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专题四: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宝应县曹甸高级中学成余志

专题提示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是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的重要内容。根据国际关系中主要矛盾和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间力量的对比,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从维也纳体系到凡—华体系。第二时期:从反法西斯同盟到雅尔塔体系确立。第三时期:从两极对峙到一超多强。

知识梳理

☆国际政治格局演变的基本线索:

①1815年,拿破仑战争失败后,战胜国召开了维也纳会议,建立了具有一定现代意义上的第一个国际政治体系——维也纳体系。当时的欧洲列强俄、英、普、奥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在欧洲划分了势力范围,奠定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在资本主义发展与革命运动的冲击下,维也纳体系瓦解。

②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在争夺殖民地和霸权的过程中,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先后形成,帝国主义强国间争夺愈演愈烈,终于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过了战后初期动荡。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确立了战后新的世界秩序——凡—华体系,这一体系虽然充满了各种矛盾,但它保证了1923——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③20世纪30年代,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1929年德国工业生产再次超过英法,1933年希特勒上台,在德国建立了法西斯专政,重新加入了帝国主义争霸的行列,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组合。德、日、意结成了侵略集团,冲破了凡—华体系,不断发动对外侵略。英、法、美面对法西斯的步步紧逼,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推行退让妥协的绥靖政策。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和西方国家的绥靖交相助长,使国际局势动荡不安。

④二战中,苏美英等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结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同盟国之间在政治上互相协商,军事上互相配合,物质上互相支援,对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当然,由于同盟的参加国具有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在反法西斯的共同目标之外还追求不同的利益,因而同盟内部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大战中期主要围绕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大战后期集中表现在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上。然而,打败法西斯毕竟是共同的主要目标,因此协调战略,互相支援的联合趋势始终占主导地位。最后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终于在1945年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⑤二战后期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战时同盟的基础动摇,美苏两大国之间的全球战略分歧逐渐扩大,战时同盟发生分裂。世界主要矛盾由二战中的法西斯国家同反法西斯联盟的生死较量变为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全面对抗。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经历了雅塔尔体系建立、美苏冷战、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形成、两大阵营的分化和三个世界的形成,美苏争霸、苏东剧变。

⑥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两极对立的世界政治格局结束。冷战结束后,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目前,世界格局中存在着几个主要的力量中心,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格局多极化、世界矛盾复杂化、经济斗争尖锐化、武装冲突局部化,是当前国际形势的显著特点,也是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发展趋势。

☆三次国际关系格局的比较

☆国际关系中心舞台的转移

重难点分析

☆世界政治格局的含义、形成的原因

①世界政治格局是指活跃于世界舞台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组织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国际政治格局和国际关系体系内部都充满各种矛盾,实际是一种不稳定的国际关系的暂时状态。实力的消长,国家的兴衰不可避免,国际关系的格局和中心舞台也就随之改变。

②世界政治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取决于经济,是世界经济的发展,打破旧的力量对比,推动新的政治力量平衡的形成,同时主要取决于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综合国力的对比,取决于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

☆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规律性认识:

①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和中心舞台转移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变化。

②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格局中主角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

③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直接动因是主角对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以及对外政策的调整。

④世界政治格局变化都和主要国家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和改变相联系。

例如,19世纪封建专制制度和资产阶级共和制的斗争,20世纪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斗争构成了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一条主要线索。

☆美国的扩张史:

(1)美国独立后到19世纪中期(内战前)。19世纪上半期美国领土扩张以北美大陆为主,通过赎买、武装颠覆或发动战争等手段,大力进行领土扩张。到19世纪中期,美国领土已从大西洋扩展到太平洋沿岸。对拉丁美洲,早在19世纪20年代,美国总统门罗向国会提出咨文,排斥欧洲列强向美洲扩张,反映出美国要统治整个美洲的野心。

(2)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内战中北方战胜南方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再加上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刺激与推动,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装上双翅,对外扩张的野心随之壮大。这个阶段美国的扩张还是以拉美为主。

(3)“一战”后到“二战”。“一战”中美国大发战争财,“一战”后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纽约取代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凭借其经济实力对外推行“金元外交”,妄图支配世界各国。进入30年代,美国因经济危机打击,为保住其既得利益,竭力避免战争,对外宣布“中立”,实质是对法西斯侵略的“绥靖”政策。“二战”中美国加入反法西斯同盟作战,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4)“二战”后至今。“二战”后初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军事上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垄断了原子弹。经济上美国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厚的黄金储备,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制度,并通过关贸总协定,控制更广阔的世界市场。在欧洲采取“冷战”,在亚洲赤裸裸发动侵略战争,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地位,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与抗争。5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的推行,美美苏争霸局面出现。从资本主义世界来看到70年代帝国主义阵营出现了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美国已不像以前那样可以随意支配、影响西方盟国。这段时间美与苏的争霸互有得失,各有胜负。

☆20世纪西欧的世界霸权兴衰及其原因

20世纪对西欧霸权来说是从顶点上不断衰落并最终崩溃的过程。

(1)一战之前,西欧(主要是英、法)的世界霸权达到了顶点。其原因是:西欧是世界资本主义的发源地,

拥有当时先进的政治制度,工业革命奠定了其领先世界的坚实基础。尽管战前英、法工业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但其综合国力仍很强大,而且英、法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殖民帝国。

(2)两次大战之间,西欧的世界霸权开始遭到削弱。原因:“一战”从政治、经济和殖民体系方面削弱了西欧,丧失了世界经济霸权,世界金融中心也转移到美国;政权受到革命的威胁;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沉重打击了殖民体系;美国的挑战。但英、法联合日本暂时阻止了美国成为世界霸主。

(3)“二战”之后,世界霸权最终结束。原因:“二战”极大地削弱了英法等国,使之经济遭到很大破坏。更重要的是“二战”使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最终使西方的殖民地体系迅速崩溃。美国国力猛增,乘机利用西欧的衰落试图从各方面控制欧洲,推行其全球霸权政策,最终取代西欧称霸世界。

例题解析

〖例题〗概括指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的相互关系并举例说明。试分析这一体系为什么不能长久维持世界和平。这一体系是如何被打破的?

〖解析〗本题着重考查了概括能力。要求考生把20世纪前半期帝国主义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概括为“争夺”和“勾结”两大特点,这属于对特点的概括。还要概括出这一体系不能维持世界和平的原因和破产的原因,这属于对原因的概括。

〖答案〗列强的相互关系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为分赃和争霸而相互争夺。例如英国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的主张,并拒绝法国关于结盟的提议;美国和日本在中国和远东进行激烈的争夺,等等,其二是为了共同利益而互相勾结。例如共同策划对苏联经济封锁和武装干涉;通过《九国公约》共同支配中国等。

因为这一体系的实质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列强间的利益冲突以及战胜国和战败国的尖锐矛盾,最终必将打破暂时的均势,破坏世界和平。

1935年德国无视凡尔寨和约的规定,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后又出兵莱茵不设防区。日本违反《九国公约》,妄图吞并全中国,1933年退出了国际联盟。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随之瓦解。

本题的特点是强调对知识的概括,因而,回答问题必须首先着眼于概括出特点和结论。。第一设问的概括难度比较大,它涉及两个层次,即相互关系和对相互关系的举例。正确地解决了相互关系问题,举例就相对容易一些了,而相互关系如果理解错了,举例就很难是正确的。从第一设问的设问方式,应该考虑到对于相互关系的表述应该是概括性的或结论性的,而不是具体史实的表述,否则就无须举例。许多考生的错误就出在这里。

下面接着是对两个原因的概括,也具有相当的难度。从原则上讲,解决这类问题,必须在充分掌握史实的基础上,做到思维灵活,思路开阔,充分考虑到可能相关的因素。如第三设问,根据题目的提示,就应该确定凡尔赛——华顿盛大体系是在什么时间,以什么为标志打破的,确定了这点以后,再考虑与这一时间相似的历史事件和国际局势,从中获得有关的知识要点。

专题练习

一、选择题

1、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正确的理解是

①整个世界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②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上都得以确立

③世界上大批国家和地区都被资本主义国家所征服,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④资本主义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①②③

D、②③

2、法国大革命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统治,依据是

A、推翻势力强大的波旁王朝

B、结束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统治

C、多次打败反法同盟

D、拿破仑对外战争消灭了部分封建势力

3、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从根本上说明了

A、帝国主义大国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日益激烈

B、帝国主义大国为各自利益而相互勾结

C、英德矛盾发展,各自拉拢一些国家相对抗

D、英法俄和德奥意两大集团利益各不相同

4、“20世纪初,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形成但又过时”。导致这种“过时”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C、列强力量对比的变化

D、局部战争的不断变化

5、俄国十月革命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比,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标志着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

B、推翻了旧的统治阶级的社会革命

C、有人民群众广泛参加的社会革命

D、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6、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后,法国元帅福煦曾预言:“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这主要是因为

A、资本主义大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依然存在

B、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终将激化

C、没有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却埋下了更大冲突的种子D、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7、在20世纪30年代,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走上法西斯主义道路的根本原因是

A、国内严重的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B、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和竞争的激化

C、法西斯集团的期骗宣传和恐怖活动D、通过战争和军事工业摆脱经济危机

8、有人称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布尔什维克转向资本主义”,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这两种看法的共同缺陷是①没有从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上看问题②没有看到政策仅在一定限度内调整③只看现象,不看本质④没有从发展的、辩证的角度看问题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④

9、两次世界大战对欧洲历史的相似影响是

①引起西欧国家无产阶级革命高潮②有些国家建立社会主义政权③战后在美国扶植下恢复经济④战后德国领土均被分割

A、①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二战后,美国在亚洲的霸权主义行径遭到了一系列打击,其中对国际格局影响最大的是

A、万隆会议的召开

B、《朝鲜停战协定》签订

C、美国从越南撤军

D、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11、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的性质都是

A、帝国主义性质的大国集团

B、由一个大国控制的军事政治集团

C、代表不同意识形态的大国集团

D、政治经济一体化的集团

12、50年代中期,欧洲政治格局最大的变化是

A、东欧与西欧形成对峙局面

B、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成立

C、英法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D、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13、二战后,东西方长达半个世纪对峙的实质是

A、两种文化传统的竞争

B、两种政治势力的争夺

C、两种军事力量的较量

D、两种意识形态的争夺

14、二战后,造成德国分裂的根本原因是

A、两种社会制度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B、雅尔塔体系具有不稳定性

C、各占领国推行不同的政策

D、战后对德国分区占领

15、当代制止战争、维护和平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

A、第三世界的日益崛起

B、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加强

C、中国的综合国力增强

D、全球经济趋向一体化

二、材料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参众两院发表咨文并同时对全国广广播,说希腊遭到由共产党人领导的“恐怖主义活动的威胁”,一旦它作为独立国家“殒落”,它不但将危及土耳其和整个中东地区,而且将给欧洲一些“力争维持其自由和独立地位”的国家带来“灾难性”影响。……他诬指“极权主义”和任何国

家的民族民主革命都“危害着美国的安全”。声称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各国“自由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所试行的征服活动;必须须帮助各国人民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去解决有关他们各自命运的问题。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防务和发展活动,但是美国不能而且也不会制订全部方案,拟订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定,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只有在我们的帮助真正起作用,并且被认为是符合我们的利益的时候,我们才会给以帮助。

——美国总统尼克松1970年对外政策报告回答:①材料一反映的是美国哪一外交政策?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②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二,指出在“援助自由国家”问题上,二者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③就上述美国对外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谈谈你从中得到的认识。

二、问答题

17、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变化发生的原因各是什么?

你从中得到哪些认识?

附参考答案:一、单选题

1——5 DCACD 6——10 CAADC 11——15 BABAB

二、材料题

16、

①杜鲁门主义。遏制共产主义,夺取世界霸权。

②杜鲁门时期推行无条件“帮助”,因当时美国经济、军事实力膨胀,占有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尼克松时期实行有条件的“帮助”,原因是当时美国经济增长缓慢,陷于侵越战争泥潭,逐渐丧失了世界霸主地位。

③国家的外交政策与其经济状况有着密切关系(意思相近即可)

三、问答题

17、变化:①战后初期形成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东西方对峙的两极格局。

②80年代末,苏联解体以后,国际政治格局处于新旧交替过渡之中,多极化趋势加强。

原因:两极格局形成是因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英法等国削弱,美国经济军事实力膨胀;苏联经受战争的考验,成为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社会主义国家。

多极化趋势形成是因为:①西欧各国走向联合、日本经济崛起,使得资本主义阵营呈现三足鼎立的

局面;②第三世界兴起,成为一支独立的国际政治力量,冲击着两极格局。

③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原有的格局被打破。

认识:①国际关系格局实际上是一种不稳定的、充满矛盾的国际关系状态。

②国际政治格局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之上的,各国政治经济不平衡是导致它变化的根源。③国

际政治格局走向多极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二战以来世界格局演变小作文

二战以来世界格局演变小作文英文版 Since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the world has witnessed significant changes in its geopolitical landscape. The post-war period saw the rise of two superpowers,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 leading to the Cold War era. The division of the world into two ideological blocs, capitalism and communism, shape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for decades to come.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in 1991 marked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and the beginning of a unipolar world dominated by the United States. The US emerged as the sole superpower, with unparalleled military and economic strength. However, the 21st century has seen the rise of new global powers, such as China and India, challenging American dominance and reshaping the international order. Globalization has also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shaping the world since World War II. Advances in technology and communication have made the world more interconnected than ever before, leading to increased trade, migration, and cultural exchange. The rise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has further blurred the lines between national borders, creating a more interdependent global community. Despite these changes, the legacy of World War II continues to shape the world today. The United Nations was established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war to prevent future conflicts and promot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he European Union was created to foster economic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 among European nations, in an effort to prevent another devastating war on the continent. In conclusion, the world has undergone significant changes since World War II, with the emergence of new global powers,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 lasting legacy of the war itself. The geopolitical landscape continues to evolve, as nations navigate the complexities of a rapidly changing world.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了巨大的演变和 转变。本文将就这个主题展开讨论,探究战后世界政治的发展与变迁。 一、战后国际秩序的确立 战后,联合国的成立成为战后国际秩序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联合国 旨在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并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其安全理事 会在维护国际和平方面具有重要的决策权力。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 织和世界银行的成立也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了机制和支持。 二、超级大国的崛起与冷战局势 二战后,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崛起,成为世界政治的核心。冷 战的爆发导致了两个大国之间的矛盾和对抗,将世界分为两个阵营。 美国领导的西方阵营与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在政治、军事和经济 等领域展开角力,形成了世界政治格局的新面貌。 三、非洲、亚洲、拉美国家的解放运动 战后,亚洲、非洲和拉美国家纷纷进行解放运动,寻求独立和发展。这些国家对殖民主义的抵抗,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和支持。这一 时期,亚非国家集团和不结盟运动的形成,将世界政治格局推向多极 化的方向。 四、苏联解体与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

苏联解体成为20世纪末世界政治格局中的一大重大事件。苏联崩溃后,美国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在经济、军事和科技等领域的强大实力使其在世界政治中占据主导地位。全球化的发展也进一步加强了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 五、全球化与新兴大国的崛起 全球化的进程促使新兴大国如中国、印度等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这些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增长和政治实力,在重塑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球治理结构的逐渐调整成为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新特征。 六、地区冲突与恐怖主义的威胁 近年来,一些地区冲突和恐怖主义的威胁给世界政治格局带来了新的挑战。中东地区的冲突、东亚地区的紧张局势以及全球范围内的恐怖主义活动对国际和平与稳定造成了威胁,世界政治局势愈发复杂和紧张。 结语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了许多转变和演变。从联合国的成立到超级大国的崛起,再到新兴大国的崛起和地区冲突的爆发,这些事件都在塑造着当今世界的面貌。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政治格局,国际社会需要共同努力,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世界格局的演变

专题世界格局的演变 供稿人:犍为二中彭素蓉 (此稿仅供老师参考,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16世纪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在欧洲。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以欧洲为中心,英国占主导地位,东方从属西方的格局开始形成。 2.第二阶段:特征:列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霸权。 3.第三阶段:特征:为争夺世界霸权,帝国主义之间矛盾加剧。美国参战,开始插手干预欧洲事务。日、美使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冲击。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国际关系的中心开始由欧洲向它的两侧——美国和苏俄转移。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所有条约或协定的总称。 确立:①1919年1月,英法美等国在巴黎召开会议(实质是分赃会议),签订包括 )在内的一系列和约,形成凡尔赛体系。②1921年,美日对德《凡尔赛和约》(内容p 44 等九国代表在华盛顿召开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限制海军军备以及远东和太平洋地 )和一系列条约,形成华盛顿体系。区问题;签订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内容p 46 打破:经济危机(1929——1933)引发政治危机,德、日等国为摆脱危机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扩张,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逐渐打破了凡——华体系。 崩溃:凡尔赛体系结束:二战的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华盛顿体系结束: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评价:(1)凡尔赛体系建立起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新秩序。(2)华盛顿体系承认美国占优势的基础上,建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必然崩溃。这是体系内部多种矛盾斗争的必然结果。(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确立了资本主义战后统治新秩序,客观上维护了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至今:世界格局经历了由两极格局到多极化的演变趋势。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格局结束 1.两极格局: 形成原因(1)二战刚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2)美苏均势,谁都不敢轻易动武.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九年级历史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知识梳理】 一、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 1、一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3、冷战后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世界政治格局三次变动的原因 1、第一次原因:①一战打破原有格局,改变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力量对比 ②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先后召开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确立 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第二次原因:①二战使欧洲国际地位下降 ②美国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称霸世界的野心膨胀 ③苏联实力强大,成为唯一能够同美国抗衡的国家 ④美苏冷战,北约和华约先后成立,两极格局形成 3、第三次原因:①政治多极化趋势的根源是世界经济结构的多级化 ②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③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欧盟、中、日、俄等实力不断增强 ④第三世界的崛起等 三、世界三次政治格局变动的影响 第一次:①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有利于世界局势相对稳定 ②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能从根本上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 盾,因此这一体系不能长久维持下去。 第二次:①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 ②美苏争霸造成国际局势紧张; ③美苏势均力敌,防止了新的大战的爆发。 第三次: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潮流; ②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主义依然存在,威胁世界和平。 四、世界三次政治格局的演变对中国的影响(国际地位的影响) 1、第一次:由于中国综合国力低下,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收回山东,废除“二十一条”等合理要求遭到拒绝。华盛顿会议上签订《九国公约》,使 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国际地位依然低下,任人宰割。 2、第二次:中国取得抗战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国际地位有所上升;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处于敌对状态,70年代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第三次: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大为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三次演变

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三次演变 国际格局〔体系)是指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各种基本力量在一定时期同相互作用、不断斗争,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体系。20世纪以来政治格局历经三次演变,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形成“雅尔塔体系”(即美苏两极格局),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终结,暂时形成了“一起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为了便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本块内容下面我具体分析一下这三次国际格局从形成到崩溃的演变过程: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形成: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为重新分割世界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会议签定的凡尔赛和约、对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的和约统称为巴黎和约,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称为凡尔赛体系;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美、英、法、日、中等九个国家在以美国发起的华盛顿会议上,签定严重损害了中国利益的《九国公约》等国际条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称为华盛顿体系。 瓦解:由于该体系是建立在战胜国瓜分战败国、强国瓜分弱国基础上的,因而体系中隐含着复杂的矛盾。战胜国通过不平等条约,使战败国处于被宰割和奴役的地位,从而加深了两者的矛盾;由于分赃不均,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并未真正平息;帝国主义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委任统治”,进一步加深了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随着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大力扩展陆军并进驻莱茵河非武装区和1931年日本制造的九?一八事变突破华盛顿体系的束缚,“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名存实亡。而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和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二战扩大则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瓦解。 二、美苏两极争霸格局为基础的雅尔塔体系 形成:二战结束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英法等国衰弱,德日意为战败国;苏联壮大了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在战后不久,美苏两国的合作基础不复存在,两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加剧,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正式破裂,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随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成立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华沙条约组织两个军事政治集团的相继成立,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美苏冷战对峙局面形成。 瓦解:50年代后期,苏联采取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双方开始了长达30年的争霸,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冷战结束,二战后建立的新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结束了。 三、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终结,世界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演变及特点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演变及特点 程和平原创 | 2010-02-06 16:58 | 收藏 | 投票 关键字:世界经济特点演变当代政治格局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演变及特点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点,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与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和特点,主要大国冷战后对外战略的调整。掌握当今世界经济与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特点,把握时代主题,认清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和世界发展大势,尤为重要。 一、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1、世界经济的形成 2、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1)二战结束到50年代末 (2)60年代到80年代 (3)90年代以来 二、当代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和趋势 (一)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1、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根本的特征。一般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由于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导致运输和通讯成本的大幅降低,从而直接推动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和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和高新技术的广泛扩散和辐射,使整个世界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逐步走向一体化的过程和现象。 2、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主要表现: (1)、以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巨大成果为先导,推动了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大大加

深和增强了世界各国的联系。 (2)、生产、投资、贸易、金融真正成为世界性的。 以金融全球化为例,伴随着生产和贸易的全球化,国际金融市场交易空前活跃,瞬间内大量的资金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转移。全球外汇交易额的比率从1983年的10:1跃升到1995年的60:1,日交易额从1992年的8800亿美元上升到1997年的1、5万亿美元。 (3)、跨国公司不断扩大并向世界各地扩散。 3、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原因: (1)、冷战结束为全球经济的合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科技革命和全球竞争加剧促使各国加速进行结构调整; (2)、经济活动国际化,改革开放成为各国共识; (3)、发展中国家采用自己的发展模式促使经济获得发展,日益深入参与全球化。 (二)综合国力竞争加剧 1、综合国力的概念 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存、发展、以及对外部施加影响的各种力量和条件的总和,既包括自然因素,又包括社会因素;既包括物质因素,又包括精神因素,是各种因素、各个领域的总和,也是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的统一。综合国力的大小强弱,反映着这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它满足国民需求、解决国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在根本上决定着它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 综合国力是相对的。纵向,相对于国家自身不同的历史时期;横向,相对于特定历史时期国际体系中的其他国家。例如,20世纪的英国较之处于世界颠峰时的维多利亚时代拥有更多的财富,却沦为二流国家,原因是不少西方国家的实力超过了英国。 当今世界各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比较是很复杂的。根据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综合国力课题组”发表的《综合国力评估系统(第一期工程)研究报告》分析,目前,在美、日、中、俄、德、法、英7国中,美国的综合国力居世界第一位,并且其综合国力值遥遥领先于其他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与改变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与改变 随着时代的变迁,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诸多演变与改变。这些变化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国际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未来走向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全球化的深入加速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国家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日益加强,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也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些变化不仅加速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增长,更增进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同时,全球化也加大了不同国家之间的政治环境的影响力,证明了不同国家之间关系的重要性。 第二,多极化和复杂性的增加也是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化的一个重大趋势。多极化的存在促进了国际关系的多元化和民族认同的崛起,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相互理解和交流。典型的例子是新兴国家崛起,比如中国、印度、巴西等,他们逐渐成为国际政治体系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国际社会的复杂性也在不断增加,各种交流和自由的推动,使得社会生活的变化越来越迅速,也令人自失节肥健身。因此,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于我们理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三,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过程中,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个复杂的世界政治经济体系,每

一个国家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个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相 互制约,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这个系统会对每个国家的政 治与经济造成深刻的影响,因此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是理解 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化的重要途径。此外,随着不同国家之间联 系和依存关系的日益紧密,国际社会对多边合作的需求也在不断 增加。 第四,人文因素的作用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化中具有举足轻 重的地位。在不同文化和被长期形成的习惯和传统的影响下,每 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模式和发展道路也不同。了解每个国家的特点 与文化的本质是我们认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更重要的是,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冲突也是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化 的重要因素。 面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和改变,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了 解国际形势的趋势和变化,努力定位自己的位置和角色。同时, 我们还需要不断加强与各个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努力推动国际关 系的多元化和文化交流的深入。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用品质感 化人、以文化调和贸易的方式积极推进全球化过程,助力未来世 界的走向更加美好。

国际关系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国际关系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一、国际格局的演变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 一 次 世 界 大 战 后 背 景 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世界作出安排, 先后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建 立 ①1919年召开巴黎和会,签订了《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条约, 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 秩序;②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召开,签订了《九国公约》 等一系列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 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作 用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稳定了资 本主义政治局势,构成一战后国际关系新格局 结 束 1939年二战全面爆发 冷战格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二 战 后 背景二战以后,美苏双方争夺世界霸权 形成①信号:1946年,英首相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②开始: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 ③扩展到经济领域:马歇尔计划 ④正式形成:1949年“北约”建立,1955年“华约成 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结束1991年12月,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影响①消极影响——美苏争霸,世界局势长期不安宁:②积极作用——两大集团对峙,力量均衡,防止新的大战爆

发。 二、两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导火线)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 危机的影响 开始标志1914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 英法对德宣战 主要战役1916年凡尔登战役扩大: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 联 进一步扩大,达到最大规模:1941 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 转折点: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 役 结束1918年德国投降1945年5月,德国签署投降书, 欧洲战争结束 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 书,二战结束 性质帝国主义战争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三、主要国际会议

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一、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一超多强 原因: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 演变: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还没有定型。 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美国为了称霸世界,利用北约,随意干涉他国事务,大力发展高科技武器,研制和在全球布署导弹防御系统,成为超级军事大国。 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2、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决定性因素: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过程中,经济实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各国都致力于实现长期、稳定和持续的经济发展,力争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二、科索沃战争: 1、当今世界影响世界安全和平的主要因素:①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②霸权主义介入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中,将其转化为国际冲突。 2、科索沃战争:是霸权主义介入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的具体表现,也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3、科索沃战争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将是长期的曲折的斗争过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违背国际法基本准则,公然对一个联合国成员国动武,严重削弱了联合国的作用,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三、美国的”人权高于主权”理论: 所谓”人权高于主权”,是指美国的人权原则高于别国的主权。它的实质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强国,为干涉他国内政寻找的借口,同时也是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实施霸权主义,推行其全球战略目标,最终实现”美国统治下的和平”的手段。 危害:在”人权高于主权”幌子下发动的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等,使得美国朝着它的全球战略目标迈进了一步,却给相关地区造成了极大损害,使世界多极化趋势发生曲折,联合国的作用遭到削弱,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 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它是世界政治形势最根本的特征,国际关系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主要依据。自17世纪 40年代出现威斯特伐利亚格局以来,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几次大的转换。雅尔塔体制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它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90阵营的尖锐对峙、国际政治力量的分化和改组、格局的解体这样几个阶段。当今世界处于格局转换的新时期,向发展。 一、世界政治格局及其变化规律 1.世界政治格局的内涵与模式 (1)世界政治格局及其构成 所谓格局,是指事物内在的结构、规模或样式。世界格局包括世界经济格局、世界政治格局、世界军事格局等,它们是紧密联系、相互交叉的。世界经济格局是世界政治格局的基础并制约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世界军事格局是世界格局的保障安全力量,并随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而变动,世界政治格局则决定世界格局的总体面貌。世界政治格局是指活跃于世界舞台上的主要政治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 世界主要政治力量,即世界政治中的“主角”,一般称之为“极”,是指在世界舞台上能够独立地发挥作用,并对国际政治的运行和发展具有巨大影响的政治单位。这些政治单位可以是主权国家,也可以是国家联盟或国际组织。 因此,充当世界政治格局主角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第一,具有强大的实力。国家实力是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的基本依据和重要手段。国家实力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政治实力和文化实力等等。在不同的时代,国家实力的主要体现是不同的,例如,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实力即武力,军事威慑作用大;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实力即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国家实力是国家实行对外战略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具备强大实力的国家才能充当主角,在世界政治中发挥制衡作用。在国际政治中,充当主角的国家,不仅应当是经济富国、军事强国,而且也必须是政治大国,即具有独特的政治意识形态,形成体系的政治战略和推行对外战略的政治实力。 第二,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外交是国家主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一个国家对外交往的能力反映该国的实力与地位。世界政治是以主权平等为基础的,完整的国家主权既表现为独立自主,又表现为参与世界事务中的平等地位。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依附于大国或屈服于大国的压力,失去参与国际事务的平等地位,就不可能充当世界政治格局的主角,连自身的国家主权也会受到损害。 第三,对世界全局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或制衡作用。位举足轻重。它们影响和制约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国家经济和军事实力并不强大,如果处在世界政治中的制衡地位,又能精于外交,或协调国际关系,就能弥补经济和军事实力的不足,在世界政治格局中扮演主要角色。际关系史上,这种现象屡见不鲜。交战中的某些中立国、均势中的某些弱小国家、中较弱的一角,虽然实力不如相关国家,但均能发挥制衡作用,其影响力不可低估。20纪70三角关系,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不可忽视的一极,

世界三次政治格局演变

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三次大的演变,它们演变顺序是 【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抗衡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这种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 ①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非洲的秩序 ②形成标志: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③主要内容: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 ④维护工具:国际联盟 ⑤评价:a、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客观上维护了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b、是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它导致了许多新的矛盾出现,使得这一国际新秩序潜伏着深刻的危机,不会长久,必将崩溃。 二、两极格局(1945—1991年) 美国的“冷战”政策以及两极格局的形成: 1、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原因: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为了“遏制”共产主义,美国提出了“冷战”政策。 2、美苏冷战开始的时间和标志: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的冷战开始。 3、美国冷战政策的具体表现:①政治上:出台了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实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战。杜鲁门主义影响: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的冷战开始。))②经济:制定了马歇尔计划;③军事: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4、冷战政策对世界格局的影响:随着美国冷战政策的提出,苏联也采取了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与之对抗,导致了世界美苏对抗的两极格局的形成。 5、美苏争霸以及霸权主义政策给世界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争取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使美苏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争霸。美苏的霸权主义政策,给两国带来了沉重的军费负担,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也给世界的和平和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6、美苏争霸概况 时间 双方(苏——美) 内容 特点 第一阶段 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

当今国际格局(政治结构)变迁

当今国际格局(政治结构)变迁 1. 引言 1.1 背景介绍 当今国际格局的变迁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议题,影响着全球政治、经济和安全格局的走向。背景介绍一方面是历史的积淀和沿革,随着 时代的变迁,国际关系格局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自古以来,各国之间 的关系一直在发展演变,由军事冲突到经济合作,再到现在的全球化 时代,国际关系的面貌愈加复杂多变。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 日益紧密,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愈发凸显。传统大国之间的 竞争与合作、新兴实力的崛起与发展、地缘政治格局的调整等都在影 响着当今国际政治结构的变迁。 了解当今国际格局变迁的背景意义重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把握 全球政治的走向,还可以为各国政策制定和国际事务处理提供重要参考。深入研究国际政治结构变迁的历史和现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 理解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构建一个和平、稳定、繁荣的世 界秩序贡献力量。 1.2 研究意义 当今国际格局的变迁是全球政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 世界政治的现状和未来走向具有重大意义。在国际关系领域,随着全

球化和多极化的发展,各国政治实力的变迁和地缘政治格局的调整已 经成为了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当今国际政治结 构的变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世界政治的脉搏,预测未来的发 展趋势。 研究当今国际政治结构的变迁,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国际关系 中的各种复杂情况和矛盾冲突,还可以启示我们如何有效地应对国际 挑战和风险。通过对国际政治格局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 国际关系的规律,有效地谋划我国外交政策,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 化。 研究当今国际政治结构的变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对于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 义。 2. 正文 2.1 国际格局的演变历史 国际格局的演变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起源。在古代,各个 国家之间往往是以战争和征服来维持统治和扩张势力范围。古代世界 的国际秩序是以帝国和王国为主导,比如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在中世纪,封建社会的出现导致了欧洲的分权格局,各个封建国家相 互争斗,形成了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 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到来,国家实力开始出现巨大的差距,从而 催生了现代国际格局的演变。在19世纪,以英国为首的殖民主义国家

世界格局的三次演变

世界格局的三次演变 世界格局指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状态,它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同时随着构成国际关系间重要国家力量对比的变化而变化。在这里,结合世界现代史有关内容,谈一下世界格局的三次演变,剖析其变化特点以及由此引起的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助于从整体上把握国际格局的发展脉络。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 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8年11月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各国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在世界特别是在欧洲、亚洲的秩序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这样就构成了帝国主义国际关系的新格局。 1919年帝国主义召开巴黎和会,会议由英、法、美三国操控,先后与战败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和约,形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秩序。 1921年至1922年帝国主义国家召开了华盛顿会议,主要是调解在东亚、太平洋的矛盾,特别是美日之间的矛盾。这次会议签订了《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文件,最终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它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的国际关系结构。 由凡尔赛体系和华盛顿体系构成的帝国主义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史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它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但这个秩序极不巩固,不仅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矛盾,而且导致许多新矛盾的产生,潜伏着深刻的危机。随着二战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随之破裂。 二、两极格局(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初)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法西斯集团的失败而告终。在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则成为惟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由于意识形态和不同的国家利益,美苏从战时盟友关系转变为战后敌对关系。经过二战,美国实力大增,妄图称霸世界,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演讲,表示援助希腊、土尔其,抵制共产主义的扩张,公开打出了反共反苏旗号,被称为“杜鲁门主义”;随后对西欧实施经济援助的“马歇尔计划”;建立了军事政治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这些构成了冷战政策的主要内容。苏联政府针锋相对地采取了应对措施:建立了经互会,并且在1955年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这意味着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国际舞台上出现了两大阵营的对峙与斗争,这种斗争持续了近半个世纪,随着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三、多极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初以后)

当今国际格局(政治结构)变迁

当今国际格局(政治结构)变迁 当今国际格局的变迁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国际格局的变迁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力量对 比不断发生着变化,国际关系也在不断调整和重塑。在当今世界,国际格局的变迁主要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关系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在冷战结束后的20世纪90 年代,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实力和影响力达到了历史上的顶峰。随着中国、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国家的崛起,国际上出现了多极化的态势。这些新兴国家在经济、政 治和军事领域的实力不断增强,开始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使国际格局呈 现出一种多中心的状态。欧盟、非洲联盟、上海合作组织等地区性和次地区性组织的兴起 也加剧了国际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多极化的国际格局使得国际事务更加复杂化,各种国家 和地区之间的关系也更加错综复杂,同时也为国际合作和竞争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国际关系中的权力转移也是国际格局变迁的重要表现。随着新兴国家实力的增强,传 统大国所占据的地位和影响力开始发生变化。特别是在经济领域,新兴国家的经济迅速增长,开始对国际经济体系和规则产生重要影响,对国际货币体系和贸易体系提出了更多的 挑战。在地缘政治上,新兴国家也在不断扩大自己的地区和全球影响力,不断探索和塑造 适合自身利益的地区和国际秩序。这种权力转移加剧了国际格局的变迁,也给传统大国和 国际体系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挑战。 国际安全形势的变化也是国际格局变迁的重要方面。随着恐怖主义、地区冲突、国际 恐怖分子等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增加,国际安全格局变得更加复杂化和不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国际安全合作愈发成为各国之间合作的重要方向。国际安全形势的变化也使得一些国 家加强了自己的军事实力,包括发展核武器、强化军事同盟等举措,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 剧了国际安全格局的不稳定性。国际格局变迁中,国际安全形势的变化是一个重要方向, 也是各国必须共同面对和应对的挑战。 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也是国际格局变迁的重要表现。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各国之间 的文化交流和价值观念的冲突与融合也在不断发生着。一方面,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 文化和生活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传播和接受,各种国际文化交流和融合也为世界文 明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开始重视本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传承和发展,强调文化自信和文化多样性。这种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不仅影响着各个国家和地区 的发展,也对国际文化交流和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当今国际格局的变迁是一个长期、复杂和多方面的过程,这种变迁不仅涉及到政治、 经济、地缘战略等多个领域,也包括了文化、价值观念等更加深层次的因素。在这种变迁中,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际体系和规则也在不断调整和

两次世界大战和近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5

两次世界大战和近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 两次世界大战专题简表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战后——二战前)实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秩序; ◆主要内容:巴黎和会后签订《凡尔赛和约》确立帝国主义在西方的统治秩序;华盛顿会议后签订《五国条约》 和《九国公约》确立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的统治等。 ◆两个有损中国利益的条约:《凡尔赛和约》(引发中国五四运动)《九国公约》(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二、雅尔塔体系<美苏两极格局>(二战后——20世纪90年代初) ◆过程:①冷战开始标志:1947年3月 ②冷战表现: → ③冷战实质: 遏制共产主义, 称霸世界 ④两级格局形成的标志:1955年5月成立华沙条约组织成立(和的成立); ⑤激化:两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谈判和平解决) ⑥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1989年东欧剧变和1991年。 三、多极化趋势不断推进下的国际关系体系(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后) ◆主要内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政治格局暂时形成一超多强局面;总体不断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但一个相对稳定的新世界格局迄今还没定型)。国际关系总体走向缓和;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和平与局部动荡并存。 ①注明:“一超多强”的含义:一超(美国);多强(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 ②冷战后,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霸权主义介入将其转化为国际冲突(科 索沃战争、海湾战争);也导致恐怖主义泛滥(“9.11事件);粗暴干涉他国内政(美国多次发表《中国人权状况白皮书》) 世界格局演变: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暂时一超多强→趋势发展。 (注:世界格局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经济实力。) 【课堂检测】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32分)

世界政治地理格局与发展趋势

世界政治地理格局与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各国之间政治地理角力的不断演变,世界政治地理格局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本文将探讨当前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主要特点,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当前,世界政治地理格局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传统的国际体系中,以美国为核心的单极时代正在被挑战和取代。新兴大国和地区性强国的崛起,如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等,正在重塑全球力量对比。这些国家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加强经济合作,逐渐在全球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地缘政治竞争的加剧 随着全球资源的日益稀缺和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地缘政治的竞争愈加激烈。某些地区的地缘政治矛盾和冲突,如中东地区的乱局和南海争端等,成为全球政治地理格局中的热点问题。各国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和资源,积极参与地缘政治的角力,以争夺地区的控制权和影响力。 三、区域一体化与合作的加强 尽管世界政治格局的竞争与冲突依然存在,但区域一体化和合作的趋势也在上升。欧盟作为最成功的区域一体化组织,不断推动欧洲国家间的合作和共同发展。此外,亚洲国家也积极构建亚洲一体化的机

制,如东盟、亚太经合组织等。区域一体化和合作为各国提供了更大 的发展机遇和合作空间。 四、非国家力量的崛起 除了传统的国家力量之外,非国家力量的崛起也给世界政治地理格 局带来了新的影响因素。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等非国家实体在全球事 务中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这些实体通过跨越国家界限的合作和活动,推动着全球化的进程,并对各国的政治地理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五、技术发展与网络安全挑战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已成为影响世界政治 地理格局的重要因素之一。互联网的兴起使得信息的传播和交流更加 迅速和广泛。然而,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各国之间为了维护国 家安全和信息主权,频繁发生网络攻击和信息战。 综上所述,当前的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呈现多极化、地缘政治竞争加剧、区域一体化与合作加强、非国家力量崛起和技术发展与网络安全 挑战等特点。未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新兴大国的崛起,世界政治 地理格局将进一步演变。因此,各国应持开放、合作和包容的态度, 共同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世界政治地理格局,以推动全球的发展与繁荣。

初中历史教案: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初中历史教案: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引言 二、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起源与演变 1.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格局的变化 a. 凡尔赛和约及其对德国的影响 b. 苏联的崛起及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格局的重塑 a. 美苏两极体系和冷战的爆发 b. 第三世界国家的独立运动和非同盟运动的兴起 三、冷战时期的世界政治格局演变 1. 西方集团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立与竞争 a. 北约及其对抗华沙条约组织 b. 文化大革命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的冲击 2. 冷战结束后新格局中各种因素在国际地位上发生了变化 a。美国超级大国地位度衰退? b。东南亚经济体解放步伐加快 四、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展望 1。多极格局下出现新兴大国 a.中国崛起影响力增强

b.印度的崛起 2。全球化与区域主义的相互作用 a.经济全球化呈现多极化趋势 b.OPEC和欧盟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的角色 五、结论 --- 引言 现代世界政治格局是由历史上多次重大事件塑造而成,其中包括两次世界大战 以及冷战期间的竞争。本文将从最初的演变开始,探讨现代世界政治格局如何形成,并分析当前和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 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起源与演变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凡尔赛和约对德国施加了沉重压力,导致德国在政治、经济和地缘战略方面受到限制。与此同时,苏联兴起并逐渐建立了社会主义阵营,这一事件进一步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全球范围内政治格局得到深刻塑造。美国与苏联两个超 级大国之间形成了紧张的对立关系,并最终引发了冷战。这种格局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不安全感,各国纷纷选择加入其中的其中一方或保持中立。同时,第三世界国家也开始展开独立运动,并形成了非同盟运动,为全球政治格局增添了更多元素。 冷战时期的世界政治格局演变 冷战期间,西方集团和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逐渐升级。北约和华沙条约组 织两个军事集团对峙地位强化,互相进行掣肘和竞争。“文化大革命”在中国引发了巨大的内部混乱,并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重大冲击。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引言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在经历一系列的演变,这对于国际关系和 全球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将探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以及 造成这种演变的原因。 1. 冷战后的政治经济格局 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苏两极对抗 的局势消散,西方国家的经济力量迅速崛起。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使得 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蓬勃发展。 2. 新兴经济体的崛起 21世纪以来,新兴经济体崛起成为全球经济格局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国、印度、巴西等国家的经济快速增长引起了全球的关注。这些国

家逐渐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加重要的角色,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 多极化的趋势 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世界正朝着多极化的趋势发展。除了传统的西方国家外,新兴经济体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他们的话语权也逐渐得到提升。国际事务的决策过程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利益集团,各国之间的利益博弈更加复杂。 4. 区域合作的兴起 为了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各国开始加强区域合作。例如,亚洲国家在经济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合作倡议,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一带一路”倡议。这些合作倡议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重要支持,也有助于改变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5. 新的安全威胁 随着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新的安全威胁也逐渐浮现。恐怖主义、 网络安全和气候变化等问题对世界各国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各国为 了应对这些威胁,需要加强合作,共同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 6. 不稳定性的因素 尽管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演变,但仍存在一些不稳定性的因素。贸易战、金融危机和地缘政治冲突等问题仍然对全球经济产生着负面 影响。这些不稳定因素可能对全球治理和经济增长产生持久的影响。 结论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在经历深刻的演变。新兴经济体的崛起、 多极化的趋势、区域合作的兴起以及新的安全威胁都对全球经济和国 际关系产生着重要影响。面对不稳定性的因素,各国需要加强合作, 共同应对挑战,实现全球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