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头》影评
【佳片U约】电影:《做头》

【佳片U约】电影:《做头》雨中笠翁图书馆更多精彩请您欣赏【佳片U约】电影:《做头》[影片海报][热诚推荐]关霍表演都很完美,虽然剧情偶尔有点色色的,关和舞男跳贴身舞那段不太喜欢,感觉太色情,有点低级,还有就是萨克斯配乐有些部分有点恶俗。
总的来说还是很好看的一部电影,反映的女人内心的东西很真实,诠释的很唯美,其实也许并不美,有些丑陋,喜欢霍霍的这部电影。
annie一直活在往日的骄傲里,她不想相信以前被人羡慕的日子就这么过去了,她坚持去做头,为的就是想留住那份骄傲。
可是时间带走的一切是回不来的。
没有了自己的家庭,没有了心爱的男人,没有了自己的骄傲。
我以为她会沉沦下去,生命走向绝境。
但是她没有,从极度的绝望中走出,最后找到了一个全新的自己。
如凤凰涅磐。
影片在人物的生活点滴里面描写了女主人公的不甘和骄傲,迁动了我的神经。
我觉得很棒,很少看到这样的影片。
[影片简介]国营明星理发店因为有年轻理发师阿华(霍建华饰)而吸引来诸多各式各样女人,爱妮(关之琳饰)就是其中之一。
爱妮的蘑菇头曾是上海滩的经典,虽然如今已经时过境迁,但做头依然是爱妮生活中不变的情趣。
长相精致漂亮的爱妮年轻时没有嫁好,如今整日面对家庭琐碎以及无趣丈夫(吴镇宇饰)和骄蛮女儿,惟有在阿华在她的头上摆弄时,她才能找到年轻时风华绝代的感觉。
国营理发店面临倒闭,爱妮的婚姻也走到了尽头,阿华要去新的地方工作,爱妮的时代似乎要彻底走到尽头。
有一天,阿华提出帮爱妮最后一次做头……本片根据著名女作家唐颖小说《红颜》改编。
[基本信息]原名: 做头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 香港编剧: 江澄/ 张献导演: 江澄上映日期: 2005-04-14又名: Hands in the Hairimdb编号: tt0445853类型: 剧情语言: 汉语普通话, 粤语主演: 关之琳/ 霍建华/ 吴镇宇/ 毛永明/ 王惠/ 杨露[精彩影评]我个人十分喜欢这部片子,不太明白为什么貌似大家都很不DJ它,看着评论我觉得心里挺不舒服的,于是我来说说我对该片的看法。
理发师陶德 影评

理发师陶德影评
《理发师陶德》是一部令人难忘的电影,它深刻地触及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
的黑暗面。
影片以黑色幽默的方式展现了主人公陶德的内心挣扎和逐渐堕落的过程,同时也反映了19世纪伦敦社会的贫富差距和道德沦丧。
首先,影片的视觉效果令人印象深刻。
导演通过精心设计的场景和服装,将
19世纪伦敦的肮脏和拥挤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尤其是在理发店内部的场景,血腥
和黑暗的氛围让人不寒而栗。
同时,音乐的运用也极具张力,为影片增添了悬疑和紧张感。
其次,影片的演员表现也非常出色。
约翰尼·戴普饰演的陶德展现了一个内心
扭曲的复杂角色,他的表演令人印象深刻,让人不禁为他的悲剧命运感到心痛。
而海伦娜·博翰·卡特则饰演了一个神秘而诡异的女性角色,她的表演给影片增添了一丝诡异的气息。
最重要的是,影片所展现的道德沦丧和人性扭曲的主题让人深思。
陶德在社会
的压迫下逐渐堕落,最终选择了以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
这让人不禁反思,是社会的不公正和道德的沦丧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还是他内心的扭曲和无法自拔的黑暗力量使他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总的来说,《理发师陶德》是一部令人震撼的电影,它不仅在视觉上给人留下
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让人对人性和社会的黑暗面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优秀的黑色幽默电影,更是一部让人深思的作品。
理发师陶德影评

理发师陶德影评导语:理发师陶德影评(一)这是我第一次写影评,我也不懂什么专业术语。
我的博客名字叫唯一,因此我希望可以写出唯一属于我的东西。
用我的视角来看这部电影,来分析这部电影。
在此文章中我将会逐一分析电影中的几个主要的角色。
我看过很多的电影,但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性,那就是放大人的缺点,在进行对比,使之更明显。
这一点许多文学著作也都用。
因为它的视觉冲击力非常强,也极易引起人的思考。
在正式步入正文之前我先介绍一下这部电影的社会大背景是什么?这部电影是根据音乐剧《理发师陶德:舰队街的恶魔》改编的。
当时英国肉价上涨,普通市民根本没有能力卖肉吃,而且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
这部电影一开始,我们看到的伦敦是被乌云所笼罩的,昏暗的。
这也预示着本杰明的当时的心情。
我们从本杰明的眼睛里看到的伦敦是肮脏的,邪恶的(在他去原来住址的地方他看见的是老鼠,喝醉酒的醉汉,露宿街头的流浪汉,成群的妓女),也许他此时的心情也许只有对这座城市的憎恶了。
因为她美丽的老婆被当时的大法官特平抢走了,而他却被诬陷放逐到一个孤岛上。
当他到他原来住处时,他遇到了此部影片的女主角——洛薇特夫人。
她深深的爱着本杰明,她帮他保存着剃刀,这使本杰明的手臂完整了起来,这也使充满仇恨的本杰明有了复仇的利器——剃刀。
我们顺着另一条主线——水手。
我们发现了本杰明的漂亮的女儿——乔安娜。
也看到了本杰明那可怜,忠贞,善良的老婆和那代表邪恶势力的特平法官。
可恶的法官还痴想着把乔安娜变成他的老婆。
他无时无刻不在监视着乔安娜。
他把她关闭在一间屋里。
他发现水手队乔安娜产生爱慕之意。
他把水手叫到了屋中,和水手说了一些话:日本的艺技,暹罗的侍妾,希腊的娈童,印度的娼妓等内容。
从此对话可见,特平是一个内心阴暗,无耻的人可表面却显示一种英国的绅士的风度,可谓是城府之深啊!我们也可以发现他的占有欲很强,他不但想霸占本杰明的老婆,甚至还要霸占他的女儿,这种占有欲一旦被放大,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理发师陶德》观后感

《理发师陶德》观后感影片《理发师陶德》是由著名导演蒂姆·波顿执导,于2007年上映的一部黑色幽默音乐剧。
该片改编自斯蒂芬·索德海姆的音乐剧,讲述了一个黑暗可怖而又荒诞有趣的故事。
观看完《理发师陶德》后,我对这部电影产生了许多深思。
首先,影片在表达人性黑暗面的同时,也通过黑色幽默展现了人性的可悲和可笑。
故事主人公陶德是一个失去妻子的理发师,他因为对人生的绝望而想尽办法报复社会。
他以一个出色的理发师的身份为掩人耳目,将他杀的客人的尸体作为馅料制作成肉馅派,并卖给顾客们。
这种令人发指的行为,映射出人性的黑暗与复杂。
然而,正是这种可怕的行径,加上导演蒂姆·波顿的巧妙处理,使得整个故事颇具幽默感。
这种黑色幽默的处理方式,将影片从纯粹的恐怖片变成了一场关于人性的独特研究。
影片中的音乐元素也是一大亮点,它在情感表达和剧情推进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每首音乐都能准确地契合角色和场景,使得观众沉浸其中。
比如,陶德与女主角Mrs. Lovett在唱歌时,表达出了他们之间皆因对社会的失望而迸发出来的爱情。
音乐化的表达方式让人们感受到他们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悲伤,加深了人对故事的共鸣。
音乐也成为了该片的一大特色,使得整个电影更加独特和令人难以忘怀。
影片还反映了社会不公和对权力的渴望。
在影片中,陶德对于世界的绝望源于他被不公正的审判所害。
正因为这种经历,他对社会充满了愤怒,并选择以同样的非正常方式对待社会。
这种对社会的报复成为了一种解压方式,同时也揭示了我对社会不公和权力渴望的批判。
通过这种黑暗的故事情节,影片提醒观众警惕那些对权力和利益无度追逐的人,以及制度对普通人可能造成的伤害。
此外,《理发师陶德》还在视觉效果上取得了非常出色的成就。
电影运用了波顿一贯的诡异、恐怖的色调,将整个故事的氛围塑造得更加逼真和压抑。
影片中大量运用的暗黑和血红的色彩,巧妙地展现了主人公对世界的心理感受。
另外,影片的舞台和服装设计也相当精细,它们无一不在帮助和加强整个故事的表达效果。
《做头》影评

独属于上海的“花头”——电影《做头》中的上海影像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气质,它们流淌在每一条街巷间,隐藏在每一栋建筑中,揉碎在每个人的脚步里,甚至浸染在每时每刻每一片暮色和晨光中。
就像纽约的时尚,巴黎的浪漫,北京的大气,上海的雅致,城市的气质是不唯一的,但注定是独特的。
而如何将这些城市气质淋漓地呈现出来也成为各类艺术家们一直追求与探索的主题之一,电影作为“第七艺术”,自然也不例外。
可是真正具有上海气质的电影已经多年未见了。
影视剧中的上海总是被那些风起云涌的黑帮情仇和极尽鸡毛蒜皮的家长里短所埋没,上海的影像也就这样几乎被“妖魔化”了。
其实,“十里洋场”的上海早已随着这座城市过往的兴衰荣辱而烟消云散;窝囊丈夫与刁钻妻子的“市井生活秀”也早已随着上海的社会变迁和开发开放变得不那么典型了。
如果摘除这两个过时的“上海牌标签”,几乎大部分描写上海的影视剧都变得不伦不类了,似乎抛弃了这两大“法宝”,电影创作者们就无所适从了。
关锦鹏的《长恨歌》就像主演郑秀文身上那不合身的旗袍一样突兀别扭,从头到尾就是一个外人眼中“添油加醋”过的上海,让人不由地感到陌生;张一白的《夜〃上海》只是把上海作为一个故事背景陪衬着几个都市人的成人童话,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呈现仅仅类似于风光片;黄凯的《上海公园》将上海视作一个人来人往的大公园,带了点后现代的印记,却在刻意意象化的过程中将上海的内在的气质与风情抛却了,这似乎是一个可以发生在任何城市里的故事,而上海只是作为一个熟悉的符号。
唯有江澄的《做头》让人惊喜地闻到了一些久违的上海气息,导演把那种精致、时髦、骄傲、风情万种的上海气质通过一个上海女人的内心暧昧不明地展现出来,也可谓是独属于上海的“花头”。
照夏坚勇的说法,北方的城市多是男人的,而南方的城市多是女人的,那么上海可称得上是这些女人中最摩登、最女人味十足的一个城市了。
而关之琳扮演的安妮又是这个最女人的城市里最具代表性的那一种女人。
她是漂亮而优雅的,摩登而精致的,敏感又多情的,饱经沧桑又如少女般矜持的;她的素淡里透着极艳,这艳又洇染了四周的空气,云烟氤氲;她的淡漠里隐藏着情怀,这情又绰约不定,时隐时现。
国产伦理电影《做头》剧情介绍解说词

国产伦理电影《做头》剧情介绍解说词
在国营明星理发店里,年轻的理发师小白,因为长相帅气,吸引了各式各样的女人前来理发,女主小花就是其中一位。
小花的蘑菇头曾经是上海滩的经典,如今却时过境迁,但小花却仍然坚持着一成不变的蘑菇头,于是小白的另外一个顾客小美便经常嘲笑小花,但小花却一直都不以为然。
小花的老公是一个作家,他对小花非常好,但因为自己工作繁忙,他回家后倒头就睡,看着自己的丈夫这样,小花感到生活很是无趣,渐渐的小花对这段无趣的婚姻丧失了信心,寂寞的小花只好前来寻找年轻的理发师小白诉说自己的心事。
有一天她再次来找小白做头发,却发现小白身边围着一群以小美为首的女人,而且理发店的照片也换成了其他人,这让她非常生气,小花甩门而出,但在这之后,小白找到了小花,并向她解释自己和小美只是单纯的合作关系,并没有什么感情,听到这里小花就原谅了小白。
到了后来理发店即将倒闭,小花就约小白去哥哥的房子一起居住,之后小花便回家收拾行李,丈夫就在一旁默默的看着她,也并没有阻止,等到了哥哥的房子之后,小花没有等到小白的到来,伤心难过的她去外面散心,却意外碰到了小白和小美在一起,这让自己对小白非常失望。
事后,小白再次找到小花,他解释两人并没有任何关系,就这样心软的小花又一次原谅了小白,这次两人还发生了关系,可是没想到第二天小白又一次离她而去了,这次小花终于看清了小白的真面目,知道他只不过是和自己逢场作戏,两人之后再也没有了交集。
转眼几年过去了,
小花和小白再次相遇,此时两人都已成为了理发店的老板,影片结束。
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在一段关系中认清自己,并且及时止损,只有这样才可以让自己的生活回归正轨。
今天介绍的电影就到这里,有喜欢的可以留言点赞评论,我们下期再见。
理发师陶德 影评

理发师陶德影评
《理发师陶德》是一部令人震撼的电影,它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
的黑暗面。
影片以19世纪伦敦为背景,讲述了理发师陶德在面对生活的挫折和困
境时,逐渐走向疯狂和复仇的故事。
首先,影片的视觉呈现令人印象深刻。
导演通过精湛的镜头语言和精美的布景,将19世纪伦敦的阴暗氛围展现得淋漓尽致。
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贫穷和犯罪
的时代,感受到了人们的绝望和无助。
此外,影片的音乐也极具震撼力,配合着剧情的发展,让人不禁为主人公的遭遇而心生悲凉之情。
其次,影片对人性的揭示让人深思。
理发师陶德在遭受种种不公和背叛后,选
择了以暴制暴,将自己的痛苦转化为对社会的复仇。
他的行为虽然极端,却引发了观众对正义和复仇的思考。
影片通过对人性的深刻刻画,让人们不禁思考,当一个人遭受不公时,他会选择怎样的出路,以及复仇是否真的能够给他带来内心的平静。
最后,影片的演员表现也值得称赞。
主演Johnny Depp和Helena Bonham Carter 将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将观众带入了影片的世界,让人们对角色的遭遇产生了共鸣和同情。
总的来说,《理发师陶德》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电影,它通过对19世纪伦
敦的描绘、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和精湛的演员表演,带给了观众强烈的观影体验。
这部电影不仅令人震撼,更让人们对社会、对人性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做头电影观后感

做头电影观后感《做头》电影观后感《做头》是一部由李思思执导的中国电影,该片以一个小城镇中一位头发设计师为主线,讲述了他在工作和生活中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深入思考了我们在追逐理想和幸福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
首先,电影中所展示的小城镇生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个小城镇虽然简单安静,但却隐藏着许多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现实问题。
主人公作为一位头发设计师,每天面对的不仅仅是剪发和设计的问题,更是来自生活各个方面的压力和困惑。
电影中通过对该小城镇的生活细节的刻画,使观众更能够深入体验到主人公的生活境况以及他所要面对的困境,让我对现实生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电影中的主人公是一位非常有才华和热情的头发设计师。
他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爱,并且专注于每一位客人的需求,努力为他们打造完美的发型。
然而,在电影的情节发展中,他遭遇到了各种挫折和困难,他的店铺生意不好,客人越来越少。
他曾一度陷入迷茫和沮丧中,一度考虑放弃自己的梦想。
但是,最终,他选择了坚持下去,努力克服困难。
这种精神和勇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深思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我们是否也应该像主人公一样坚持不懈。
除此之外,电影还深刻探讨了个体在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主人公在电影中通过自己的工作为他人提供服务,努力创造美丽和自信。
他通过一发一丝的细微变化来改变人们的形象和自信心,使他们重新焕发活力和勇气。
这让我思考到,在生命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无论是大事小事,我们每个人的存在都会对周围的人产生影响。
我们的工作和事业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社会和他人的幸福。
这种对个体在社会中的价值的思考,使我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最后,电影中的情感线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主人公在电影中遇到了一位有着自己故事的女性,并逐渐发展出一段特殊的感情。
这段感情不仅让他重新找回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他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属于上海的“花头”
——电影《做头》中的上海影像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气质,它们流淌在每一条街巷间,隐藏在每一栋建筑中,揉碎在每个人的脚步里,甚至浸染在每时每刻每一片暮色和晨光中。
就像纽约的时尚,巴黎的浪漫,北京的大气,上海的雅致,城市的气质是不唯一的,但注定是独特的。
而如何将这些城市气质淋漓地呈现出来也成为各类艺术家们一直追求与探索的主题之一,电影作为“第七艺术”,自然也不例外。
可是真正具有上海气质的电影已经多年未见了。
影视剧中的上海总是被那些风起云涌的黑帮情仇和极尽鸡毛蒜皮的家长里短所埋没,上海的影像也就这样几乎被“妖魔化”了。
其实,“十里洋场”的上海早已随着这座城市过往的兴衰荣辱而烟消云散;窝囊丈夫与刁钻妻子的“市井生活秀”也早已随着上海的社会变迁和开发开放变得不那么典型了。
如果摘除这两个过时的“上海牌标签”,几乎大部分描写上海的影视剧都变得不伦不类了,似乎抛弃了这两大“法宝”,电影创作者们就无所适从了。
关锦鹏的《长恨歌》就像主演郑秀文身上那不合身的旗袍一样突兀别扭,从头到尾就是一个外人眼中“添油加醋”过的上海,让人不由地感到陌生;张一白的《夜〃上海》只是把上海作为一个故事背景陪衬着几个都市人的成人童话,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呈现仅仅类似于风光片;黄凯的《上海公园》将上海视作一个人来人往的大公园,带了点后现代的印记,却在刻意意象化的过程中将上海的内在的气质与风情抛却了,这似乎是一个可以发生在任何城市里的故事,而上海只是作为一个熟悉的符号。
唯有江澄的《做头》让人惊喜地闻到了一些久违的上海气息,导演把那种精致、时髦、骄傲、风情万种的上海气质通过一个上海女人的内心暧昧不明地展现出来,也可谓是独属于上海的“花头”。
照夏坚勇的说法,北方的城市多是男人的,而南方的城市多是女人的,那么上海可称得上是这些女人中最摩登、最女人味十足的一个城市了。
而关之琳扮演的安妮又是这个最女人的城市里最具代表性的那一种女人。
她是漂亮而优雅的,摩登而精致的,敏感又多情的,饱经沧桑又如少女般矜持的;她的素淡里透着极艳,这艳又洇染了四周的空气,云烟氤氲;她的淡漠里隐藏着情怀,这情又绰约
不定,时隐时现。
这是王安忆笔下的“王琦瑶式”的上海女人,“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
(王安忆《长恨歌》)只是王琦瑶作为一个文学形象,她的存在更多的是对上海历史与文化气质的一种见证,一种“在场”,而安妮形象更像是一种表达和呈现,她代表着一个已经逐渐被新世纪的上海迈过去的即将成为昨日的上海。
她的愁怨是整个旧上海的愁怨,她的惧怕是整个旧上海的惧怕,她的忧伤是整个旧上海的忧伤,她的转变也正是整个旧上海变迁的缩影。
那是上世纪90年代急速变化中的上海,无论从明星理发厅将被淘汰的国营方式,还是主人公房间的摆设,两户人家共用的卫生间,或是纸醉金迷的百乐门歌舞厅,甚至短暂一幕的浦江渡轮,都在无迹可寻中带来似曾相识的味道,属于转型期上海的伤感而无奈的意味。
影片并不缺少吸引眼球的元素,如大牌明星、婚外恋、姐弟恋、激情戏……但是真正让人记住的却是那些作为陪衬的一景一物,一颦一笑,一个步态一个眼神。
片中也出现了令人熟悉的外滩风景,但在暮色中的摆渡船上流连却又平添了别样的韵致和风情。
片中的男女主人公也模式化地“身体力行”着他们的爱情,却因为一个难言之隐而最终一场空,在我看来,万事皆休后他们的爱反而有了劫后余生的意味,影片由此也成功地跳脱了怨妇偷情的俗套。
而影片巧妙地将做头发与女人的内心世界联系了起来,最终想通过这个人物表达了上海女人所具有的永远不会被时代淘汰的精神,而不得不说,也正是这种任时代变换也无法夺走的精神,辐射绵延在了上海这个城市的内部,成就了上海城市气质的坚韧一面。
旧日时光终要被新的时代所代替,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一个城市得以前进与生息的动力,怀旧也好,扬弃也罢,这个伤感、无奈、逃避以致绝望的过程总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当千波度尽,一切归于平静的时候,从头再来总是最踏实也最智慧的选择。
做女人是如此,做人是如此,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来说,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