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德经》中看“道”
如何理解《老子》书中“道”的含义?》

《老子道德经》《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代表作。
相传为老子所作,老子是楚国苦县人,姓李名耳,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后隐退,孔子曾向他问礼.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个人名义写出的理论著作,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学体系和辩证思想的著作。
此书的成书年代,大概在春秋末期与战国初期之间,到战国中期的时候,已经流传开来。
全书分为上下卷,前 37 章为卷上,后 3844 章为卷下(有的版本卷上题名《道经》,卷下题名《德经》,故有《道德经》之名)。
老子的哲学不仅涵盖了宇宙观、人生观和社会政治观等深奥的哲理,而且蕴藏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等诸方面的基本素材。
从整体上看,《老子》具有抽象性和思辨性,它体现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各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指导都有普遍的意义。
一、老子之道的含义《老子》五千言,旨在明道。
道有着十分丰富的蕴涵,很难用一个定义来把它讲清楚。
学术界已经公认道的多意性,并对道的不同等次上的含义作了概括。
老子的道不仅抽象程度高,而且将其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本。
他的道来自于天道,但比天道根本。
《老子》的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真正的道是不能用语言来描述的.但是老子接着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有一个东西浑然而成,先于天地而存在,它无声且无形,自在而永恒。
运行不止,循环往复,可以称为宇宙万物的根本。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把它叫做“道”。
老子又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道的变化永恒不息,这叫做“玄牝”,“玄牝”之门,就叫做天地万物之根。
老子还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系冥系,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道这个东西恍恍惚惚没有固定实体,恍惚而不明确,单是隐约间可以看到迹象……从今上溯到远古,它的名字永远不能除去,依据它才能认识万物的开端。
《道德经》读后感及启示10篇

《道德经》读后感及启示1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事迹大全、条据文书、合同协议、计划总结、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报告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a complete collection of deeds,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 summarie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report summari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道德经》读后感及启示10篇《道德经》读后感及启示精选10篇道德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标志,关于道德问题前人有很多思考,看完道德经你有哪些收获呢?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关于《道德经》读后感及启示的内容,欢迎阅读借鉴!《道德经》读后感及启示(精选篇1)《道德经》一书是老子的著作。
道德经中关于道的比喻

道喻引言:道何形?道何状?道之不可形状,以至于《道经》篇首,老子先作“道可道,非常道”之言,其后又有“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之语。
然《道德经》其书中五千有言,并非无物,盖欲言一二“非常道”之道,使闻之者能稍近于大道。
是故其中多有以物喻道:一者,可使人略观道之一二,虽如管窥,亦见一斑;二者,道生万物,故于万物皆可观道。
于此,愿以陋见,浅谈五千言中道之喻。
1、如渊似谷,处下不盈“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道若渊;“谷神不死”,道若谷。
渊、谷,处地势之下,道亦能处下,“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处下者为阴柔,道家之所贵;“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盈者,道家之所恶,道若渊谷之不盈,亦不因盈而损。
2、玄牝之门,天地之根“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以玄牝喻道,一者玄牝能生育,如道之生育万物,为天地之根;二者生育者在先,“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言道之先于天地万物;三者,如母之生子,而终不以之为功,道岂不亦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四者玄牝为雌,亦为阴柔之贵。
3、赤子之心,婴儿未孩书中五千言,多有以婴儿赤子喻道,盖因道“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浑然天成,未见矫作,“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道至朴而无欲,如赤子婴儿,不与万物争。
4、川谷之归,道若江海“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道能处万物之下,虽至朴而小,然而“天下莫能臣也”。
如川谷之水,皆下归于江海,“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置于人,则王侯若能如此,“万物将自宾”。
5、张弓之理,甘露自均“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道无所偏私,以万物为刍狗,不作贵贱之别,不以尊卑为分,损其有余而补不足,若甘露之降而自均。
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精选5篇)

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精选5篇)篇一: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篇一道德经是一部言仅5000字的中国古代哲学巨著,它虽是老子所著,但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是由老子从劳动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道是道理,德是品德。
道德经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道德经既有社会科学,也有自然科学的道理。
明白了道德经,个人、家庭、国家、世界都能够少走一些弯路。
保护地球,长治久安。
道德经中的道与无为提到的比较多。
道是宇宙间万事万物运行变化的发展规律。
无为,就是事物在循着它的规律发展的时候,不要人为地干涉它。
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管,无为就是把握规律,顺势而为。
对于个人来说,道德经的内涵就是带着一颗爱的心,随性而为。
不刻意去追求什么,尽量怀着善良的心去做事。
一个人学会做人了,有爱的心,而且能够认清事物发展的规律,认真去做事,想不成功都难。
人必须有信仰,才会不容易偏离方向。
有信仰,懂科学,就不会偏离方向。
关于做人,一个小孩长为一个大人,它应该秉着什么信念来成长,我从我同学的博客中找到了答案,我认为非常经典。
小宝,妈妈相信随着你的成长你会懂得很多待人处事的道理,你会接触到这个纷繁的世界,你会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你会有自己对世事的判断和鉴别能力,你也会有自己逐渐清晰的人生观,妈妈不会过多地要求你和束缚你,何况妈妈至今也对很多事情感到迷茫和模糊,妈妈也在不断的阅历和成长,也还在逐渐修正自己的人生观,但妈妈知道一点,人内心要有自己的信仰,那就是做一个正直、善良、有爱心的人,妈妈也希望你如此,只有这样你才能拥有内心的坚强和力量,妈妈现在以及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对你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强大你内心的力量,妈妈相信拥有了内心的坚强和力量,你就可以是一个快乐的人,这也是妈妈唯一的诉求。
虽然妈妈今天对你说这些还为时过早,但妈妈希望有一天你能读懂的时候,别忘了妈妈的话。
对于一个家庭,那就是大家都怀着善心做事,而且不要把自己周围的人往坏的想,你是一个好人,别人也没你想的那么坏。
道德经为人处世的道理

道德经为人处世的道理《道德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哲学经典,被誉为“中华文化瑰宝”,其中包含了丰富的道德智慧。
以下是根据《道德经》整理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共计1000字。
1. 守住中庸之道“道”就是中庸之道,是一种平衡的状态。
在生活中,我们应当守住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既不过分追求世俗的富贵繁华,也不过分推崇清贫苦行。
2. 不强求于人“大爱”是《道德经》所倡导的一种境界,其中包含了不强求于人的思想。
我们应当尊重别人的选择,并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和空间。
3. 少争论多友爱“无为而治”是《道德经》的核心思想之一,其中包含了少争论多友爱的道理。
不要与人争吵,而要以温和友善的态度相待,不断促进友谊。
4. 安于现状“自然而然”是《道德经》的一个重要概念,其中包含了安于现状的道理。
无论是自己的处境还是周围的环境,我们都应当淡然处之,不要过于激动或沮丧,从而保持心态的平衡。
5. 以德服人“以德服人”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处世哲学,也是《道德经》所强调的。
我们在处理事物的过程中,应当以德相待,用我们的道德伦理感化他人,让他们自愿支持我们的意见。
6. 不轻易发怒《道德经》中有一句名言:“上善若水”,其中包含了不轻易发怒的道理。
当我们遇到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时,应该保持平静,不要轻易发怒,否则只会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7. 少言多行“言者无罪”,但过度言语往往会导致很多麻烦。
因此,《道德经》告诫我们要“少言”,多去做事。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还应该积极倾听他人的意见,而不是用口头上的争吵去解决问题。
8. 不好高骛远“好高骛远”是一个很有负面意义的词语。
很多人总希望自己能有所突破,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现实,脚踏实地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要盲目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
9. 少用权力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应该滥用自己的权利。
要全面考虑到自己和他人的利益,并在不损害他人的情况下完成工作任务。
同时,还要注意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
10. 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一种很基本的道德伦理,其核心是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
《道德经》中的老子思想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作者为老子,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思想强调了“道”、“无为而治”、“自然”、“阴阳”等概念,下面将对这些概念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老子思想中最为重要的概念是“道”。
他认为,“道”是宇宙间的至高无上的原则,是万物的本源和规律。
他认为人类应该追求“道”的真谛,以达到心灵的平静和自我实现。
他认为“道”是一种无形的存在,无处不在,无所不在,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存在。
其次,老子思想中强调“无为而治”。
他认为在治理社会时,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让事物自然地发展,不要过度干预。
他认为过度干预只会破坏自然的平衡和和谐,导致社会的混乱和不稳定。
他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让事物自然地发展,以达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第三,老子思想强调“自然”。
他认为自然是宇宙间最为完美的存在,是一种自然的力量和规律。
他认为人类应该学习自然的智慧,以达到心灵的平静和自我实现。
他认为自然是一种无私的存在,不会因为人类的行为而改变自己的本性,人类应该尊重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四,老子思想中强调“阴阳”。
他认为阴阳是宇宙中两种相反但又互相依存的力量,是一种自然的规律。
他认为人类应该学会平衡阴阳之间的关系,以达到身心的平衡和和谐。
他认为阴阳之间的平衡是一种自然的状态,如果人类能够顺应这种状态,就能够达到身心的平衡和和谐。
总之,老子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和社会的重要基础。
他的思想强调了“道”、“无为而治”、“自然”、“阴阳”等概念,这些思想对于中国的哲学、政治、文化和道德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思想的精神内涵,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仍然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它对于每个人的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老子道的认识和理解

对老子道的认识和理解一、引言老子(约公元前570年-约公元前471年),是中国春秋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对中国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老子道的认识和理解。
二、老子对道的认识1. 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天地万物生成发展的本原。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写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句话表明了道是一切事物产生发展的源头。
2. 道是无形无相的老子认为,道是无形无相的。
《道德经》第四十三章中写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这说明了在宇宙中最柔软、最温和、最柔顺、最灵活、最能适应变化的东西就是“道”。
3. 道是不可名状的老子认为,道是不可名状的。
《道德经》第一章中写到:“道可道非常道。
”这说明了道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只能通过直觉和体验来感知。
三、老子对道的理解1. 道是自然之道老子认为,道是自然之道。
他认为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不要过度干预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写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说明了人类应该遵从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2. 道是无为而治老子认为,道是无为而治。
他认为过度干预会破坏事物的本性和平衡。
《道德经》第三七章中写到:“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这说明了在治理社会时应该尽量减少干预和控制。
3. 道是返璞归真老子认为,道是返璞归真。
他认为人类应该回归本性、本源、本真。
《道德经》第十九章中写到:“绝圣棄智,民利百倍;绝仁棄义,民复孝慈;绝巧棄利,盗賊無有。
”这说明了在生活中应该放弃虚荣、功利和欲望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回归本真的自我。
四、老子道的现实意义1. 调整对待自然的态度老子所阐述的道是自然之道,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
这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意味着我们要调整对待自然的态度,尽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破坏。
2. 建立和谐社会老子所阐述的道是无为而治,过度干预会破坏事物的本性和平衡。
《道德经》讲的两个“道”:“天之道”与“圣人之道”

《道德经》讲的两个“道”:“天之道”与“圣人之道”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是专门为上古君主写的领导人法则或者是为了培养国君接班人写的教材。
老子在《道德经》讲述了两个“道”:“天之道”与“圣人之道”。
历代学者往往将两个“道”相混,所以“道”越发阐释不清。
依照“天之道”来制定“圣人之道”,是解开《道德经》奥秘的钥匙。
这个世界是一体的,我们与这个世界紧密联系,我们从心里或者以行为向外发出的信息会影响这个世界,同时这个世界会以各种方式、以各种倍数回馈给你。
我们可以发出“善”或者“恶”的信息,但是,只有当我们不计回报地发出“善”的信息,我们周围的世界才能向良好的方向发展,我们才能幸福度过此生。
天之道: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天之道”为天下万物:“作、生、为、成功”。
但是对自己却:“弗始、弗有、弗恃、弗居”。
圣人之道: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有道的圣人,以什么为心呢?“以百姓心为心”。
一切人的需要,一切人的心理思想,就是他的心理思想,这就是现代所谓民主自由的真正道德精神。
这也就是以大家的意志为意志,以大家的需要为需要,而替大家完成。
要真正做到这些,才是“以百姓心为心”,才够得上是真正的圣人。
“道”的奉行,即是“无我、利他”。
“无我”的境界:尽量放下一切私念。
“利他”的境界:为众生奉献,不计回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道德经》中看“道”
老子的《道德经》只有区区的五千多字,却表述了自然之理,令人茅塞顿开,意义深刻。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要想成为圣人实非易事,要想成为圣人,应该有一颗谦虚的心,不耻下问,努力地用知识与道德来充实自己。
同时,要忌空无实际的志向,应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结合自身实际,去实现符合自己能力的理想与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的这些,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有强健的体魄。
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困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有时也会决定整体。
我们注重整体的同时,也不应忽视部分的作用。
凡大事者,皆从小事做起。
即使是社会主义的大厦,也是一块块砖建起来的。
因此,我们在实现自己的理想时,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终成大事,实现理想。
"柔弱胜刚强。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坚。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行,莫能行。
""天下非刚至强,柔变强。
如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等。
以柔克刚,柔能胜刚,即使天下至柔之物,也能打败天下到坚之物,这是道之一。
但是,天下人皆知其道,而能真正做到的却很少,甚至没有。
人民在强权之下,也许是很柔弱的,但在暴
政之下,人民看起来的柔弱,却能推翻暴政。
如秦朝的来亡,便是一个例子。
"上善若水。
"静能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人是一种高级动物,动物尚有冲动,更何况是人。
那么,我们该如何抑制自己的冲动呢?这就需要我们修心养性,以致使自己做到"清静"、"无为"。
这样,我们即使面对世间的变幻莫测,乌云密布,也应处之泰然,冷静、沉着地面对,最终将云开见日。
倘若自己先乱,即会做出冲动之事,其结果会更糟。
"夫唯不争,故无忧。
""见素抱朴,少见寡欲,绝学无忧。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知足不辱,知此,可以长久。
"人有一大缺点,那就是不知足。
人要想改变这一大缺点,就是淡泊名利,少思寡欲,保持一颗平常心,方能知足。
知足者,少有烦恼。
无烦恼者,常带有微笑,能开心、快乐与幸福,这就能够使自己寿命延长,安度天年。
总的来说,《道德经》惜字如金,字字经典,使人在知道自然这理,依道而行。
同时,让人明白世俗中的为人处世之道,以清静无为,使自身开心、快乐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