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课文21《古诗三首:出塞》语文S版

合集下载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三首》《出塞》《示儿》《题临安邸》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x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三首》《出塞》《示儿》《题临安邸》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x
作者的感情所在。 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什么?你又怎么读这首诗?
4
语文(S)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1 古诗三首
6.小结。
这首诗,作为一份遗嘱,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一个
人在病榻弥留之际,回首平生,百感交集,环顾家人,儿女
情深,要抒发的感慨,要留下的话语,是千头万绪的。而诗
人却不说别的家常话,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只叮嘱
做事认真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以这一环节设计“结合具体的
五、课堂小结
生活事例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你是怎么理解父亲做人的道理的?实际生 的内容,是学生走出课本的过
活中的生意人都是文中父亲那样的吗?结合具 程,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表达能
体的生活事例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力。
5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11 吆喝
句诗?还有不同的读法吗?说说为什么这么读?
其他古诗,在于学
引导学生体会出:这两句诗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 生多积累。
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
穷。
你能把诗中隐含的意思读给大家吗?
总结学法:你是怎样体会出句子深层的含义?(先看字
面上的意思。再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的深层含义。)
在本课教学设计时,从“课前阅读——识字写字——理解感悟——课后练习” 的思路着手,立足于让学生掌握“读古诗,有韵味;知作者,解诗题;明诗意, 悟诗情”的古诗学习方法,在学会本首诗的同时会学其他的古诗,适当拓展,给 学生以应用的机会,在应用中逐步形成学习古诗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秦、邸、熏、汴”,会写“秦、邸、熏、杭、 汴”。
上河图》了解到当
(2)体会“直把杭州作汴州”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三首》《出塞》《示儿》《题临安邸》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3e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三首》《出塞》《示儿》《题临安邸》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3e

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五年级下册课文:21 古诗三首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课所选的三首古诗,《出塞》选自《全唐诗》,是边塞诗中的名作,被誉为唐诗中边塞诗第一,作者是唐朝诗人王昌龄。

《题临安邸》选自《宋诗纪事》,是南宋诗人林升在杭州一家旅店的墙壁上题写的。

《示儿》是南宋诗人陆游临终前的遗嘱。

三位诗人在他们的诗中都表现了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本课教学设计时,从“课前阅读——识字写字——理解感悟——课后练习” 的思路着手,立足于让学生掌握“读古诗,有韵味;知作者,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的古诗学习方法,在学会本首诗的同时会学其他的古诗,适当拓展,给学生以应用的机会,在应用中逐步形成学习古诗的能力。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秦、邸、熏、汴”,会写“秦、邸、熏、杭、汴”。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这三首诗,默写《示儿》。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1.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他忧国忧民的诗篇等。

2.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③品读悟情A.秦时明月汉时关:明月、边关简单的叙述与勾勒,没看出怎么绝妙呀?再读读,看你有什么新发现?教师补充资料:(展示课件第四屏)教师小结: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时、汉时”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B.万里长征人未还。

在这句诗中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再次回归到古诗的韵味上来,读出感情,是有韵教师小结:诗人就是这样,把我们带到万里以外的边塞,味的更高要求。

引进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去回忆、体验、思考战争给秦、汉以来近千年历代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教师引导:既然战争造成了人民共同的悲剧。

那么,怎样来制止、结束这个悲剧呢?你还听到什么?你怎样读这两句诗?还有不同的读法吗?说说为什么这么读?引导学生体会出:这两句诗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三首》《出塞》《示儿》《题临安邸》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3s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三首》《出塞》《示儿》《题临安邸》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3s
3.教师引导全班交流,共同回顾。
108
注意:教师可以请学生在小组内提出自己觉得欠缺的地方,请大 家帮助。
二、日积月累 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然后谈谈各自对这些成语的理解。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给成语分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正确使用 这些成语。
2.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一个成语,运用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3.请学生在摘抄本上,分类摘记一些自己喜欢的成语。 三、展示台 1.组织学生读课外阅读中令人感动的文章,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并说 说自己的收获与体会。 2.教师根据口语交际和习作中的了解,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 多分析归纳习作中的表达方法。 四、成语故事 1.阅读成语故事,想想讲了什么,成语的寓意何处? 2.交流: (1)故事讲了什么,“程门立雪”的寓意是什么? (2)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3.分组讲讲你课外收集到的成语故事。然后把评出的故事大王推荐给全 班同学。 4.全班交流收集到的成语故事。 5.总结: 俗话说,积少成多,积沙成塔。徜徉在成语故事里,品读着精妙的语言
求。
3.明诗意,悟诗情。
(1)明诗意
让学生课前
① 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小组学习、与老师交流等方 有 意 识 地 去 收 集
法学习了解这首诗的意思。(板书:明诗意)
资料,课堂上师生
②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一起交流。
③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明诗意的过
首句是描写两种不同事物(明月、边关)和分属于两个 程,就是让学生自
作者的感情所在。 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什么?你又怎么读这首诗?
4
语文(S)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1 古诗三首
6.小结。
这首诗,作为一份遗嘱,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一个

最新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三首》《出塞》《示儿》《题临安邸》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

最新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三首》《出塞》《示儿》《题临安邸》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

(二)有感情读两首古诗。 1. 学生齐读《题临安邸》。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 的心?
2. 学生齐读《示儿》。透过这临终嘱托,你感受到诗人
5
语文(S)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1 古诗三首
一颗怎样的心? 3.这是两首各不相同的古诗,最大的相同点是什么?那
颗忧国忧民的心是完全相同的。(板书:忧国忧民) 四、作业 背诵古诗。默写《示儿》。
首句是描写两种不同事物(明月、边关)和分属于两个 不同的时代(秦、汉)。这句诗的意思是:明月照耀着边关,
明诗意的过 程,就是让学生自 读自悟、提问、交
自秦汉时一直如此,至今没有什么变化,而边患依旧没有消 流、解疑,形成学
除。 第二句是哀叹远离家乡的士兵不能回归故乡和家人团
聚。 第三、四句:假如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戍守边关,匈奴的
人却不说别的家常话,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只叮嘱
儿子们家祭时别忘了把“北定中原”的胜利消息告诉他。让
我们满怀激情地齐声背诵这首古诗。
(二)学习《题临安邸》
由陆游盼统
1.过渡:就在诗人直到死还盼望统一时,那些南宋王师 一 过 渡 到 当 时 的
干什么去了?(全班齐读《题临安邸》)
统治者的所作所
那个南宋皇帝又干什么去了?(全班齐读《题临安邸》) 为,引导学生探究
三、作业
背诵古诗、写生字。
3
语文(S)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1 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着重于应用 学到的方法。
(一)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 比较异同,为
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教师板书诗题: 悟诗情奠定基础。
《题临安邸》《示儿》) 指名朗读古诗。

课文21《古诗三首出塞》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课文21《古诗三首出塞》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2.让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通过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改进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本节课的教学策略旨在通过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通过教学策略的实施,让学生深刻理解诗文内容,领悟诗文主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爱国情怀。
3.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的爱国情怀是如何体现在诗文中的?
(三)小组合作
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深入学习和讨论。
2.小组内讨论诗文的意象、韵律、情感等,共同解决问题。
3.小组间进行分享,互相学习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四)反思与评价
1.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思考自己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学习讨论,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深入学习和讨论。小组内讨论诗文的意象、韵律、情感等,共同解决问题。小组间进行分享,互相学习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思考自己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改进能力。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过程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通过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等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领悟诗文主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爱国情怀。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三首》《出塞》《示儿》《题临安邸》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3p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三首》《出塞》《示儿》《题临安邸》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3p

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五年级下册课文:21 古诗三首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课所选的三首古诗,《出塞》选自《全唐诗》,是边塞诗中的名作,被誉为唐诗中边塞诗第一,作者是唐朝诗人王昌龄。

《题临安邸》选自《宋诗纪事》,是南宋诗人林升在杭州一家旅店的墙壁上题写的。

《示儿》是南宋诗人陆游临终前的遗嘱。

三位诗人在他们的诗中都表现了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本课教学设计时,从“课前阅读——识字写字——理解感悟——课后练习” 的思路着手,立足于让学生掌握“读古诗,有韵味;知作者,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的古诗学习方法,在学会本首诗的同时会学其他的古诗,适当拓展,给学生以应用的机会,在应用中逐步形成学习古诗的能力。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秦、邸、熏、汴”,会写“秦、邸、熏、杭、汴”。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这三首诗,默写《示儿》。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1.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他忧国忧民的诗篇等。

2.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③品读悟情A.秦时明月汉时关:明月、边关简单的叙述与勾勒,没看出怎么绝妙呀?再读读,看你有什么新发现?教师补充资料:(展示课件第四屏)教师小结: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时、汉时”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B.万里长征人未还。

在这句诗中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再次回归到古诗的韵味上来,读出感情,是有韵教师小结:诗人就是这样,把我们带到万里以外的边塞,味的更高要求。

引进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去回忆、体验、思考战争给秦、汉以来近千年历代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教师引导:既然战争造成了人民共同的悲剧。

那么,怎样来制止、结束这个悲剧呢?你还听到什么?你怎样读这两句诗?还有不同的读法吗?说说为什么这么读?引导学生体会出:这两句诗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三首》《出塞》《示儿》《题临安邸》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3h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三首》《出塞》《示儿》《题临安邸》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3h

语文(S)教学设计教 材:语文(S)五年级下册课 文:21 古诗三首板 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课所选的三首古诗,《出塞》选自《全唐诗》,是边塞诗中的名作,被誉为唐诗中边塞诗第一,作者是唐朝诗人王昌龄。

《题临安邸》选自《宋诗纪事》,是南宋诗人林升在杭州一家旅店的墙壁上题写的。

《示儿》是南宋诗人陆游临终前的遗嘱。

三位诗人在他们的诗中都表现了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本课教学设计时,从“课前阅读——识字写字——理解感悟——课后练习”的思路着手,立足于让学生掌握“读古诗,有韵味;知作者,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的古诗学习方法,在学会本首诗的同时会学其他的古诗,适当拓展,给学生以应用的机会,在应用中逐步形成学习古诗的能力。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秦、邸、熏、汴”,会写“秦、邸、熏、杭、汴”。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这三首诗,默写《示儿》。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1.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他忧国忧民的诗篇等。

2.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第一课时一、导入本单元的主题为什么称为“赤子情怀”,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赤子怎样的情感呢?二、新课(一)复习过去学习古诗的口诀“读古诗,有韵味;知作者,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二)运用这些方法学习古诗学习《出塞》。

1.读古诗,有韵味。

(1)读正确、通顺。

(板书:读古诗)(2)读出古诗的韵律。

(板书:有韵味)。

2.知作者,解诗题。

(1)诗题“出塞”是什么意思?(2)介绍诗人:出示资料:(展示课件第三屏)3.明诗意,悟诗情。

(1)明诗意① 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小组学习、与老师交流等方法学习了解这首诗的意思。

(板书:明诗意)②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③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首句是描写两种不同事物(明月、边关)和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秦、汉)。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三首》《出塞》《示儿》《题临安邸》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p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三首》《出塞》《示儿》《题临安邸》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p

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五年级下册课文:21 古诗三首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课所选的三首古诗,《出塞》选自《全唐诗》,是边塞诗中的名作,被誉为唐诗中边塞诗第一,作者是唐朝诗人王昌龄。

《题临安邸》选自《宋诗纪事》,是南宋诗人林升在杭州一家旅店的墙壁上题写的。

《示儿》是南宋诗人陆游临终前的遗嘱。

三位诗人在他们的诗中都表现了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本课教学设计时,从“课前阅读——识字写字——理解感悟——课后练习” 的思路着手,立足于让学生掌握“读古诗,有韵味;知作者,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的古诗学习方法,在学会本首诗的同时会学其他的古诗,适当拓展,给学生以应用的机会,在应用中逐步形成学习古诗的能力。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秦、邸、熏、汴”,会写“秦、邸、熏、杭、汴”。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这三首诗,默写《示儿》。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1.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他忧国忧民的诗篇等。

2.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③品读悟情A.秦时明月汉时关:明月、边关简单的叙述与勾勒,没看出怎么绝妙呀?再读读,看你有什么新发现?教师补充资料:(展示课件第四屏)教师小结: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时、汉时”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B.万里长征人未还。

在这句诗中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再次回归到古诗的韵味上来,读出感情,是有韵教师小结:诗人就是这样,把我们带到万里以外的边塞,味的更高要求。

引进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去回忆、体验、思考战争给秦、汉以来近千年历代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教师引导:既然战争造成了人民共同的悲剧。

那么,怎样来制止、结束这个悲剧呢?你还听到什么?你怎样读这两句诗?还有不同的读法吗?说说为什么这么读?引导学生体会出:这两句诗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温故知新
1、师:同学们,我们三年级学过了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谁来背诵?
我们一起背诵《从军行》。

(出示该诗,并配边塞图片)谁来说一说学了这首诗后的体会吗?(边塞的的荒凉、孤独、寂寞战士杀敌的勇猛)
师:边塞戈壁,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荒凉孤寂。

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勇士为了祖国的安宁,守卫着这边关。

保卫着这边关。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年轻的诗人来到西域游历,看到了边塞的风光,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于是,他挥笔写下了《从军行》《出塞》。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被历代诗评家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的《出塞》。

点击课件,板书课题:出塞,齐读课题。


二、知道诗题,了解诗人。

说说学习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三、读通诗歌,理解诗意,悟出诗情。

1、出示整首诗
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出塞》这首诗。

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

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

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诗歌读通顺。

指名读,齐读。

读出节奏,而且要尽可能地读出诗的味道来。

谁再来读一读,(指名读,师评价)
2、知道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还要读出诗的味道。

(生齐读)
3、学习前两句
(1)师:同学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
(板书:明月,边关,)
(2)(讲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的写法。

明月照着秦汉时期的边关)觉得这是怎样的边关?(荒凉,冷清,孤独,寂寞)
(3)夜深了,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的边关,提起这明月,我们就会想起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描写明月的诗句,请看:(出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4)引导学生体会明月中暗含的情思:
大诗人李白这样写明月——
大诗人杜甫这样写明月——
诗人白居易这样写明月——
大政治家王安石这样写明月——
(5)大家一定能够发现,诗人笔下的明月与什么联系在一起?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6)体会明月与思念情感。

是啊,远离家乡和亲人,守卫边关的将士们把思乡之苦,怀念亲人之情都寄托在了这一轮皎皎的明月上。

他们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吗?他们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吗?(不能)所以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万里长征人未还。

(生齐读)(戍守边塞的将士还没有回来。


从秦朝到汉朝再到唐朝,经历了多少年?(八百多年,将近一千年)
出示秦朝——————汉朝——————唐朝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2年公元618年
(7)理解边塞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边读边悟,体会战争的残酷。

将近一千年过去了,明月仍然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依旧是秦汉时的边关,时光穿越千年,不变的是什么?(明月,边关)
在遥远的边塞,还有什么没变?(引导说出,还有战争没变)
这就是边塞的战争,出示: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唐)陈陶《陇西行》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凉州词》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唐)王昌龄《塞下曲》)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战争的残酷,守关将士的痛苦)
(8)千百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将士,他们离家万里,长途跋涉来到边关,有多少人回去了?(指名说,引出“人未还”)
一个人未还,包含了多少无奈和心酸。

人未还,人为什么没有回来?(引导学生说出,战死沙场,终老边关)
守卫边关的将士面对明月,面对边关,面对着长年残酷的战争和恶劣的环境,他们怎能不怀念故乡,怎能不思念亲人。

我们一起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9)、面对着这一轮明月,守关将士的亲人又在做什么呢?(引导学生想象,感受战争带给人们的苦难。


(出示:白发苍苍的父母,遥望边关__________________
勤劳善良的妻子,遥望边关__________________
天真无邪的孩子,遥望边关__________________)(师指名说)
师:用上诗句说一说,可以改一改诗句。

假如你是守关将士白发苍苍的老父亲,
(引导学生说出)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儿未还)
假如你是守关将士勤劳善良的妻子,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夫未还)
假如你是守关将士天真无邪的孩子,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父未还)
假如你是守关将士亲如手足的兄弟,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兄
未还)
师:千百年来,不计其数的守关将士啊!他们苦守着边关,守望着明月,一遍遍嗟叹,一起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千百年来,不计其数的守关将士的亲人,他们遥望边关,守望明月,一遍遍呼唤着,一起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0)、天伦之乐不能享,儿子孝道不能尽,明明有家不能回。

都是因为这战争啊!同学们,读到这儿的时候,你的心情仅仅是悲哀吗?(引出对战争的痛恨;愤怒)
4、学习后两句,感受期盼
(1)、俗话说,国难思良将,在战争频繁的边塞,守关将士也在盼望:(师读并出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他们在盼望谁呢?(指名说,汉代飞将军李广)
(3)出示李广的资料
(林暗草惊,将军夜挽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梭中。

————(唐)卢纶《塞下曲》
汉武帝时,李广为右北平郡太守当时这一带常有老虎出,危害人民,出于为民除害,李广经常带兵出猎一日,李广狩猎回来,路过虎头石村,已是夜幕降临时分,月色朦胧.这里怪石林立,荆棘丛生,蒿草随风摇曳,刷刷作响,行走间,突然发现草丛中有一黑影,形如虎, 似动非动,这时,李广让士兵闪过,拉弓搭箭,只听“嗖”的一声,正中猎物,于是策马上前察看,当正要搜取猎物时,不觉大吃一惊,原来所射并非一虎,而是虎形巨石,仔细一看,箭头已经插入石头中.这时随从也围拢过来观看,均赞叹不已. 事后,当地百姓闻听此事更加敬慕,匈奴也闻风丧胆,多年不敢入侵.)
(4)李广是一位什么样的将军?(英勇善战,勇猛无比)
正是因为李广英勇善战,让匈奴闻风丧胆,不敢南下银山入,侵汉朝的边疆,我们一起来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你读懂了什么?(生自由说)
(5)师:是啊!要是汉朝的李将军在,胡人——不敢度阴山
师:要是李将军在,边关——就会有安宁
师:要是李将军在,将士——就能回家乡
师:要是李将军在,国家——也会更太平
师:要是李将军在,多好啊!这是千百年来无数守关将士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千百年来无数守关将士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6)同学们,守卫边关的将士们虽然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虽然他们生活艰苦,九死一生,虽然他们也有着对战争的憎恨,对朝廷的埋怨,但是他们仍然希望像李广那样的将军能够到来,带领他们英勇奋战,守卫边关,也让侵略者不敢度过阴山侵犯唐朝边境。

你又想到了什么?(守边将士建功立业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
(8)、师:这就是边塞诗共有的特点,悲凉之中流露出壮美,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气概。

(9)思念亲人的哀怨、保家卫国的壮志,就这样交织在一起,化作了王昌龄的《出塞》,让我们再一次深情诵读。

四、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①品味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②你会怎样读,表达出诗人这复杂的情感?自己读,指名读,背诵。

六、总结学法,拓展阅读
①总结学法:回忆我们刚学的古诗,我们怎么学的?
②你能试着用刚刚学到的方法分小组选读其中一首古诗,试着品一品这首诗,感受诗人的情感吗?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留,
春风不度玉门关。

板书设计
出塞王昌龄
明月边关悲
思良将建功业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