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内酰氨类抗生素

合集下载

β 内胺类抗生素

β 内胺类抗生素
是细菌细胞最外面的一层膜,坚韧而富于弹性,能维持细菌 正常形态,抵抗细胞内外渗透压差,并与胞浆膜共同完成菌体内外的 物质交换。 主要成分 粘肽,是含有五肽的N-乙酰胞壁酸(MNAC)和N-乙酰葡 萄糖胺(GNAC)在转肽酶催化下形成的多聚体。
G+菌和G—菌的细胞壁结构不同
青霉素作用机制 1. 与PBPs结合
不良反应
1. 局部刺激症状
如注射部位疼痛、红肿、硬结等,以钾 盐为重,钾盐大量静注易致高钾血症。
2. 过敏反应
发生率高,皮肤过敏反应、血清病样反应 多见
速发型:过敏性休克、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 不良反应 过敏性休克 迟发型:斑丘疹、接触性皮炎、血清病样反应
一般较轻,停药或服用抗组胺药可消失,严 重的为过敏性休克。 3. CNS 脑脊液中浓度高时可引起痉挛、癫痫发作、 青霉素脑病,甚至昏迷死亡
• ⑤青霉素现配现用 • ⑥做好急救准备。一旦出现过敏性休克立 即停药并皮下或i.m0.1%AD0.5~1.0mg, 严重者静注或心内注射,必要时可加用糖 皮质激素和抗组织胺药。 • 吸氧、人工呼吸、同时输液,给予升压 药等。
二、半合成青霉素
• 半合成青霉素 以6-APA为母核加入不同的侧链合成 • 特点 耐酸、耐酶、广谱、抗铜绿假单孢菌 • 与青霉素相比较 对同一敏感细菌的抗菌强度不如青 霉素,且与青霉素之间有交叉过敏反应。
--G+杆菌:破伤风、白喉、炭疽杆菌;还有鼠咬热。
(治疗破伤风、白喉时需加用抗毒血清以中和外毒素, 因主要是外毒素所致症状) --螺旋体(回归、梅毒及钩端)
--放线菌: 大剂量,长疗程 2. 对脑膜炎双球菌有效,但预防时用SD或SMZ, 或利福平。 3. 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
作用机制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青霉素V 特点:耐酸,可口服
二、耐酶青霉素类 特点:改变青霉素化学结构的侧链,通过 其空间位置障碍作用保护了β-内酰胺环, 使其不易被青霉素酶水解。 耐酶、耐酸、作用弱于青霉素G
三、广谱青霉素类 特点:耐酸、可口服、对G+、G-都有杀菌 作用,疗效与青霉素G相当,不耐酶。
四、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 特点:广谱,对铜绿假单胞菌有强大作用。 羧苄西林 哌拉西林
(二)头孢菌素类:根据抗菌谱、耐药性、肾 毒性分类 1、第一代头孢菌素:头孢拉定、头孢氨苄等 2、第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呋辛、头孢克洛等 3、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哌酮、头孢噻肟等 4、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匹罗等
(三)其他β-内酰胺类:碳青霉烯类、头 霉素类、氧头孢烯类、单环- β-内酰胺类 (四) β-内酰胺酶抑制药:棒酸、舒巴坦 类 (五)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复方制剂
二、抗菌作用机制:作用于青霉素结合蛋白 (PBPS),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菌体失去 渗透屏障而膨胀、裂解,同时借助细菌的自溶 酶溶解而产生抗菌作用。 PBPS分类 1、大分子量,具有转肽酶和转糖基酶活性,参 与细菌细胞壁合成。 2、小分子量,具有羧肽酶活性,与细菌细胞分 裂和维持形态有关。
三、耐药机制 1、产生水解酶 2、与药物结合 3、改变PBPS 4、改变菌膜通透性 5、增强药物外排(外排系统:转运子、外膜蛋 白、附加蛋白) 6、缺乏自溶酶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化学结构中含有β-内 酰胺环的一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 孢菌素类、非典型β-内酰胺类和β-内酰胺 酶抑制剂抗生素分类 (一)青霉素类按抗菌谱和耐药性分为5类: 1、窄谱青霉素类:青霉素G、青霉素V等 2、耐酶青霉素类:甲氧西林、氯唑西林、氟氯 西林等 3、广谱青霉素类: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 4、抗铜绿假单孢菌广谱青霉素类:羧苄西林、 哌拉西林等 5、革兰阴性菌青霉素类:美西林、匹美西林等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简介
化学结构中含有ß-内酰胺环的一类抗生素。 特点: 抗菌活性强 毒性低 构效关系明确 抗菌范围广 临床疗效好 分为四类: 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非典型ß-内酰胺类 ß-内酰胺酶抑制剂
抗菌作用机制之一
抑制转肽酶活性,即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 从而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使细菌胞壁缺损。敏感菌 体内渗透压高,使水内渗,以致菌体膨胀、裂解、死 亡。
• 螺旋体:梅毒、钩端螺旋体,强。
青霉素的体内过程
• 不耐酸,吸收少,po需4-5倍im量。
• 常im、iv。
• 常用青霉素钾或钠粉针剂。
• 分布广(炎症时房水和脑脊液中也可达到有效浓
度),细胞外液(脂溶性小)。 • 不易透过细胞膜与血脑屏障。 • 以原型经肾小管分泌排出。
青霉素的抗菌作用特点
• 杀菌药,杀菌力强。 • G+菌,强;G-菌,弱
青霉素的理化性质
• 青霉素G钾或钠盐的干燥粉末性状稳定,可在室温中 保持数年而仍保留抗菌活性。
• 溶于水后极不稳定,在室温中放置24 h,大部分降
解失效。
青霉素的抗菌谱
• G+菌:作用强。
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不产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杆菌:白喉杆菌、炭疽芽孢杆菌
• G-球菌:脑膜• 不耐酶,对抗药金葡菌无效。
• 用于敏感菌所致感染。
26
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
羧苄西林 (Carbenicillin) 替卡西林 (Ticarcillin) 哌拉西林 (Piperacillin) 呋苄西林(Furbucillin)
青霉素过敏的症状
中枢神经系统缺氧致昏迷、抽搐等 喉头水肿、肺水肿致呼吸 困难等症
血管扩张导致循环衰竭,出现: 血压下降、脉搏细弱、心律失常 等症

B-内酰胺类抗生素

B-内酰胺类抗生素

分类
天然青霉素:从青霉菌的培养液中提取,即生物合成,
有F、G、K、X 及双氢F 等成分,其中 以青霉素G 性质稳定,抗菌作用强,产 量高,用于临床;
半合成青霉素:用人工合成的不同基团取代天然青霉素 母核上的侧链而获得。
青霉素G
【化学结构】
青霉素主核的化学结构是6-氨基青霉烷酸 (6-APA)
O R1 C
半合成青霉素
头孢菌素类
一、-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共性
3. 抗菌机理相同
(1) 通过竞争细菌的粘肽合成酶,即青霉素结合蛋白
(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s),抑制细胞壁的 粘肽合成,造成细菌细胞壁缺损,大量的水分涌进细菌 体内,使细菌肿胀、破裂、死亡;
(2)促发自溶酶活性,使细菌溶解。
(一)半合成青霉素
3. 广谱青霉素类 药物:氨苄西林(Ampicillin ) 、阿莫西林、匹氨西林等
耐酸——可口服, 不耐酶——对耐药金葡菌感染无效; 对G-杆菌有效——可用于伤寒、副伤寒以及G-杆菌所致的
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
(一)半合成青霉素
4. 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 羧苄西林 (Carbenicillin)、替卡西林(ticarcillin)、磺苄西
引言
-内酰胺类(-Lactam antibiotics)
是指化学结构中具有β-内酰胺环的一大类
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头 霉素类、硫霉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氨 曲南)等。
青霉素是第一个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发现于1929 年;1943年秋,美国人研究盘尼西林取得了决定性进 展。 1945年发现了头孢菌素;上世纪六十及七十年 代,分别发展了半合成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第39章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第39章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第39章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指化学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的一类抗生素。

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非典型β-内酰胺类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等。

该类抗生素抗菌活性强、抗菌谱广、毒性低,临床使用时疗效高、适应症广,且品种多,故颇受重视。

第一节分类、抗菌作用和耐药机制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类(一)青霉素类按抗菌谱和耐药性分为5类1.窄谱青霉素类以注射用青霉素G和口服用青霉素V为代表2.耐酶青霉素类以注射用甲氧西林和科普副、注射用氯唑西林、氟氯西林为代表。

3.广谱青霉素类以注射、口服氨苄西林和口服用阿莫西林为代表。

4.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以注射用羧苄西林、哌拉西林为代表。

5.革兰阴性菌青霉素类以注射用美西林和口服用匹美西林为代表。

(二)头孢菌素类按抗菌谱、耐药性和肾毒性分为一、二、三、四代。

1.第一代头孢菌素以注射、口服用头孢拉定和口服用头孢氨苄为代表。

2.第二代头孢菌素以注射用头孢呋辛和口服用头孢克洛为代表。

3.第三代头孢菌素以注射用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和口服用头孢克肟为代表。

4.第四代头孢菌素以注射用头孢匹罗为代表。

(三)其他β-内酰胺类包括碳青霉烯类、头霉素类、氧头孢烯类、单环β-内酰胺类。

(四)β-内酰胺酶抑制药包括棒酸和舒巴坦类。

(五)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复方制剂。

二、抗菌作用机制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主要是作用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菌体失去渗透屏障而膨胀、裂解,同时借助细菌的自溶酶溶解而产生抗菌作用。

哺乳动物的细胞没有细胞壁,所以,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人和动物的毒性很小。

因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已合成的细胞壁无影响,故对繁殖期的细菌的作用比静止期强。

三、耐药机制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的耐药机制有:1.产生水解酶2.与药物结合3.改变PBPs4.改变菌膜通透性5.增加药物外排在细菌的胞浆膜上存在主动外排系统,是一组跨膜蛋白,有三部分组成:①转运子负责将药物泵出②外膜蛋白药物泵出的通道③附加蛋白负责将药物由转运子传递至外膜通道。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G+ G-
抗对 酶
菌稳 作定 用性
第一代头孢菌素 第二代头孢菌素 第三代头孢菌素 第四代头孢菌素
抗对

菌 作
毒 性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 注射用:头孢噻吩、头孢唑啉 • 口服:头孢氨苄、头孢拉定(注射)
• 注射用:头孢孟多、头孢呋辛 • 口服:头孢呋辛酯、头孢克洛
• 注射用: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 孢曲松、头孢他定

广谱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分 类
新型的β-内 对酰青胺霉抗素生过素敏类者可以用阿莫西林吗?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青霉素类

构 及
头孢菌素类

头霉素类


氧头孢烯类
点分Biblioteka 新型的β-内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
类 酰胺抗生素类
单环β-内酰胺类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克、舒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几种ß-内酰胺类ß-内酰胺酶 抑制剂复方: 氨苄西林-舒巴坦 替卡西林-克拉维酸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头孢哌酮-舒巴坦
N1 2
CH3 CH3 COOH
H HS RCOHN 7 6 5 4
O 8 N1 2 3
CH2A
COOH
均含有β-内酰胺环,但此环可被β-内酰胺酶水解 而失去活性,这正是细菌耐药的原因。
机制类似---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窄谱青霉素类:青霉素G

青霉素类 耐酸青霉素类
结 构
耐酸耐酶青霉素
A.林可霉素
B
C.红霉素
D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精选ppt
6
学习要求
掌握常用青霉素类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 用、不良反应及抢救措施
熟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共同结构特点
了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分类,青霉素过 敏反应、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交叉过敏的物 质基础
发现青霉素的历史
1928年 Fleming 发现
1942年 Chain 等合成
Fleming, Chain and Flory获194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学金
精选ppt
27
历史
阶段
阶段
阶段
阶段




1948年意 大利科学家 从萨丁岛的 排水沟中的 顶头孢菌中 获得一些分 泌物
能抵抗伤 寒杆菌导 致的伤寒
牛津大学 成功提炼 出对β内 酰胺酶稳 定的头孢 菌素C
证实核心 基团是7氨基头孢 烯酸(7ACA)
阶段 五
1964年礼 来公司发 布头孢噻 吩
头孢菌素类(Cephalosporins)
天然青霉素(Natural Penicillins)
耐药 性
01 PBPs的结构的差异或改变形 成低抗生素亲和力分子
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β02 lactamase, G+菌产生大量青
霉素酶)
G-菌的外膜或孔蛋白阻止大 03 分子及水溶性差的药物通过
天然青霉素的抗菌谱(spectram)
勾端螺旋体、 苍白密螺旋体、 回归热螺旋体
根据稠和环 的不同分为
青霉素类(Penicillins) 头孢菌素类(Cephalosporins) 碳青霉烯类(Carbapenems) 单环β-内酰胺类(Monobactams)
精选ppt
5
青霉素类抗生素(Penicillins)

b内酰胺类抗生素

b内酰胺类抗生素

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非典型β - 内酰胺类
Stay in bed all,7#329 lay. .
头孢菌素类
I Love You!
第三代
第一代
第二代
第四代
01
第一代头孢菌素主要作用 于需氧革兰阳性球菌,仅 对少数革兰阴性杆菌有一 定抗菌活性
The new memory in dormitory 329. .
以及骨、关节、皮肤和软组织等感染。
副作用
All human wisdom is summed up in two words ?C wait and hope.
【副作用】 1 过敏反应皮疹发生率约2%,
有时有胃肠道反应、白细胞减少、氮血症及
转氨酶升高等。 2 主要由肾排泄,偶可引起肾功能损害,
对肾功能不全者应减量。
The new memory in dormitory 329. .
头孢噻吩
Never put off what you can do today until tomorrow.
药品试剂,抗菌谱主要包括 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 球菌、消化链球菌、卡他球 菌、淋球菌、大肠杆菌、克
雷白杆菌、变形杆菌、流感
口服不吸收,静脉或肌内注射后吸收迅速。
成人静脉注射本品 1g ,约 5 分钟后达血药浓度峰
值,肌内注射本品0.5g,0.5小时后血药浓度达峰 值。 在体内分布较广,极少向乳汁移行,也不 易透过脑膜,但可透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血循环。 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37%,半衰期较短,约为0.8 小时。 大部分药物以原形随尿液排泄,极少量 从胆汁排泄。
注意事项
All human wisdom is summed up in two words ?C wait and hop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合成青霉素
1.耐酸青霉素(耐酸,不耐酶)
代表药:青霉素Ⅴ (penicillin V) 非奈西林 phenethicillin)
特点:耐酸,不耐酶 抗菌谱与青霉素相同,抗菌活性不及青霉素
2、耐酶青霉素(耐酸、耐酶、可口服)
代表药:苯唑西林(oxacillin),氯唑西林 (cloxacillin),双氯西林(dicloxacillin)
优点:杀菌作用强;毒性低;价格便宜
缺点:不耐酸(不能口服);不耐青霉素酶(耐 药);抗菌谱窄;易引起过敏性休克。
【效价】
抗菌效价以国际单位(U)表示: 1 mg=1667 U(钠盐)
=1600 U (钾盐)
【体内过程】
不耐酸,口服吸收差;肌注后吸收快且完全, 消除T1/2为0.5~1h。
2.首选治疗G-球菌感染:如流脑、淋病。
3.首选治疗G+杆菌引起的破伤风、白喉和 炭疽等(须合用抗毒血清)。
4.首选治疗钩端螺旋体病、梅毒、回归热、 等。
5. 治疗草绿色链球菌心内膜炎和预防感染性 心内膜炎发生的首选药。
6.放线菌病
【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 : 发生率约0.7%~10%(平均5%),各 种类型的变态反应都可出现。
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为。延长作用时间: 以原形经尿排采泄用,长10效%经制肾剂小(球苄过星滤青。霉9素0%)
经肾小管分泌。 或合用苯磺舒。
【抗菌作用】
【抗菌谱】
主要G+菌: 球菌:金葡~、肺炎双~、溶链~等 杆菌:炭疽~、白喉~、破伤风~等 G-球菌:脑膜炎双~、淋~ 其他: 螺旋体(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 放线菌
PBPs改变 细菌的细胞壁或外膜的通透性降低。 细菌缺少自溶酶
第二节 青霉素类药物
天然青霉素 【来源】
O R1 C NH
O
S N
CH3
CH3 COOH
天然青霉素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取,有X、F、G、 K及双氢F等多个品种,其中以青霉素G的收率最高, 而且性质较稳定。
青霉素G
【化学结构】
青霉素主核的化学结构是6-氨基青霉烷酸 (6-APA)
1、肌内注射疼痛(苯甲醇) ;2、高血钾症(青霉素
钾盐);3、青霉素脑病(有文献认为可能与 青霉素钠盐中的阳离子有关,认为钠、锂、 铵、锶、钙、镁、钾的毒性作用依次增大, 此外与制剂纯度,个体差异,剂量大小、 注射方 法,速度、浓度均有关。有的学者 证明青霉素G在脑脊液中的浓度超过8u~ 10u/ml,即可出现毒性反应,有人认为血 脑屏障机能差是主要原因。病例如下:)
患者 女,7个月,体重8kg,因患“化脓性 脑膜炎”给青霉素320万”加生理盐水50ml 静脉推注,每日2次,治疗6天病情好转,第 7天下午,静推青霉素25ml突然出现抽搐,
口吐白沫,意识丧失,立即给吸氧,肌注 鲁米那钠,静推地塞米松,甘露醇等。约20 分钟抽搐停止,20小时意识转清,改用青霉 素320万”加对半液250ml静滴,未再抽搐, 住院3周,痊愈出院,无后遗症发生。
抗菌作用的特点:
1、对G+菌作用强,对G-菌作用弱 细胞壁粘肽含量 细胞壁外层成分 菌体内渗透压
2、对繁殖期细菌作用强大 3、对哺乳动物和真菌无作用
胞壁粘肽占60%
胞壁粘肽占10%
【临床应用】
1.首选治疗敏感的G+球菌感染:如溶血性链球 菌、敏感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引起的感染 (急性扁桃体炎、肺炎、疖、痈等)。
- 内酰胺类抗生素
教学目标
掌握- 内酰胺类药的分类及代表药 掌握青霉素类分类及各类代表药 掌握青霉素特点,抗菌谱,机制,应用,不良反应 理解头孢菌素分类与特点
第一节 概述
-内酰胺类是指化学结构中具有β-内酰胺环的一
大类抗生素.包括 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其它(头霉素类、硫霉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等)
✓ 皮肤过敏反应和血清病样反应较多见,但并不严 重。
✓ 过敏性休克少见,但发生与发展迅速,50%可在 给药后5分钟内,甚至数秒钟内发作,而且非常
严重,常因抢救不及时预而死防于:呼吸困难和循环衰
竭。肾上腺素1为、必用备药的前抢详救细药询物问。过敏史 2、做皮试
3、用前新鲜配制 4、做好急救准备
其它不良反应
特点:β-内酰胺环不易被青霉素酶水解,对耐青霉素 的金葡菌作用强。双氯西林作用最强
用途: 耐药金葡菌的各种感染
3、广谱青霉素(耐酸,不耐酶,可口服)
代表药:氨苄西林(ampicillin)、阿莫西林 (amoxycillin)
对G+菌及G-菌都有杀菌作用
4. 抗绿脓杆菌广谱青霉素 (不耐酶,不耐酸,不可口服)
代表药:羧苄西林(carbenicillin) 、磺苄西林 (sulbenicillin) 、替苄西林、呋苄西林、派拉西林、阿 洛西林、美洛西林、阿帕西林
特点:主要对绿脓杆菌作用较强 。 应用: 绿脓杆菌及大肠杆菌所引起的各种感染
青霉素是第一个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发现 于1929年; 1945年发现了头孢菌素;上世纪 六十及七十年代,分别发展了半合成青霉 素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抗菌作用机制
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抑制粘肽 合成酶,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 激活细菌自溶酶的活性
粘肽
青霉素结合 蛋白ຫໍສະໝຸດ 三维网状结构细胞壁
-内酰胺类抗生素
细菌耐药机制
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青霉素酶、头孢菌素酶等), 使β-内酰胺环的β-内酰胺键被水解。
抗生素与ββ-内-内酰酰胺胺酶酶抑迅制速剂、克牢拉固维结酸合(,棒酸使)其、停留于 胞膜外间隙舒 内中巴 酰,克胺因坦类,不而受抗不菌β能-内作进酰用入胺弱靶酶,位的但(破可PB坏保P,护s)故β-发生抗 菌作用,称合为用“可牵增制强机β-制内”酰胺;类的抗菌作用。
O R1 C
NH 主的核侧链6-AS,P而A可侧带C链有H决3各定种了不不同同
O
青青故霉霉又N素素称的为G的抗苄关解其R菌青1键 则中是及 霉CC结 失一药 素O-H内构 去个理 。3O酰, 抗苄特H胺此 菌基性环环 活,。是裂 性
【理化性质】
O R1 C NH
O
S N
CH3
CH3 COOH
为有机酸,其钠盐易溶于水,水溶液不稳定,遇酸、 碱、醇、重金属离子、氧化剂及遇热易被破坏, 20℃放置24h,抗菌活性下降,且生成有抗原性的 降解产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