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匀变速问题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技巧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技巧
1. 嘿,你知道吗?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技巧之一就是配方法呀!就像搭积木一样,把方程凑成一个完美的形状。
比如说方程x²+6x+5=0 ,我们就可以通过配方法,把左边变成(x+3)²-4=0 ,这种感觉是不是超神奇!你不想试试吗?
2. 哇塞,公式法可是个厉害的技巧呢!不管遇到什么一元二次方程,只要套上那个公式,答案就乖乖出来啦。
就好比有个万能钥匙,能打开各种锁。
像方程2x²-3x-2=0 ,用公式法就能轻松搞定,是不是超厉害呀!
3. 嘿嘿,因式分解法也很棒哦!就像是解开一个复杂的绳结,找到关键的地方一拉就开了。
例如方程x²-5x+6=0 ,通过因式分解成(x-2)(x-3)=0 ,一下子就找到答案啦,这多有意思呀!
4. 还有还有,图像法也很有趣啊!可以把方程变成一个美丽的图形。
像一元二次方程y=x²-2x-3 ,画出它的图像,就能直观地看到与 x 轴的交点。
这就像看着一幅画就知道答案一样,酷不酷呀!
5. 啊呀,别忘了换元法哦!这就像是给方程换了一件新衣服。
比如方程(x²+1)²-5(x²+1)+6=0 ,我们就设x²+1 为一个新的未知数,然后再求解。
是不是感觉像变魔术一样,特别好玩!
6. 哈哈,整体代入法也很有用呢!就像接力赛中传递接力棒一样。
例如已知x²+x=3 ,那求2x²+2x-5 时,就直接把 2 乘进去再减 5 就行啦。
这种巧妙的方法难道不让你心动吗?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这些一元二次方程解题技巧都各有特色,学会它们就能轻松应对各种方程啦!。
匀变速运动问题精析

匀变速运动问题精析匀变速运动问题是人教实验版九年级上册新增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题,很多同学感到理解困难,不好掌握。
匀变速运动问题包括匀减速运动和匀加速运动两类,在现实生活中的原型有刹车、运动员跳水等。
现以课本P 51探究4为例,解析这类题的思想方法、解题关键和注意事项。
一、 例题精析:例1、一辆汽车以20sm 的速度行驶,司机发现前方路面有情况,紧急刹车后又滑行25m 后停车(1)从刹车到停车用了多少时间?(2)从刹车到停车平均每秒车速减少多少?(3)刹车后汽车滑行到15m 时约用了多少时间?(精确到0.1s )解析:这是一道匀减速运动问题,可将其转化为匀速运动问题,求出速度的平均值,即平均速度=2最小速度最大速度+(1) 从刹车到停车的平均速度为:()s m102020=+,根据速度路程时间=可得,从刹车到停车的时间为25÷10=2.5(s )(2) 从刹车到停车平均每秒车速减少值为:()s m85.2020=--即车速变化时间最小速度最大速度(3) 要求刹车后汽车滑行到15m 时用的时间,这一问题中有两个未知量:从刹车到滑行15m 时的时间和速度的平均值。
可设从刹车到滑行15m 时用了xs ,由(2)知,此时最小车速为(20-8x )sm这段路程内的车速平均值为:s mx 2)820(20-+,即(20-4x )s m ,根据 速度×时间=路程, 可列方程:(20-4x )x=15 解得:21051+=x ,21052-=x∵从刹车到停车共用2.5s ,而21052-=x >2.5,不合题意,舍去∴9.02105≈-=x ,所以刹车后汽车滑行到15m 时约用了0.9s解后反思:(1)思想方法“匀变速运动”可转化为“匀速运动”问题,求出速度的平均值,再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主要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建立“方程”这一数学模型求解。
这就是数学学习中的 “转化”“数学建模”等思想方法,掌握了这些思想方法能解决许多实际问题。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五)匀变速行程问题

复习 讨引论入发言
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的关系是 什么?
路程=速度×时间
我们这一节课就是要利用同学们刚 才所回答的“路程=速度×时间”来建 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且解决 一些实际问题.
探究 一辆汽车以20m/s的速度行驶,司机发 讨新论知发言 现前方路面有情况, 紧急 刹车后汽
(2)平均每秒小球的运动速度减少为(5-0)÷2.5=2(m/s)
(3)设小球滚动到5m时约用了xs,这时速度为(5-2x)m/s,则这
段路程内的平均速度为〔5+(5-2x)〕÷2=(5-x)m/s, 所以x(5-x)
=5
整理得:x2-5x+5=0 解方程:得x= 5 5 x1≈3.6(不合,舍去),x2≈1.4(s) 2
车又滑行25m后停车. (1)从刹车到停车用了多少时间? (2)从刹车到停车平均每秒车速减少多少? (3)刹车后汽车滑行到15m时约用了多少时间(精 确到0.1s)?
分析:(1)刚刹车时时速还是20m/s,以后逐渐减少,
停车时时速为0. 因为刹车以后,其速度的减少都是受摩
擦力而造成的,所以可以理解是匀速的,因此,其平均速 度为=(20+0)÷2=10m/s,那么根据:路程=速度×时间, 便可求出所求的时间.
解: (3)设刹车后汽车滑行到15m时约用了xs,这时车
速为(20-8x)m/s,则这段路程内的平均车速为〔20+(20-
8x)〕÷2=(20-4x)m/s, 所以x(20-4x)=15
整理得:4x2-20x+15=0 解方程:得x= 5 10
x1≈4.08(不合,舍去),x2≈0.9(s)
2
答:刹车后汽车行驶到15m时约用0.9s.
匀变速直线运动解题技巧

匀变速直线运动解题技巧匀变速直线运动是高中物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描述的是一种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均匀变化的运动。
在实际生活中,许多自然现象如自由落体、车辆启动等都遵循这一规律。
熟练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解题技巧,对于解决物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
这种运动可以由一个简单的公式描述:v=v0+at,其中v0是初始速度,a是加速度,t是时间。
匀变速直线运动包括匀加速直线运动和匀减速直线运动两种类型。
二、掌握解题技巧1.**利用基本公式解题**:速度、位移、时间等基本物理量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核心。
熟练掌握这些公式,能够快速解决大部分问题。
2.**逆向思维**:对于一些复杂的运动过程,我们可以尝试从反方向来思考,利用逆向运动的相关公式进行求解。
3.**逐差法**:对于多个连续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等于一个常数的情形,可以利用逐差法解决。
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解决多个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问题。
4.**巧用图象**:图象法能够直观地表示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可以通过图象来解决。
5.**巧用比例法**:对于一些已知条件不充分的问题,可以通过已知的比例关系,巧妙地解决。
三、例题解析【例题】一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v0,末速度为v1,求其通过的位移x所用的时间t。
解析: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我们有:v1=v0+at,v=v0+at。
将这两个公式代入v²-v0²=2ax中,可得x=(v1+v0)t-(v0+at)²/2a。
通过变形,可以得到t=(v1-v0)²/2a(v0+v1)。
这种方法就是利用比例法解决本题的关键。
四、实践应用在实际应用中,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和方法在许多领域都有应用。
例如,在交通事故分析中,车辆的加速和减速过程往往会影响到事故的责任判定。
如何应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如何应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023年了,科技的进步让我们生活变得越来越便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略数学的重要性。
我相信,你有时会感觉到,自己学习的数学知识似乎与现实生活脱离很远,但实际上,数学无处不在,特别是一元二次方程这样的高中数学知识,可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实际应用。
一、解决物理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计算物理问题的情况,如汽车加速、弹射物的运动等等。
这些问题的解决涉及到大量数学计算,其中往往就包含了一元二次方程。
例如,当我们要计算一名物体从山顶滑落到地面所需要的时间时,就需要用到一元二次方程来解决。
假设物体滑落的距离为d(米),山顶到地面的距离为h(米),物体的初始速度为v(米/秒),由于物体只受到重力的作用,所以物体在下落的过程中受到的力可以表示为mg(牛),即物体质量m(千克)乘以重力加速度g(米/秒²)。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的力等于其质量乘以加速度,即F=ma。
因此,物体的加速度可以表示为g=mg/m=a。
物体在下落的过程中,其速度随时间递增,加速度不变,因此,可以表示为v(t)=v+at。
当物体从山顶滑落到地面的时候,其速度为0,即v(t)=0。
那么,t可以表示为:t=(-v+sqrt(v²+2gd))/g。
由此,我们就可以通过一元二次方程来计算这个时间。
二、解决金融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投资和理财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点。
对于许多人来说,理财不仅仅是理财,还关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投资的一个关键是考虑回报率。
在这个问题上,一元二次方程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假设你投资了一个项目,希望在三年内获得10%的回报率,如果初始投资金额为X元,那么三年后得到的金额就可以表示为:A=X (1+r)³。
其中,r是回报率。
我们可以通过解一元二次方程来计算出最终金额和初始投资金额之间的关系。
例如,如果我们知道最终金额和回报率,就可以反推出初始投资金额。
新人教版增加“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合理吗?——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的困惑与对

移、 时间 、 度之 间的关系 , 1 速 需 0课时完成 教学任务. 由
于 知 识 本 身 的 抽 象 性 , 于 高 中 学 生 , 起 来 也 觉 得 吃 对 学 力 , 况 是 只用 一 课 时进 行 学 习 的初 中 学 生 ? 新 人 教 版 何 为 什 么 要 增 加 这块 内容 , 什 么 意 图? 有
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没有说明理由. 于是 绝 大 部 分 的学 生 是 知 其 然 而 不 知 其
所 以然 , 在使 用时往往生搬 硬套 , 死记硬背. 如何解决这
个问题? 2 关 于 匀变 速 直 线 运 动 : 内容 属 于 高 中物 理 范畴 . 本
由简 单 的 三 个 量 “ 程 ” “ 度 ” “ 间 ” 关 系 增 加 到 路 、速 、时 的 复杂 的五个 量 “ 速 度” “ 速度 ” “ 均速 度 ” “ 加 、初 、平 、 时 间”“ 程” 、路 的关 系 , 两 个 变 量 变 成 三 个 变 量 , 维 跳 将 思
一
意图有着个人 的理解 :第 2 . “ 2 3节一元二 次方 程与实际
问题 ” 安 排 不 是 按 照 实 际 问 题 的 类 型 分 类 和 选 材 的 , 的
辆汽车以 2 s 0 m/ 的速度行驶 , 司机发现前方路 面
有情况 , 紧急 刹 车 后 汽 车 又 滑 行 2 后 停 车. 1 从 刹 5m () 车 到 停 车 用 了 多少 时 间 ? ( ) 刹 车 到 停 车平 均 每 秒 车 2从 速 减 少 多 少 ? ( ) 车 后 汽 车 滑 行 到 1 时 约 用 了多 3刹 5m 少 时 间 ? ( 果保 留小 数 点 后 一 位 ) 结
理 . 由如 下 : 理 1 从 学 生熟 悉 的“ 速 运 动 ” 高 到 “ 变 速 运 动 ” . 匀 拔 匀 ,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二初中数学第一册教案二:汽车加速问题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二-汽车加速问题在初中数学第一册的教学中,我们接触到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和用法。
而在应用方面,我们通过汽车加速问题,探究并实践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运用。
这里,我们将就这个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和学习。
一、问题描述拿到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认真分析,并描述问题中的情境和关键信息。
题目中的情境是:“某车从静止开始沿直道匀加速行驶。
行驶前30米,速度为20m/s;当行驶80米时,速度为30m/s。
求这车的加速度和所用时间。
” 问题需要我们求出两个未知量,即车的加速度和所用时间。
为此,我们先要理解和运用相关的物理公式。
二、物理公式运用1.加速度公式:加速度公式为:a=(v- u)/t,其中,v代表末速度,u代表初速度,t代表时间,a代表加速度。
2.运动距离公式:运动距离公式为:S=v0t+1/2at^2,其中,v0代表初速度,a代表加速度,t代表时间,S 代表运动距离。
3.末速度公式:末速度公式为:v = u + at,其中,v代表末速度,u代表初速度,t代表时间,a代表加速度。
通过这些公式,我们可以开始解题了。
三、具体运用我们需要根据题面的情境和元素,列出方程。
1.时间方程:参考题目数据,首先可列出时间方程:t=(80-30)/(30-20)=5s。
其中,(80-30)代表运动距离为60m,(30-20)代表速度差为10m/s。
2.加速度方程:加速度方程为:a=(30-20)/t=2m/s^2。
其中,t即为求得的时间,也就是5s。
3.运动距离方程:运动距离方程为:S =30 +1/2*2*t^2=55m。
其中,30代表初速度时运动距离,2代表加速度,t代表所用时间,55即为所求。
四、问题解答通过上述运用,我们得出求解加速度和运动距离的方程:a=2m/s^2,S=55m。
其中a为加速度,S为所用距离。
至于时间,根据时间方程计算可得,t=5s。
总结汽车加速问题是初中数学第一册中一元二次方程应用的重要例题。
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应用与解法

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应用与解法一元二次方程是数学中常见的一种类型方程,表达形式为ax^2 + bx + c = 0。
本文将介绍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应用以及解法。
一、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应用一元二次方程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特别是在物理学、工程学和经济学等实际问题的建模与求解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实际应用:1. 物体运动问题:对于抛体运动或自由落体运动等问题,可以通过一元二次方程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轨迹。
例如,当我们知道一个物体的初速度、重力加速度和运动时间时,可以使用一元二次方程来求解物体的最终位置。
2. 地面覆盖问题:在城市规划中,经常需要考虑各类设施的地面覆盖范围。
通过一元二次方程可以描述设施的传播范围和受影响区域的大小。
例如,对于一个无线网络信号的传播范围,可以通过一元二次方程来计算无线信号的衰减程度和覆盖范围。
3. 财务问题:在经济学中,一元二次方程常应用于财务问题的建模与解决。
例如,在投资分析中,可以使用一元二次方程来计算某项投资的回报率和投资时间。
此外,一元二次方程也可用于计算生产成本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等。
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有多种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 因式分解法:如果一元二次方程可以因式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即可直接得到方程的解。
例如,对于方程x^2 - 4x + 3 = 0,可以因式分解为(x - 1)(x - 3) = 0,从而得到x = 1和x = 3两个解。
2. 公式法: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可以通过求根公式来计算。
根据求根公式x = (-b ±√(b^2 - 4ac))/(2a),可以得到方程的解。
其中,a、b和c 分别代表方程ax^2 + bx + c = 0中的系数。
3. 完全平方式:当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可以表示为一个完全平方数时,可以通过完全平方式求解。
例如,对于方程x^2 + 6x + 9 = 0,可以将其转化为(x + 3)^2 = 0,从而得到x = -3作为方程的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匀变速问题(学习辅导材料)
一.相关基础知识:
1. 均匀增大或减小的一列数,如何求它们的平均数?如何求这组数中的任何一个数?
例1. 求下列数的平均数:
1,2,3,4,5,6,7
解:平均数=1/7 (1+2+3+…+7) =28/7=4
另解:平均数=1/2(1+7)=4
可知:均匀增减的一列数的求平均数公式为
平均数=1/2(最小值+最大值)
例2. 已知一列数(连续正奇数)为
1,3,5,7,9,11,… …
则(1)这组数中的第15个数是;第30个数是;(2)这组数中的第n个数是。
(答案:29;59;2n-1)
由此又可知:均匀增减的一列数中,已知第1个数,就可以按其规律求得这组数中的任何一个数。
2. 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路程及时间的关系:
平均速度=路程/时间(1)路程=平均速度*时间(2)时间=路程/平均速度(3)
二. 匀变速运动:
有些变速运动物体的运动速度的大小是均匀变化(增大或减小)的,这样的变速运动是匀变速运动。
同上面的问题类似,在匀变速运动问题中,有
平均速度=1/2(最小值+最大值)
上式中,最大(小)值分别代表匀变速运动物体的初速度和末速度,因此在匀变速运动问题里,有
平均速度=1/2(初速度+末速度)
类似的,若已知匀变速运动的初速度,并知道运动的时间(或路程),则也可以求出整个运动时间范围内的某一段时间(或路程)的速度的单位时间的变化量。
例3. 行驶速度为20m/s的汽车,刹车后,汽车匀减速滑行5s后停止。
试问:
(1)从刹车到停车,汽车滑行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从刹车到停止,汽车滑行的路程是多少?
(3)刹车后汽车滑行的速度平均每秒减小多少?
解:
(1)
1/2(20+0)=10 (m/s)
即,从刹车到停止,汽车滑行的平均速度为10m/s.
(2)
10*5=50(m).
即从刹车到停止,汽车滑行的路程为50m.
(3)(20-0)/5=4(m/s).
即刹车后汽车滑行的速度平均每秒减小4m/s
三. 如何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匀变速问题
其实,就是将上述讨论的这些基本问题加以综合运用(类比和迁移)。
例如,在例3中,还可以问:
(4)汽车在刹车后,滑行4s时间,汽车滑行的路程是多少?
解:结合前边的讨论,可得
汽车滑行4s,速度减小到
20 – 4*4 = 4(m/s) .
∴滑行的这4s时间里,汽车的平均速度为
1/2(20+4)=12(m/s).
进而得,刹车后的4s 时间里,汽车滑行了48 m.
在例3中,(3) 这一问的解决是关键,(4)这样的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它。
如果继续问题的讨论,还要用到它。
例如在例3中,若再问:
(5)刹车后,汽车经过xs(x≤5)滑行,汽车的速度减小到多少?
解:汽车的速度减小到(20-4x)m/s.
现在,我们在例3的(1)~(5)的基础上,再问:
(6)刹车后汽车滑行到48m时,用了多少时间?
显然,这是将(4)的结果作为条件,反过来提的问题,因而这个时间自然应该是4s。
而要求得这个结果,就要用到一元二次方程了。
请看
解:设刹车后汽车滑行48m
,所用时间为xs. 则结合前述(尤其是(3))的结果,可得方程
[20+(20-4x)] /2*x=48.
化简:
x^2-10x+24=0.
解得:
x1=4,
x2=6﹥5(舍)
∴刹车后汽车滑行48m 时,用了4s.
至此,我们详细讨论了初中数学里匀变速问题的一般处理思路和方法。
四. 小结:
<一> 在匀变速问题中
(1)平均速度=1/2(初速度+末速度)
(2)路程=平均速度*时间
(3)时间=路程/平均速度
(4)*(关键——在具体问题中它是一个常量):
速度的单位时间的变化量=∣初速度-末速度∣/速度变化的时间
想一想:为什么上式分子用绝对值?
<二> 解决―匀变速问题‖的一般步骤:
一般都是已知初始速度和末速度,若题目中还知道总的运动时间,则可以考虑(如本文的例3):
(1)求整个运动过程的平均速度及路程;
(2)求出速度的单位时间内的变化量(如本文例3的(3),在中学课程里的匀变速问题里,它一般被视为一个常量);
(3)根据题目列出方程解决进一步的问题(如本文例3的(5)(6))。
若题目中未告诉总的运动时间,而是告诉了总的运动路程和末速度(如课本P51的―探究4‖),则可以考虑先求整个运动过程的平均速度;进而,再求出整个运动时间。
其余同上边类似。
必须注意的是,在匀变速问题里,平均速度不是常数,它是和相应的运动时间(所指的相应的路程)相关的。
例如在本文的例3中:
从刹车到停车汽车滑行的平均速度是10m/s;
从刹车开始,汽车滑行4s,这段时间汽车的平均速度则是12m/s(这段时间汽车滑行了48m,因此也可以说汽车在这48m路程上的平均速度是12m/s)。
另外,回头看看本文例3的(1)(4),也可以知道,两处除了平均速度不同,相对应的算式中的―末速度‖也是不一样的.
五. 课本习题选解:
P51探究4:一辆汽车以20m/s的速度行驶,司机发现前方路面有情况,紧急刹车后汽车又滑行25m
后停车。
(1)从刹车到停车用了多少时间?(2)从刹车到停车平均每秒车速减少多少?(3)刹车后汽车滑行到15m时约用了多少时间(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解:不妨假设刹车后汽车匀减速滑行到停止.
(1)从刹车到停车,汽车滑行的平均速度为:
1/2(20+0)=10 (m/s).
∴从刹车到停车所用的时间为:
25/10=2.5 (s).
(2) 依题意:
( 20-0) / 2.5=8 (m/s).
∴从刹车到停车平均每秒车速减少8m/s.
(3) 设刹车后汽车行驶到15m用了xs,则结合上述可得
1/2[20+(20 – 8x)]x=15.
解得
x=1/2(5±√10).
由于x=1/2(5+√10)﹥2.5,应舍去。
∴从刹车到滑行到15m时,所用时间为1/2(5-√10)s≈0.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