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 与 德
老子的道与德

老子的道与德《老子》一书共五千余言,原分上下篇,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合称《道德经》,后又被唐玄宗尊称为《道德真经》。
作者李耳(约前571~前471),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曾是“周守藏室之史”。
《老子》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自觉的哲学著作。
老子以其独有的视角,探究宇宙的起源、万物的本根、人生的修养及国家的治理等重大的哲学、政治问题,首次提出“道”、“自然”、“无为”、“天人合一”及“对立统一”等著名的哲学概念,对后世中外学者影响巨大。
当代,东西方再次掀起学用《老子》的热潮。
为此,本文浅释《老子》的“道”和“德”,以期与学者同仁共鸣。
一《老子》“道”论浅释《老子》第一次明确提出,天地万物的本源是“道”。
“道”是什么?“道”是物质,是其变化运动的规律。
《老子》第一章破题明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可以被人认识和表述,但并不是一般惯常所说的“道”,而是客观永恒的“道”。
可以给“道”命名,但这个命名不是永恒不变的。
用“无”称谓天地万物的初始状态,用“有”称谓万物的本根。
“无”是“道”的无形、无限的运动的状态,它充盈于整个宇宙空间;“有”是“道”的有形、有限的运动的状态,它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即是说,天下万物产生于有形之质,有形之质产生于无形之质。
自然界就是“无”与“有”的对立的统一体。
《老子》第二十五章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
”“道”是混沌之物,先于天地等一切具体有形物而发生,无形、无声、无限;它独立存在而永恒不衰,循环往复地作着有规律的运动;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因其无形、无声、无限,故只能勉强将它叫作“道”,又勉强给它取名为“大”,合称为“大道”。
大,是说天地万物莫不运行、发展;逝,是说万物都会运行、发展到极盛状态;远,是说万物到极盛之后又返归于本源道。
道德的关系

通行本《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道”与“德”是整个《道德经》中最基本的概念,在《道德经》五千言中“,道”出现了七十多次,“德”出现近四十次。
一般认为“道”与“德”的关系为:道是体,德是用,但按照“道体德用”的标准来划归“道”与“德”的外延,就会发现这两部分中,“道”与“德”不仅在字符上而且在义理上都有相当多的交叉,特别是“道”这个概念涵盖较广、义涵较杂,正如陈鼓应先生说“,《老子》书上的…道‟字,符号型式虽然是同一的,但在不同章句的文字脉络中,却有不同的义涵;有的地方,…道‟是指形而上的是实存者;有的地方…,道‟是指形而上的一种规律;有的地方…,道‟是指人生的一种准则、指标获典范由此可见,《道德经》中,“道”有时侵占了“德”的地盘,使其义涵交叉重合。
陈鼓应认为“,…道‟和…德‟的关系是合二而一的,老子用体和用的发展说明…道‟和…德‟的关系;…德‟是…道‟的作用,也是…道‟的显现。
”[2](P13)也就是说,“道”与“德”相生相成、密不可分,它们共同贯穿与《道德经》的各个层面和始终。
本文试图以此为起点,按“道德一体”的思维方式,从“天道”(客观世界)、“人道”(人为世界)两个层次,进一步梳理“道”与“德”的内涵及关系。
一、从“天道”看“道”与“德”的内涵及关系。
“天道”指没有人为因素的客观自然世界,它包括万物本源、万物生养、万物运行三个层次。
(一)在本源上“,道”即“无”“,德”即“有”本源指宇宙万物的起源或整个《道德经》的逻辑起点。
在老子的眼中,宇宙万物的本源就是“无”和“有”,“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一章)“无”和“有”相生相成,二者共同构成宇宙万物的本源,因为“此两者同出而异名”(一章)怎样理解“同出而异名”?首先从“无”的角度看,这里的“无”不是纯粹的空无,而是具有向“有”转化的潜能,是一种“能有”,是消除万事万物分别差异后的澄明之境;再从“有”的角度看,这里的“有”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逻辑预设,是“道生一”的“一”,是产生万物的“母体”。
名词解释道和德

名词解释:道和德一、介绍在中国哲学中,“道”和”德”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它们源于古代中国的思想体系,被广泛应用于中国文化和社会伦理规范中。
二、道的概念2.1 定义“道”是一个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
在中国哲学中,“道”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也是佛教和儒家思想中重要的概念。
2.2 道家思想中的道在道家思想中,“道”被理解为宇宙的原理,万物的根源。
它是超越人类认知的存在,即”道可道非常道”。
同时,“道”也被理解为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即”道法自然”,追求与自然界的和谐一致。
2.3 佛教中的道在佛教中,“道”被称为”涅槃之道”。
佛教认为,通过修行和悟道,人们可以超越生死轮回,达到解脱和永恒的境地。
2.4 儒家思想中的道在儒家思想中,“道”是一种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认为通过遵循”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原则,可以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
三、德的概念3.1 定义“德”是指对道德规范的遵循和实践。
在中国文化中,“德”是一种高度重视的品质,被认为是人们应当去追求和培养的。
3.2 道德的内涵“德”包括了道德准则、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
它既指人们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也指个体的道德修养和品德美好。
3.3 道德在社会中的作用道德的遵循和实践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它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公平正义和道义原则。
3.4 各家思想对德的看法道家注重自然、简朴和无为而治,强调人的修养和身心的合一。
佛教倡导无我、无私的境界,追求菩萨道和解脱。
儒家则强调道德的实践和个人的责任担当。
四、道与德的关系4.1 道德的根源道是道德的根源,德是道的体现。
德是人们对于道的理解和实践,是道在人世中的具体表现。
4.2 道德的相互关系道和德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只有在理解和实践道的同时,才能培养和发展德的品质。
德的修养也能更好地帮助人们理解和实践道。
4.3 道德与社会的关系道德规范是社会行为的准则,是社会秩序的基础。
老子的《道-德-经》全文+自己翻译

道德经《老子》第一章dào 道kě可dào道,fēi非c hánɡ常dào道。
mínɡ名kě可mínɡ名,fēi非c hánɡ常mínɡ名。
wú无mínɡ名t iān天dì地z hī之s hǐ始;yǒu有mínɡ名wàn万wù物z hī之mǔ母。
ɡù故c hánɡ常wú无,yù欲yǐ以ɡuān观qí其m iào妙;c hánɡ常yǒu有,yù欲yǐ以ɡuān观qí其j iǎo 徼。
cǐ此l iǎnɡ两z hě者,tïnɡ同c hū出ãr而yì异mínɡ名,tïnɡ同wâi谓z hī之x uán玄。
x uán玄z hī之yîu又x uán 玄,z hînɡ众m iào妙z hī之mãn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老子》第二章t iān 天x ià下j iē皆z hī知měi美z hī之wãi为měi美,sī斯â恶yǐ已。
j iē皆z hī知s hàn善z hī之wãi 为s hàn善,sī斯bú不s hàn善yǐ已。
yǒu 有wú无x iānɡ相s hēnɡ生,nán难yì易x iānɡ相c hãnɡ成,c hánɡ长d uǎn短x iānɡ相xínɡ形,ɡāo高x ià下x iānɡ相yínɡ盈,yīn音s hēnɡ声x iānɡ相hã和,q ián前hîu后x iānɡ相s uí随。
道与德的解释

道与德的解释
道与德的解释
此文是以道与德的解释为主题的。
首先说说道。
道,是古代中国的哲学概念。
古人认为,宇宙是一个由无形之气所构成的统一体,这种统一体构成了天地间宇宙的动静状态和物质变化。
而道就是这个统一体的本体,是宇宙本质的最根本的实质。
由此可见,道是一种不可言说的抽象实体,是人们能够感知到的本体,也是宇宙运行的法则。
其次来谈谈德。
德,是一种人们在社会上认可的道德规范,是根据社会价值观形成的规范,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它是人们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有助于人们之间和谐共处。
德是道的实践形式,是人们应当遵循的正义标准,也是人们在价值观上的参考。
- 1 -。
道与德 文言文阅读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 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阅读训练1
1、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其中所谓“道”是指( ) A.天道 B.地道 C.人道 D.事物当然之理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出自( )。 A、老子 B、孔子 C、孙子 D、孟子
3、子曰: “德不孤,必有邻。”这是说( ) A.据守道德要求的人必然清贫 B.据守道德的人必然富贵 C.据守道德要求的人必然孤单 D.据守道德要求的人不会孤独
阅读答案 1、C 2、B 3、D
问题补充: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 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阅读训练2 1、 解释加粗的词。
①内自省也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 ③死而后已 ④勿施于人 2、 翻译句子。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 理解填空。 ①“________”,这句话说明一个人要经得起环境考验。 ②选文中讲到了学习态度,告诉我们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 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 ③选文第三则中,“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______”, “重”表现在“________”,“远”表现在“________”。 ④文中有些词句已成为成语保留下来,请写出两个:______、
道与德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翻译
孔子说:“早晨明白了‘道’,就立即按‘道’ 去做,即使晚上为它而死也可以(或死而无憾)。”
《老子》“道”与“德”是中国古代道德的认识论渊源

形可见的 , 可得 而名 , 日道常 无 名 。后 者 则 有 不 故 形 可指 , 则为实物 , 加称谓 , 此 分别 “ ” 故 道 虽然 无形体 、 称谓 , 宇宙之间是 不能离 开道 的 主宰 . 但 因
为 老 子 认 为 “ ” 自然 界 不 可 缺 少 的 法 则 。 大 到 道 是
《 老子》 道” 德” “ 与“ 是中国古代道德的认识论渊源
王 宇飞
( 贵州理工职业技术学 院 , 贵州 贵 阳 50 0 ) 5 05
摘
要 : 道” 德 ” 老干》 “ 与“ 是《 中重点论述 的中心 关于“ 与 德 ” 道 的思 想是 中国古代道德伦理 形成的毫 识 论 源 L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1 7 3 20 ) 3 0 1 0 10 — 3 X(0 2 0 0 7 3
维普资讯
贵州 师 范大 学 学 撤 ( 告 科学 版 ) 社
J u dn uz o om lL i ti S a S in e o m ̄ f i u N r a nv  ̄t C h e y(  ̄i c c [ e
24 i 3划 0 2{ ) ( 第 16 j 总 】
l“ ” “ ” 讨论 :易 ・ 辞上 》 : 、 器 : 道 ” 不 可 形 …‘ 是 称 谓 、 象 的 ,器 ” 可 以称 谓 、 体 的 。前 者 是 无 抽 “ 是 具
性, 主要指一 种外在要 求 。“ ” “ ” 德 与 得 相通 , 主 是 体对“ ” 获 得 和 把 握 。人 们 认 识 “ ” 遵 循 道 的 道 ,
W ANG .e Yu fi
( uzo c neadE g er gIst e G i n , uzo ,5 0 5C ia G lhuSi c n ni ei tu , uy gG i u 50 0 hn ) e n n n it a h A s a t T o m” n M r ̄y a i pr n cn r f i us gi 《 a b t c: ai a d“ oat” m ot t e ̄ s si r s a o d c n n Loz S ekn bi etogto mo l o一 paiga oth uh f《 l ] tt h  ̄v
道、德、仁、义、礼、智、信

道、德、仁、义、礼、智、信.txt心脏是一座有两间卧室的房子,一间住着痛苦,一间住着快乐。
人不能笑得太响,否则会吵醒隔壁的痛苦。
道、德、仁、义、礼、智、信。
是人生七大纲要,是儒学之中的基本概念,学者不可不知,故分别简述如下:一、道“道”之本意是道路。
人们离家外出劳动,达到目的后回家,从离家到回家,经过的路是一个圆满的有规律的过程。
故称为“道”。
“道”与“路”并称,不过“道”作为一条路是有始有终,环形的通达的有规律的一条路。
“道”作为人生之路,是了生脱死,活得圆满,死得自在,生得光荣,死得伟大,生尽其用,死得其所之路。
“道”作为事业之路,是善始善终,始终圆满。
动必有功,静必有获,动静自在。
小以成大,大以爱小,小大一体之路。
所以说,一个人一生做事有功,做人圆满,便被称为有道之人。
一个人学习到了成功的真理,称为闻道。
后来,人们把道变成了成功过程的代名词,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从本到末这个整体,便是物之成就之道。
从始到终这个过程,便是事之成功之道。
成功地把握物之本末,事之终始,成为一个究竟圆满的成功者,这就是成道。
道之衍生名词很多。
例如,“道理”即合情合理合法,能使人获得成功的理论。
“道德”,利人利己的多方面的整体获得。
“大道”,大的成功规律。
“人道主义”,以成就人为目标的一种理论思想。
“白道”,光明正大的人生道路。
“黑道”,不能见人的丑恶的人生道路。
二、德“德”,多方面的进步和获得,并且是与大家团结一体,共同获得。
一个人天天勤学好问,则智慧通达;一个人时时干事创业,则财富俱足;一个人日日获得,则自信而且无畏,生活在快乐中。
这个人在多方面进步和获得,为自己谋幸福,这就是“福德”,即有福于自己的获得。
为自己幸福而积累获得,即“积福累德”,离不开老师的培养,领导的支持,亲人的拥护,所以说,是与大家团结一体,共同获得。
正因为如此,这个人在发展自己壮大自己的同时,便有了贡献大家,造福于大家的义务。
为了知恩报恩的理念,一个人天天奉献自己的智慧,使别人由迷惑走向觉悟;一个人时时奉献自己的财富,使别人由贫穷走向富有;一个人日日奉献自己的无畏,使别人从自卑走向自信,生活在快乐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远记住:
美在于心灵,道德才是最纯朴的美。
无论人性本善还是本恶,教育对一个 人的影响是深远和长久的。
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 的。 ——马克思
道 、 可 以 修 养 可 以 增
1.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不是由文字.——夸美纽斯
2.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
3.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 不能改,是吾忧也。——孔丘
道与德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 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有德行的人之所以有德行,只不过受到的 诱惑不足而已;这不是因为他们生活单调 刻板,就是因为他们专心一意奔向一个目 标而无暇旁顾。
人本道 格的德 ,为存 树人在 立之的 高道目 尚,的 的在是 道此直 德基接 情础关 操上系 和,到 理形人 想成们 。完了 善解 的并 正掌 常握 的基
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 德,能服于人。——刘备
外貌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灵的美;华 丽的外衣 并不是真正的美,道德才是最纯朴的美。
一个人如果没有道德,就如一个人没有了灵魂,他 心中只有仇恨,生活从此而改变;
人生就像是一只船,道德便是船桨,只要拥有道德的人, 船就会有前进动力,一步步到达成功的彼岸,到达人生的最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