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究竟讲什么

《道德经》究竟讲什么
《道德经》究竟讲什么

《道德经》究竟讲什么

毫无疑问,《道德经》是一部讲述如何治理国家的书。

作者老子的治国方法的思想渊源是什么呢?其实也就是作者老子对“道”的认识。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呢?可以说,对于这一点作者本人也只是似懂又非懂,不能进行详细的阐述。如果对于“道”这个东西能够完整清楚地了知它,那么对于理解这部《道德经》自然会有极大的帮助。

在这里有谈一谈我自已对于这个“道”的理解。我认为老子的“道”和释迦牟尼佛的“空”,还有《易经》中所描述的太极图的思想是一致的。我们来看太极图,在一个整体中,黑鱼和白鱼各占一半,表示矛盾的对立统一,也可以理解为“有”和“无”共存在一个整体内。黑鱼中有白点,表示有中会生无,白鱼中有黑点,表示无中会生有。这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是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你看黑鱼和白鱼相互追逐,本身就给人一种动态的感觉。“太极”有到极致的意思,这表示对于任何事物进行无限分割后,无中生有,有中生无,有无共存的这样一种状态。万事万物就是以太极图所描述的这种形式存在。

对于佛家所说的“空”,这“空”不是有也不是无,我给“空”下的定义是,对无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无限分割后有无共存的状态,是一种动态。这和太极拳图所表述的思想也是一致的。有关佛经方面的内容大家可以去读我所写的有关

佛经的讲解,在这里有也就不多讲了。

我们再来看看老子的“道”是怎么样的。《道德经》开篇第一句就讲:“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道”是可以说明白的,但是“道”不是恒定不变的,“名”也是可以表述的,但没有不变的“名”。这里面已经在强调变化无处不在。而《易经》的“易”字也就是变易的意思。所以任何事物都在不停地发展变化之中,这一点大家都认可。这里有一点要补充说明,其实“道”这规律是永恒不变的,那么什么在变呢?在“道”这规律支配下的万事万物无时不刻在变化着。用佛家的话来说叫做“名相在变,空性不变”。说得再通俗一点,就是一切都在变,但是“一切都在变”这一点不会变。所以我认为老子对规律和规律支配下的事物区分得不是很清晰。如果老子有注意到这一层面的话,那么这第一句话应该这样说:“道可道,恒道;名可名,非恒名。”也就是说“道”这规律就可以加以表述的。这规律是永恒不变的,在这种规律支配下所产生的万物(名相),也是可以加以分析利用的,但是这些事物不是恒定不变的。大家去读佛经,如来佛祖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幻,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但他又强调“空性不坏”。可见如来佛祖对于这一层面区分得很清楚。所以,我认为老子对于这个世界还有不清晰的一面,或者说表述不够完美的一面。

在这里我再补充说一下,“名相”和“道”,“空”的关系

是怎样的呢?我认为是“相载空出”,也就是说客观规律是以具体的事物为载体而体现出来的。没有具体的事物,那么客观规律不能得以体现,但没有客观规律的作用,事物不能存在和变化。而先哲们就是通过对事物的“成住坏空”的变化的观察而得出这些规律的。

我们再来看:“此两者(指无和有)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如果一个人能够认识到“有”和“无”这两者是“同出而异名”,那么可以说这个人对这世界的认识程度非常高深了。这与太极图中的黑白共存一处也是相符的。对于这个观点,老子在二十八章中“知其雄,守其雌,知其荣,守其辱,知其白,守其黑”,在四十二章中“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有所表现。

在一章中,作者老子讲道:“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在第二章中讲道:“有无相生。”在第四十章中讲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些都表明作者老子理解到万事万物无中生有,有中变无的道理。可见老子的思想渊源与太极图所表达的是一致的。

那么作者老子是如何将这种“有中生无,无中生有,有无共存”,这种矛盾的对立又统一又不断变化的思想转化为治国之道的呢?有人认为老子提倡“无为”治国,这显然不够全面,又有人说是“无为无不为”,我觉得还不够完整。我觉得老子的思想转化为治国的理念,这种理念的正确表述应

该是在“无为”的大环境之下,让万事万物“无为无不为”地自由发展。这也是我在读完《道德经》后,用老子的行文方式给“道”所下的定义。那么如何去理解在“无为”的大环境下万事万物“无为无不为”地自由发展呢?

首先是针对大环境而言的“无为”。对于这一层,作者在书中多处讲到,如在四十三章中“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四十九章中:“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在五十七章中:“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些都体现出圣人的“无为”之治。正因为“圣人”是“无为”,那么老百姓能“无为无不为”。也就是顺应老百姓的这种矛盾的对立又统一又不断变化的自然变化。这其实是圣人通过克制自己,让老百姓能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采取各种行动,去追寻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所以“圣人”的“无为”是为大家创造了一种宽松、自由的大环境。我们读《道德》可以感觉到作者对于“无为”而治非常强调。

虽然有了一个宽松的、自由的大环境,但是整个国家机器具体如何运转呢?这点非常关键。我认为许多事情,包括一个国家的运作,都是有矛盾的对立与统一的一面,又有相互转化变动的一面,但是作者老子对此没有进行深入和全面的分析,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学说,不能说是一种极大的遗憾,或许在他那个时代,要想让君主“无为”而治已经是

天方夜谭了,自然谈不上“无为”之治下如何“无为无不为”的去使这个国家机器有效地运转起来。

我们来看美国人是如何治理自己的国家的。就美国的政治体制而言,我们看不到有一层外在的圣人“无为”而治的大环境。我觉得美国人是不相信什么“圣人”的,也就是他们对人总是有怀疑的情绪,认为人性是恶的,是需要约束他们的。(我认为其实人性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会因为环境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一面,不能一棍子打死。)纵观历史,老百姓依靠“圣人而治”有过好日子的时候,也有过坏日子的时候,但可以说大部分的日子是过得不舒服的。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的确是出现过几个圣明的君主,为大众的利益而舍弃自己的利益。不过,如果你认为只有在英明的“圣人”的领导下,大家才能过上好日子,那么是思想太过天真了,可以这么说,到目前为止,没有人能够拥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生产“圣人”的方法。

美国没有圣人的“无为”之治。那么圣人“无为”之治之下的“无为无不为”的秩序是如何得到行之有效的维护呢?这要归功于《美国宪法》。我们可以想像一下,如果美国有个圣人实行“无为而治”。那么这个“圣人”的存在的目的就是能让大家能够“无为无不为”地自由发挥。现在美国没有圣人,但在宪法的约束下,大家也能享有“无为无不为”的权力,那么我们来看美国宪法对于这个国家机器的运转是

如何规定的。

美国宪法最大的特征就是实行三权分立,也就是立法、行政、司法相互独立,相互制衡。司法的独立,则确保整个国家必须按照一定的秩序来运作。比如美国的违宪审查制度,其目的就是要求国家机器必须按照宪法的规定来运作。如判例法,也就是法官造法,也就意味着对于以前未有的秩序在确定为既有秩序之后,要保证其发挥作用。这就是司法独立的作用。

立法权属于国会,国会的议员是人民的代表,代表着人民的意愿和利益。行政权属于政府,其代表是总统。国会与总统之间是供养与被供养的关系,但又是被管理和管理的关系。所以美国法律规定,行政部门的人员不能担任议员,议员也不能在行政部门中任职,这是这两者之间有对立的一面,但它们又相生在一个国家之中,相互依存,所以也有统一的一面。如果两者协调好,那么整个国家就会健康发展。无论是国会还是政府,都有相对稳定也会不断变化的时候。这不就像太极图所表过的一样,黑鱼和白鱼对立但又同存在一个整体吗?黑鱼中的白点和白鱼中的黑点则表示会有新的事物产生。

当然,美国宪法还有其它的规定,比如言论自由,未经审判不能定罪,保护犯人的权利等等,大家可以去详细阅读美国宪法(附后)。在这里,我不详细解说了。

美国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政治制度呢?除了受到美国人“不自由,宁毋死“的生活信条影响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交易行为的广泛存在。也就是整个社会高度市场化。人与人之类的关系随着人类由农业社会转变为商业社会而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当人类处于农业社会阶段时,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界发生的关系,比如是种田、畜牧等。面对相对有限的生产资料,人类自然会发生为了争夺资源而发生战争。所以暴力相对会频繁些。由于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会厘得很清楚,与这一时期相对应的是模糊关系,也就是大家相互之间不会太较真。可是当人类社会进入商业时期后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类意识到通过交换也可以使大家得到更多。而交换的频繁化能使大家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形成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局面,原来的那种相互排斥的关系变为相互协作的关系。而商人最关心的就是成本和收益。这就促使核算学得以发展了,也使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法学得到了发展。人们就开始习惯于这样思考,我付出这么多,我得到多少?值不值呢?有没有更好的投资方式呢?如何确保我的利益能稳定?当越来越多的人形成这样的思维习惯后,人们会变得较真起来,这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模糊关系转变为精确关系。凡事都要弄个究竟。所以,美国实行这样的政治制度,与其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商业国家是分不开的。

我们再来看一看作者老子的理想社会中的几个主要特征吧。

首先是大范围上的“无为“。确保个体能自由的发展。比如在五十七章中所讲到的,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等等,大家读《道德经》可以看到作者老子对这一点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强调。遗憾的是作者将希望寄托在“圣人“的身上,渴望有“圣人”出现,来维持这种秩序。可是“圣人‘社会总是不能长久。我不知道,如果老子看了美国宪法,他会怎么想。

其次,是“无为无不为”的对立统一。作者在第一章中讲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在第二章中讲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都体同了作者认为事物的发展有对立面又有统一面,两者相互缠绕在一起从而促进事物发展。第四十二章讲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在第二十七章中讲道:“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惜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在四十九章讲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这说明作者对矛盾的两方都给予充分的保护和尊重。而在当今的美国,三权分立体现了一种对

立又统一的思想,由于司法的独立,保证各种观点能自由表达。所以经常看到政府有什么举措会有各种不同的声音,甚至示威游行。但在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下又能统一协调。“知足常乐”,又体现了对于各方面的利益都要兼顾。

第三,如何处理稳定和不稳定(也就是发展)之间的关系。世间万物无时不刻在发生变化,所以事物有相对稳定的时候,也有不稳定的时候。在稳定期,各种不稳定因素会积蓄力量,随着外在环境对它越来越有利,当力量积蓄到一定程度时,它会取代原有的事物而处于主导地位。这就是一种进步,当然,随着时间的发展,它也会被新的事物所替代。如果有外在因素压制这种变化,自然会出现动荡。所以《道德经》中经常提到“婴儿”、“赤子”,就是指要让事物经常处于更新后的状态,重新开始。

第四,非暴力化。作者在三十章中讲到:“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三十一章中讲到“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可见作者老子是非常反对用暴力来治理国家的。如果统治者拥有暴力的话,很自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人们会研究如何装孙子才装得像的马屁学;流行“唾面自干,能忍自安”的忍术;盛行颠倒黑白,睁眼说瞎话的厚黑学;宣扬“难得糊涂”,深思而不深究的模糊关系学;当然也会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病。当然,这时谁能够为百姓争取利益的话会得到大家的加倍尊敬,因为

他们是孤军奋战,没有人民在后面撑腰。人性会因暴力而扭曲。渴望自由是人类的天性,谁也不愿意在暴力的阴影下生活。每个人都想拥有足够的安全感,所以暴力社会必将被历史淘汰。

第五,民主和自治。第四十九章的一句:“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试问有哪位统治者能大声地对全世界宣布,我做到了这一点。

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老子会骑着牛一走了之呢?而不是像孔子一样去游说君主呢?我想,如果老子用这套学说去游说君主,无异与虎谋皮。而老子本人也是由于时代的局限,说不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案,好像他有非常超前的意识,知道结果

《道德经》讲座(一)

《道德经》讲座(一) 老师:慎独 地点:行余书院 时间:2011-7-6 19:00 慎独(1073271480) 18:59:45 各位老师道友大家晚上好! 慎独(1073271480) 19:00:22 从今天开始我和大家一起学习《道德经》 慎独(1073271480) 19:00:40 其实讲老子,慎独压力很大 慎独(1073271480) 19:01:04 自古研究注释《老子》的人不计其数 慎独(1073271480) 19:01:59 我末学后进,个人修养不够,文字般若不足,恐画虎不成反类犬慎独(1073271480) 19:02:45 于丹讲《论语》的殷鉴不远啊 慎独(1073271480) 19:03:01 恐为天下笑,误道不浅 慎独(1073271480) 19:03:24 就像庄子说的:闻道百,以为天下莫己若 慎独(1073271480) 19:04:48

慎独未免不自量力,其中错谬不通处再所难免,望各位老师道友批评指正 慎独(1073271480) 19:04:58 现在开始 慎独(1073271480) 19:05:18 现在流行的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共81章节,5000余文,其中每一章又可独立成文,随便打乱章节次序而不影响原文的理解,真可谓字字如金,句句耐嚼,章章精华。 慎独(1073271480) 19:05:49 我们学习道德经,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老子经中的“道德”是什么? 慎独(1073271480) 19:06:14 古代人“道”和“德”是分开讲的,道,是形而上,是超越,是本源或本体;德,是形而下,是道的表现形式或作用。 慎独(1073271480) 19:06:54 道具有形而上的超越性,有形之物得到了“道”,就谓之“德”,也可以讲是“道”内在于天地万物就是“德”,“道”因“德”而体现和作用。 慎独(1073271480) 19:07:39 所以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同时,离了开“德”我们就无从去感悟“道”,“道”和“德”是本质和现象的关系,或者讲是“体和用”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道德经〉是“体用”学。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 寒假之前学校组织大家学习了道德经的前两讲——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学完后当时心灵很是触动,于是利用寒假时间又继续学了 道德经的其它几讲,当然触动还是挺多的。 我觉得《道德经》潜藏的一个主题是,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含义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来理解。事实上,宇宙万物之运行,是存在一定的客观规律,这个客观规律,需要我们有联系的、全面的来认识,来理解。但人类限于时间和空间,能全面系统地认识宇宙万物,看来是虚渺而不可能的。但我们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自己走过的路,要不断总结,不断思考, 找出规律,逐步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掌握未来世界的运行规律。 所以对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他的许多内容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具有指导和教育意义的。例如“功成身退”“宠辱不惊”等为人处事的原则是中华民族的精髓, 更是安身立命,为人处事的基础。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老子提出的“致虚守静”,“少私寡欲”等处事的哲学是拯救人们心灵的一剂 灵药,让我们正确的看待得失,可以净化人的心灵。 以上是我对“道经”总的认识,下面就具体谈谈我对其中的一些观点的感悟认识。 每个人都有私有欲,面对私欲,必须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虚,若能做到自知、自胜、知足,那么就可以算是得道。当社会需要用 礼智维系的时候,虚伪巧诈也就慢慢的产生了,祸乱也跟着来了, 自以为聪明的人,以智取巧,实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们应守质 朴的大道,不要虚伪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弃礼智的浮华。一 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谦下,天下万物是从有而产生的, 而有却是从无产生而来的,无是道之体,有是道之用,人应无为、 无事、无智、无知、无欲、无我、无私才能达到道德最高境界。

《道德经》究竟讲什么

《道德经》究竟讲什么 毫无疑问,《道德经》是一部讲述如何治理国家的书。 作者老子的治国方法的思想渊源是什么呢?其实也就是作者老子对“道”的认识。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呢?可以说,对于这一点作者本人也只是似懂又非懂,不能进行详细的阐述。如果对于“道”这个东西能够完整清楚地了知它,那么对于理解这部《道德经》自然会有极大的帮助。 在这里有谈一谈我自已对于这个“道”的理解。我认为老子的“道”和释迦牟尼佛的“空”,还有《易经》中所描述的太极图的思想是一致的。我们来看太极图,在一个整体中,黑鱼和白鱼各占一半,表示矛盾的对立统一,也可以理解为“有”和“无”共存在一个整体内。黑鱼中有白点,表示有中会生无,白鱼中有黑点,表示无中会生有。这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是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你看黑鱼和白鱼相互追逐,本身就给人一种动态的感觉。“太极”有到极致的意思,这表示对于任何事物进行无限分割后,无中生有,有中生无,有无共存的这样一种状态。万事万物就是以太极图所描述的这种形式存在。 对于佛家所说的“空”,这“空”不是有也不是无,我给“空”下的定义是,对无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无限分割后有无共存的状态,是一种动态。这和太极拳图所表述的思想也是一致的。有关佛经方面的内容大家可以去读我所写的有关

佛经的讲解,在这里有也就不多讲了。 我们再来看看老子的“道”是怎么样的。《道德经》开篇第一句就讲:“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道”是可以说明白的,但是“道”不是恒定不变的,“名”也是可以表述的,但没有不变的“名”。这里面已经在强调变化无处不在。而《易经》的“易”字也就是变易的意思。所以任何事物都在不停地发展变化之中,这一点大家都认可。这里有一点要补充说明,其实“道”这规律是永恒不变的,那么什么在变呢?在“道”这规律支配下的万事万物无时不刻在变化着。用佛家的话来说叫做“名相在变,空性不变”。说得再通俗一点,就是一切都在变,但是“一切都在变”这一点不会变。所以我认为老子对规律和规律支配下的事物区分得不是很清晰。如果老子有注意到这一层面的话,那么这第一句话应该这样说:“道可道,恒道;名可名,非恒名。”也就是说“道”这规律就可以加以表述的。这规律是永恒不变的,在这种规律支配下所产生的万物(名相),也是可以加以分析利用的,但是这些事物不是恒定不变的。大家去读佛经,如来佛祖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幻,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但他又强调“空性不坏”。可见如来佛祖对于这一层面区分得很清楚。所以,我认为老子对于这个世界还有不清晰的一面,或者说表述不够完美的一面。 在这里我再补充说一下,“名相”和“道”,“空”的关系

熊春锦先生讲《道德经》第一章(一)

第一章观妙 讲解一 (根据熊春锦先生2003-10-25讲座录音整理)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大家周末愉快,非常高兴今天在这里相逢相遇,共同探讨道医学的有关问题。 今天我们讲课的内容和共同探讨的内容,还是接着讲上一堂课没有讲完的部分进行阐述。我们要将《道德经》这一部万经之王真正弄懂、弄通,作为我们这一代人连接上古真人的一座桥梁,就必须对《道德经》诞生的背景、诞生的意义,《道德经》的历史作用和现实作用,都有一个整体的、宏观的认识。只有把《道德经》这四大方面的意义弄清楚,再来研究和诵读、学习《道德经》,才能开辟一个比较顺畅的直达《道德经》根邃的一条路。我在正式开讲之前,为了使大家能够同步获得所讲的一些内容,产生真实不虚的效果,因此先请大家进入三调。 心身清静运太极 这三调就是要进入一种状态,先调我们的形,身体要整个符合松、静、自然,甚至是无为的状态。这个放松包括了从外向内和由内向外的整体松弛,皮肤、毛发、肌肉、骨骼、心腱、血管、神经、心、肝、脾、肾、肺五脏和六腑都处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使自已的心也处在放松的状态,心不外想,意不外思,把呼吸调到一种自然的、悠长的、平衡的状态。这样一来,通过三调达到一种松、静、自然的状态,就比较容易感知到我所讲的《道德经》的一些内涵真谛。保持住一种恍兮惚兮的状态,来学习《道德经》,保持一种执两用中的内环境就容易感知到《道德经》的真境,这也是读经的奥秘,使我们真正切入到《道德经》内核的一种关键方法。然后保持住这一状态,与刚才讲的“天气下降,地气生升”融汇在一起进行听课,一起讨论《道德经》。那样,道德也就可以几十倍的提高,也就容易感知出言词与语言文字之外的深邃的意境,理解道和德的含义,紧密地联系它。请大家保持好这一状态。 我今天对《道德经》的展示、讲解,还是结合《道德经》本身的背景,对大全局反复强调一下,系统的讨论一下。这样有利于大家深刻的理解《道德经》。上次我讲了,希望大家先学习《道经》的第一章——观妙章第一;以及《德经》的第一章——论德章,也就是第三十八章。相信大家都已经初步把这两章基本上阅读了。在阅读的基础之上,我们再来共同探讨它的意义,那么许多东西也就一点即明,容易掌握。 宇宙本源光炁海 第一章之中的第一段:“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一章是《道经》的开篇。这一段开篇可以说高度地概括了道的实质、本义,阐述了道的博大精深,虚渺无形,既有又无。这是一个非常难以用语言所能描述和展示清楚的一个根本的现象、自然的本质现象。这个道可以说由于距我们的历史时代很遥远,但却又进入我们的社会实际,非常地接近现实之中,因为它无所不在,它也就在万物之中,就在我们身体之内,虽是有名而不可见的。 “道可道,非常道”

杨鹏讲道德经

道可道,非恒道|第一章第一节 2017-03-22 老子说“道可道,非恒道”,语言表达不了永恒之道;老子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永恒的创生的力量。奥利地思想家波普尔认为:凡创造性事件,难以预测。而道的根本特征,就是无中生有的创造。面对“道”这个永恒的创造力量,语言能如何表达和描述呢? 波普尔与老子隔代相通,欲知详情,请点击收看视频。 精神和新娘都说:“来吧!”听见的人也该说:“来!”——启示录22:17 大家好,今天我们开始《道德经》第一章的第一节课。 第一节课,我们来分析《道德经》第一章开篇的两句话: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这两句话,讲的是语言哲学的问题。 道德经开篇,就讲抽象的语言哲学的问题,显得玄而又玄。 其实,《道德经》讲的道理很简单。随着课程的进展,你会发现道德经的简单结构,看到它本有的简单性。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讲的是语言观,对语言的看法。老子不是讲无为而治吗?这与他的语言观有什么关系? 我们开始讲“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可能有朋友会说,你没搞错吧?应当是“道可道,非常道。名言名,非常名”。我没搞错。我没有用“常”字,而不是用“恒”字,是有理由的。我解释一下。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道德经》两个抄本,帛书老子的甲本和乙本。帛书甲本的抄写在汉高祖刘邦继位之前,帛书乙本的抄写在汉高祖刘邦继位后,刘邦是公元前202年继位。帛书甲乙本离我们现在都已2000多年了。 帛书甲本和乙本,都是恒字。但后来的河上公本和王弼本,改成了“常”字。为什么要改呢?是为了避讳孝文帝刘恒(前180年-前157年在位)的“恒”字,改成了“常”字,后来的本子就都按“常”字了。 避讳,指古代君主制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孝文帝叫刘恒,抄写道德经的时候,里面的“恒”字不能写,要用别的字替换,所以就替换成了“道可道,非常道”。 讲完版本,我们进入内容分析。 “道可道,非恒道”。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那个永恒之道。名,可以命名定义的,就不是那个永恒之名。 这样的翻译,对大家理解这两句话,可能没有什么实在意义。还得更细分析。 道,可道,非恒道。是说有一个永恒之道,但我们说不出来,能说出来的,就不是那个永恒

道德经之精华

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老子说: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 单出曰声,杂比曰音。这一段讲的是相对立的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放眼世界,在老子的时代,能把事物间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说的如此透彻者,唯我中华《道德经》! 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最高的善就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三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老子说:最好的统治者,人民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

相信他。 “不知有之”,有版本作“下知有之”,意思相近。话说在齐国,洪水冲垮了桥,一位老人被阻在河水这边。这时候晏子(齐国宰相)也要过河,就用自己的船把这位老者载到了对岸。老者过河后感激涕零,称颂晏子的盛德。这就是老子说的:其次,亲而誉之。 最好的统治者是这样,发现桥被冲毁,立即组织人修好桥,无声无息地就把桥修好了。人们不知道桥是谁修的,或者说人们仅仅知道统治者很快修好了桥,或者根本不知道桥坏过。 四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说: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见出忠臣。 经常听到有新闻报道说,某地又出了一个孝子,好吃好喝的都奉养母亲,还经常带着母亲旅游。如果用老子的逻辑想想,这显然是一种悲哀。这难道不是一个儿子应该做的吗?这种事情之所以成为一个新闻,原因只有一个:大多数人都不孝顺父母了,六亲不和了。同样,如果政治清明,所有人都各司其职,怎么会有忠臣呢?

《道德经》全文 拼音 注释

道德经 《老子》第一章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都可说是含义深远。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老子》第二章 【解释】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所以,有和无互助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因此,圣人以无为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导,万物自己发生变化而不为它开头。生长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老子》第三章 【解释】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珍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人民去当盗贼。不让看到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使民心不被扰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使天下人心里空空的,吃得饱饱的,没有争强逞能的志向,身体棒棒的,经常使人民没有心智和欲望使那些有心智的人也不敢妄为。用无为的原则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老子》第四章 【解释】道是空虚的,而作用却是没有穷尽的。深远的很呐,好象是万物的宗主。挫灭锐气,解脱纠纷,涵蓄光亮,混同垢尘。幽隐的很呐,似亡而实存。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的,有天帝之前就有它。《老子》第五章 【解释】天地无所谓仁慈,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谓仁慈,任凭百姓自生自灭。天地之间不正象个风箱吗?虽然空虚,但不短缺,越拉动它风量越多。说的多了就行不通了,还不如保持适中的态度。《老子》第六章 【解释】空虚是永恒存在的,这叫做深奥的母性。深奥的母性。是天地的根源。它连绵不断地存在着,其作用无穷无尽。 《老子》第七章 【解释】天长地久。天长地久所以能够长期存在,因为它生存不是为自己,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圣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站在前面,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得到保全。这不正是它不自私吗?所以能达到自私的目的。 《老子》第八章 【解释】最上等的善要象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之争夺,停留在众人讨厌的低洼低方,所以最接近道。居住在善于选择地方,存心善于保持深沉,交友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有

熊春锦老师讲道德经学习方法

熊春锦老师讲《德道经》学习方法 辅导教师:银河子星 今天是初一,那么在特殊的天时地利人和的状态当中,作为《道德经》的实践者要把握住和把握好对天时的应用。借这一点时间和机会与大家来共同的实践一下《道德经》的思想和方法。 身心去与《道德经》结合起来实践,是学习《德道经》的必然过程 (老师讲的《德道经》学习方法,主要是讲"实践"的问题,是讲《德道经》"实践"的方法问题,这是学习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唯一正确的方法,也是中国区别与西方逻辑思维,实验外求的独特的方法,我们称之为内求法。这也可以说是理形科学与理气科学的区别。西方的方法只能起到有限的明理的作用,只解决知的问题,而知的目的是指导实践。道是物质,是能量,她不能靠道可道(常义)的方法去得到她,必须要体之于身的实践,才能同道,得道。所以老师讲的这五步方法,是我们学习《德道经》以及传统道德文化的正确方法,必然过程。) 要进行好这种实践,也就是常人所说的证道不离心身,关键是在我们的心和身这两大领域里面去求证《道德经》无所不包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这可以说是我们更好地融汇在《道德经》指导思想前提下的一个必然过程。正如社会上所言,"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哑把式",为此我们既要学习,要讲解,又要同步地去实践,把这两者都把握住。所以在一些比较恰当的场合和时间内,主动地把我们内部的身心去与《道德经》结合起来实践,无疑就是一个必然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理论,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毛泽东思想也是强调这个实践出真知。你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那就得亲口尝一尝。那么《道德经》所阐述的理论和方法,《道德经》所阐释的有象和无象的世界,这个有和无,我们如何去把握?又如何做到抱阴负阳呢?"抱阴负阳"这四个字,可以说就是《道德经》的实践论,对这个实践论,我们必须在我们内环境当中真实不虚地去加以实践,加以求证,加以体会。古人都是这样过来的,他们都把《道德经》的理论和方法论作为最高的人生哲理和人生求证的方法。那么,我们也应当学习古人严谨的治心、治身的风范,依照《道德经》给我们指引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求证。尽管《道德经》的一些具体方法,如知白守黑、抱阴负阳等,大多数是口传心授,一代一代的传承。但是我们很多人,很多前辈也从这个《道德经》里面解析出了大量的实践经验。这两者结合起来,可以说是殊途同归。一旦把它整体结合为一,对我们的性、心、命这三大系统同步复归于道德境之内也就极其有帮助了。所以应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引领之下,把握好对《道德经》的解读和实践,从我们性体系统、命体系统和心灵系统真正地去融会贯通。就像当年我们学习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精神一样,去同步的强化这些精神。把《道德经》的精神,同样地吸收进我们的灵魂之中,吸收到我们的心身之内,完成我们每个人的道德精神再造。 那么什么样的实践方法才是最佳的方法呢?其实也就是《道德经》所强调的抱阴负阳,将那个微观的物质、精神的物质,真正地去解析出来,去捕捉到,去

道德经讲义!!!!

第一课;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一、道的变化无穷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两句就把道讲活了,道大无边无际,浩瀚无比。道,可以叫道,一旦发生了变化就可以不叫道了。名,可名,可以叫道这个名,一旦发生了变化就可不叫这个名了。【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第六十三课《混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我把它的名字叫做道。勉强给它取个名字叫大。大又可以叫逝,也可以说是很远,从无穷远又返回原地。这就说明了,道不但大而且作旋转运动,并不断变化,名字也不断改变,既可以叫这个名,又可以叫那个名,实际就是没有名,所以无名就是道,道也叫无名。 二、无名与有名的关系 【无名,天地之始】:无名的道产生了天、地。在一个恒星系的范围里,它的空间就叫天,在这空间里产生若干个行星,地球就是其中之一,这就是无名的道(宇宙)产生出来的天和地。 【有名,万物之母】: 有了固定名称的天和地之后,再产生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六十四课《反者》)天下万事万物都产生于有形,即产生出来就有一定的形状、大小、重量,这种有形的东西,都是由无形的道产生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六十二课《生一》)万物都是由阴阳互相结合而定型,气冲阴阳、冷热胀缩变活泼,伸缩自然成动作,动作协调生命活。 三、修道修德无欲好结果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第六十八课《有始》)天下有个开始(道),这个开始就是天下之母。既然有了母亲(道),就可以知道它的儿子(万物)。既然知道了儿子是谁,再返回去守住母亲(修道修德),终生不停。人为万物之灵,他就作为万物(修道修德)的代表。 【常无欲,以观其妙】:修道修德要无私无欲,才能守静,这样方能观察道的奥妙。【不出户以知天下,不窥牖以见天道】。(第十一课《天道》)不出门就可以知道天下的事情,不需要通过窗户就可看见大道。 【常有欲,以观其徼】:修道有私心、欲望,便不能守静,要么什么也看不到,即使观察到的也是有限的。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此两者同是为了修道修德,一个没有私心欲望,一个有私心欲望,其结果各不相同。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有欲和无欲的两者都在叫玄,但玄的内容大不相同,有欲的在表面玄、门外玄;无欲的在道里玄、门内玄。玄是一种前进的形式,成为螺旋式的上升;各种行业,即七十二行,行行都有门。这个门,就是进入大道之门。所以,玄!玄!玄!就能玄入道门。奥妙之门多得很,只要苦炼就能进。 第二课闻道

道德经十讲

生活成功的伟大智慧 ——道德经十讲 1. 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的基本信念 2. 我愚人之心哉!世人察察,我独闷闷……老子的成长历程 3. 古之善为道者,虚极静笃……(虚静学习法)……老子的学习方式 4. 上善若水(智慧之善)……老子的基本智慧 5. 柔微渐进,生养成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的基本成功法则 6. 天下无物不变……老子的基本处世原则 7. 道贵玄明……道思维的基本要领 8. 胜人者有力,力在为而不争(勇于敢则杀)……得道者、有道之人的基本形象 9. 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老子之道与万物的基本关系 10. 执大象天下往……老子之道的基本价值 作者:海角石回复日期:2010-5-26 12:15:00 1# 这样归纳便于在十堂课里传播老子的“思想大要” 八成以上的句子,都能归进去。 “道德经学习”所指向的“生活成功境界”: 心明白;身健强;事无败;情通畅;意慈善;志高远;业成功;智清澄;……人真格……走向生活成功 学习道德经,把自己教成一个真人。别说屠龙之技,终究叶公好龙而叶公化龙……这是真人期待效应……你能成为真人……这是伟大的预言…… 《道德经》为“语义信息本体”的 生活成功教育体系 教育活动质量质量的社会评价体系 自然交流大学课程建设活动总启动 自己开课自己授学 讲自己真要讲的话 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会生活系统的精神信息传播结构上的中流砥柱 这是不假言说的事情没有什么不良筛选机制可以阻挡 相信这点

【黃侃論讀書】 二.讀書之法 ★語言文字之學,為各种學問之預備,舍此則一無可通。(各種學問者﹐漢學之各種學問也。) ★由小學入經,出經入史,期以十年,必可成就。(此條非說成就期限﹐而是說治學順序﹐先小學﹐再經﹐再史。) ★小學之事在乎通,經學之事在乎專,故小學訓詁自本文求之,而經文自注疏求之。 ★治經之法,先須專主一家之說,不宜旁騖諸家。(恐是季剛自家門法。同時研究諸名家高論﹐如聽訟數端﹐不僅有趣﹐而且未必不是入經史門法。)★治經須先明家法,明家法自讀唐人義疏始。(讀唐人義疏可明各經漢唐家法﹐不知皮錫a瑞之經學通論是否可補a漢唐之後﹖) ★治史之要,以人、地、官、年為入門之基;四者亦即歷史之小學也。(此說入門之基﹐而非治史全部。如果只注重事件的人地官年﹐而無現代HISTORIOGRAPHY理論指导﹐便仍在梁任公所說的舊史學裡打圈子。) ★讀書貴專不貴博,未畢一書,不閱他書。二十歲以上,三十歲以下,須有相當成就;否則,性懦者流為頹廢,強梁者化為妄誕。用功之法,每人至少應圈點書籍五部。(讀書貴專不貴博﹐是朴學的法寶﹐恐怕當代不適用。朴學時代知學方法比較統一。而當今文史研究理論繁復﹐不略知一二無法為學。文科學生還要學政治﹐想出國的還要學英文﹐二十以上三十以下之說也恐怕不適用于今日。此處說貴專﹐是為了能精通一二經典。精通之﹐才能在作學時有底氣﹐避免頹廢和妄誕兩極端。圈書之法﹐先賢經驗﹐有惠後學不淺。) ★初學之病四:一曰急于求解,一曰急于著書,一曰不能闕疑,一曰不能服善。讀古書當擇其可解者而解之,以闕疑為貴,不以能疑為貴也。(宋明經學多能疑﹐漢清經學多闕疑。而清之經學如無確證必闕疑﹐如有確證必翻案。大哉乾嘉之為學也﹗先生真是其中嫵媚者。) ★凡閱近人書籍,須先調查其材料。 ★清人治學之病,知古而不知今;明人治學之病,知今而不知古。(先生一生﹐知今處唯有不與復辟一節而已﹐天不假其以年﹐天妒之太甚矣。) ★治中國學問,當接收新材料,不接收新理論。佛經云,依法不依人,即此義。(不接受新理論恐怕今人無人敢守之。) ★漢學之所以可畏者,在不放松一字。(﹗﹗﹗﹗) ★讀天下書,至死不能遍,擇其要而已矣。劉申叔年三十五而學成,即得擇要之法。(一﹐劉申叔如果把玩政治的時間用來作學問﹐嘿嘿﹗二﹐比一比陳寅恪讀遍中国書之嘆如何﹖) ★不有根底之學,而徒事翻書,此非治學之道。然真有根底之學,而不能翻書,亦不免有鄙陋之譏。翻書者因所知以及所未知,其用有二: 一、己所不知,翻之而得; 二、己所不記,翻之而記。凡臨時檢查而得之者,必其平時能翻之者也。 三、為學之道 ★讀書人當以四海為量,以千載為心。 ★學術二字應解為“術由師授,學自己成”。戴東原先生學術提綱挈領之功為多,未遑精密;其弟子段懋堂、孔廣森、王念孫,靡不過之。(能青出于藍者﹐賴先賢篳路藍屢之功也。)

道德经的奥秘:第一讲 老子传道

道德经的奥秘 (外:只有五千字的道德经一直被称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难读懂的经典,几千年来,关于老子、关于《道德经》,有着无数的传说和猜想,这是一幅流传已久的《老子传道》图,画中的老子,难道是在向老虎传道吗?那个大圆圈又代表着什么意思呢?而这样一幅画,又能为解读《道德经》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台湾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学者曾仕强先生将为我们解开这一个个迷题。) 第一集:老子传道 曾:我们这一次要来探讨老子的《道德经》。要探讨《道德经》,它有好几条路,因为《道德经》实在太大了。你从哪一方面去,都有很多条路,所以叫做“条条大路通《道德经》”。 那我们现在要采取哪一条路呢?因为你从每条路进去,你所看到的都不太一样,因此我们这一次要选一个比较少用的,有更广大视野的那一条路。 我们看看历史,《道德经》在西流景帝以前,它不叫《道德经》,那时候根本没有《道德经》这个名词,就叫《老子》,表示这是一本老子所写的书。这个就表示它还没有得到大家的共识,认为说我们都应该学它。但是汉景帝他了不起,因为我们都知识,文景时期是实施老子的学问的,所以他自己实践的心得,他认为这个太了不起了。所以不应该叫做“子”,应该提升他的位阶,所以叫做“经”。 经是不容易的,经就是它是不能乱改的,必须要经常常这样去做的,而且他是很正经的。 可见,当老子所写的书被提升为经的位阶的时候,那它对中国人影响就更大了。到了唐玄宗,他把《道德经》尊称为真经。《道德经》是真经,那别的经怎么办呢? 因为我们一般人,想到真就想到假,想到假他就想到真,老子就是要破除我们这一种。

我们没有说它不好,也没有说他不正当,因为这些观念其实都是没有必要的。我只是说,你把真和假相对,不假就是真,不真一定是假,那你就终生痛苦不堪。 (外:我们常常认为这世界上的任何东西,不是真的,即是假的。而老子却通过《道德经》告诉我们,这世界上的许多东西都是非真非假,或者说是亦真亦假的。但真和假是完全相对的,怎么可能混淆在一起呢?) 曾:我们可以举个例子,你到古董店去,你看那个古董很喜欢,你就问他,这个是真的还是假的?他说这个不是假的。他为什么不说这个是真的?他只说这个不是假的。什么道理,意思就是说,是不是真的我不知道,你说这个玉璜,它就是玉的,那是不是当年用的那个玉璜,我不知道。所以我不敢说它是真的。你看,这就给我们很深的一种印象,就是说真的跟假的它不一定是相对的。大家从《易经》的观念里面,你很容易想到,有一部分是真的,有一部分是假的。真的很少,假的也很少。最多的东西是什么,就是它非真非假,又真又假。 这样一来,很多人就开始搞不懂了,真的跟假的都很少,那最多的那一部分是什么呢?一个字,就叫“实”。所以我们现在要读老子的书,你一定要记住,真假当中还有一个东西叫做“实”。所以中国人经常讲说,我们说实话,很少说我们说真话。凡是说“我们说真话”,大部分是假的。因为我们的能力有限,我们充其量只能说实话。 你看科学,说要追求真理,现在都知道了,做不到。因为真理是谁都不知道的,才叫真理。我们科学只能告诉我们实话。所以你看,“这一件事,经过我们科学的证实”,我们没有用“证真”。证真,那谁也不知道你是真的假的。我是证实,为什么?我看到了,我做实验了。你看也用“实验”,没有用“真验”。所以这里有两句话,大家先把它搞清楚,到底是眼见为真,还是眼见为实?我们中国人比较喜欢眼见是实,因为我们知道眼睛只能看到实的东西,但是究竟它真不真呢,大部分都知道是不真的。因为有那么多的颜色,我们只能看到其中的一部分,很多部分我们是看不见的。眼睛的功能是有它的局限性。 1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一: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 寒假之前学校组织大家学习了道德经的前两讲——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学完后当时心灵很是触动,于是利用寒假时间又继续学了道德经的其它几讲,当然触动还是挺多的。 我觉得《道德经》潜藏的一个主题是,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含义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来理解。事实上,宇宙万物之运行,是存在一定的客观规律,这个客观规律,需要我们有联系的、全面的来认识,来理解。但人类限于时间和空间,能全面系统地认识宇宙万物,看来是虚渺而不可能的。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自己走过的路,要不断总结,不断思考,找出规律,逐步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掌握未来世界的运行规律。所以对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的许多内容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具有指导和教育意义的。例如“功成身 退”“宠辱不惊”等为人处事的原则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更是安身立命,为人处事的基础。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老子提出的“致虚守静”,“少私寡欲”等处事的哲学是拯救人们心灵的一剂灵药,让我们正确的看待得失,可以净化人的心灵。 以上是我对“道经”总的认识,下面就具体谈谈我对其中的一些观点的感悟认识。 每个人都有私有欲,面对私欲,必须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虚,若能做到自知、自胜、知足,那么就可以算是得道。当社会需要用礼智维系的时候,虚伪巧诈也就慢慢的产生了,祸乱也跟着来了,自以为聪明的人,以智取巧,实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们应守质朴的大道,不要虚伪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弃礼智的浮华。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谦下,天下万物是从有而产生的,而有却是从无产生而来的,无是道之体,有是道之用,人应无为、无事、无智、无知、无欲、无我、无私才能达到道德最高境界。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但是精神世界却越来越空虚,人类的道德观念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其中不乏有些人冲破道德的底线,追求权力,物质,金钱,荣誉。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为人谦虚、心态平和、淡泊名利、时刻反省,尽职尽责!。 人生短暂,笑对人生也是过,心情烦躁也是过,我们何不在工作学习中端正心态呢?谦虚是一种美德,更是一个人的修养,并不是象人们所说的谦虚就是虚伪,我觉得谦虚有两层意思,谦是谦卑,是一种处事的修养,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虚就是虚心学习,

道德经(总体介绍)

《道德经》选段讲解 《道德经》介绍 教学目标 1.理解“道”“德”的基本内涵和作用。 2.诵读经典,感悟道德经的智慧。 3.培养对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兴趣,热爱传统优秀文化。 教学重点 1、诵读《道德经》,理解“道”“德”的基本内涵和作用。 2、了解老子本人,和当时的社会背景 教学难点 理解“道”“德”的基本内涵和作用。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越来越为世界所识。中国风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音乐上,周杰伦的《东风破》《青花瓷》为我们所熟知。电影上,《功夫熊猫》,中国功夫也很赚人眼球。中国菜,中国话,也常常让外国人心醉神迷。中国也有一部堪称最畅销的书。那就是道德经。据调查,中国的《道德经》成为世界上除《圣经》以外发行量最大的畅销书。为什么这么畅销?因为道德经是一部最能够体现中国人的智慧,中国人的文化的书。她被成为万经之王,为古今中外的名人所推崇。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被成为最聪明的人,《道德经》是他的枕边书。那么道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呢? 二、简介作者 老子(约公元前571~公元前471),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曾作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老子深邃的"道"穷微极妙,教则浩荡而宏博,理则广大而深玄,曾倾倒无数中外鸿儒大家。孔子见老子后赞叹道:"老子其犹龙邪!"庄子钦服曰:"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晚年后,也曾说:"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实在比西方好。"鲁迅说:"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胡适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圣人先哲都对老子及其学说发出由衷的赞誉。

图解老子道德经的解说词

图解老子道德经的解说词 老子大道幻灯片备注栏目的解说词1至20章 封面标题:老子《道德经》逻辑分析1——思维工具论的具体应用——解析第一章至二十章的内容 1、《思维工具论》向人们展示出时代哲学在方法规律和逻辑模式环节具有的丰富内容,它是进行学术理论研究必备的工具书。在具体应用环节我选择了老子的《道德经》。通过对老子大道的逻辑分析展示出思维工具的威力,它是科学的方法论,是指导人们揭开大道之谜的思想武器。 2、展示第一篇包含的1~5章之间的逻辑结构 3、恒:固定不变,非恒:动态属性。欲:欲望,无欲:指没有主观因素在里面的客观性。有欲:指主观创造性。妙:指存在规律;缴:指逻辑规则。玄:指思辨形式。玄之又玄:指两个层次的思辨。众妙:指各种规律。门:指入口即把握规律的方法是思维工具。 4、恒也:永恒不变的存在形式。无为:没有主观因素,符合客观实际。不言之教:无法言说的内容,指逻辑关系和逻辑规则,表述真理的格式。 5、无知:指耍弄小聪明,不遵循客观规律。无欲:指没有止境的欲望和贪心。二者构成小生产者的思想意识形态特点。老子强调把握规律,顺其自然,不搞投机取巧、华而不实的东西。要去掉主观因素,才能取得成功。 6、冲:指道发挥作用的形式。宗:根本,存在模式(普遍联系相互作用)。与道的模式同一。象帝之先:指本原,认识的根据,人类智慧具有的创造性。 7、橐龠,类似今天的风箱。比喻相互作用的形式。多言数穷:表述要言简意赅。不如守中:指保持中道,不走极端。 8、用逻辑图展示第二篇第一节五种形式的道谕具有的逻辑结构 9、玄牝:微妙的母性。比喻本体。存在为本,这是永恒不变的属性。大道是把握玄牝的方法,它是永存的,用之不竭的。 10、逻辑规则分为两种形式:客体环节是三位一体的过程论,主体环节是四者同一的系统论。两个环节是一体的,不可分割开的。我们将它称作两个过程的有机结合。 11、存在是一,认识是二,本质是一,形式是二。这是认识逻辑的基本规则。通过两分法的形式把握客观事物。我把这一逻辑规则称作“两分法—同一律”。 12、方法和逻辑是大道的本质属性。方法包含四种形式,由此构成系统论的形式特点,逻辑强调两个层次两种形式的认识是一体的,不可分割开的。这就是黑格尔强调的直接性和间接性的关系。 13、抱一:指把握整体,存在模式是普遍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网,必须通过层次、阶梯的形式把握住,由此构成系统认识的特点,它是立体模式,金字塔结构。方法是玄览。目的是玄德,内涵是把握动态的方法。 14、展示第二篇第二节认识形式和内容的逻辑结构图 15、有无是认识的两种形式,有是存在,无是存在形式、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它构成逻辑关系的基础。有无一体,构成矛盾关系。这种矛盾关系发生在认识的两个层次上,存在是直接认识的对象,联系是间接认识的对象。 16、逻辑规则在方法环节的表现形式:三段式。形式三分法,本质两分法,逻辑规则是两分法—同一律。形式和本质二者对立,逻辑规则实现了二者的同一性。 17、在一般人眼里“得宠”是光宗耀祖的事情。然而,老子按照逻辑规则把握了宠辱之间本质同一,形式对立。它突出强调了“宠为下”的观点。这是同语言逻辑的排比、对称截然不同的表述格式,体现了辩证逻辑规则的基本特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