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总复习专题--科普阅读题
化学科普阅读题专题(含答案)

化学科普阅读题专题(含答案)一、中考化学科普阅读题1.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2017年,我国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进行的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
你对可燃冰有多少了解呢?什么是可燃冰?可燃冰外观像冰,主要含甲烷水合物(由甲烷分子和水分子组成),还含少量二氧化碳等气体。
甲烷水合物的分子结构就像一个一个由若干水分子组成的笼子,每个笼子里“关”一个甲烷分子。
可燃冰是怎样形成的?可燃冰的形成要满足三个条件:(1)温度不能太高。
(2)压力要足够大。
(3)要有甲烷气源。
在上述三个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天然气可与水生成甲烷水合物,分散在海底岩层的空隙中。
甲烷水合物能稳定存在的压强和温度范围如图所示:为什么开采困难?可燃冰开采的最大难点是保证甲烷气体不泄露、不引发温室效应,甲烷引发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厉害10至20倍,可燃冰一离开海床便迅速分解,容易发生喷井意外,还可能会破坏地壳稳定平衡,引发海底塌方,导致大规模海啸。
可燃冰有哪些用途?一体积可燃冰可储载约164倍体积的甲烷气体,具有能量高、燃烧值大等优点,而且储量丰富,因而被各国视为未来石油天然气的替代能源。
甲烷还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制造碳黑、乙炔、氰化氢等。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可燃冰形成的适宜条件是_________。
A 高温高压B 低温高压C 低温低压(2)可燃冰作为能源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
(3)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4)有关可燃冰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 可燃冰不是冰B 可燃冰开采时若出现差错,可能引发严重的环境灾害C 在1atm和25℃时,可燃冰能稳定存在【答案】B 能量高,燃烧值大 CH4+2O2点燃CO2+2H2O AB【解析】【分析】【详解】(1)由题干信息可知,可燃冰形成的适宜条件是低温高压;故填:B;(2)可燃冰具有能量高、燃烧值大等优点,而且储量丰富;故填:能量高,燃烧值大;(3)甲烷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故填:CH4+2O2点燃CO2+2H2O;(4)A.可燃主要含甲烷水合物,冰的成分是水,可燃冰不是冰,说法正确;B.甲烷引发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厉害10至20倍,可燃冰一离开海床便迅速分解,容易发生井喷意外,还可能会破坏地壳稳定平衡,引发海底塌方,导致大规模海啸,因此可燃冰开采时若出现差错,可能引发严重的环境灾害,说法正确;B.由图象可知,在1atm和25℃时,可燃冰不能稳定存在,说法错误。
九年级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九年级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试题(有答案和解析)一、中考化学科普阅读题1.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原文作者:袁越)。
二氧化碳是著名的温室气体,它能让太阳光顺利通过,却会阻止地表热量的散失。
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太阳的辐射强度只有现在的四分之一,为什么那时的地球没有被冻成冰球呢?最新的理论认为,液态的水(比如降雨)能够溶解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再把它变为碳酸盐,沉积到岩石层中。
同时,地球的内部很热,沉积在地壳中的碳经常会随着火山喷发而重新变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这就形成了一个碳循环。
经过几亿年的时间,这个碳循环逐渐达到了某种平衡,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保持一定的含量。
正是由于这些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的温度不至于太冷。
生命的诞生促成了另一个碳循环。
众所周知,生命的基础是光合作用,就是利用太阳提供的能量,把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提取出来,连接成一条长短不一的碳链。
这样的碳链被称为“有机碳”,因为它既能作为生命的“建筑材料”,搭建成生命所需的各种有机分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氨基酸等),又能“燃烧自己”,产生能量供生命使用。
有机碳的燃烧过程又可以称之为“氧化反应”,其产物就是二氧化碳和水。
南极冰钻的结果证明,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过去的1万年里基本保持稳定。
但自工业化以来,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二氧化碳浓度开始逐年上升,同时段内地球大气层的平均温度也发生了变化。
(见表一和表二)目前燃烧化石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大气中的实际含量比理论计算值少一倍。
有证据显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加快了森林的生长速度,促进了土壤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这说明大自然正在努力地试图平衡人类带来的影响。
但是,大自然的平衡能力是有限的,面对突然多出来的这些“碳”,大自然一时也应付不过来了,所以人类必须自己想办法。
下图是当前人类为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所采取的措施。
(有删改)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地球没有被冻成冰球的原因是。
中考化学综合题专练∶科普阅读题附答案

一、中考初中化学科普阅读题1.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花青素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水溶性天然色素。
自然界中现已知的花青素有20多种,植物中的花青素主要包括飞燕草、矢车菊、矮牵牛、天竺葵、芍药、锦葵色素等6种。
水果、蔬菜、花卉中的主要呈色物质大部分与花青素有关。
花青素类物质的颜色会随着植物液泡中pH的不同而变化。
花青素具有抗氧化性,能够与多种对人体有害的自由基反应,保护人体免受自由基损伤。
例如,蓝莓中的花青素是迄今发现的最高效的抗氧化剂, 它的抗氧化性比维生素E高出50倍, 比维生素C高出20倍。
由于花青素的营养和药理作用, 其保健功效已经得到广泛认可。
研究人员选取部分植物对上述6种花青素的含量进行测定,研究结果如表1。
表1 不同植物中的花青素含量(mg/kg)样品名称飞燕草色素矢车菊色素矮牵牛色素天竺葵色素芍药色素锦葵色素紫薯ND134ND ND428ND蓝莓23010251113ND2161000黑葡萄47313233ND155466黑桑葚ND1015ND21ND ND菊花ND ND ND ND ND ND* ND表示在该植物中未检出该类花青素。
由于花青素本身性质不稳定,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温度和光照影响花青素的稳定性,高温和光照会加快花青素降解的速率;科研人员还研究了pH对蓝莓花青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
因此,在加工和储存过程中注意调控上述因素,维持并提高花青素稳定性是花青素类产品开发的关键。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矢车菊色素(C15H11O6)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_________。
(2)文中提到花青素的化学性质有(写出一条即可)_________。
(3)根据表1,若要补充花青素,首选的食物是_________。
(4)由图1得出的结论为_________。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字母序号)_________。
A 花青素有可能用于制作酸碱指示剂B 菊花不适合提取花青素C 富含花青素的食品尽量避光、避免高温保存D 只有富含花青素的食物才具有抗氧化性【答案】15:11:6 与自由基反应(或颜色随pH值不同而改变、抗氧化性、受热易分解等)蓝莓在pH1~8范围内,随着pH增大,花青素稳定性变差(或保存率变低) ABC 【解析】【分析】化学性质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物理性质是不通过化学变化就有的性质。
中考化学 科普阅读题综合试题及详细答案

一、中考初中化学科普阅读题1.氯化钠是重要的调味品。
如图分别表示生成氯化钠的不同化学反应,请根据图示回答相关问题:①图1是金属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微观示意图.由图1可知,元素的化学性质与________(填字母序号)密切相关。
A 最外层电子数B 质子数C 电子层数②图2描述了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微观实质,图中A 、B 、C 三处中B 处应填入的化学符号是________。
③图3所示物质NaClO 2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
【答案】A H + +3 222Cl 2NaClO =2ClO 2NaCl ++【解析】【分析】【详解】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故填:A②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了水分子,B 处是盐酸电离出来的氢离子;故填:H +③在NaClO 2中,钠元素是+1价,氧元素是-2价,设氯元素的化合价是x ,则有(+1)+x +(-2)×2=0,x =+3;据图可以看出,该反应是 Cl 2和NaClO 2反应生成了ClO 2和NaCl ,故填:+3,222Cl 2NaClO =2ClO 2NaCl ++。
2.阅读下列科普短文.南海——我们的“聚宝盆”南海是中国四大海域中最大、最深、自然资源最为丰富的海区。
近30年来,菲律宾、越南等五国已经与西方200多家石油公司合作,在南海海域合作钻探了约1380口钻井,年石油产量达5000万吨。
相当于大庆油田最辉煌时的年开采量。
材料1油气资源:南海中南部油气地质资源量占53%,可采资源量占66%,若被他国掠夺,中国海域将失去约2/3的可采油气资源。
西沙群岛、中沙群岛的水下有上千米的新生代沉积物,是大有希望的海底石油和天然气产地。
材料2矿产资源:南海蕴藏5万亿吨以上的锰、约3100亿吨镁、170亿吨锡和铜、29亿吨镍及锰、8亿吨钴、5亿吨银、800万吨金、60亿吨铀等,比陆地矿产资源丰富得多。
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专题练习(及答案)含解析

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专题练习(及答案)含解析一、中考化学科普阅读题1.阅读下列科普短文。
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
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的根本对策是全球参与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为此科学家提出:制定措施限制过多的二氧化碳的排放;有效利用过多的二氧化碳。
具体做法有:将二氧化碳捕获并使之隔离于地下或海底;将二氧化碳催化转化成有价值的碳资源,研究人员借助氧化铜纳米棒和阳光,将水溶液中的CO2转化成甲醇(CH4O)和氧气,这项技术减少了二氧化碳向空气中的排放,同时获得了燃料。
除二氧化碳外,还有一些气体也可以产生温室效应。
下面是主要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程度对照表。
为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各国采取各种措施控制其他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长。
如新西兰从2004年开始征收牛、羊和鹿等的“放屁税”。
某研究发现,袋鼠的屁中不含甲烷,是因为它的胃里有一种特别的细菌。
若把这种细菌移植到能释放大量甲烷的动物体内,可以减少甲烷的排放。
总之,我们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环境。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甲醇(CH4O)属于(填字母序号,下同)。
A.单质 B.氧化物 C.化合物(2)新西兰地区收取“放屁税”,针对的温室气体是。
(3)依据表格中的数据,分析“二氧化碳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率最大”的主要原因是。
A.二氧化碳的年增长率大于其他温室气体B.二氧化碳的浓度远高于其他温室气体C.二氧化碳的温室强度大于其他温室气体(4)请你提出一条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措施:。
【答案】(1)C (2)甲烷(3)B (4)减少使用化石燃料等【解析】试题分析:(1)甲醇是由C、H、O三元素组成的化合物;(2)根据资料“袋鼠的屁中不含甲烷”即牛、羊和鹿等动物中放出的是甲烷;(3)由表格信息可知二氧化碳的浓度远远比其他温室效应的气体更高;(4)化石燃料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故要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既要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化学科普阅读题专题含答案经典

化学科普阅读题专题(含答案)经典一、中考化学科普阅读题1.活性氧化锌(ZnO )粒径介于1〜100nm ,是一种面向21世纪的新型高功能精细无机 产品。
某科研小组利用某废弃的氧化铜锌矿(主要成分为CuO 和ZnO ,其余成分既不与 酸反应,也不溶解于水)回收铜,并制备活性氧化锌。
(查阅资料)ZnSO 4+2NH 3 - H 2O = Zn (OH ) J +(NH 4)SO 4;ZnSO +4NH - H O =「Zn (NH ) ] SO +4H O . Zn (OH ) 4 3 2 3442’ 2(实验设计)设计的部分实验流程如图所示:过量稀硫酸 过量铁粉 双氧水 氯水I J JI 、 氧化铜锌矿一酸浸 —►]过滤—1氧化 —操作1——► - —►活性 __ ZnO矿渣 滤渣1 F 或口联固体 请根据上述资料和实验流程回答下列问题:(1)操作1的名称是。
(2)在氧化铜锌矿中加入过量稀硫酸,主要成分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加过量铁粉后,发生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得到滤渣1的成分为(4)加入双氧水的作用是;不选用高镒酸钾,而选用双氧水的优点是(5)完成操作2的实验步骤① ________ :②:③灼烧。
(交流反思)(6)从绿色化学的角度分析上述实验流程,除了能回收金属单质和活性氧化 锌外,还可以获取的有用副产品是(写出化学式,并指明其用途)。
△^=ZnO+H 2O【答案】过滤CuO+H2sO4=CuSO4+H2O ;ZnO+H2sO4 =ZnSO4+H2。
置换反应Cu、Fe将FeSO 4 (Fe2+)氧化成Fe2(SO4)3 (Fe3+ ),以便在后续操作中将溶液中的铁元素除去不引入较难除去的杂质加入适量稀硫酸,调节溶液的pH至8.0过滤、洗涤、干燥Fe2O3作颜料、(NH4)2 sO4作化肥【解析】【分析】【详解】实验设计:(1)操作1是使不溶性物质氢氧化铁和其他可溶性物质分离的过程,为过滤;(2)在氧化铜锌矿中加入过量稀硫酸,目的是使氧化铜和氧化锌完全反应进入溶液,主要成分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O+H2s04二Cu SO4+H2O、ZnO+H2SO4 =ZnSO4 +H2O ;(3)由于加入铁粉前是硫酸铜、硫酸锌以及剩余的硫酸的混合溶液,加入铁粉,反应的反应分别为:Fe+CuSO4=Cu+FeSO4 和Fe+H2sO4=FeSO4+H2T,都是单质和化合物反应生成新的单质和新的化合物,为置换反应。
2024年中考化学综合测试—科普阅读题

2024年中考化学综合测试—科普阅读题1.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工业上如何大量制取氧气空气中含氧气的体积约为21%,这是制取氧气的廉价、易得的原料。
怎样才能把氧气从空气中分离出来呢?我们知道,任何液态物质都有一定的沸点。
科学家们正是利用了物质的这一性质,在低温条件下加压,使空气转变为液态,然后升温。
由于液态氮的沸点是-196℃,比液态氧的沸点(-183℃)低,因此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分离出来,剩下的主要就是液态氧了。
为了便于贮存、运输和使用,通常把氧气加压到1.5×104kPa,并贮存在蓝色的钢瓶中。
近年来,膜分离技术得到迅速发展。
利用这种技术,在一定压力下,让空气通过具有富集氧气功能的薄膜,可得到含氧量较高的富氧空气。
利用这种膜进行多级分离,可以得到含90%以上氧气的富氧空气。
聚合物膜是膜分离技术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膜材料。
聚合物膜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能和机械强度,可根据不同的气体分子大小和形状进行调整。
在氧气分离中,聚合物膜可以选择性地通过较小分子的氧气,而阻隔较大分子的氮气和其他杂质气体。
通过调整膜材料的结构和组成,可以获得不同的氧气分离效果。
(1)在低温条件下加压,使空气转变为液态,然后升温,继而分离出氮气剩下液态氧。
这是利用了氧气和氮气的(填“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不同而进行分离。
(2)聚合物膜分离空气富氧的技术中,空气中分子的种类(填“改变”或“不变”)。
(3)聚合物膜的孔径(填“>”或“=”或“<”)氧分子的直径。
2.氨燃料发动机2023年11月30日,我国首台中速大功率氨(NH3)燃料发动机点火成功,发动机单缸功率可达208kW,氨能最大占比可达85%,相比于传统的柴油发动机,可降低碳排放80%。
氨燃料发动机是指用氨作为主要燃料的发动机,氨气是一种无色的具有强烈气味的气体,容易液化存储,液氨在发动机中与氧气燃烧生成氮气和水,对环境保护非常有利。
氨气的制取途径很多(如图所示),通过使用来源于风能和太阳能的电能制备氨,以及利用空气中的氮气和由电解水得到的氢气制备氨,是氨氢这种“无碳”燃料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考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20篇(附带答案解析)(word)

中考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20篇(附带答案解析)(word)一、中考化学科普阅读题1.阅读下面科普短文(改编自屠呦呦2015年12月7日瑞典演讲稿)。
很多中药古方都提到了青蒿入药抗疟疾,但当1971年开始从青蒿中提取有效成分时,结果却总是不理想。
屠呦呦研究组反复研究中医古籍,其中“青蒿一握,以水两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激发了她的灵感。
是不是高温下破坏了青蒿中抗疟的有效成分?屠呦呦立即改用乙醚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提取,成功获得了抗疟有效单体的提纯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完成样品纯化后,通过元素分析、光谱测定、质谱及旋光分析等技术手段,测定相对分子质量为282,得出了青蒿素的化学式。
但青蒿素的具体结构是什么样的呢?有机所得专家做了一个定性实验,加入碘化钾后,青蒿素溶液变黄了,说明青蒿素中含有过氧基团;而后专家又通过X射线衍射法等方法,最终确定了青蒿素是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
由于自然界中天然青蒿素的资源是有限的,接下来就要把自然界的分子通过人工合成制成药物。
在这一过程中,研究组又有一项重大研究成果,获得了青蒿素的衍生物。
衍生物之一是双氢青蒿素,它也具有抗疟的疗效,并且更加稳定,水溶性好,比青蒿素的疗效好10倍,进一步体现了青蒿素类药物“高效、速效、低毒”的特点。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从中国古代青蒿入药,到2004年青蒿素类药物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对抗疟疾的首选药物,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将下列三项针对青蒿素的研究按时间先后排序______(填数字序号)。
① 确定结构② 分离提纯③ 人工合成(2)屠呦呦用乙醚提取青蒿素,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改变了哪种条件:______。
(3)青蒿素分子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______。
(4)向无色的双氢青蒿素溶液中加入碘化钾,实验现象为______。
(5)根据上述文字介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确定了青蒿素的组成元素,由此就可以确定青蒿素的化学式B.青蒿素是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C.由于自然界中有青蒿,因此我们应用青蒿素时只需从青蒿中提取即可【答案】(1)②①③ (2)温度(多答溶剂不扣分)(3)15:22:5(4)溶液变为黄色(5)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短文中的叙述可知,(1)从中国古代青蒿入药,到2004年青蒿素类药物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对抗疟疾的首选药物,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化学总复习专题--科普阅读题类型一化学与新能源1.(2016·山西百校联考四)通过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21世纪的能源金属——锂(Li)锂是一种银白色金属,质较软;密度比所有的油和液态烃都小,故应存放于液体石蜡中;与稀硫酸迅速反应生成硫酸锂(Li2SO4)和氢气;遇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锂和氧气,并且放出热量。
我国的锂矿资源丰富,以目前我国的锂盐产量计算,仅江西云母锂矿就可供开采上百年。
1800年发明世界上第一个电池,后来陆续发明了干电池、铅蓄电池。
锂电池是本世纪才研制开发的优质能源,是很有前途的动力电池。
当前手机中广泛使用的电池,主要是高能锂电池。
用锂电池发电来开动汽车,行车费只有普通汽油发动机车的1/3。
总的来讲,锂电池对环境的影响不大,不论生产、使用和报废、都不产生任何铅、汞、镉等有毒有害重金属元素和物质。
(1)请写出一条锂的物理性质:银白色金属(或质较软)(合理即可)。
(2)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锂的一条化学性质2Li+H2SO4===Li2SO4+H2↑(或2Li+2H2O===2LiOH+H2↑),锂着火了不能用水灭火的原因是锂能与水反应产生可燃的氢气,且放出热量。
(3)锂电池广泛用于手机、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的好处是不污染环境(或经济实惠)(合理即可)。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柴油车的“速度与激情”普通汽油车的主要能源是汽油,柴油车则是使用柴油,这两类车行驶所用的能量其实是源自于燃油发生氧化反应所产生的燃烧热。
柴油的单位质量燃烧热比汽油的还低2%,但单位体积柴油所产生的燃烧热比汽油多了整整14%!因此同等排量的柴油车要比汽油车更有劲,更加快速。
柴油也是石油提炼而来的,可是,其中众多的高沸点杂质之一是硫!含硫量较高的劣质柴油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同时,由于柴油发动机气缸工作温度更高,使柴油中相对分子质量更大的成分裂解成细小碳粉(如PM2.5),并在高温下使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反应生成氮氧化物(如NO2)。
因此柴油车比普通汽油车会造成更严重的污染。
这就是柴油车的“狂怒”,而不是“激情”。
随着科技的进步,对劣质多硫柴油进行去硫的工艺正在逐步完善,对柴油发动机的尾气催化净化装置正在更新,相信不远的将来,兼具“速度与激情”的清洁柴油车必定会受到世人的格外欢迎。
(1)汽油和柴油都来自于石油,获取汽油和柴油的过程是利用了其各组分的沸点不同。
(2)普通汽车工作时的能量转换方式是化学能―→内能―→机械能。
(3)造成柴油机工作时的“狂怒”的主要物质除PM2.5,NO2外,还有SO2。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d(填字母,符合题意的选项都选)。
a.普通汽油车比柴油车污染严重b.汽油、柴油都属于清洁能源c.单位质量的柴油产生的燃烧热比汽油低d.通过源头脱硫和更新尾气催化净化装置将实现柴油车的“速度与激情”3.(2017·山西百校联考四)氢氧燃料电池氢氧燃料电池(H2作负极,O2作正极,KOH溶液作载体),是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新型发电装置,下图为电池示意图。
该电池的电极A、B表面镀一层细小的铂粉,铂粉吸附气体能力强,性质稳定。
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化学电池,它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工作原理如下:A处H2失去电子变为H+,溶液中的OH-与其反应生成H2O。
B处O2得到电子,在水的作用下生成OH-。
生成的OH-与A处的H+继续反应,这样就形成了带电微粒的定向移动,产生电流。
闭合回路中H2与O2在A、B两极不断发生反应,使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请回答:(1)氢氧燃料电池在工作时,产生的新物质的化学式是H2O。
(2)下列对氢氧燃烧电池工作原理的描述正确的是b。
a.经过燃烧产生的热能转化为电能b.通过正负极电子的得失产生电能(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
a.在溶液中存在H+和OH-的反应b.要使该电池持续发电需不断通入H2和O2c.该电池在工作过程中没有产生任何有害物质,是一种清洁环保的电池类型二环境污染与保护1.(2017·山西百校联考二)溴化银(化学式为AgBr)是一种感光材料,照相胶片上的溴化银在光的作用下,部分发生分解反应生成银原子,从而显示出黑色的影像。
而大量未感光的溴化银还残留在胶片上,定影时,与定影液中的硫代硫酸钠(化学式为Na2S2O3)反应,转化为可溶性的银离子。
大量可溶性的银离子会污染环境。
用置换法或沉淀法,将废定影液中的银离子转化为银单质,可使其变废为宝。
置换法是将锌等金属粉、金属块或金属条直接放入废定影液中,银便附着在金属表面。
沉淀法是先加入硫化钠溶液使银离子转化为硫化银黑色沉淀,再加入热的浓盐酸和铁粉,便可得到银。
(1)硫代硫酸钠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2,所含硫、氧元素的质量比为4∶3。
(2)锌等金属加入废定影液中,可以析出银单质的原因是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锌在银之前(合理即可),该反应的微观实质是锌原子变为锌离子,银离子转化为银原子。
(3)定影液中银离子能与硫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硫化银沉淀,该反应能发生的原因是反应物可溶,生成物有沉淀,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4)阅读上述短文,你一定收获了新的知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b。
a.溴化银见光易分解,使底片的颜色变深b.AgBr可被Na2S2O3溶液反应而溶解c.采用置换法制得银,用金属块会比金属粉、金属条反应速率快2.(2016·太原一模)融雪剂按组成分为有机融雪剂和无机融雪剂。
有机融雪剂的主要成分为醋酸钾(CH3COOK),它对土壤的侵蚀作用和腐蚀性很小,但价格较昂贵,一般用于机场等重要场所。
醋酸钾易潮解,有可燃性,它可由氢氧化钾与醋酸(CH3COOH)反应制备。
无机融雪剂以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钙等为主要成分,其融雪原理与氯化钠溶液的凝固点有关。
相同条件下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的凝固点如下表。
凝土路面、农田等危害极大。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若飞机场使用融雪剂,应选择融雪剂的类别是有机融雪剂;(2)制备醋酸钾的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复分解反应,保存醋酸钾时应注意防潮;(3)分析上表得出:100 g溶剂中的溶质质量和溶液凝固点的关系是溶剂质量相同,溶质质量越大,溶液的凝固点越低;(4)氯化钠溶于水的微观本质是Na+、Cl-运动到水分子间隔中。
3.(2017·太原三模)垃圾——放错位置的资源我们每个人都是垃圾的制造者,每人每天平均要产生1 kg的垃圾,垃圾的污染越来越严重。
目前常用的垃圾处理方法有卫生填埋、堆肥和焚烧,三种处理方法各有利弊。
填埋垃圾占我国垃圾处置总量的90%以上。
但是,我国的填埋垃圾几乎没有经过处理,大多是简单的倾倒和填埋。
这种处理方式不仅占用土地、损伤地表,而且会污染土壤、地下水和大气,并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据估计,废塑料制品约占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5%~14%,由此造成的“白色污染”已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
废弃塑料的回收和再利用不仅可以减少其数量,而且可以节约石油资源。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垃圾中约2/3是可以回收利用的。
随着我国生活垃圾热值的提高,不少大中城市已经或正在兴建垃圾焚烧发电厂,采用焚烧工艺处理垃圾,并利用焚烧垃圾时产生的热量发电,但会造成空气污染。
(1)目前我国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是填埋。
(2)垃圾焚烧发电时的能量转化方式是化学能→热能→电能;焚烧垃圾时,可能生成的一种有害物质是SO2(合理即可)。
(3)生产塑料的原料来自于石油;为减少“白色污染”,除了减少使用塑料制品以外,还可以使用可降解塑料。
类型三化学与生活1.(2017·太原二模)酵母与发酵粉生活中制作糕点、馒头时一般都要添加酵母或发酵粉进行发酵。
酵母中含有一定量的麦芽糖酶及蔗糖酶。
面团发酵初期,面团中的氧气和其他养分供应充足,酵母的生命活动非常旺盛,进行着有氧呼吸,淀粉水解成麦芽糖。
接着面粉中原有的微量蔗糖及新产生的麦芽糖水解生成葡萄糖与果糖,最后被酵母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一定的能量。
面团中的氧气有限,酵母的有氧呼吸逐渐转为无氧呼吸,生成的二氧化碳在面筋的网络中出不去,加热蒸烤时,二氧化碳受热膨胀,将糕点撑大了许多。
用酵母做的成食松软可口,有特殊风味,易于消化。
酵母本身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维生素B,可以增加营养价值,因此面制品大都用酵母发酵。
但用酵母发酵对于含糖与油较多的面团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其原因是糖和油对酵母菌有抑制作用。
另外,用酵母发酵耗费的时间长,而且发酵时间与酵母的种类、多少和温度相关。
因此,也有用发酵粉来代替酵母制作糕点的。
发酵粉一般是碳酸氢钠与磷酸二氢钠(NaH2PO4)或有机酸的混合物,也有用碳酸氢铵(NH4HCO3)的。
发酵粉调和在面团中,受热时就产生出二氧化碳气体,使面制品成为疏松、多孔的海绵状。
发酵粉使用时不受发酵时间限制,随时可用,对多油多糖的面团也照样起发泡疏松的作用。
缺点是它的碱性会破坏面团中的维生素,降低营养价值,若混合不均匀反而会导致面制品中有的地方碱太多发黄而不能吃。
由此可见,酵母与发酵粉二者各有千秋。
请根据短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用酵母和发酵粉制作的面食都松软多孔,是因为二者都能产生二氧化碳,从而将面团撑大。
(2)在5~10 h内,酵母发酵的最佳温度是40__℃。
(3)下列有关酵母和发酵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BCE(填字母)。
A.酵母发酵面团的过程包含缓慢氧化B.消化功能较弱的人宜食用用酵母做成的面食C.发酵粉的发酵效果与面团含糖、含油多少无关D.酵母可以直接使面团中的淀粉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E.用酵母制成的面食比用发酵粉制成的面食营养价值高2.(2017·百校联考一)生活小妙招——巧妙去污渍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残留污渍,下面我们介绍几种巧去污渍的方法。
高锰酸钾用来做外科手术器具和水果消毒剂。
当衣物或手上沾染了高锰酸钾,可用维生素C药片蘸上水经过擦拭就能将污渍去除,维生素C的化学式是C6H8O6,除渍原理是维生素C 与高锰酸钾发生化学反应而使其褪色。
血迹、果汁、铁锈等的污渍中都含有铁元素,和空气中的氧气一接触都会生成红棕色的铁锈,遇水不化、永不褪色,将草酸的无色晶体溶解在温水里,用来搓洗污渍,使铁锈和草酸发生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物质而洗去。
墨汁是极细的炭粒分散在水里再加上动物胶制成的,衣服上沾了墨迹,炭的微粒附着纤维的缝隙里,很难去除,除去墨迹,可采用机械的办法——用米饭粒揉搓,把墨迹从纤维上粘下来。
圆珠笔油、油漆、沥青等油性污渍的除去,就要“以油攻油”,用软布或者棉纱蘸汽油擦拭即可。
生活中去除污渍的方法还有很多,需要同学们去发现!回答下列问题:(1)由维生素C的化学式获取的一条信息是维生素C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或维生素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6,答案合理即可)。
(2)通过阅读可知草酸的一条物理性质是无色晶体(或易溶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