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河北省中考古诗词复习二.doc
2013届中考语文复习方案课件(河北专版):(共6个PPT,全套20课时)-2

第8课时┃ 冀考命题探究
3.所提供的材料有时候也可能是一个或者若干生活现象组 合而成的材料,说明性、议论性、记叙性文字都有可能。叙述 性材料,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重要信息;议论性 材料,关键是要先找到其论点;说明性材料,则要抓住其对象 特征、范围等;若是几层意思并列,就要归纳这几层意思的共 同性或实质性。这种材料往往有若干条信息让考生去筛选和概 括,所以要仔细审读,分别把主要信息提取出来加以概括。
第8课时┃ 冀考命题探究
冀考命题探究
考纲展示
根据要求提取文字材料的重要信息,说明、归纳图表所反 映的主要内容,并形成自己的认识。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 教育网 -
第8课时┃ 冀考命题探究 命题规律
1.信息的提取与概括是中考中常见的语言运用题,它要求 考生在读懂材料之后,把最核心的信息提取出来进行有机组合, 并要求简明扼要。所提供的材料一般都是新闻报道,所答内容 都有字数限制。 2.信息提取与概括题考查的是考生的信息捕捉筛选能力和 语言归纳概括能力。出题的方式不外乎以下三种:给新闻拟标 题,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将新闻内容概括成一句话新闻。看 似是三种题型,实质是一样的,都需要将材料的主要内容高度 浓缩,其中拟标题的要求相对要更高一些,需要更加精练和简 洁。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 教育网 -
第8课时┃ 冀考真题体验
[解析] 本题是一道漫画题。分析漫画的画面是解题的 重要环节。漫画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对表达漫画的寓意 有提示作用。本题说明时不要遗漏“书的下面露出三双脚 ”这个细节,它也是提炼观点的金钥匙。本题要求用说明 性语言简介画面内容,这是一个限定条件。要有条理地进 行说明,把画面说明白。
2013年中考试语文题分类汇编古诗词

四)水调歌头xx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词中由出尘之想转向入世情怀的过渡句是,。
2.“,”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词人由心中有所,到心胸,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过程。
3.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简析“转朱阁,低椅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五)xxxx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选择赏析有误的一项:()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一联前一句写出作者一见泰山时的兴奋和惊叹仰慕之情;后一句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细望中所见的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C.“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一句蕴涵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D.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由远及近,时间是从朝到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2.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A.—二句写远眺之色。
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表现了诗人初见泰山时激动喜悦、惊叹不已的心情。
B.三四句写近望之势。
着一钟”字,写大自然格外倾情,特设泰山奇景:挺拔的山峰使得山南山北,一明一暗。
【河北专用】中考篇 初中语文中考二轮复习 专题06 古诗词鉴赏 (原卷版)

初中语文中考二轮复习专题06 古诗词鉴赏课标要求对记诵积累有具体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背诵优秀诗文80篇。
能正确理解并默写要求背诵的诗文名句;掌握古诗文有关的文体和文学知识;正确划分浅易古诗文的朗读节奏;初步鉴赏浅易的古诗词。
技巧策略诗词鉴赏考查学生对课外古诗词的阅读和鉴赏。
所考查的对象侧重于诗词曲的理解,主要题型在于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作者的情感,以及重点诗句、字词的理解和把握。
答题策略:(1)描绘画面,分析意境:方法:抓住主要景物,运用联想和想象,加以扩展再现,再用一两个双音节词准确地概括画面的特点、情调、氛围即可。
常用词语有:孤寂、冷清(凄清、冷寂、凄凉)、恬静(恬淡、幽静、静谧)、优美(清幽、清新、秀丽)、雄浑壮阔、萧瑟、肃穆等。
意境常见的表达一般用二个双音节词,共四个字,例如:雄浑壮丽、幽清明净、沉郁孤愁、和谐静谧、开阔苍凉、高远辽阔、孤寂清冷、清新明丽、肃杀荒凉、朴素自然、清新飘逸、华美艳丽、雄健高昂、悲壮苍凉、生机勃勃、萧瑟凄清、繁华热闹、雄浑壮丽、迷蒙飘渺等。
(2)表达技巧:抒情方式:a.直接抒情(直抒胸臆)b.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物抒怀、托物寓理、感物伤怀等)表现手法:烘托(反衬)、对比、象征、联想、想象、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用典、白描、言此及彼、意在言外、由远及近、由上而下、远望近观等。
修辞手法: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对偶、设问、反复、反问、互文等。
(附解题格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答题思路:准确指出写作手法;结合诗句分析写作手法;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对象的什么特点;分析表达技巧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或揭示了什么道理。
注:诗词中表达技巧大多借助于对名句进行赏析(3)赏析语言答题思路: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中考语文复习汇总

例二: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位于太行山深处。这里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我 们到此,真有点儿臵身于世外桃源的感觉。 B.在一次大型电视诗歌朗诵会上,殷之光先生声情并茂的朗诵,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 所有观众,赢得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 C.今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发生了强烈地震,房片倒塌,交通阻塞,通讯中断。灾后的 芦山,重建工作千头万绪,百废俱兴。 D.由希腊引发的欧债危机迅速蔓延到欧洲其他国家,但我们有理山相信,只要相关各 国共同努力,攻坚克难,定会迎来柳暗花明的一天。(2013中考题) 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部文学名著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不少形象个性鲜明,血肉丰满,呼之欲 出,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由于环境受到严重污染,这个曾经风光秀丽、游人如织的著名风景区,近年来,已经 无人问津了。 C、阳平镇有一处大型的露天蔬菜批发市场。这里每天门庭若市,来来往往的人们忙着购 买各种新鲜蔬菜。 D、经北京市公安部门的全力侦破,轰动一时的故宫文物失窃案终于水落石出,出人意料 的是偷窃文物者竟然是一个普通游客。(2012中考题)
例一: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抖擞 姣洁 冲耳不闻 锲而不舍 B.轻捷 暄闹 因地治宜 吹毛求疵 C.震憾 茏统 蓦然回首 郑重其事 D.摧毁 恭敬 与日俱增 无动于衷 例二: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光阴cuó tuó( )( ),世界喧xiāo( ), 我自己要警惕,在人生旅途上保持一封童趣和闲心是不容 易的。如果哪一天我只是埋头于人生中的种种事务,不再 有兴致扒在车窗旁看沿途的风光,倾听内心的音乐,那样 便gū( )负了人生这一趟美好的旅行。
字音部分复习要点
2013年中考总复习古诗文阅读训练

2013年中考总复习古诗文阅读训练一、(一)景公出游于寒途,睹死胔①,默然不问,晏子谏曰:‚昔吾先君桓公出游,睹饥者与之食,睹疾者与之财,使令不劳力,籍敛不费民。
先君将游,百姓皆说曰:‘君当幸游吾乡乎?’今君游于寒途,据四十里之氓,殚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饥寒冻馁,死胔相望,而君不问,失君道矣。
财屈力竭,下无以亲上;骄泰奢侈,上无以亲下。
上下交离,君臣无亲,此三代之所以衰也。
今君行之,婴惧公族之危,以为异姓之福也。
‛公曰:‚然!为上而忘下,厚籍敛而忘民,吾罪大矣!‛于是敛死胔,发粟于民,据四十里之氓,不服政期年。
公三月不出游。
(二)景公游于寿宫②,睹长年负薪者,而有饥色。
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
今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治国之本也。
‛公笑,有喜色。
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
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无室者,论而共秩焉。
‛公曰:‚诺。
‛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注]①胔[zì]:带有腐肉的尸骨②战国时齐国的离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先君将游,百姓皆说.曰(通“悦”,高兴) B.殚.财不足以奉敛(害怕)C.上无以亲.下(爱护) D.而恩无所不逮.(到,及)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A.睹饥者与之.食孤之.有孔明B.为上而.忘下学而.时习之C.殚财不足以.奉敛以.光先帝遗德D.睹长年负薪者.得道者.多助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①为上而忘下,厚籍敛而忘民,吾罪大矣!②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
4.根据甲乙两文,你认为晏子是怎样一个人。
(4分)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5分)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潭影空人心”中的“空”字,含义丰富,请分析有何丰富之处。
2013年全国各省中考古诗词默写(PDF版含答案)

!!""""""""""""""""#$%&'()*+,!"#$%&'()*+
!#""""""""""""""""#./01234!,-.-/01*+
!$"5678#"""""""""""""""!234.56789:*+
!%""""""""""""""""#9:;<=>?@!;<=./>?8@ABCD+
mnopqrsX_
!"#$#%&'()
Xtuvwx_
!*+,-./0()
yzA{|E}X_
!123,456789)
X~X_
!:;$<=>?@ABC9)
./
!"#$%&'()
$"#01234+/ !*+,-./()
%"#567.8+/
0123-45678)
&"#+9:;<=>?/
09:$;<=8)
'"#+@ABCDEF/
2013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解析版)

2013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与解析(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第一部分(1~6题24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共4分)傍晚时分,到达昆明。
天正下着蒙蒙细雨,整个春城犹如披上了轻纱,显得格外妩媚..。
我们到达宾馆时,热情的主人早已在那里等候。
寒暄.了一阵,主人便情不自禁地谈起了西山,激起了我们强烈的向往之情。
待主人告别后,我迫不急待地推开了临街的窗子,只见远处的街灯发出柔和的光,重峦迭嶂的西山隐约可见,四周笼罩在一片温馨之中。
啊,多么令人陶醉的春城之夜!(1)根据要求检索上面这段文字中加着重号的字。
(2分)①用音序检字法查“媚”:先查音序,再查音节。
②用部首检字法符“暄”:先查部首,再查画。
(2)上面这段文字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2分)①应改为②应改为2.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了。
(6分)(1)惜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毛泽东《沁园春雪》)(2)复自贫妇人,,,左臂悬敝筐。
(白居易《观刈麦》)(3)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诸葛亮《出师表》)3.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位于太行山深处。
这里环境优美,民风淳朴。
我们到此,真有点儿置身于世外桃源....的感觉。
B.在一次大型电视诗歌朗诵会上,殷之光先生声情并茂....的朗诵,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所有观众,赢得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
C.今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发生了强烈地震,房片倒塌,交通阻塞,通讯中断。
灾后的芦山,重建工作千头万绪,百废俱兴....。
D.由希腊引发的欧债危机迅速蔓延到欧洲其他国家,但我们有理山相信,只要相关各国共同努力,攻坚克难,定会迎来柳暗花明....的一天。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序号处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3分)……………【】吕型伟先生说:“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①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②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③奉献,就是不能照顾个人的利害得失④求真,就是敢于坚持真理⑤创新,就是敢于独立思考⑥5.下列两则广告语都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2013年中小衔接资料之一诗文积累

一、2013年中考背诵诗文(文言文9篇:古诗19首。
中考卷第3题:分值10分)(一)、文言文共2篇:(考察三个基本考点的积累:诗人、篇名和内容)1.《论语》 八则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⑥.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⑦.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⑧.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陋室铭》 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二)、古诗共10首:1、《观沧海》 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4、《行路难》 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望岳》 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五、《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1、背景: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2、题解:《饮酒》是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首,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3、结构与内容分析(1)1—4句为第一层,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
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第三四句的自问自答揭开了谜底。
“问君何能尔”一句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主体客体化,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问下去,颇富情趣。
“心远地自偏”一句,以极为精练的语言,做出了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心远地自偏”,实际上是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更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2)5—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具体描写自己欣赏自然景物的悠然心境或心态。
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
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看见了南山。
不经意,即“悠然”,就好像自己的心早已和山融为一体了。
能达到这种境界,正是心灵自由而平静的美好结局。
在这样的心态中,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鸟,都显得那么美妙,那么富有人情,都能让人忘记周围的一切,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
但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因而作者只好“忘言”了。
当然“忘言”并非无言,一切已经尽在不言中了。
4、整体感知(1)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关键在“心远”二字,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
(2)全诗语言平淡,不加雕饰,似乎无意为诗,毫不费力,而诗情自然流出,韵味隽永。
5、中心:他描写农村风光的恬美和静穆,描写自己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劳动的乐趣和生活的美好,表达了对自然田园和淳朴农村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
6、全诗思想感情: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反映出作者厌恶官场腐败、决心归隐田园的人生追求。
7、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词:心远。
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8、诗中最能体现诗人隐逸生活情趣的一个词是“心远”或“悠然”(答出其中一个即可)。
诗中描写的景物突出了宁静、平和、闲适、恬淡特点。
9、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心远地自偏”以上四句的思想意蕴是什么?哪几句诗是写景的?表现了陶渊明弃官归田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强调归隐在心志不在形迹。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10、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1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问话朴实,回答深刻,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境界。
1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该怎么理解?“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改为“望”好不好?为什么?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
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写出了陶渊明宁静安详、安逸恬淡的心情。
“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看南山,山一下就扑进了他的眼帘。
所以这个“见”字用得非常好,“见”字的妙处在于无心,无意间偶见,才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
而“望”字确是有意为之。
苏东坡曾经说:如果把这个“见”南山改成“望”南山,则一片神气都索然矣。
“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
改成“望”不好,“见”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
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
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
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
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
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
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13、“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一句怎么理解?诗人在自家的菊园里采菊以佐酒,悠闲地抬起头来欣赏南山美丽的景色。
此句展示出诗人悠闲自得、热爱自然的的情感和旷达的心胸,最有妙处。
14、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三:“见”字妙在美景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充分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和生活15、“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所以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
“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
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
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16、谈谈你对“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理解此情此境中的田园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记了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了。
实际上,作者的真正意思是:这其中含有生活的真义,又何必去辨别、去用语言表达呢?17、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
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富有哲理,含蓄得表达了诗人陶醉自然、物我两忘的境界。
“真意”指自然情趣和人生的真谛。
18、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
19、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情此境中的田园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了。
实际上,作者的真正意思是:这其中含有生活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别、去用语言表达呢?写诗人悠闲自得的一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20、既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2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
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
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22、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这是一对富有哲理性的名句,从字面来看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其实诗人的真正意思是说:这其中含有生活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别、去用语言表达呢?23、“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在结构上的作用。
尔:这样。
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
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去体会、咀嚼。
24、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