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湖南师范大学化学教育基本理论大纲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一、引言有机化学是现代化学的一门基础学科,旨在研究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和合成方法。
本教学大纲旨在培养学生对有机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 理解有机物的结构和成键理论。
2. 掌握有机化学反应的机理和应用。
3. 熟悉有机化学的实验操作技巧。
4.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有机化学基本概念1.1 有机物的定义和分类1.2 有机物的结构和成键理论1.3 分子式和结构式的表示方法2. 有机化学的反应类型和机理2.1 加成反应2.2 消除反应2.3 取代反应2.4 重排反应3. 有机化学实验操作3.1 基本实验器材和操作技巧3.2 有机合成实验的设计和操作3.3 有机物的分离与提纯技术3.4 有机物的鉴定和表征技术4. 有机化学的应用4.1 有机合成方法的研究和应用4.2 生物有机化学的研究和应用4.3 有机物在材料科学、医药等领域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结合实践操作,提供案例分析和实验演示。
2.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
4. 定期进行练习和测试,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实验操作成绩。
2.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的积极程度。
3. 学生对有机化学理论和应用的掌握情况。
4. 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情况。
六、教学资源1. 有机化学教材及参考书籍。
2. 有机化学实验室设备和实验材料。
3. 电子教学平台和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学期: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实验操作基本技能的培养。
2. 第二学期:有机化学反应类型和机理的深入讲解,实验操作的进一步提高。
3. 第三学期:有机化学的应用领域及研究进展的介绍,学生实验课题的设计和完成。
八、教学团队本课程由有机化学专业教师承担,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背景。
2014湖南师范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大纲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729] 考试科目名称: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一、试卷结构1) 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 答题方式:闭卷、笔试3) 试卷内容结构高分子化学部分50% 高分子物理部分50%4) 题型结构a: 选择题,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b: 概念解释,5小题,每小题8分,共40分c: 问答题,8小题,每小题7 分,共56分d: 合成路线设计(包括配方设计),2小题,每小题6 分,共12分e: 应用题,1小题,12分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一)高分子化学部分1、高分子化学绪论考试内容高分子的基本概念聚合反应与聚合反应单体高分子化合物分类高分子的命名高分子链的形态高分子的化学结构聚合物的多分散性高分子科学史考试要求(1)理解高分子的概念,掌握高分子的表示法.(2)了解聚合反应的类型、聚合反应单体的特征.(3)了解高分子化合物的分类方法,具备对高分子分类的能力.(4)了解高分子的命名法,具备一定的命名能力(5)了解高分子链的形态和化学结构,理解聚合物的多分散性,熟悉高分子发展过程的关键事件和杰出科学工作者2、逐步聚合反应考试内容逐步聚合反应的一般特征及其功能基反应类型逐步聚合反应的分类单体功能度与平均功能度线性逐步聚合反应非线性逐步聚合反应逐步聚合反应的实施方法一些重要的逐步聚合物考试要求(1)了解逐步聚合反应的一般特征及其功能基反应类型、具备逐步聚合反应的分类的能力.(2)掌握功能度与平均功能度、线性逐步聚合反应和非线性逐步聚合反应概念.(3)了解典型逐步聚合反应实施方法及其应用要求.(4)重点了解聚酯、聚酰胺、酚醛树脂、聚氨酯和聚脲、环氧树脂以及脲醛树脂和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的单体、合成方法、合成条件和工业应用3、自由基聚合反应考试内容链式聚合反应的一般特征与链式聚合单体自由基聚合引发剂和链引发反应链增长反应链终止、链转移反应自由基聚合反应动力学阻聚与缓聚自由基聚合反应产物的分子量聚合热力学聚合反应的实施方法重要自由基聚合产物考试要求(1)了解链式聚合反应的一般特征与链式聚合单体.(2)掌握自由基聚合引发剂的种类,理解链引发、链增长、链终止及链转移反应的过程.(3)掌握自由基聚合反应动力学,掌握阻聚与缓聚作用.(4)了解影响自由基聚合反应产物的分子量的因素.(5)理解聚合热力学,掌握聚合反应的实施方法,了解重要自由基聚合产物.考试内容离子聚合特征阳离子聚合阴离子聚合离子聚合的立体化学考试要求(1)理解离子聚合特征.(2)掌握阳离子聚合单体、机理、动力学及工业应用.(3)掌握阴离子聚合单体、机理、及动力学.(4)理解离子聚合的立体化学.5、链式共聚合反应考试内容共聚物类型和命名共聚反应的意义二元共聚物的组成二元共聚物的微观结构——序列长度分布竞聚率的测定及反应条件对竞聚率的影响自由基共聚合离子型共聚合考试要求(1)掌握共聚物类型和命名方法,了解共聚反应的意义.(2)理解二元共聚物的组成,掌握二元共聚物的微观结构,理解序列长度分布及平均序列长度.(3)掌握竞聚率的测定方法及反应条件对竞聚率的影响.(4)理解自由基共聚合与离子型共聚合的相关概念.6、配位聚合考试内容Ziegler-Natta引发剂与配位聚合聚合物的立体异构α-烯烃Ziegler-Natta聚合反应共轭二烯烃的配位聚合配位聚合的新型引发剂体系考试要求(1)掌握Ziegler-Natta引发剂,掌握配位聚合的基本概念.(2)理解聚合物的立体异构类型.(3)掌握α-烯烃Ziegler-Natta聚合反应的机理及聚合动力学行为.(4)掌握共轭二烯烃的配位聚合的引发剂及聚合机理.(5)了解配位聚合的新型引发剂体系.考试内容活性聚合概念和动力学特征活性阴离子聚合活性阳离子聚合基团转移聚合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活性聚合的应用考试要求(1)理解活性聚合概念和动力学特征.(2)掌握活性阴离子聚合的特点和极性单体的活性阴离子聚合.(3)掌握活性阳离子聚合的原理和单体结构对活性阳离子聚合的影响.(4)理解基团转移聚合的特点及机理.(5)掌握实现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的策略,掌握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的几种类型.(6)了解活性聚合的应用.8、开环聚合反应考试内容阳离子开环聚合反应阴离子开环聚合反应配位开环聚合反应自由基开环聚合反应开环易位聚合反应考试要求(1)掌握阳离子开环聚合反应的几种单体及链引发、链增长、链转移、链终止反应.(2)掌握阴离子开环聚合反应的几种单体及链引发、链增长、链转移、链终止反应.(3)掌握配位开环聚合反应.(4)掌握自由基开环聚合反应.(5)了解开环易位聚合反应.9、高分子的化学反应考试内容高分子化学反应的特点、影响因素与分类高分子的相似转变扩链与嵌段反应接枝反应交联反应聚合物的降解反应考试要求(1)了解高分子化学反应的特点、影响因素与分类.(2)了解高分子的相似转变.(3)掌握扩链与嵌段反应、接枝反应、交联反应、聚合物的降解反应等反应类型.10、功能高分子考试内容吸附分离功能高分子高分子试剂与高分子催化剂高分子分离功能膜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导电高分子考试要求(1)掌握吸附分离功能高分子的定义及几种主要的吸附分离树脂.(2)了解高分子试剂与高分子催化剂的优越性,知道几种高分子试剂与高分子催化剂.(3)掌握高分子分离功能膜的分离机理与分离过程.(4)了解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与导电高分子.(二)高分子物理部分1、高分子物理概述考试内容高分子科学发展简史从小分子到大分子高分子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的测定方法高分子物质的类型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考试要求(1)了解高分子科学发展简史,了解从小分子到大分子之间,其性质的变化.(2)理解高分子的各种平均分子量的定义和分子量分布的表示方法.(3)掌握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的测定方法.(4)了解高分子物质的几种类型,理解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2、高分子的链结构考试内容高分子链的构型高分子链的构象(1)理解高分子链的构型.(2)理解高分子链的构象.3、高分子的溶液性质考试内容聚合物的溶解过程和溶剂选择Flory-Huggins高分子溶液理论高分子的“理想溶液”——θ状态Flory稀溶液理论高分子溶液的相平衡和相分离高分子的标度概念和标度定律高分子的亚浓溶液温度和浓度对溶液中高分子链尺寸的影响高分子冻胶和凝胶聚电解质溶液高分子在溶液中的扩散柔性高分子在稀溶液中的黏性流动考试要求(1)理解聚合物的溶解过程,掌握溶剂选择的方法.(2)理解Flory-Huggins高分子溶液理论,理解高分子的“理想溶液”——θ状态和Flory稀溶液理论.(3)了解高分子溶液的相平衡和相分离,了解高分子的标度概念和标度定律.(4)理解高分子的亚浓溶液,掌握温度和浓度对溶液中高分子链尺寸的影响.(5)了解高分子冻胶和凝胶,了解聚电解质溶液,理解高分子在溶液中的扩散及柔性高分子在稀溶液中的黏性流动.4、高分子的多组分体系考试内容:高分子共混物的相容性多组分高分子的界面性质高分子嵌段共聚物熔体与嵌段共聚物溶液考试要求(1)理解高分子共混物的相容性,掌握判断高分子共混物相容性的方法.(2)理解多组分高分子的界面性质对两相黏合的影响.(3)掌握高分子嵌段共聚物熔体与嵌段共聚物溶液的性质.5、聚合物的非晶态非晶态聚合物的结构模型非晶态聚合物的力学状态和热转变非晶态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非晶态聚合物的黏性流动聚合物的取向态考试要求:(1)了解非晶态聚合物的结构模型.(2)掌握非晶态聚合物的力学状态和热转变.(3)重点掌握非晶态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与非晶态聚合物的黏性流动.(4)了解聚合物的取向态.6、聚合物的结晶态考试内容常见结晶性聚合物中晶体的晶胞结晶性聚合物的球晶和单晶结晶聚合物的结构模型聚合物的结晶过程结晶聚合物的熔融和熔点结晶度对聚合物物理和机械性能的影响聚合物的液晶态考试要求(1)了解常见结晶性聚合物中晶体的晶胞,了解结晶性聚合物的球晶和单晶,掌握结晶聚合物的结构模型.(2)重点掌握聚合物的结晶过程、结晶聚合物的熔融和熔点以及结晶度对聚合物物理和机械性能的影响.(3)了解聚合物的液晶态.7、聚合物的屈服和断裂考试内容聚合物的拉伸行为聚合物的屈服行为聚合物的断裂理论和理论强度影响聚合物实际强度的因素考试要求(1)了解不同状态聚合物的拉伸行为.(2)理解聚合物的屈服行为.(3)重点掌握聚合物的断裂理论和理论强度.(4)重点掌握影响聚合物实际强度的因素.8、聚合物的高弹性与粘弹性高弹性的热力学分析高弹性的分子理论交联网络的溶胀聚合物的力学松弛——黏弹性黏弹性的力学模型黏弹性与时间、温度的关系——时温等效原理聚合物黏弹性的实验研究方法聚合物的松弛转变及其分子机理考试要求(1)了解高弹性的热力学分析,理解高弹性的分子理论.(2)理解交联网络的溶胀,理解聚合物的力学松弛——黏弹性.(3)重点掌握黏弹性的力学模型,重点掌握时温等效原理.(4)掌握测定聚合物黏弹性的实验方法,理解聚合物的松弛转变及其分子机理.9、聚合物的其他性质考试内容聚合物的电学性质聚合物的光学性质聚合物的透气性高分子的表面和界面性质考试要求(1)了解聚合物的电学性质、光学性质和透气性.(2)重点掌握高分子的表面和界面性质.10、聚合物的分析与研究方法考试内容质谱法红外与拉曼光谱法核磁共振法小角激光散射法动态光散射法X 射线衍射和X光小角散射法小角中子散射法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聚合物的热分析——差示扫描量热法和差热分析考试要求(1)理解聚合物的各种分析研究方法的原理.(2)掌握高分子的分析研究方法.三、参考书目[1]卢江,梁晖. 高分子化学.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2]何曼君,张红东,陈维孝,董西侠. 高分子物理(第三版).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化学科学方法论教学大纲

化学科学方法论教学大纲一、引言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一门基础性科学,化学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开展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论意识和实践能力,我们制定了《化学科学方法论教学大纲》。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态度,认识到化学作为一门科学研究的基础;2. 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论意识,使他们能够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化学问题;3. 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设计和完成化学实验,并正确分析实验结果;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使他们能够与他人合作解决科学问题。
三、教学内容1. 科学观念和科学态度的培养a. 介绍科学方法的基本思想和重要性;b. 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是一门基础科学,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c. 讨论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别,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念和辨别能力。
2. 科学方法论意识的培养a. 介绍科学实验的基本要素和步骤;b.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观察和实验方法;c. 培养学生针对不同实验问题选择合适方法的能力。
3. 科学实验能力的培养a. 介绍常用的实验设备、仪器和药品,并培养学生正确的使用方法;b. 强调实验安全的重要性,教授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c. 指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简单的实验,培养他们独立设计、操作和分析实验的能力。
4. 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培养a. 引导学生了解团队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b. 组织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和合作实验,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授课结合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2. 实验教学结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3. 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提供生动的案例和实验示范。
五、教学评价1. 考察学生对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的理解和运用;2. 考察学生在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分析方面的能力;3. 考察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化学教材;2. 实验设备和仪器:配备必要的化学实验设备和仪器;3. 多媒体教学资源: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化学教学法—考试大纲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959] 考试科目名称:化学教学法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3)题型结构a.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b.简答题: 5小题,每小题8分,共40分c.材料分析题:2小题,每小题 13分,共26分d.论述题: 3小题,每小题18分,共54分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一)化学教学论概述考试内容:1.化学与化学教育的发展2.化学教育的社会价值3.化学教育的新视野4.化学教学论课程的任务考试要求:1.能区分化学与化学教育、科学与科学教育等相关概念,明确相互关系;2.知道化学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3.列举组成化学教学系统中的基本要素,并说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4.理解化学教学论的化学基础、教育学基础、学习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5.能说出我国化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各时期的主要特点;6.理解国外学校化学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英美等发达国家化学课程改革的历程及其特点。
(二)化学课程的编制与变革考试内容:1.化学课程发展概述2.化学课程的基本组织形式3.新课改前我国的化学教学大纲和教材4.化学课程目标的基本特征5.化学课程改革与课程标准考试要求:1.理解“科学素养”的涵义及其由来、构成要素;2.能解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化学课程的发展变化及原因;3.说出化学课程的含义与基本类型,并举例说明影响化学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4.掌握化学课程的基本组织形式;5.了解新课改以前我国化学教学大纲、化学教材的特点;6.理解基础教育化学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基本理念;7.知道化学课程目标的结构、表述、确立依据;8.能说出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结构;9.知道化学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三)化学教学的一般原理考试内容:1.中学化学教学的特征2.中学化学教学的一般原则3.中学化学教学方法4.化学教学中的科学方法考试要求:1.了解中学化学教学的一般特征;2.理解中学化学教学的基本原则;3.掌握常用的化学教学方法,并能说出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4.能进行各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优化;5.理解中学化学教学常用的科学方法:观察方法、实验方法、模型方法、资料和事实的处理方法、假说方法、科学抽象方法等。
2014湖南师范大学分析化学大纲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847] 考试科目名称:分析化学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3)试卷内容结构(一)化学分析部分50%(二)仪器分析部分50%4)题型结构a: 单选题,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b: 填空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c: 简答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d: 计算题,6小题,每小题8分,共48分e: 论述题,1小题,每小题12分,共12分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一)化学分析1、概论考试内容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分析方法的分类与分析化学方法的选择,分析化学的发展简史与发展趋势;分析测试的全过程及分析结果的表示;滴定分析的特点,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滴定分析的方式;基准物质、标准溶液的配制,浓度的表示形式及相互的换算,滴定分析中待测组分含量的计算。
考试要求了解分析化学的任务、作用及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认识分析测试的全过程及分析结果的表示;掌握分析结果的表达方式及正确计算分析结果;了解基准物质、标准溶液等概念,掌握标准溶液配制方法、浓度的表示形式及相互的换算,掌握滴定分析中滴定剂与被滴定物的计量关系及有关计算。
2、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考试内容分析试样采集的作用与方法,固体试样的制备过程及缩分公式的应用;试样的分解方法及要求。
考试要求了解试样的采集在分析测试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掌握试样采集的方法与工作原则;掌握固体试样的制备过程及缩分公式的应用;掌握分解试样的基本方法及工作原则。
3、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考试内容误差的种类及特点、误差来源及减小误差的方法,准确度及精密度的基本概念,各种误差及偏差的计算;有效数字的概念及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和运算规则;总体和样本的统计学概念,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的特点及区间概率的计算;t分布的特点、总体平均值的估计;t检验法和F检验法及其运用;可疑值的取舍方法;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及极值误差的传递。
高中化学理论课教学大纲

高中化学理论课教学大纲化学是一门关于物质的科学,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化学理论课作为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课程之一,应该具备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本文将围绕高中化学理论课教学大纲展开讨论,并提供一些建议。
一、教学大纲的制定意义教学大纲是教学活动的依据和指导,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推动作用。
制定高中化学理论课教学大纲有助于规范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同时,教学大纲的制定也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科发展的前沿,不断更新和完善。
二、教学大纲的内容2.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衡量教学成果的标准。
高中化学理论课教学大纲应该明确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知识结构,并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2.2 教学内容高中化学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实验原理、反应机理、化学方程式等。
这些内容应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教学方法化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至关重要。
高中化学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结合实例分析、实验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三、教学大纲的优化基于教学大纲的制定,我们还需要不断优化教学大纲,以适应学科发展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
3.1 结合现实应用高中化学理论课的教学大纲应该与社会实际和行业需求相结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引入前沿科学化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前沿的研究成果和新的发现都会不断丰富和更新我们对化学的认识。
因此,教学大纲应该及时引入前沿科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四、教学大纲的贯彻落实制定高中化学理论课教学大纲只是第一步,如何将它贯彻到实际教学中同样至关重要。
628理论化学考试大纲

628理论化学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理论化学》是2014年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科目之一。
《理论化学》考试要力求反映化学专业硕士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专业基础素质和综合能力,以利于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国家科技发展和经济腾飞培养综合素质高、复合型的化学专业人才。
二、考试要求:考生应掌握本科目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具备对基本概念与基础知识的理解与综合运用能力。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理论化学》试卷满分150分。
其中,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合计100分为必答,另外50分可选择无机化学(50分)或分析化学(含化学分析及仪器分析)(50分)作答。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答题时允许使用计算器。
四、考试内容: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100分)该科目大纲共计十九章,其中第一至第十章考题占75分,第十一至第十九章(结构化学部分)考题占25分。
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1.热力学概论1.1 热力学的目的、内容和方法1.2 热力学基本概念:体系与环境,体系的性质;热力学平衡态和状态函数2.热力学第一定律2.1 热和功2.2 热力学能2.3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述与数学表达式3.体积功与可逆过程3.1 等温过程的体积功3.2 可逆过程与最大功4.焓与热容4.1 焓的定义4.2 焓变与等压热的关系4.3 等压热容和等容热容5.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的应用5.1 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和焓5.2 理想气体的C p与C v之差5.3 理想气体的绝热过程6.热力学第一定律对实际气体的应用6.1 节流膨胀与焦耳-汤姆逊效应7.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相变过程的应用8.化学热力学8.1 化学反应热效应等压热效应与等容热效应;反应进度;8.2 赫斯定律与常温下反应热效应的计算:赫斯定律;标准摩尔生成焓与标准摩尔燃烧焓8.3 标准反应焓变与温度的关系—基尔霍夫定律第二章热力学第二定律1.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2.热力学第二定律3.卡诺定理3.1 卡诺循环3.2 卡诺定理4.过程的热温商与熵函数4.1 可逆过程的热温商与熵函数的概念4.2 不可逆过程的热温商与体系的熵变5.过程方向和限度的判据5.1 克劳修斯不等式5.2 熵增加原理6.△S的计算6.1 简单状态变化过程△S的计算6.2 相变过程△S的计算7.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本质与熵的统计意义7.1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本质7.2 熵和热力学概率—玻兹曼公式8.热力学第三定律与规定熵8.1 热力学第三定律8.2 规定熵8.3 化学反应过程熵变的计算9.亥姆霍兹自由能与吉布斯自由能9.1 亥姆霍兹自由能及△A判据9.2 吉布斯自由能及△G判据10.过程△G的计算与应用10.1 理想气体等温过程△G的计算10.2 纯物质相变过程△G的计算11.热力学关系式11.1 四个热力学基本关系式11.2 对应系数关系式与麦克斯韦关系式第三章化学势1.溶液组成的表示法2.偏摩尔量与化学势2.1 偏摩尔量的定义和集合公式2.2 化学势的定义及其与温度、压力的关系3.稀溶液中两个经验定律3.1 拉乌尔定律3.2 亨利定律4.混合气体中各组分的化学势4.1 理想气体的化学势4.2 非理想气体的化学势5.理想溶液的定义、通性及各组分的化学势5.1 理想溶液的定义及各组分的化学势5.2 理想溶液的通性6.稀溶液中各组分的化学势7.稀溶液的依数性7.1 蒸汽压下降7.2 凝固点下降和沸点上升7.3 渗透压8.非理想溶液中各组分的化学势与活度的概念第四章化学平衡1.化学反应的等温方程式与标准平衡常数1.1 化学反应的等温方程式1.2 标准平衡常数2.平衡常数的表达式2.1 气相反应的平衡常数的表达式3.复相化学平衡3.1 平衡常数的表达式3.2 解离压力4.平衡常数的测定与平衡转化率的计算5.标准生成吉布斯自由能5.1 标准生成吉布斯自由能5.2 反应的标准吉布斯自由能改变的计算6.温度、压力及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6.1 温度对平衡常数影响—标准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6.2 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6.3 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7.同时平衡与反应的耦合第五章多相平衡1.多相体系平衡的一般条件2.克拉贝龙方程3.相律3.1 独立组分数、自由度3.2 相律4.单组分体系的相图—水的相图5.二组分体系的相图及其应用5.1 双液系:理想和非理想完全互溶双液系;杠杆规则与蒸馏原理;部分互溶和不互溶双液系5.2简单低共溶混合物体系5.3形成化合物体系:稳定化合物;不稳定化合物5.4 完全互溶和部分互溶双液系的相图6.三组分体系的相图及其应用6.1 等边三角形坐标表示法6.2 部分互溶的三液体体系6.3 二盐一水体系第六章统计热力学初步(非必考内容)第七章电化学(一)电解质溶液1、离子的迁移(1)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法拉第定律(2)离子的迁移和离子迁移数的概念2、电解质溶液的电导(1)电导、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2)电导测定的仪器及方法(3)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随浓度的变化规律(4)离子独立移动定律及离子摩尔电导率3、电导测定的应用(1)求算弱电解质的电离度及电离平衡常数(2)求算微溶盐的溶解度和溶度积(3)电导滴定4、强电解质的活度和活度系数(1)溶液中离子的活度和活度系数、离子平均活度、离子平均活度系数、离子平均质量摩尔浓度(2)离子强度5、强电解质溶液理论(基本了解)(1)离子氛模型及德拜-尤格尔公式(2)不对称离子氛模型及德拜-尤格尔-盎萨格电导公式(二)可逆电池电动势6、可逆电池(1)可逆电池必须具备的条件(2)可逆电极的种类及电极反应(3)电池电动势的测定(方法原理、所用主要仪器)(4)电池表示式(电池组成及结构的书写惯例)(5)电池表示式与电池反应的“互译”7、可逆电池热力学(1)可逆电池电动势与浓度的关系A. 能斯特(Nernst)公式及其中各参数的意义B. 电池标准电动势的测定和求算(2)电池电动势E及其温度系数与电池反应热力学量的关系(3)离子的热力学量8、电极电势(1)电池电动势产生的机理A. 电极–溶液界面电势差B. 溶液–溶液界面电势差、盐桥(构成及作用)C. 电池电动势的产生(2)电极电势A. 标准氢电极(构成及规定)B. 任意电极电势数值和符号的确定C. 电极电势的能斯特(Nernst)公式D. 参比电极(种类及作用)9、由电极电势计算电池电动势(1)单液化学电池(2)双液化学电池(3)单液浓差电池(4)双液浓差电池(5)双联浓差电池10、电极电势及电池电动势的应用(1)判断反应趋势(2)求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3)求微溶盐活度积(4)求离子平均活度系数(5)pH值的测定(6)电势滴定(三)不可逆电极过程11、电极的极化(1)不可逆电极电势(2)电极极化的原因(浓差极化、活化极化)(3)过电势(概念、测量方法及仪器)12、电解时的电极反应(1)阴极反应(2)阳极反应13、金属的腐蚀与防护(1)金属腐蚀现象及原理(2)金属腐蚀的防护措施14、化学电源(1)化学电源定义及种类(2)常用化学电源(锌锰干电池、铅酸蓄电池等)(3)高能电池(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等)第八章表面现象与分散系统(一)表面现象1、表面吉布斯函数、表面张力(物理意义)2、纯液体的表面现象(1)附加压力(2)曲率对蒸气压的影响(3)液体的润湿与铺展(4)毛细管现象3、气体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1)气固吸附(定义、作用)A. 气固吸附的类型(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的比较)B. 吸附平衡与吸附量C. 吸附曲线的种类及特征(2)朗格缪尔(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等温式A. 朗格缪尔气固吸附理论(基本假设、吸附公式推导及应用)(3)BET多分子层吸附等温式(4)其它吸附等温式4、溶液的表面吸附(1)溶液表面的吸附现象A. 正吸附、负吸附B. 表面活性剂(定义、结构特征)(2)吉布斯吸附公式(3)表面活性剂的吸附层结构(4)表面膜5、表面活性剂及其作用(1)表面活性剂的分类(2)胶束和临界胶束浓度(3)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作用类型、原理及与表面活性剂结构特征的关系)(二)分散系统6、分散系统的分类7、溶胶的光学及力学性质(1)光学性质–丁达尔效应(现象、应用)(2)力学性质–布朗运动(扩散、沉降与沉降平衡)8、溶胶的电性质(1)电动现象(电泳、电渗)(2)溶胶粒子带电的原因(3)溶胶粒子的双电层(4)溶胶粒子的结构(书写或示意图表达)9、溶胶的聚沉和絮凝(1)外加电解质对溶胶聚沉的影响(2)溶胶的相互聚沉(3)大分子化合物对溶胶稳定性的影响10、溶胶的制备与净化方法11、高分子溶液(简单了解)第九章化学动力学基本原理1、化学动力学概论(1)化学动力学的任务及目的(2)化学动力学发展简史(3)反应机理的概念(总反应、基元反应、简单反应、复合反应、反应分子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反应速率和速率方程(1)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2)反应速率的实验测定(化学法和物理法的原理及优缺点)(3)反应速率的经验表达式(4)反应级数的概念(5)质量作用定律及其适用范围(反应级数与反应分子数的关系)(6)速率常数(其单位与反应级数的关系)3、简单级数反应的动力学规律(1)简单级数反应的定义,简单反应与简单级数反应之间的关系(2)一级反应、二级反应、三级反应、零级反应(对应的速率公式及其特点、半衰期公式及特征)4、反应级数的测定(1)积分法(2)微分法(3)过量浓度法(孤立法)5、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1)阿仑尼乌斯(Arrhenius)经验公式(2)活化能的概念及其实验测定A. 活化分子与活化能B. 活化能的求算方法(3)阿仑尼乌斯公式的一些应用6、简单碰撞理论(1)简单碰撞理论的基本假设(2)碰撞数、有效碰撞分数的物理意义(3)简单碰撞理论的成功与失败7、过渡态理论(1)势能面的概念及物理意义(2)反应途径、过渡态理论中的活化能(3)过渡态理论的成功与失败8、单分子反应理论(简单了解)第十章复合反应动力学1、典型复合反应动力学(速率公式及动力学特征)(1)对峙反应(可逆反应)(2)平行反应(竞争反应)(3)连串反应(连续反应)2、复合反应近似处理方法(1)稳态近似法(中间产物非常活泼且浓度极低)(2)平衡态近似法3、链反应(1)链反应的三个步骤(2)直链反应(3)支链反应4、反应机理的探索和确定(稳态近似法和平衡态近似法的应用)5、催化反应(1)催化反应的基本原理(催化剂的作用)(2)不同类型的催化反应(均向催化反应、复相催化反应、酶催化反应)6、光化学概要(1)光化学定律、量子效率和能量转换效率、光化学反应(2)光化学与热反应的比较7、快速反应及其研究技术(简单了解)第十一章量子力学基础1、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1)黑体辐射和能量量子化(2)光电效应和光的波粒二象性(3)原子结构模型及氢原子光谱(4)实物微粒的二象性(5)不确定关系2、量子力学基本假设(1)状态的描述(2)力学量的描述(3)状态方程(4)测量问题(5)态叠加原理3. Schrodinger方程和一维势箱中的粒子4. 三维势箱中的粒子第十二章原子结构1、单电子原子的Schrodinger方程2、单电子原子的Schrodinger方程的解(1) 坐标变换(2) 分离变量(3) Φ方程、R方程和Θ方程(4) 单电子原子波函数(5) 量子数的物理意义(6) 波函数和电子云的图形3、电子自旋和Pauli原理4、多电子原子Schrodinger方程及其解5、屏蔽效应和原子轨道能级第十三章原子光谱1、氢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1)相对论效应(2)电子自旋效应(3)选择定则(4)塞曼效应2、多电子原子的角动量和光谱项符号3、由电子组态求光谱项(1)不等价电子的光谱项(2)等价电子的光谱项4、多电子原子光谱第十四章分子的对称性1、对称操作和对称元素2、对称类型—点群3、分子的对称性及极性4、分子的对称性及旋光性第十五章分子轨道理论1、氢分子离子H2+的结构(1)氢分子离子H2+的Schrodinger方程(2)氢分子离子H2+的Schrodinger方程的解(3)关于积分S ab, H aa和H ab(4)结果的讨论2、分子轨道理论大意3、原子轨道的线性组合和成键三原则4、双原子分子(1)同核双原子分子(2)异核双原子分子5、双原子分子的光谱项6、简单分子轨道(HMO)方法和共轭分子结构7、电荷密度、键级、自由价、分子图和化学活性8、分子轨道对称性守恒原理第十六章价键理论1、海特勒-伦敦法解H2分子2、价键理论大意3、价键理论对一些简单分子的应用4、杂化轨道理论(1)s-p杂化(2)s-p-d等性杂化轨道的简单讨论5、定域分子轨道和离域分子轨道-甲烷第十七章分子光谱1、分子光谱的产生2、跃迁矩3、双原子分子的转动光谱4、双原子分子的振动光谱5、线性AB2(D∝h)型三原子的简正振动6、红外光谱7、拉曼光谱8、核磁共振9、光电子能谱第十八章晶体结构(了解)第十九章X射线结构分析(了解)无机化学(50分)(一)基本原理1. 物质状态:气体、液体、固体(晶体和无定形固体)的基本性质及其变化规律;溶液的组成、浓度、性质;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
2014年化学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分析.doc

2014年化学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分析中方一中高三化学备课组2014年是湖南实行新课改后的第5年高考,去年的考试说明和前年的考试说明相比较,今年化学考试大纲、考试说明与去年比没有变动,但在例题分析部分新增了10道题,都以“工业流程”为主,考生在复习时一定要把这部分作为重点认真复习。
这说明今年的高考仍然会维持去年的高考的难度和方向。
【备考建议】1.关注考纲示例题型变化几乎每年化学学科的示例题型都会将上一年度各地高考试题的优秀题型吸收进来,对示例题型进行调整,今年也不例外。
例题分析部分新增的10道题,都以“工业流程”为主,都在考查考生“接收、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这也是新课标中所着力强调的,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2.对比近三年高考试题,把握高考热点重点知识年年考,非重点知识轮流考,题型相对固定。
有几个是每年必考的,如离子浓度大小比较、阿伏加德罗常数、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正确及错误判断、化学平衡、原子结构、技巧型化学计算题等,在高考前可对这些题型进行重点练习。
3.回归教材抓双基,保证知识体系完整,注意资料卡片、科学探究及书上的方程式。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可以看出,回归教材是高考的命题趋势。
特别是实验题,有的是直接以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为情境,形成实验题。
也有的是以教材实验知识为主干,创设实验情境,形成实验题。
这类题目,以教材实验为主要实验情景,或部分改动,或将多个实验相连,考查学生的各项实验能力。
4.重视学科用语的规范化训练。
5.注意选择题的强化训练。
选择题占有“半壁江山”,每个选择题相当于一个数学大题一半的分值。
高考理综学生要想考得高分,必须对选择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
通过上面的分析,不难发现:尽管改变的地方看似很多,但改变的大多是一些与化学与生活有关的知识点,而这些知识点都是相对容易的知识、往往都会在客观题中出现,在主观题中很少出现,而化学的压轴题都在主观题中。
所以2014年的客观题部分仍然会像2013年那样降低难度,但是这并不能代表主观题部分的难度也下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752] 考试科目名称:化学教育基本理论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1)化学课程与教学论约60分(2)中学化学教学法约60分(3)教育心理学约60分(4)化学教育心理学约60分(5)教育学约60分4、题型结构(1)名词解释题: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2)填空题:8个小题20空,每空2分,共40分(3)简答题:8小题,每小题14分,共112分(4)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5)材料题:1小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化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目标:1、考查化学课程与教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
2、考查化学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的基本原理、原则和一般方法;3、考查运用课程与教学理论,分析与解决化学教学改革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试内容:一、导论1. 化学与化学教育的发展2. 化学教育的社会价值3. 化学教育的新视野4. 化学教学论课程的任务二、化学课程的编制与变革1. 化学课程发展概述2. 化学课程的基本组织形式3. 化学课程目标的基本特征4. 化学课程改革与课程标准三、化学教材设计及内容结构1. 化学教材设计的基础2. 教材单元内容的设计3. 化学教材栏目的设计四、化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1. 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2. 现代化学教学设计概说3. 化学教学设计的理论要素4. 化学教学方法5. 化学实践活动的设计6. 化学教学设计案例五、化学教学技能1. 创设教学情境的技能2. 组织、指导学习活动的技能3. 显示教学信息与交流的技能4. 调控和管理的技能六、化学实验及实验教学研究1. 化学实验、化学实验教学与化学教学2. 化学实验的构成及过程3. 化学实验教学的基本理论4. 化学实验及其教学改革七、化学探究教学1. 探究教学的特征2. 探究教学的设计3. 探究教学的实施4. 探究教学的研究八、化学学习策略及其实施1. 化学学习策略概述2. 事实性知识学习的策略3. 理论性知识学习的策略4. 技能性知识学习的策略5. 情意类内容的养成策略6. 化学问题解决的策略九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整合1.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原则2.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模式3 软件—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基础4. 网络—化学信息资源的海洋5.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案例十、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1. 化学教师的素质分析2. 反思型教师的实践特征3. 专家型教师与一般教师比较4. 行动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中学化学教学法考试目标:1、考查考生对中学化学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2、联系实际考查中学化学的教学设计过程、方法与设计能力。
考试内容:一、中学化学教学法概述1、中学化学教学的基本方法2、中学化学教学法掌握与应用二、中学化学教学材料1、化学课程标准2、化学新课标教科书3、中学化学教辅资料二、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方法1、化学概念、原理及理论的教学2、化学元素化合物的教学3、化学计算的教学4、化学用语的教学5、化学实验的教学6、化学复习课的教学三、中学化学活动课教学方法1、中学化学活动课的内容安排2、中学化学活动课的组织与管理3、中学化学活动课的测量与评价四、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1、化学课堂演示实验改进2、化学实验室实验创新3、化学STS实验教学五、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与教学1、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类型2、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组织与管理3、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教育心理学考试目标:1、考查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与理论;2、考查基本教育心理问题与现象的分析、理解能力。
考试内容:一、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二、学生的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1、学生的认知发展2、学生的个性和社会化发展3、个体的智力与学习风格差异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学习及其理论发展2、经典性条件作用与操作性条件作用3、社会学习理论四、认知学习理论1、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2、知识的组织结构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建构主义概述2、学习的认知建构过程与学习的社会建构过程3、探究性学习与探究式教学设计六、人本主义学习理论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2、人本主义教学应用七、知识建构与学习动机1、知识概述2、知识的学习与迁移3、学习动机及其理论4、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八、问题解决与创造1、问题与问题解决2、问题解决过程3、问题解决能力及创造性的培养九、自我调节学习与品德学习1、自我调节学习及理论2、自我调节学习的策略3、自我调节学习的训练4、道德认知的发展与培养5、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培养6、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培养十、有效教学与课堂管理1、有效教学与教学计划2、课堂测评与课堂管理十一、数字化学习与教学整合1、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主要应用类型2、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3、信息技术与教学法的结合十二、教师心理1、理想教师2、教师的专业与心理素质3、专业化发展中的教师培养化学教育心理学考试目标:1、联系实际,考查化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心理问题分析能力;2、联系化学新课程改革,考查化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解与操作能力;考试内容:一、化学教育心理学概述1、化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2、化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二、当代学习理论及其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1、学习理论概述2、学习理论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三、化学学习的心理特征1、化学学习的认知系统2、化学学习的动力系统第四章化学学习中的认知规律与教学1、注意规律及其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2、感知规律及其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3、记忆规律及其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4、思维规律及其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第五章化学陈述性知识学习心理与教学1、化学陈述性知识的性质与内容2、化学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条件、策略与教学第六章化学程序性知识学习心理与教学1、化学心智技能的学习与教学2、化学认知策略的学习与教学3、化学动作技能的学习与教学第七章中学生化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1、中学生化学问题解决能力及其影响因素2、中学生化学问题解决思维策略3、中学生化学问题解决思维策略课堂训练教育学原理考试目标:1、考查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2、考查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考查运用教育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考试内容:一、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二、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的涵义、地位和作用。
(三)教育的历史发展古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的特点。
(四)教育概念的界定广义教育;狭义教育。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发展概述人的发展涵义;人的发展特点;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四、教育与社会发展(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生态功能。
2、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涵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在当代的重要意义。
3、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三)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
五、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概述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
(二)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1、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坚持全面发展;培养独立个性。
2、我国教育目的的实现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和综合实践活动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六、教育制度(一)教育制度概述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七、课程(一)课程概述课程及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概念;课程理论的发展;课程发展上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
(二)课程设计课程目标的设计;课程内容的设计。
(三)课程改革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八、教学(上)(一)教学概述教学的概念;教学的意义;教学的任务。
(二)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的性质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2、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传授/接受教学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问题/探究教学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
3、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三)教学原则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巩固性、发展性、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的涵义和要求。
九、教学(下)(四)教学方法1、教学方法概述教学方法及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等概念;教学方法的选择。
2、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等教学方法涵义和要求。
(五)教学组织形式1、教学组织形式概述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制。
2、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与辅助组织形式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后教导工作;教学评价。
(六)教学评价1、教学评价概述教学评价的概念;教学评价的意义;教学评价的种类。
2、教学评价的原则与方法3、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4、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十、德育(一)德育概述德育的概念;德育的特点;德育的功能;德育的任务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