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道管理

合集下载

气道管理

气道管理

• 3.在建立人工气道前,应该对操作难度进行评估: • 在进行气管插管前,应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困难插管的高危因素,如小下 颌· 开口受限· 颏舌间距过小等。具体评估方法可参阅 LEMON 法。在准备进
行气管切开时,同样应进行必要的评估,如确认颈部是否有手术史,是否存
在颈部肿瘤或甲状腺肿大等。如果存在上述困难因素应该做好相应预案,避 免反复操作刺激导致颅压升高· 缺氧等造成中枢的进一步损伤。在建立人工 气道前,应对患者神经功能状态进行评估和记录,包括意识水平· 肌张力· 生 理病理反射以及是否存在颅底骨折· 癫痫发作和颈椎的不稳定性等。
缺氧得以缓解。必须严密监测人工气道的通畅程度· 固定是否妥善· 气囊压力 情况等。应定期评估人工气道的固定状态并随时进行调整以确保妥善固定。 无论是气管插管还是气管切开导管,都有移位甚至脱出的风险。随着患者体 位的改变,人工气道的位置也会改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调整可能会出现导 管脱出和位置异常,威胁患者生命。气管插管在口腔内可能打折或扭曲,如 果不进行定期检查很难发现。气管切开管相对容易固定,但在皮肤外固定良 好的情况下,皮下段和气管内部分可能出现位置改变,如尖端脱出气管移位
伤。在高颅压和血压不稳定的情况下,强烈的气道刺激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 为了尽可能减少对气道的刺激,气道内吸引时应该按需操作,操作前给予充 分氧合。操作过程中要监测生命体征的改变。如果出现较大的生命体征波动 则应停止。在充分镇静和镇痛的情况下进行痰液吸引。在颅内压和血压等相 对稳定后,可以逐渐减少镇静和镇痛理是所有重症患者基础治疗的重要内容,气道管理不当会直接威胁
患者生命。
• 2.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由于中枢和非中枢的原因常出现气道不畅,造成患者缺
氧,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
• 3.基于对重症患者气道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为提高重症患者气道管理水平, 保障患者安全,在复习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达成以下专家共识。

气道管理-护理

气道管理-护理

气道管理的目标
01
02
03
保持气道通畅
通过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调整患者体位等方式,确 保患者呼吸道畅通无阻。
维持氧合与通气
通过给氧、机械通气等手 段,确保患者获得足够的 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维 持正常的气体交换。
预防肺部感染
通过加强口腔护理、呼吸 道湿化等方法,降低肺部 感染的风险。
气道管理的基本原则
对于免疫力低下的病人,应定期检查口腔黏膜有无破损、感染等, 并使用适当的口腔护理产品预防感染。
气道湿化
湿化方式
采用加温加湿器、雾化器或气管内滴注等方式进 行气道湿化。
湿化液选择
根据病人情况选择合适的湿化液,如蒸馏水、生 理盐水等。
湿化效果监测
定期监测湿化效果,确保气道通畅和湿润。
04
气道护理的注意事项
观察病情变化
观察患者呼吸频率、深度、节奏 和声音,以及是否有呼吸困难、 发绀等症状,及时发现并处理。
注意观察患者面色、神志等变化, 判断是否存在缺氧、窒息等危险
情况。
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包括心率、 血压、体温等,以便及时发现异
常情况。
注意患者体位和姿势
01
根据患者病情和需要,选择合适 的体位和姿势,如半卧位、侧卧 位等,以利于呼吸和排痰。
详细描述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通常是由于呼吸 道狭窄或阻塞引起。患者可能会出现 打鼾、夜间憋醒等症状,需要采取措 施改善睡眠质量,如使用无创呼吸机 等。
03
气道护理的技巧和方法
正确体位
半卧位
头低足高位
将床头抬高30-45度,以保持呼吸道 通畅,有利于呼吸和引流。
适用于肺部分泌物引流,有助于痰液 的咳出。
吸痰方式

气道管理及效果评 (2)

气道管理及效果评 (2)

人工气道气囊的管理



每班应常规进行气囊压力监测并记录 气道封闭压力升高常提示需要更换大号 导管或选用套囊更大的同型号导管 要注意气道压对套囊最小封闭压的影响 高容低压套囊不需要进行常规放气 气囊放气时为防止上气道分泌物的误吸, 应使用正压技术
气囊管理

气管导管气囊的管理是控制VAP的关键因素 气囊放气前先吸引气囊上部的分泌物 气囊充气时应采用最小闭合压技术 喂饲后1-2小时不要放松气囊 维持气囊压25cmH2O 如果需要高的气囊压力考虑大直径的导管或气 囊
气管导管
困难插管




有经验的医生经喉镜进行气管插管失败3次即 为困难插管。当患者无自主呼吸或无法进行辅 助通气时,应迅速采取措施保证氧合和通气。 不能插管也不能通气(球囊—面罩加压给氧) 不要惊慌,请求帮助 重新摆放患者体位 环状软骨加压 考虑采用其它气道
检查气管插管位置的方法



有创机械通气成人或儿童患者气 管内吸引行动指南(AARC)
禁忌症 大多数与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或操 作引起的临床情况恶化相关,当有吸引 指征时,没有绝对的禁忌症,因为为了 避免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而禁止吸引, 事实上可能是致命的。
有创机械通气成人或儿童患者气 管内吸引行动指南(AARC)

危险和并发症 缺氧/低氧血症—呼吸机断离和丧失PEEP 气管和(或)支气管黏膜损伤—吸引的压力 心跳或呼吸骤停—对吸引和断离呼吸机的极其严重反应 心律失常—低氧血症、迷走神经刺激、应激等引起 肺不张—肺容量的减少 支气管收缩/支气管痉挛—对气管受刺激的反应 感染(患者和/或护理人员) 肺出血—吸引导致气道创伤 颅内压增高 机械通气的中断 高血压、低血压 对吸痰恐惧等

急救中的常用气道管理技术课件

急救中的常用气道管理技术课件
感染风险
如操作过程中未能遵循无菌原则,可能导致患者发生感染,如口腔、 咽喉或肺部感染等。
循环系统影响
在气道管理过程中,如未能有效控制患者的循环系统,可能导致患者 发生低血压、心律失常等循环系统并发症。
处理措施与预防方法
严格培训
对急救人员进行严格的气道管理技术培训, 提高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合理选择气道管理技术
06
案例分析
成功案例分享
成功案例一
某医院急诊科成功运用气道管理技术救治一名窒息患者,患者因异物阻塞气道 导致呼吸衰竭,通过及时的气道开放和异物取出,患者成功脱离危险。
成功案例二
某院在处理一起车祸事故时,面对多名伤员的气道损伤,医护人员迅速采取措 施,利用不同的气道管理技术稳定伤员病情,为后续治疗赢得宝贵时间。
实施操作
按照所选技术的操作流程,正确、迅速地实施操 作,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
监测患者反应
在操作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如出现异常 情况应及时处理。
监测患者状况
监测生命体征
01
持续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指标,评估患者状况

观察症状改善情况
02
观察患者呼吸困难、喉鸣等症状是否得到改善。
记录护理记录
03
气道管理技术的操作流程
评估患者状况
观察患者意识状态
通过询问、拍打等手段判断患者 是否意识清醒,能否正常交流。
检查呼吸道通畅度
观察患者是否有呼吸困难、喉鸣 、呕吐等症状,评估呼吸道是否
通畅。
评估患者生命体征
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频 率等指标,判断患者病情严重程
度。
选择合适的气道管理技术
口咽通气道
遵循无菌原则

气道管理操作流程和评分标准

气道管理操作流程和评分标准

气道管理操作流程和评分标准气道管理操作比赛流程病例设计:患者男性,56岁,突然昏倒、呼之不应约3分钟,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年。

查体:意识丧失,无呼吸,口腔无异物或假牙,颈动脉搏动能触及。

初步诊断:呼吸骤停原因待查。

操作比赛流程一、放置口咽通气管1、戴手套。

2、摆放体位,开放气道:患者取仰卧位,术者站立在头前,用仰头提颏法以寰枕关节为支点使患者头部充分往后仰,使口、咽、喉呈一条直线,气道开放满意,需要动作温柔、一步到位。

3、选择合适尺寸的口咽通气管并正确放置:(1)选择:选择适于成人的口咽通气管,将其置于脸部一侧,蝶翼在嘴角处时,通气管腔的前端应位于下颌骨转角处。

(2)放置:使用反向插入法,在患者的上下齿之间把口咽通气管的凹面朝向硬腭部插入口腔,当其前端到达咽后壁时,旋转180度凸面向上呈静息位,同时向内继续置入,使其咽弯曲段正好位于舌根后,通气管腔的前端位于会厌的上方附近,蝶翼在口唇外。

4、头回位:动作轻柔、无摔响。

二、面罩——复苏球囊辅助通气术者“E-C”手法使用氧气面罩-复苏球囊加压通气2次,要求面罩位置适当、密闭无漏气,潮气量正确(600毫升),通气频率每分钟10-12次(计数5秒通气一次)。

完成两次有效的人工呼吸(可见插管模型双侧肺膨胀)后,采取“E-C”手法过渡将面罩-球囊交予助手,助手继续进行辅助通气。

在交接面罩—球囊过程中,术者先右手旋转复苏球囊进行交接,再由助手“E-C”手法固定好氧气面罩。

三、气管插管1、准备物品:由术者独立完成(助手继续人工通气)。

准备顺序依次为:(1)选择成人相应规格的气管导管一根(要求内径7.5mm-8.0mm);(2)用20ml注射器检查导管套囊是否漏气;(3)在导管内放入导丝并塑型,确认导丝距管口至少有1.0 cm距离;在气管导管前1/3段(包括尖端和套囊处)涂好无菌润滑油,沿上下左右和斜面充分涂抹,放置于右侧器械盘内备用;(4)选择合适形状和大小的喉镜镜片,检查喉镜光源亮灯后关闭,放置于右侧器械盘内备用;(5)牙垫、胶布(2条)置于右侧托盘备用。

气道管理高级训练模型

气道管理高级训练模型

气道管理高级训练模型
气道管理高级训练模型是一种用于医学教育和培训的模拟器,它可以帮助学生和医生在安全的环境下学习和练习气道管理技能。

以中山大学临床技能中心的高级气道管理模型为例:
- 模型详情:成年男性半身模型,适合通过人工或器械等进行高级气道管理训练。

- 模型功能:
- 手动模拟舌水肿情况;
- 使用人工和器械方法进行气管插管(经口、鼻插管);
- 可插入口咽和鼻咽通气道;
- 光导气管插管;
- 可使用复合管插管;
- 可进行气管吸引练习;
- 可进行环甲膜切开和穿刺术;
- 通气时有逼真的胸部起伏;
- 胃部听诊确认插管的位置;
- 可手动产生颈动脉;
- 可进行胸外按压练习;
- 可练习腹部挤压手法。

气道管理高级训练模型可以帮助医生和学生更好地理解气道管理的原理和技术,提高他们的临床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

机械通气与气道管理ppt课件

机械通气与气道管理ppt课件

5. 机械通气与气道管理的培训和教育也将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加强,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 素养和技术水平,保证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机械通气与气道管理的 应用与前景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机械通气与气道管理在现 代医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 泛。机械通气是治疗呼吸 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而 气道管理则是保证机械通 气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键 因素。
4. 定期检查气囊压力,及时放气和充气,保证呼吸道通畅
机械通气时,气囊压力的监测与调 整对于维持呼吸道通畅至关重要。 定期检查气囊压力可有效预防气道 堵塞和损伤。当气囊压力低于正常 范围时,应及时充气,避免潮气量 降低和漏气;当气囊压力过高时, 应及时放气,以避免气囊过度压迫 气道,造成损伤。同时,在调整气 囊压力时,应注意观察患者呼吸状 况,确保呼吸道通畅。
生活质量。
4. 机械通气适应症包括各种原因导致的呼吸衰竭等
机械通气适应症包括各种原因导致的呼吸衰竭等。其中,新 生儿呼吸困难和早产儿呼吸困难是最常见的适应症。机械通 气可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使肺部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 但是,机械通气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呼吸道损伤、肺部感 染等。因此,在机械通气前应进行全面的评估,并采取适当 的预防措施。
3. 采用正确的气道湿化方法和参数调整
对于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气道管理是一项关键的措施。其中,正确的气道湿化方法和参数调整对于患者的呼吸道健康至关 重要。首先,需要采用合适的气道湿化装置,如蒸馏水、加湿器等,确保湿化效果和空气质量。其次,应调整机械通气设备 的参数,如潮气量、吸入氧浓度等,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和湿润。此外,医护人员还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道状态,如痰液量 和粘稠度,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有效的气道管理和恰当的参数调整可以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呼吸道状态,加速康复过程。

机械通气与气道管理ppt课件

机械通气与气道管理ppt课件
4. 通过改变肺内压来维持患者的 有效呼吸功能,改善呼吸困难。
5. 机械通气能够改善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预后
机械通气是一种通过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治疗方法,通过维持气道通畅、改善通气和氧合,能够改善 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预后。机械通气可以纠正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缓解呼吸肌疲劳,改善呼吸功 能。同时,机械通气还可以减少呼吸做功,减轻心脏负担,改善心肺功能。此外,机械通气还可以 促进肺泡氧合,改善组织供氧,减轻肺损伤和改善氧弥散功能。
2. 气道管理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湿化、吸痰等
气道管理是机械通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保持呼吸道通 畅、给氧、湿化、吸痰等。其中,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最基 本的需求,包括使用呼吸道分泌物排出等措施;给氧是提 高患者血氧饱和度的关键步骤,一般采用高流量氧气吸入 或高压氧舱等方法;湿化则是防止呼吸道干燥、维持呼吸 道通畅的重要手段;吸痰是清理呼吸道分泌物的必要措施, 防止分泌物阻塞呼吸道,保证机械通气效果的发挥。
5. 气道管理需要医护人员具备专业的技能和管理知识
气道管理是机械通气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医护人员 具备专业的技能和管理知识。气道管理的基本概念包 括保持气道通畅、维持适当的气道内压力、防止气体 陷闭和防止误吸。保持气道通畅需要掌握吸痰技术、 使用气道湿化装置等技能;维持适当的气道内压力需 要掌握机械通气参数的调整技能;防止气体陷闭需要 掌握正确的呼吸机管道连接方法;防止误吸需要掌握 正确的进食和排痰方法。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具备专 业的技能和管理知识才能做好气道管理工作。
气道管理是机械通气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预防 呼吸道的感染和并发症。首先,正确的气道管理 可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痰液堵塞,减少细菌 在呼吸道内的定植,从而预防呼吸道感染。其次, 气道管理可以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通 过保持呼吸机的清洁和消毒,避免细菌传播到下 呼吸道。此外,合理的气道管理还可以及时发现 并处理潜在的呼吸道问题,如喉头水肿、支气管 痉挛等,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气道管理对 于机械通气患者至关重要,能够提高患者的舒适 度和治疗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工气道管理Development of Airway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李春燕2009-12-10人工气道管理范畴•人工气道的建立–咽部气道、喉罩导气管(LMA)、联合气管插管(combitube)–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困难气管插管•人工气道的维护--安全性、有效性–人工气道的固定–人工气道的净化•分泌物的清除和防止返流–人工气道的温湿化–感染和非感染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人工气道的撤离Opening or securing the AirwayOpening or securing the AirwayOpening or securing the AirwayOpening or securing the Airway“Patients do not die from lack of intubation they die from lack of oxygenation”Opening or securing the Airway•Can’t intubate, Can Ventilate–Don’t panic, call for hel p–Reposition patient, airway–Cricoid pressure–Consider other advanced airwaysOpening or securing the Airway•BMV•OPA/NPA•LMA•Combitube®•ETTOpening or securing the AirwayOpening or securing the Airway•使用方法:长度测量、置入方法•适用指征:昏迷患者•不适用:长期留置、清醒患者•并发症:存在呕吐和误吸的危险Sizing and Placement of Oral Airways•Choose correct size.Insert with tip pointing toward roof of mouth.•When tip reaches back of mouth and you feel resistance, rotate airway 180 degrees. Continue to insert until flange rests on lips.Opening or securing the AirwayOpening or securing the Airway•For maintaining airway in “more awake” patients•Sits in nasopharynx and opens airway•Does NOT protect against aspiration喉罩导气管(LMA)☐优势☐紧急气道处理的辅助工具☐不需喉镜☐快☐损伤小☐不足☐不能防止胃内容物误吸☐不适用于长期机械通气患者☐清醒的患者很难耐受气管导管的深度•导管尖端距离隆突3-5cm•经口插管:门齿(22 ±2)cm•经鼻插管:鼻孔(27 ±2)cm•儿童(>2岁):双唇( 12 + 年龄/2) cm–经口插管外露过长:适当剪掉检查气管导管位置的方法•听诊听诊胸部和上腹部,来确定插管在气管内还是在食道内•观察若双侧胸部膨胀一致,证明插管在气管内;若气管插管内有冷凝湿化气,证明插管位于气管内检查气管插管位置的方法•ETCO2监测出现ETCO2波形或ETCO2≥5mmHg,表明插管位于气道内•SpO2监测观察SpO2升高者,表明插管在气管内•胸片插管尖端应位于隆突之上3~5cm,金标准气囊的管理气囊的种类及区别•低容量高压力气囊•高容量低压力气囊•等压气囊(Biavona充泡沫套囊)气囊的压力要求有研究显示:气管的毛细血管灌注压力在20~30mmHg,达22mmHg时可见对气管血流具有损伤作用,在37mmHg时可完全阻断血流。

气囊对气管壁的压力取决于:–气囊的基础容量–气囊壁的厚度–气囊材料的顺应性气管食管瘘-谁之过?定时检测气囊压力-抵抗力低下充血性心衰、糖尿病、长期服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低蛋白血症、创伤、中风、感染等放气囊指征•评价气囊的漏气情况•廓清上气道的分泌物•评价气管扩张情况•气管切开患者发声锻炼气囊测压表气囊的充气方法为减少气囊对气管壁的压力,在充气时可采用两种方法:最小漏气技术(MLT)最小闭合容量技术(MOV)•气囊的压力(CP)应保持在气道的毛细血管灌注压以下最小闭合容量技术(MOV)定义气囊充气后,在吸气时无气体漏出步骤–将听诊器置于气管处,向气囊内注气直到听不到漏气声为止–然后抽出0.5ml气体,可闻及少量漏气声–再注气,直到吸气时听不到漏气声为止最小漏气技术(MLT)定义-气囊充气后,在吸气时有少量气体漏出步骤–同MOV–然后抽出气体,从0.1ml开始,直到吸气时听到少量漏气为止人工气道净化--分泌物的清除和防止返流气管内吸痰:如何正确地施行?吸痰目的➢保持气道通畅➢清除气道内分泌物➢获得化验标本吸痰途径➢气管插管(ET)➢气管切开管(Trach tube)➢经鼻腔(NT or naso-tracheal)选择合适型号的吸痰管7.0mm--10FR7.5mm--12FR8.0mm--14FR8.5mm--14FR9.0mm--16FRPatients with artificial airways人工气道的病人♦Laryngeal protection bypassed 缺乏喉保护性反射♦Inadequate humidification 湿化不充分♦Impaired mucus transport 排痰功能下降risk of nosocomial pneumonia增加医源性肺炎的风险吸痰时机常规vs 按需?吸痰程序(1)•评估病人•调节合适的负压吸引压力[AARC Guideline (1993)]–成人:-100 - 120 mmHg–儿童:-80 - 100 mmHg–幼儿:-60 - 80 mmHg–与患者充分交流!!•胸部物理治疗•吸痰前充分氧和吸痰前评估吸痰程序(2)•打开无菌盐水•打开吸痰包,戴手套•润滑吸痰管(NT suction only)•轻轻地放入吸痰管,碰到硬物后退后半公分•旋转上提吸痰时再给负压(10-15 seconds only)Instillation of normal saline via the swivel adaptor吸痰程序(3)•吸痰后充分氧和•监测并评估病人是否需要再次吸痰•病人需要再次吸痰并且能够忍受吸痰程序时可以重复吸痰过程吸痰过程中的监测项目➢生命体征:血压、SpO2(肤色)、心率、心律、呼吸频率和呼吸形态¡­¡­➢吸痰次数、痰量及性状➢患者的主观感受➢有无气道内出血的表现ETT/TT suction (colour/Amt)•M=Mucoid, whitish sputum•P=Purulent, yellowish sputum•BS=Blood stained sputum•黄色:感染•绿色且有臭味:Pseudomonas•粉红色且有泡沫:肺水肿•鲜红色:受伤,出血,肺梗塞•咖啡色:old blood•铁锈色:Klebsiella吸痰后注意观察以下变化:♦Sputum production 痰液量♦Auscultation findings 听诊结果♦Breathing pattern 呼吸模式♦Patient’s subjective response to therapy♦病人对治疗的反应♦Oxygen saturation 血氧饱和度♦Arterial blood gases 动脉血气分析♦Chest X-ray 肺部X光♦Ventilator setting 呼吸机的设定吸痰合并症*低氧血症*肺不张*气道损伤*感染*进入右支气管吸引*颅内压增高*咳嗽、支气管痉挛*人工气道堵塞经人工气道吸痰的注意事项▪无菌操作▪提高吸氧浓度▪使用合适型号的吸痰管▪吸痰时手法要轻柔▪吸痰时间≤10-15秒▪将吸痰管送入气管插管深部拔出时再给负压▪鼓励病人自主咳痰如何防止返流和误吸?Opening or securing the Airway•Oral cavity contains bacteria•In ICU patients, oral cavity and digestive tract become colonized •Swallowing mechanism normally protects respiratory tractOpening or securing the Airway•Cuff prevents gross aspiration (inhalation of large quantities of fluid or chunks) •Cuff does not prevent micro-aspiration (small quantities)–Most clinicians now aware of micro-aspiration, but this is relatively newHow Hi-Lo Evac works•Separate suction lumen in wall of tube•Suction port above cuff•Secretions are suctioned through the lumen, out of the patient–Process called continuous aspiration of subglottic secretions (CASS)–Hi-Lo Evac is currently the only way to perform CASS清除气囊上滞留物的方法清除气囊上滞留物的方法•使患者取头低脚高位或平卧位•充分吸引气管内、口、鼻腔内分泌物•简易呼吸器与气管插管相接,吸气末呼气初,用力挤压呼吸器•同时助手放气囊•充气囊•再一次吸引口鼻腔内分泌物,反复操作2-3次,吸净气囊上的分泌物Elevate Head of Bed 30º(unless contraindicated)气道管理中为什么要重视气道湿化?气体湿化不足造成的损伤◆破坏气道纤毛和粘液腺◆假复层柱状上皮和立方上皮的破坏和扁平化◆基膜破坏、细胞脱落、粘膜溃疡◆气管、支气管粘膜细胞膜和细胞质变性◆气道损伤后反应性充血◆最终导致粘膜纤毛清除功能受损,小气道塌陷,肺不张损伤的程度与无湿化气体通气时间成正比湿化的基本原理正常的上呼吸道提供过滤、加温和湿化吸入气体的功能气道湿化➢机体可以耐受的湿化程度很难确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