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合集下载

《道德经》原文

《道德经》原文

xx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

常无,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jia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以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shi),成功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

道冲,而用之久不盈。

深乎!万物宗。

挫其锐,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尘。

湛常存。

吾不知谁子?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蘥(tuo yue)。

虚而不屈,动而俞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门,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持而盈之,不若其以。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专气致柔,能婴儿?涤除玄览,能无疵?爱人治国,能无为?天门开阖,能为雌?明白四达,能无知?三十辐共一毂(gu),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故去彼取此。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辱为下。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为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

为我有身。

及我无身,吾有何患!故贵身于天下,若可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

《道德经》全文译文

《道德经》全文译文

以下是《道德经》的全文译文:第一章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可以用言语描述的道,就不是恒久不变的道;可以叫得出的名,就不是恒久不变的名。

有了空间,才开始呈现出天地;有了根源,才开始孕育万物。

所以,如果一个人经常保持宁静无欲的心态,就可以深入观察到天地万物的微妙之处;如果常存欲望,就只能看到天地万物表层的东西。

空间与物质同时出现而有不同的称谓,它们都很神秘。

那神秘又深远的极处,便是产生天地万物之所在。

第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弗辞,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如果世间的人都认为自己能分辨什么是美的东西,不是好事;都以为自己能分辨什么是善的东西,也不是好事。

这些都是从自我好恶出发去界定美丑善恶,就会制造出很多冲突!有和无相对比而生,难和易相对比而成,长和短相对比才形成,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也都是因对比才形成这些概念。

所以圣人就是顺天之道而为,以身作则。

效法道化育万物,做利益一切众生之事,从不推辞;孕育了万物而不占为己有,帮助了万物而心中没有任何傲慢;做了许多积功累德之事,却从不居功。

正因为不居功,所以其积累的功德就不会消失,受益的众生会永远铭记在心。

如果有自夸居功之心,其功德就会很快地抵消掉。

第三章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刻意推崇贤者,使百姓不去争邀功名;不特意抬高稀有贵重物品价值,使百姓不起盗贼之心夺利;不常呈现那些引起贪心私欲的事物,使百姓思想不被迷乱。

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

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

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

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

《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

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道德经》原版全文及译文及注释

《道德经》原版全文及译文及注释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著作,全称为《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

《道德经》原版全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贫,故能广大;不尚功,故能成器;不欲独,故能有德;不为大,故能成名。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注:此为《道德经》的前三章,全文共有81章。

)注释:- 第一章注释:此章主要讨论道的概念,指出言语无法准确表达道的真谛,道乃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

- 第二章注释:引导人们理解对立面的存在,通过对比,我们才能认识事物的真实本质。

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圣人无为而治者,不为功利而行事。

- 第三章注释:提出不攀附于财富、权力,不过分追求功名,不独善其身而忽视他人的思想,主张守中的道德观念。

《道德经》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因此常常无欲望,以观察其奇妙;时常有欲望,以观察其界限。

这两者,虽然从同一源头而有不同的名称,都可称之为玄妙。

玄妙之中再玄妙,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是美的,于是丑恶就产生了。

人们都知道善良的是善良的,于是恶劣就产生了。

因此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低、声音的和谐,前后的跟随,都是相互关联的。

因此,圣人在处理事务时,不事而治,行动中不言教;万物自然而然地发展,生命自然而然地存在,做事自然而然地完成,功绩完成而不自居。

唯独不自居,所以永不离去。

第三章不崇尚贫穷,所以能够广大;不崇尚功劳,所以能够成就器物;不追求个人的独立,所以能够具备德行;不追求伟大,所以能够有名声。

多言多语是有限度的,不如守中而安静。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1、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

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

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

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

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

可以叫得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无”,是天地形成的本始;“有”,是创生万物的根源。

所以应该从经常不见其形之处体察“道”的奥妙,应该从经常显露其形之处体察万物的归宿。

“有名”和“无名”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各异,它们都可以说是幽微深远。

再往上推,幽微深远到极点,就正是所有的道理及一切变化的根本了。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就跟着产生;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没有“有”就没有“无”,没有“难”就没有“易”,没有“长”就没有“短”,没有“高”就没有“下”,没有“音”就没有“声”,没有“前”就没有“后”,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圣人做事,能体合天道,顺应自然,崇尚无为,实行不言的教诲。

任万物自然生长,而因应无为,不加干预;生长万物,并不据为已有,化育万事,并不自恃其能;成就万物,亦不自居其功。

就因为不自居其功,所以他的功绩反而永远不会被泯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为。

【译文】不标榜贤名,使人民不起争心;不珍贵难得的财货,使人民不起盗心;不显现名利的可贪,使人民的思想不致受到惑乱。

因此,圣人为政,要净化人民的心思,没有什么自作聪明的主张;满足人民的温饱,就不会有更大的贪求;减损人民的心志,便没有刚愎自是的行为;增强人民的体魄,就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里还会与人相争呢?若使人民常保有这样无知无欲的天真状态,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争胜的欲望,纵然有诡计多端的阴谋家,也不敢妄施伎俩。

《道德经》原文及译文翻译

《道德经》原文及译文翻译

《道德经》原文及译文翻译《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

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

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

《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

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

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白话译文:道可道,不是永恒的道。

名可名,不是永恒的名。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白话译文:全世界都知道美的美,那恶的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全世界都知道善的善,那不善的也会自然而然地出现。

第三章:不上贵高,不下贱底,故无羡情。

白话译文:不把自己当做最高贵的,也不把自己看作最卑贱的,就不会被嫉妒和羡慕所困扰。

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白话译文:道通透,但使用它并不会减少它的力量。

它像万物的根源。

它可以削减它的锋芒,解决它的纷争,调和它的光彩,与尘埃相同。

它深不可测,但似乎永远存在。

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孩子,仿佛是上帝的前身。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白话译文:天地没有情感,把万物看作是谷物;圣人也没有情感,把百姓看作是谷物。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白话译文:谷神不会死亡,这是所谓的玄牝。

玄牝是天地的根源之门。

它看似如果不断赖以存在,但一旦觉得不重要时,我们不需要注意它。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白话译文:天地长存而永久。

天地之所以能够长存而永久,是因为它们自己不生、不灭,因此它们才能够生生不息。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白话译文:最高的善类似于水一样,水善于造福万物,而不争不抢,处在所有人不喜欢的位置,这就有点类似于道。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白话译文:持有并积聚,不如安然满足;摩挲并磨砺,难以保持长久。

金玉簇满,没有人能守护它;富贵慢慢上升,会自断勾连。

圆满完成活动之后,就自然离开了,这就是天的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一、作者简介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乃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二、创作原由(1)自身原因: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

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

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

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

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

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

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

”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2)社会原因: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3)其他原因:函谷关的守关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三、作品梗概现代通行版本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后44章为《德篇》。

《道德经》这部神奇宝典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四、作品原文重现和赏析(摘选)道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赏析:老子破天荒提出“道”这个概念,作为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

它的涵义博大精深,可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也可从文学的方面去理解,还可从美学原理去探求,更应从哲学体系的辩证法去思维……哲学家们在解释“道”这一范畴时并不完全一致,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同时也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泉源。

不过在“道”的解释中,学者们也有大致相同的认识,即认为它是运动变化的,而非僵化静止的;而且宇宙万物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一切运动,都是遵循“道”的规律而发展变化。

总之,在这一章里,老子说“道”产生了天地万物,但它不可以用语言来说明,而是非常深邃奥妙的,并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加以领会,这需要一个从“无”到“有”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赏析: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

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

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德篇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lì)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译文:治理大国,好像煎烹小鱼。

用“道”治理天下,鬼神起不了作用,不仅鬼不起作用,而是鬼怪的作用伤不了人。

不但鬼的作用伤害不了人,圣人有道也不会伤害人。

这样,鬼神和有道的圣人都不伤害人,所以,就可以让人民享受到德的恩泽。

赏析:本章讲的是治国的道理,“治大国,若烹小鲜”是老子所说的一句传颂很广的名言。

这是个比喻,“烹小鲜”就是煎烹小鱼。

这是用烹鱼比治国。

小鱼很鲜嫩,用刀乱切或在锅里频频搅动,肉就碎了。

国家的统治者治理国家,要像煎小鱼那样,不要常常翻弄。

此外,老子是无神论者,他并不相信鬼神,但这一章一再讲到鬼神,这里是说,鬼神都不伤害人,治理国家的统治者,就更不能够伤害、烦扰人民了。

并不表明老子是有神论者。

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译文: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

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了。

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的一类。

因此,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强大了就会遭到砍伐摧折。

凡是强大的,总是处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于上位。

赏析:这一章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反复说明这样一种观点:柔弱胜刚强。

老子向来主张贵柔、处弱,他从直观的认识角度,看到了人初生之时,身体是柔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坚硬了,草木初生之时也是柔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枯槁。

这种直观的、经验的认识,可以说是老子处弱、贵柔思想的认识论之根源。

五、作品主要思想概括一、天地万物的成因。

天地万物究竟是怎么来的?其运行规律和兴衰存亡究竟是谁主宰?这个问题一直是世人想探索而又无法探索的问题。

有的国家宗教认为是上帝,有的国家宗教认为是天主。

而老子认为这个主宰者是无法名状的,“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故混而为一。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勉强称其为“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这个一就是太极。

老子又说这个“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天地万物各有不同的秉性,这个秉性就是“德”。

是天地万物的具体体现,而这个德是道所派生的。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为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说明道是天地万物来源的本体,德是道的具体功能体现。

道通过德主宰天地万物。

“道”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人的处世之道。

老子教导人类处世的观念有很多是值得借鉴的。

其一,要柔。

柔弱胜刚强。

“柔弱者生之徒,坚强者死之徒。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人要学会象水一样随物就形,就不会有困惑,而且会很自在。

其二,人要知止知足。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

”人不可为名利所惑。

要适可而止,不要贪得无厌,也不要追求盈满,老子有句名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其三,人要慈爱。

这也是老子的“三宝”之一。

要对世间万物无论善恶保持一种慈爱之心,因为万物皆道所生,德所养。

而且所谓善恶只是所占的角度不同罢了。

人间没有绝对的善与恶,有时就是一念之间。

其四,要节俭。

这是老子的“三宝”之二。

天下万物都是道所生,都来之不易,所以要懂得珍惜,学会节俭。

不要将物糟蹋浪费,更不能暴殄天物。

其五,不为天下先。

这也是老子的“三宝”,意思是不要逞能充强,木出于林风必催之。

出头的椽子先烂。

人能保持中立最安全。

君主为政之道。

老子的为政之道主要是“无为”。

“无为”是老子思想的精髓。

也是道之根本。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永远是无所作为的,但实际上却生养天地万物而无所不为。

侯王如果能遵循道的规律,万民自然会教化为完美的人。

关键是要人民没有私心杂念。

即“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在无为的同时还要“无争”,要谦下。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以其不争,故为天下莫能与之争。

”意思是江海因甘于处在溪流的下游,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

因此,圣人要想处于万民之上一定要在言语上对万民谦虚,也不要与万民争利。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提倡第二个为政之道就是“德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这就是以德服人,以德感人。

其次是提倡节俭,“治人、事天,莫若啬。

”兵家之道。

老子的用兵之道主要有:第一是兴正义之师,“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于天下。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第二是“不武”,不怒。

“善为士者不武。

善战者不怒。

善胜敌者不与。

”老子认为“天恶强,勇于敢则杀。

”第三是不客战。

“用兵者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得尺。

”第四是不轻敌。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加,则哀者胜矣。

”第五是示弱。

这样可以让对方轻敌。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同时柔弱似水则无坚不摧。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养生之道。

老子非常注意养生。

据史料记载,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

一是清静。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

归根曰静。

”静神心清者,洗内心之污垢也。

心中之垢,一为物欲,一为知求。

去欲去求,则心中坦然;心中坦然,则动静自然。

动静自然,则心中无所牵挂,于是乎当卧则卧,当起则起,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外物不能扰其心。

二是要顺其自然。

老子道:“养生之经,要在自然。

动不知所向,止不知所为,随物卷曲,随波而流,动而与阳同德,静而与阴同波。

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入于自然之始也。

倘入完美境界,则与禽兽共居于地而不以为卑,与神仙共乐于天而不以为贵;行不标新立异,止不思虑计谋,动不劳心伤神;来而不知所求,往而不知所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