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而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两次]三、词类活用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四、一词多义: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而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两次]三、词类活用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四、一词多义: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六国论知识点归纳整理

六国论知识点归纳整理一、文学常识。
1. 作者: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二、重点字词。
1. 赂(lù):贿赂。
2. 率(shuài):都,皆。
3. 完:保全。
4. 颠覆:灭亡。
5. 厥(jué):其,他们的。
6. 暴(pù):暴露。
7. 洎(jì):及,等到。
8. 谗(chán):说别人的坏话。
9. 诛:讨伐。
三、通假字。
1. 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2. 当与秦相较(“当”通“倘”,如果)四、古今异义。
1. 其实百倍(古义:那实际上;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2. 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 至于颠覆(古义:以至于;今义:表示另提一事)4. 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五、词类活用。
1.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亏:使……亏损,使动用法)2.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保全,形容词用作动词)3.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大: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形容词作名词)4. 日削月割(日、月: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名词作状语)六、特殊句式。
1.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判断句)2.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判断句)3.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判断句)4. 洎牧以谗诛。
(被动句)5. 赵尝五战于秦。
(状语后置句)6. 其势弱于秦。
(状语后置句)七、重点句子翻译。
1.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译文: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2.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译文: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
3.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译文: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大概是因为失去了强大的援助,不能独自保全。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

《六国论》一、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4、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二、词类活用5、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6、盖失强援,不能独完7、小则获邑,大则得城8、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9、义不赂秦10、礼]天下之奇才三、文言句式1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1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13、洎牧以谗诛14、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15、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16、赵尝五战于秦(赵尝于秦五战)《六国论》一、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4、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二、词类活用5、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6、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7、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战果]则得城8、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9、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10、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五、文言句式1、被动句: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洎牧以谗诛2、判断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省略句:较秦(受赂)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之)以予人4、状语后置句:赵尝五战于秦(赵尝于秦五战)《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当[通“倘”,假如]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六国论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知识点整理1.重点词语(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率(shuài):一律、一概。
(2)思厥先祖父。
厥:代词,其,他的,他们的。
(3)暴霜露,斩荆棘。
暴(pù):暴露、冒着。
(4)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分清、判明。
(5)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依附、亲近。
(6)始速祸焉。
速:招致。
(7)洎牧以谗诛。
洎(jì):到、等到。
(9)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通“倘”,倘若、如果。
2.词类活用(1)不能独完。
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保全。
(2)诸侯之所亡。
亡:动词活用为名词,丧失的土地。
(3)义不赂秦。
义:名词活用为动词,坚守正义。
(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名词活用为动词,礼遇、优厚地对待。
(5)李牧连却之。
却:使动用法,使……退却,打退、击退等。
3.古今异义(1)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即爷爷的别称。
(2)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智谋和实力;今义,认识、理解客观事物的能力。
(3)刺客不行。
古义,不去刺杀秦王;今义,不能、不可以、没能力等。
(4)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旧事、旧例;今义,侧重于描述事件过程的一种文体。
4.特殊句式(1)省略句①至丹以荆卿为计。
省略谓语,“至丹以荆卿(刺秦王)为计”。
②邯郸为郡。
省略定语,“邯郸为(秦国的)郡”。
(2)状语后置句①赵尝五战于秦。
“赵尝五于秦战”,即“赵国曾五次与秦国交战”。
②其势弱于秦。
“其势于秦弱”,即“六国的实力比秦国弱”。
③后秦击赵者再。
“后秦再击赵者”,即“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
(3)被动句①洎牧以谗诛。
表被动的标志词没有出现,应为“洎牧以谗(被)诛”,即“等到李牧由于谗言(被)杀害”。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为……所”表被动,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胁迫啊。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为:
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
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
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
以:
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
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1暴霜露 通“曝”,冒着霜露
1 暴秦之欲无厌 通“餍,满足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通“毋” ,不要
3当与秦相较 通“倘”,如果
二、古今异义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
三、词类活用
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
获得
)
城
2
、此言得
(
适宜、得当,符合
)
之
五、文言句式
1
、被动句: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洎牧以谗诛
2
、判断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终
:
1
、终(终于,副词)继五国迁灭
2
完整word版六国论知识点整理

苏洵《六国论》一、通假字]餍,满足通“1暴秦之欲无厌[ ]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不要通“毋“2为国者,无[ ]与秦相较“倘”,假如3当[通二、古今异义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它的实际数目今: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确实;的确2.思厥先祖父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这样以后今: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以致,以至于今:表让步的连词5.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又一次6.可谓智力孤危古:智慧力量今:智商7.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不去今:能力差8.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古:可以凭借今:可能或能够;许可等9.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今:一种文体三.重点词语1、其实百倍它实际上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这样那么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四、词类活用.,破灭之道也。
亏损,削弱][使。
]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 [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盖[连词,承上文,表原因]2则得形作名,大的战果]小城镇],大[3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 城]固宜然。
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4 ]不赂秦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5 亡,。
之后]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
之。
退却,击退]。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
也。
形作动,坚持到底]8惜其用武而不终[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作动,礼待]][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9以事向]割,以趋于亡日削月[名作状,一月月10五、一词多义1.非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②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2.得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获得)②此言得之(适宜)③诚不得已(能够)3.势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优势)②其势弱于秦(势力)指出加线虚词的含义及用法五、.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六国论知识梳理 文档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要。
)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今义:连词(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9)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10)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古义:结交今义:和(11)始速祸焉:古义:招致今义:速度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按理来说(2) 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以地事秦事:侍奉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名词作动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始速祸焉速:招致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使……退却,译为打退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暴暴霜露(动词,曝露)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5)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6)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8)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然后得一夕安寝(动词,获得)(9)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土地)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因果或承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论》苏洵
一、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通“倘”,假如]与秦相较
二、古今异义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它的实际数目今: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确实;的确
2.思厥先祖父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这样以后今: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以致,以至于今:表让步的连词5.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又一次
6.可谓智力孤危古:智慧力量今:智商
7.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不去今:能力差
8.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古:可以凭借今:可能或能够;许可等
9.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今:一种文体
三.重点词语
1、其实百倍它实际上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这样那么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
四、词类活用
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使。
亏损,削弱],破灭之道也。
2盖[连词,承上文,表原因]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3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小城镇],大[形作名,大的战果]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
之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
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10日削月[名作状,一月月]割,以趋于亡
五、一词多义
1.非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
②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
2.得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获得)
②此言得之(适宜)
③诚不得已(能够)
3.势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优势)
②其势弱于秦(势力)
五、指出加线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为
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
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威势]之所劫
4为[治理]国者,无使[自己]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
以
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
2秦以[介词,用,凭借][ .以,同"于"释为“在"]攻[攻战]/取[取得]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相当于“其”,他们的]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表结果,才]有尺寸之地。
4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来
5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
6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用
7洎[等到]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
8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9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以致]趋于亡。
10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而
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2战败而[承接连词]亡,诚不得已
3起视四境,而[转折连词,可是]秦兵又至矣。
4奉之弥[更加,越来越]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转折连词]强弱胜负已判矣。
6是故燕虽小国而[转折连词,却]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7二败而[并列连词]三胜
8惜其用武而[转折连词,却]不终也。
9有如此之势,而[转折连词,却]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10其势[势力]弱于秦,而[转折连词,可是]犹有可以不赂而[表承接的连词]胜之之势
11苟[如果]以天下之大,而[转折连词,却]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今异义,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其
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代词,代燕赵之君]土,
2惜其[代词,代赵国,它]用武而不终也。
3向使三国各爱其[代词,自己的]地
4其[代词,代六国]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之
1子孙视之[代词,代土地]不甚惜,举以予[送给]人
2则吾恐秦人食之[助词,取独]不得下咽也。
3其势弱于秦,而犹[还]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代词,代秦国]之[助词,的]势
4苟以天下之[指示代词,这样]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或
1或[代词,有的人]曰:“六国互丧,率[全都,一概]赂秦耶?”
2当与秦相较,或[或许,副词]未易量。
与
1与[动词,亲附,亲近]嬴而不助五国也。
2当与[介词,和]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文言句式
1.判断句: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被动句: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为国者无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c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d洎牧以谗诛。
3.省略句:至丹以(派)荆卿(刺秦土)为计……举(之)以予人
4.状语后置:赵尝五战于秦。
八、重点句子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译文: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译文: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
(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
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
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
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译文: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
(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4、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译文: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的。
5、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译文:真可悲叹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威所胁迫啊!
九.文学文化常识
苏询,字明允,号老泉,眉山人,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有<<嘉佑集>>传世
重点词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攻破)(兵器)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都,皆)
3、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因为)(保全)
4、子孙视之不甚惜对待
5、固不在战矣本来
6、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分清
7、此言得之(适宜得当)
8、终继五国迁灭改变
9、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结交)
10、五国既丧已经
1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开始)
1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等到)(才招致)
13、后秦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两次)(击退)
14、诚不得已确实实在
15、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先前)(假使)(依附
16、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
17、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
18、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遇)
19、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