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北京高考满分作文《天道无言》

合集下载

2007年高考语文作文北京卷《于无声处听惊雷》!

2007年高考语文作文北京卷《于无声处听惊雷》!

2007年高考语文作文北京卷:“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歌颂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

请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题目,自定角度,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全文不少于800字。

《于无声处听惊雷》“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这句唐诗宛如一幅清幽的水墨画,乍看平淡无奇,细品却韵味无穷。

有人从中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领略到恬淡的做人境界,而于我而言,它更像是在诉说一种于无声处创造价值、有所作为的人生智慧。

在这纷繁喧嚣的世界里,人们往往热衷于追求表面的热闹与浮华,渴望着功成名就时的鲜花与掌声。

然而,真正的伟大往往隐藏在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在“看不见”“听无声”的默默奉献中悄然绽放。

“两弹一星”元勋们,如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他们隐姓埋名,远离家人,在茫茫戈壁滩上埋头苦干。

没有媒体的大肆报道,没有众人的欢呼喝彩,他们在寂静中为国家的国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他们的名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为人知,他们的工作成果在成功之前也如同“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但正是他们的默默付出,让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挺起了脊梁,他们的功绩如同惊雷,震撼人心。

还有那些扎根基层的教育工作者,他们放弃了城市的繁华,坚守在偏远的乡村,用自己的知识和爱心点亮孩子们的希望之灯。

他们的工作或许不为人瞩目,他们的名字或许不被铭记,但他们的奉献却如春雨滋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如闲花为乡村教育增添了一抹芬芳。

他们在无声处培育着祖国的未来,其价值不可估量。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有这样一群默默耕耘的人。

环卫工人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清扫街道,为我们迎来整洁的城市;建筑工人在烈日下挥汗如雨,筑起高楼大厦;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日夜钻研,推动科技的进步……他们的工作或许平凡,或许不被关注,但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用自己的方式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2007年高考优秀作文展评(北京卷)

2007年高考优秀作文展评(北京卷)

2007年高考优秀作文展评(北京卷)
唐惠忠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中旬·读写新空间)》
【年(卷),期】2007(000)007
【摘要】@@ 遗失的情趣rn一考生rn我沉浸在墨香古卷中,越过千年的距离,拾起那细雨闲花的情趣;我穿过明清宏伟的宫殿、十国繁华的街市,穿过一切历史的烟尘,只为拈起一段文字,静静微笑.
【总页数】11页(P54-64)
【作者】唐惠忠
【作者单位】江苏太仓高级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2014年高考优秀作文展评(北京卷) [J], 唐惠忠
2.2013年高考优秀作文展评(北京卷) [J], 林逾静
3.2012年高考优秀作文展评(北京卷) [J], 唐惠忠
4.2010年高考优秀作文展评(北京卷) [J], 林逾静;张海法
5.2009年高考优秀作文展评(北京卷) [J], 刘芹;林逾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7年北京卷高考语文真题及标准答案(完美版)

2007年北京卷高考语文真题及标准答案(完美版)

2007年北京卷高考语文真题及标准答案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精粹精络精疲力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B.赠予授予予人口实同甘共苦,祸福予共C.即将立即若即若离一言即出,驷马难追D.挥毫毫发毫无二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2.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各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近期,中国观众有幸目睹了来自意大利庞贝古城的遗珍,它们清晰地再现了古城被埋没前最后的情景。

②在休斯敦火箭队的姚明,出席"护鲨行动从我做起"的活动时说:"今后,本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拒绝食用鱼翅。

"③书的封面设计于书籍出版发行的整体规划,同时必须结合书的内容特点和读者对象进行构思。

A.时间效劳从属B.瞬间效力从属C.瞬间效劳归属D.时间效力归属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没有人仅因富甲一方而被长久纪念,相反,人们念念不忘的,大都是超脱于物质利益的追逐的人。

B.在军阀混战和北平沦陷期间,碧云寺孙中山衣冠冢得以保全,这多亏中山先生生前卫士谭惠全等人恪尽职守,矢志护灵。

C.自行车队被两只高大威猛的藏獒追赶得几入绝境,最后靠下坡高速骑行才得以摆脱,队员们至今仍心有余悸。

D.暮春时节是潭拓寺"二乔玉兰"的盛花期,4月上旬,这两株玉兰的树冠上就布满了含英咀华的花蕾。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素质可以理解为人在先天条件的基础上,在家庭、社会的影响下,经过后天的教育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格。

B.很少有以7毫米以下口径制造狙击步枪的国家,因为狙击要求威力大,精度高,但中国狙击步枪偏选择了小口径。

C.几组蝴蝶展框吸引了参观者,大家都以为这是标本,看到展框上方"仿真蝴蝶微型风筝"的标志,使大家恍然大悟。

D.在翻阅中国话剧100周年纪念活动资料时,他萌生了创作一台寻找中国话剧源头的剧本的意念。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再别康桥》、《雨巷》、《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乡愁》,分别是徐志摩、戴望舒、艾青、余光中的诗作。

2007年北京高考作文

2007年北京高考作文

2007年北京高考作文2007年北京高考作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

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定角度。

②除外,文体不限。

③全文不少于800字。

试题评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

题目先给材料,而材料由两部分组成:一联唐诗和对它的五种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次作文的写作要求:根据自己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作文。

在作文要求中,题目限制了不能写作的文体,没有给话题,其他跟要求差不多。

面对这个作文题目,首先要读懂材料。

作文题目中提到的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两句诗,出自其七言律诗《赠别严士元》: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诗中写的是在一个春寒料峭、天气多变的日子里,作者在苏州城外惜别友人的情景,透露出他仕途不得意的心情。

诗的情调和意蕴都是十分低沉的。

其中,题目给出的两句诗的意思是:看不见的细雨把衣服淋湿了,花瓣悄悄落地听不见声音,这是字面上的意思。

但我们要读懂字面后面的意思,这才是审题立意的关键。

当然,对这两句诗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正如题目中提到的那样。

你可以根据给出的这两句诗的字面意思,结合自己的经历、感悟,来确立自己的解读,只要言之成理就可以。

“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重点应该是“品格”,而不应该是毫无顾忌地谈论“春天的美好”;“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重点则不是“境界”,而是“恬淡地做人”,其实就是对“品格”的具体化,假如海阔天空地阐述做人的境界,则又离题万里了;“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你当然可以谈“寂寞”,但准确地讲,这里的寂寞应该是具备恬淡地做人品格的人所必须面对的处境;再看“‘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则是面对寂寞处境时所导致的结果,可简单理解为不在寂寞中平庸,就在寂寞中伟大吧;至于“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是从另一个角度去谈论同一个问题而已。

2007年北京高考作文

2007年北京高考作文

2007年北京高考作文
范文:
人生的价值。

人生的价值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关乎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

人生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包括个人的成长、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文明。

每个人都应该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并为之努力奋斗。

首先,个人的成长是人生的价值之一。

每个人都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时间,珍惜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只有不断地超越自己,才能真正体现个人的价值。

其次,社会的进步也是人生的价值之一。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每个人的进步都会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现代社会,个人的价值往往体现在对社会的贡献上。

只有为社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最后,人类的文明更是人生的价值之一。

人类的文明是由每个人共同创造的,每个人都应该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自己的努力。

只有促进人类的文明进步,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总之,人生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包括个人的成长、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文明。

每个人都应该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并为之努力奋斗。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让自己的生命更加有意义。

2007年高考北京卷满分作文赏析

2007年高考北京卷满分作文赏析

2007年高考北京卷满分作文赏析细雨闲花皆孤寂文人英雄应如是?北京考生孤寂是一根断了的红线,有心人紧紧抓着它,默默等待另一头的牵线人,即使那人早已远去。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每每读起这句诗,不禁感叹细雨与闲花的孤寂。

当那迷漫的小雨,一点一滴打落在罗衫之上,谁讲这感情不滂沱?不然怎的浸湿了整件衣裳?当那优美的花朵,飞舞旋转飘落在青石路上,谁讲这感情不壮烈?不然怎的铺满了整条幽径?然而它们却是“看不见”“听无声”。

?每个人都在心灵深处有一处花冢,埋藏那些滂沱凄美却不为外人道的情感。

而这座花冢,被孤寂上了一道锁。

?纳兰是孤寂的。

他的好友曾叹:“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无疑,他是相国公子,御前侍卫,人人歆羡。

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却埋着深深孤寂。

他在小院中拾得翠翘,却“何恨不能言”,只能叹一声“差不多十年踪迹十年心”。

他向往平淡与淳朴,然而这愿望在世人眼中便如那细雨,任是将自己打得全身冰冷,也只是无声而已矣。

纳兰的孤寂是一个人的悲伤。

?李煜也是孤寂的。

王国维讲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

那些打小便坐在龙椅上的小孩们,往往是没有朋友的。

即使生身纸醉金迷,终日灯红酒绿,也抵只是夜深人静时无人诉衷肠的孤寂。

专门南唐灭亡之后,家国之恨降临在那个还不成熟的皇帝身上,更是加了一抹孤寂的灰色在他心头。

他的孤寂也是无声的,但却不是无形的。

他以自己的真性将那一片片孤寂的花瓣铺在宣纸之上,将其化为“一江春水”,化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人间词话》中有批语:“词至李后主,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李煜的孤寂是那个动荡年代的悲伤,但却开启了词的新时代。

?陆游在沈园写下“红酥手,黄縢酒……”将孤寂定格在唐婉的经历之中。

王维在叹“遍插茱萸少一人”时,将孤寂注入知音好友心中。

元稹以阳刚之手写下“白头宫女在,闲坐话玄宗。

”道出了那红墙深院里,一个个孤寂灵魂的心声。

诗人手中那根红线,另一端系着笔。

2007年北京高考满分作文《细雨未必看不见闲花未必听无声》

2007年北京高考满分作文《细雨未必看不见闲花未必听无声》
胸纳幽兰,神容主若。他,一个不爱仕途,但爱美人,不爱富贵但爱超然的翩翩公子,虽出身显赫却博古通今,虽是奴才却不甘做奴才。他叫纳兰容若,与康熙相伴了31年的臣子。在他的生命中,他的主子驱使了他的一切,雪藏了他的才华。他只能做康熙的陪衬,做君王身边的细雨闲花,但即使如此,仍然没有人能漠视他的才华,他把幽怨化作了一支笔,书写了“人生若只如初见”的凄婉情怀。他忧郁而终,短短31载,弹指一挥间,却创作出人间最动人的诗词。这滴细雨,这片闲花,发出炫目的光,震撼你我的心灵。
萧红,近代最伟大的女作家,却饱受了人世间的一切悲苦——亲人逝世,家族歧视,爱人背叛,恩师离去,穷困潦倒……在这样的情况下,她把人间的悲苦都化作了笔下灵动的文字,随着呼兰河水,汨汨流去。她是家庭的细雨,爱人的闲花。就是这滴细雨,这片闲花,给中国文坛注入了清泉,注入了活力。
他们曾是社会中最不起眼的小人物,却也在历史经历,却共同昭示了一个道理——细雨未必看不见,闲花未必听无声。
相信自己在皑皑白雪中终会找到归途的方向,在森林中终会看到明媚的阳光,虽然我们在宇宙中微小的如细雨闲花,但只要努力,不同命运低头,终有一天我们的灵魂会照亮未来。
细雨一定看得见,闲花定然听有声。
2007年北京高考满分作文《细雨未必看不见,闲花未必听无声》
人,活在世上,不仅仅为了每天的三餐饭,也不仅仅为了铜臭,而是为了灵魂的永存。
皑皑白雪,你是否已迷失了归途的方向;浓密的森林,你是否已看不清灿烂的天空。忘记自己的细微,忘掉自己的渺小,在雪地中奔跑,拨开森林的迷雾,你的身影将会变得高大,你的人生也定会精彩。
“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不畏贵妃研墨,力士脱靴的后果,不畏玄宗的赐金放还。虽有昭昭明月之德,日月齐辉之才,终化为泡影,他是长安的细雨,他是朝庭的闲花,他空有满腔的抱负却无计可施,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高歌“高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把对朝庭的失望,对自己的希望化作了人类不朽的诗篇,这滴春雨,这片闲花,化作无数的雨滴,无数的鲜花,落进千家万户,洒遍中华大地。

2007年高考北京卷作文点评

2007年高考北京卷作文点评

2007年高考北京卷作文点评作者:王武镝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07年第17期真题回放“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

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首先,这两句诗轻灵典雅,意蕴丰厚,不仅可以给人美感享受,还可以启发人领悟和思考。

其次,文题在诗句之后,用“有人说”、“还有人说”的形式,给出了对诗句的五种不同理解,目的在于开拓考生思路,而省略号的运用,表明还可以有其他不同的理解,又为考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

阅卷直击与备考策略一个好的文题,既要让多数考生都能有话可说,又要能够检测出考生的不同水平层次,今年北京的文题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特点。

从评卷结果来看,区分度相当的好。

那些语文能力较强的考生,面对这样的文题应对自如,可以尽情挥洒,充分表现出自己的优势;而语文能力较差的考生,面对这样的文题往往不知所措,有的搜索枯肠,拼凑出一篇逻辑混乱、语病百出的文字,有的拿出平时背好的一篇现成文章,穿靴戴帽,用来应付,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这也给今后高三语文的复习迎考提了个醒儿,切实抓好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才是正道,那些投机取巧的“窍门”,面对这样的文题,都是不管用的。

对于正在备考的同学,应记住一点——阅读升华生命!多读书才能生发感悟,启迪哲思。

若觉得时间紧促,就将曾经学过的文章拿来一读,也可以从中感悟明理。

平日所作阅读理解题,也不要将它单纯看作考题,而是将它作为丰富阅读知识的文章,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追求恬淡的做人境界□北京考生“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我很欣赏这两句唐诗。

人生在世,蒙蒙细雨不足以模糊视野,朵朵闲花也绝不会盖住前进的大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北京高考满分作文《天道无言》
大海汹涌,潮起潮落,云卷云舒,日出日落,纵然仰望苍穹,高声呼啸,万籁星辰,夫子云:天何言哉?
生命之道,大道至简,大智无声,方自成博大,自现精华。

人,匆忙而过,有谁读得懂自然空然无求的境界?
也许东坡读懂了。

于是,天地间突兀出这样的身影,手把竹杖,在云深水影里,一人,
孑然于宦海之外,用心做着自己的烹调。

与己乐,与民乐,与山水乐。

顾盼间,感悟于天地,颂明月诗,歌窈窕章,何其自由无碍!
所以,开始懂得了东坡,懂得了那远离喧华的恬淡,甚至进而感知“闲花落地听无声”,多么潇洒,何等无求……
东来抒啸,采菊而见南山,陶渊明不也如此;还有那梅妻鹤子之主,采药童子之师;难道不都是超然物外的达者吗?
漫漫红尘外,飘飘天地间,隐者无求,遁乎山水之中,自悟一种清凉,自守一份安逸。

这或许就是昔人爱惜文字,却总爱赞颂隐士
的原因吧!
可是,终止于一个隐士,真正就像那闲花了吗?又真正领悟了大自然无言的真谛吗?
贤者爱出世,却不知怀出世之心入世。

千百年前,孔圣人不够旷达吗?然而,他不结
束生命于山林,而羽化于三年弟子之间。

这或许才是真正的闲花,无声而落,落在现实的泥土里,再化香泥,以滋养万代。

如今,顶礼于他高大的身影前,他智慧的眉宇,不就是天道无言之气吗?这便是
自然之道,他不是执著讨好什么,也无需刻意回避什么,他是如如不动,照观宇宙的沉稳无息。

佛云:万花丛中过,片
叶不沾身。

胸怀空空,却留有万花出香。

难怪老庄不知是蝶化人,还是人化蝶,笑对万物,原来,他已经与万类和合,体悟了天地本无所有,却又含蕴一切的物我真相。

难忘怪他的妻子去世,老庄鼓盆而歌。

那不正是高唱闲花无声落地,回归自然的圣歌吗?
细雨温衣不见,闲花落地无声,来自于自然,归于自然。

人也应该与自然相映,花开时,烂漫春天,留香百世,花落时,无声
无息,安详长眠。

这不就是自然,是天道,是至高的真理吗?
人来与万物共生,生于自然,长于自然,归于自然。

天道无言,人道
亦无所求。

不求一切,更不求逃避一切。

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真真切切,与日月合光,与天地同德!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