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
4-33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11页
返回目录
结束放映
获取详细资料请浏览:/chuangxin/cx_index.html
客观存在 ≠ 客观实在
共性:唯一特 区 性(客观实在 性)
既不能创造, 可以被改造,有生 【高考警示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必须全面理解、准确把 别 “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 握,不可片面化,否则会犯唯心主义或形而上学的错误。高考对这一 也不能消灭。 有灭。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问题的考查往往通过提供具体情景,要求考生仔细辨析。如: ( 1)2008年广东单科卷以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贝克莱的观点为背景材 “客观存在”包含“客观实 联 物质是对物质的具体形态概括和 两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 料对物质概念进行考查,其辩题“物质是依赖于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 在”和精神、意识现象。 抽象 系 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但不 观实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仅仅一字之差,对考生的心理素质是 “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 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 很大的考验。 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 存在” , “客观存在”不 (2)注意语言表达方式的转化, 2011年江苏单科卷中“万事万物是不 现。 一定是“客观实在” 。 关系。 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就是“世界是物质的”的转化。
物质的唯一特性 物质和意识的唯一区别
与唯心主义划 清了界线
第 3页
物质具有可知性 (能被人们所认识)
与不可知论划 清了界线
返回目录 结束放映
新高考2023版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2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部编版必修4

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科学精神:科学认识和理解世界的物质性、物
2.表达无神论立场 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规律
3.表明坚持一切从实 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
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 动性的关系等。要运用上述原理及其方法论分析
度
现实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
体系构建·统全局
人类社会 物质世界
考点辨析·提素能
考点一 世界的物质性
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① ___规__律___形成 和 发展 的 ,都 有 自己 的 起源 和 发展 史 ,都 是 统一 的② ___物__质_错 : _物___质__的__固__有__属__性__是__运__动__,__它__揭__示__了__物__质__的__存__在__方__式__。__物__质__ _的__唯__一__特__性__是__客__观__实__在__性__,__它__揭__示__了__物__质__的__本__质__。___
(2)物质的内涵 ①含义:物质是③___不__依__赖___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的④___客__观__实__在___。物质的唯一特性是⑤___客__观__实__在__性___。 ②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
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无论是天地自 然,还是人类社会,在⑥___本__质___上都是物质的。
客观
物质性
能动
普遍性
易错明辨
1.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改错:_物__质__和__具__体__的__物__质__形__态__是__共___性__与__个__性__、__一__般__与__个__别__的__关___系_。 2.物质与意识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改 错 : _意___识__离__不__开__物__质__,__意__识__依__赖__于__物__质__,__但__物__质__不__依__赖__于__意__识__, _物__质__是__独__立__于__意__识__之__外__的__客__观__实__在__。_____ 3.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自觉反映的特性。 改错:_只__有__人__具__有__自__觉__反__映__的__特__性__。_____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课件-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1、★哲学的本义、起源、产生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6、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和基本派别
★
1
必修4 哲学与文化
系原理及方法论
考查意识的作用。
8、★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
发,实事求是?
第 二
世界是 物质的
存在 方式
1.物质的概念、唯一特性
①自然界是物质的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②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③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物质 决定 意识
课 物质是 1.运动的概念、地位(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探 究
1.理解“四个概念”,即:物质、意识、运动、规律
2.明确“五个原理”,即: ★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及其方法论;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规律原理及方法论(尊重+主观能动+两结合)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规律)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物质概念、唯一特性、根
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本专题为高考考查的重点专题
2、★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及 1.考情分析:
其方法论
高频考点:左侧标记★知识
3、★意识的产生、本质、生 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会出现,频率较高;
理基础、内容和形式、特点 2.命题预测:结合科学探索(如空间站
4、★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及方 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国家政策转变
法论
(重大计划、法律制定实施等)考查物
5、★★★正确发挥主观能动 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尊重规律与发挥
2023届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意识能够调节和控制人的行为和 生理活动:意识能够调节和控制 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影响人的 身心健康和行为表现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意识能够指导实践:意识能够指 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影响实践的 结果和方向
意识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创造 性,能够创造出新的概念、思想 和文化成果
04
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
发挥主观能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不断检验和发展真理,推动人类认 识和实践不断向前发展
05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的起 点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具有具体性
此处输入你的智能 图形项正文
真理具有条件性
此处输入你的智能 图形项正文
真理具有可变性
此处输入你的智能 图形项正文
感谢观看
汇报人: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直接经验,认识世界。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推动人们去探索和研究,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认识的正确性,因为实践是主观见 之于客观的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这一目的。
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实践是认识的来 源
此处输入你的智能
图形项正文
实践是认识发展 的动力
此处输入你的智能
图形项正文
实践是检验认识 的真理性的唯一 标准
此处输入你的智能
图形项正文
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2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部编版必修

就不能改变其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大禹之所以能成功治理水患,是因为其尊重了客观规律,说 明只有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 自主 确利用规律造福人类,②③符合题意。认识规律是改造世界取 解答 得成功的前提,但不能说认识规律就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①错误。人们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 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④错误 本题通过说明大禹治水的道理,考查学生的科学认知与求真务 核心 实素养的同时,也旨在引导学生自觉尊重规律和利用规律,作 素养 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
自然界 客观存在
社会 物质器官
决定 统一性
物质
[特别提醒] 1.正确理解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或者说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 象。不管什么样的意识(如正确的、错误的、真实的、虚幻的、梦境、宗 教观念等),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 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新发展格局则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
择。上述论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把握规律、做好工作的前提 ②只有把握事物
之间的本质联系,才能推动实践发展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把握事
物的本质和规律 ④社会历史中的事物的联系是由人有意识地建构而成
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人只能尊重规律,人类在自然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 )
【答案】 (1)提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 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提示:×。规律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把规律看作是永恒不变的,是 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 (3)提示:×。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在规律面前并非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正式第四课届高三政治一轮:课时33-探究世界的本质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7.宋代诗人陈简斋旳诗作:“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 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这首诗阐明了( )
A.事物运动是永恒旳 B.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旳统一 C.静止旳事物是不存在旳 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解析]“卧看满天云不动”体现了相对静止旳一面,“不知云 与我俱东”体现了绝对运动旳一面。故选 B。C 项说法错误,A、 D 两项与题意不符合。
课时33 │ 本课错题清零
► 易错点3 对规律旳了解有误
√ 11.日本观叶石楠、美国红栌、鸡腿菇……一种个农业新名
词农日艺益师人走结进合类百临能姓沂生农够活业发。生临产觉沂旳认市实近际识年,利来使引洋用进菜规农“业本律新土品化种”约,打50破个了,
╳ 人“们橘生不淮能南则发为明橘,、橘改生淮造北、则为发枳明”旳、观变念。化农消艺师灭旳规做法律 体现旳哲学道理是( ) A.人旳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B.人能够变化规律起作用旳前提条件 C.人不能变化规律,但能变化规律起作用旳详细情况 D.客观事物旳规律是客观旳,思维活动旳规律是主观旳
考点1 │ 主干梳理
(2)世界是物质旳世界,世界旳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4.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 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该诗蕴
含旳哲理是( B)
A.自然界先于人和人旳意识而存在 B.自然界和社会旳存在与发展不以人旳意志为转移 C.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旳事物,只有还未被认识旳事物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2)自然界旳物质性 自然界中旳事物是按照本身固有旳规律形成和发展旳,都有本 身旳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旳物质世界旳构成部分。
【尤其提醒】 (1)认可自然界旳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 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旳基本前提。
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必修4第2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思想政治
课标要求 1.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阐释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表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
备考指导 1.引述事例,证明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围绕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阐释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 意识 3.领会规律的客观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说明要按客观规律办 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4.以“为什么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为议题,探究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的意义
误区辨析客观实在≠客观存在
比较 区别 联系
客观实在
客观存在
客观实在是对世界万事万 物的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 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 第一性的东西,它不包括精 神、意识现象
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它既 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 体的思想。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 质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
③艺术作品表达的是创作主体的理想与情感,不具有客观内容
④审美标准具有客观性,艺术作品的价值不因时代变化而改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命题立意本题以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会标为情境,通过剖析 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会标的主题和设计理念,调动物质与意识的 关系等必备知识,考查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推理与论证等关键能力。
答案:A
[真题实战]
1.(2023·山东卷)月亮门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开设在院墙上的圆弧形洞门,因 其形如一轮满月而得名。月亮门通常与云墙配合使用,在波浪形的云墙上 开设门洞,看上去如同月亮在云间穿行。由于寓意美好且形态优美,月亮门 的营造案例远传海外。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C )
2024年部编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 必修4 第19课 课时2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与1切从实际出发

探究世界的本质第十九课2024年部编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课时2性与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核心考点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课时精练核心考点二内容索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1.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考点精讲夯实必备知识表现认识世界目的性:侧重于行动目标、方式和步骤的确定意识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自觉选择性:强调认识对象的选择能动创造性:突出反映的程度(现象与本质)和时间跨度(过去、现在和未来)改造世界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前提条件尊重客观规律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正确区分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归纳提升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内涵不同性质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指导下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想”“做”“精神状态”联系意识的反作用包含于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能动作用的第二方面。
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反作用包含于主观能动性,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影响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反作用2.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客观规律性是第一性的,主观能动性是第二性的。
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是相互制约的。
规律的客观性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主观能动性能制约客观规律,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认识规律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样,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也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3)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内大展示(互动二)】
【合作探究】 2、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相 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
(2010·天津文综)亚洲有一种毛竹,最初5年里在地下
生根长达几千米,人们几乎看不到它的生长。第6年雨季
到来时,它钻出地面,以每天60厘米的速度迅速长到30米
高。这种现象反映了(
) 【答案】
A
A.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B.只要发生量变,就有质的飞跃
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认识事物要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知能提升:不能把运动和静止绝对对立起来
运动 静止
区 含 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 两种情形:一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
别
义 和过程 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 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性 普遍的、永恒的、无条 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
质 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联
系
①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
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 止的统一。②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 承认绝对运动而否定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班内大展示(互动二)】
【合作探究】 3、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 被消灭,但可以被改造或改变。
知能提升:全面理解规律客观性
(1)规律是客观的,指的是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 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规律的存在
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客 观地存在着。二是指规律是否发挥作用,也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 转移。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存在时,规律就必然起作用。当规律 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存在时,规律就不起作用。
映的客观实在 ②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实物 ③它是世
界的本质 ④它是抽象的、虚幻的东西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物
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质
具体的物质形态
定形态的具体事物
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 是指具有特定性质、确
区 别
所概括和抽象的仅仅是具体物质形态 除了这一共同的唯一特
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 性即客观实在性以外,还
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 贾岛)
D.草木பைடு நூலகம்无意,荣枯自有时(唐· 孟浩然)
(2012年海南单科,25)一些地方抓住文化 产业发展机遇,发掘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市场 答案:(2)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当地的历 运作成功地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如山西打造的晋商文化品 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业,尊重文化产业 牌名噪一时,浙江宁海创办的“开游节”巧用徐霞客游记,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徒步旅行者参与,呼和浩特举办的“昭 发展规律,从而取得成功。(4分) 君文化节”因高扬民族团结文化而倍受游人青睐。 脱离实际,靠虚构历史文化名人等来搞文化 随着文化市场不断发展,历史名人、“名人故里”之争日 旅游,无视客观规律的制约,不可能取得成 益激烈,一些地方无视历史事实凭空臆造“历史人物”搞 功。(4分) 旅游开发,把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人物作为“文化名人”来 开发,甚至利用文学作品中的负面人物形象举办主题文化 活动。但是,这些盲目搞文化旅游的做法,并没有得到消 费者和市场的认可。 (2)材料表明,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文化产业, 有的成功有的失败。运用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 性相结合的观点对此加以说明。(8分)
4、离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能按客观规 律办事,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取得 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10.(2012安徽文综,10)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 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下列诗句中与此寓意相近的
是
【答案】:D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 杜甫)
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 王籍)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唯物论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考纲解读:
考点 考纲要求
哲学 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 自然界的 的物质概 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 物质性;人类 念 的物质性;明确自然界、人类社 社会的物质性 会的物质性 运动和物 哲学 理解哲学上的运动概念、物 质的关系;绝 的运动概 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世界是绝 对运动与相对 念 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静止 物质 规律的概 理解规律的概念、特征;说 运动的规 念;规律的客 明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 律 观性和普遍性 按规律办事
【班内大展示(互动二)】 《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
【合作探究】 1、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 是标志客观存在的范畴。
2009年12月,农业部对两个水稻品种、一个玉米
品种的三种转基因农作物发放了生产应用安全证书。
人可以创造出新的物质具体形态,但不能创造物质。
因为物质(
)
【答案】
C
①它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
知能提升:全面理解规律客观性 (3)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 。人们想问题、办事情不能同规律背道而驰,否则, 就一定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规律的不可违抗性有 力地证明了规律是客观的。 (4)规律是客观的,在客观规律面前,人们不是无 能为力的。人们能够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 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 观世界,造福人类。
(2)规律具有客观性,还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 被消灭。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创造一个客观上 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改造或消灭仍然在起作用的规律。 规律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 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由人的主观意志任意改变。
特性 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
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看不见、摸不 有生有灭 着的
联 系
①哲学上讲的物质是从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 万物的本质属性。物质只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而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
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②二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
的关系,而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