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秘塔字体结构美学分析 见 判 柳 权 额 端 骨 之
《玄秘塔碑》名迹赏析(五)

28/书画艺术·5月号书画课堂shu hua ke tang□ 邓宝剑左右相较,一般情况下处理为左紧右松,如 “贮(贮)”“固”二字;也有个别时候处理为左松右紧,如“虽(虽)”“(修)”二字。
下松,相应的也常常上小下大,上引“开(开)”“同”“无(无)”“君”四字皆如此。
不过,疏密的对比和大小的对比又不能等同,比如前引“上”“丘”二字左小右大,却是左疏右密。
(3)上文谈到点画间置向的对比,部件之间的置向对比也值得关注。
有时候,各个部件之间没有明显的置向差异,整个字形显得较为严整;有时候,部件之间的置向产生了明显的对比。
如“珠”字的左边部件向左倾倒而右边部件直立,“师(师)”字左边部件直立柳体字多上紧下松、左紧右松,表现一种惯常的审美趣味,那便是先敛后纵、先抑后扬,正如一首曲子,往往是开始低沉而结尾高昂。
然而,在《玄秘塔碑》里,我们总是可以看到某些与众不同的形式,给人一种“奇异感”。
这些引发奇异感的形式,是对通篇基调的重要补充。
需要说明的是,疏密的对比与大小的对比密切相关。
比如,柳体字常常上紧而右边部件向左倾倒,前者为“向”,后者为“背”。
这样的安排打破了字形内部的稳定感,显得富有动势。
(4)在字形内部,如果各部件所处的位置比较齐平,则显得比较平正;如果相互错开,则显得比较活泼。
在《玄秘塔碑》中,常常可以见到部件之间较为明显的错落。
比如,左右结构的字多有左高右低的情形。
5月号·书画艺术/29书画课堂shu hua ke tang有时亦可见到左低右高的情形:无论是从字形的轮廓还是从内部的关系来看,柳公权的结字都蕴含了丰富的变化。
柳体楷书无疑是端庄严整的,而这端庄严整却并非刻板无趣。
如同一个兵阵,既纪律严明又变幻莫测,无论是宋代的米芾还是清代的碑派书家,当他们力求自然、奇异的效果而放逐严整的安排时,那严整中的自然、奇异也被他们忽略了。
柳体楷书以刚健著称,然而这刚健中内含着一种优游不迫的情调。
柳公权《玄秘塔》结构与运笔特点

柳公权《玄秘塔》结构与运笔特点《玄秘塔》写于会昌元年(841年),柳公权当时已63岁,书法已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此碑用笔劲健,起笔处斩钉截铁,棱角分明。
行笔圆润挺拔,结构中宫紧密,四周舒展,越显出精劲险峻的意味。
郭凤惠先生《论书绝句》中有一首评柳字云:“弩张剑拔论何偏,殿阁微凉婉谏传。
铁铸铮铮真骨力,千古一个柳诚悬。
”60年代,书法家郑诵先在北京电视台讲过柳体字,还作了一首歌诀,概括了柳体字的特点,对学写柳字的人启发很大。
歌诀全文如下:中宫收紧,横竖舒长。
笔笔顿挫,筋骨开张。
撇轻捺重,并运圆方。
点圆波短,横弱竖强。
短撇粗壮,短横上扬。
回锋起趯,挫扭相当。
折须提笔,颜柳同行。
1.中宫收紧,横竖舒长柳字常把每个字的中心部分收得很紧,而把横、竖(也包括一些撇捺)伸展得很长。
这样,字的结构既紧密又宽舒,如“安”、“奇”。
2.笔笔顿挫,筋骨开张柳字每一笔画都注意顿挫。
顿挫的表现就在每一笔画的下笔、住笔时要用力提按,意到、笔到,笔笔送到。
这样才能够写出笔意,笔画才能有筋有骨。
“丘”、“风”字的每个点画都顿挫有力。
3.撇轻捺重,并运圆方柳字的撇是比较轻的,捺比较重。
柳体虽然方笔居多,圆笔有时也有,多用在点、竖、撇等笔画上。
“大”字的撇捺都用的是圆笔。
4.点圆波短,横弱竖强柳字的点总是比较圆的,有时一面是圆的一面是平直的,如“沙”字的各点。
波就是“辶”下面的平捺,往往写得比较短,刚刚超出上面部分就停了。
比其它各家的“辶”都短,如“逢”字。
柳字的横较细,竖比较粗,如“生”字。
5.短撇粗壮,短横上扬柳体的长撇、长横都比较瘦,而短横、短撇比较粗。
短横多作仰势,即向上弯曲。
长横则多做俯势。
如“工”字。
6.回锋起趯,挫扭相当柳字一竖写到底再向上引笔叫做“挫”,回锋向上叫做“趯”,然后再挑出。
这个动作与颜字的钩挑相仿,但要注意不能过分,如“月”、“来”字。
如果太夸张那就成为一种习气了。
7.折须提笔,颜柳同行字右上方拐弯处叫做“折笔”。
书法鉴赏玄秘塔欣赏

书法鉴赏端庄俊丽的《玄秘塔碑》唐代是楷书的成熟时期。
唐人尚法1,这种观念在唐代的楷书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几乎家喻户晓。
他是位高龄书法家,先后经历了李唐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七朝,享年八十八岁。
他所开创的“柳体”书风对后世影响很大。
历史上很多书法家都曾从柳公权书法中汲取养分,“柳体”成为许多书法学习者的入门书体。
“柳体”这一风格的出现是书法史的必然产物。
2刘熙载在《书概》中说:柳诚悬书,《李晟碑》出欧之《化度寺》,《玄秘塔》出颜之《郭家庙》,至于《沂州普照寺碑》,虽系后人集柳书成之, 然刚健含婀娜, 乃与褚公神似焉。
可见,柳公权的书法继承了同时代书家的方面。
除此之外,柳书还受到“北派书法”3的影响。
“北派书法”在初唐时期一度式微,及至中唐,“北派书法”又复兴起来。
在这种审美背景下,柳公权的书法中又留存了北派书法雄浑劲利,以骨力见胜的一面。
《玄秘塔碑》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裴休撰文,镌刻于唐武宗会昌元年(841)。
碑高350厘米,宽170厘米。
二十八行,每行五十四字,共计五百一十二字。
碑石于宋时折断,现藏于陕西西安碑林。
传世拓本有碑石未折断前的唐代拓本以及北宋拓本、南宋拓本和明拓本数种。
柳公权六十四岁书此碑,是柳公权的代表作。
碑文记述了大达法师4的生平事迹。
启功先生评曰:“其书端庄秀丽,左右基本对称,横轻竖重,而短横粗壮,且左肩稍稍抬起;长横格外瘦长,起止清楚;横画顿挫有力,行笔挺劲舒长。
撇画锐利,捺画粗重,用笔干净利落。
从结字的整体来看,主要是内敛外拓。
这种用笔遒健,结字紧劲,引筋入骨,寓圆厚于清刚之内……”5启功先生从书体风格角度对《玄秘塔碑》的用笔和结体做了系统的论述。
在他一九七二年临写的柳公权《玄秘塔碑》,在临写完成后先生加了这样一段注释:“一九六五年得明初拓此碑,日益习之,至今已临五本矣”,在启功的书法中我们也确实能看到他对“柳体”的继承,可见当代书家对“柳体”的重视。
“玄秘塔”字体结构规律之一

“玄秘塔”字体结构特点之一包围结构的规律书法中,柳体以法度森严闻名,其中的一个体现是在于结构。
就是说柳体字体是符合黄金分割比例的。
黄金分割数列由1 :1 : 2 : 3 : 5 : 8•…构成,但其他数字如4、6等让10做中介也属于其中,当然由于延展,还会将其他数字列入其中。
汉字中,包围结构很普遍,既有独体字,又有汉字中的部首或组成部分。
包围结构的外观,视觉突出的是字体的高宽比例,以及横”画起笔端最外侧的高度。
这几个方面所构成的比例恰当与否决定这汉字是否美观。
下面将玄秘塔”中出现的字的情况列举如下:例字高宽比横画起笔端横画起笔端备注外侧与字宽外侧与字高的比的比曰1比12比32比3底横在两竖中日5比45比63比5底横在两竖中国4比31比13比4底横在两竖中如中的口”1比12比32比3第二横画超右侧竖画目5比34比35比6底横在两竖底横在两竖 中,中间两横 可以作为整 体,上下对比 空间。
底横超左竖底横在两竖 中,中间部分 所参照的平横中心左移, 左右宽度变 窄。
底横在两竖 中 底横在两竖 中,撇为正 撇,左侧宽的 右侧3分之 2,右竖低正 撇高度的4 分之1。
自 1比2 2比3 底横在两竖 中,撇为正 撇,占字宽的 一半,相对与 右竖上露一 半。
口 12比7 1比2 两横的外侧高,即第一横 相中的目” 1比2 3比2 礼字中曲”中2比3 1比2 3比4 的口四(其一)3比5 2比5 2比3 四(其二)1比2 1比3 2比3 白1比1 2比3 2比3右上端到第二横左下端,为字宽的3 分之2,此字可看作正方形上部留有余空。
实际字体的高度依情形而定。
横画起笔端外侧是指字体中所有横画中最上一画和最下一画起笔端最外侧的距离,它相对与整个字体的上部空隙和下部空隙的处置高度要成黄金比例,大小要根据情形而定。
这样也就决定了横笔画的倾斜姿态。
月”字是半包围结构,经常作为偏旁使用,我们观察月”字,我们观察到的是月”字的上部展宽和下部展宽及它的高度和中间两横的位置,在不同的字体中这些都是有变化的且有其规律,下列表说明:例字上部展宽与下部展宽与两横的位置备注高的比高的比月(其一)1比22比3上3分之2月(其二)1比23比5上5分之3腹1比32比5上5分之3朝2比51比2上5分之3用2比33比4上5分之3雕1比23比5中间部分与周围协调同3比43比4中间部分与周围协调当月”字做底时,也同样适合这些规则,只不过左侧竖撇常写为竖,上下同宽。
《玄秘塔碑》名迹赏析(二)

28/书画艺术·2月号书画课堂shu hua ke tang□ 邓宝剑笔画明显为露锋者,如“引”字第一笔的入笔以及右边竖画的入笔皆锋芒外露,“座”字“广”部的横、撇起笔处皆为露锋。
笔画为藏锋者,如“寺”字长横的起笔,“畔”字“田”旁第二笔横折的起笔。
另有很多笔画我们不能简单地判断其原本的状态是藏锋还是露锋。
比如“莫”字长横的起笔,“露”字第一笔短横的起笔,拓片上没有呈现出锋芒,而书丹时有可能是藏锋,也有可能是露锋。
随着落笔时笔毫与纸面接触的不同状态,藏锋与露锋的表现自然有所不同。
藏锋的写法有两种:一是入笔时直接切下然后运行,二是入笔时逆锋起笔然后运行。
入笔直接切下,如果锋芒不露,自然可称为藏锋,关键在于如何逆锋起笔。
在很多指导柳体书写的教科书中,几乎每一个笔画都被规定要逆锋起笔,并示有运笔的路线图,比如横和竖的写法。
(如下图)这种图示并不适合所有横和竖的写法。
如果通篇按此书写,便忽略了柳体中的露锋,以及直接切入形成的藏锋。
另外,即便是逆锋起笔,这样的运笔路线也不能亦步亦趋地实行,其实逆锋的动作几乎是在空中完成的,笔尖触纸时的逆行动作是非常轻巧而又难以察觉的。
这样的路线图作为初学时的方便法门固无不可,但如果一味地照着路线图所示去描画,那么写出来的笔画则会显得死气沉沉。
2.笔画中的棱痕《玄秘塔碑》中,笔画的两端和转折处显得有棱有角,特别方硬。
比如“上”“之”二字,处处呈现刀劈斧削的样子。
对于这种情况,很多书家都认为柳书抛筋露骨。
与众不同的是,董其昌以为柳书“用笔古淡”,这与拓片中的字样给人的直接印象大相径庭,也与他对刀痕的警惕是分不开的。
他说:“作书最要泯没棱痕,不使笔笔在纸素成板刻样。
”正因看透了这一层,他才对柳公权的书法有别具只眼2月号·书画艺术/29书画课堂shu hua ke tang的见地。
从柳公权《〈送梨帖〉跋》墨迹看,其用笔确实少有棱痕,浑圆饱满,古淡天然,可见董氏之评堪为妙悟。
玄秘塔揭秘1

玄秘塔“揭秘”(1)
------“中”字的结构美学解析
伊春友好一中徐连岭
学习书法对于字体结构的认识是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
但现有的各种学习教材大多描述简略,不能让人了解其中真正的奥秘,虽然近年来有从黄金分割的角度分析的,又难免有生搬硬套之嫌。
笔者以自己一年来对字体结构的研究尝试对单个字进行具体解析,揭示结构组成奥秘,也为学习者掌握书法结构寻求新的实用方法。
今天解析“中”字。
笔者使用的字帖是“柳公权书玄秘塔无缺字本”,由中国书店出版,书号为ISBN 7-80568-391-3/J·106。
这个字从结构上讲,有“竖”与“四框”组成。
“四框”由两横两竖组成,它们的各自的姿态、位置、长短比例应该是怎样的呢?看看字帖中是怎样摆布的。
这个四框被中间分开,左右各半,是均衡匀称的,而四个笔画的上下左右四个最外点是落在四框上的。
用这种方法分析字体结构是科学的。
看下图中,两横与左竖相接点的上下端。
可以看出,四框的左端,被这两点分割成3、8、2的区段。
“中”字中,中间的插在四框的中间位置,上伸8下伸12这个比例为2比3
如果细端详左竖与四框的上端间隙与右竖与下端的下端间隙都呈合适的比例,让字体结构宽绰,明透。
这个字中还要注意各个笔道书写过程的粗细变化及各笔道间的粗细对比,还有笔道的倾斜度。
姿态各异、和谐搭配才能使字端正秀美。
如下图
在这里出现了数字2、3、(2+3)、8、13、这些数字和什么有联系呢?
黄金数列,即1、1、2、3、5、8、13、21、34……
从简单的2比3中拓展出来,思维会豁然开朗。
关于“横”的倾斜角,再举一例。
【善本碑帖】柳公权《玄秘塔》

【善本碑帖】柳公权《玄秘塔》柳公权,字诚恳,号松雪道人。
京兆华原即今铜川市耀县人,村子是稠桑乡柳家原。
生于唐代宗大历十三年。
少时很尊敬父母,听哥哥的话,跟哥哥读书。
写文章、写字、绘画、一学便会。
酷爱文史,爱发表政治卓见。
24岁考中进士。
他头脑清楚,笔法流利,文词严谨,深为唐穆宗所常识。
根据他爱儒墨,喜政论,文学书法和强记博学的特长,封为“翰林书院抬学士”等职。
他博览群书,才华出群,出口成章,对答如流。
一次陪文宗到未央宫,轿车刚停,文宗就令他以数十言颂之。
公权一视,出口成章,左右逢源,言辞流利优美,无不惊叹。
文宗又笑着说:“卿再吟诗三首,称颂太平”。
公权毫无难色,慢步高歌,七步三首,文宗感叹地说:“曹子建七步成诗,卿七步诗三首,真乃奇才也”。
柳公权博览群书,对《诗经》、《尚书》、《春秋》、《左传》、《国语》都很有研究,是一位很有才学的政治家、文学家、更是唐代有名的书法家、他酷爱书法,写得一手好字,对真、行、草三体都有很高的造诣,更工于正书。
他初学王羲之,继学欧阳询、颜真卿、终于融合诸家笔法,独创一格,自成一家,史称“柳体”,对后世影响很大。
柳体兼取欧体之方,颜体之圆,下笔斩钉截铁,干净利落,笔力遒劲峻拔,结构严谨,并有好朗开阔之精神,清劲方正之风采,世称“颜筋柳骨”,与欧、颜齐名,是唐宋八大书法家之一,蜚声中外。
那时,“大臣家碑志,非其笔,人以为不孝”。
就连不习汉字的外国使臣,每次入京,也“必重购柳书以去。
”柳公权用笔之道,富有深刻哲理。
穆宗李恒问他用笔之法,他回答“心正则笔正,笔正则可法矣”。
一语双关,寓意深刻,穆宗听了,顿时政容,悟其笔谏之意。
柳公权历经唐德、顺、宪、穆、敬、文、武、宣、懿十帝,官至太子太师,紫光禄大夫上柱国河东郡开国公。
咸通六年(公元865)逝世,享年88岁,和兄公绰同葬耀县阿子乡让义村,墓前清乾隆陕西巡抚毕源立碑,上书“唐太子太师河东郡王柳公权墓”。
195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柳公权及其书法作品玄秘塔碑鉴赏

柳公权,唐代著名书法家,汉族,京兆华原人。
幼年嗜学,十二岁能为辞赋,由于擅长书法,被穆宗李恒看中,召为翰林院侍书学士。
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柳少师”。
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
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认为颜真卿,欧阳询的字最好,便吸取了颜,欧之长,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形成了自己的柳体,柳体兼取欧体之方,颜体之圆,下笔斩钉截铁,干净利落,笔力遒劲峻拔,结构严谨,并有好朗开阔之精神,清劲方正之风采,世称“颜筋柳骨”,他一生作品很多,主要有《大唐回元观钟楼铭》、《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神策军碑》。
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
古时书法大家的一手好字的习成,除去自身的刻苦努力,也与自身所含有的深厚的文学素养是分不开的,史书记载,柳公权善于辞赋,懂韵律,他“博贯经术,于《诗》、《书》、《左氏春秋》、《国语》、《庄周》书尤邃,每解一义,必数十百言”。
值得一提的是,他在研习儒学之时,又同时研习《庄子》,而且深得精微。
他同时从儒、佛、道中汲取心灵之滋养,对于佛、道方面接触颇多,并有多种书法创作。
柳公权具备多方面的学识素养,因而由其心灵滋养而出的书艺也是摇曳多姿。
古语常说“见字如见人”,其性刚毅正直和超尘脱俗的佛道风范,也都熔铸于柳书的风骨之中。
初见柳体,我是不喜这种笔体的,觉其法度森严,规整,着实没有欧体看着舒心,之后开始进入学习阶段,才有机会静下心来,细细观看他的《玄秘塔碑》,才觉得柳体确实如史书中所说的清劲挺拔,瘦硬通神。
柳体虽然没有颜体欧体的圆润丰腴,但也自有一番风韵在其中。
后来我曾查阅资料,翻看他的生平经历,逐渐了解到他一生仕途通达,虽历仕七朝,但并没有多少坎坷,才更加惊异于他能写出如此瘦劲有力的字体.。
因为在我的印象中,总觉得凡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之人,不是藐视权贵的山间游士,就是清闲隐逸的无忧散人,很少有当朝为官的,更少有深得皇帝宠爱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玄秘塔字体结构美学分析见判柳权额端骨之
32比31 可见目字头左右2比3 自宽4 与左比2比1 同左一起与右比2比1 黄金分割比例明显,
实际测量看目字顶宽15 主干宽14 右竖25 为顶宽的3分之5 左竖15 与顶宽相同,弯钩下沿7
目字独体结构中右竖为宽的2倍左竖为宽的2分之3倍。
贝字做下底时右竖为宽的2分之3倍,左竖为宽下提横在左竖下经过,右点低端相对于右竖低端向下延长右竖的3分之1,有时上下两横起笔内宽为字宽底横左伸宽的一半撇相对为最左点最低点稍收缩。
贝字做左偏旁时左竖为宽的2分之3,右竖上耸下伸,右点相对于左竖下延11分之8,与之对比撇稍伸出。
白字做底时顶横与底横起笔外宽为字宽左竖稍伸出。
34比30
横向上各竖笔的位置
右侧高宽13比8 相对于短横长横上余8下余13,长横右侧与短横形成视觉空间。
31比34
29比31
27比18
12比12 为18的3分之2 整体安排空间比较
35比33
24比16
21比14
37比28 顶横为14
月字宽高3比24即3比8 纵向分9 与4与11 从左竖看分8与4与8
20比20 点位横的偏重心。
34比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