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上《声音的特征》word教案

合集下载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课题:1.2.1声音的特征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课题:1.2.1声音的特征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课题:1.2.1 声音的特征一、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以及声音传播的条件。

3. 声音的特征: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它们的影响因素。

4. 声音的单位:学习分贝(dB)作为声音响度的单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道声音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条件,以及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

2. 教学重点:声音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声音的单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实验器材(如扬声器、尺子等)。

2. 学具:课本、练习册、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3.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以及声音传播的条件。

结合实例,让学生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4. 声音的特征: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及影响因素,并进行实验验证。

5. 声音的单位:介绍分贝(dB)作为声音响度的单位,让学生了解分贝的换算和应用。

6. 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振动条件下声音的特征。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2. 声音的传播3. 声音的特征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距离有关音色:与材料和结构有关4. 声音的单位:分贝(dB)七、作业设计1. 描述声音的三个特征,并说明它们的影响因素。

2. 进行一次家庭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振动条件下声音的特征。

3. 计算一定分贝范围内的声音强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让学生深入了解声音的应用领域,如音乐、影视、通信等,以及声音在科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课题:1.2.2声音的特征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课题:1.2.2声音的特征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课题:1.2.2 声音的特征一、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介绍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方式,以及声音传播的速度。

3. 声音的特征: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其中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与材料和结构有关。

4. 声音的单位:介绍分贝(dB)作为声音响度的单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知道声音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其动手操作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

难点:声音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的理解和区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计算机、投影仪、实验器材(包括扬声器、音叉、气球等)。

学具:课本、练习册、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敲击桌子产生的声音,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新课讲解:(1)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方式,以及声音传播的速度。

(3)声音的特征: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它们的影响因素。

3. 实验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从而加深对声音特征的理解。

4. 课堂练习:给出一些实例,让学生分析实例中声音的特征,并解释原因。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2. 声音的传播3. 声音的特征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距离有关)音色(与材料、结构有关)4. 声音的单位:分贝(dB)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下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 解释一下音调、响度和音色之间的关系。

3. 给定一个物体,分析其振动产生的声音特征。

4. 计算一下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的分贝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声音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上《声音的特征》WORD教案1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上《声音的特征》WORD教案1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上《声音的特征》WORD教案1一、响度
重要实验: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辅导:鼓面振幅不易观看,可利用豆子等轻小物体放在鼓面上,使现象得到放大,从而便于观看。

类似例子:小球靠近振动的音叉。

二、音调
重要概念:频率:声源每秒振动的次数。

振动次数
运算方法:频率=
振动时间(秒)
单位:赫兹(Hz)
明白得:50Hz表示:声源每秒振动50次。

重要实验: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卡片滑的快,卡片振动得快,音调高;用力滑动,振幅大,响度大。

辅导:响度与音调的区别:
振幅指的是声源振动的幅度(距离),而频率指的是振动的快慢;
振幅决定了响度,而频率决定了音调;
振幅大的不一定振动得快,即响度大的音调不一定高,响度与音调无关。

三、音色
辅导:音色是由声源的材料核结构决定的。

总结:声音的三要素:响度、音调、音色
四、生活、物理、社会
编钟:数量多、大小不同,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音调。

五、www
1、保持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改变用力的大小,这是为了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用相同的力弹拨,并不断改变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这是为了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辅导:用力大振幅大响度大;
伸出越长振动部分越长振动部分越笨重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1.2声音的特性教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1.2声音的特性教案

教案: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1.2 声音的特性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声音的特性》。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1. 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 影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因素。

3. 声音的传播条件。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并掌握影响它们的因素。

2. 学生能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

3. 学生能将声音的特性应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三个特性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难点:声音的传播条件的理解和实验探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音叉、尺子、鼓等)、实物(如不同材质的管道等)。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首曲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多样性,引发学生对声音特性的思考。

2. 声音的特性:介绍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讲解它们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 实验探究: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因素对声音特性的影响。

如:用尺子振动频率的不同,观察音调的变化;用不同大小的力敲击鼓,观察响度的变化等。

4.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的传播条件,让学生了解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情况。

5. 实践应用: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和讨论声音特性的应用,如:如何选择合适的乐器演奏曲目;如何通过声音判断物体的状态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影响因素(振动频率、振幅、介质等)和声音的传播条件。

七、作业设计1. 描述声音的三个特性,并举例说明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音调(如音叉的振动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响度(如人说话的声音大小不同,响度不同);音色(如不同乐器的演奏,音色不同)。

2. 简述声音的传播条件。

答案: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传播,需要介质的存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声音的特性在科技领域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八年级物理上册 1.2 声音的特征(第1课时)教案 苏科版-苏科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 1.2 声音的特征(第1课时)教案 苏科版-苏科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环节四:总结本课
声音的特征:
1.响度(由声源振幅和人耳到声源距离决定)
2.音调(由声源频率决定)
知识结构整理
1、响度:声音的
主要取决与声源振动的 .
声 2、音调:声音的
音 由声源振动的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
的 3、音色:声音的
特 与声源的和有关

教 学反 思
师问:同学们听到的塑料片振动发出的声音有怎样的变化?
师:哦,原来声音还有“低沉”、“尖细”之分。
“低沉”的声音听起来比较沉闷、稳重,而“尖细”指声音听起来嘹亮、尖锐。
猜想:那么声音的“尖细” 、“低沉”程度又与什么因素有关?
提示:(另一位同学)你的感觉有什么变化吗?
师:你能设计实验证明你的观点吗?
教师介绍:用硬板纸在疏密不同的梳齿上匀速划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生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音调,影响音调的因素。
响度、影响响度的因素。
突破方法:从定义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加以区分。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音调和响度。
突破策略:多举例,让学生了解一般的分析方法。
设计思路
让学生通过听一段响度、音调、音色各不相同的音乐,感悟声音的特征,再分条加以学习,把握它们之间的区别。

生:发声物体振幅越大,鼓声越强。(板书)
答: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振动幅度越小,响度越小。
把塑料直尺固定在课桌上用不同的力拔动观察尺振动的幅度

深层次分析问题
体验方法
学生自己动手,加深理解
环节三:音调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
教师演示(2名学生参与):将硬塑料片轻压在自行车后轮上,一位同学由慢转快转动后轮。

精品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2声音的特征word版

精品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2声音的特征word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响度大小与振幅及发声体距离远近有关,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

(3)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响度大小与振幅及发声体距离远近有关,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

(2)组织不同学生利用各种乐器发声及本人参与发声来认识音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引导组织和学生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声乐基础知识的乐趣。

(2)通过学习声音的三要素,提高学生对乐音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声音三要素及相关影响因素。

【难点】正确区分音调和响度。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一师:请同学们欣赏两首乐曲:二胡独奏曲和笛子独奏曲(请两位同学上台演奏)师: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谈一谈听到的两首乐曲,有哪些方面是不同的?导语二师(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同一首乐曲声音有强弱,调有高低,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声音。

声音与声音有什么不同呢?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一)响度[做一做]教师用大小不同声音说“同学们好”,要求学生区分两次声音有什么不同?[议一议]学生交流讨论:两次声音一次大,一次小。

[点拨]师:声音大即强,声音小即弱。

[小结归纳](板书)1.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演示]演示敲鼓小呢?学生思考回答:用较大的力敲击,鼓面振动幅度大,响度大;洒一些碎纸屑在鼓面上,用较大的力敲击,鼓面振动幅度增大,纸屑跳得高,响度增大。

[试一试]如果换音叉做上述实验,情况又会怎样呢?学生思考回答:用较大的力敲击,音叉振动幅度大,响度大;在音叉旁边用细线悬挂一轻质小球,用较大的力敲击,音叉振动幅度增大,小球弹起幅度增大,响度增大。

[点拨]师:声源振动的幅度叫做振幅。

[想一想]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什么关系呢?[小结归纳](板书)2.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八年级物理上册 1.2声音的特征(响度)教案 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1.2声音的特征(响度)教案 苏科版

第一章第2节声音的特征(第1教时)
[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
从学生喜爱和熟悉的乐器发声的差异引入声音的特征,轻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严格地讲,音调、响度和音色应该是“乐音的三要素”,本节采用简化处理的方法,笼统地称为“声音的三要素”。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响度,难点是影响响度的因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能在实际问题中正确区分响度、音调和音色;
2、知道响度与什么有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响度的主要因素;
2、尝试根据声音的特征将各种声音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经历用多种方法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鼓励学生的思
维开放性,培养学生善于使用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物理实验的习惯;
2、通过介绍我国声学方面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设备
鼓、锤、音叉、系有一细线的乒乓球、碎纸屑、多媒体、录音机
学生课前准备:带一种乐器(竖笛、口琴)一盘磁带。

[教学设计]。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上《声音的特征》WORD教案2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上《声音的特征》WORD教案2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上《声音的特征》WORD教案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⑴明白乐音的三个特点:音调、响度和音色⑵了解音调的高低跟频率的关系,响度大小跟振幅关系,了解不同的发声体的音色不同。

⑶明白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⑸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看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并训练学生学习用物理语言表达结论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采纳演示实验,来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规律⑵通过学生实验和听录音,指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查找物理规律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⑴增加典型的演示实验,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声学基础知识爱好。

⑵通过声音的三要素学习,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

⑶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及施教策略乐音的三要素,音调与频率关系,响度跟振幅关系,通过观看实验现象,归纳得出结论。

2、教学难点及施教微略音调和响度的区别,采纳对比的方法,同时加强听音的反复训练:教学用具:钢尺(钢锯条)每人一把,吉他(或二胡)、笛子、小鼓、音乐磁带(录有钢琴、吉他、提琴等演奏曲的音乐片段)等。

教学程序:一、引入新课设问: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请同学们利用周围的器材如桌子、凳子、铅笔盒和尺子等比较它们发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学生活动:同时让两名学生利用教具来动手做实验。

学生讨论:可能会提出声音现象在多方面的不同。

教师总结:这些差不多上声音的特点。

二、新课教学1、探究声音强弱(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同学们在刚才的活动中,差不多发觉,小鼓的声音专门响,请敲鼓的同学谈谈,你如何做的使小鼓专门响?边说边再做给同学们看看。

设问:①请你介绍一下,专门响时鼓面的振动有何特点?如何样让别的同学也能看到鼓面振幅大小,按照你设计的方案再做一次。

②依照这一现象,同学们能否认为敲鼓时,声音响到什么程度与鼓面振动的幅度大小有关学生讨论……③换了声源,上述的结论还成立吗?能否依照表格的内容设计实验来验证?学生活动:……换用二胡能够做同样的实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
〘目标〙(1)知道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响度、音调的影响因素。

(3)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4)会根据声音的波形图分析声音的三要素,会比较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声音三要素及相关影响因素。

〘难点〙正确区分音调和响度。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要点1〙 声音的响度
〖活动〗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
〖思考〗敲鼓,怎么使鼓的声音更响?
〖讨论〗(1)此时鼓面的振动有什么变化?
(2)用什么方法显示鼓面振动的幅度呢? 。

〖质疑〗为什么鼓敲的越重,鼓声的响度越大?
〖猜想〗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什么关系呢? 。

〖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拓展〗生活中,声音的响度还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呢?举例说明。

〖总结〗
〘要点2〙 声音的音调
〖活动〗(1)聆听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的声音,区分这两种声音有何不同?
(2)用一硬卡片分别快拨和慢拨木梳齿,仔细听卡片发出的声音高低有什么不同?
〖猜想〗声音的高低可能与声源振动的 有关。

〖探究〗将自行车的后轮架空,摇动踏板,用一个塑料片接触辐条,当后轮转速越来越快时,
塑料片发出的声音越来越 (高/低)。

〖总结〗
〖辨析〗音调和响度的区别
音调与响度反映了声音的两个完全不同的特征。

它们彼此独立。

就是说,音
调高的
声音响度不一定大,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也不一定高。

但生活语言中并没有规定音调与响度的专用词语,故同学们应能根据它们的不同物理意义来区分它们,并养成用音调、响度等物理概念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的好习惯。

如“我不能与他合唱这支歌,他发音太高,我唱不上去”。

这儿的“高”是指 高;“我听不见你说什么,请你的声音再高一点。

”这儿的“高”指的是 大。

〘要点3〙 声音的音色
〖活动〗(1)播放用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首乐曲。

(2)阅读:课本14页
〖思考〗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为什么不同?
〖总结〗
〘要点4〙 探究材料的隔声性能
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
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

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 ;
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

他设想了两种实验方案,
你认为最
佳的是 。

A 、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B 、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
的距离。

通过实验得到的现象如下表所示,则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 。

第二课时
类型一、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幅的关系
〖例1〗用手轻按自己喉咙,张开嘴小声发出“啊”,手感觉叫喉部振动幅度小,再大声“啊…”
时手感觉喉部振动幅度大,为说明了。

〖例2〗医生正在用听诊器为病人诊病.听诊器运用了声音(填“具有能量”或“传递
信息”)的道理;来自患者的声音通过橡皮管传送到医生的耳朵,这样可
以提高声音的(填“音调”或“响度”)。

〖例3〗图中小明同学用不同的力敲击鼓面,他研究的是()
A. 音色与用力大小的关系
B. 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C. 音调与用力大小的关系
D. 音调与振幅的关系
〖例4〗有些老师上课时使用便携扩音设备,使声音更加宏亮,这是为了增大声音的()
A.音调B.音色C.频率D.响度
〖例5〗调节电视机的音量旋钮,是在调节声音()
A.音调B.响度C.音色D.频率
〖例6〗在电视机的遥控器上,有以下几个按钮,其中控制音量大小的是()
〖例7〗人们常用“放声高歌”、“低声细语”来形容声音,这里的“高”、“低”主要指声音的()
A. 音调
B. 响度
C. 频率
D. 音色
类型二、声音音调的高低与声源的振动频率的关系
〖例8〗小雨在课外活动中制作了一种发声装置。

他在纸筒的开口端打两
个孔,并用一根绳子穿过这两个孔后系紧。

如图所示,他抓住绳
子的一端,以平稳的速度在头的上方转动此装置,筒中空气柱由
于_______发出声音。

当转速增大时,他发现纸筒发出声音的音
调变高了,这是由于________(填“振幅”或“频率”)变大的缘故。

〖例9〗猪的叫声与小鸡的叫声是不同的:_____叫声的响度小,说明它的发声部位振动的__ ___较小;_____的叫声的音调低,说明它的发声部位振动__ ___
较小。

〖例10〗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压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用手指拨动
伸出桌外的一端,轻拨与重拨钢尺,则钢尺发出声音的不同,
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则钢尺发出声音的不同(均选填
“音调”、“响度”或“音色”)。

〖例11〗如图所示,将齿轮固定在玩具电动机的转轴上,启动电动机,使齿
轮拨动塑料片,你会发现塑料片发声的音调随着玩具电动机的转速
的增大而,如果我们改用大小相同但是齿更加密的齿轮,
在转动速度相同时,塑料片发声的音调将。

〖例12〗如图所示,用硬卡片以相同的速度分别拨木梳的粗齿与细齿,卡片
发出声音的主要区别是()
A. 音调
B. 音色
C. 响度
D. 振幅
〖例13〗二胡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弦乐器。

演奏前,演员经常要调节
弦的松紧程度,其目的在调节弦发声时的()
A.响度B.音调C.音色D.振幅
〖例14〗我们平时所说的“女高音”、“男低音”,这里说的“高”和“低”指的是()A.音色B.音调C.响度D.速度〖例15〗男同学一般比女同学声音沉闷、嘹亮,这是因为男同学发声时()A.频率高,振幅大B.频率低,振幅小
C.频率低,振幅大D.频率高,振幅小
〖例16〗如图所示,7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可以发出“1、2、3、4、
5、6、7”的声音来。

这些声音产生的原因和决定音调的因素分别是()
A. 水振动,水的高度
B. 水振动,瓶内空气柱的高度
C. 瓶内空气振动,水的高度
D. 瓶内空气振动,瓶内空气柱高度
〖例17〗图中,老师用同样的力吹一根吸管,并将它不断剪短,他在研究声音的()
A. 响度与吸管长短的关系
B. 音调与吸管材料的关系
C. 音调与吸管长短的关系
D. 音色与吸管材料的关系
类型三、音色是由发声体自身决定的
〖例18〗指出下列各种声音现象,反映了声音的哪些特征:
(1)“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_____________大;
(2)“脆如银铃”是指声音的_____________高;
(3)“悦耳动听”是指声音的_____________好。

〖例19〗当喇叭里响起“我和你,心连心,共住地球村……”的男声演唱时,小明和小亮齐声说:
“是刘欢在演唱!”他们作出判断的依据是:不同演员声音的()
A.音调不同B.响度不同C.音色不同D.声速不同〖例20〗优雅的《梁祝》曲用小提琴或钢琴演奏都很美妙,你能听出是钢琴还是小提琴演奏,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A.音调B.响度C.音色D.节奏〖例21〗弦乐器与管乐器发出的音乐有可能相同的是()
A.音调B.音色C.响度和音色D.响度、音色和音调
〖例22〗有一种专门存放贵重物品的“银行”,当人们存放了自己的贵重物品后,要用仪器记录
下自己的“手纹”、“眼纹”、“声纹”等。

以便今后用这些细节独有的特征才能
亲自取走物品,防止被别人领走,这里的“声纹”记录的是人说话的()
A. 音调
B. 响度
C. 音色
D. 三者都有
〖例23〗如图所示的编钟是我省出土的春秋战国时代的乐器。

下列
关于编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它发出的悦耳声能在真空中传播
B.它发声的音色与其它乐器的音色是一样的
C.它发出的悦耳声是它的振动产生的
D.敲击大小不同的钟能发出相同的音调
〖例24〗如图所示,是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

其中声音音调最高的是__ __图;响
度最大的是_ __图;音调相同的是____图和____图;响度相同的是_ __图和____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