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中考化学专题复习教案4

合集下载

江苏省常州市中天实验学校中考化学专题复习 试验与探究

江苏省常州市中天实验学校中考化学专题复习 试验与探究

中天实验学校专题复习——试验与探究 2011-5-181. 2010年4月28日某媒体题为“排污工程施工,毒气放倒三人”的报道,引起某兴趣小组同学的思考。

【提出问题】排污管道中的毒气有什么成分?【查阅资料】I.排污管道中的大部分有机物在一定条件下发酵会产生CO、CO2、H2S、CH4等。

Ⅱ.H2S气体能与CuSO4溶液反应生成黑色沉淀。

【提出猜想】小组同学对排污管道气含有上述气体中最少3种成分的猜想如下:猜想1:有CO、CO2、H2S;猜想2:有CO、CO2、CH4;猜想3:有CO、H2S、CH4;猜想4:有CO2、H2S、;猜想5:有CO、CO2、H2S、CH4。

【实验方案】小组同学共同设计了下图所示的装置并进行探究(夹持仪器已省略)。

【问题讨论】(1)如果A装置没有明显变化,则猜想成立;如果B装置没有明显变化,则猜想成立。

(2)在验证猜想l的实验中,装置C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若要进一步验证气体燃烧后的产物,操作是:迅速把烧杯倒过来,向烧杯内注入,振荡。

(3)要确证猜想5中是否有CH4,某同学认为图示装置有不足之处,需要在装置C与D之间加一个装置。

改进后,若气体燃烧,且D装置内壁出现,证明气体中一定含有CH4。

为了进一步确定气体中是否含有CO,可分别测定燃烧产物中H2O、CO2的质量。

其方法是:将燃烧产物依次通过盛有、的装置,分别称量吸收燃烧产物前、吸收燃烧产物后装置的质量,通过计算、分析得出结论。

1、【提出猜想】CH4 【问题讨论】(1) 2 3 (2) 吸收CO2 澄清石灰水 (3) 干燥水雾浓H2SO4(或CaCl2或无水CuSO4) NaOH溶液2.某化学小组发现一袋包装破损的漂白粉,同学们对其漂白作用是否失效产生了疑问。

【查阅资料】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是Ca(ClO)2、CaCl2和Ca(OH)2,其有效成分是Ca(ClO)2。

Ca(ClO)2可溶于水,漂白原理是:它在空气中发生反应:Ca(ClO)2+H2O+CO2=CaCO3+2HClO,HClO能使有色物质如品红溶液褪色。

初中化学_物质构成的奥秘 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物质构成的奥秘 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课》教学设计(一)课前自学任务单(二)课中助学任务单(三)课后悟学任务单作业:对于不会的题目,课下可以继续观看视频或请教同学和老师。

感悟做题和复习的方法。

《物质构成的奥秘》学情分析本单元知识点又多,又难,而且零散琐碎。

所以我复习时分为两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分散、详细的复习单个知识点;第二课时要求学生整合知识点,找到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成网络图。

再做大量的题目进行练习巩固达标。

我这节课是第二课时,学案设计的题量较大。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采用学生做完题后,直接下发答案,学生对答案,不会的先自己解决,在小组内请教同学解决,同学们解决不了老师最后解决。

甚至把一些难题讲解过程录成视频,供学生课下再学习。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课》效果分析《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初四第一轮复习,是初三第三单元的复习课。

前两个单元是从生活中了解几个化学反应的现象。

而从本单元开始,正式进入初级层次的化学学习,认识微粒:分子、原子、离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学习用化学符号表征物质以及如何计算。

如果本单元学不好的话,初四的化学方程式就不会。

所以本单元非常重要。

讲课反思时光飞逝,转眼又一届毕业生要进行中考。

中考之前又有一批老师准备中考攻略——复习课。

复习课设计的高效、有用与否,直接决定着学生考试的成败。

复习不是简单的知识重现,而是知识在心中的有机重组。

复习不是知识的强行灌输,而是在课堂搭建有利于交流的互动平台。

遵循这两个原则,我设计了《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课》。

我的复习课分为两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带领学生详细、具体的回顾学习每个知识点。

第二课时在课前,学生先通过课前自学任务单,先观看“物质构成的奥秘”中各个知识点间相互联系的简单视频,再动手去画一幅“物质构成的奥秘”的知识网络图,并练习解说自己的知识网络图。

第二天上课时,展示知识网络图。

先以六人小组为单位组内展示,评选出最优网络图。

再组间进行评选。

这时请每组设计出最优知识网络图的学生上台利用投影仪展示、并为大家讲解自己的网络图内容,之后组内的同学评价他的网络图之所以成为最优图的原因。

4.2化学与材料【中考化学专题复习】

4.2化学与材料【中考化学专题复习】

化合物 (CO 、CO 2、H 2碳酸盐除外) 无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 有机小分子化合物:如甲烷 、酒精 、葡萄糖 等有机化合物(有机高分子材料)班级 姓名 学号 使用时间:2012年 月 日 计划专题四 化学与社会发展4.2化学与材料【→热 性→热 性●有机合成材料: 特点合成纤维 棉、毛、合成纤维的鉴别应用区分热塑性塑料和热固性塑料塑料 应用有机合 白色污染的形成和防治措施成材料 特点合成橡胶应用化学合成材料的发展前景■使用合成材料的利弊:“白色污染”及环境保护⑴危害:①破坏土壤,污染地下水;②危害海洋生物的生存;③如果焚烧含氯塑料会产生有毒的氯化氢气体,从而对空气造成污染。

⑵解决途径① 使用塑料制品。

(现实中有哪些具体措施?);② 利用某些塑料制品,如塑料袋、塑料盒等;③使用 、 的塑料,如微生物降解塑料和光降解塑料等;④ 各种废弃塑料。

(废弃塑料的回收存在什么样的障碍?当前有什么较好的措施解决这一问题?)⑶塑料的分类是回收和再利用的一大障碍【我的疑惑】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一起解决。

料的出现是材料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下列属于有机高分子合成材料的一组是 ( )①家用保鲜袋;②不锈钢;③淀粉;④尼龙布;⑤汽车轮胎A .①④⑤B .②③④C .②③⑤D .只有①⑤[分析]不锈钢不属于有机物;淀粉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不是合成材料;家用保鲜袋、尼龙布、汽车轮胎都是有机高分子合成材料。

[解答]A[评析]要注意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合成材料。

例题2:目前,我国急待解决的“白色污染”通常指 ( )A .冶炼中的白色烟尘B .石灰窑的白色粉末C .聚乙烯等塑料垃圾D .废弃橡胶制品[分析] “白色污染”主要是指由废弃塑料带来的环境污染,废弃橡胶制品不属于“白色污染”。

[解答]C[评析]本题是“白色污染”的来源知识。

【中考练兵场】(总分55,自我测试 分,正确率百分比 %)1.(2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专题复习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物质的多样性复习指南本课时复习主要解决以下问题:1.认识物质的三态变化及其转化2.能从元素组成上认识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3.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4.知道无机化合物可以分成氧化物、酸、碱、盐5.认识物质的多样性物质分类是中考必考的考点,多以填空题和选择题出现.考察难度不大,大都属于基础题。

一.混合物与纯净物2.易错点:①容易误认为冰水混合物是“混合物”,其实冰水混合物就是水的两种不同状态,所以它任然是“纯净物”;还有液态氧、蒸馏水、去离子水、24K金等也是纯净物。

②常见易错的混合物有洁净的空气、稀有气体、盐酸、大理石(石灰石)、食盐、溶液(如澄清石灰水等)、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合金(生铁、钢、黄铜、硬铝等)、矿泉水等1.(2010年甘肃兰州)生活中常见的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硬水B.粗盐C.生铁D.纯碱2.(2011山东济南市月考)下列属纯净物的是( )A.清新的空气B.洁净的食盐水C.液态氧D.稀有气体二.单质与化合物⑪单质的组成与分类组成①宏观: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②微观:由同种分子或同种原子构成分类①金属单质②非金属单质【注意】①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但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金刚石和石墨组成的混合物、O2和O3组成的混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也不一定是化合物,也还有可能是混合物,如CO和CO2。

3.化合物⑪化合物的组成与构成组成宏观: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构成微观:分子由原子构成⑫化合物的分类根据组成和性质的不同可将化合物分为氧化物和酸、碱、盐。

①.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

例如:水、二氧化碳等。

【注意】①氧化物一定是化合物。

如水是氧化物,也是化合物。

②含氧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氧化物,如KClO3、KMnO4、CaCO3等含氧化合物就不是氧化物。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 废液中成分分析,教案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 废液中成分分析,教案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废液中成分分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废液中成分分析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中考化学题型的解题技巧。

二、教学内容1. 废液中成分分析的基本方法2. 典型中考题型及解题策略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废液中成分分析的基本方法,中考题型的解题技巧。

2. 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实际废液样品,引发学生对废液成分分析的兴趣。

2. 教学环节:(1)讲解废液中成分分析的基本方法,如滴定法、光谱法、色谱法等。

(2)分析废液中成分的实例,让学生掌握分析方法的应用。

(3)讲解典型中考题型,如废液成分分析题、废液处理题等。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练习与讨论:布置相关练习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废液中成分分析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评价学生在中考化学题型解题技巧方面的掌握情况。

4. 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废液中成分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废液成分分析的实际应用。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废液样品,用于课堂演示和练习。

2. 准备废液成分分析的实验器材和试剂。

3. 收集近年来中考化学废液成分分析题型,作为教学参考资料。

4. 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八、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废液成分分析的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人员,进行专题讲座或实地考察,拓宽学生视野。

3. 开展废液处理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九、教学反馈1. 课后收集学生作业,评估学生对废液成分分析方法的掌握情况。

物质的构成和组成--复习教案

物质的构成和组成--复习教案

物质的构成和组成考点知识梳理考点一原 子1.原子的结构原子⎩⎨⎧⎭⎬⎫ 带正电⎩⎪⎨⎪⎧ 带正电 不带电 带由夸克构成2.注意事项(1)在原子中, 数= 数= 数。

(2)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上,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 。

(3)原子中不一定有中子,如 原子的原子核内无中子。

(4) 决定元素的种类。

(5) 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3.原子的性质:质量、体积都很小(原子半径一般在10-10米数量级,多数分子和原子的质量在10-26千克数量级);不断运动,有空隙。

4.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过程(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

(2)会识读简单模型。

原子内部结构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道尔顿(1803年)——提出原子概念汤姆生(1897年)——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像面包里的葡萄干那样镶嵌在其中卢瑟福(1911年)——核式结构模型(α粒子散射实验:原子核的存在)波尔(1913年)——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考点二分 子1.分子与原子的比较分 子 原 子概 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 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 中的最小粒子相同点 质量、体积都很 ,彼此之间有 ,总在不停地 ,都能直接构成物质区 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 再分在化学变化中原子 再分 联 系2.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中 分裂为 , 重新组合成新的 。

考点三离 子1.定义:离子是带电的 或 。

2.原子与离子的比较考点四元 素1.概念:具有相同 (即 )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分布(1)地壳中含量居前5位的元素分别为 、 、 、 、 。

(2)人体中含量居前4位的元素分别是 、 、 、 。

(3)海水中除了水由 、 两种元素组成外,含量较高的元素是 和 ,即海水中含量最高的盐是 。

3.元素与原子的比较元素 原子定义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别 ①一般用于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 ②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③元素可以组成单质或化合物 ①一般用于说明物质或分子的微观构成②原子是微观粒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③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联系 ①元素是建立在原子的基础之上的,即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②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即同种元素的原子的核电荷数一定相同; ③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密切关系: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4个,在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多于4个,在反应中易得到电子;元素:最外层电子都是 个(氦为 个),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试卷分析和复习建议

试卷分析和复习建议

2010年 2011年 2010年 2011年
10
8
20%
19%
18
19
30%
37%
16
17
32%
35%
6
a6
12%
12% 3
2011年度吉林省中考化学考点分布统计:
一级考点
科学探究 身边的化学物质
二级考点 实验分析与处理能力 地球周围的空气 水与常见的溶液
金属与金属矿物
生活中的常见化合物
物质构成的奥秘
4. 金属氧化物的还原;合金的性能和应用;金属锈蚀 的原因和防止方法;金属资源、材料及其回收等。
a
23
中考命题规律
• 该部分的命题多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以实 际应用为背景,设计情景题,体现学以致 用的原则,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题型涉及选择、填空、实 验探究、计算等。
• 复习该专题时要注意对知识的系统化理 解和应用,尤其是金属活动性顺序,要掌 握答题技巧。
a
13
一、地球周围的空气
课标要求:
a
14
重点掌握:
1.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选择和选择依据,以及相关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氧气的验满方法;铁、镁、磷、铜等物质与氧气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现象等。
2.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选择,药品选择,二氧化碳的验满、 检验方法(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二氧化碳与水、与紫色石 蕊试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相关实验现象和化学方程式等。
物质的化学变化 化学与社会发展
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微粒构成物质 认识化学元素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与能源、资源利用
化学物质与健康
三级考点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硬水与软水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酸的化学性质 盐的化学性质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中学化学教案设计(最新3篇)

中学化学教案设计(最新3篇)

中学化学教案设计(最新3篇)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模板篇一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学会通过比较、归纳等对物质分类的方法2、知道氧化物的分类依据、化合物的分类依据,并认识分类是可以逐级进行的3、学会用观察、实验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归纳、概括、分类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4、通过对物质的分类,体验分类在化学研究和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5、发展学习科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喜悦,感受科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教学重难点物质的分类方法教学过程新设计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教师:同学们,当你进入书店时,你能一下子找到你所要的书,书店中除了指示的标志之外,书店的分类给予我们的信息非常重要的,现在你能把第一组的同学按照你的标准进行分类?学生讨论,以两人为一组,谈谈自己的一种分类方法及分类结果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1:根据有没有戴眼镜的将学生分为戴眼镜学生和不戴眼镜学生学生2:根据性别将学生分为男同学和女同学……教师对学生的陈述进行小结,得出结论:1、分类必须有明确的标准2、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学生3:根据学生是否戴眼镜对男、女生进行分类。

学生4:根据学生的身高进一步分类……教师对学生的陈述进行小结,得出另一种结论:3、分类是可以逐级进行的教师: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运用到分类?根据你的猜想,你认为分类的关键点是什么,它有哪些意义?生答,教师出示图,并进行说明意义活动2【讲授】新课教学教师: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不自觉地运用分类法对我们身边的各种物质、用品进行分类。

它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同样要研究不同物质性质,同样也要进行分类,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二章第4节物质的分类。

目前,在自然界中,人们已知的物质有1000多万种,它们的性质各异,为了更好地研究和识别它们,我们也要对它们进行分门别类。

展示:氯化钠、硫酸、氧气、醋酸、氯气、氧化镁、高锰酸钾问题:物质分类的方法很多,如何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请同学们利用自己的方法将这些物质分类,并将分类的标准及分类牛牛范文的结果写在单子上,进行展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属的化学性质
【课标要求】
●知道常见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核心内容】
1.镁、铝、铁、铜与氧气的反应,铝制品表面致密氧化膜的形成。

2
3
1。

2
(1
铅氢;
③铜汞银铂金。

(2)三条规律: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主要反映以下三条规律:①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②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或稀硫酸中的氢,而排在氢后面的金属则不能;③一般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3)应用:
①判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②判断金属与酸能否发生置换反应;③判断金属与盐溶液
能否发生置换反应。

3.置换反应:置换反应是指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用字母可简单表示为:A+BC→B+AC。

类型:①氢气(或碳)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在加热条件下发生的置换反应。

如:
H 2+CuO

Cu+H
2
O,C+2CuO
高温
2Cu+CO
2
↑。

②金属与酸发生的置换反应。

条件:a.金属必须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的前面;b.酸一般为盐酸或稀硫酸(浓
硫酸和硝酸因具有较强的氧化性,与金属反应时不生成氢气,而是生成水)
是因
因为
+FeSO
4
式为: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解析】化合反应是多变一,分解反应是一变多,置换反应是一换一,复分解反应是两
种化合物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

在TiCl
4+2Mg

Ti+2MgCl
2
中,反应物为化合物和单质,
生成物是单质和化合物,符合置换反应的条件。

选C
【例3】有一著名收藏家收藏的清末铝制品,至今保存十分完好,经历这么长的时间,该铝制艺术品不易锈蚀的重要原因是()。

A.铝不易发生化学反应
B.铝不易氧化
C.铝的氧化物易发生还原反应
D.铝易氧化,但铝表面的氧化铝具有保护内部铝的作用
【解析】铝制品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化学性质稳定的氧化铝膜,可阻止铝进一步被氧化,防止内部铝的腐蚀。

选D
【例4】刘颖同学通过实验探究Fe、Mg、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时,将有关反应记录如下:
Fe+2HCl==FeCl
2+H
2
↑(反应较缓慢),Mg+2HCl==MgCl
2
+H
2
↑(反应较快),
Fe+CuSO
4==FeSO
4
+Cu,Cu+2HCl——不反应。

一、选择题
1.某同学用下列化学方程式表示金属的有关化学性质,其中书写不正确的是()
A.4Al+3O
2点燃
2Al
2
O
3
B.Zn+CuSO
4
==Cu+ZnSO
4
C.2Fe+6HCl==2FeCl
3+3H
2
↑ D.Al+3AgNO
3
==Al(NO
3
)
3
+3Ag
2.下面各组金属只用硫酸亚铁溶液,就能判断它们的活动性强弱的是()
A.铜和银
B.铜和锌
C.铁和铜
D.铅和铁
3.下列物质中,能与铁发生置换反应,且不生成气体的是()。

A.稀硫酸
B.硫酸铜溶液
C.硫酸锌溶液
D.硫酸铝溶液
4.除去硫酸亚铁溶液中少量的硫酸铜的方法是()
A.加过量锌粉,再过滤,保留滤液
B.加过量铜粉,再过滤,保留滤液
C.加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再过滤,保留滤液
D.加过量铁粉,再过滤,保留滤液
5.在AgNO
3和Cu(NO
3
)
2
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发现有少量金属
析出,过滤后向滤液中滴加稀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析出的少量金属是()
A.Fe和Cu
B.Cu和Ag
C.Ag
D.Cu
6.已知三种二价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顺序为X>Y>Z,某同学设计完成了如下实验,请你从理论上分析肯定不成功的实验是()
A.实验一:X+YSO
4→XSO
4
+Y B.实验二:Z+YSO
4
→ZSO
4
+Y
C.实验三:X+H
2SO
4
(稀)→XSO
4
+H
2
↑ D.实验四:Z+H
2
SO
4
(稀)→不反应
7.如图所示,在杠杆的两端分别挂着质量相同的铜球
和锌球,这时杠杆平衡。

然后将两球分别浸没在稀
H 2SO
4
和C uSO
4
溶液中片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有左边烧杯中溶液的质量增加
B.只有右边烧杯中溶液的质量增加
C.两边烧杯中溶液的质量都增加
D.将球从烧杯中取出后,杠杆仍然保持平衡状态
8.两种金属粉末混合物共30g,加入足量的盐酸中充分反应制得2g H
2
,则混合物的组成可能是()
A.Ag、Cu
B.Fe、Zn
C.Fe、Al
D.Mg、Al
二、填空题
9.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1)金属分别和盐酸、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的条件。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的金属能把位于的金属从它们的盐
里置换出来。

10.镁、铁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较广泛的用途,如:
(1)镁在空气中燃烧时,能发出耀眼的白光,可用来制造镁闪光灯,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市场上出售的补血麦片中常含有微量颗粒细小的还原性铁粉,铁粉与人体胃液中的盐酸反应转化成为亚铁盐,起到补铁补血的作用。

写出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1.
(1
(2
(3
12.
酸中反应,观察现象。

操作分析:三种金属加入盐酸前都先用砂布将表面擦光亮,其目的是。

A.除去氧化膜,有利于直接接触反应
B.使表面光亮,易观察现象
C.使参加反应金属的温度相同,容易反应。

实验现象见下表:
实验结论:
(1)原假设中(填“a”、“b”或“a、b”)不正确。

(2)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结论应用:能否用铝制容器来盛装波尔多液(含硫酸铜)(填“能”或“否”),理由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