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战后台语诗ê世代发展kap典律建构——以南部台语诗人社群做研究场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戰後台語詩ê世代發展kap典律建構
──以南部台語詩人社群做研究場域
楊焜顯
彰化師範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生
【作者簡介】
簡歷:
現任台中縣梧棲國小教師
彰師大台文所碩士班研究生
台文戰線社社員
台語詩人
140
摘要
本文提出引導台語文學發展ê史家、作者、編者、運動者,大量集中「南部人」ê現象,呈現1種濁水溪以南ê「非台北觀點」區域文學發展特色。
首先以「世代發展」論點,追蹤戰後南部台語作家之間關係世代分期是雙世代 / 3世代、對「世代交替」之間所產生變化因果ê「話語」辯證,以及看辯證清明以後,雙世代之間tī結社、研究、教育、創作、編輯、運動等方面,合力共創台文場域「文化資本」phong-phài ê累積發展。
第二部分論析南部台語詩人「世代交替」現象發生後,tī詩作書寫發現in將「創作血緣」連接日治開啟到戰後ê「鹽分地帶作家」ê在地創作傳統;將「文化血源」上接當地ê平埔先民,1種「甘願做番」ê「西拉雅認同」。
I a̍h將「書寫根源」釘根南部ê山河風物、人物文史、城都海洋ê觀照。
Tsit 種uì歷史、土地kap文化肯認ê地誌詩、人物詩、族群詩等「在地書寫」集體創作,反對以往「空白」、「缺席」、「斷層」ê歷史,展現1種深沉思考ê「文化認同」立場kap「抵殖書寫」ê反殖精神。
並且論析雙世代之間透過年度文學選ê編選,慢慢形成1種辯證協商ê經典化詩作ê評選典律,對台語詩ê演化,甚至整個台語詩壇ê創作方向,產生「典範轉移」ê影響。
第三部分就親像南部區域tī台灣歷史發展中,有「開台」歷史發展ê地位kap貢獻;現今南部區域「台語詩人群」tī目前台語詩寫作kap運動發展史上,i a̍h展現出「開台」氣勢ê地位kap貢獻,tsiâⁿ做台文文藝復興ê「梅迪奇」中心。
本文ê結論是奉獻咱開發ê「母語文學新球根」,h ō͘台灣文學真正正名發展。
關鍵詞:文化認同、世代交替、典律、南部台語詩人群、梅迪奇效應影響焦慮
母語是民族ê靈魂,文化ê命脈,認同ê標記1。
--鄭邦鎮
1鄭邦鎮,〈疼母語‧愛文學〉,《愛‧疼‧惜:2008台語文學展專輯》序言(台南:國家文學館,2009),2。
141
142一、起話頭:台文界ê下港「南部人」真正濟
Ğ˘ğέ͛͛ᘹೇᎸteh 湠ॲ
台灣文壇經過1977年ê「鄉土文學論戰」、1979年ê「美麗島事件」、1987年ê「解除戒嚴」等事件ê發生,造成「台灣意識」、「本土化」、「主體性」等觀念提倡kap 追求行動,不但造成政治上連帶m ā產生文學界ê影響,「台灣文學」主體正名。
T ī即款情勢演變之下,「方言文學」起步、「台語文學」發展,t ī 30外冬來產生由「量變」所帶動ê「質變」。
1970年代首先由林宗源kap 向陽開始試用台語來寫詩。
到1980年代林央敏、黃勁連、陳明仁、李勤岸、宋澤萊,陸續加入台語詩創作加運動ê行列。
台語語言學家洪惟仁t ī 1989年成立「台語社同人會」,發行《台語文摘》,開始行出「台文運動-文學團體-台文雜誌」ê新發展路線。
1990年代大興,1991年有「蕃薯詩社」-《蕃薯詩刊》、「台文通訊社」-《台文通訊》;1992年有「學生台灣語文促進會」-《台語學生》;1995年有「台語文推展協會」-《茄苳》;1996年有「台文罔報社」-《台文罔報》;1997年有「菅芒花台語文學會」-《菅芒花詩刊》,m ā舉辦台語學習班、演講會、吟唱班、台語文藝營等等ê推廣活動。
另外,「笠」詩社、前衛出版社、《臺灣文藝》雜誌、自立報系副刊、民眾日報「鄉土文化版」等傳播媒體,m ā做伙共同經營台文文藝復興ê希望工程,t ī tsit 種時代語境影響之下,培養出1990年代中期以後「台文新世代」ê出現。
Ğ˟ğгဦᝋ˧ጯĈঙt īέᄬ͛ጯĶүछгဦķêݑొˠ̖
2008年4--月t ī國家文學館所舉辦ê「愛‧疼‧惜:2008台語文學展」,ē-sái 講是上新1擺台語文學所累積ê創作資產大整理,是迎向「讀者反應」ê文化行銷。
分主題展示ê展覽區上尾1區是台文作家ê「作家地圖」。
將作家相片清楚標示t ī出世ê縣、市邊--á。
老--ê、少年--ê、tsa-p o͘、tsa-b ó͘,lóng 是認真寫作、拍拚運動台文ê女史、英雄。
突然suah 發現地圖頂面南部縣市因為台文ê「人tsiah 輩出」,「人頭」真濟。
uì早起步寫白話字劇本ê台南林茂生博士(1887-1947),到真「幼齒」著寫台語詩、研究台語小說ê嘉義呂美親(1979-),「十九、二十、二十一!」,已經h āⁿ過3世紀ê光陰!莫怪烏陰天過去,新光景顯目。
本文用「濁水溪」來做界線,下港ê「南部人」有影真濟--neh !但是到底濟到有ju ā濟?比例有若kuân--leh ?我將「作家地圖」--n i̍h 出現ê 56位台文作家,共分縣、市做統計ē 2:
2 本表縣市區別分法,參考封德屏主編,《鄉土與文學:「台灣地區區域文學會議」實錄》(台北:文訊雜
縣、市人數作家名姓
北基宜 5 宋非我、陳昭誠、黃元興、劉承賢、王貞文
桃竹苗 3 江秀鳳、陳金順、A-hi(陳廷宣)
中彰投11 賴和、賴仁聲、張聰敏、蕭平治、林武憲、康原、洪錦田、
陳明仁、楊照陽、向陽、路寒袖
雲嘉南25 林茂生、蔡培火、鄭溪泮、蔡秋桐、許丙丁、莊柏林、陳雷
林宗源、胡民祥、黃勁連、許正勳、王宗傑、李勤岸、宋澤萊、
林央敏、周定邦、方耀乾、林沈默、陳建成、陳正雄、柯柏榮、
林文平、周華斌、呂美親、鹿耳門漁夫
高屏澎10 崔根源、沙卡布拉揚、顏信星、藍淑貞、張春凰、清文(朱素
枝)、鄭雅怡、陳豐惠、蔣為文、胡長松
56人--n i̍h若koh將江秀鳳、王貞文、陳金順3位目前lóng tuà tī台南縣、市,而且投入南部台文活動ê作家加--落-去,「雲嘉南」地區ê作家人數就到28人,佔總數54人當中beh uá 52%,超過ts i̍t半ê比例!若koh將「高屏澎」10人算入就到38人,佔總數54人當中達到ê 70 %,已經超過三分之二ê比例!
下面若縮小文類khǹg tī「台語詩」範圍來對照,《2006台語文學選》、《2007台語文學選》、《2008台語文學選》3本年度台語文學選新詩類,總共入選33首台語詩,其中ê 27首lóng是「目前ê」南部詩人所「完成」ê,更加ē-tàng看出tsit種「詩人詩作」集中南部ê發展現象:
詩人出生年出生地原鄉2006
入選
2007
入選
2008
入選
詩人出生年
出生地原鄉
2006
入選
2007
入選
2008
入選
李勤岸1951 台南縣新化鎮ˇˇ陳正雄1962
台南縣柳營鄉
ˇˇ
宋澤萊1952 雲林縣二崙鄉ˇ陳秋白1963
台南縣馬沙溝
ˇˇ
張德本1952 高雄市ˇ柯柏榮1965
台南市安平區
ˇˇˇ
吳正任1953 高雄縣田寮鄉ˇ陳金順 1966
桃園→台南永康
ˇˇˇ
林央敏1955 嘉義縣太保市ˇ林文平1969
嘉義→高雄縣
ˇ擔任
編委
ˇ
周定邦1958 台南縣將軍鄉ˇ周華斌1969
台南縣新營市
ˇˇˇ
方耀乾1958 台南縣安定鄉ˇ擔任
編委
ˇ胡長松1973
高雄市
ˇˇ
誌社,1994),2。
143
陳建成1961 台南市ˇ李長青1975
高雄市
ˇ
對現在ê發展實情來看,tsit種集中現象,koh呈現出台語文學ê兩種內在脈絡:
1.南部>中部>北部ê台語文學創作重心ê發展現況
2.大量中山高、台鐵西部幹線沿線附近kap以西ê「海口作家群」為主
無論詩人ê人數、詩社詩刊ê群聚效應、詩歌創作力kap引領詩潮、詩風轉向、大學台文系所制度建構ê完整性、台語文學研究學術化、台文ê「文藝大眾化」推廣創意……等等,交通動脈附近以西海口之間ê南部詩人成長原鄉,保留台語原味、原腔,khah無因受華語影響造成語言變異、文化同化suah來母語失落ê現象。
Tsit種tī濁水溪以南ê雲、嘉、南、高、屏大南部地區,看著台語文學發展內底「非台北觀點」ê「下港人」創作群集中出現現象,ká-ná koh回轉、重複明、清時期漢人台灣拓墾開發史仝款,對台南府城開始由南到北漸漸ê發展、繁榮。
南部因為開發早,政經文教發達,以台語為主ê漢人四百冬所累積ê語言文化、歷史人物、古蹟地景、傳奇故事、族群濫血、小吃藝品……底蒂深厚,提供phong-phài ê在地書寫主題,h ō͘作家寫出多元ê文類創作,培養出濟濟tī古典詩時期、日治後新文學「鹽分地帶作家」到戰後寫實文學等寫作傳統典範,tse是釘根深耕、拓墾開發「早熟」地區ê新歷史現象,i a̍h 是人文地理學--n i̍h所發展出來ê「台灣『台文』奇蹟」!
南部m̄是邊緣,是台文ê中心;南部m̄是國境之南,是台文ê府城。
Tse 是過去、當今3世紀--n i̍h,濟濟南部台語文人將台文香火,1代湠過1代,所起造ê母語文學傳統,行入南部ê台文花園,心ē開四季紅ê花蕊,台文puh-íⁿ迎春天!
二、南部台語詩人ê世代性發展
本節beh來講南部台語詩人世代性發展:談論世代ê定義以及世代分法ê情形,以3本年度文學選編輯序言做觀察,分析雙世代之間對「世代交替」所發出ê辯證看法以及廓清疑點後合齊同心ê運動新出發。
Ğ˘ğέ͛Ķ͵̶ഇķkapĶ͵Ϲആķê៍ᕇᙋ
「代」、「世代」(generation)是法國文學社會學家Robert Escarpit所提出ê研究視角,i認為文學生產是1个作家群ê事實,tsit陣人mā lóng ē tú著老年
144
145化、少年化、人口變濟、人口減少ê問題。
「世代」ê觀點是講有1陣作家ê出生年代,相差不多lóng 集中t ī某1段時期;或者是某一个時期真明顯集中出生ts i̍t 大批作家。
文學史每隔1段時間就ē集中出現1陣作家群體、創作高峰,有無一定sio-si āng ê創作方法kap 作品樣式,產生1種變化ê週期出現3。
1兩種台文世代分期ê看法
台語詩對七○年代中期發展到,iáu-b ē到40冬。
李勤岸t ī i 擔任總編輯
《台語文學選》序言內底,講出種「世代交替」出現時孤獨心情:今年入選e 作家前行代只tshun 長青作家陳雷,其他lóng 凋零殆盡。
中生李勤岸發出問號講,是因為出現1種對台語文學「世代」切分方法,世代名稱 斷代ê分年期限 《2006台語文學選》入選作家
人數ta ⁿ20071ê
代m ā tshun 4个(胡長松、周華斌、陳金順、呂美親),其他12个lóng 是新生代。
Tse kám ē-sái 講台語文學ê世代交替已經完成?作家kám 有世代交替tsit 款代誌4?
ēán-ne h ām i 心底ê看法無相仝。
陳金順、施俊州所主編ê《2006台語文學選》,有提出台文作家「世代」ê分期初胚,將冊內入選ê新詩、散文、小說ê戰後台文作家,以發表作品ê起始年做為分期ê判準,大概以10年1期做為斷代ê依據,分做「前行代」、「中生代」、「新生代」3个世代5:
前行代 1990年之前 開始發表作品 、
胡民祥、陳雷、林央敏、宋澤萊李勤岸、陳明仁
6 人 中生代 1 李長青、周華斌、
991-2000年之間開始發表作品 藍淑貞、王貞文、陳正雄、陳金順、周定邦、胡長松、
林文平、方耀乾
10 人 新生代 2001年之後 開始發表作品
A-hi (陳廷宣)、Voyu
7 柯柏榮、張翠苓、Taokara Lâu (劉承賢)、
崔根源、楊焜顯、吳正任人 以上ê世代分法,到了李勤岸總編輯《2007台語文學選》(金安,2009),it ī序在我看,台語文ê世代形成可能無hiah-n i̍h 緊,10年就產生1代,因為 言中發出1種「前行代」者ê自我歷史反思,提出「雙世代」分類ê觀點:
台語文發表ê空間有限,出冊困難,rewarding 真少,beh 形成1个世代可能ài 超過20年ê時間。
因此我認為kan-ta ⁿ ē-tàng 分做前行代kap 新生 3
參考朱雙一,《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台北:揚智,2002),2-3。
4 李勤岸:〈台語文學年年有魚——序《2007台語文學選》〉,6。
5 陳金順,〈起行〉,《2006台語文學選》(台南:府城舊冊店,2007),6-7。
146代。
若án-ne 分,就是前行代1个,其餘lóng 是新生代。
án-ne 看來,台語文e 世代交替suah ná親像已經完成--ah 6?
ta ⁿsuà「中生代」-「新生代」是九○年代中後期到接出現--ê,i 認為合做認為文學世代交替大約每隔35年(人一生歲壽ê ts i̍t 半),ē出現其實年時,陳金順編選《台語詩新人選》、方耀乾t ī南鯤鯓演講「新但是到陳金順主編《台語文學選》出版寫序2007年4月ê時,i 安t ī2.食老tsiah khah 知ê代誌:世代tng teh 交替
講著「老年化、少年化、人口變濟、人口減少」ê代誌,作家 1代叫做「新生代」就ē-sái ,「台語文ê世代形成可能無hiah-n i̍h 緊,10年就產生1代」。
Robert Escarpit 1擺週期變化ê小循環,70冬ē 1擺大循環。
雖然i 所統計ê法國文學情形h ām 台灣無相仝,但是戰後台語詩風潮發展到ta ⁿ iáu-b ē 40冬,做1个對照比較ê參考,李勤岸「Beh 形成1个世代可能ài 超過20年ê時間」ê看法khah 合情合理。
2003世代新風景」,lóng 是「雙世代」ê分法:「以1990年為斷代e 界線,也就是1990年進前開始創作台語文學ê先行者,咱k ā號做戰後第1代,1990以後tsiah 起步ê新世代,咱k ā號做戰後第二代7。
」
ê2006 teh 「中生代」ê有藍淑貞、王貞文、李長青、周華斌、陳正雄、陳金順、周定邦、胡長松、林文平、方耀乾等10人,lóng 已經陸續ti o̍h 文學獎、出台語詩集、參加《台文戰線》編務等等ê khang-khuè,已經是認真專志ê台文人--l o͘h !所以3世代ê分法,有i ê道理在,應該是i 已經斟酌看出台語世代之間,已經出現創作年紀、運動方式、語言風格、寫作美學等方面「內部」群體ê「週期變化ê小循環」。
Robert Escarpit 世代m ā無法度避免「接替」有1工總是ē等--著ê事實。
李勤岸發出ê問號,ē uì本底「Tse kám ē-sái 講台語文學ê世代交替已經完成?作家kám 有世代交替tsit 款代誌?」án-ne 講,換變做「Kan-ta ⁿ ē-tàng 分做前行代kap 新生代。
若án-ne 分……án-ne 看來,台語文ê世代交替suah ná親像已經完成--ah ?」ē-sái 講兩種問號ê語意kap 心情是無仝但是lóng 沉重。
M̄是i 無愛接受「世代有存在差異」,i a̍h m̄是i 無愛承認「世代tng teh 交替」,是「中生代」分類標準所發出ê「急急如律令」,h ō͘屬t ī「前行代」、koh 進入中老年期ê i ,感受著「凋零殆盡」冬尾心情,感受b ē著冬節圓燒燒浮鼎墘ê團圓之樂。
何況戰後台語詩發展史iáu-b ē 40年;何況iáu 有「長青作家 6 李勤岸,〈台語文學年年有魚——序《2007台語文學選》〉,《2007台語文學選》(台南:開朗,2009),6-7。
7
施俊州,〈文學新風景、台語新世代──訪問台語詩人陳金順、方耀乾〉,《台文戰線》,no.5
(2007.1):155。
147陳雷」愈老筆力愈飽ē-sái 有樣看樣,tse 是「前行代」李勤岸「食老tsiah 知ê代誌」之一!而且i 特別koh 提出1種重新再出發ê新動力:
ê1ê今年入選新生代詩人內底有个咱真熟似名--張德本,以i 寫作年咱這段話,聽著李勤岸轉樂觀以後鼓勵心聲,種屬「前行代」文人食老得--著ê自信意志kap 學--著ê自我期待。
I m ā分享並且講出i 覺悟ሢķன෪
khah 堅持一直teh 創作ê台語文人,大多數lóng 是戰後出世,完整接受過小學到專科、大學十幾冬「華語」讀冊、思考,有ê koh 是寫作有台語文學大約有兩種作家:種是早曾經是華語文學青年,後來轉做台語運動者、書寫台文ê慢熟作家……;第二種是以早khah 無華文書寫另外方面,已經轉換創作語文慢熟台語詩人,因為時,對創作語言覺醒投入台文創作時間點無仝;因為對台語創作語文 齡應該是前行代,但是i 由華語寫作轉向台語,所以咱k ā算t ī新生代。
Tsit 款勇敢行向母語寫作ê精神,h ō͘ i ts i̍t-ē-á少年幾若十歲8。
……台語文學ê長青作家若是ē-tàng 增加,愈老ē-tàng 愈寫愈好,台語文學就愈有向望。
咱看諾貝爾文學獎ê作家lóng 是一生寫作無停,寫kah 老,寫kah 死!咱期待台語文學有khah 濟tsit 款作家出現9!
uìē-sái ê1t ī後:「台語文學ê長青作家……增加,愈老ē-tàng 愈寫愈好,台語文學就愈有向望。
」ê hán-huah ,huah h ō͘家己、huah h ō͘雙世代ê台文有志斟酌聽。
刪節號中ê字是「若是ē-tàng 」,是kan-ta ⁿ ē-tàng 「靠家己」再造創造力落去實寫ê行動。
「1代新人換舊人」,舊世代無一定ē被「換掉」,因為i 是能動ê主體,只要願意繼續活跳,ē主動吸收新知,演練新法,創作新風,拓闊創作年輪,「咱看諾貝爾文學獎ê作家lóng 是一生寫作無停,寫kah 老,寫kah 死!……咱期待台語文學有khah 濟tsit 款作家出現」,自然ē繼續以新作品ê重量koh 受著「重視」。
Ğ˟ğ͵ѣхдमளĈྭᄬέ͛ޢêĶၙ1. 歹理清ê「慢熟世代」交纏
戰後這批uì成ê「華文」作家,後來因為t ī無仝ê時間點台灣主體意識覺醒,造成對創作語言ê轉型思考,投入台文復振、創作ê行列。
創作語言不管是「雙語兩棲」或者是「母語歸一」,h āⁿ過語言楚河漢界tsit 種「跨語」ê現象,再1次出現t ī台灣文壇。
致使台文界作家群內底出現1種台文評論家施俊州所提出ê「慢熟現象」。
1khah 經驗,九○年代tsiah 來出phiah 、覺悟寫台文ê慢熟世代10。
ts i̍t êt ī無仝年歲êêi a̍h 8
李勤岸:〈台語文學年年有魚——序《2007台語文學選》〉,7。
9 李勤岸:〈台語文學年年有魚——序《2007台語文學選》〉,7。
10 施俊州,〈文學新風景、台語新世代──訪問台語詩人陳金順、方耀乾〉,152。
148所h ē以前頁李勤岸所講著台語詩人張德本作例,年歲寫作經歷屬「前行代」詩人張德本(52-),因為「勇敢行向母語寫作」,到2007文學是台語文人「世代」論「怪現象」-「真事實」。
種「跨語」--踏入而且過--「雙語」之間,1種是用華語來創作已經「熟練」顯然,「慢熟」現象是台語文學社群有文學史意義特徵,代表是華語文學做為壓迫性文化體制,對邊緣社群有可能ê妨害;因此,T ī正名後、台文系所設置了,語文學猶原ài 繼續t ī「後殖民路」前進!前進!前進!因為「華語文學做為壓迫性ê文化體制」有錢交纏t ī世代之間ê「影響焦慮」
ê功夫有深淺;i a̍h 對用台語beh án-tsuáⁿ來寫出1首好詩有無仝ê認知素養;koh ts i̍t 方面對台文創作有無仝ê自信心、堅持度……,以上濟濟ê因素造成台語詩人出現t ī台語詩界時ê年歲無仝;出名t ī台語詩界時ê年歲m ā無仝;留t ī teh 台語詩界ê時間久長m ā無仝。
以上lóng ē增加「慢熟世代」討論、定位ê複雜性。
--êkap lóng t īê19選tsiah 入選,「論輩無論歲」所以排入「新生代」ê隊伍,「H ō͘ i ts i̍t-ē-á少年幾若十歲」。
所以投入母語寫作,b ē輸用「SK Ⅱ」做創作墨水仝款,ē有返老還童ê「回春」效果。
所以「慢熟世代」ê定位、iáu 是beh 收入「○○詩選」ê時,用頂面兩種ê「世代」分類標準,ē出現h ō͘作者、主編者「真歹決定」ê「兩難」困境,tsiah 有李勤岸編選後講出ê「H ō͘ i ts i̍t-ē-á少年幾若十歲」ê趣味話來「脫難」。
Tse êTsit koh h āⁿ--l o͘h ,台文無熟「b ē慣勢」;1種是主體意識覺醒後,用華語創作「無tsit 種習慣」,koh tng teh 下決心勤學勤寫「熟練」台文。
Tsit 兩種文人t ī「跨語」--「雙語」beh 「熟練」ài 實際行動、付出時間。
一來一往之間i a̍h 躊躇想講放棄、i a̍h 堅心拚beh 過關,雖然最後堅心語言專向,但是陽世ê時間過去、創作ê青春老化,tse 是行過「跨語」路口、進入台文內場ê「慢熟」世代,群體慢入場練武功、uàⁿ上台展功夫ê原因kap 結果。
Tse 是「天災」i a̍h 是「人禍」所致ê「因果」--leh ?Tsit 種因果kám 無帶來啥物「慢熟」後台文命盤ê新輪迴「轉世投胎」--leh ?
tsiâⁿêêê純台語文藝青年作家ê養成(註:指《台語詩新世代》ê詩人團隊)ē-sái 看做台語文學場域自律、熟紅ê標記11。
「台灣文學」台Koh 、有力,當咱是看無目的ê邊緣「他者」(other ),將咱beh 「食」落腹。
佳哉「純台語文藝青年作家」出現而且展現「台語文學場域自律、熟紅」ê創作成績。
2. 11 施俊州,〈文學新風景、台語新世代──訪問台語詩人陳金順、方耀乾〉,152。
149T ī tsia 引用美國有名文學批評家Harold Blo m ê詩學理論「影響焦慮」(The anxiety of influence )理論,來理解頂面台文「世代」定義、分類、交替辯證背後歷史就是詩所謂詩人中的強者,就是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向威名顯赫的前代巨擘進行至死不休的挑戰的詩壇主將們。
』作家是前行代作家影響壓力之下進行作品創新。
「影響焦慮」出現,是新生代面對前行代「強者詩人」時,產生圖心想超越所產生內在驅力,看面對前行代「強者詩人」影響壓力時,出現啥物衝突創作心態、寫出啥物變化詩作,來爭取詩壇起、詩史留名奮鬥。
力kap 人性ê問題。
舊世代ê作家tsiâⁿ無簡單就佔著1冬就有ts i̍t ê新世代作家m̄-t āⁿ開始kap in 平駕齊產生後輩作家採取忽視,是有意無意之間壓制。
甚至有作家開始思考家己歷史……新世代有焦慮,開始批判種現象,甚至有i̍部份新世代作家驚「被蓋」,除了,積極自我開拓空間,開始對前行代有敵意。
我想雙方種危機感敵意是良性,對文學史。
頂世代交是ē存心ē h ō͘文學史發展無正常。
台灣文化、台語文學若tshu ē無場所、無出場,爭啥是「上○○主角」、搶「上○○獎」,最後m 是「想像」ê共同體ā tsiah b ē t ī「台(灣)文(學)史」輸輸--去,一切ê創作了了去?
「世代交替」發現無仝世代位置觀點之間ê互動辯證,m ā ē-tàng in 論斷「世代」ê敘事話語中,lóng ē-tàng 鼻出hit 種為台語文學史作家定位ê自信、自承、自任ê傳承態勢,因為in lóng ê深情文人。
親像李勤岸就出i 對新生代真拚勢感謝:
ê潛在心思。
I 認為詩êê影響史,『lóng t īêh ām êēkhi ābeh êin êêêt īkhi āê12 新舊世代中間m ā ē產生緊張ê情形。
Tse t ī新舊權力場域交替階段lóng ē產生。
Tse 牽涉著權个位置,結果3、5部份驅,甚至超越,suah 1種危機感,對優秀êiáê位置,為家己搶解釋權,半強制後輩照i ê意思為家己定位。
m ātsit ts t êtiâu --leh m āê tsit kap lóng m̄--êê發展是負面--ê13
面方耀乾ê看法,i 感覺無論對前行代、新世代來講,其實tsit 種雙接之間ê「影響焦慮」,是1種牽涉爭奪發言、定位權力ê人性表現,在,但是久來i 擔thang āni ā-ni ā!
「慢熟」危機後ê「轉(運)機(會)」是靠家己、靠咱tàu 陣th e̍h--著-ê。
抵殖民ê奮鬥需要「團結真有力」!通過辯證後,雙世代kám 有覺悟留下「生機」tsiah 有現在未來過去,m --Ğˬğତצ͵मளĈઇϾtàu ੱТ̍ĂЪᆅဥඕ
khi ā t ī聽出in 對台文發展史所抱ê史識、史觀ê交流。
對是真心為台文拍拚ē講ê 12 本段整理自Harold Bl o͘m 著、徐文博譯,《影響焦慮(The anxiety of influence )》,(南京: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公司,2006),1-14。
13 施俊州專訪,〈文學新風景、台語新世代──訪問台語詩人陳金順、方耀乾〉,157。
150Ta ⁿ 2006年開始,台語文學年年有魚thang 食--ah 。
……咱ài 感謝有衝氣ê兩个少年家(金順kap 俊州),in t ī咱tsiah-ê老歲á--in 心目中所謂e 「前1頓無1頓ê生活h ,慣勢看壁頂流喙瀾……想敢想食,雄雄捧出紅燒魚--《台語文學選》。
透過照出,行出陰影,尊重、感恩對方對咱ê大家庭所做ê貢獻。
个包含雙世代、創作學術界,健全ê台語年度文學選「編輯委員會」。
大家lóng 義務分擔編務,肩頭重壓ē變輕;大家照編組隨年當值,台語文學年年「捧出盤真正」,免欣羨華文界「看壁頂流喙瀾行代」--已經慣勢有--a m ā m̄beh tshe ⁿ-tshau in 1盤真正ê200614tsit 種心胸開放、理念辯證ê過程,雙世代互相做對方ê「鏡像」,koh khah 多元、多面ê內在自我Uì編選《2007台語文學選》開始,李勤岸kh o͘雙世代大家做伙tàu 陣同工,合齊團結,組成1h ō͘lóng ē-tàng 1ê紅燒魚m̄」。
文類
各組編選委員名姓 詩
黃勁連、林文平、周華斌、周定邦、陳正雄、何信翰、向陽、方耀乾 散文
陳廷宣、吳正任、胡民祥、蔣為文、廖瑞銘、鄭雅怡 陳豐惠、江秀鳳、小說
陳明仁、施俊州、劉承賢、陳金順、陳恆嘉、胡長松、丁鳳珍、王貞文 」-「代家ê「創作」-「評審編選」-「學術論述」ê「人才庫」。
咱若《台語文學選》、《台語文學選》兩本年度文學選編輯委員整理表,發現台文雙世代經過對話、整合以後代際變動新氣象。
台文創作界同心合齊,學、創作心得編委會中對話、交流,經過會議討論議定入選文本:無論世代án-tsuáⁿ分,tsit 个分組表,ē-sái 講是「前行代」-「中生代新世」照專長、興趣來分工ê大集(體)合(作)!是台文界內部己培養出來uì20072008ē-sái êê學術界、術理論ē t ī 編輯職務 2007台語文學選
2008台語文學選 總編輯
李勤岸1951 李勤岸1951 方耀乾1958 1969 周華斌詩組
編輯委員
林文平1969 陳正雄1962 吳正任1953 廖瑞銘1955 散文組
編輯委員
廖瑞銘1955 陳豐惠1968 陳明仁1954 陳金順1966 小說組
編輯委員 劉承賢1975 胡長松1973
對比雙世代ê排,k 出編輯作梯隊,50、60、70年代ê三段世g 「在場」代無斷上長ê李勤岸beh uá 60做阿公ê年歲;上少年ê劉承賢30外是做老爸ê年紀,1種雙世代「爸 合作安oh ē-tàng 看團隊、創代成員lón 、世代。
年紀 14 李勤岸:〈台語文學年年有魚——序《2007台語文學選》〉,4。
151囝仝年代初,有學者講過『只有台語,沒有文學』;年,也有學者講過『台語只有運動,沒有學術』;年,主管文化建設學者也講過『台語有文學嗎?』Tsiah-ê「學者」,tú好lóng m̄-bat 深入閱讀、建立主體自信,發展抵殖民有力頭,先hu 著同心私我「家己」,發表意見,透過機制合做个運動「咱」,但私我創意有存在空間,大我社群得合齊運作,有「咱家己創辦」ê主體未來。
對產生「意見/異咱台灣人就是無才調合作,放尿攪沙做堆,人看出出……咱若到肯拍破家己、肯放棄自我來成全台語,咱就已經看著咱墓地!……我是希望台語人小組織開始真歡喜雙世代之間編選;創作時不斷來試寫美學ê手法;推運動時不斷來做伙拍拚,ts 起造台文場域有肥底,栽培台文詩人人才輩出,寫出傳世典範,做台語文學所貢獻ê新風格。
在體制外或主流外發展ê台語文學,起初,尚處在實驗摸索的階段,還未建立屬於自己的文藝美學,經過二、三十年的創作實踐與批評研究,不但有更多新世代的創作者加入,台語文學作家、詩人逐漸建立起自信心與主體性,形成台語文學特有的風格17。
所以,心若無走精,「影響焦慮」是有所幫助「壓力」,像球仝款有氣有壓力,飛、跳、有好表現。
心、腦有「壓力」封牢,ē-tàng 「激出」有酒芳純度好詩,增加對寫詩詩法掌握詩質表現方式。
有愈來愈濟好詩出現,詩獎、出詩集、編詩選、甚至學術研究詩人詩作,方耀乾講出i ê ǹg 望:
一家」之間「交替、承繼、傳續、接力」ê現象分明。
做伙t ī編輯、創作、研究ê台文希望工程中,投入台灣文學時代ê現實,拍拚語言文化自覺後來發掘新作家、出版好作品;koh 將作家作品透過學術研究累積「抵殖」反撲ê力量。
199020062008ê研究過台語文學,就凊彩下定論,á是鄙相台語文學。
………所以咱只好家己創辦台語文學獎、補助台語文學作品集出版、協辦台語文學學術研討會,來「啟蒙」tsiah-ê學者15。
ài ts ēê1ê是ēán-ne tsiah 見」ê時,前行代依照i 所經歷過ê艱苦舊經驗,koh 再提醒:
t a̍k-kelóng 真gâu ,m̄-kúb ēh ō͘ta ⁿ iáu m̄m̄ēê--a iáu uì學習民主ê生活方式,大家以開會、討論、參詳、決議來解決問題16。
ê時不斷來做觀點ê對話êsak êiah ē-tàng êtsiah ē-tàng êêtsiâⁿêtsiah ēēē--leh tsiah êêkap êêti o̍h
15 方耀乾:〈堅持tsiah 是台語文學運動上實在ê「口號」〉,《台文戰線》第13號,台文戰線雜誌社,2009.1,頁6-7。
16 李勤岸,〈泅出海翁之舞——序《泅‧海翁‧舞:2008台語文學選》〉,《2008台語文學選》(台南:開朗,2009),6。
17 廖瑞銘,〈詩是回鄉路上ê腳步聲〉,序楊焜顯《磺溪水流過半線天》序,(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08),
14。
152 灣文學tsiah 有豐富美麗ê將來18。
三、典府年年有著換來換去ê統治政權變化ê內部人間活動,這兩種動態ê大自然、政經變想ê轉換,「看清」、「看重」掌中、心底力量,謙卑來堅持「主體性」改造kap 升級,tsit 種影響m ā出現t ī詩作路向、典律建構ê變化。
為現實ê現在、理想ê未來起造新出路、活路生路。
家己台語詩集號名,呈現種「集體記憶」敘事認同世代文化。
下面用一部份南部台語詩人出詩集時,án-tsuáⁿ k ā家己ê詩集號名ê方慕時用著ê生活中ê「台灣元素」,t ī號名ê文字、聲音中,傳達出咱心底內共同ê記憶、感念êê記憶自án-ne 大量流失無蹤,所以詩人gi a̍h 筆寫落來《補破網》(林宗源),傳屬於咱tsit-ê世代ê《詩情(周華斌)。
M̄管是前行代iá是新世代,對台灣文化ê視角來講,lóng 是性命共同體。
台灣文化ê主體性若建立b ē起來,台灣文學ê建構也是無尾巷。
只有手牽手,前行代牽成新世代,新生代尊重前行代,作家寫出好作品,學者建構完整ê論述,教育者好好拍在文學教育,出版者出版好ê作品,tak-ke tsiâⁿ做性命共同體,台範轉移:世代交替之間ê文化認同典律建構
城ê前輩葉石濤提出『沒有土地哪有文學?』ê在地發問,而且台灣風颱、水災、地動等等改變地景ê外在自然力量;koh 有幾百年來過動ê力量合力衝擊中,疼愛土地ê南部台語詩人有進行1種思êêêkap
Ğ˘ğ⏻͵êĶฏຓķůůˬ̼͛ᄮТêྐү३ᆷ
Án-tsuáⁿ k āêm ā1ê
式,ē-tàng 看出厚厚ê家國「鄉愁」,以及表達追念、思認同,是h ō͘咱《思念》(藍淑貞)過往到ta ⁿ ê 1種《時間个芳味》(林文平),致使m̄甘咱kap 戀夢》號名方式 小分類 詩集名稱 詩 人 出生年
《起厝兮工儂》 周定邦 1958 寫○牽手的情話》 《阮阿母是太空人》方耀乾h ō͘ 人 《予 1958
記
《台灣製》胡民祥1943 《台灣白話史詩》 蔡奇蘭 1944 《鹽鄉情》 王宗傑 1950 《福爾摩莎頌歌》 宋澤萊 1952 《愛di 土地發kàⁿ》 張春凰 1953 寫○
對象表達 故、 《故鄉台灣的情歌》 ○
寫h ō͘ 鄉 林央敏 1955 18 施俊州專訪,〈文學新風景、台語新世代──訪問台語詩人陳金順、方耀乾〉,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