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与“德”的关系

合集下载

道与德的意思

道与德的意思

道与德的意思
道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道指的是一种宇宙运行的规律,是一切存在的本源。

而德则是在人类社会中形成的道德规范,是人们对正确行为的要求和追求。

道与德的关系非常密切。

道是德的根源,德是道的表现。

在做事情时,我们应该遵循道的规律,发挥自己的德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真正的成功和幸福。

道与德的意思不仅仅局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它也可以应用到现代社会中。

道是指宇宙的本源,而现代科学研究也在不断地探索宇宙的规律。

而德则是指正确的行为准则,也适用于现代社会中的各个领域。

只有遵循正确的行为准则,才能在现代社会中获得成功和幸福。

因此,道与德的意义不仅仅是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概念,也是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了解和遵循的重要原则。

只有在道德行为的指引下,我们才能在生活中取得真正的成功和幸福。

- 1 -。

“道、德、仁、义、礼、智、信”之间的关系

“道、德、仁、义、礼、智、信”之间的关系

“道、德、仁、义、礼、智、信”之间的系统的关系:
《老子》第三十八章:“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论语》“仁义礼智信”之间的关系也有解释)。

解释(老子):所以说,没能掌握事物真正规律的人,追求的是规律在生活中应用,这种人还是很伟大的;修养还是达不到“德”的人就只能盼望他是爱众人、爱人人的“仁”者;如果做不到爱人人,那我们只能期望他们能爱身边的人,爱父母、爱兄弟姐妹、爱邻居等;如果还有些人,他周围的人都不爱,只可能爱他自己,那我们就只能用法律、制度和规范来约束他们了,所以只能求助于“礼”。

孔子是更注重在实际的社会中教化民众的操作性,所以又接着往下引申到“智”和“信”。

就是说,道理上明白了,要想让世界按照良好的发展轨迹运行,最底线的要求是制定很好的法律和规范,但是要求大众遵守是有一定前提要求的,那就是人们必须能看懂、听懂、理解这些法律和行为规范,必须是有一定智慧的,否则是无法教化的;那么即使这部分人有一定的智慧,但他说的和做的还要完全一致,这样法律和道德规范的约束就没有间隙了。

老子只分析到了“礼”,他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社会的法律和规范呢,是下下的东西,使得忠信的美德越来越少,忠,就是对人好,知道报恩;信就是说话算话;因为如果社会上的人丢弃了根本的“道”和“德”。

反过来认为“礼”是更重要的,那实际上是社会混乱的来源。

道德的关系

道德的关系

通行本《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道”与“德”是整个《道德经》中最基本的概念,在《道德经》五千言中“,道”出现了七十多次,“德”出现近四十次。

一般认为“道”与“德”的关系为:道是体,德是用,但按照“道体德用”的标准来划归“道”与“德”的外延,就会发现这两部分中,“道”与“德”不仅在字符上而且在义理上都有相当多的交叉,特别是“道”这个概念涵盖较广、义涵较杂,正如陈鼓应先生说“,《老子》书上的…道‟字,符号型式虽然是同一的,但在不同章句的文字脉络中,却有不同的义涵;有的地方,…道‟是指形而上的是实存者;有的地方…,道‟是指形而上的一种规律;有的地方…,道‟是指人生的一种准则、指标获典范由此可见,《道德经》中,“道”有时侵占了“德”的地盘,使其义涵交叉重合。

陈鼓应认为“,…道‟和…德‟的关系是合二而一的,老子用体和用的发展说明…道‟和…德‟的关系;…德‟是…道‟的作用,也是…道‟的显现。

”[2](P13)也就是说,“道”与“德”相生相成、密不可分,它们共同贯穿与《道德经》的各个层面和始终。

本文试图以此为起点,按“道德一体”的思维方式,从“天道”(客观世界)、“人道”(人为世界)两个层次,进一步梳理“道”与“德”的内涵及关系。

一、从“天道”看“道”与“德”的内涵及关系。

“天道”指没有人为因素的客观自然世界,它包括万物本源、万物生养、万物运行三个层次。

(一)在本源上“,道”即“无”“,德”即“有”本源指宇宙万物的起源或整个《道德经》的逻辑起点。

在老子的眼中,宇宙万物的本源就是“无”和“有”,“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一章)“无”和“有”相生相成,二者共同构成宇宙万物的本源,因为“此两者同出而异名”(一章)怎样理解“同出而异名”?首先从“无”的角度看,这里的“无”不是纯粹的空无,而是具有向“有”转化的潜能,是一种“能有”,是消除万事万物分别差异后的澄明之境;再从“有”的角度看,这里的“有”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逻辑预设,是“道生一”的“一”,是产生万物的“母体”。

浅谈老子《道德经》中道与德的阐释要点

浅谈老子《道德经》中道与德的阐释要点

浅谈老子《道德经》中道与德的阐释要点【摘要】这篇文章将深入解析老子《道德经》中关于道与德的要点。

在将简要介绍《道德经》的背景和道与德的基本概念。

正文部分将探讨道的含义与特点,德的内涵与修养,以及道与德之间的关系。

还将分析道德哲学的实践意义,并总结《道德经》对道与德的阐释要点。

在将强调老子道德思想的重要性,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以及实践中的意义。

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将更深入地了解老子《道德经》中关于道与德的精义,以及这些思想对我们生活的启示和指导。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道、德、道德哲学、修养、哲学、实践、现代社会、思想、启示、重要性、哲学思想1. 引言1.1 老子《道德经》简介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也是儒家、道家两大思想流派的重要经典之一。

该书分为兩部分:道经和德经。

《道经》主要论述“道”的概念和观念;《德经》主要谈及“德”的内涵和修养。

这部著作共有81章,内容严谨、思想深刻,语言简洁、意蕴丰富。

老子在书中多次表达了对政治、社会、人生等方面的深刻见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道德经》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观念,被视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

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这部著作曾被视为儒道二家思想的代表之一,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思想内涵深奥,对道与德的阐释也颇具独特性,是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参考之一。

1.2 道与德的基本概念老子《道德经》中的道与德是该经典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道即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规律,是超越时间、空间和种类的无上原则。

它是万物生成和变化的根源,是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原则。

道具有神秘、玄妙和晦涩难懂的特点,不可言说,不可名状,但却无所不在,无所不容,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

德则是个体在道的指引下所体现出的品德和修养。

老子认为,道德并重,德是由道而生,道决定了德的内容和价值。

德包括了仁、义、礼、智等各种品质,是个体在尊重、体现和践行道的基础上体现出来的道德行为和品质。

老子“道”和“德”的自然本质及其辩证关系

老子“道”和“德”的自然本质及其辩证关系

老子“道”和“德”的自然本质及其辩证关系关于《老子“道”和“德”的自然本质及其辩证关系》,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老子的“道”,主要指形成世界的本原,决定万物的本体,宇宙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而老子的“德”,其广义是指万事万物合“道”而行的品性,其狭义则指人的合“道”而行的品性。

“自然”是老子“道”与“德”的本质特征。

“道”生万物,“德”养万物”,“道”体“德”用,二者辩证统一于万物之中。

老子哲学的主要意蕴就是依“道”而立“德”、立“德”而明“道”。

老子对“道”的预设与描述体现出老子哲学理论思维的形上视域,老子对“德”的揭示与规定标志着老子哲学实践关怀的形下向度。

下载论文网[关键词]“道”;“德”;合“道”为“德”;“道”体“德”用;依“道”立“德”[中图分类号]B2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595(2007)05-0070-(05)老子《道德经》的主旨就是言“道”言“德”,因此,“道”与“德”无疑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

在老子那里,“道”既是世界的本原,也是万物的本体,还是宇宙运动变化的法则或规律。

而“德”,则是世界万事万物当然包括人的合“道”而行的自然品性。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此,“自然”是老子“道”与“德”的本质特征,而且,老子的“道”与“德”之间具有“道”体“德”用的辩证统一于物的密不可分的相互关系。

老子哲学的主要意蕴就是依“道”而立“德”、立“德”而明“道”。

老子对“道”的预设与描述体现出老子哲学理论思维的形上视域,老子对“德”的揭示与规定标志着老子哲学实践关怀的形下向度。

一、老子的“道”“道”作为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在老子《道德经》中“身兼数职”,有多重含义、不同用法。

第一,老子将自己预设的“道”看作是世界的本原。

本原是希腊文或拉丁文的意译,有“始基”的意思,指构成万物最初、最原始的元素。

古代哲学家在阐明对世界总的看法,探讨世界现象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时,把“多”里的“-”叫做本原。

道和德的辩证关系

道和德的辩证关系

道和德的辩证关系
道和德一直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的辩证关系也是值得探讨的。

道作为宇宙之根本,是一种超越个体的存在,而德则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

在传统中国哲学中,道常常被视为一种超越性的存在,它不仅是世界的根源,也是人类价值观的基础。

而德则是指一种道德准则,是人类社会交往中应该遵循的标准。

在这种理解下,道和德可以被视为两个独立的概念。

然而,在某些哲学流派中,道和德被视为相互关联的。

例如,在道家哲学中,道是一种无为而治的理念,而德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道德准则。

在这种理解下,德并不是被人为创造出来的,而是由道自然而然地引导而来的。

在儒家哲学中,道和德也被视为相互关联的。

儒家强调个体的实践和实现,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德成为了一种实现道的方式,是人类社会交往中的为人处世的准则。

总的来说,道和德并不是两个孤立的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道是人类价值观的根源,而德则是人类社会交往中应该遵循的准则。

在实践中,只有理解和实践好这两个概念,才能实现人类和谐发展。

- 1 -。

道德的意思

道德的意思

道德的意思
最早“道德”这两个字其实是分开的,“道”到“道”,“德”是“德”。

“道”指的是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大自然的次序关系,这个很容易理解,春种秋收,这就是道;苹果熟了自然落地,也是道;白天太阳升起,晚上月亮出来,这也是道。

“德”者“得”也,既然明白了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那就要随顺大自然的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去做人做事,这就叫做德,
比如父母慈爱儿女,这就叫德;儿女孝顺父母,也叫德;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也是德。

“道德”这两个字最早连起来用,见于荀子著的《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
夫是之谓道德之极”,从此人们就一直沿用下来,什么意思呢?那就是做人做事应该遵循自然规律,道德代表了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用以衡量人们行为是否正当合理,
与法律相辅相成,共同起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

浅谈老子之“德”

浅谈老子之“德”

浅谈老子之“德”作者:张西光来源:《科教导刊》2010年第17期摘要老子哲学的主旨就是言“道”言“德”,这二者都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

“道”既是世界的本原,是万物的本体,还是宇宙运动变化的规律。

而老子的“德”,则是“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既是万物合“道”的本性,也是人合“道”而行的本性。

因此。

老子的“德”是与“道”辩证统一的一部分,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德”也继承了“道”的自然属性。

关键词德的自然属性德非道道体德用中图分类号:B223文献标识码:A《老子》全书言“道”言“德”,“道”作为老子哲学体系中的最高范畴,老子所言甚多;同时,老子对“德”也做了很多阐发。

老子之“德”不仅仅指与“人之德”,也包括“物之德”。

因此讨论老子的“德”,一定要和老子哲学中的重要范畴“道”结合在一起讨论。

1 老子之“德”1.1 老子之“道”“道”是老子哲学里的一个核心范畴,在老子看来,“道”起码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首先,道是万物之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第42章)“道”具有万物本原的特点。

其次,道是决定世界万物的本体,“渊兮,似万物之宗”(《老子》第4章)“道者,万物之奥”(《老子》第62章)。

同时,道也是万物运行发展的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25章)因此,在对“道”做了最初的本原性,最高的本体性和最高的客观规定性后,“道”在老子哲学里具有了一种最高哲学范畴的意义。

1.2 老子之“德”而老子之“德”,不但涉及到社会生活领域,也涉及到世界本质和世界发展的内在规律。

因此,老子的“德”就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对于“德”,老子对其表述到:“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可见,在老子看来,万物合“道”而行的品行,就是老子哲学里广义的“德”。

落实到社会政治生活中,人作为万物的一类,同样也是由“道”分化产生的,也要受到“道”的作用。

人为了生存下去,也要合“道”而行,在老子哲学体系中,它只是一个狭义上的“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与“德”的关系
《道德经》,又名《老子》,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

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德经》在前是谓先修自身心意,后《道经》是谓以身心精进,在体悟道之所传。

通行本《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道”与“德”是整个《道德经》中最基本的概念,在《道德经》五千言中,“道”出现了七十多次,“德”出现近四十次。

对《道德经》的理解有把道当做宇宙的本原来解释的,还有把道解释为客观规律的,亦有把道解释为规则的,还有作为道路解释的等等。

然而,把道理解为万事万物的本原一说,已得到广大学者的普遍认可。

道作为万事万物的总根据和总根源,万物只有“得”于道才能真正地“德”成万物。

万事万物从道中得且內赋于自身者,是以生存之根据对待之,这就是万事万物的内在本性,即所谓“德”。

德乃道之德,在道生出万物之后并没有脱离之,而是以德的形势内在与万物之中。

更确切的说,道是万物产生的根源,德乃道在万物中的显现,是万物之本性。

所以,道乃德的内在实质,德是道的外在显现;道是无形的,德是具体的;道是看不见的,德是可以看见的;道为本体,德为具体;
道包含德,德来源于道,它们是辩证统一的,更是无法分开的。

老子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孔者,大也。

孔德,即大德,它以道为自身行为的唯一归依,也就是说,德乃道的精神的化身和具象。

这无不说明了万物的本原就是道,万物生存的根据就是德,德作为万事万物的本性亦是内在与万物中的道,即德乃道的德。

在《道德经》中老子常常用“一”来指称道,正是由于道是绝对独立,而不可分的,故万事万物只有得到这个混然一体的“一”时,才能获得自身的本性,也就是获得德。

正如老子所说,天正是由于得到了道而获取清明,地由于得到了道而获取安宁,神由于得到了道而获取灵妙,河谷由于得到了道而获取充盈,万物由于得到了道而得到生长,侯王由于得到了道而获取天下太平。

这里所列的清、宁、灵、盈、生、天下贞皆指这些事物的本性。

所以道乃德的内在实质,德是道德外在显现,这句赋有辩证思维的道、德关系是可以得到肯定的。

然而,道与德的这种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万物一旦脱离了从道那里获得的德,就会失去其存在的根据而不再是此事物了,所以,要使这种关系持有稳定的态势,万物就得守住道这个“一”,守住自身的本性,这即是所谓的“抱一”、“守德”。

这样的话,不仅保持住了自身存在的本原,亦保持住了自身内在的本性。

总之,“道”与“德”相生相成、密不可分,又相互区别,它们共同贯穿于《道德经》的各个层面和始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