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中医中的心理疏导疗法
心理养生如何通过中医心理疏导保持身心健康

心理养生如何通过中医心理疏导保持身心健康心理养生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尤其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心理压力往往较大,如果不及时解决和调整,就容易导致身心不健康。
中医心理疏导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治疗方式,对于促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心理养生如何通过中医心理疏导来保持身心健康。
一、了解中医心理疏导的基本原理中医心理疏导是中医学理论与心理学理论相结合的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人的身体和心理是密切相关的,情绪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中医心理疏导主要通过针灸、推拿、按摩、草药等手段,调整体内的气血运行,达到平衡身心、舒缓压力、疏导情绪的目的。
二、中医心理疏导的常用技术1.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调整气血的流动,疏通经络,改善心理状态。
例如,内关穴和神门穴可以缓解疲劳和焦虑,涌泉穴和太冲穴可以提高睡眠质量和缓解抑郁情绪。
2. 推拿按摩:通过推拿和按摩身体各部位,促进血液循环,缓解不舒服的感觉,放松身心。
常用的推拿方式包括头部按摩、颈部按摩、背部按摩等。
3. 草药调理:中医草药具有安神、养心、补气血的作用。
根据个体不同的心理症状,中医师可以配制不同的草药饮品,达到调理心情、缓解焦虑、改善睡眠的效果。
三、中医心理疏导的适用人群中医心理疏导适用于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尤其是那些长期承受心理压力的人。
以下几类人可以考虑接受中医心理疏导:1. 有焦虑、抑郁、失眠等心理问题的人;2. 经常工作压力大,心情烦躁的白领人群;3. 学生及家长,面临考试压力或升学压力的人;4. 老年人,面临退休阶段等心理问题的人。
四、中医心理疏导的作用和效果中医心理疏导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平衡身心,起到舒缓压力、疏导情绪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人们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改善睡眠质量,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增强人体的免疫力,促进整体健康。
五、心理养生中需注意的问题除了中医心理疏导外,人们在进行心理养生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积极调整心态:正视问题,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给自己过多的压力。
中医养生心理调节的方法

中医养生心理调节的方法中医养生是我国古老而独特的传统医学系统,它强调身心的整体平衡与和谐。
中医认为,人的身体和心理是相互关联的,身心必须保持良好的状态才能健康和幸福。
因此,中医养生强调心理调节的重要性。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养生的心理调节方法,以帮助大家实现身心的平衡与和谐。
1. 静坐养心法静坐养心法是中医养生心理调节的一种有效方法。
静坐时,找一个宁静的环境,闭上眼睛,用鼻子呼吸,慢慢地深呼吸,让身体放松下来。
专注于呼吸,观察自己的呼吸,感受空气进入体内和呼气的感觉。
通过静坐,可以舒缓压力、调整情绪,增强内心的平静和集中力。
2. 四季调摄法中医强调与四季的变化相适应,并根据不同季节的特点调节自己的饮食、运动和作息。
例如,夏季天气炎热,中医建议多吃清淡的食物,如蔬菜水果,避免过食油腻和辛辣食物;冬季天气寒冷,可以多吃温热的食物,如姜、红枣,同时注意保暖。
通过调节饮食和生活习惯,可以使身体和心理处于最佳状态。
3. 心理舒缓法心理舒缓法是中医养生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放松身心来减轻压力和焦虑。
可以尝试一些心理舒缓的活动,如听音乐、看书、散步、画画等,以转移注意力,减轻负面情绪。
此外,中医还推崇一些心理舒缓技术,如按摩、针灸和拔罐,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达到舒缓心理的效果。
4. 养生调理法中医提倡通过养生调理改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可以选择一些中医养生调理方法,如食疗、药膳、中草药疗法等。
食疗可以利用食物的性味和功效来调养身体和心理,如吃一些有助于调节情绪的食物,如龙眼、柚子、黑木耳等。
药膳是指根据个体的体质和症状选择相应的药食同源的食物,通过食疗来调理身心。
中草药疗法可以利用中草药的药性来改善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失眠等。
综上所述,中医养生心理调节方法有助于维持身心的平衡与和谐。
静坐养心法、四季调摄法、心理舒缓法和养生调理法是其中的几种常用方法。
通过合理运用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改善自己的心理健康,提升生活质量。
中医调理心理健康

中医调理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之一,而中医作为中国传统的保健方法之一,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心理健康调理经验。
本文将介绍中医调理心理健康的方法和原理。
一、了解中医心理学中医心理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人们心理活动与健康之间的关系,探索情绪、意志、行为等对健康的影响。
中医心理学认为,情绪的失衡或异常会导致体内的气血失调,从而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二、中医调理心理健康的原则1. 平衡阴阳:中医强调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当人们的情绪偏向阳性时,可通过调理阴阳的关系来达到平衡。
例如,在情绪亢奋时可适当调节饮食结构,增加富含阴性能量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
2. 调节五脏六腑:中医认为,五脏六腑是人体精气神的主要生化机制,与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和气血的流通,可以改善人们的情绪状态。
比如,通过按摩腹部和周身穴位来舒缓紧张情绪,缓解压力。
3. 调理气血:中医强调气血的平衡和流通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调节气血可以通过针灸、艾灸、推拿等方式进行。
这些方法可以促进经络的通畅,使气血循环良好,从而达到调理心理健康的目的。
4. 调整情绪:中医认为,人体的情绪活动与五脏六腑的功能有密切关系。
若情绪过于激动或压抑,会导致五脏六腑功能紊乱,影响人的心理健康。
因此,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对于维护心理健康十分重要。
中医推崇调整情绪的方法有调节饮食、锻炼身体、音乐疗法等。
三、中医调理心理健康的具体方法1. 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饮食是调理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
根据心理状态的不同,可以合理搭配食材,达到平衡情绪的效果。
比如,情绪抑郁时可以适当食用一些具有温补功能的食物,如山药、枸杞等;而情绪亢奋时则应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辛辣、烈性食物等。
2. 中药调理:中医的药物对调理心理健康也有一定作用。
根据不同的心理问题,可以选用不同的中药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焦虑症患者,可选用安神药物,如追风藤、酸枣仁等;对于抑郁症患者,可选用活血化瘀药物,如益母草、川芎等。
中医学中的心理健康调理

中医学中的心理健康调理中国医学注重全人健康,将身体和心理视作一个统一的整体。
在中医学中,心理健康的调理被认为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
心理健康调理不仅包括调节情绪、舒缓压力,还包括改善睡眠、增强自信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中医学中的心理健康调理方法,并介绍其背后的理论基础。
一、五行学说与心理健康调理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认为,人的心理状态与五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五行分别是木、火、土、金和水,每个元素代表着不同的器官和情绪。
心理疾病往往与五行失衡有关。
因此,通过调整五行的平衡可以调理心理健康。
1. 调理木行木行代表着肝脏和胆,与愤怒和抑郁情绪相关。
调理木行的方法包括散步、慢跑和太极等锻炼身体的方法,还可以通过学习放松技巧如冥想和深呼吸来缓解压力。
2. 调理火行火行代表着心脏与小肠,与喜怒无常和焦虑等情绪相关。
调理火行的方法包括保持心情愉快、参与社交活动以及通过中医草药如板蓝根、玫瑰花等调理情绪。
3. 调理土行土行代表着脾胃,与忧虑和思虑等情绪相关。
调理土行的方法包括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期进食,避免过度思虑和过食。
4. 调理金行金行代表着肺与大肠,与悲伤和忧郁情绪相关。
调理金行的方法包括呼吸操、艺术创作以及参与自我关怀活动如享受温暖的浴水等。
5. 调理水行水行代表着肾与膀胱,与恐惧和孤独等情绪相关。
保持身体湿润,如多喝水、防止过度疲劳等方法可以调理水行。
二、中医学中的心理健康调理方法除了五行学说,中医学还有许多其他的方法来调理心理健康。
1. 针灸针灸是中医学的一项重要疗法,通过刺激经络和穴位来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从而改善心理状态。
例如,针刺“白海穴”可以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2. 中药调理中医药中有许多可以调理心理健康的草药,如黄芪、当归等。
这些草药具有调节情绪、舒缓压力的作用。
同时,中药也可以通过改善睡眠质量、增强记忆力等方面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 推拿按摩中医推拿按摩可以通过刺激穴位和经络来调节气血流动,从而促进身体的健康,改善心理状态。
中医如何通过心理疏导治疗情志失调

中医如何通过心理疏导治疗情志失调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情志失调是导致诸多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情志,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状态,当这些情绪过度、持久或突然变化,超出了人体的调节能力,就会导致身体和心理的失衡,引发各种健康问题。
中医不仅注重通过药物、针灸等方法来调理身体,还十分重视通过心理疏导来治疗情志失调。
中医认为,情志失调与人体的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例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当人们长期处于愤怒的情绪中,肝气就容易郁结,出现胸胁胀痛、烦躁易怒等症状;过度喜悦则可能导致心气涣散,出现心慌、失眠等问题;思虑过度会损伤脾气,使人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脾胃不适;过度忧伤会损耗肺气,使人精神萎靡、气短乏力;过度恐惧则会损伤肾气,导致腰膝酸软、遗尿等症状。
那么,中医是如何通过心理疏导来治疗情志失调的呢?首先,中医强调“以情胜情”的方法。
这是一种利用一种情志来克制另一种情志,从而达到平衡情志、治疗疾病的目的。
比如,“怒胜思”,当一个人思虑过度、纠结不已时,可以用激怒的方法让其暂时放下过度的思考;“恐胜喜”,对于因大喜而导致精神失常的人,可以通过适当的恐吓来恢复其神志。
这种方法并非简单地刺激情绪,而是在准确判断患者情志状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调节。
其次,中医注重“顺情从欲”。
即顺从患者的情志和欲望,满足其合理的心理需求。
当一个人因为长期的愿望得不到满足而情志抑郁时,医生会通过了解其内心的想法,帮助其实现或调整愿望,从而改善其情绪状态。
比如,一个人因为工作压力大,一直渴望能有一段休息时间去旅行放松,医生可能会建议其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抽出时间去实现这个愿望,从而缓解压力和焦虑。
再者,“言语开导”也是中医常用的心理疏导方法之一。
医生通过与患者进行耐心、细致的交流,倾听其内心的烦恼和痛苦,给予理解、支持和鼓励,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和疾病,引导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中医的心理调节和心理治疗

中医的心理调节和心理治疗现代社会,人类生活节奏加快,每天要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困难,导致很多人出现心理问题,甚至出现心理疾病。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除了在身体上对病患进行治疗,还有心理调节和治疗的作用。
本文将对中医的心理调节和心理治疗进行探讨。
一、中医的心理调节中医心理调节的理论依据主要来自于中医的五行学说和气血理论。
五行学说认为人体和自然界同为五行,五行间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转化。
而人体的内部也由五脏、五腑构成,形成“五气”故称为五脏之气,足以推断出五行与人体之间的关联。
中医通过营养调节、药物调节、针灸调节等保持人体内外与环境的协调性。
在五行的体系中,五脏相互支配,相互调节,确保脏器之间的正常活动,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促进血液循环,达到调节身心健康的目的。
官能失调体现了五行理论的具体表现。
例如,中医认为肝脏与情感之间有密切联系,因此很多情况下心理问题会影响肝脏的健康。
对于这种情况,中医一般综合考虑情感和脾肝两方面,通过药物疗法、针灸疗法等调节来调整五行之间的关系,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促进身心健康。
二、中医心理治疗所谓中医心理治疗是指中医综合运用针灸、推拿、药疗等手段对心理疾病进行治疗。
中医从治疗心理问题的角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有良好的效果。
例如,中医常用的黄连清热颗粒,就可以改善因情绪不稳定引起的失眠、梦多、心烦、急躁等症状。
2.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中国传统的治疗方式,对心理疾病的治疗有很好的效果。
例如,针灸可以改善情绪不稳定和失眠等症状,还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等。
3.按摩治疗按摩治疗是针对精神方面的治疗手段。
中医按摩的手法可以改善人们的郁闷、忧虑和压力等不适症状,提升人们的心境。
以上所述均是中医治疗心理问题的调理方式,也就是对于问题的预防与调整。
同时,中医心理治疗也有针对心理疾病的具体治疗方案。
常被用来治疗心理疾病的中医有:1.吐纳循环疗法吐纳循环疗法是中医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
中医行业的中医药心理健康与心理治疗

中医行业的中医药心理健康与心理治疗心理健康在现代社会中日益受到重视,中医行业也逐渐意识到了中医药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中医药和心理治疗这两个领域的结合,不仅可以治疗身体疾病,还可以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在心理健康与心理治疗方面的应用。
一、中医药对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中医药强调人的整体平衡和和谐,认为身体的疾病和心理的不健康都是由于阴阳失衡、气血不畅等引起的。
因此,中医药可以通过调理身体,达到舒缓情绪、缓解压力的效果。
特别是在心理健康问题中,中医药的治疗方法更为温和、自然,达到长期稳定的效果。
二、中医药心理治疗的方法1.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药最重要的一种治疗方式之一,它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和气血流畅。
在心理治疗方面,针灸可以帮助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减轻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2.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药心理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中医师可以给予患者中药调理,达到平衡和改善情绪的效果。
许多中药具有舒缓神经、安抚情绪的特性,对心理问题有一定的疗效。
3. 气功调理气功是中医药中独特的一种身心调理方法,它通过调整呼吸和运动,改善身体和心理问题。
气功调理可以帮助患者放松身心、平衡情绪,缓解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三、案例分析以下是一个实际案例,展示了中医药心理治疗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某女性患者因长时间的工作压力和家庭困扰导致情绪低落,焦虑和抑郁症状成为她的主要困扰。
通过咨询中医师,她接受了中医药心理治疗。
中医师根据她的具体情况为她开出了一方中药调理方剂,并指导她进行针灸和气功调理。
随着治疗的进行,她逐渐感到身体和心理的变化,情绪得到释放,焦虑和抑郁症状得到了缓解。
四、中医药心理健康的发展前景随着心理健康的重视和需求的增加,中医药心理健康与心理治疗将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医药注重整体调理和个体化治疗,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
通过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中医药心理治疗方法将得到进一步优化和创新,助力人们更好地恢复心理健康。
中医心理疏导对人体的缓解压力与平衡情绪的功效

中医心理疏导对人体的缓解压力与平衡情绪的功效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在现代社会愈发突出,人们对于压力管理和情绪平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中医心理疏导作为一种综合运用中医理论和心理学方法的疗法,被广泛应用于调节人体压力和情绪。
本文旨在探讨中医心理疏导对人体缓解压力和平衡情绪的功效。
一、中医心理疏导缓解压力的原理及方法1. 压力的中医理解中医认为,人体内在的禀赋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都会产生压力。
压力的产生使人体的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脏腑失调,进而产生各种心理和生理症状。
因此,中医心理疏导的首要任务是调节身心平衡,缓解压力。
2. 中医心理疏导的方法中医心理疏导主要通过针灸、按摩、气功、草药等手段来调节人体气血流动,平衡脏腑功能,以实现身心的平静和平衡。
例如,针灸可以促进气血的流通,舒缓紧张情绪;按摩可以活化经络,疏通气血;气功可以调整呼吸和集中注意力。
这些方法共同作用,达到缓解压力的目的。
二、中医心理疏导平衡情绪的原理及效果1. 情绪的中医理解中医将情绪分为七种基本情绪,即喜、怒、忧、思、悲、恐、惊。
当这些情绪处于平衡状态时,人体会感到精力充沛、身心健康。
然而,一旦情绪不平衡,就会导致心理问题和生理疾病。
中医心理疏导的目标之一就是平衡情绪,使人体达到情绪的平静和稳定。
2. 中医心理疏导平衡情绪的效果中医心理疏导通过正确的调理,在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中起到调节作用,从而使人体的情绪得到平衡。
例如,针灸可以平衡脏腑功能,舒缓紧张情绪;气功可以协调体内能量的运行,增强自我调节能力;草药可以调整脏腑气血的平衡,缓解情绪失调等。
这些方法可以平衡人体情绪,使人恢复心理健康。
三、中医心理疏导对人体缓解压力与平衡情绪的综合效果1. 综合效果的体现中医心理疏导综合运用了中医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心理学的技巧,通过激活人体的自愈能力,达到缓解压力和平衡情绪的综合效果。
它不仅可以缓解精神上的压力,还可以改善身体症状,提升人的整体健康水平。
2. 典型案例的说明许多案例证明了中医心理疏导的功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议中医中的心理疏导疗法
【摘要】我国的中医博大精深,在心理治疗方面也早有建树。
本文从宏观上介绍了作为中医传承的中国本土化的心理治疗方法,心理疏导疗法。
分析了心理疏导疗法的指导思想和治疗中的几种阻抗形式。
【关键词】中医;心理疏导;疗法
早在两千多年前问世的《黄帝内经》等典籍中已经蕴藏着许多心理疏导治疗学术思想。
之后,我国的历代医学家的著作中也包含了丰富的心理疏导治疗思想。
作为中国本土化的心理治疗方法,心理疏导疗法从传统医学宝库中汲取大量养份,构建和完善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这些内容已成为现代心理疏导疗法的主导思想。
1关于心理疏导疗法
心理疏导疗法由南京脑科医院鲁龙光教授于1984年创立。
它是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着眼于完善自我、提高素质、发展潜能,应用性强、适应性广。
不但适合各类心理障碍如各类神经症、心身疾病、性心理障碍等的治疗,也适用于普通人群提高心理素质,保障心身健康。
心理疏导疗法将心理障碍的产生、发展形象地比作一棵树,这棵“树”分根、干、冠(枝叶三个部分。
树冠代表各种症状,树干代表“怕字,树根则代表性格缺陷“,树”成长的土壤代表个人所处的社会和自然环境。
在长期不良的培养下(包括部分遗传因素),使得个体的性格具有一定缺陷。
在人生过程中,遇到不可避免的困难、挫折和应激时,难以适应,从而产生心理障碍,滋生出千奇百怪、不现实的“怕”字,进而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症状。
所以,提高自我认识是治疗心理障碍的重要前提,针对“怕”欺软怕硬的特征,采取“习以治惊”的方法,是治疗心理障碍的重要技术。
《黄帝内经》曰“惊者平之”,按照金元医学家张子和的解释“:惟习可以治惊。
经曰:惊者平之,平谓平常也。
夫惊以其忽然而遇也,使习见习闻,则不惊矣。
”即出现“怕”之后,应习见习闻———多看看、多听听、多接触接触,对所怕的事物熟悉了,认识透彻了,慢慢就不再恐惧和紧张了。
心理疏导治疗模式是:不知→知→认识→实践→效果→再认识→再实践→效果巩固。
该治疗是一个循环往复、逐步深入的认知改变过程。
所以,其效果不仅仅是求得症状的消失,而是以远期效果的巩固为最终目标。
2心理疏导疗法的基本指导思想
心理疏导疗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如辨证施治,因人施治;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鼓励病人树立坚强的自信心,主动、积极、顽强地同疾病作斗争;培养病人自我认识和矫正的能力,等等。
临床实践证明,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培养患者自我认识和矫正能力等已成为对疏导医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心理疏导治疗的重要原则。
心理疏导疗法以辨证施治为原则,主张从每个案例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详细占有资料,反映个案历史变化的真实,具体地进行分析,施之以恰当的心理疏导;主张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对治疗模式的僵化;提倡打破单一的、僵化
的治疗模式,实现心理治疗模式的优化。
心理疏导疗法通过临床个案的实际,不断积累、总结上升为理论,反过来再指导临床治疗,使之接受实践的检验,不断使理论得到完善。
该疗法继承和发展了中医治疗的原则,将辨证施治应用于每个心理疏导治疗的实践,取得了特殊的疗效。
传统医学对心理治疗的重要意义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整体观念强调形神一体、心身统一,对于疾病不仅要看到局部病变,而且要看到病是发生在有思维的人身上的,故注重整体的调理。
在诊疗疾病时,认为任何诊疗工作都应与心理治疗相结合。
“心病还要心药医”。
现代心理治疗的临床实践证明,单纯依靠药物,心理障碍和心身疾病是很难治愈的,只有通过心理治疗,才能解决因个性等因素而产生的心理障碍。
心理疏导疗法非常强调心理治疗的重要性,对于心理障碍,一般不主张用药,而是要“治神”,通过心理疏导治疗解决疾病。
3心理疏导治疗中的几种阻抗形式
阻抗是心理治疗的伴生现象,阻抗本质上是患者对于心理治疗过程中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抵抗。
在心理疏导治疗中,阻抗是最容易出现的、也是导致治疗失败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阻抗形式有很多,比如:为“怕”找借口,屈从于病态思维;以“我有病”、不适应、痛苦等为借口逃避正常的社会功能,如工作、学习、人际交往和生活;把所有的症状都归咎于外因,就无法深入地认识自己的根本原因———性格缺陷;。
缺少面对挫折和克服困难的锻炼,缺乏独立处理事情、面对困难和做决定的能力,依赖性较强;过分依赖家长、医生、药物;逃避治疗,缺乏治疗的能动性。
阻抗对于心理疏导治疗过程具有深刻的影响。
只有加以积极的认识与控制,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反之,如果对阻抗现象不加理会,或处理不当,则治疗的进展与效果将受到阻扰。
能否克服阻抗是心理疏导治疗成败的关键。
阻抗是妨碍心理疏导治疗顺利进行的重要现象。
心理治疗的过程就是冲破阻抗的过程,心理治疗存在着阻抗与反阻抗的较量,由于阻抗自身的复杂性,要有效地解决患者的阻抗,必须不断进行实践和总结。
参考文献
[1]潘爱胜.“疏导心理疗法”科研成果评审会报导[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5,(1):12.
[2]黄爱国,杜文东,陈建国.心理疏导疗法简介[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2006,15(2):182.
[3]黄帝内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105,47,422,108,55,582,51,663,3,628,103.
[4]鲁龙光.心理疏导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9.
[5]张子和著,邓铁涛,赖畴整理.儒门事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