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国际政治的体系
第三章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

第三章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第一节国际行为主体的概述一、国际行为主体及其特征国际行为主体是指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影响和作用的一系列实体。
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构成国际行为主体的实体应当具备一些基本的要素或基本特征:( l )必须具有一定的行为能力。
即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国际事务,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国际间的相互交往,能够发生对外行为,能够影响其他行为主体的行为和决策,并对整个国际政治体系发生作用。
( 2 )必须具有自身的特殊利益。
国际行为主体以各自利益的特殊性为基本特征,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区别关键在于利益的特殊性和差异性。
由于各自利益的相互差异,决定了它们所追求的目标不同,从而构成了国际社会的矛盾、冲突、竞争、合作等一系列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
( 3 )必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国际行为主体应拥有相对独立的自主权和决策权,即能够排除其他行为主体的操纵和控制,独立地制定自己的对外决策和对外行为方式,独立地参与并影响国际间的相互交往,独立地运用其行为能力,发挥其职能作用。
( 4 )必须拥有相对稳定或固定的组织形式,并拥有一定的政治经济实力。
任何国际行为主体只有具备了相对稳定的组织形式才能被其他行为主体视为发生行为的稳定对象,也只有具备一定的政治经济实力才能真正对其他行为主体发挥影响和作用。
以上四大要素或特征彼此关联,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行为能力是确立其在国际事务中的行为者地位的关键;特殊利益是其相互区别的基本依据;独立自主的地位是其自立于国际社会的重要标志;组织形式和实力则是其具备行为能力和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
二、国际行为主体的类型在国际社会中,国际行为主体经历了一个由一元变为多元的发展过程,即由开始的单一主权国家行为主体逐步发展为国家与非国家两大类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并存。
国家行为主体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国际政治行为主体,是决定国际政治事务的发展进程、构成国际关系的主导力量。
非国家行为主体是指那些具备国际行为主体的基本特征,但并不具有主权国家地位,同时又不隶属于某个主权国家的国际政治经济实体。
第三章 国际体系与结构

四、体系变革的动力 雅典和斯巴达的战争之所以最终变得不可避免,是 因为雅典实力的增长,以及这种增长在斯巴达所引起的恐 惧。 ——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体系变革的根本动力在于大国相对实 力的此消彼长。最根本的动力是经济实力 的此消彼长。
(参阅: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第二节 国际结构
一、结构的构成 (1)结构性质的三原则: 体系的组成原则如何(等级制还是平等的);单位的功 能(单位功能互补还是相同);体系中单元之前的实力分 布 (2)比照三原则,分析下国际结构为什么与国内结构不同?
(3)国际结构的变化 实力对比的变化是影响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
二、体系的变化与体系内部的变化
(1)体系的变化 (change of system) 体系从无政府状态(anarchy)变成世界联邦或世界政府 国际政治的本质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大国之间互动的模 式将发生根本性变化
(2)体系内部的变化(change in system) 由两极变成单极,或是多极变成两极等等 国际政治的本质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虽然大国互动的 具体模式会发生变化,但大国外交的主要目的仍然是为了 生存 参考:Kenneth Waltz, “Structural Realism after Cold War,”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 25, No.1(2000), pp. 5-41.
第三章 国际体系与结构
第一节 国际体系
一、国际体系的含义 (1)定义:主权国家组成的国家体系,国际体系的最重要特征 是无政府状态,每个国家都要为自己的安全负责。 System可以翻译为“体系”或“系统”,后者在国际关系中的运 用受20世纪流行的system theory的影响 (2)理解任一国际体系主要特征的两个重要线索: a. 国际体系在不同时期受不同数量大国在不同程度上主导。 b. 某些国际规范和国际机制(international regime)的主导, 甚至是语言、习俗的流行 (3)体系的极性(polarity) Hegemony(unipolarity) ; bipolarity; mutipolarity
国际法和国际政治的理论与实践

国际法和国际政治的理论与实践第一章:国际法的理论与实践国际法作为一门独立的法律学科,研究国家之间的法律关系和国际组织的法律规范。
它的理论基础是国际法学,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国际法的适用和执行。
国际法的理论与实践密不可分,相互影响。
1.1 国际法的理论基础国际法的核心理论包括国际法的主权原则、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国际人权法等。
主权原则是国际法的核心原则,它规定了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平等地位和主权。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讨论了国际法如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适用和履行。
国际人权法则强调了国际社会对保护人权的责任。
1.2 国际法的实践方式国际法的实践主要体现在国际公约、国际习惯法和国际法院的判决中。
国际公约是国家之间签订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如联合国宪章和《关于难民地位的1951年公约》。
国际习惯法是国家行为的惯例形成的法律规范,例如海洋法和战争法。
国际法院是解决国际争端和处理国家之间法律纠纷的重要机构。
第二章:国际政治的理论与实践国际政治是在国家之间开展的政治活动,并且是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
它主要研究各国之间的政治交往,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在全球政治中的作用,以及全球治理的影响。
2.1 国际政治的理论基础国际政治的核心理论包括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构造主义。
现实主义认为国家是国际政治的核心行为者,追求自身的国家利益,并通过实力和权力来保护自己。
自由主义则主张国际合作与相互依存,通过国际组织和法律来解决争端。
构造主义相信国际政治是社会建构的结果,强调国家之间的观念和制度对于国际政策的影响。
2.2 国际政治的实践方式国际政治的实践主要包括国际关系、外交政策和全球治理。
国际关系研究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合作,如贸易关系和军事冲突等。
外交政策是各国在国际事务中采取的策略和手段,以保护和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
全球治理涉及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和国际组织的作用,例如气候变化和反恐怖主义。
第三章:国际法与国际政治的互动国际法与国际政治在理论和实践中相互影响。
政治知识点总结归纳

政治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一章:政治概念和基本原理政治是指人类社会中组织和管理社会事务的活动,是人们为了达到共同目标而进行的协调和竞争的过程。
政治活动通常包括权力的争夺、利益的分配、决策的制定和执行等过程。
政治具有普遍性、特殊性和阶级性等特点,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动。
政治的基本原理包括民主、平等、法治、社会主义和自由等。
民主是指公民参与政治决策的权利,是政治权力的一种分配方式。
平等是指公民在政治权利、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上的平等,是现代政治的基本原则。
法治是指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和行使符合法律的原则,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
社会主义是指建立公有制和社会福利制度,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共同富裕。
自由是指个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的自由权利,是现代政治的核心价值观。
第二章:政治制度和政治体系政治制度是国家宪法规定的关于政治权力的组织和运行方式,包括国家机构和政府组织、选举制度和国家决策机制等。
政治体系是指国家政治组织和国际政治关系的总体安排,包括国家的政治制度、政治文化和政治发展路径等。
各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体系各不相同,一般可分为民主制度和专制制度两种类型。
民主制度是指政府权力来源于人民,通过选举产生,实行民主政治并保障公民权利,是国际上主流的政治制度。
专制制度是指政府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或小集团手中,政治决策不受公民参与和监督,是国际上的非民主政治制度。
第三章:政治参与和政治参与者政治参与是指公民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参与政治活动的过程,包括选举投票、政治组织和政治活动等。
政治参与者包括政党、政治精英、公民社会组织和媒体等,是政治生活中的重要角色。
政党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核心力量,是代表特定政治利益和理念的组织,通过竞选和组阁来参与国家政治事务。
政治精英是政治决策的主要主体,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广泛的政治资源,对国家政治发展和政策制定起着重要作用。
公民社会组织是公民自发组织起来,通过宣传、倡导和行动来维护公民权益、参与政治决策和监督政府行为的组织,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力量。
国际政治关系的理论与实践

国际政治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第一章理论框架国际政治关系理论是指对国际政治关系的本质、规律、发展和转变进行全面系统阐述的学说体系,是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
国际政治关系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国际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目的是找出国际关系的规律性,提供理论指导,维护世界和平。
1.1 现实主义理论现实主义理论认为,国际关系是以自我利益为出发点的国家之间的互动。
国家之间存在着权力关系,强权国家能够影响弱国,形成一种“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局面。
现实主义强调国家的国防能力和实力的重要性,在国际事务中通过实力竞争来获得国家利益。
1.2 自由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认为,在国际关系中,各个国家应该遵循国际法和国际规则,尊重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通过国际组织和民间非政府组织等渠道,推进国际合作、促进经济发展、增进人类福祉。
自由主义理论认为,合作和相互依存是现代国际关系的重要特征,各国应该坚持友好合作,谋求共同利益。
1.3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国际关系中,国际社会的规范和价值观念是影响国际决策的重要因素。
国际关系的形成、发展和转变是国际社会共同建构的结果,而非个别国家的单方面行动。
建构主义强调国际关系不是单独的国家行为,而是由国际社会规范共同建构的结果。
第二章实践案例2.1 美国对伊朗核问题的处理伊朗核问题是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
2015年伊朗核问题达成了联合全面行动计划,美国等国家与伊朗达成协议,限制伊朗核武器的开发。
然而,2018年美国单方面宣布退出协议,重新实施对伊朗的经济制裁,导致伊朗无法获得外交、经济上的支持和帮助,对伊朗经济和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是现实主义理论的一个典型案例,美国通过自身实力和对伊朗的施压,迫使伊朗采取具有自相残杀倾向的行为,双方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加剧。
2.2 中美贸易战背后的自由主义理论中美贸易战是当前国际关系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中美双方在自由贸易、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准入等方面存在一系列分歧。
第三章 国际体系、国际格局、国际秩序

民主政治趋势、主要内容为和平与发展
2007-6-20
Provided by wanxuefei
13
四、国际体系的结构
4. 以国际关系行为体的排列组合为标准
莫顿·卡普兰的六模式:
均势体系 松散的两极体系 全球体系 等级统治体系
牢固的两极体系 单位否决体系
8
雅尔塔体制是大国实力政策和强权政治的产物
2007-6-20
Provided by wanxuefei
9
课堂思考与讨论
雅尔塔体制的形成与冷 战的爆发有何关联?冷战的 责任者究竟在谁?
2007-6-20
Provided by wanxuefei
10
三、国际体系的发展演进
4.一球多制、多元共存阶段(20世纪90年代到21 世纪初)
2007-6-20
Provided by wanxuefei
6
雅尔塔体制的主要内容
(4)美英同意苏联提出的对日参战条件,即 满足苏联收回南库页岛,取得千岛群岛,维持 外蒙古的现状,中国的大连港国际化并保证苏 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苏联租用的旅顺港为海 军基地须予以恢复,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应设 立苏中合办的公司共同经营,中国保持对满洲 的主权,而苏联在该地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
国际分工的完成 世界货币体系和世界市场的出现 殖民体系的建立
2007-6-20
Provided by wanxuefei
2
三、国际体系的发展演进
1.创立阶段(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
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国际社会出现 国际法的主要原则萌芽 国际交往的外交社团制度诞生
2.形成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
国际政治学概论(上)

对外政策、对外行为与对外关系
国家的职能、利益、力量构成、外交目标的设定、
外交决策的依据与程序、影响因素等
非国家行为主体的行为及影响
9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方法
二、研究对象
3、问题领域的研究
单一问题以及相关问题的综合研究 如:战争与革命、内战、恐怖主义、民族主义、 全球化等 优势: 关注和跟踪国际社会热点问题
2、当代分析方法 d.定量分析法(Statistical- Analysis)
运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分类、综合和评价 对国际现象的性质和原因进行假设,搜集相关资 料进行分类统计和比较,证明假设的正确性。 国际关系的评价:战争次数、军队调动动员次数、对 外冲突死亡人数、断绝外交关系的国家数量等 国内形势的评价:政府危机次数、暴动革命次数、 刑事案件发生率、失业人口、对政府支持率等
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 定和实现特定权力的一种社会关系。 政治学——研究这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及其政治 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5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基本概念
2、国际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
国际关系学——国际社会各行为主体之间跨越国界 的各种关系之总和 联系:对象基本相同;前者包含在后者之中 ;
二、国际政治学的理论渊源
4、国际法学(让· 博丹、格老秀斯) 主权平等、互不侵犯、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5、国际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的互动关系
6、历史学 历史实证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22
第一章 导论 第二节 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
三、国际政治学的发展阶段
1、创立阶段(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1919年威尔士工业家戴维· 戴维斯资助建立 威尔士大学国际政治系,设立伍德罗威尔逊讲座 教授,学科诞生。 国际研究机构建立、高校教学研究、理论著作问世 1919-1926年,美国40所大学建系 1931年,美国开设的国际关系课程达3700门。
2023年高中物理(必修一)政治学课本

2023年高中物理(必修一)政治学课本在2023年的高中物理(必修一)课本中,学生将会研究关于政治学的基础知识。
本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政治学的概念和原理,以及其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
以下是本课本的主要内容概述:第一章:政治学基础第一章将介绍政治学的定义和范围,同时解释政治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学生将了解政治学的起源和发展,并探讨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第二章:政治体制和政治制度本章将深入研究各种政治体制和政治制度,包括民主制度、专制制度、议会制度等。
学生将研究各种制度的特点、优缺点以及其对社会和个体权益的影响。
第三章:政治参与和选举第三章将讨论政治参与的重要性以及不同形式的政治参与,如选举、示威抗议、舆论表达等。
学生将了解选举制度的运作原理,政治参与对民主社会的意义,以及如何有效地参与政治。
第四章:政党和利益集团本章将探讨政党和利益集团在政治系统中的作用和影响。
学生将了解政党的组织结构、政治竞选等,以及利益集团如何通过游说和影响政策决策。
第五章:国际政治和全球化第五章将重点介绍国际政治和全球化对国家和全球事务的影响。
学生将了解国际政治的基本概念、国际组织的作用以及全球化对经济、环境和文化的影响。
第六章:政治权力和决策本章将研究政治权力的来源、形式和运作方式。
学生将了解政府的权力结构、政策制定过程和决策机制,以及权力对社会的影响和限制。
第七章:政治经济学第七章将探讨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学生将了解政府的经济职能、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比较,以及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和调控手段。
以上是2023年高中物理(必修一)政治学课本的主要内容概述。
通过研究这门课程,学生将培养对政治学的兴趣和理解,为他们进入大学及未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LLM]: 法学硕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979年1月28日至2月4日,邓小平副总理 应美国总统吉米· 卡特的邀请对美国进行正 式友好访问。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访美。
• 1979年1月28日,邓小平在卡特陪同下检阅 仪仗队。这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 红旗第一次在白宫旗杆上与美国星条旗并 排飘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第一次与美 国国歌一起在白宫上空回响。
“日不落帝国”
葡萄牙 西班牙 荷兰
大英帝国
每一次世界规模的大 战都会引起世界政治 格局发生根本改变
第一次世界大战 ——重新调整政治格局的战争
“……让别的民族去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 国满足于蓝色的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也 要求阳光下的地盘……” ——德国外长皮洛夫
战争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政治权 力的分配与势力对比的失衡
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主席在中 南海会见尼克松总统。
• 1972年2月26日,周恩来总理陪同尼克松总统在赴杭州 的飞机上。访问杭州后,尼克松一行飞往上海。 1972年2月28日,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又称《上海公报》)。在公报中,双方声明:“中美 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的。”在台 湾问题上中方重申了“一个中国”的原则,全部美国武 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美方声明:“对这 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并“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 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 《中美联合公报》是中美两国签署的第一个指导双边 关系的文件。它的发表,标志着中美隔绝状态的结束和 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时期
• 两极尖锐对抗时期
• 国际政治力量的分化和组合时期 • 两极多元下的相互制约时期
一、两大阵营尖锐对抗时期
华沙 条约组织建立
北约总部
冷战时期的几场热战和几次危机
• • • • 朝鲜战争 柏林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 越南战争
朝鲜战争亦称韩战(1950年6月25日~1953年7 月27日),是一场朝鲜与韩国两个意识形态对立 的政府之间的战争,同时美国、中国、苏联等18 个国家也以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争。是在冷 战背景下的一场实际战争。
庆祝停战
板门店谈判
两次“柏林危机”
1948年柏林危机——柏林正式分裂为两个城市 1958-1961年柏林危机
德国分 裂图
古巴导弹危机 (1962)
• 起因是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 • 美苏尖锐冲突,核战一触即发; • 零和博弈,苏联主动退让,危机解除
美国U-2飞机拍摄到的古巴境内 的一处导弹发射阵地
日不落帝国
日不落帝国一词最早是用 来形容16世纪时的西班牙 帝国的,它来源于西班牙 国王卡洛斯一世(亦即神 圣罗马帝国皇帝卡尔五世) 的一段论述:“在朕的领 土上,太阳永不落下。”
在19世纪这一词则被普 遍作为大英帝国的别称, 特别是在维多利亚时代, 那时候英国出版的世界 地图把大英帝国用粉红 色标出,生动地表现出 英国在全球范围内的霸 权。
冷战结束后的一极多元时期
• 冷战为什么会结束? ——苏东体系的危机总爆发 ——苏联内部政治经济危机导致解体 ——西方的和平演变
柏林墙被推倒
苏联解体前夕的 莫斯科红场
苏联解体后
苏联解 体前
老布什说,这是一个真正的荣誉, 戈尔巴乔夫作为一个伟大的领导 人,为使世界不再分裂,并走到 一起,提供了一种可能。当东欧 的人们生活在黑暗之中的时候, 他像一座灯塔一样,引导了寻求 自由的人们。
日本:政治大国的努力
• • • • 强化日美同盟关系 加大亚洲和非洲外交力度 力争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积极参与欧洲事务
俄罗斯:试图恢复大国地位
其他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
• • • • 中国 印度 古巴 墨西哥
中国:正在崛 起的大国
• 1979年1月29日,卡特为欢迎邓小平访美举 行国宴。宴会厅装饰着特地从卡特总统故 乡——佐治亚洲运来的1500株红色和粉红 色的山茶花。乐队演秦中美两国民间乐曲。
• 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副总理与卡特总统 在举行会谈之前交谈。在此次访问期间, 邓小平副总理同卡特总统就中美关系,尤 其是台湾问题以及国际形势交换了看法。 中美双方签署了科技合作协定、文化协定 及建立领事关系和互设总领事馆的协议。 双方还同意不久将签订航空和海运协定, 互派留学生,互派常驻记者等。
1972年4月19日,中国乒乓球运动 员在联合国总部进行表演赛。
正式建交(1979)
• 1978年5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会见美国 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兹比格涅夫· 布热津斯基 博士。布热津斯基此次访华是与中方商谈中美正 式建交事宜。布热津斯基向邓小平表示,美国政 府认为美中关系在其全球政策中,具有中心的重 要性。美国下决心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愿意 接受中国提出的建交三原则。中国对此作出了积 极的反应。中美双方于7月初在北京开始举行关 系正常化谈判。经过半年6次会谈,双方达成协 议。1978年12月16日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宣布:1979年1月1日起,中美双方互相承认并 建立外交关系。
战争的导火线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重新排定了欧洲权力的座次,它是 通过一系列对德和平条约来实现的。
威尔逊 提出了 “14点”, 因此获 得了获 得了诺 贝尔和 平奖
劳合乔治 _克里孟 梭和威尔 逊
华盛顿会议对亚太的政治力 量进行了重新分布
华盛顿会议 1921年11月11日至1922年2月6日,美国、英国、日本、 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葡萄牙、中国九国在美国首都华盛顿 举行的国际会议。中国政府时值颜惠庆内阁,派出施肇基、顾维钧、 王宠惠三人为全权代表的130多人组成的庞大代表团出席。华盛顿会 议的议程主要有两项:一是限制海军军备问题;二是太平洋和远东问 题。为此组成两个委员会:“限制军备委员会”由英、美、日、法、 意五个海军大国参加;“太平洋及远东问题委员会”则有九国代表参 加
2008.9.18,美 国授予苏联前领 导人戈尔巴乔夫 自由勋章
单极:美国霸权的增长
• • • • • 海湾战争 科索沃战争 9。11 阿富汗战争 伊拉克战争
欧盟建立
• 马斯特里赫特(MAASTRICHT)条约 (1991.12.9) • 阿姆斯特丹条约(1997.10.2) • 2002,1.1欧元启动
美国U-2飞机拍 摄到的苏联向古 巴运送导弹的船 只
越南战争(19681976)
•
二、国际政治力量分化时期
欧洲共同体建立
• 西方阵营分化
戴高乐主义
新东方政策
东方阵营瓦解
苏共20大
原因
莫斯科会议 联合舰队\长 波电台
中苏论战 标 志 珍宝岛事件
新兴独立国家出现
三、两极多元下的相互制约时期
• 两极依然存在,美苏争霸
•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理查德· 尼克松 乘专机抵达北京首都机场,中国国务院总 理周恩来前往迎接。周恩来对尼克松说: “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们 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啊!”尼克松说: “这是中美两国领导人越过一个大洋,越 过相互敌对20多年的握手,这表明中美关 系从此将揭开新的一页。”
• 中美和解,中美苏大三角关系
打破坚冰(1972-1979)
1970年10月1日,毛泽东邀请美国作家埃德加· 斯诺登上天安 门城楼参加国庆典礼。同年12月18日,毛泽东会见斯诺时表 示:“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
• 1971年4月,在日本参加第31届世界乒乓球 锦标赛的美国乒乓球队向中国乒乓球队表 示希望访华。4月6日,中国乒乓球协会邀 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4月14日,周恩来总 理在北京会见了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全体成 员。周恩来说:“你们这次应邀来访打开 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我们相信中 美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将会得到两国人民 大多数的赞成和支持。”
第三章 国际政治的体系
2009.10.10
世界体系的形成
资本主义发展
产业革命 殖民主义
世界体系
世界联成一个整体
基本特征
• 系统性 • 联系性 • 不平衡性
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类型
一极 多元 格局
两极格局多极格局来自两极多元格局20世纪以来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极多元时期(1900-1918) 多极均势时期(1918-1945 两极格局时期(1945-20世纪90年代 一极多元时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
• 1973年11月10日,基辛格第六次访华。12 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会见基辛格博士, 同他就中美关系和国际形势等问题进行广 泛的交谈。基辛格此次访华期间,双方重 申了《中美联合公报》的原则,美方表示 将“谋求加速正常化”,双方同意进一步 发展贸易往来。
1975年12月2日,毛泽东主席会见了福特总 统及其夫人贝蒂· 福特、女儿苏珊· 福特。
• 1979年1月30日,邓小平副总理在华盛顿应 邀出席美国众议院举行的欢迎会。邓小平 在会见参议院多数党领袖伯德和众议院议 长奥尼尔等人时说,台湾回归祖国后,我 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台湾当 局可继续管理其军队,还可保持同美国和 其他国家的商业等非官方关系。我们力争 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是我们不能 承担不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