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经典版)

合集下载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及特性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及特性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预习:要点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可以发声。

2.声源:物理学中把‎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3.保存声音: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

如:早期的机械‎唱片等。

要点诠释: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是不能说‎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

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在继续向‎外传播并存‎在。

要点二、声音的传播‎1、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介‎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

要点三、声速 回声1、声速: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m/s,读作米每秒‎。

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

2、影响声速的‎因素:1)介质的种类‎,一般情况下‎气液固V V >>V ; 2)温度,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大的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便形成回声‎。

要点诠释:1、在空气中,一般温度每‎升高1℃声速大约增‎加0.6m/s 。

15℃的空气的声‎速为340‎m /s 。

2、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以下情况‎:一部分声波‎在障碍物表‎面反射;另一部分声‎波可能进入‎障碍物,被障碍物吸‎收甚至穿过‎障碍物,通常情况下‎坚硬光滑的‎表面反射声‎音的能力强‎;松软多孔的‎表面吸收声‎波的能力强‎。

3、人耳能分辨‎出回声和原‎声的条件是‎: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 以上,即: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大‎于17m 。

要点三、音调的高低‎——频率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2.频率(1)物理意义:频率是描述‎物体的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PPT课件(初中科学)19张)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PPT课件(初中科学)19张)
声音也可以再气体中传播,但不能 在真空中传播。 许多科幻电影都有太空中战争的场面, 你认为在太空中能听到爆炸的声音吗? 为什么?
实验:用土电话打电话:请一个学生对着杯子轻声说一句话, 让对方同学听,最后让对方同学说出话的内容。 分析土电话:你认为是什么物体将声音传到对方耳朵的?
我们通过实验发现: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介 质——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声波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那么声音是以什 么情势在介质中传播的呢?
1、在水槽中盛上水,用一枝铅笔不 断轻触水面,水面上就会形成一 圈一圈的水波,向外传播。水槽 中的软木塞会Biblioteka 样运动?2、了解烛焰的摇晃情况
总结:与水波的传播类似,声 音以声波的情势向四周传播。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
动而产生的。 固体液体和蔼体振动能发出声音,振动
能发出声音。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固 体、液体和蔼体都能作为声源。
蝉又名知了。自古以来,人们对蝉最感兴 趣的莫过于它的鸣声。你知道蝉是怎样发 声的吗?
雄蝉有发声器,它会鸣叫。 雄蝉发声也是靠物体的振动 的原理,其腹部下有一层薄 薄的发音膜,当发音肌收缩 时,引起发音肌振动。
第一声沿铁管壁传播,第二声是沿空气传 播的,因为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大于 空气,所以铁中传播的声音先入耳。
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最
慢,在固体中传播最快。
在15℃的空气中,声音
每秒传播340米,气温
每升高1 ℃,每秒传播 的距离约增加0.6米。
在不同介质和温度下声 音每秒钟传播的距离
现象2:在雷雨交加的夏天,一声响雷后, 往往是雷声轰轰不断。这又是什么现象呢?
1、声音以波的情势通过 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这个波叫声波。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5篇)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5篇)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5篇)写好教案是上一堂优质课的前提及保证。

那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大家了解吗?下面是精心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篇一课题§1.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总课时4知识目标1. 知道声音事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物质3. 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能力目标利用声速计算距离和测距方法情感目标了解天坛的回音壁,增强爱国热情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和回声及其利用教具板书设计§1.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

声音是如何被听到的声源发出声音〉通过介质传播〉被耳朵和人脑感知二。

回声声音遇到障碍物后返回的现象利用回声计算距离s=vt教后小结时间教师活动时间学生活动一。

新课引入我说上课,这个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声音的声源是什么?然后是怎么样传播的?最后大家就听到了这个声音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学生阅读阅读材料“人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闭合书本,用自己的语言回答上面的问题总结人耳听到声音的全部过程自己说话的声音自己能不能听得到?有一次,我去登泰山,到了山顶的时候,我对这后面的人大声叫了一声,结果我听到了我叫的声音,而且听到了两次,你们有没有先后两次听到自己同样的声音过?这是怎么回事啊?原来是因为回声阿!讲述: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例如在野外活动时,对着大山喊一声,你可能听到好几次回声。

如果回声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来。

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等。

原声与回声要隔0.1s以上我们才能听见回声。

请同学们算一算我们要听见回声,离障碍物体至少要多远?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解:340_0.1/2≈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时间教师活动时间学生活动例题:某同学站在山崖前向山崖喊了一声,经过1.5秒后听见回声,求此同学离山崖多远?解:340_1.5/2≈255米。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梳理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梳理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产生:声是由物体的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停止,发声也停止。

震动发的声音可以记录下来,早期的机械唱片、近期的磁带、激光唱盘、存储卡等都能记录声音。

2、传播:声由传播,一切固体、、都可作为介质来传播声音。

通常听到的声是靠作介质传播的;不能传声,所以月球上不能面对面的交谈。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着。

3、声速:(1)声速表示声音传播的,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

声速的大小跟有关,还跟介质的有关。

15℃空气中的声速为 m/s 。

在不同介质中声速(同、不同)。

声在中传播最快,在中传播最慢(固体、液体、气体)。

(2)、在装水的钢管的一端敲一下,另一端的同学听到三次敲击声,第一次敲击声是传来的,第二、三次敲击声依次是、传过来的。

4、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就会回来,再次听到声音,通常称为回音或。

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秒以上人就能听到回声;如果不到,回声与原声相混使原声加强,觉声音更响亮。

发声体距离障碍物的距离至少要大于米才能产生回声。

利用回声测距离:s= .,利用回声探测鱼群、测海的深度等。

*5、人耳的构造和人耳感知声的过程:物体产生的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以的形式传播,引起振动,然后通过传到大脑,这样我们便听见了声音。

这是耳传导感知声。

感知声还有一种途径:就是骨传导感知声。

P31第2节声音的特性1、声音的三要素指的是音调、、①,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决定的,越大,音调越高。

②,它是指声音的大小、强弱,它跟发声体振动的有关,还跟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越大,距发声体越近,越大。

③,它是指不同发声体声音特色,不同发声体在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情况下,是不同的。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通过产生和传播让我们能够交流和感知周围环境。

本文将探讨声音的产生原理以及它是如何传播的。

一、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产生源于物体振动。

当物体振动时,它会引起周围介质的微小突厥,这些突厥随后传播出去,形成我们所听到的声音。

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有所不同。

例如,当乐器的弦线或膜片振动时,会发出悦耳的音乐声;当人的声带振动时,会发出语言和歌唱声。

所有这些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其频率和幅度不同,因此声音的音调和音量也不同。

二、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通常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是通过空气分子的相互碰撞完成的。

当物体振动时,它会引起周围空气分子的振动。

这些振动的空气分子会再次撞击周围的空气分子,引起连锁反应。

这种连锁反应使声音能够从一个点传播到另一个点,形成声波。

声波是一种有规律的机械波,它在传播过程中,会经历传播距离的延伸和旋转,并且会逐渐减弱。

因此,在传播路径较长或环境复杂的情况下,声音会变得模糊不清或无法听到。

三、声音传播速度的影响因素声音的传播速度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有介质的密度和弹性、温度和湿度等。

在相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密度和弹性成正比。

例如,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比在水中要慢,因为空气的密度和弹性都比水小。

此外,温度和湿度也会对声音的传播速度产生影响。

高温和高湿度会降低声音的传播速度,而低温和低湿度则会提高声音的传播速度。

四、声音的应用声音在生活和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生活中,声音被用于听觉交流,例如日常对话、音乐和广播等;在科学研究中,声音可用于声学实验、医学诊断和工程设计等领域。

此外,声音的传播特性还帮助我们研究地震、海洋生物和地球内部结构等。

声音的传播速度和路径变化能够提供很多有关地球的信息,促进了地球科学的发展。

总结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元素,它通过产生和传播帮助我们与他人交流和感知环境。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考点解读)(原卷版)2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考点解读)(原卷版)2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考点解读)(原卷版)1、声音的产生注意:“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会继续存在并传播。

记住几个易混的声源:蝉叫的声源是腹膜;笛子等管乐器的声源是空气柱;向暖瓶中灌水的声源是空气柱;气球爆炸的声源是气球周围的空气。

(3)关于发声与振动的关系理解:①一切发声都振动,但振动不一定被人们看到;不论科技多么发达,都没有任何一种不振动就能发声的现象;敲音叉或敲桌面发声时的振动看不到,需要通过转换法来体现;②一切振动都发声,但声不一定被人们听到;振动发声有的是超声或次声,不在人的听觉范围内,故听不到;有的声音响度很小,故听不到。

2、声音的传播条件(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不会马上消失。

(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声波。

声波的传播也伴随着能量的传播。

注意:有声音一定有声源在振动,有声源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3、声速、回声及影响声速大小的因素(1)声速: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叫声速,声速大小跟介质有关。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较快,气体中最慢。

在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固体传声速度大,能量损失少,所以通过固体传声能及早地听到,并且更加清楚。

(2)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人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

(3)由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的不同,同一声源,距离相等的位置可能听到多次声音;如长水管一端敲击一次,另一端听到三次声音,第一次由铁传播,第二次由水传播,第三次由空气传播;首先注意管子要“长”,其次注意管内有没有水;第三注意听到的多次声音是不同介质传播的,并不是回声。

4、骨传导以及双耳效应(1)骨传导原理:固体能传声,且效果更好;神经性耳聋者)可以利用骨传导来听声音。

(2)人耳的构造:外耳、中耳、内耳声音的传导途径: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链→内耳声音传到两耳的时间不同形成的双耳效应(双耳效应是人们依靠双耳间的音量差、时间差和音色差判别声音方位的效应.)我们能够听到的声音,正确的传播途径是:物体振动介质良好的耳朵。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说课稿(精选10篇)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说课稿(精选10篇)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说课稿〔精选10篇〕篇1:小学科学《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说课稿一、在新时期下,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

此时一堂课是否符合新的课改精神,首先要看它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根本的科学探究理论,从被动承受到主动探求,在锻炼才能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理解科学技术,从而融入到社会中去。

所以本堂课要在改良课堂教学形式,注重学生全员参与和全面活动,改良实验的配置与设计,注重效果反应,让自主探究得以坚持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教材分析^p本节课是声音局部第一节,同时也是这一局部的重点。

“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新课标明确要求的,同时回声现象也是学生们在生活中非常感兴趣的问题。

这一局部的素材刚好可以表达出让学生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过程。

在新课标下声音处于运动和互相作用这一大局部中,它既属于一种运动,同时在现象上也有它的独立性。

所以本节课无论从课标要求,还是学生自身开展要求上看都处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

三、学生分析^p学习本节课的学生首先已经具备了机械运动和力的知识,物理思想已经有了一定根底。

但他们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根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

但欠缺对问题的深化考虑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

因为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而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

所以在细致设计探究与活动过程之后,学生的学习是不存在问题的。

四、课程目的1、知识技能: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认识真空不能传声,认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理解回声测距及在消费、生活中的应用。

能从给定的信息中获取知识。

2、过程方法: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在观察物理现象和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树立民族自豪感。

五、重、难点声音的传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回声上还存在一些难点。

六、教法与学法对于本节课的三个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展教与学:1、对于“振动发声”采用学生观察,归纳探究的方法。

初中物理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初中物理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初中物理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它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种机械波。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对于我们理解声音的本质及其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测量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产生源于物体的振动。

当物体振动时,它会使周围的空气分子也随之振动,形成密度波和压强波,这种机械振动就是声音的产生。

例如,当我们击打钢琴键盘时,琴弦振动产生的机械波在空气中传播,最终被我们的耳朵接收到,并产生声音的感知。

二、声音的传播声音是一种机械波,它需要介质传播。

空气是常见的声音传播介质,但声音也可以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声音的传播是通过介质分子的振动和传递来实现的。

当声源振动时,它会使周围空气中的分子开始振动,形成压缩部分和稀疏部分,这种机械波会向周围扩散。

声音传播的速度取决于介质的性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343米/秒。

三、声音的特性声音具有许多特性,如频率、振幅、声速等。

频率是指声波振动的次数,在物理学中以赫兹(Hz)为单位表示。

人类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约为20Hz到20kHz。

振幅则表示声音的强度,通常以分贝(dB)为单位进行测量。

声速是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取决于介质的性质。

四、声音的测量声音的测量是为了获得声音的相关数据以及评估其影响。

常用的声音测量工具是声级计。

声级计能够测量声音的强度,并将其以分贝的形式显示。

在环境噪声控制和工业安全等领域,声音测量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声音的频率与音调有关,可以通过频谱分析仪进行测量和分析。

五、声音的应用声音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通信领域,我们利用声音的传播特性进行语音通信;在音乐领域,通过不同频率和振幅的声音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在医学领域,声波成像技术被应用于超声检查等诊断手段。

此外,声音在声纳、雷达、音响等领域也有重要应用。

综上所述,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物理现象。

通过对声音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声音的特性并应用于各个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经典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与传播。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4.声音是如何被听到的:声源发出声音〉通过介质传播〉被耳朵和人脑感知。

5.回声:声音遇到障碍物后返回的现象。

利用回声计算距离s=vt。

着重讲解天坛回音壁。

二、情感目标:1.通过学生、教师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教学用具:橡皮筋、塑料瓶、鼓、笛子、钢尺、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收音机、水槽{水}、塑料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播放生活、生产及自然界中各种声音及钢琴曲《致爱丽丝》}【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

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

试想一下,忽然之间我们听不到任何声音,生活在一个无声的世界中,你有什么感觉?在日常生活中你是不是经常制造出一些声音来,现在利用书桌上的东西你能不能制造出一些声音来?那么对于声音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说出自己想知道的有关声音的问题和不懂的问题。

)老师在赞赏和肯定的同时有选择的摘录同学提出的问题,并确定本节课研究的就是同学刚才提出的问题中的某几个,并说明其他的问题会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探究。

【生】:难受、恐怖O【师】可见声音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了解一些关于声音的知识是很必要的。

下面我们共同来探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新课教学{一}声音的产生【师】实验台上摆放着橡皮筋、鼓、塑料瓶、笛子、钢尺、音叉等物品, 请同学们使这些物体发声, 还可以自己找些物体,使他们发声,并观察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生演示:击鼓、橡皮筋张紧拨动、吹笛子、吹塑料瓶、敲击音叉}【师】请大家和我一起做,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一数到五,手指有什么感觉?【生】振动【师】大家能不能再举一些自然环境中声音的例子啊?【生】用手搅动水;风吹动树叶哗哗响;蟋蟀的翅膀振动,发出鸣叫声;瀑布撞击水潭引起空气振动发出声音;知了腹部振动发出声音等等等等。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谁能总结出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是什么?)【生】(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

即物体发声是物体的振动引起的。

)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师】那么,谁能告诉大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生】是有物体振动产生的。

【师】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只要我们认真观察生活就会发现生活中存在许许多多的关于声音的现象。

通过上面我和大家的讨论,我们一起明白了声音得产生是因为物体的振动,那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声音是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的呢?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比较奇特的发声方法吗?(学生的发声活动是在开放的互动形式中进行的,教师在学生的交流回报中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展示发声方法,汇报体验和感受。

如果学生难以调动,教师可提出有趣的发声问题让学生讨论。

例如:蝉是怎么发声的?你能不能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观察物体发声和不发生时的区别是什么?){ 二}声音的传播【师】经过我们共同努力,声音产生的奥秘被我们揭开了,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

我们先来思考几个现象:早读时,我们能听见旁边教室里同学的读书声;虽然没有看见鸟儿,但是我们却能听见树林中鸟儿的叫声;我们还能听见远处汽车的喇叭声【生】声音传播出去,需要介质。

【师】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一个实验证实你的猜想。

【师】我说一种方法,大家看可行不可行,就是用我们的课桌做传声物,这个实验如何操作呢?发声体人耳,中间为传声物质,即课桌。

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是附近的同学不能直接听到敲击声}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面的一端,可以清晰地听到敲击桌子的声音。

【师】这个实验简单易行,而且有力的证明了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介质。

【师】有时候好象没有介质也能听到声音,例如雷声,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把它传递过来呀。

【师】雷声的传播需不需要介质呢?【生】。

O【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大家的想法演示实验把一只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内,用抽气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请同学们注意声音的变化。

【生】随着桌内空气的抽出,铃声逐渐变小,直到最后听不到铃声。

【师】请同学们在注意观察,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又有什么变化?【生】随着空气逐渐进入,铃声逐渐加强。

【师】结合上面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生】真空不能传声【师】实际上我们能彼此交谈,就是依靠空气这种介质。

中国嫦娥二号的发射成功,证实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能登上月球,在月球上,我们能不能像现在这样面对面交谈?【生】不能【师】为什么?【生】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师】怎么办?【生】用无线电【师】声音在空气中怎样传播呢?看大屏幕以敲击为例: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左侧空气变稀疏。

鼓面不断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生源临近空气的振动又影响周围更远的空气也疏密相间地变化,从而把振动向四周传播。

因此,声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固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那么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请同学们找出事实或实验来支持你的想法。

【生】例:{1} 在游泳池内游泳的人,潜入水底时仍能听到岸边的谈话声。

{2} 如果岸上很吵,能吓跑水中的鱼,因此钓鱼时要保持周边环境的安静。

{3} 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用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听到铃声。

{ 三}声速【师】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演示实验,我们已经知道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作为介质将声音传播出去,那么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一些物质中的声速,并回答旁边的问题。

1、为什么打雷时先看到闪电而后才听见雷声呢?(说明了声音传播时需要时间,声音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 2 、声音在15和25摄氏度空气中传播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音传播的速度跟什么因素有关? 3 、声音在25摄氏度的空气和25摄氏度海水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4 、对比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来说,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次之;气体中最慢。

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师】大家都到过天坛吧?天坛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回声,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实际上已经能够解释这个现象了。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秒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人潜艇等。

) 距离(S)=速度(v)时间⑴,即:S = vt {四}小结【师】通过本节课同学们都学到了什么?1、声是有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

4、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五}当堂练习(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通常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的,真空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

(2)在生活中常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①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②空气能传播声音。

(3)某人在一根装满水的钢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后,在另一端的人能听到3 次响声,第一次是由钢管传来的。

(4)打雷时一人看到闪电后5 s听到雷声,则此人到雷击处的距离为1700 m。

(三).课堂小结(板书设计)1.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1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3.气体、液体、固体都能振动发声。

二、声音的传播1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真空中声音不能传播。

2 .声音是以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

三、声速1 .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2.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3. 15C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

(四)、布置作业1 .利用一次性纸杯制作土电话。

五、巩固练习1、声音是由物体的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就消失。

2、在物理学中,把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它可以是气体,还可以是液体或固体。

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主要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3、钓鱼时,河岸上的脚步声会把鱼吓跑,这说明液体、固体能够传声。

月球上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来进行交谈, 主要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

5、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在15C时空气中的这个值是_________________ 。

6、北宋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地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大地是固体传播声音比空气快。

7、关于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 、声音在铁轨中比在空气中传得慢C、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D 、在空气中声音的速度与光的速度相同8、在敲响大古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对大古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C )A、钟声的回音B 、大钟还在振动C、钟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 D 、人的听觉发生延长9、下列的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A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

A . ①②③B .②③ C①③ D . ①②10、人耳能分清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应大于0 . 1s ,所以要能听到自己拍手的回声,人离障碍物的距离应( A ) A .大于17mB.大于34m C .小于17m D .小于34m 11、请看下列声速表中几种物质中的声速(m/s)分析上表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有(至少写出2个):(1)、固体、液体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2)、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空气(15C)空气(25C)煤油蒸馏水340海水(25C)1531铜(棒)大理石铁(棒)346375013243810149752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