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技术及其在药学研究中的应用
纳米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纳米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纳米技术在生活中变得十分普遍。
并且纳米技术对于医学也要十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中医来说,中药药效的产生不仅是依赖构成药物的化学成分,药物的物理状态也对药效有着很大的影响,颗粒大小不同的中药所产生的药效有着很大的差别。
因此,在中药研究中引进纳米技术,可以更好的发展中药的开发,为医学事业做贡献。
本文就纳米技术在中药研究中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发展前景做了研究。
标签:纳米技术;中药;应用经过大量的科学研究与调查,发现药物的颗粒状态对药物在生物的效果产生时间以及疗效有着很大的影响,药物经纳米技术处理后,无论其化学特性还是物理和生物特性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与曾经传统的中药相比,纳米技术更好的激发了药效,降低了各种不良反应的出现。
1 纳米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优势1.1提高了生物利用度纳米技术将纳米中药的细胞壁已经破坏,并极大的提高了药物的表面积,有利于药物在生物体内的扩散,促进了药物中的有效成分的释放,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药物的药效,可以缩短药效的起效时间,从而加强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1.2减少了药量,增加了靶向性对症下药,是人们众所周知的,但是在生物体药物可以直接到达其所应该到达的地方是有一定的困难的。
在长期的医学研究中,药物的靶向性以及控释性都是一项重点的工程。
药物的靶向性是要求药物可以自我进行选择,快速的到达其所应该发生作用的地方,进而缩短起效时间,减少药物的使用量,节约资源。
1.3缓释作用纳米技术将纳米中药以及载体制作成为纳米药物,这样可以有效的达到药物的释放,以便于更好的与生物体内的作用点相结合,达到药效。
张晓云等使用了鬼臼毒素纳米脂质体和鬼臼毒素混悬页进行了抗肿瘤的试验,发现在相同的剂量下,使用鬼臼毒素纳米脂质体的那一组的抑制肿瘤的效果更为明显。
1.4增强原有疗效,产生新的疗效纳米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不仅仅只是和原来一样只是关注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之间的联系,更加关注于物理、化学、生物活性其三者之间的相互结合,从多方面不断的进行研究,促进三者之间的磨合,逐步到达最佳效果。
纳米技术在药物研究领域中的应用_袁鹏群

文章编号:1008-9926(2001)01-0038-03 中图分类号:R943 文献标识码:A纳米技术在药物研究领域中的应用袁鹏群①,郭葆玉(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生化药学教研室 上海 200433)摘 要:目的 介绍纳米技术在药物研究领域中的应用,为新药研制和开发提供借鉴。
方法 就纳米技术在药物不同方面可能的应用为线索,对近年来国际和国内纳米技术在药物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展望有关发展前景。
结果 纳米粒经化可增加药物吸收速率和生物利用度。
纳米控释系统可直接作用于细胞,改善药代动力学性质,使某些酶制剂口服有效,并能增强药物的靶向作用,减轻或避免毒副反应。
纳米粒经载体替代病毒载体,可解决基因药物治疗中的免疫反应难题。
纳米机械装置可辅助设计代替传统药物的分子生物机器人,起到特殊治疗效果。
纳米技术在药物合成、催化和分离过程中,可以提高效率,改善产品质量。
结论 纳米技术在药物研究领域,可降低能耗,将成为一种革命性技术,使药物生产成本降低,效率提高,质量改善,规模扩大。
关键词:纳米技术;药物研究 纳米技术(Nan otechnology)是在0.1~100nm空间尺度内操纵原子和分子,对材料进行加工制造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或对某物质进行研究,掌握其原子和分子的运动规律和特性的一门崭新的高科技学科。
纳米技术涉及面十分广泛,已辐射多个学科。
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在内的所有与材料有关的工程领域,都已经并将与纳米技术产生“碰撞”。
概念中的、正在开发的和已经商业化的纳米技术正在不断发展,对许多高科技领域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纳米技术的发展,使得化学和物理学之间已无明确界限。
它对药物研究领域的不断渗透和影响,引发了药物领域一场深远的革命。
尤其在药物研究领域,由于纳米材料和纳米产品在性质的奇特性和优越性,将增加药物吸收度、建立新的药物控释系统、改善药物的输送、替代病毒载体、催化药物化学反应和辅助设计药物等研究引入了微型、微观领域,为寻找和开发医药材料,合成理想药物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证。
纳米药物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纳米药物的研究进展与应用纳米药物(nanomedicine)是近年来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它利用纳米技术将药物精确地制备成纳米级别的药物粒子,以便于更好地渗透到目标组织中,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细胞水平上治疗疾病的特点,使得纳米药物具有突出的优势,如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率。
纳米药物的研究进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纳米药物研究发展迅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研究领域得到迅速扩展,研究方向多样化。
近年来,纳米药物在临床应用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成为治疗肿瘤和其他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1.基础研究纳米药物的核心是基于纳米尺度的分子自组织现象和生物相互作用机制。
这包括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和纳米技术的应用,可以准确控制药物的释放、分布和靶向特性。
2.药物递送在医学领域,纳米技术可用于药物递送,从而实现对充血组织的靶向治疗。
例如,细胞膜包裹的纳米粒子可作为靶向溶血性肿瘤细胞的药物,改善传统药物的毒性和生物利用率。
3.分子影像学纳米药物的发展也带动了分子成像技术的发展,纳米颗粒可作为靶向选项,通过分子影像学探究分子诊断和治疗的模式。
纳米药物的应用纳米药物应用范围广泛,在药品开发、药理学、生物学和医学等领域中发挥巨大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肿瘤治疗纳米药物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它可以作为肿瘤靶向药物载体和外壳,克服肿瘤难以摄取药物、生物毒性和耐药性等问题。
目前已有一些纳米药物进入到临床研究阶段,如纳米包裹的抗肿瘤药物、靶向肿瘤的纳米药物等。
2.心血管疾病治疗纳米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也具有巨大潜力。
例如,靶向心脏的纳米药物被证明可以调节细胞抗凝和抗血小板作用,对心血管疾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3.糖尿病治疗纳米药物也在糖尿病治疗中显示出巨大优势。
例如,表面功能化的纳米颗粒可用作胰岛素的递送工具,有研究表明可抑制胰岛素的吸收和降低胰岛素的生物降解率,提高胰岛素的生物利用率。
总而言之,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将带来革命性的变化,纳米药物将成为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纳米技术在生物及医药学领域的应用

纳米技术在生物及医药学领域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纳米技术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其在生物及医药学领域的应用也备受关注。
纳米技术的引入为生物及医药学领域带来了许多新的机会和挑战。
本文将从纳米技术的概念、生物及医药学领域的需求、纳米技术在生物及医药学领域的应用及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纳米技术的概念纳米技术是一种研究和控制物质在纳米尺度(1~100纳米)范围内的制备、处理和应用的技术。
在这个尺度范围内,物质的性质和行为与宏观物质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纳米技术的应用涵盖了许多领域,如能源、材料、电子、生物医学等。
二、生物及医药学领域的需求在生物及医药学领域,纳米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为了解决如下问题: 1.药物的传递问题。
传统的药物治疗有很多局限性,如药物不能精准地传递到病变部位、药物在体内分解代谢过快、药物不能穿过血脑屏障等。
纳米技术可以通过设计纳米粒子,将药物精准地传递到病变部位,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2.疾病诊断问题。
目前,许多疾病的早期诊断非常困难,需要进行大量的检测和分析。
利用纳米技术,可以制备出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生物传感器,用于检测生物标志物,提高疾病的早期诊断率。
3.细胞治疗问题。
细胞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但是其应用受到很多限制,如细胞的存活率低、细胞不能精准地定位到病变部位等。
利用纳米技术,可以制备出纳米载体,用于将细胞精准地输送到病变部位,提高细胞治疗的效果。
三、纳米技术在生物及医药学领域的应用1.纳米药物纳米药物是利用纳米技术制备的药物,其粒径一般在10~1000纳米之间。
纳米药物具有许多优点,如精准的靶向性、高生物利用度、长时间的药物释放时间等。
目前,纳米药物已经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心血管疾病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等领域。
2.纳米生物传感器纳米生物传感器是利用纳米技术制备的生物传感器,其灵敏度和选择性都比传统的生物传感器要高。
纳米生物传感器可以用于检测生物标志物、病原体等,提高疾病的早期诊断率。
纳米技术在生物医药学发展中的应用

纳米技术在生物医药学发展中的应用
纳米技术在生物医药学领域的应用包括药物传递、诊断和治疗等
方面。
1. 药物传递:纳米技术可以用于设计和制备纳米颗粒,将药物
封装在纳米颗粒内,从而提高其稳定性和溶解度。
纳米颗粒可以通过
被动或主动靶向策略将药物传递到特定的细胞或组织,减少对健康组
织的毒性。
此外,纳米颗粒还可以被用作药物缓释系统,释放药物以
实现持续疗效。
2. 诊断:纳米技术可以用于开发生物标志物的纳米传感器,用
于早期疾病的诊断。
这些纳米传感器可以被设计来检测生物分子的变化,如蛋白质、核酸和小分子,从而实现精确诊断。
此外,纳米技术
还可以用于构建影像引导的治疗系统,通过纳米颗粒或纳米材料对疾
病进行定位和跟踪。
3. 治疗:纳米技术可以利用其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开发新
型的治疗方法。
例如,通过利用纳米粒子的特殊光学特性,可以实现
光热疗法,即利用纳米材料吸收光能并将其转化为热能,从而杀死癌
细胞。
另外,纳米技术还可以用于基因治疗,即通过将基因载体封装
在纳米颗粒中,将目标基因传递到细胞内,治疗遗传性疾病或癌症等
疾病。
总之,纳米技术在生物医药学中的应用有望提高药物的传递效率、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手段,为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带来新的可能性。
然而,仍需更多的研究和发展来解决纳米颗粒的毒性和生物相容性问题,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药学领域的新技术与进展

药学领域的新技术与进展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药学领域也迎来了许多新技术和进展。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药物的研发效率和质量,也为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本文将介绍一些在药学领域中的新技术和进展。
一、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是近年来药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
它利用CRISPR/Cas9系统等工具,可以准确地修改细胞或生物体的基因序列,从而纠正遗传病的基因缺陷或损坏。
该技术不仅用于基因治疗,还可以用于药物筛选和疾病模型的构建。
例如,通过基因编辑技术,科学家们已成功治愈了一些罕见遗传病,并对癌症、艾滋病等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人工智能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人工智能(AI)技术的兴起,为药物研发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通过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可以辅助药学科学家在短时间内筛选出具有潜在活性和可行性的药物分子,并预测其在人体内的代谢和药效。
这大大加快了药物研发的速度和效率。
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帮助科学家解决疾病的诊断和预测问题,提高临床医学的水平。
三、纳米技术在药物传递中的应用纳米技术是一种通过调控物质在纳米尺度上的结构和性质,实现对材料特性的精确控制和改善的技术。
在药学领域,纳米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药物传递系统的设计和制备。
通过纳米颗粒、纳米胶囊等载体,药物可以更精确地被输送到指定的靶区,减少对健康组织的损伤。
这种技术不仅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还改善了药物的稳定性和药效。
四、生物传感技术在药物监测中的应用生物传感技术是一种通过生物分子与传感器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对生物体内各种生物学事件进行检测和监测的技术。
在药学领域,生物传感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药物代谢、药物安全性评价和药物治疗效果的监测。
通过监测生物体内的生物标志物,科学家可以更了解药物的代谢途径和药效,提供更精确的药物剂量和治疗方案。
总结起来,在药学领域中,基因编辑技术、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和生物传感技术等新技术和进展,为药物研发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论纳米技术在中药开发中的应用

论纳米技术在中药开发中的应用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中药已经成为了一种备受关注的治疗方式。
中药制剂通过植物萃取物和天然物质成份组成的复杂单元,对疾病有非常有益的治疗效果。
不过,传统的中药制剂有一定的不足,比如,口服吸收率很低、剂量难控、不同药材质量的差异等等。
为克服这些难题,纳米技术开始在中药开发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对中药产品的质量和效果都有很大的提高。
本文将系统的分析和总结,论纳米技术在中药开发中的应用。
一、纳米技术的基本原理纳米技术是指利用先进的纳米技术手段制备新型材料和器件的技术。
在不到100纳米尺度范围内,物质的晶体结构、物种形态和物理性质都会发生改变,而这些新的特性可以用来制造新型材料和器件。
纳米技术的好处包括材料可以制造成任意形状和功能,具有很强的物理、化学、光学和生物特性,能够解决传统材料所存在的问题。
因此,纳米技术被广泛应用在中药研究中。
二、纳米技术在中药粉剂中的应用1. 纳米结构的中药粉剂传统的中药粉剂通常存在部分药材微粉中的不挥发性成分造成的挥发率低、不易吸收的问题。
纳米技术可以将传统中药较粗糙的粉剂处理为纳米级的粒子,增强中药成分的停留时间和渗透性。
经处理后的中药粉剂中有更多的物质量和比表面积,这些因素提高了中药成分与人体细胞互相作用的概率。
纳米粉剂由于粒径小、多孔且分散性好,使得其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大有提升,能够显著提高中药治疗效果。
2. 纳米空腔的中药粉剂在制备中药粉剂时,传统的药材分子会损失掉一部分药效,而且零散的成分难以被精确的控制。
纳米技术可以制备出具有纳米空腔结构的中药粉剂,这种结构可以帮助减少成分的消耗和损失,有助于提高中药的治疗效果。
此外,纳米空腔结构还具有良好的药物穿透性和稳定性,是制备纳米粉剂的另一种重要的手段。
3. 纳米团束的中药粉剂同时,纳米技术还可以制备纳米团束的中药粉剂,这种粉剂结构可以帮助中药成分更加精确的控制,提高药效。
纳米团束粉剂可以有效控制药物在体内的释放速率,使药效更持久,有效。
纳米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纳米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是指在纳米尺度(1×10-9m)空间内对物质或者材料进行加工、制造的技术[1,2]。
其实质是在分子水平上控制单个原子,创造出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等方面发生异常的、显著改善的物质系统。
纳米技术将更好地掌握和控制物质基本单元,从而对多种技术的应用产生普遍而深远的影响。
据统计,全世界纳米技术方面的应用每年可创造500亿美元的市值,预计至2010年,将达到14400亿美元。
目前,世界各国对纳米技术都很重视,在生物医药学方面已取得了不少进展;在我国,纳米技术已应用于中医药领域,并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
1998年,国内学者首次提出了纳米中药的概念。
一般认为,纳米中药是指运用纳米技术制造粒径小于100nm的中药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原药及其复方制剂了。
它是中药纳米化后的产物,不是一种新的药种。
纳米中医药学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纳米技术,对中医药进行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涉及中医临床、中药、中药制剂、中药化学等多学科领域。
纳米中医药学将促进纳米中药有效成分或部位、纳米中药原药材、纳米中药复方制剂、纳米外用药物及纳米保健品的研究与开发,给中医药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借助纳米技术,可在纳米中药的制药技术、药效研究等方面建立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和创新方法。
按照我国制药工业知识产权保护的规定:“新物态化合物--如新的微粒化的药物,可以增加其溶解度而增强吸收,可以申请专利”。
因此,这方面的专利申请成功机率较大,如谢长生等申请的发明专利“纳米雄黄及其制备方法”和“纳米石决明及其制备方法”就属此列。
纳米技术的应用,可大大提高中医药的现代化和标准化程度,加速中医药与国际医药业发展接轨的步伐。
将中药进行纳米化处理后,避免了传统中药在加工过程中繁琐的处理工序,更有利于药物的规范化研究、开发、生产、管理。
纳米技术不但可大幅度提高药物的活性和生物利用度,甚至可能产生新的药效及降低毒副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Tanaka T,Dancheck BL,Trifiletti LC,et al.Altered lo2calization of retinoid X receptor alpha coincides with loss ofretinoid responsiveness in human breast MDA2MB2231cells[J].Mol Cell Biol,2004,24(9):397223982.[8] Nagy L,Thomazy VA,Shipley G L,et al.Activation ofretinoid X receptors induces apoptosis in HL260cell lines[J].Moll Cell Biol,1995,15:3540.[9] Jiapeng Huang,William C,Powell,et al.Prostatic In2traepithelial Neoplasia in Mice with Conditional Disru ptionof the Retinoid X receptor Allele in the Prostate E pithelium[J].Cancer Research,2002,62:481224819.[10]Okuno M,K ojima S,Matsushima2Nishiwaki R,et al.Retinoids in cancer chemoprevention[J].Curr Cancer DrugTargets,2004,4(3):2852298.[11]Anne S,Tsao MD,Edward SK,et al.Chemo prevention ofCancer[J].CA Cancer J Clin,2004,54:1502180. [12]于雪艳,田克立,张世国,等.92cis RA对人肺鳞癌细胞分化和凋亡的影响[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2001,39(4):2892291.[13]王虎,于雪艳,张世国,等.92cis RA诱导的肺癌细胞RXRs受体转录水平的变化[J].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2004,2(14):16220.[14]任桂杰,刘志方,胡国强,等.92cis RA对肺癌细胞周期及周期因子表达的影响[J].药学学报,2004,39(2):972100.[15]Zhao Y,Qin S,Atangan L I,et al.Casein kinase interactswith retinoid X receptor and interferes with agonist2inducedapoptisis[J].J Biol Chem,2004,279(29):30844230849.[16]Lin XF,Zhao BX,Chen HZ,et al.RXRal pha acts as acarrier for TR3nuclear export in a92cisretinoic acid2depen2dent manner in gastric cancer cells[J].J Cell Sci,2004,117(Pt23):560925621.[17]Catharine AR.Advances in Retinoid Research:Mechanismsof Cancer Chemoprevention[J].The American S ociety forNutritional Sciences J Nutr,2003,133:271S2272S.(收稿日期:2005203222)纳米技术及其在药学研究中的应用王汝兴,刘翠哲,刘喜纲(承德医学院中药研究所,河北承德 067000)【关键词】纳米技术;药学研究;应用【中图分类号】R9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6879(2005)0320248202 纳米技术(nano scale technology)是一门综合运用工程学、电子学、物理学、化学和材料学等领域的基本原理,在0.1100 nm空间尺度内操纵原子和分子,对材料进行加工制造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或对某物质进行研究,掌握其原子和分子运动规律和特性的高新技术学科[1]。
纳米技术领域包括:纳米材料学、纳米机械加工学、纳米生物学、纳米显微学、纳米制造技术等多学科交叉的横断学科。
是建立在现代物理学、化学和先进工程技术结合的基础上,是一门与高技术紧密结合的新型科学技术。
纳米技术在超导材料制备和药物合成与制剂领域可发挥重要的作用,将在生物医药学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纳米技术是1990年7月在美国召开的第一届国际NST(Nanosca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会议上提出的,标志其正式诞生,成为当今世界性研究的热点。
1 纳米科技具有特定的技术范畴1.1 纳米材料与技术 纳米材料又称为超微颗粒材料,由纳米粒子组成。
纳米粒子一般是指尺寸在0.1~100nm间的粒子,是处在原子簇和宏观物体交界的过渡区域,是一种典型的介观系统,它具有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当人们将宏观物体细分成超微颗粒(纳米级)后,它将显示出许多奇异的特性,即它的光学、热学、电学、磁学、力学以及化学方面的性质,和大块固体时相比会有显著的不同。
纳米材料技术是缘于纳米颗粒的性能发生了变化,从而使纳米材料在力学、磁学、热学、光学、电学、催化等性能及生物活性方面发生变化,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材料领域[2]。
1.2 纳米器件及技术—微型传感器 利用尖端直径小到足以插入活细胞内而不严重干扰细胞的正常生理过程,以获取活细胞内足够的动态信息来反映其功能状态。
这将为临床相应疾病提供诊断及治疗的客观指标,也为药理学、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酶工程等研究提供相应的材料和技术。
纳米机器人(包括微型机器人与微操作机器人)是指外形很小、便于进入微小空间进行可控操作的微型机器。
如果机械结构能做得前所未有的微细,再集成高度的智能的话,那么,人们将创造出面目全非的机械,建立一门概念全新的学科。
2 纳米技术在新药开发中的应用[3]2.1 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常受其在吸收部位的溶出速度和吸收程度所支配。
由我国发明的纳米粒径超微化通用装置,可将物料进行破碎、乳化、均质、分散、粒化成纳米粒径的小分子,将促进药物的溶解,并能穿透组织间隙,大大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如用该装置合成的药用乳酸钙纳米颗粒钙制剂,经口服后可被吸收90%以上,而现有的钙制剂只能被吸收20%左右。
以高分子化合物作为载体的纳米控释系统包括纳米粒子和纳米胶囊,它们是直径10~500nm固・842・状胶态粒子,它们与药物形成复合物,在药物输送方面有许多优越性:(1)可缓释药物。
以实验糖尿病大鼠为模型,证明给大鼠皮下注射胰岛素纳米胶囊可延长胰岛素降血糖的作用时间。
(2)可靶向输送药物。
如宋存先等人利用狗为实验动物模型,证明包载抗细胞增生药物细胞松弛素的纳米微球,可穿透结缔组织,并被靶部位的血管壁吸收。
(3)可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如段明星等人证明含胰岛素的纳米胶囊对蛋白酶降解有一定抵抗作用,保证了口服胰岛素制剂的稳定性。
(4)可建立新的给药途径。
如前所述的胰岛素纳米制剂,可经口服而呈现明显降血糖作用,改变了胰岛素制剂只能注射给药的单一给药途径[4]。
2.2 纳米技术在中药现代研究中的应用 目前,中药研究中低水平重复现象比较严重,组方缺乏合理性、结果缺乏重现性、研究缺乏科学性等均成为中药发展的嶂碍。
采用纳米科学技术,结合中医药理论,阐明中药方剂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是实现中药现代化、产业化,并将其推向国际的有效途径。
在药剂学领域,一般将纳米粒的尺度界定在1~1000nm范围,这显然包括了100nm以上的亚微米粒子。
纳米技术在药学中主要是用于纳米药物和纳米载体。
纳米药物是将药物超微细化的发展,一般采用超声喷雾器、气流粉碎机、超临界提取技术等。
纳米载药技术是纳米技术和现代医药学结合的产物,它包括纳米粒子(Nanopartieles)和纳米胶囊(Nanocapsules)。
理想的纳米载药系统应该具备以下性质:具有较高的载药量和包封率、适当的粒径和粒形、较长的体内循环时间、药物释放的靶向性、载体材料的无毒、可降解。
它的活性部位一般被包裹在纳米材料的内部,但也有吸附在表面的。
药物的粒径直接影响其在体内的分布,粒径<5Fcm的微粒可以通过肺,粒径<300nm可进入血液循环,粒径<100nm可进入骨髓。
因此,纳米药物更易通过胃肠粘膜和鼻粘膜,甚至皮肤的角质层,使口服、鼻腔给药和透皮吸收的生物利用度得以提高。
2.3 靶向给药[5] 纳米粒的体内靶向主要包括脾靶向、肝靶向、脑靶向、肺靶向、肿瘤靶向和骨髓靶向。
中药中的有效成分,能否在靶器官蓄积到有效浓度,一直是其研究中的一项难点。
应用纳米载体系统,可使药物容易被肝脏的Kupffer细胞捕捉和吞噬,使其在肝脏和脾脏中的浓度增高,亦可通过表面修饰作用,使其逃避Kupffer细胞的作用,根据其粒径的大小和表面抗体亲和力的不同而作用于不同的靶位[6]。
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目前,许多药物均不能在大脑达到有效浓度,抑或达到有效浓度时,外周的毒副作用已经出现。
而纳米药物表面吸附吐温-80等表面活性剂后,可使脑内浓度显著增高。
有人认为这是由于药物躲避了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作用,在脑血管蓄积的机会大大增加,从而使其更易通过血脑屏障。
通过在纳米粒表面连接和血脑屏障具有高亲和力的配体,可能实现纳米粒的脑内定位给药,药物在脑内缓慢释放,避免了其外周的毒性。
目前,抗肿瘤药物由于其较大的副作用而影响它们的应用,采用纳米载体药物可使药物通过扩散作用到达肿瘤血管外的间隙组织,而间隙中的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蛋白组成的网状结构可使纳米粒保留在其中,使药物能较好地蓄积在肿瘤组织中,并且缓慢、持待续地释放药物。
此外,对磁性载药纳米粒的研究也比较多。
通过磁体导航,可将磁性载药纳米粒转移至病变部位,从而达到靶向给药的目的。
常津对阿霉素免疫磁性毫微粒进行研究,在进行免疫活性检测和体外抑瘤实验后,证实其具有抗体导向功能,并具有较高的磁相应性,为体内靶向治疗提供依据。
2.4 缓释功能 将纳米药物和纳米载体系统制成缓释剂,进入体内后,药物通过扩散和渗透,从纳米囊内释放出来,可避免暴释效应。
纳米载体还可以对抗药物降解酶的降解作用,对药物起保护作用,增加药物的半衰期,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
由于纳米粒的吸附性和粒径小,有利于延长局部用药时药物的滞留时间,增加药物与肠壁的接触时间,加大接触面积,提高药物口服的生物利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