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02单元单元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2单元测试卷((有答案))-(高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2单元测试卷(有答案)-(高一)单元质量检测二(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基础积累(共2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D.此亡秦之续耳解析:A项,“共”通“供”;B项,“振”通“震”;C项,“蚤”通“早”。
答案:D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顾.计不知所出耳顾:不过,只是B.以乱易.整,不武易:替代C.比.诸侯之列比:比较D.素善.留侯张良善:友善、交好解析:C项,比:并,列。
答案:C3.下列各组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越国以.鄙远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B.夜缒而.出朝济而.夕设版焉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吾其.还也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解析:A项,连词,表顺承;介词,把。
B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承。
C项,代词,代使者;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D项,都是让步关系,尚且,还。
答案:D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夜.缒而出B.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C.常以身翼.蔽沛公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解析:A项,名词作状语,在夜里;B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C项,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D项,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答案:B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句是()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C.以其无礼..于晋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解析:C项,无礼:古今义相同,不合礼节。
A项,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表程度的副词,很,十分。
B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D项,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带的包裹。
答案:C6.下面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C.若属皆且为所虏D.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解析:A、C、D三项均为被动句,B项是定语后置句。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2单元-单元综合检测试卷(有答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2单元-单元综合检测试卷(有答案)单元综合检测(二)(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基础知识(24分)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 A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C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D .此亡秦之续耳解析:选D 。
A 项,“共”通“供”;B 项,“振”通“震”;C 项,“蚤”通“早”。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 .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不过,只是 B .以乱易.整,不武 易:替代 C .比.诸侯之列 比:比较 D .素善.留侯张良 善:友善、交好 解析:选C 。
C 项,比:并,列。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①是寡人之.过也②臣请入,与之.同命 B.⎩⎪⎨⎪⎧ ①以.乱易整,不武②而乃以.手共搏之 C.⎩⎪⎨⎪⎧ ①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②子亦有不利焉.D.⎩⎪⎨⎪⎧①今人有大功而.击之②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解析:选B 。
B 项,①②均为介词,用。
A 项,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他。
C 项,①兼词“于何”,从哪里;②句末语气助词。
D 项,①连词,表转折,却;②连词,表承接。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 A .夜.缒而出 B .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C .常以身翼.蔽沛公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解析:选B。
B项,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其他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C.以其无礼..于晋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解析:选C。
C项,无礼:古今义相同,不合礼节。
A项,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表程度的副词,很,十分。
B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D项,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带的包裹。
高中语文第02单元单元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new)

第02单元单元检测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漫说姓名文化当我们热热闹闹地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以为,我们其实遗忘了最大的一笔遗产——姓名文化。
姓名文化经数千年积累演变,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文化系统,蕴涵着丰厚的人文信息、民俗资源、历史积淀、社会符号、文明指向、思想意趣、家族身份、修养成果。
这一文化系统不但影响了其他民族,而且辐射至周边地区。
人人都有自己的原初之根、文化之根。
这个根是民族、国家和籍贯不能替代的。
我们的5 000多个姓氏,大多源于上古,几乎都存有自己的起源故事和嬗变历史.从先秦姓与氏的“别婚姻"“别贵贱”,到秦汉的姓氏合一,再到中华民族大家庭内许多民族纷纷采用汉姓,每个姓都是一部历史.根的意识曾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根的文字载体就是绵延不断的谱牒,根的终极意义是宗亲归属感.从前,谱牒和宗亲的广博关怀可以让千里之外的人也互为依托;现在,宗亲仍可以令个人与家庭在茫茫人海中,在生疏的大千世界里,寻求到一份精神的慰藉。
这宗亲早已不是血缘之亲,而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横向联系。
在浓浓的姓氏文化熏陶下,不管走到哪里,仰望“四知堂”的匾文,我们就知道了主人姓氏的归属;远远看见“陇右名望”,我们就明白了这一村的大姓是什么。
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寄身于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无形的姓氏文化则保存在有形的匾额和石刻里。
我们的人名文化历史也很悠久,内涵更为丰富.从商代的干支入名,到后来的“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由春秋战国时期打破禁忌,好以贱丑隐疾为名,再到西汉以后尊崇圣洁文雅为风尚;从新莽禁用双字,到南北朝盛行二字;由唐宋时期形成的以辈次命名,再到清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30个,不但组成了绵延不绝的人名历史,也在人名的走向转变中显示了我国历代的官风民俗。
人名文化还包括字、号,还有学名、小名、诨名,互补互衬,传递出长辈的期待、自己的志向和旨趣.我们的人名文化最讲究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避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德观念.其中,家讳、内讳是家庭之避讳,国讳、宪讳、圣讳,属于社会之避讳。
高中语文 第02单元单元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学习资料专题第02单元单元检测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两千多年前司马迁著《史记》,对孔子钦慕之情切切。
又似有丝丝缕缕弦外之音,好像司马氏不仅找到了精神家园,还体悟到了更高境界的史家情怀。
然而将至圣先师名为史家,古今鲜有人为。
虽然孔子称得上是一位了不起的史学家,尽管他没做过一天的史官。
班固《汉书•艺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
”依班固言推论,《春秋》当为鲁国右史所为。
而孔子年轻时做过职司、委吏,后任中都宰,三年骤迁大司寇摄相事,唯不见做史官的记录。
言史家孔子,也实不虚妄。
读万卷书,孔子自不待说,孔子于周史应是详熟,行万里路孔子也是不输,少时“入太庙,每事问”,壮而适周问礼,又周游列国十四载,孔子该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周详。
其外,孔子于人物察考洞明,当是有资格论人议事了。
孔子的历史观与著述态度在今看来也十分可取,对待历史持科学严谨的态度胜过今人。
此大可辅言孔子为史家了。
但是,以《春秋》名孔子为史家似乎也有点勉强。
首先,孔子著《春秋》一事实有争议。
《春秋》是鲁国史书,历来被理当认为由鲁国史官所为;可历代史家、学者又以为是孔子所修。
《左传•成公十四年》载“君子曰:《春秋》……非圣人谁能修之”。
“圣人”就定指孔子吗?所以,这里不足为明证。
倒是孟子言之凿凿:“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惧,作《春秋》。
”算是敲定此事。
孟子齐人,距孔子百多年,近圣人之居,史料当丰,传闻即真,况孟轲崇信求义,可信度应是很高。
再有《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道:“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氏,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
”大抵也能杜左右之口。
当然也有折中的说法。
两边都讨好,各方不得罪:《春秋》原为鲁国史官所写,后经孔子修订成书。
虽万分稳妥,可如此一来孔子有嫌假他人之功。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检测卷(第02单元)

高一语文人教必修1(第02单元)单元检测(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君子的意义与德行楼宇烈君子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现有的研究表明,“君子”一词出现在儒家之前,或者说在孔子之前,春秋之前。
君子主要是指社会的掌权者、当权者,后世也有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如“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我们都希望社会的管理者是个像样的君子,因为中国历代文化都强调统治者作为一个民族的表率,要引导社会,引导民众,通过教育来化导民众。
虽然君子是一个在上位的统治者或者管理者,但这主要是指社会地位、身份的不同,相对于小人、野人来讲的。
孔子以后,君子的概念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君子从社会地位的标志转变为人格品格的标志。
孔子主要从道德的理念来给“君子”做一个这样的规定,这在以后整个中国文化中形成了主流。
君子跟小人的差别主要是在学养、德行的分别,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作为一个君子要具备什么样的品德?对君子要求很多,有一个字的要求,有两个字的要求,有三个字的要求,有四个字的要求,等等。
一个字的要求就是“孝”。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生命观是有密切关系的,生命是父母所生,子女就要孝顺敬重父母,这是相互的关系,是一种自然的关系,孝不是强制的、强迫的。
两个字的品德是:诚敬。
诚者勿自欺,勿妄为,不要自己去欺骗自己,不要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敬是不怠慢,不放荡,我们要敬畏别人,也要敬畏自己,同时也要敬畏所从事的各种各样的事业。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检测题(带解析)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彘肩(zhì) 樊於期(wū)衣冠(guàn) 不悖(bèi)B.怃视(wǔ) 刀俎(zǔ)美姬(jī) 揕其胸(zhèn)C.卮酒(zhī) 樊哙(kuài)变徵(zhǐ) 瞋目(chēng)D.厚遗(wèi) 飨士卒(xiǎnɡ)弭谤(mí) 目眩(xuàn)思路解析:A项,“冠”应读“guān”;C项,“瞋”应读“chēn”;D项,“弭”应读“mǐ”。
答案:B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不然,籍何以至此C.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D.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思路解析:A项,“反”,通“返”;C项,“倍”,通“背”;D项,“已”,同“矣”。
答案:B3.下列加点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BCD思路解析:D项中都是“如果没有”的意思,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
A项,①只是,②反而;B项,①推辞,②辞别,告辞;C项,①交情,②特意。
答案:D4.从句式的角度看,下列各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晋军函陵,秦军氾南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③夫晋,何厌之有④若属皆且为所虏⑤敢以烦执事⑥大王来何操A.①⑤/③⑥/②④B.①④/③⑥/②⑤C.①⑤/③⑥/②/④D.①④/③/⑥/②/⑤思路解析:①⑤是省略句,③⑥是宾语前置句,②④是被动句。
答案:A二、古诗文阅读(4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7题。
(9分,每小题3分)黄福,字如锡,昌邑人。
洪武中,由太学生历金吾前卫经历。
上书论国家大计。
太祖奇之,超拜工部右侍郎。
建文时,深见倚任。
成祖列奸党二十九人福与焉成祖入京师福迎附李景隆指福奸党福曰臣固应死但目为奸党则臣心未服。
帝置不问,复其官。
已,督安南军饷。
安南既平,郡县其地,命福以尚书掌布政、按察二司事。
时远方初定,军旅未息,庶务繁剧,福随事制宜,咸有条理。
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一 第二单元 单元测试 Word版含解析 (1).doc

单元评估检测(二)(时间:100分钟;分数:100分)一、语基语用(21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A.油腻.(nì) 罗绮.(qǐ) 残羹.(ɡēnɡ)发酵.(jiào)B.彷.徨(pánɡ) 彳.亍(chì) 颓圮.(pǐ) 榆阴.(yīn)C.步履.(lǚ) 宛.转(wǎn) 摇曳.(zhuài) 迷惑.(huò)D.衔起(xián) 羞涩.(sè) 麦秸.(jiē) 握手言和.(hé)解析:选C。
C项,“曳”读yè。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A.四围四维空间衣襟衣锦还乡B.题跋提拔干部体例体力劳动C.天皇天荒地老学力大学学历D.罗绮言辞犀利长篇随声附合解析:选D。
D项,合—和。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成长的终身老师。
如何维持老师身份的新鲜感,大家________,互不相让,这使得年轻的父母们无所适从。
②对于什么是企业人才,与会者________,但有一点得到公认:引领未来企业发展的人才必须具备领导才能、谈判能力和全球思维三大条件。
③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为什么是最美的?500多年来,人们一直对此________。
A.莫衷一是各抒己见各执一词B.各执一词各抒己见莫衷一是C.莫衷一是各执一词各抒己见D.各抒己见莫衷一是各执一词解析:选B。
“各执一词”,各人坚持各人的说法。
形容意见不一致。
“莫衷一是”,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
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
“各抒己见”,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①句有“互不相让”说明大家都坚持自己的观点,因此用“各执一词”合适;②句中说“有一点是公认的”,“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强调的是不同,可见只有“各抒己见”符合语境。
4.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2单元:练习册及单元测评AB卷(含答案解析)

第二单元4 烛之武退秦师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氾.南(Fàn) 函.陵(Hán) 夜缒.而出(zhuì)B .佚.之狐(Yì) 杞.子(Qǐ) 若不阙.秦(quē)C .逢.孙(Féng) 寡.人(guǎ) 共.其乏困(gōng )D .戍.之(shù) 鄙.远(bì) 肆.其西封(sì)2.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越国以鄙.远 鄙:以……为边邑B. 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救助C. 又欲肆.其西封 肆:扩张D.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是:这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 ⎩⎪⎨⎪⎧①敢以.烦执事②以.乱易整B. ⎩⎪⎨⎪⎧①郑既.知亡矣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C. ⎩⎪⎨⎪⎧①且.焉置土石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D. ⎩⎪⎨⎪⎧①无能为.也已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秦伯说,与郑人盟B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C .朝济而夕设版焉D .失其所与,不知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B .行李..之往来C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D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6.下列加点的词都有活用现象的一组是( )①秦军.氾南 ②且贰.于楚也 ③既东封.郑 ④越国以鄙远. ⑤阙.秦以利晋 ⑥国危.矣⑦君亦无所害. ⑧以乱易.整 A .①③⑤⑦ B .②④⑥⑧C .①③④⑤D .②③⑤⑥7.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以其无礼于晋B .是寡人之过也C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D .夜缒而出8.下列“之”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公从之. ②臣之.壮也 ③是寡人之.过也 ④许之.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行李之.往来 ⑦君之.所知也 ⑧夫晋,何厌之.有 ⑨将焉取之. ⑩唯君图之.A .①②④⑥/③⑤⑦/⑨⑩/⑧B .①④⑨⑩/②⑤⑥⑦/③/⑧C .①⑥/②④⑧⑨/③⑤⑦/⑩D .①④⑥/②③⑤⑦/⑧⑨/⑩二、课文精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02单元单元检测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两千多年前司马迁著《史记》,对孔子钦慕之情切切。
又似有丝丝缕缕弦外之音,好像司马氏不仅找到了精神家园,还体悟到了更高境界的史家情怀。
然而将至圣先师名为史家,古今鲜有人为。
虽然孔子称得上是一位了不起的史学家,尽管他没做过一天的史官。
班固《汉书•艺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
”依班固言推论,《春秋》当为鲁国右史所为。
而孔子年轻时做过职司、委吏,后任中都宰,三年骤迁大司寇摄相事,唯不见做史官的记录。
言史家孔子,也实不虚妄。
读万卷书,孔子自不待说,孔子于周史应是详熟,行万里路孔子也是不输,少时“入太庙,每事问”,壮而适周问礼,又周游列国十四载,孔子该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周详。
其外,孔子于人物察考洞明,当是有资格论人议事了。
孔子的历史观与著述态度在今看来也十分可取,对待历史持科学严谨的态度胜过今人。
此大可辅言孔子为史家了。
但是,以《春秋》名孔子为史家似乎也有点勉强。
首先,孔子著《春秋》一事实有争议。
《春秋》是鲁国史书,历来被理当认为由鲁国史官所为;可历代史家、学者又以为是孔子所修。
《左传•成公十四年》载“君子曰:《春秋》……非圣人谁能修之”。
“圣人”就定指孔子吗?所以,这里不足为明证。
倒是孟子言之凿凿:“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惧,作《春秋》。
”算是敲定此事。
孟子齐人,距孔子百多年,近圣人之居,史料当丰,传闻即真,况孟轲崇信求义,可信度应是很高。
再有《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道:“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氏,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
”大抵也能杜左右之口。
当然也有折中的说法。
两边都讨好,各方不得罪:《春秋》原为鲁国史官所写,后经孔子修订成书。
虽万分稳妥,可如此一来孔子有嫌假他人之功。
还有一个问题,《春秋》一万六千字,在今不抵一篇硕士论文的篇制,可却微言大义,辞微旨博,一字褒贬,影响深远。
于是历代解“经”传“经”之作不乏。
单说用古文写就的《春秋左氏传》,其史料补充丰赡,记事因果清明,写人性格丰满,使《春秋》史纲泱泱为一部有历史律动的不朽巨作,堪称伟大。
然而左丘明因《左传》称史家,而孔子有《春秋》却不称史家,这很值得深思。
所以,言孔子为史家实不足取。
孔子只是“好古”。
自称“吾述而不作”,只阐述前人学说而不去创作;“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旨在缔造理想,“大同”“小康”。
孔子又不只是好古,世衰道微,礼崩乐坏,孔子批判,毫不隐晦。
虽“干七十余君莫能用”以致“累累如丧家之犬”,仍卓然独立,岁寒松柏。
代王立法,惩恶劝善。
如此说来,称孔子为史家还真的格局太小。
夫子“木铎”,不若称“春秋”孔子。
(摘编自郭小琲《<春秋>有大义》)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是一部历史专著,依据孔子的生平和班固的意见,可以认为它是鲁国专门负责“记事”的右史所作,与孔子无关。
B.左丘明认为《春秋》出于“圣人”的编纂和撰写,却言辞含混约略,未能言明具体的编撰者,以致为后世留下一桩谜案。
C.《史记》非常明确地主张《春秋》为孔子所编撰,但更具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自孟子,他清楚地介绍了孔子撰述《春秋》的意图。
D.有的学者认为《春秋》并非成于一人之手,鲁国史官有著述之功,至圣先师有修订之劳,这种观点未被本文作者完全接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史家要有扎实的学术功底,熟悉前人留下的历史著述,还要能够关心国家乃至天下大事,同时有一定的人生阅历。
B.如果能清楚地考察人物的事迹和品质,却缺乏科学的历史观和严谨的著述态度,也还是难以成为一位优秀的史家。
C.孔子一生中任职虽然甚多,却唯独缺少做过史官的记录,所以本文作者认为“言孔子为史家实不足取”。
D.出于史家独特的体悟,司马迁认为孔子观史、论史,也极具史家情怀,这在《史记》的相关记述中隐约流露了出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反映历史律动的不朽巨作《左传》相比,《春秋》是一部微言大义的史纲,在史料、记事与写人方面较为简略。
B.作者从“好古”与“不只好古”“丧家之犬”与“岁寒松柏”等角度描述孔子,意在表现出其形象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C.孔子一面借“好古”缔造着自己的社会理想,一面“知其不可而为之”,以直言不讳的批判精神面对社会现实。
D.孔子在春秋乱世遍干诸侯,教化民众,宛如木铎,这是他被称为“‘春秋’孔子”而非“《春秋》孔子”的原因。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4~7题。
易水不寒卢世龙(1)在漂泊与寻找之间,我总会有意或无意地感到岁月就像一条河。
尽管河的左岸是难以释怀的记忆,右岸是充满玄奥的无穷未知,但河里飞快流逝的,绝对是人的鲜活生命。
(2)对于易水河的膜拜,源自一位名叫荆轲的英雄。
世间孤胆除暴的好汉多得很,然荆轲明知有去无回,仍临河高歌,绝尘远行。
慷慨悲壮,不但成就了英雄,也成就了易水。
(3)那时,平静的燕国,大地常绿,燕山常青。
冬日里,雪花大如席,漫天落下,给茫茫山岭笼罩厚重冰盖。
然后,春夏之季,慢慢融化。
条条涓流融入易水河道,汇成清澈透明的涟漪,抚慰鲜活的水草游鱼,抚慰多姿的大地生灵……(4)人生不过是一场漂泊,并无意义可言。
而寻找精彩的漂泊方法,给灵魂一个好的归属,或许便是做人的意义所在。
(5)英雄去了远方,那里是另一个世界,谁也无法知道那边是个啥模样。
不过,英雄和筑而歌,仰面痛饮,登车壮行的易水仍在,仍是千秋万代子孙们感受英雄精神的场所。
物欲盛宴下的人群,没有人文精神壮骨活血,往往迷失自我。
(6)没错,面前的易水河,枯草杂存,乱石遍地,更像平缓沟渠。
它非但无水,反倒让人燥热难奈。
如此沧桑,或许是在证明,伴随时间河流消失的,更有自然河流。
如同一个小小的“!”号,我再怎么疲惫不堪地为她奔波,也注定只会留下慨叹。
使劲揉搓眼睛,擦拭满脸汗泥后,便想,这黄沙漫天,黄尘遍地的世界,真的是英雄所要拼却宝贵生命捍卫的家园吗?历史长风,蔓延一沟惆怅。
既然眼睛看不到水,就用脚去看吧。
尽管步履沉重,我仍打起精神,奢求收获易水对我的哪怕点滴馈赠。
顺缓坡而下,我将苍凉枯槁沙沙踩伏大串印痕,它们也在我裤腿留下道道黄泥标志。
有砂、沙粒相继入鞋硌人,有顽石偶尔跌撞绊人。
但生活路上的磕绊再怎么复杂多变,我们也不能因之忘却既定目标。
我屏息直奔河的中心地带……不远处哄地飞出一只小鸟,吓一跳。
原来,水是有的。
密集枯苇菖蒲,裹挟一线时断时续的浊流,浮些黑不溜湫的塑料泡沫,猛一下还难看清水的模样。
原来,似无却有的水,蜿蜒于沟心草丛,时不时蜷个凼,积成汪。
(7)我轻轻提起裤管,悄悄蹲下身去,生怕一不小心,扰乱这脆弱的宁静。
慢慢拨开漂浮物,但见水底融着厚厚的黑色汁液,仔细瞧,怎么也看不清凼的底部是个啥模样。
这简直就是中国历史的翻版——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把底牌给藏着掖着……可我依稀看见,水中有个秃秃的圆球,悬浮不定。
人或许是生着一双什么样的眼睛,看到的事物就会是什么模样;也或许是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事物。
醒过神来,才知那是自己的脑袋。
世界真是越来越莫明其妙,对照浊流看自己,原来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谁。
(8)正感慨着,右脖颈生生地酸痒起来。
抬头,满天沙尘纠结菖絮和杨絮,如城市噪音,一阵紧接一阵疯狂扑来。
我将眼睛眯成一条缝,它们却魔鬼般钻进衣里,某处发痒,浑身难奈。
这世间呀,人有什么样的追求,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家园。
所有追求,都直接影响人格发育。
且人们让河流沧桑不堪,成了河不河鬼不鬼的样子;河流便让人们痛苦不堪,活得有话说却无处诉说地憋屈。
于今的燕山系脉,恰似难于收拾的乱石堆;而纤毫般的易水,更像它的一行辛酸浊泪。
(9)我站在干枯的河床上,完全是在亲近易水河的残骸。
(10)一条以水承载人文精神的河流,于今连水都没有了,这失去的又岂止是蓬勃生机,它更是全部的精华和荣光啊。
(11)在华北平原的广袤背景里,易水显然不够小鸟们饮用。
游人满怀肃穆接踵而至,满目苍凉,易水不寒,心寒。
(12)适有老汉路过,见我一身狼藉,面露哂容。
遂问,这是易水河吗?答,那是荆轲塔,不是易水河是啥。
这河三十年前还清水滔滔,断流也就近些年的事哩!顺老汉手指方向,山坡一座灰不溜秋的塔儿,孤立尘暴之中,情形酷似荆轲他老人家伫立云层,默默静观华夏众生茫无头绪地折腾时光。
(13)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在岁月长河里,这次生命实在过于短暂,寻找生命作为的机会便更加宝贵。
舍个人生命,挽民族大厦于将倾也好,照亮他人行程也罢,给予他人福祉也行……生命的漂泊,原是个实践过程,只有及时而认真进行把握,才能找到真正意义的价值归属之地。
(有删节)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文章从慷慨悲壮的英雄荆轲写起,引出易水的生存现状,主要意在表达作者对易水严重污染的痛心,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
B.作者对易水断流“心寒”,是因为易水是子孙万代感受英雄精神的载体,现代人如果没有英雄的人文精神滋养,就会迷失自我。
C.第(7)段作者写自己认不清楚水中自己的脑袋,表现了易水河水的浑浊不堪,也喻指中国历史的深藏不露。
D.文章取材十分广泛,没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谈古论今,写人写水写人生,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
E.文章采用夹叙夹议的艺术手法,叙述和议论交互穿插,浑然融合,笔法灵活多变,生动活泼,富有启迪。
5.文章第(3)段写易水河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在文章第(11)段里作者为什么说“易水不寒,心寒”?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
7.请结合文章内容理解“而寻找精彩的漂泊方法,给灵魂一个好的归属,或许便是做人的意义所在”这句话的含意,再结合本文内容或荆轲的故事谈谈你从这句话中得到的启示。
二、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秦数败赵兵,廉颇坚壁不出。
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
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
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
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王不听。
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括不可使。
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侍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
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母因曰:“即如有不称,妾请无随坐!”赵王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