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点吐血整理
高中物理力学部分知识点归纳_1

高中物理力学部分知识点归纳高中物理力学部分知识点归纳高中物理力学部分知识点归纳1、基本概念:力、合力、分力、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三种常见类型的力、力的三要素、时间、时刻、位移、路程、速度、速率、瞬时速度、平均速度、平均速率、加速度、共点力平衡(平衡条件)、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频率、向心加速度、向心力、动量、冲量、动量变化、功、功率、能、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机械能、简谐运动的位移、回复力、受迫振动、共振、机械波、振幅、波长、波速2、基本规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12个方程);三力共点平衡的特点;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行星、人造地球卫星、万有引力完全充当向心力、近地极地同步三颗特殊卫星、变轨问题);动量定理与动能定理(力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冲量与动量变化的关系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动量守恒定律(四类守恒条件、方程、应用过程);功能基本关系(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重力、分子力、电场力、引力做功的特点);功能原理(非重力做功与物体机械能变化之间的关系);机械能守恒定律(守恒条件、方程、应用步骤);简谐运动的基本规律(两个理想化模型一次全振动四个过程五个物理量、简谐运动的对称性、单摆的振动周期公式);简谐运动的图像应用;简谐波的传播特点;波长、波速、周期的关系;简谐波的图像应用;3、基本运动类型:运动类型受力特点备注直线运动所受合外力与物体速度方向在一条直线上一般变速直线运动的受力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同上且所受合外力为恒力1.匀加速直线运动2.匀减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所受合外力与物体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速度方向沿轨迹的切线方向合外力指向轨迹内侧(类)平抛运动所受合外力为恒力且与物体初速度方向垂直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匀速圆周运动所受合外力大小恒定、方向始终沿半径指向圆心(合外力充当向心力)一般圆周运动的受力特点向心力的受力分析简谐运动所受合外力大小与位移大小成正比,方向始终指向平衡位置回复力的受力分析4、基本方法:力的合成与分解(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多边形、正交分解);三力平衡问题的处理方法(封闭三角形法、相似三角形法、多力平衡问题正交分解法);对物体的受力分析(隔离体法、依据:力的产生条件、物体的运动状态、注意静摩擦力的分析方法假设法);处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解析法(解方程或方程组)、图像法(匀变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v-t图像);解决动力学问题的三大类方法:牛顿运动定律结合运动学方程(恒力作用下的宏观低速运动问题)、动量、能量(可处理变力作用的问题、不需考虑中间过程、注意运用守恒观点);针对简谐运动的对称法、针对简谐波图像的描点法、平移法5、常见题型:合力与分力的关系:两个分力及其合力的大小、方向六个量中已知其中四个量求另外两个量。
高中物理力学重点知识点归纳大全

高中物理力学重点知识点归纳大全一、位移、速度、加速度1. 位移:物体的位移是指相对位置的改变。
计算位移时,使用初末位置的坐标值之差,计量单位是米。
2. 速度:物体的速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经过的位移。
计算平均速度时,使用物体所经过的总位移与时间的比值,计量单位是m/s。
3. 加速度:物体的加速度是指物体速度改变的程度。
如果速度增加,则加速度为正,如果速度减小,则加速度为负。
计算平均加速度时,使用速度改变量与时间的比值,计量单位是m/s2。
二、牛顿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它指出,物体在不受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这种状态称为惯性状态。
2.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指出,物体所受合外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
即F=ma,其中F表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这个定律也被称为运动定律。
3.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任何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相等而反作用的。
即如果A物体对B物体施加了力F,那么B物体对A物体也会施加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
三、动能和势能1. 动能:动能是指物体运动时所具有的能量,它等于物体质量乘以速度平方再除以2。
计算公式为E=1/2mv2,其中E表示动能,m表示物体质量,v表示物体速度。
2. 势能:势能是指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产生的能量。
它包括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化学势能等等。
重力势能是指物体位于高处时所具有的能量,它等于物体重量与高度的乘积。
计算公式为Ep=mgh,其中Ep表示重力势能,m表示物体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h表示物体的高度。
3. 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指出,如果物体只受保守力作用,则物体的机械能守恒。
即机械能的总和等于系统的初始机械能总和。
这个定律也称为能量守恒定律。
四、作用力、反作用力1.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任何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相等而反作用的。
比如,当手掌打在桌面上时,手掌向下施加力,桌面也会向上施加同一大小的反作用力。
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点详解

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点详解一、力学基础概念1、力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单位:牛顿(N)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力的图示: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2、质量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单位:千克(kg)质量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3、重量(重力)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方向:竖直向下计算公式:G = mg (g 为重力加速度,通常取 98m/s²)二、牛顿运动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惯性: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其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2、牛顿第二定律内容: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表达式:F = ma3、牛顿第三定律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三、常见的力1、弹力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
胡克定律:F = kx (k 为劲度系数,x 为形变量)2、摩擦力静摩擦力:当物体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产生的摩擦力,大小在 0 到最大静摩擦力之间。
滑动摩擦力:当物体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大小 f =μN (μ 为动摩擦因数,N 为正压力)3、重力已经在前面提及,此处不再赘述。
四、力的合成与分解1、平行四边形定则两个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2、合力的范围|F1 F2| ≤ F 合≤ F1 + F23、力的分解已知合力求分力的过程,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五、运动学基本概念1、位移定义: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与路程的区别: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
2、速度平均速度: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瞬时速度: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高考物理力学知识归纳总结

高考物理力学知识归纳总结物理力学是高考物理考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涉及到力、运动、动量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本文将对高考物理力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便考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一、力和牛顿三定律1. 力的概念:力是改变物体状态的原因,用牛顿(N)作为单位。
2. 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3. 牛顿第二定律: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成正比,可以表示为F=ma,其中F为力,m为物体的质量,a为物体的加速度。
4. 牛顿第三定律:也称为作用-反作用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一对力。
二、运动学1. 位移和位移矢量:位移是从起始点到终点的直线距离,位移矢量除了大小,还具有方向。
2. 速度和速度矢量:速度是位移的变化率,速度矢量除了大小,还具有方向。
3. 加速度和加速度矢量: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加速度矢量除了大小,还具有方向。
4. 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和位移的方向相同;当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速度和位移的方向不一定相同。
5. 自由落体运动:无论质量大小,所有物体在真空中均以相同的加速度自由落体,记作g,约为9.8 m/s^2。
三、牛顿运动定律1.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以推导出摩擦力、弹力等的计算公式,进而解决实际问题。
2. 重力和重力加速度: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称为重力,记为Fg,大小为mg,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
3. 垂直抛体运动: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速度随时间增加而减小,当物体达到最高点时速度为零,然后继续下落,运动轨迹为抛物线。
4. 斜抛运动:物体同时具有水平初速度和竖直初速度,运动轨迹为抛物线。
四、动量守恒和碰撞1. 动量的概念:动量是物体运动的一种量度,定义为动量等于质量乘以速度,记作p=mv。
2. 动量定理:根据动量定理,力的改变将导致物体动量的改变,也就是F=Δp/Δt。
(完整版)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第一章力物体的平衡一、物体的受力分析:场力弹力摩擦力1场力:重力电场力磁场力2弹力:(1)产生条件:A接触;B发生形变。
(2例1:例2:(3)大小: (有关弹簧弹力的计算)Kx F =例1:如图所示,AB 两物体的质量均为,求弹簧秤的示数是多少?m 若B 物体质量为且,则弹簧秤示数为多少?M m M >例2:劲度系数为的轻弹簧,竖直放在桌面上,上面压一质量为2k 的物块。
另一劲度系数为的轻弹簧,竖直的放在物块上,其下m 1k 端与物块上表面连接在一起,要想使物块在静止时下面弹簧受物重的。
32应将上面弹簧的上端A3摩擦力:(1)产生条件:A 接触不光滑B 正压力不为零C 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2)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或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3)分类:静摩擦力:随外力的变化而变化 Ms f f ≤≤0滑动摩擦力:Nf μ=BMf f ≤例1:(94)如图所示,C 是水平地面,A 、B 是两个长方形木块,F 是作用在物块B 上沿水平方向的力,物体A 和B 以相同的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
由此可知, A 、B 间的动摩擦因数和B 、C 间的1μ动摩擦因数有可能是2μA ;B ;01=μ02=μ01=μ02≠μC ; C ;01≠μ02=μ01≠μ02≠μ例2:如图所示,ABC 叠放在一起放在水平面上,水平外力F 作用于B 。
ABC 保持静止,则ABC 所受摩擦力的情况?若水平面光滑有怎样?二、物体的平衡(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0=∑F 0=∑X F 0=∑Y F 三、力矩平衡:(L 为固定转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L F M ⨯=平衡条件: 0=∑M 逆顺=M M 四、力的合成:判断三力是否平衡?21321F F F F F +≤≤-第二章 直线运动总结一、基本概念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
平动:物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这种运动叫平动。
转动:物体上各部分都绕圆心作圆周运动。
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大全力与运动- 力的定义:力是一种物体对另一物体施加的作用或影响,具有大小和方向。
力的定义:力是一种物体对另一物体施加的作用或影响,具有大小和方向。
-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力等于力对物体的质量乘以物体的加速度。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力等于力对物体的质量乘以物体的加速度。
- 牛顿第三定律:任何施加在一个物体上的力都会有相等大小、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牛顿第三定律:任何施加在一个物体上的力都会有相等大小、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 摩擦力:物体接触时由于表面粗糙度而产生的阻力。
摩擦力:物体接触时由于表面粗糙度而产生的阻力。
- 滑动摩擦力:物体在另一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物体在另一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 静摩擦力:物体在另一物体表面上静止时产生的摩擦力。
静摩擦力:物体在另一物体表面上静止时产生的摩擦力。
- 重力:物体由于地球引力而受到的力。
重力:物体由于地球引力而受到的力。
- 重力加速度:被重力加速度(约等于9.8m/s^2)影响的物体在自由下落时每秒速度增加的值。
重力加速度:被重力加速度(约等于9.8m/s^2)影响的物体在自由下落时每秒速度增加的值。
- 弹簧力:弹簧在受力时产生的弹性变形力。
弹簧力:弹簧在受力时产生的弹性变形力。
- 动能:由于物体的运动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动能:由于物体的运动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 动能定理:物体的动能等于力对物体所做功的大小。
动能定理:物体的动能等于力对物体所做功的大小。
-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
- 重力势能:物体由于位置高度而具有的能量。
重力势能:物体由于位置高度而具有的能量。
-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或摩擦力的情况下,机械能保持不变。
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1. 运动和力学基础
- 运动的描述:位置、速度、加速度
-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和力的关系
- 牛顿第二定律:力、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
-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 力的分解和合成
- 力的合成:力的平行和垂直分量的求解
- 力的分解: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力的合成
- 平衡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条件
3. 重力和运动
- 重力:万有引力定律和重力加速度
- 自由落体: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 抛体运动:物体在抛体运动中的轨迹和速度
4. 动量
- 动量:质量和速度的乘积
- 动量守恒:系统总动量守恒的条件
- 冲量:力在时间上的积累,冲量等于动量变化5. 能量和功
- 功:力对物体做功的量度
- 功的计算:力和位移的乘积
- 动能和势能: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变化
- 能量守恒:系统总能量守恒的条件
6. 机械振动
- 机械振动的特点和描述
- 简谐振动:周期、频率和振幅的关系
- 力的振幅和频率与物体的振幅和频率的关系
以上是高中物理力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
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点经典总结

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点经典总结1. 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或形状。
- 力的单位是牛顿(N)。
2.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 物体的惯性决定了其运动状态。
3.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 力等于物体质量乘以加速度:F = ma。
- 加速度与施加力的方向相同,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4.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 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5. 动量- 动量是物体运动的属性,与质量和速度有关。
- 动量的大小等于物体质量乘以速度:p = mv。
- 动量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6. 力的合成- 若多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则其合力等于各力矢量的矢量和。
7. 加速度- 加速度等于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率:a = Δv / Δt。
8. 重力- 重力是地球吸引物体的力,大小等于物体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Fg = mg。
9. 弹簧力- 弹簧力是弹簧受拉伸或压缩时的力。
- 弹簧力的大小等于弹簧常数乘以变形长度:Fh = kΔx。
10. 摩擦力- 摩擦力是物体相对运动时的阻力。
- 静摩擦力小于或等于fmax = μsN,动摩擦力小于或等于f = μkN,其中μs和μk分别为静摩擦因数和动摩擦因数,N为垂直于接触面的压力。
11. 斜面运动- 斜面上物体的运动可分解为平行于斜面和垂直于斜面方向的运动。
- 平行于斜面方向的受力:F平= mgsinθ,垂直于斜面方向的受力:F垂= mgcosθ,其中θ为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
12. 圆周运动- 圆周运动物体的加速度方向指向圆心,大小等于速度的平方与半径的比值:a = v²/r。
- 圆周运动物体存在向心力,大小等于质量与向心加速度的乘积:F向心 = ma = mv²/r。
以上是高中物理力学的主要知识点经典总结,掌握这些知识将有助于理解和解答与力学相关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力 物体的平衡
一、 物体的受力分析:场力 弹力 摩擦力
1场力:重力 电场力 磁场力
2弹力:(1)产生条件:A 接触;B 发生形变。
(2
例1: 例2:
(3)大小:Kx F = (有关弹簧弹力的计算)
例1:如图所示,AB 两物体的质量均为m ,求弹簧秤的示数是多少?
若B 物体质量为M 且m M >,则弹簧秤示数为多少?
例2:劲度系数为2k 的轻弹簧,竖直放在桌面上,上面压一质量为m 的物块。
另一劲度系数为1k 的轻弹簧,竖直的放在物块上,其下端与
物块上表面连接在一起,要想使物块在静止时下面弹簧受物重的2。
应将上面弹簧的上端A
3摩擦力:(1)产生条件:A 接触不光滑 B 正压力不为零
C 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2)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或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3)分类:静摩擦力:随外力的变化而变化 M s f f ≤≤0
滑动摩擦力:N f μ=
M f f ≤
例1:(94)如图所示,C 是水平地面,A 、B 是两个长方形木块,F
B
是作用在物块B 上沿水平方向的力,物体A 和B 以相同的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
由此可知, A 、B 间的动摩擦因数1μ和B 、C 间的动摩擦因数2μ有可能是
A 01=μ;02=μ
B 01=μ;02≠μ
C 01≠μ;02=μ C 01≠μ;02≠μ
例2:如图所示,ABC 叠放在一起放在水平面上, 水平外力F 作用于B 。
ABC 保持静止,则ABC 所 受摩擦力的情况?若水平面光滑有怎样?
二、 物体的平衡(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
0=∑F
0=∑X F
0=∑Y F
三、 力矩平衡:L F M ⨯=(L 为固定转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平衡条件:0=∑M 逆顺=M M
四、 力的合成:
判断三力是否平衡?21321F F F F F +≤≤-
第二章 直线运动总结
一、基本概念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
平动:物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这种运动叫平动。
转动:物体上各部分都绕圆心作圆周运动。
2.位移与路程
位移:物体运动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矢量) 路程:物体运动所走的真实轨迹。
(标量)
3.速度和速率
速度: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时间
位移
速度=
(矢量) 速率: 时间
路程
速率=
(标量) 匀速直线运动中,位移=路程 速率是速度的大小。
0→∆t 时 位移≈路程 即时速率是即时速度的大小。
4.加速度:(1)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t
V
a ∆= (定义式)(矢量)
思考:a 与V 是否有必然联系?(a 与V 无关,a 与V ∆呢?)
a 与合F 有关 m
F
a = (决定式)——本质
(2)矢量 方向取决于合外力。
a 与V ∆方向一致,而与V 无关。
例如:平抛
二、运动的分类:
1.匀速直线运动:0=a t S V = V 的大小方向都不变
2.变速直线运动: 一般取0V 方向为正方向:
匀变速直线运动: C a =>0 a 与0V 同向 匀加速运动 C a =<0 a 与0V 反向 匀减速运动 非匀变速直线运动:C a ≠>0 a 与0V 同向 变加速运动 C a ≠<0 a 与0V 反向 变减速运动 三、基本公式和重要推论: 1.基本公式: at V V t +=0
2021
at t V S +=
aS V V t 2202
=- 2
0t
V V V +=
2.推论 ①平均速度 t S V = (定义式)
匀速运动:V 恒定 V V = ; 匀变速运动:2
02t t
V V V t S V =+==
变速直线运动:t
S V =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一、 基本概念
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一切物体总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为止。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时,速度的大小、方向都要发生变化,产生加速度。
—— 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惯性: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1) 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状态)下都具有惯性。
(2) 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大、则惯性大。
① 当物体不受外力时:惯性表现为保持运动状态不变;
② 当物体受到外力时:惯性表现为改变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
例1:在相同牵引力的作用下
空车(1m ) v →0 v m t F 11∆=⋅ 货车(2m ) v →0 v m t F 22∆=⋅
21t t <
2. 牛顿第二定律:
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方向为合外力
的方向。
m
F
a =
ma F = ⇒ 合ma F =∑ x x ma F =∑
y Y ma F =∑
力与加速度:(力指合外力) 同向性:a 与F 方向相同
瞬时性:a 与F 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增大,同时减小
同体性:反应同一物体的两个物理量
③独立性:物体受几个外力作用,在一个外力作用下产生加速度只与此外力有关,而与其它力无关,合加速度与合力有关
第四章 曲线运动
一. 基本概念
1.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的条件
直线运动:所受合力的方向与初速度始终同一直线,或物体合力为零。
曲线运动:所受合外力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
(即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有夹角。
)
注意: 曲线运动的加速度和合外力的方向总是指向曲线的凹侧
2.研究曲线运动的一般方法——分解为简单的直线运动
1)两匀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仍为匀速直线运动
2)两个分运动,一个是匀速直线运动,另一个是变速直线运动,则和运动必定是变速运动(可分为两运动在同一直线合两运动不在同一直线两种情况)
3)如果两分运动都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则合运动也是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3.平抛运动
平抛运动通常分解为 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
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
4.任何一种曲线运动都是变速运动。
二. 圆周运动
1.描述圆周运动的基本物理量:
1)线速度v :质点沿圆弧运动的快慢(切线方向)
v =
t s = T
R π2 单位:m/s 2)角速度ω:质点绕圆心转动的快慢(由方向不研究)
ω= t θ = T
π
2 单位:rad/s
3)周期T :质点沿圆周运动一周所用时间 s 4)频率f :单位时间转的圈数 Hz
5)向心力:总是指向圆心,方向时刻在变 只改变速度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 6)向心加速度:描述线速度方向改变快慢。
7)线速度、角速度、向心加速度的关系 r v *=ω r
v r a n 2
2
==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