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作业与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2020-2021学年生物人教版必修3课时作业: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Word版含解析

2020-2021学年生物人教版必修3课时作业: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Word版含解析

课时作业16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C)A.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B.组成自然界的元素C.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元素D.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和核酸解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运动。

2.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对物质的转化起重要作用的是(C)A.化能自养生物B.动物和微生物C.微生物和绿色植物D.绿色植物和动物解析: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使无机环境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使生物群落中的有机物转变成无机物重新回到无机环境,如果没有这二者,生态系统就不会存在。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特点不包括下列的(D)A.带有全球性B.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D.在生物群落的各营养级之间循环往复解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运动。

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4.大气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和途径是(B)A.碳酸盐;呼吸作用B.CO2;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C.含碳有机物;光合作用D.CO2;分解作用解析:大气中的碳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变成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

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B)A.能量只能由较低营养级流向较高营养级B.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可以是无限的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可以长时期地保持动态平衡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解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的变化是不同的。

物质可以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利用,而能量一是在流经各营养级时被生物的呼吸作用消耗(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到大气);二是通过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

6.下图表示a、b、c三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物分解状况,则分解者的作用强弱依次是(A )A.a>b>c B.c>b>aC.c=b>a D.a>c=b解析:由图可知a地区落叶量大,但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最少,说明a地区的有机物分解速度快,依次类推,b地区有机物的分解速度小于a大于c,所以,分解落叶的能力a>b>c。

高中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选择题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特点不包括下列的( D )A.带有全球性B.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在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D.在群落的各营养级之间循环往复[解析]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的循环往复流动,各营养级之间是单向流动的.2.某同学完成了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对照实验,对照组是( A )A.土壤不做处理,自然状态B.土壤进行处理C.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D.尽可能避免改变土壤理化性质[解析]对照实验,应是不做处理、自然状态的一组实验.3.(2019·山东济宁高二下期末考试)如图是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碳传递方向,字母表示碳传递途径.下列各项叙述不正确的是( D )A.碳从植物体流入动物体的主要形式是有机物B.某些微生物也可参与固定CO2的过程C.a途径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b、d、g途径是通过呼吸作用实现的D.如果图中的字母表示碳元素传递的数量,则夏季a、b、c、e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a =b+c+e[解析]碳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的,所以碳从植物体流入动物体的主要形式是有机物,A正确;某些微生物可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参与CO2的固定过程,B正确;a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b、d、g分别表示植物、动物、微生物的呼吸作用,C正确;若a表示生产者固定的碳量,b表示植物呼吸作用释放到大气中的碳量,c表示流到第二营养级的碳量,e 表示被分解者利用的碳量,因夏季植物自身生长发育还利用部分碳量,所以a>b+c+e,D错误.4.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连接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重要的生理作用和重要环节分别是( B )①蒸腾作用②光合作用③呼吸作用④生产者⑤消费者⑥分解者A.①②和④⑥B.②③和④⑥C.②③和④⑤D.①③和④⑥[解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有机物变成无机物,主要通过分解者的呼吸作用.二、非选择题5.如图所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A、B、C、D为生态系统不同的成分,请据图回答:(1)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_C__]_生产者__固定太阳能开始的.(2)碳元素在大气中与A、B、C之间的流动是以_二氧化碳__形式进行的,在生态系统的各成分中,A为_消费者__,B为_分解者__.(3)图中D→C过程是通过_光合__作用实现的,C→D过程是通过_呼吸__作用实现的,B→D过程是通过_分解__作用实现的.(4)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碳返回大气中,而另一部分则以_化学燃料__形式储存在地层中,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_二氧化碳__的形式循环.(5)碳循环的同时一定伴随着_能量流动__.。

2020-2021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课后检测: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Word版含解析

2020-2021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课后检测: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Word版含解析

作业时限:25分钟作业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水循环起重要作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水循环没有碳循环发挥的作用大B.水循环的许多环节需要特定微生物的参加C.水循环过程的主要环节是降水和蒸发D.水循环与其他物质循环联系不大,因此对水循环的干扰仅会影响到其本身解析:水循环和碳循环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氮循环的许多环节都需要特定微生物的参加;水循环与其他物质循环联系在一起,对水循环的任何干扰,不仅会影响其本身,也会影响到其他物质的循环。

2.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如图1表示某海域中大黄鱼的种群增长速率与数量变化的关系,图2表示该海域能量流动简图,甲、乙、丙、丁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以下分析中正确的是(C )A.根据图1分析,要持续获得最大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a 点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会偏低C.图2的食物链中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20%D.图2中甲可表示大黄鱼;丙和丁可加快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解析:据图1分析,要持续获得最大捕捞量,则捕捞后鱼种群数量应处于b 点。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如果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会偏高。

分析图2可知,甲为生产者,丁、丙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故图2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5×106)÷(7.5×106)×100%=20%。

图2中甲为生产者,不可能表示大黄鱼;丙和丁为消费者,可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所以答案选C。

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A.物质循环是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进行的B.碳元素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中C.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D.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解析:物质循环应是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进行的,A项错误;碳元素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中,B项正确;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短时间内二氧化碳大量释放,导致温室效应,C项正确;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D项正确。

高中生物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基础小练]1.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人体内的碳元素来源于( )A.食物中的碳 B.大气中CO2中的碳C.燃料中的碳 D.非生物环境中的碳答案:B 解析:生物体内的碳元素究其根源都是来自生产者从大气中固定的CO2。

2.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f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B.该图中有3条食物链C.图中的a一定是自养型生物,b、c、d、e一定是异养型生物D.碳以有机物的形式由a传到b答案:B 解析:图示中a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c、d、e是消费者,f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图示中只有一条食物链;生产者是自养型生物,消费者和分解者是异养型生物;碳在生物群落中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3.如图是生态系统中某元素循环的模式图,下列关于该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该图主要体现的是碳元素的循环②A与B两种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③图中的生理过程b全在线粒体中进行④该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A.①④ B.②④C.①② D.①③答案:A 解析:从物质循环的过程可以判断,A是生产者,B、C是消费者,D是分解者,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分是A、D;过程b、c是呼吸作用,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进行。

4.物质循环属于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下列与物质循环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绿色植物同化无机碳转变成有机碳B.在生物群落内,碳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C.乳酸菌可将有机碳分解为无机碳D.化学燃料的燃烧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答案:C 解析:绿色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把自然界中的无机碳转变成生物体内的有机碳,A正确;在生物群落内,碳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B正确;乳酸菌是厌氧型细菌,进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故不能将有机碳分解为无机碳,C错误;化学燃料的燃烧会导致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引起温室效应,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D正确。

5.在一般情况下,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主要渠道的图解,正确的是( )答案:A 解析:解题时要以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途径为突破口,还要注意各选项中的箭头方向。

2015-2016学年高中生物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后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3

2015-2016学年高中生物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后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3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非标准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主要循环形式是CO2B.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C.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解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答案:B2.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B.物质和能量均可循环利用C.能量只能在食物链中流动D.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能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均可倒置解析: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

能量可在食物链(网)中流动,也可流入分解者体内。

生物量金字塔有时可能会倒置,但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金字塔永远正立。

答案:A3.生态系统中C、N等元素活动的特点是( )A.单向的B.循环地、反复地出现,由一种形式转变成另一种形式C.逐级递减的D.快速运动的答案:B4.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人体内的碳元素究其根源是来自( )A.食物中的碳B.大气中二氧化碳中的碳C.燃料中的碳D.非生物环境中的碳解析:人在生态系统中是消费者,所需要的碳是直接或间接地来自生产者,而生产者中的碳都是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答案:B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所指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B.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D.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递减解析:物质在循环过程中是不会递减的,因为物质只能进行转移和变化,但不会消失。

答案:D6.利用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土壤,原理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

《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作业设计方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

《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作业设计方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巩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一课程的核心知识,理解物质循环的概念和重要性,通过实践操作和理论应用加深学生对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理解和掌握。

二、作业内容1. 理论学习:学生需复习本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包括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物质循环的途径和意义等,并完成相关知识点的学习笔记。

2. 案例分析:学生需选择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如森林、湖泊等),分析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具体过程,包括水循环、碳循环等,并绘制出相应的循环图。

3. 实验模拟:学生将进行模拟实验,通过实验材料模拟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过程,如用小模型或塑料材质制作生物和环境的模拟图,标明元素和物质之间的转换关系。

4. 作业报告:学生需撰写一份关于所选择的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报告,报告中需包含生态系统的描述、物质循环的过程、自己的观察与思考以及对实际环境保护的启示等内容。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学习:笔记应条理清晰,突出重点,使用自己的话进行总结,不得简单复制教材内容。

2. 案例分析:需深入分析物质循环的具体过程,明确各元素间的相互关系和转化关系,循环图应清晰易懂。

3. 实验模拟:模拟图应符合实际情况,各元素之间的转换关系要准确无误。

4. 作业报告:报告应逻辑清晰,观点明确,语言流畅,同时结合实际生活,提出具体的环境保护建议。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包括理论学习的深度、案例分析的准确性、实验模拟的合理性以及作业报告的质量等方面。

评价将采用综合评分的方式,对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详细批改,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供具体的改进建议。

同时,教师还将组织学生进行作业交流和讨论,帮助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将在课堂上进行重点讲解和辅导。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时作业设计旨在巩固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程内容的理解,加深对物质循环过程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及实践能力。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作业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作业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所指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基本化学元素B.所说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D.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递减解析:D项叙述的为能量流动的特点,由此判定D项叙述错误。

答案:D2.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通过()A.光合作用B.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C.呼吸作用D.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解析: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中,碳循环是以有机物和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

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碳以有机物形式存在,生产者、各级消费者及分解者又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而回到无机环境中去。

因此,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是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行的。

答案:B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B.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C.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D.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两者同时存在,不可分割解析: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流动则伴随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又是物质循环的动力,但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

答案:C4.根据下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生物群落①②大气中的CO2←――③化石燃料A.参与①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②过程增强后①过程随之增强,故不能通过增强②减少大气中的CO2C.生物群落内部碳循环的形式是含碳的有机物D.人类减少对③的依赖是当前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解析:生物群落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它们通过呼吸作用(分解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CO2进入无机环境。

生活中可以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草)等途径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CO2,减少生物群落排放到大气中的CO2量。

高中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随堂演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随堂演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判断正误.(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内各生物体之间反复循环利用.( )(2)碳循环中由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导致了温室效应现象的出现.( )(3)能量流动伴随着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反复利用.( )(4)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相辅相成的,具有相同的特点.( )解析:(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圈的生物群落和其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2)正常情况下光合作用固定的CO2与生物呼吸作用及分解者分解作用产生的CO2是维持平衡的,而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打破了该平衡,使大气中CO2浓度上升.(3)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4)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有联系的,但两者的特点是不同的.答案:(1)×(2)×(3)×(4)×2.(2019年河北定兴检测)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所说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B.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D.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递减解析:物质在循环过程中是不会递减的,因为物质只能进行转移和变化,但不会消失.答案:D3.(2019年湖南长郡中学月考)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④过程只能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图中A、B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C.图中③⑤⑧过程表示不同生物的呼吸作用D.农业生产中的松土可以增大⑤过程解析:④还可以表示蓝藻的光合作用,A项错误;根据图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判断:B 是生产者,A是分解者,C是消费者,它们都可以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B项错误,C项正确;图中⑤过程为消费者(动物)的有氧呼吸过程,动物一般在地面活动,中耕松土对⑤过程几乎没有影响,D项错误.答案:C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能量可以流向植物,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B.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D.食物链中初级消费者数量越多,次级消费者能够获得的能量就越少解析:粪便作为肥料,被微生物分解产生的无机物流向植物,能量则以热能形式散失了,A 错误;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单向流动,不可循环利用的,B错误;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碳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C正确;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多少,与初级消费者数量无关,D 错误.答案:C5.下图是生态系统某元素循环模式图,这种元素是按箭头方向循环,然而图中缺少了一个重要的箭头,根据此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上所缺的箭头是____________.(2)这是____________的循环.(3)写出A、B、C、D所代表的生物: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4)由此可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如下特点: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5)参与过程⑤的生物种类有( ),这些生物的新陈代谢类型,从同化方式看,应属于( );从异化方式看,应属于( )A.寄生细菌B.腐生细菌C.真菌 D.硝化细菌E.自养型 F.异养型G.需氧型 H.厌氧型(6)写出①~⑥所示过程的名称: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答案:(1)由A到二氧化碳的箭头(2)碳元素(3)绿色植物腐生细菌、真菌等肉食动物植食动物(4)带有全球性循环流动(5)BC F GH(6)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捕食分解者的呼吸作用燃烧温馨提示:为了巩固和提升所学内容,请完成课时作业1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A.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复杂过程B.在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的逐级递减的全过程C.在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的生物体内的反复循环运动D.在生物圈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运动答案 D解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定义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又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因此从定义中可看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圈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运动。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B.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都参与碳循环过程C.大气中的CO2要合成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只有通过光合作用才能完成D.如果碳循环过程不能进行,生态系统将会被破坏答案 C解析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生产者以CO2的形式进入生物群落,通过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又以CO2的形式返回无机环境,A、B正确;大气中的CO2要合成含碳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可以通过绿色植物或光合细菌的光合作用,也可以通过某些微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C错误;如果碳循环过程不能进行,物质是能量的载体,那么能量流动也就无法进行,所以生态系统将会被破坏,D正确。

3.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主要渠道是图中的( )答案 A解析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这样无机环境中的物质进入生物群落,经各级消费者利用,最后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和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又将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

4.如图所示是生态系统中某元素循环的模式图,该图不可以说明( )A.该图主要体现的是碳元素的循环B.A与B两种生物成分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C.图中生理过程②③进行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D.该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答案 B解析从物质循环的过程可以判断,A是生产者,B、C是消费者,D是分解者,M是CO2,N是O2。

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是A、D,B错误。

过程①主要是指光合作用,过程②③是呼吸作用,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

5.右图是碳循环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①~⑤所表示的生理过程是维持碳平衡的重要因素B.图中A为CO2库C.图中的食物链只有3条D.大气中C的含量增多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通过控制B、D、E的活动能得到缓解答案 A解析参与碳循环的生理过程主要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以及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都是生物圈维持稳态的重要因素,A正确;图中参与碳循环过程的生物有生产者A,消费者D、E,分解者B,C为大气中的CO2库,图中的A、D、E只是代表营养级,所以不能确定图中食物链的数目,B、C错误;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是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使大气中CO2增多,缓解的措施主要是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其次是植树造林、开发新能源等,D错误。

6.下图为碳循环示意图,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碳循环是指二氧化碳在甲与丙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B.乙在该生态系统中均处于第二营养级C.甲、乙、丙共同组成生态系统D.生物X可能不具有细胞核,生物Y可能含有线粒体答案 D解析图中甲表示生产者,乙表示消费者,丙表示分解者。

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A错误;消费者在该生态系统中可能处于不同的营养级,B错误;甲、乙、丙只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缺少非生物成分,不能构成生态系统,C 错误;生物X可表示自养型微生物,如硝化细菌,没有细胞核,生物Y可表示腐生真菌、腐生动物,含有线粒体,D正确。

7.某同学完成了“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对照实验,对照组( )A.土壤不做处理,自然状态B.土壤进行处理C.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D.尽可能避免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答案 A解析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实验中自变量是土壤微生物的有无,因变量是有机物的分解情况。

对照实验中的对照组,就是接近于自然状态的一组,即不施加变量处理的一组,实验组是灭菌处理的土壤。

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二者是密切联系的两个过程B.在能量流动过程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C.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D.生物圈在物质和能量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答案 D解析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是密不可分的,它们将生态系统的各个成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能量是单向流动的、逐级递减的,不能自给自足。

9.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部分物质循环简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若M表示大气中的CO2,则碳在过程④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B.直接参与碳循环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和叶绿体C.能量通过光合作用进入该生态系统,也可通过热能的形式输出D.图中分解者可以促使物质和能量尽快地循环利用答案 D解析M表示大气中的CO2,则碳在过程①②③中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传递,在过程④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A正确;碳元素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通过生物群落的呼吸作用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入无机环境,直接参与碳循环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和叶绿体,B正确;理解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C正确;图中分解者可以促使物质尽快地循环利用,能量不能循环利用,只能单向流动,D错误。

10.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个主要功能B.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沿食物链进行的C.正常的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和生物数量金字塔均可倒置D.能量流动是伴随着物质循环进行的,但为单向流动答案 C解析物质是循环的而能量是单向流动的;正常的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数量金字塔在个别营养级之间可能出现倒置,而能量金字塔不会倒置。

11.下图中的图1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示意图,图2表示该生态系统部分种群的食物关系。

请据图分析回答:(1)图1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________(填字母)。

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________的形式进行循环,而在生物群落内部则主要是以________的形式进行流动。

(2)图2中d和c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若a固定的能量不变,d减少,则c可利用的能量________。

假设e种群中的能量是5.8×109kJ,b种群中的能量为1.3×108kJ,若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则a种群中的能量至少是________kJ。

(3)图2中a同化的能量除呼吸消耗外,其余的能量用于自身的__________________。

(4)据图1提出两项实现“低碳”、缓解温室效应的关键措施: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B、C、D CO2有机物(碳)(2)竞争增加 4.5×107(3)生长、发育和繁殖(4)①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②植树造林,增加植被(或开发水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答案合理即可)解析(1)由图1可推知,A为生产者,B为分解者,C、D为消费者,E为无机环境,所以属于生物群落的有A、B、C、D;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而在生物群落中以有机碳的形式进行流动。

(2)图2中,d和c都以e为食,属于竞争关系;a以d、c为食,若a固定的能量不变,d减少,必然要从c获取更多的能量,所以c可利用的能量增加;a是较高营养级,能量最少应根据最低传递效率10%,则a种群中的能量至少为(5.8×109-1.3×108×10)×10%×10%=4.5×107 (kJ)。

(3)图2中a同化的能量用于自身的呼吸作用和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4)一方面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来减少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另一方面可通过增加植被来增强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从而缓解温室效应。

12.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关系示意图,看图作答。

[图中△为有毒物质浓度(百万分之一,即10-6),能量单位:kJ/(cm2·a)](1)从完成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简要说明生产者的重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kJ/(cm2·a)。

(3)根据图中数值计算能量从A到B、由B到C的传递效率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其余的能量最终通过生物的________散失,由于生物不能在代谢中再利用________,因此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4)图中无机物箭头是指________和CO2等物质的流动过程。

图中D是________,通过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将生物组织内的碳释放回空气中,由此可见D在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5)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存在于________中的有毒物质,通过________在生物体内大量积累,因此________越高的生物受害越大。

答案(1)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基础(2)466 (3)13.5% 20.6% 呼吸作用热能单向流动、逐级递减(4)H2O 分解者保证物质的再利用(5)空气、水、土壤(或无机环境) 食物链营养级解析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即生产者A固定的太阳能。

这些能量一部分经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B摄入体内,另一部分随着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D 分解而释放出来,即97+63+306=466;能量从A到B的传递效率=63/466×100%≈13.5%,能量从B到C的传递效率=13/63×100%≈20.6%;图中的无机物除了空气中的CO2外,还包括水等,分解者的作用是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返还到无机环境中去。

对应《刷知识》P19一、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不断地在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之间进行循环。

二、碳循环1.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形式,通过食物链、食物网渠道传递。

2.碳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返回到无机环境,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CO2形式循环,在无机环境中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