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同步湘教地理必修二课时跟踪检测:第4章 第2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含解析
同步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培优课件第四章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自主梳理] 一、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
第一页,共22页。
二、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 1.工业社会时期 (1)生产力水平:产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产能力,机 器和矿物燃料的大规模使用,使 自然资源 的开发利用达到了空 前的规模和高度。 (2)对环境影响:环境问题日趋 尖锐 。 (3)人地关系思想:出现了 地理环境决定论 、可能论、适应论、 生态论等观点。
C.征服自然
D.谋求人地协调发展
5.图示人类活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①荒漠化 ②水土流失 ③酸雨危害 ④环境污染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第五页,共22页。
(B ) (A )
[形成思维主线]
第六页,共22页。
探究点 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经历了哪些历程 [在探究中学通]
读教材图 P94 图 4-11“原始狩猎示意”,探究下列问题。 [探究 1] 图示时期人类的取食对象及生产活动是什么? 提示:图示时期,人类的取食对象是植物、动物,由于生产 力水平低下,主要采取群体采集和狩猎。
时期
生产力 水平
对人地关 系的认识
人类
被动地适应
社会 极为低 环境,对人
发展 下
地关系认识
早期
肤浅
人类活动
环境问题
人地关 系思想
采集和狩 猎,对环 境的影响 极为有限
生物资源遭破 坏,引起物种 灭绝。但环境 问题对人类的 威胁并不严重
崇拜自 然
第九页,共22页。
时期
生产力 水平
对人地关 系的认识
人类活动
[自我诊断]
1.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 ( × )
地理湘教版高一必修2课后训练:第四章_第二节_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_word版含解析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练习1.“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礼记·王制》),“沃土之民不材,瘠土之民向义”(《管子》)。
材料中的两句话反映的是人地关系思想的()。
A.地理环境决定论B.人类中心论C.人地相关论D.人地伙伴论黄梅戏《天仙配》中唱道“你挑水来我浇园”“我织布来你种田”。
据此完成第2~3题。
2.材料中歌词描述的现象应发生在______时期()。
A.史前文明B.农业文明C.工业文明D.后工业化3.关于该社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们依赖环境,主要从事采集、渔猎活动B.人类试图主宰自然,征服自然C.环境问题主要为局部性的生态破坏D.人类已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4.和谐论观点的主要思想是()。
A.各地区人类活动的特征取决于所在地地理环境的性质B.人类通过文化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变化长期适应C.人类应主动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使人地关系得到协调发展D.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相协调5.战国时期的孟轲,在《孟子·公孙丑》中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其体现了人地关系的何种思想?()A.地理环境决定论B.人定胜天论C.可持续发展论D.天人相关论6.《管子·地员》中提到“地者政之本也,辨于土而民可富”,《齐民要术》中讲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以上思想都主张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列符合因地制宜思想的是()。
A.地理环境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决定性因素B.人们只要团结起来,就一定能够改造和战胜自然C.人类进行生产活动既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也不能完全听命于自然环境的摆布D.各地区人类活动的特征完全取决于所在的地理环境的性质(2012·杭州高一检测)下图为“人类各发展阶段的人均每日能源消耗(包括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统计图”,据此完成第7~8题。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 第四章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同步练习3 含解析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同步练习读某时期某区域的人地关系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上图反映的人地关系是( )A.崇拜自然B.改造自然C.征服自然D。
谋求人地协调发展2.图示人类活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有()①草原退化②水土流失③酸雨危害④环境污染A.①②B.③④C。
①③ D.②④解析:图中反映的时期是农业文明时期,此时的人地关系为改造自然。
由于人类发展农业生产,可能引发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
答案:1。
B 2。
A在我国古代《庄子·齐物论》中出现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据此完成第3~4题。
3.该思想体现了()A.环境决定论思想B.人类中心论思想C。
人定胜天论思想 D.人地协调论思想4。
下列做法符合上述思想的是()A.使用化肥和农药提高粮食产量B.围湖造田,扩大人类的生产空间C。
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桑基鱼塘D.变“北大荒”为“北大仓”解析:由题干可知,该思想主张人类应主动谋求与地理环境的和谐共生,使人地关系得到协调发展。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桑基鱼塘就是充分利用自然,达到人地协调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
答案:3。
D 4。
C16世纪的法国思想家J.博丹认为:北方寒冷,使人们体格强壮而缺少才智;南方炎热,使人们有才智而缺少精力。
据此完成第5~6题。
5.J。
博丹的主张体现出哪一种人地关系思想?( )A.人定胜天论B.地理环境决定论C.可持续发展论D。
人地协调论6。
J。
博丹的思想类似于以下哪一位学者的思想?()A.孟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B. P。
白兰士: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C. F。
拉采尔:人类活动的特征取决于所在的地理环境的性质D。
贾思勰: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解析:据材料可以看出J。
博丹主张各地区的人类特征取决于所在的地理环境的性质,这与F。
拉采尔的近代“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类似。
此时的人地关系为改造自然。
答案:5.B 6.C7.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正确的是( )A。
地理湘教版必修2优化训练:第四章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大致可分为哪几个阶段?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有关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大致阶段,认真阅读教材不难找出正确答案。
答案:狩猎文明时期、农业文明时期、工业文明时期、新技术革命时期。
2.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时期,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范围上不断_______,在强度上不断_______,其中人地矛盾尖锐到非解决不可的时期为______________。
解析: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由弱变强,由小到大,因此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范围与强度均是不断增大的。
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许多地方的人地矛盾已尖锐到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答案:增大增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人类对环境的认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主要围绕着( )A.生产力的发展B.人类文明的发展C.工业的推进,科技的进步D.知识的积累解析: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由弱变强,由小到大,由局部到全球。
与此同时人类为解决各种环境问题的人地关系思想,也在不断地进步与深化。
答案:A2.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是在( )A.采猎文明时代B.农业文明时代C.工业文明时代D.新技术革命时期解析:18世纪以来,科技突飞猛进,生产力水平以惊人的速度提高,在这个时期,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以牺牲自然为代价,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答案:C3.关于农业革命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与自然的对抗性增强,地理环境趋于恶化B.人类对人地关系还没有科学的认识C.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微弱D.大规模地耕作、灌溉和放牧使生态系统日趋复杂稳定解析:农业革命发生以后,社会生产力也有了较大的发展,食物的供给更多、更稳定,人口也逐渐增多。
随着人口的增加,对资源和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与广度都增大了。
2019-2020学年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课时跟踪检测:第4章 第2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Word版含解析

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课时跟踪检测一、单项选择题分析下图中人地关系的三种不同观点,回答1~3题。
1.“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礼记·王制》)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与图中哪一观点一致()A.观点一B.观点二C.观点三D.都不是2.图中三种观点体现的人地关系思想演变顺序是()A.观点一、观点二、观点三B.观点二、观点三、观点一C.观点三、观点一、观点二D.观点一、观点三、观点二3.下列做法或说法不符合观点三思想的是()A.斩伐养长,不失其时B.退耕还林,退耕还牧C.竭泽而渔,焚薮而田D.植树造林,修建水库解析:根据图中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观点一、二、三体现的人地关系思想分别是人类适应自然、人类利用改造自然、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由图可知,观点三强调人类社会和环境相互影响,强调人地关系应协调发展。
“竭泽而渔,焚薮而田”,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不符合观点三的思想。
答案:1.A 2.A 3.C读山区道路与房屋建设示意图,回答4~5题。
4.道路与房屋建设符合规划施工原则的是()A.a、d B.a、cC.b、d D.c、d解析:图a道路与地形相结合,图c房屋依山而建,山水和建筑合一,故选B。
答案:B5.能够体现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演变过程的是()A.a→b→c B.b→c→dC.a→d→c D.c→d→b解析:从建设(图a)——破坏(图d)——保护(图c),体现了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演变过程,故选C。
答案:C下图是“某区域环境问题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图示反映的环境问题主要有()①土地荒漠化②气候变暖③水环境恶化④酸雨污染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解析:从图中看出,有污水管道向河中排污使鱼难以生存,同时树木被砍伐,水土流失、暴雨增多,则能判断有土地荒漠化现象;是否有酸雨从图中不能直接看出,但可看出水质变坏。
答案:B7.图中环境问题的存在,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①共同性原则②持续性原则③公平性原则④参与性原则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解析:这些环境问题的存在使该地不能持续发展,故违背了持续性原则;人类自由地排放污水,使其他生物和下游地区受灾,违背了公平性原则。
2016-2017学年高一湘教版地理二同步训练第4章第2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含解析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四章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同步训练一、选择题1、大气中的臭氧分布在平流层中,在20~30千米的高空,臭氧含量最大,形成臭氧层。
臭氧层中的臭氧减少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危害有( )A、刺激人的眼睛、喉、鼻B、使汞、镉等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C、氟含量过多引起氟骨症D、皮肤癌的发病率增高二、综合题2、读人地关系演变阶段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Ⅰ阶段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①草原退化②水土流失③酸雨危害④全球变暖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产生于图Ⅱ所示阶段的人地关系思想有()①天命决定一切②自然主宰人类③人定胜天④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3、森林被大量砍伐,随之而来的是土地荒漠化。
于是“植树造林”活动蓬勃发展起来,各地的“防护林”建起来了,“绿色长城"筑起来了。
我们给大自然一份礼物,大自然便赋予人类一片乐土。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材料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主要是( )A、人定胜天思想B、人地协调论思想C、适应论思想D、环境决定论思想(2)下列活动与材料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一致的是()A、盛世滋丁,永不加赋B、围湖造田,扩大耕地C、取缔小煤窑,关闭小火电厂D、大量使用化肥,农药4、黄梅戏《天仙配》中唱道“我挑水来你浇园”“你耕田来我织布",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中戏词描述的现象应发生在()A、史前文明时期B、农业文明时期C、工业文明时期D、后工业化时期(2)该社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们依赖环境,主要从事采集、渔猎活动B、人类试图主宰自然,征服自然C、人类已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D、环境问题主要为局部性的生态破坏5、读人类文明进程与人口、资源、环境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在生态文明阶段,资源曲线呈上升趋势,主要得益于( )A、人口数量的下降B、环境质量的改善C、科技的进步D、资源质量的提高(2)工业文明阶段,对该阶段的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的快速增长使资源量减少B、因资源量减少,环境质量下降C、环境质量的下降引发了人口的快速增长D、资源量的减少刺激了人口的快速增长(3)在生态文明阶段,我们应该()A、严禁使用可降解的塑料袋B、严禁使用一次性木筷C、严禁使用楠竹编织袋购物D、严禁使用垃圾发电6、读人类与环境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2020-2021湘教地理2课时4.2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含解析

2020-2021学年湘教地理必修2课时分层作业:4.2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含解析课时分层作业(十三)(建议用时:45分钟)下图是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甲、乙两圈表示的是人类社会和环境,箭头表示两者之间的影响力。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各选项中,对图中含义解读正确的是()A.甲表示环境,乙表示人类社会B.在阶段①,人类与环境没有关系C.在阶段③,人地矛盾最尖锐D.箭头b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2.下列认识或行为与图中所示的思想演变过程对应组合正确的是()A.①——斩伐养长,不失其时B.①——涸泽而渔,焚林而猎C.②-—伐木为薪,围湖造田D.③—-科技发达,人地矛盾达到顶峰1.A2。
C[第1题,阶段①,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很有限,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此时人们受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支配,只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的作用;阶段②,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认为自然是人类可任意开发和利用的对象,一味夸大人类社会的作用,这是人类中心论思想;阶段③,人类体味了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带来的恶果,认识到人类可以认识和改造自然,但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因为自然对人类也有制约作用,这是人地和谐论思想。
第2题,“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是可持续发展思想,阶段①显然是不具备的;“涸泽而渔,焚林而猎"“伐木为薪,围湖造田”都是人类中心论思想,且此时人地矛盾达到顶峰;阶段③的人地关系思想主要是人地和谐论,人地矛盾缓解,环境得到改善.]分析下图人地关系的三种不同观点,完成3~5题.3.下列有关观点一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也就是自然环境决定论B.产生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的时代C.特别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D.认为人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4.下列有关观点二的说法,正确的是()A.诞生于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的现代B.以通过农业生产破坏自然环境为其主要影响C.以通过工业活动造成环境污染为其主要影响D.后果是造成人地关系的全面不协调5.下列做法或说法不符合观点三的思想的是()A.斩伐养长,不失其时B.退耕还林,退耕还牧C.竭泽而渔,焚薮而田D.植树造林,修建水库3.C4。
地理湘教版必修2学案教材梳理第四章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Word版含解析

庖丁巧解牛知识·巧学一、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空间。
人类自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一直与环境休戚与共。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的程度,不仅仅取决于技术手段,还会受到“人地关系”的思想制约。
在采猎文明时代,人类崇拜自然;到了农业文明时代,人类改造自然。
1.采猎文明——崇拜自然人类社会在早期的采集渔猎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且发展缓慢,表现为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十分微弱,人类则是消极适应自然、听天由命,在各种自然灾害面前显得相当微弱,人类处于“崇拜自然”的无能为力状态。
这一时期,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恐惧和依赖的关系。
人类与环境保持着一种原始的平衡关系,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把一切自然现象及其对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影响归结为某种超自然力量的作用。
2.农业文明——改造自然人类从采集野食到栽培作物,从狩猎动物到驯养家畜,步入了农业文明时期。
这一阶段,人类开始进行着规模越来越大的改造自然的活动:开发利用土地、水、气候等资源。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耕作和灌溉技术得到发展,人们获得了稳定可靠的食物供应,人口开始迅速增长,与此同时,人类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地理环境趋于恶化。
例如,人口的增长,使耕地面积扩大,这会导致大面积森林和草原遭到砍伐和焚毁,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变得日益简单和脆弱。
在这一时期,人类还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只能机械地进行迁徙,以此来逃避自然的惩罚。
人地关系仍处于茫然和无知状态,尽管当时东方的先哲们(如古代中国)对人地关系的远见卓识显示了科学的萌芽。
现在的一些考古资料显示:许多古代曾孕育了辉煌文明的繁华之地极有可能出于环境问题的胁迫而导致人类的迁徙。
法国哲学家夏托·布莱恩曾这样概括“野蛮时代是森林,文明时代却成了沙漠”。
这个时期:人类开始大规模开发利用土地、水、气候资源,人与自然的对抗性强,人地关系呈现不协调发展,如:黄土高原从郁郁葱葱的森林变成今天的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课时跟踪检测
[必刷基础题]
(2019·河北卓越联盟月考)下图为人类文明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资源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对图中所示四个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采猎文明阶段,原始自然环境保护最好,人口容量最高
B.农业文明阶段,注重土地的开发,生态问题严重
C.工业文明阶段,矿产资源使用是促进发展的主要动力,人定胜天的思想逐渐形成和发展
D.信息文明阶段,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能力最强,环境质量趋好
解析:采猎文明阶段,原始自然环境保护最好,但是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资源的利用率较低,因此人口容量较低,A项错误;据图分析可知,农业文明阶段对土地、牲畜、劳动力的依赖最强,土地开发的强度开始增强,开始出现一些生态问题,但并不是特别严重,B项错误;工业文明阶段对矿产、能源、水资源的依赖最强,人定胜天的思想是在农业革命以后逐渐形成的,C项错误;信息文明阶段对信息资源的依赖最强,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能力最强,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环境质量趋好,D项正确。
答案:D
2.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促进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主导因素是()
A.资源B.科技
C.市场D.交通
解析: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会促进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故促进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主导因素是科技,B项正确。
答案:B
人类文明,经历了从采猎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以及后工业文明的演进,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环境问题不同。
据此完成3~4题。
3.采猎文明时期,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
A.自然灾害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B.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C.人类对生物资源的破坏
D.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加剧
解析:采猎文明时期,生产力极为低下,人们主要依靠采集与狩猎为生,对环境的影响极为有限,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人类对生物资源的破坏,C项正确。
答案:C
4.下列历史时期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破坏最大的是()
A.农业文明时期的灌溉农业
B.春秋时期的封山育林
C.农业文明时期的毁林开荒
D.原始社会人工驯养牲畜
解析:农业文明时期的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加剧,对环境破坏最为明显,C项正确。
答案:C
黄梅戏《天仙配》中唱到“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据此回答5~6题。
5.材料中歌词描述的现象应发生在()
A.史前文明时期B.农业文明时期
C.工业文明时期D.后工业化时期
解析:挑水浇园、耕田织布为农业生产活动,发生在农业文明时期,B项正
确。
答案:B
6.下列对该社会发展阶段的人地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人们依赖环境,主要从事采集、渔猎活动
B.人类试图主宰自然,征服自然
C.环境问题主要为局部性的生态破坏
D.人类已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解析:A项出现于史前文明时期,B项出现于工业文明时期,C项出现于农业文明时期,D项出现于后工业化时期。
故C项正确。
答案:C
在我国古代《庄子·齐物论》中出现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据此回答7~8题。
7.该思想体现了()
A.环境决定论B.天人相关论思想
C.人定胜天论思想D.人地协调论思想
解析:该思想主张人类应主动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共生,使人地关系得到协调发展,故该思想体现了人地协调论思想,D项正确。
答案:D
8.下列做法符合上述思想的是()
A.使用化肥和农药提高粮食产量
B.围湖造田,扩大人类的生产空间
C.“珠三角”地区建设桑基鱼塘
D.变“北大荒”为“北大仓”
解析:“珠三角”地区的桑基鱼塘就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人地协调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
故C项正确。
答案:C
9.甲、乙两图分别为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示意图。
读图,回答问题。
(1)图甲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图乙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
(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开垦耕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
(3)下列问题属于图乙中箭头①引起的是________,属于箭头②引起的是________。
A.太湖蓝藻污染
B.海洋渔业产量下降
C.野生华南虎踪迹难觅
D.山西某地儿童铅中毒事件频频发生
E.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木枯死
F.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答案:(1)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2)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系统变得脆弱。
(3)BCEF AD
[精刷能力题]
读“人地关系演变某阶段图”,完成10~11题。
10.在图示阶段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A.基本协调B.改善
C.和谐D.恶化
解析:图中工厂林立,浓烟滚滚,为工业文明时期,此时人地关系恶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
答案:D
11.产生于图示阶段的人地关系思想有()
①天命决定一切②自然主宰人类③人定胜天
④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工业文明时期人类一味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追求征服自然,忽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作用。
典型的思想有“人定胜天”“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人类谋求主宰自然、征服自然,但是面对愈演愈烈的自然灾害和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人类开始意识到凌驾于自然之上会遭到自然无休止的报复,开始谋求人与自然和谐。
答案:B
(2018·辽宁辽阳期末)2017年6月5日为第46个世界环境日,中国的主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据此完成12~13题。
12.2017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体现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A.崇拜自然B.改造自然
C.人地和谐D.征服自然
解析:2017年世界环境日中国的主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该主
题反映出保护好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源泉,体现的人地关系思想是人地和谐,C项正确。
答案:C
13.下列最能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是()
A.全面封山育林,保护生态环境
B.发展生态旅游和特色产业
C.大力开发水能和发展水产养殖业
D.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解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说的是既要经济发展,又要优美的环境。
全面封山育林,保护生态环境,只是体现出了环境保护,A项错误;发展生态旅游和特色产业,反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B项正确;大力开发水能和发展水产养殖业可能会造成生态破坏,C项错误;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可以保护生态环境,但并没有体现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D项错误。
答案:B
1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2014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共同保护自然生态空间。
”2016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倡导绿色简约生活”。
2019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珍爱美丽地球,守护自然资源”。
材料二:下面为人类文明进程及社会经济增长主导因素变化示意图,其中a、b、c、d表示劳动力、土地、技术、资本中的一项。
(1)在四类经济增长主导因素中,a和d分别表示什么?
(2)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阶段是什么时代?试分析该阶段环境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
(3)分析环境文明时代人地关系的基础特征。
(4)推行低碳经济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答案:(1)土地和技术。
(2)工业文明;人口压力巨大,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过度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严重。
(3)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
(4)提高能源利用率;适度消费、节约能源;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