.75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