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 第2部分:海岸带生态系统遥感识别

合集下载

如何进行海岸线测量和海洋资源评估

如何进行海岸线测量和海洋资源评估

如何进行海岸线测量和海洋资源评估海岸线,作为陆地与海洋的交界处,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海岸线的生态和资源受到了严重的破坏,需要进行科学的测量和评估,以保护和合理利用这一重要资源。

一、海岸线测量的方法和技术海岸线测量是评估海岸线生态和资源的第一步,它涉及到地质、地形、潮汐、海洋物理等多个科学领域。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测量方法和技术。

1. 卫星遥感技术卫星遥感技术是测量海岸线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使用遥感卫星获取的图像,可以清晰地观测到海岸线的形态和变化。

此外,卫星遥感技术还可以监测海洋岩石的侵蚀、植被分布、海岸物质的输运等关键参数,帮助科学家更全面地了解海岸线。

2.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GPS测量是一种基于卫星定位的测量方法,可以准确地测量出海岸线的坐标位置。

通过使用GPS测量设备,科学家可以实时记录并绘制海岸线的形状和长度,从而为后续的资源评估提供准确数据。

3. 海测雷达技术海测雷达技术是一种利用雷达波测量水深和海底地貌的方法。

它可以准确测定海岸线的潮汐和波浪变化,进而分析海岸的稳定性和侵蚀程度。

这项技术在海岸线的测量和评估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海洋资源评估的方法和指标海洋资源评估是对海岸线资源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的过程,旨在找到科学合理的保护和利用方式。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评估方法和指标。

1. 生物多样性评估生物多样性评估是评估海岸线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海岸线生物的物种组成和数量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了解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稳定性。

此外,生物多样性评估还可以评估海岸线的生态服务功能,如水质净化、食物供应等。

2. 经济价值评估海洋资源评估中的经济价值评估是为了了解海岸线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和潜在价值。

通过调查和分析海岸线资源的经济收益、就业机会和产业链,可以为政府制定合理的保护和利用政策提供依据。

3. 环境影响评估环境影响评估是评估人类活动对海岸线生态和资源的影响程度的重要工具。

海岸工程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与实践研究与分析

海岸工程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与实践研究与分析

海岸工程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与实践研究与分析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日益频繁的背景下,海岸工程作为人类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重要手段,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传统的海岸工程建设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沿海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为了实现海岸带的可持续发展,探索海岸工程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与实践成为当务之急。

一、海岸工程的现状与挑战海岸工程涵盖了众多领域,如港口建设、海堤修筑、填海造陆等。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些工程为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首先,大规模的填海造陆和海岸线改造破坏了沿海湿地和滩涂生态系统。

这些生态系统不仅是许多珍稀物种的栖息地,还在调节气候、净化水质、防浪护岸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旦遭到破坏,生态平衡被打破,生物多样性锐减。

其次,港口和码头的建设以及船舶的频繁活动导致了海洋污染。

石油泄漏、污水排放、垃圾倾倒等问题严重威胁着海洋生态环境的健康,对海洋生物和人类自身的生存构成威胁。

再者,传统的海堤设计往往只注重防护功能,忽视了生态需求。

这使得海岸带的自然生态过程受到阻碍,沙滩侵蚀、海岸线后退等问题不断加剧。

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海岸工程中的应用为了应对上述挑战,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被引入海岸工程领域。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海岸工程规划阶段,充分考虑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通过生态系统评估,明确海岸带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价值,将其纳入工程决策的考量因素。

例如,在选择填海区域时,优先避开生态敏感区,尽量减少对重要生态系统的破坏。

采用生态友好型的工程设计和技术。

例如,在海堤建设中,采用“生态海堤”的设计理念,增加海堤的孔隙率和粗糙度,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和繁殖的场所。

在港口建设中,设置污水处理设施,减少污水排放对海洋环境的污染。

加强对海岸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监测。

海岸带生态修复工程效果评估技术规程

海岸带生态修复工程效果评估技术规程

海岸带生态修复工程效果评估技术规程海岸带是海洋与陆地相接的重要过渡地带,其生态环境对于海洋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海岸带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破坏,导致海岸带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为此,海岸带生态修复工程成为了保护海岸带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目的
本技术规程的目的是规范海岸带生态修复工程效果的评估方法和标准,提高海岸带生态修复工程的质量和效果,促进海岸带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三、评估内容
海岸带生态修复工程效果评估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生物多样性恢复情况
2.植被覆盖率和景观格局
3.水土流失情况和水质
4.海岸带土地利用状况
5.社会经济效益评估
四、评估方法
海岸带生态修复工程效果评估方法应根据评估内容采用适当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法:
1.卫星遥感技术
2.生态监测技术
3.野外调查和样本分析
4.社会经济调查和分析
五、评估标准
海岸带生态修复工程效果评估标准应根据评估内容和方法确定,并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

六、报告编制
海岸带生态修复工程效果评估报告应包括评估内容、方法和标准的描述,评估结果的分析和总结,以及针对评估结果提出的建议和措施。

七、结论
海岸带生态修复工程效果评估是保护海岸带生态环境和促进可
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技术规程的制定将有助于提高海岸带生态修复工程的质量和效果,促进海岸带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海岸带的生态系统服务与管理

海岸带的生态系统服务与管理

海岸带的生态系统服务与管理海岸带,这个地球表面独特而又至关重要的区域,是陆地与海洋相互作用的交界地带。

它不仅拥有迷人的自然风光,还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服务。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海岸带生态系统面临着诸多挑战,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迫在眉睫。

海岸带的生态系统服务多种多样,涵盖了提供、调节、支持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首先,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

渔业是许多沿海地区居民的重要生计来源,各种鱼类、贝类和虾蟹等海产品为人类提供了优质的蛋白质。

想象一下,那新鲜捕捞上来的海鲜,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不仅满足了我们的味蕾,也为身体补充了营养。

其次,海岸带在调节气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能够吸收和储存大量的碳,减轻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滨海的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等生态系统就像巨大的“碳库”,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质,并长期储存下来。

此外,海岸带还能调节局部的气温和降水,为周边地区创造相对适宜的气候条件。

在支持服务方面,海岸带是众多生物的栖息地和繁殖地。

珊瑚礁、湿地和潮间带等区域为各种海洋生物提供了食物、庇护所和繁殖场所。

这里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许多珍稀物种在这里繁衍生息。

而且,海岸带的生态系统有助于维持土壤的稳定性,防止水土流失和海岸侵蚀。

文化服务也是海岸带生态系统的重要价值之一。

美丽的海滩、壮观的海景吸引着大量的游客,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人们在这里享受阳光沙滩、进行水上运动,放松身心,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海岸带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传统,与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紧密相连。

然而,当前海岸带生态系统面临着严峻的威胁。

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导致大量的土地被开发利用,湿地被填埋,海岸线被改变。

过度的渔业捕捞和水产养殖,使得海洋生物资源受到破坏,生态平衡被打破。

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等不断排入海洋,导致水质恶化,影响了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海岸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与研究方法

海岸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与研究方法

海岸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与研究方法海岸工程是指在海岸带进行的各项建设和开发活动,如港口建设、填海造陆、海堤修筑、海洋能源开发等。

这些工程在为人类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海岸带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对海岸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和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海岸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对地形地貌的改变海岸工程中的填海造陆、港口建设等活动往往会直接改变海岸带的地形地貌。

填海造陆会减少海湾、河口等自然水域的面积,破坏海岸线的自然形态;港口建设中的码头、防波堤等设施会改变水流和波浪的运动规律,导致泥沙淤积或侵蚀,进而影响周边海域的地形地貌。

(二)对海洋水文的影响海岸工程会改变海洋的水动力条件。

例如,防波堤的建设会减弱波浪的能量,影响海水的交换和循环;海堤的修筑可能会阻挡沿岸流,改变水流的速度和方向。

这些变化会影响海洋中的温度、盐度、溶解氧等物理化学参数的分布,从而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间接影响。

(三)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海岸工程的建设可能会破坏海洋生物的栖息地,如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等。

此外,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悬浮物和污染物也会对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繁殖造成威胁。

一些海洋生物可能会因为栖息地的丧失和环境的恶化而数量减少,甚至濒临灭绝。

(四)对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海洋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许多重要的服务功能,如渔业资源、水质净化、气候调节等。

海岸工程的实施可能会削弱这些服务功能。

例如,填海造陆会导致渔业资源的减少,破坏海洋的自净能力,增加沿海地区遭受洪涝灾害和风暴潮的风险。

二、海岸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估的方法(一)现场调查与监测通过实地勘察、水样采集、生物样本采集等手段,获取工程区域的生态环境现状数据。

包括地形地貌、水质、海洋生物种类和数量等方面的信息。

同时,在工程建设前后进行长期的监测,对比分析数据,评估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

(二)数学模型模拟利用数学模型来模拟海岸工程对海洋水动力、泥沙输运和生态过程的影响。

海岸带生态系统功能的评估

海岸带生态系统功能的评估

海岸带生态系统功能的评估海岸带,这个连接陆地与海洋的特殊区域,是地球上最具活力和生态价值的地带之一。

它不仅拥有美丽的风景,还承载着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功能,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那么,如何对海岸带生态系统的功能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估呢?海岸带生态系统具有多种功能,首先是物质生产功能。

这包括渔业资源的产出,大量的鱼类、贝类等海产品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蛋白质来源。

例如在一些沿海地区,渔业是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渔民们依靠海洋的馈赠维持生计。

此外,海岸带还能提供海盐、海藻等其他物质产品。

其次是气候调节功能。

海岸带的植被,如红树林、盐沼等,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缓解温室效应。

同时,海洋的巨大水体也能够调节周边地区的气温,使得沿海地区的气候相对较为温和,减少极端气温的出现。

再者是水质净化功能。

海岸带的湿地和海洋生态系统能够过滤和分解陆地上排放的污染物,净化水质。

比如,一些河流携带的农业面源污染和工业废水,在经过海岸带时,其中的有害物质会被微生物和植物逐步降解,从而降低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危害。

另外,海岸带还具有防浪护岸和抵御风暴潮的功能。

红树林、珊瑚礁等生态系统能够削弱海浪的能量,减少海岸侵蚀,保护沿海地区的居民和基础设施免受海洋灾害的侵袭。

在对海岸带生态系统功能进行评估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生物多样性的状况。

丰富的物种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和功能发挥的基础。

通过调查和监测海岸带的动植物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可以了解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

其次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组成。

例如,红树林的面积、珊瑚礁的覆盖率、湿地的类型和范围等,这些结构特征直接影响着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

再者,生态过程也是评估的重要内容。

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食物链和食物网等。

了解这些过程的运行状况,能够判断生态系统的功能是否正常。

监测和评估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实地调查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采样、观测和记录,可以获取第一手的数据。

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

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

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海岸带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和海洋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地带,对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科学评估海岸带生态系统的现状,制定一套可行的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是十分必要的。

一、调查内容1.海岸带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调查海岸带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数量、分布等信息,包括优势物种、稀有物种、濒危物种、外来物种等。

2.海岸带生态系统功能:调查海岸带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包括海浪减弱、沙滩稳定、河口保护、海岸滩涂养护、生态修复等。

3.海岸带生态系统生态环境:调查海岸带生态系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其造成的影响,包括海洋水质、海岸线变化、海岸带土地利用等。

4.海岸带社会经济:调查海岸带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的联系,包括海岸带旅游业、渔业、沿岸城市建设等。

二、调查方法1.野外实地调查:包括生物调查、植被调查、水文调查、土壤调查等,利用现场调查、抽样调查等方法收集数据。

2.遥感影像解译:通过卫星遥感影像和航空影像,获取海岸带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信息和变化趋势,包括海岸线变化、植被覆盖度等。

3.模型模拟:利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仿真技术,模拟和预测海岸带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和生态效应。

三、评估内容1.生态环境评估:评估海岸带生态系统的水质、土地利用、生态修复等情况,分析其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的影响。

2.生物多样性评估:评估海岸带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数量、分布等情况,分析其对生态功能的维护和调节作用。

3.生态功能评估:评估海岸带生态系统的海浪减弱、沙滩稳定、河口保护、海岸滩涂养护、生态修复等功能,分析其对人类社会和海洋生态系统的贡献。

4.社会经济评估:评估海岸带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的联系,包括海岸带旅游业、渔业、沿岸城市建设等,分析其对人类社会的经济贡献和生态环境影响。

以上就是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的内容,希望能够对相关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中国海岸带典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

中国海岸带典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

中国海岸带典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概述海岸带是指陆地与海洋相交的伸入陆地的部分,是陆河生态系统与海洋生态系统交汇的重要区域,具有重要的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价值。

海岸带内的生态系统服务包括水文调节、波浪保护、海岸稳定、生物多样性维护等,这些服务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具有重要作用。

本篇论文将从生态系统服务角度出发,探讨中国海岸带典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

海岸带典型生态系统服务1. 水文调节水文调节是指海岸带生态系统对水循环和水量调节的服务。

海岸带起伏不平,陆地和海洋的温度、盐度和压力等差异大,这就导致了复杂的水文特征和流动规律。

海岸带生态系统对于水文环境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它们能够影响降水、蒸发、蓄水、流量等水文要素,维持水循环过程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海岸带沼泽、水草、海藻等生态系统通过保持水源地和减少径流过程中的水量丢失,保障了水利水电工程的运行和有效利用。

2. 波浪保护波浪保护是指海岸带生态系统对于风浪作用的保护服务。

海岸带生态系统中的海藻、珊瑚、沙丘、沙滩等具有优秀的波浪吸收和缓冲作用,能够有效减轻风浪对海岸线的侵蚀和冲击,保护海岸线的稳定和完整。

这种缓冲和吸收作用不仅有助于减轻风浪力度,还可以平衡海湾内部的水体和沉积物。

3. 海岸稳定海岸稳定是指海岸带生态系统对于海岸带环境的稳定和保护服务。

海岸带生态系统中的植被和动物群落,能够维护海岸带的生态平衡,防止海岸带的生态退化和海洋侵蚀。

生态系统起着稳定岸线和减少海岸退缩的作用,还能降低土地开垦和经济活动的负面影响。

4. 生物多样性维护生物多样性维护是指海岸带生态系统对于物种多样性维护的服务。

海岸带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丰富,涵盖了海洋和陆地生物多种类、多种类群,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具有很高的生态保育价值。

海岸带生态系统维护着近海渔业生态系统,为海洋生态的健康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打下了基础,同时为生态旅游和自然教育等管理和活动提供了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45团体标准T/CAOE20.2-2020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第2部分:海岸带生态系统遥感识别与现状核查Technical guideline for investigation and assessment of coastal ecosystem—Part2:Remote sensing identification and results verification of the coastalecosystem2020-05-06发布2020-05-06实施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发布目次前 言 (Ⅰ)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基本要求 (2)4.1数学基础 (2)4.2数据要求 (2)4.3质量控制 (3)5遥感识别 (3)5.1识别范围 (3)5.2识别对象 (3)5.3工作内容 (3)6现状核查 (4)6.1核查要素 (4)6.2技术方法 (4)6.3工作内容 (4)7成果编制与汇交 (5)7.1图件编制 (5)7.2报告编制 (6)7.3成果汇交与归档 (6)附录A(规范性附录)海岸带生态系统遥感识别对象分类 (7)附录B(规范性附录)海岸带生态系统遥感解译标志表 (8)附录C(规范性附录)海岸带生态系统遥感解译属性信息表 (9)附录D(规范性附录)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分布面积汇总表 (10)附录E(规范性附录)海岸带生态系统生境分布图斑核查情况表 (11)附录F(规范性附录)海岸带生态系统现场核查记录表 (12)附录G(规范性附录)专题图制作要求 (13)附录H(规范性附录)海岸带生态系统分布状况遥感识别报告格式和章节内容 (14)前 言T/CAOE20《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分为10个部分:——第1部分:总则;——第2部分:海岸带生态系统遥感识别与现状核查;——第3部分:红树林;——第4部分:盐沼;——第5部分:珊瑚礁;——第6部分:海草床;——第7部分:牡蛎礁;——第8部分:砂质海岸;——第9部分:河口;——第10部分:海湾。

本部分为T/CAOE20的第2部分,与第1部分配套使用。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自然资源部海洋预警监测司提出。

本部分由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国家海洋局东海环境监测中心、国家海洋局南海规划与环境研究院。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杨翼、许艳、张玉佳、侯辰、左国成、王娟、张正龙、陈启东、杨晓彤、单春芝、王乐、董迪。

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第2部分:海岸带生态系统遥感识别与现状核查1范围本部分规定了海岸带生态系统遥感识别、现状核查、成果编制和汇交归档等工作的方法、流程、要求和内容。

本部分适用于海岸带生态系统遥感识别与现状核查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3990-20121:50001:1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GB/T32067-2015海洋要素图式图例及符号HY/T147.7-2013海洋监测技术规程第7部分:卫星遥感技术方法TD/T1055-2019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T/CAOE20.1-2020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第1部分:总则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空间分辨率spatial resolution遥感影像上能够详细区分的最小单元的尺寸或大小,是用来表征影像分辨地面目标细节的指标。

3.2大气校正atmospheric correction从卫星遥感器获取信息中消除大气吸收和散射影响的过程。

3.3辐射定标radiometric calibration传感器记录的亮度灰度值转换为绝对的辐射亮度或反射率的过程。

3.4几何校正geometric correction消除或改正传感器本身产生的图像变形的过程。

3.5影像配准image registration不同时间、不同传感器或不同条件下(气候、照度、摄像位置和角度等)获取的两幅或多幅图像进行匹配、叠加的过程。

3.6影像镶嵌image mosaic在一定数学基础控制下,将多景相邻影像拼接成更大范围的影像图的过程。

3.7影像融合image data fusion按照一定规则或算法进行运算处理,将空间或时间上冗余或互补的多源数据生成具有新的空间、波谱、时间特征的合成影像的过程。

3.8生境图斑habitat map delineation将海岸带生态系统类型一致的分布范围勾绘到遥感影像上形成的区域。

4基本要求4.1数学基础4.1.1平面坐标系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4.1.2投影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按3°分带。

4.1.3深度基准采用理论深度基准面。

4.1.4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4.1.5计量单位计量单位要求如下:a)面积单位采用m2,保留2位小数;b)面积统计汇总单位采用hm2,保留4位小数。

4.2数据要求4.2.1遥感影像数据遥感影像数据要求如下:a)数据类型:卫星遥感影像数据或航空遥感影像数据;b)时相:选取近两年海岸带生态系统较为稳定时期的遥感影像;c)空间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数据空间分辨率应优于2m,重要生态系统和地物应优于1m,针对无法准确识别的生态系统,宜结合使用空间分辨率更高的航空遥感影像数据;d)定位精度:影像定位中误差优于10米;e)潮时:宜选择低潮位时的遥感影像;f)质量:区域云覆盖率不应大于10%,影像重叠度不小于5%,选用层次丰富、图像清晰的遥感影像;g)格式:GeoTIFF格式。

4.2.2矢量数据矢量数据主要包括海岸带生态系统遥感解译生境图斑和现状核查生境图斑,采用ESRI Shapefile格式。

4.2.3文本数据文本数据包括遥感解译标志登记表、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分布面积汇总表和海岸带生态系统分布状况遥感识别报告,数据表采用XLSX格式,文档采用DOCX格式。

4.2.4栅格数据栅格数据输出分辨率不低于300dpi,采用TIFF格式。

4.2.5表册数据表册数据输出分辨率不低于300dpi,采用PDF格式。

4.2.6多媒体数据多媒体数据包括现场验证拍摄的照片和视频,数据要求如下:a)照片像素不低于1000万,采用JPEG格式;b)视频分辨率不低于720P,采用MP4格式。

4.3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按照T/CAOE20.1-2020中4.3的规定执行。

5遥感识别5.1识别范围以海岸线为基线,向陆延伸1km(在不同地区,可适当调整),向海延伸至零米等深线。

5.2识别对象我国海岸带地区,覆盖内水和领海范围内的典型生态系统,包括红树林、盐沼、砂质岸滩、淤泥质岸滩、基岩岸滩等海岸带生态系统的生境分布图斑。

5.3工作内容5.3.1影像获取和处理影像获取和处理要求如下:a)影像获取按照4.2.1要求,获取海岸带生态系统遥感识别影像数据。

b)影像处理海岸带生态系统遥感识别影像处理过程如下:1)卫星遥感影像处理:包括辐射定标、大气校正、几何校正、影像配准、影像镶嵌、影像融合,按照HY/T147.7-2013第6章的规定执行;数字正射影像(DOM)制作按照TD/T 1055-2019第7章的规定执行。

2)航空遥感影像处理:解析法空中三角测量按照GB/T13990-2012第5章的规定执行,像片平面图和正射影像图制作按照GB/T13990-2012第6章的规定执行。

3)处理后的海岸带生态系统遥感识别影像数据,应按照基本识别单元进行区域拼接和裁剪。

5.3.2图件和资料准备获取识别区域相关图件和资料,包括地形图、水系图、海图、海岸线修测数据、保护区数据、生态保护红线数据,以及历史文献及专项调查相关资料。

5.3.3对象分类及代码海岸带生态系统遥感识别对象分类及代码见附录A中表A.1。

5.3.4解译标志建立根据区域自然地理、地形地貌、植被类型及开发利用现状,结合实地调查,借助辅助资料,建立遥感影像形状、大小、颜色或色调、阴影、位置、结构、纹理等特征与相应判读类型之间的关系,对各类型在遥感影像上的反映特征的描述形成统一标准,确定解译标志,填写海岸带生态系统遥感解译标志表(见附录B表B.1)。

不同种类遥感影像资料或同一遥感影像资料成像时间、季节、分辨率、地理区域等差异较大的,应分别建立遥感解译标志。

5.3.5遥感解译采取人机交互识别方式,参照遥感解译标志,对海岸带生态系统遥感识别目标区域进行解译。

解译要求和内容如下:a)解译要求1)盐沼、红树林最小图斑实际面积为2000平方米。

单个图斑实际面积小于2000平方米,且生态系统类型相同的图斑之间实际距离小于100米,划分为同一类型的图斑;2)砂质岸滩、淤泥质岸滩和基岩岸滩最小图斑实际面积为10000平方米。

单个图斑实际面积小于10000平方米,且生态系统类型相同的图斑之间实际距离小于160米,划分为同一类型的图斑;3)当存在生态系统类型不同;县(区)级行政区域不同;保护级别不同(所在区域是否为生态保护红线、各类保护区等),应单独划分图斑。

b)解译内容参照遥感解译标志,对基本识别单元内的海岸带生态系统进行遥感解译,提取并判读生境分布图斑,填写海岸带生态系统遥感解译图斑属性数据属性信息表(见附录C表C.1);对比基本识别单元海岸带生态系统历史数据,生境分布图斑与历史分布不一致的,应填写海岸带生态系统遥感解译与历史分布不一致图斑属性信息表(见附录C表C.2)。

5.3.6现状统计将遥感解译后的生境分布图斑数据与已有生态系统分布历史数据进行矢量叠加分析,明确生态系统分布位置,求算各图斑面积。

按县(区)级、市(地)级、省级统计各类海岸带生态系统生境分布图斑面积,填写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分布面积汇总表(见附录D表D.1),其中归一化植被指数(NVDI)的计算方法按照HY/T147.7-2013第6章的规定执行。

6现状核查6.1核查要素核查要素主要包括海岸带生态系统生境分布图斑的类型、边界、属性标注等信息,详见附录C中表C.1和C.2。

6.2技术方法6.2.1内业核查法利用卫星和航空遥感影像、历史调查资料(生境分布数据、图件、实地照片和视频等),与遥感识别结果叠加套合,对比检查生境分布图斑与影像及历史资料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6.2.2现场核查法根据海岸带生态系统遥感识别结果,选取部分生境分布图斑,通过外业现场核查的方式,对图斑的边界、类型等信息进行实地验证。

6.3工作内容6.3.1内业核查内业核查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对报送的遥感识别结果进行齐全性、完整性检查;b)以县(区)级行政单元为单位,结合历史调查资料,检查海岸带生态系统的生境分布图斑类型、字段、坐标系、空间拓扑、图斑面积和属性标注的准确性,填写图斑核查情况表(见附录E表E.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