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速带调查
地震勘探试验方案

本次试验的重点是激发因素、接收因素试验和排列长度试验。
主要针对黄土覆盖地段、沟底薄黄土覆盖地段分别进行激发井深及药量试验。
接收道数选择单线160道,道距10m,仪器采用24位高分辨数字地震仪器,采样率1ms,记录长度2.0s,接收采用5个串联60Hz频率检波器。
详细试验步骤如下:①低速带调查点试验前,在每个试验点位上进行低速带观测,以了解浅层速度变化规律,作为试验时确定激发井深和激发层位的参考依据。
每点设计一个,低速带观测排列采用相遇时距曲线折射法观测,排列长度视松散地层厚度而定,初步定为不等道间距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24道接收,排列长120m(如图2所示)。
仪器采用24位高分辨数字地震仪,激发坑深0.5m,药量0. 5kg,采样率0.5ms,记录长度1s。
采用现场地震折射处理系统处理解释。
图2 120m排列示意图②波场调查:对所得的地震记录进行处理、分析、研究,首先识别有效波和各种干扰波。
然后计算其视速度、视频率、视波长、振幅与最弱的有效波的振幅比等特性。
如随机干扰较强,则还需计算它们的相关半径。
得出结论为下一步试验、工作方法、选择激发和接收条件提供帮助。
③沟底薄黄土覆盖地段:拟做4个单井试验,用洛阳铲结合机械钻成孔,井深分别打至湿度大的黄土内2 m、4m、6m、8m处(基础药量采用3.0Kg/井),共计4炮。
参照上述试验的结果,选择效果较好的井深参数,进行同井深不同药量的单井对比试验。
药量采用2kg、4kg、5kg,共计3炮。
排列长度、最大偏移距试验:依据以上最佳参数,在测线东西两端点各试验1炮,共计2炮。
④巨厚黄土覆盖地段:单井深度试验:通过低速度调查确定定速度分界面,深度确定依据炮点处速度层分界面而定,一般在速度分界面上(下)2m开始试验,速度分界面下2m,4m,6m分别试验。
依在西部复杂地区施工经验,在无潜水时,则激发层位应选择在900~1400m/s的速度层中激发,初步预计井深为32m、28m、24m、20m、16m、12m、8m。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2)

第一章地球物理方法(Exploration Methods): 利用各种仪器在地表观测地壳上的各种物理现象,从而推断、了解地下的地质构造特点,寻找可能的储油构造。
它是一种间接找油的方法。
特点:精度和成本均高于地质法,但低于钻探方法。
地震勘探:就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从而来确定矿藏(包括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等的位置,以及获得工程地质信息。
第二章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力寻找油气田或其他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地震波:在岩层中传播的弹性波。
反射定律:入射波与反射波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条件为:上下界面波阻抗存在差异,入射波与反射波类型相同.地震子波:震源产生的信号传播一段时间后,波形趋于稳定,我们称这时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
爆炸时产生的尖脉冲,在爆炸点附近的介质中以冲击波的形式传播,当传播到一的距离后,波形逐渐稳定,我们称这时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
几何地震学:地震波的运动学是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传播时间的关系,他与几何光学相似,也是引用波前,射线等几何图形来描述波的运动过程和规律,因此又叫几何地震学. 波形曲线:选定一个时刻t1,我们用纵坐标表示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就得到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就叫做波在t1时刻沿x方向的波形曲线.正常时差的定义:第一种定义:界面水平情况下,对界面上某点以炮检距x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同以零炮检距(自激自收)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之差,这纯粹是因为炮检距不为零引起的时差. 第二种定义:在水平界面情况下,各观测点相对于爆炸点纯粹是由于炮检距不同而引起的反射波旅行时间差.倾角时差:当界面倾斜时,炮检距相同,但相邻反射点传播时间不同而产生的角度差由激发点两侧对称位置观测到的来自同一界面的反射波的时差。
这一时差是由于界面存在倾角引起的。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点总结讲解

第三章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一.野外工作概述1.陆地石工基本情况介绍试验工作内容:①干扰波调查,了解工区内干扰波类型与特性。
②地震地质条件调查,了解低速带的特点、潜水面的位置、地震界面的存在与否、地震界面的质量如何(是否存在地震标志层)、速度剖面特点等。
③选择激发地震波的最佳条件,如激发岩性、激发药量、激发方式等。
④选择接收和记录地震波的最佳条件,包括最合适的观测系统、组合形式和仪器因素的选择等。
生产工作过程:地震队的组成(1)地震测量:把设计中的测线布置到工作地区,在地面上定出各激发点和接收排列上各检波点的位置(2)地震波的激发陆上地震勘探的震源类型:炸药震源和可控震源。
激发方式:炸药震源的井中激发、土坑等。
激发井深:潜水面以下1-3m,(6-7m)。
(3)地震波的接收实现方式:检波器、排列和地震仪器2.调查干扰波的方法(1)小排列(最常用)3-5m道距、连续观测目的:连续记录、追踪各种规则干扰波,分析研究干扰波的类型和分布规律。
从地震记录中可以得到干扰波的视周期和视速度等基本特征参数(2)直角排列适用于不知道干扰波传播方向的情况Δt1和Δt2的合矢量的方向近似于干扰波的传播方向(3)三分量检波器观测法(4)环境噪声调查信噪比:有效波的振幅/干扰波的振幅(规则)信号的能量/噪声的能量3.各种干扰波的类型和特点(1)规则干扰指具有一定主频和一定视速度的干扰波,如面波、声波、浅层折射波、侧面波等。
面波(地滚波):在地震勘探中也称为地滚波,存在于地表附近,振幅随深度增加呈指数衰减。
其主要特点:①低频:几Hz~20Hz;②频散(Dispersion):速度随频率而变化;③低速:100m/s ~1000m/s,通常为200m/s~500m/s;④质点的振动轨迹为逆时针方向的椭圆。
面波时距曲线是直线,记录呈现“扫帚状”,面波能量的强弱与激发岩性、激发深度以及表层地震地质条件有关。
(能量较强)声波:速度为340m/s左右,比较稳定,频率较高,延续时间较短,呈窄带出现。
2-5 交通量、速度、密度调查

④ 填报内容。除了间歇式调查所填报的内容外,还包括
年平均昼夜顺序交通量图、小时交通量统计表、日交通量 月报表、年报表等。计算年平均日交通量和月、周日不均 系数等。
5、城市交通量调查
城市交通调查的特点:路网密度大、交叉口多、路段短、
交通量大、车型复杂,影响因素多等。
(2)连续式调查(非间歇式调查)
① 调查站点的设置。站点设置的目的是获得交通流量
的变化规律,提供全年完整的交通量数据,逐步简化观测 工作。站点设置应设在有代表性的路段上,综合考虑地形、 气候因素,避免集中或过分靠近大城市。
② 调查次数和时间。连续一年为一个周期,每天连续
24h调查,按照小时交通量记录数据。
车型 时段
小客车 大客车 小货车
中型 货车
大型 货车
大型公 交车
合计
6:00~6:15
6:15~6:30
6:30~6:45
┇
合计
(2)浮动车调查方法(Floating Car Method)
调查时,一人记录对向开来的车辆数量,另外一人 记录测试车超越同向车辆和被超越车辆数,第3人 记录时间以及停始时间。行驶距离应可以从里程表 读取。调查过程中,测试车一般需要沿调查路线往 返行驶12~16次。
调查对象:路段、交叉口和城市出入口道路、公交(路面
常规公交和轨道交通)车站、广场、交通枢纽、大型体育场 馆等。 主要道路:设置主控制站,24h调查/2年,分方向、分车 型 次要道路:设置副控制站,24h调查/2年,不分方向 调查方法:人工计数法和浮动车法
6.交叉口交通流量调查
特点:交通混合、车流复杂、交通环境和安全性差
关于塔中大沙漠区低速带调查重新定位的思考

通常深 度越 大 , 度 越 高 , 速 这是 沙 丘 曲线 静 校正 方 法 的应 用基础 [ 。事 实上 , 中大沙 漠 区的近 地 1 叫] 塔 表速度 分布 比较 复杂 , 现为 : 丘高度 不 同 , 表 沙 速度
不同; 宽度不 同 , 度不 同 ; 速 同一 个沙丘 的迎 风面和
水面深 度 ) 。 但 对 于静校正 而言 , 一调 查结果是 不能 满足 这
小折射和微测井很难探测到该层的埋深 , 也就是说
无法提 供 外低 速 带测量结 果 的静 校 正误 差分 析
1 速带测 量 的空 间采集 密度 不 足 以控制 速 )低 度 横 向的剧 烈变 化 。统计 规 律 表 明 , 丘 高 程 大 , 沙 速 度低 ; 沟高程小 , 沙 速度高 。由于 沉积压 实作用 ,
关 于塔 中大 沙 漠 区低 速 带调 查 重新 定 位 的思 考
宋桂 桥 尹 天 奎 刘连 升。 , ,
(. 1 中国石油 化工股 份有 限公 司油 田勘探 开发 事业部 工程 技术 处 , 京 10 2 ;. 国石油 东方 北 00 92 中 地球 物理勘探 公 司研 究院 , 河北 涿州 0 25 ;. 770 3 北京 帕美智软 件开发 有 限公 司 , 北京 1O2 ) O O2
差, 野外静校正后 的叠加剖面存 在长波长静校正问题。为此 , 用非线性 初至波层析 反演静校正 方法替代 小折射
和微测井技术 , 有效地解决了长 波长静校正问题 。最后 , 针对塔中大沙漠 区潜水面稳定这一特点 , 讨论 了野外低
速带调查仅确定潜水面的埋深 的可行性 , 这样可 以大大降低调查 点密度 。
野外低 速 带调 查 的 目的 : 一是 寻 找潜 水 面 ( 即 高速层 顶界 面) 的深度 , 为确定 激发 井深提 供依据 ; 二是计算 静 校正 量 。潜 水 面分 布稳 定 , 深不 大 , 埋 且在小 折射 和微测 井 的探测 范 围之 内 。塔 中大 沙 漠 区的替换 速 度是 20 0m/ , 0 s 因此 必须 得 到速度 为 200m/ 地层 的埋深 , 0 s 但从初 至波层 析反 演结 果来看 , 该速 度层 的埋 深 至少 在 10I 0 n以上 , 用 利
低速冲击的速度范围

低速冲击的速度范围低速冲击是指物体在相对较低的速度下撞击或碰撞的过程。
这种冲击速度范围较小,一般在几米每秒到几十米每秒之间。
低速冲击广泛应用于工程和科学领域,包括交通事故、碰撞实验、材料测试等等。
本文将就低速冲击的速度范围进行详细探讨。
一、低速冲击的速度范围低速冲击的速度范围通常在几米每秒到几十米每秒之间。
具体的速度取决于冲击物体的质量、形状以及冲击物体之间的相对速度等因素。
在交通事故中,一般认为低速冲击为每小时10公里到30公里的速度范围内的碰撞。
在实验室中进行的碰撞实验中,低速冲击的速度范围一般在几米每秒到几十米每秒之间。
二、低速冲击的影响低速冲击对物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低速冲击会导致物体发生形变或损坏。
当两个物体以较低的速度相撞时,由于冲击力的作用,物体可能会发生变形或破裂。
其次,低速冲击还会产生噪音和振动。
当物体受到冲击力时,会产生震动,并且会通过传导媒介(例如空气或固体)传播出去,从而产生噪音。
此外,低速冲击还可能引起物体的滑动或倾斜,从而改变物体的位置或姿态。
三、低速冲击的应用领域低速冲击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交通事故领域,低速冲击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车辆碰撞的力学性质,并为事故调查和预防提供参考。
在碰撞实验中,低速冲击可以用于测试材料的抗冲击性能,评估其在真实环境中的使用安全性。
此外,低速冲击还在建筑工程、航空航天、运动器材等领域得到应用,用于评估结构的稳定性和材料的耐久性。
四、低速冲击的实验方法在研究低速冲击时,常用的实验方法包括撞击试验、冲击试验和振动试验等。
撞击试验通常通过安装传感器和数据采集设备来测量撞击过程中的力学参数,例如撞击力、形变和加速度等。
冲击试验则使用冲击装置对被测材料进行冲击,然后通过观察和分析冲击后的形变或破裂来评估其性能。
振动试验则通过施加振动力和观察物体的响应来研究低速冲击的振动特性。
五、低速冲击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为了减少低速冲击可能带来的损害和风险,人们采取了一系列预防和控制措施。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总结——石油大学

第一章绪论1.地球物理勘探的概念及分类概念:利用物理学原理和相关技术获取某些地质参数、特征及变化规律, 从而对地质问题经行切实合理的分析和解释的油气勘探手段。
分类: 地震勘探、电法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2.地震勘探的概念利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来定位矿藏, 确定考古位置, 获取工程地质信息的勘探方法, 它是地球物理勘探中最重要、解决油气勘探问题最有效的一种方法。
3.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人工激发的弹性波在岩石中传播时, 遇到岩层的分界面便产生反射波或折射波, 在它们返回地面时用高灵敏度的仪器记录, 根据波的传播路程和旅行时间, 确定发生弹性波反射或折射的岩层界面的埋藏深度和形状, 从而认识地下地质构造, 寻找油气圈闭。
4.地震勘探的三个环节野外资料采集、室内资料处理、地震资料解释第二章地震波运动学理论1.基本概念●各种介质的概念(1)均匀介质与非均匀介质均匀介质: 介质内每一点的物理特性参数均相同非均匀介质: 介质内的物理特性参数随空间位置的变化而变化(2)弹性介质与非弹性介质弹性介质: 介质卸载后能够完全恢复到加载前状态非弹性介质: 卸载后不能够完全恢复到加载前状态(3)各向同性介质与各向异性介质各向同性介质: 介质参数与方向无关各向异性介质: 介质参数随方向变化而变化(4)单相与双相、多相单相: 固体、流体(油、气、水)双相: 固体骨架以及孔隙内的流体实际地下介质的特征: 非均匀、非弹性、各向异性、多相●波动、弹性波、地震波、波前、波后、波面、振动曲线(地震记录)、波形曲线(波剖面、波场快照)波动: 振动在介质中传播形成波动;弹性波: 振动在弹性介质中传播形成弹性波;地震波: 地层中传播的弹性波;波前: 在某一时刻, 介质中刚刚开始振动的点连接起来形成的面;波后:在某一时刻, 介质中刚刚停止振动的点连接起来形成的面;波面: 介质中同一时刻开始振动的点连接起来形成的曲面;振动曲线: 即地震记录, 在某一点处质点位移和时间的关系(同一点不同时刻的位移形成的曲线);波形曲线:又叫波剖面、波长快照, 某一时刻各点的位移(同一时刻各点的位移形成的曲线);●波长、视波长、速度、视速度、周期、频率波长: 波在一个振动周期内传播的距离;视波长: 不是沿波的传播方向确定的波长;速度:在沿波的传播方向上, 波在单位时间前进的距离;视速度: 不是沿波的传播方向确定的速度;周期: 波传播一个波长的距离所需要的时间;频率: 周期的倒数;●体波、面波、纵波、横波体波: 振动能够在整个介质区域内传播形成的波。
低降速带调查方法在车排子地区排2井西的应用

准 噶 尔 盆 地 西 缘 车排 子 地 区排 2井 西 部 区 块 位 于新 疆 塔 城地 区 的 托 里 、 苏 , 犁 哈 萨 克 自治 乌 伊 州奎 屯 市 以及克 拉 玛依 等 市县 境 内。工 区南 起 15 2 团 , 至 17团 ; 起 18团 , 至 16团 。该 区块 北 2 东 2 西 2 地 表 被 一层 低 降 速层 覆 盖 , 震 上 称之 为 风 化 层 , 地 通 常指 的是 潜水 面 以上 的介 质 ,地 质上 指 的是 第一 层 固结 岩层上 面 未压 实 的沉积 层 。消除低 降 速层 对地
层 1 ~1m 0 5 ,以在高速层中的控制点不少于 3 个为 准 。 发点 距采 用上 密 ( ~2 下 疏 ( 激 1 m) 2~5 。其 m)
资料 相 对可 靠 , 度较 小 折 射高 , 不 能准 确 地确定 精 但 表 层 虚 反 射 界 面 , 机 有 时 很 难 钻 到 高 速 层 , 成 钻 且 本 较 高 。而 双井 微测 井 技术 能够 准确 确定 虚 反射界
・
4・ 4
油 气 地 球 物 理
2 0 年 4月 08
道序炮点1 2 5 67 8 O1 21 41 61 81 O2 22 2 道 1 3 4 91 11 31 51 7 1 2 1 3 4 序炮点2 9 2
× ▲▲▲▲ ▲ ▲ ▲ ▲ ▲ ▲ ▲ ▲ ▲ ▲ ▲ ▲ ▲ ▲ ▲ ▲ ▲ ▲▲▲
择 ,以必须 保 证低 速 带 的直 达波 及 高 速层 折射 波 都 能记 录 到 为原 则 。 浅层 折 射法 使 用 简单 , 本 低 , 成 是
一
种 常用 的表 层结 构调 查 方法 【 ” 。
单 井 微 测 井 也 是 常 用 的 一 种 表 层 调查 的方 法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低速带和对地震勘探的影响 2 低速带调查的目的 3 低速带调查的基本方法 4 低速带资料解释 5 资料的利用
[低速带] low—velocity layer;地震波在地面 附近的疏松层中传播的速度非常低,一般为每秒 数百米,称为低速带,地震勘探中也称风化层。 低速带对地震勘探影响很大:首先,若在低速带 中激发,能量将被大量消耗,频率很低,低速带 底面又是个强反射界面,可以形成多次反射,因 此,一股不在低速带中激发,其次,低速带使地 震波到达观测点的时间延迟,当其厚度或速度变 化较大时,观测时间的精度将大受影响,甚至使 波形歪曲,这时,必须进行低速带的时间校正。 如果低速带很厚且结构复杂,则对地震勘探工作 带来很大困难。
校正参数; ②为激发井深 和岩性提供参数
微地震测井所得结果:垂直时距曲线
3 低速带调查的基本方法
① 微地震测井
② 小折射
• 原理和解释方法同折射波 法 • 特点:鉴于探测的层位浅, 尤其要调查表层,折射排 列道间距常采用不等,随 炮检距增大逐步从0.5、1、 2m…地增加。
4 低速带资料解释
–
– –
影响地震波的观测时间,造成不同相叠加,使得高频 衰减,频带变窄,分辨率降低;
改变地震波返回地表的方向,接近垂直地表; 生成具有频散的地滚波,干扰增大。
2 低速带调查的内容和目的
内容包括:
① 查明低速带的结构; ② 查明低速带的厚度及 其横向的变化; ③ 查明低速带的厚度及 其横向的变化。
目的:①为资料处理提供静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低速带和对地震勘探的影响
① 低速带(LVL)地表层,一般在潜水位之上,其 中饱含空气,地震波速很低,在300-500m/s, 比下伏地层低得多,叫低速带。它的速度和厚 度横向可能随意变化。
② 它的存在,对地震勘探有重大影响:
– 对地震波具有严重的吸收衰减作用,高频衰减,频带 变窄,分辨率降低;
5 资料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