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讲座

合集下载

百家讲坛道德经讲座全集

百家讲坛道德经讲座全集

百家讲坛道德经讲座全集
《百家讲坛:道德经》是中国大陆知名讲座节目之一,由著名学者刘殿爵主讲,涵盖了道德经的各个方面。

以下为《百家讲坛:道德经》的相关参考内容:
1. 道德经的概述和历史渊源
2. 道德经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3. 道德经的基本思想及其哲学意义
4. 道德经的主要篇章解读
5. 道德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6. 道德经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7. 道德经对人生哲学的启示
8. 道德经对个人修养和社会管理的影响
9. 道德经的翻译和传承问题
10. 道德经与其他文化的对比
以上仅为《百家讲坛:道德经》的相关参考内容,仅供参考之用。

白岩松乌镇演讲:道德经给我的人生智慧(完整视频 全文)

白岩松乌镇演讲:道德经给我的人生智慧(完整视频 全文)

白岩松乌镇演讲:道德经给我的人生智慧(完整视频全文)乌镇文化讲坛:白岩松的生命之书(雅达书院&势象空间)3月24日下午,白岩松作客“乌镇文化讲堂”,入场券一票难求。

乌镇刮起了强劲的“白岩松热”。

此次讲堂,白岩松以“《道德经》——我的生命之书”为题,结合自己的心灵体悟,分享了《道德经》的文化魅力和诸多启人深思的人生智慧。

对此,现场听众赞叹道:“听了这堂讲座,恨不得马上买本《道德经》细读。

”;“通俗易懂,雅俗共赏,比网上的鸡汤文更打动人。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次文化讲堂上,白岩松都分享了些什么让听众深受启发的文化、智慧~01你越无私,得到就越多《道德经》有点像巴赫的音乐,看着非常简单,越看越复杂。

老子恐怕是一个特具有微博精神和微信精神的人,《道德经》5000字,81条,把《道德经》就弄成了除《圣经》外翻译语种最多、发行量最大的书籍。

5000字的东西,越往里看越能看出深意。

“道”字怎么写?先写首,然后走之,就是知行合一,思想和行为统一。

《道德经》分成道篇和德篇,所以称其为《道德经》。

在我看来,道篇是对大千世界万物规律的阐述,而德篇是你知道这些规律后你如何去实现。

我们这个时代都在聊智慧、有用、胜利、刚强等等,老子是相反的,他说“功成身退,天之道”。

智慧在老子那儿就变成了愚,大智若愚,你一聪明,人们就开始跟你斗心眼了,斗着斗着,这个时代就复杂了,淳朴的民风就消失了。

我们这个时代,都在强调有用,老子强调的是有用和无用之间的关系,有和无是相互转化的。

《道德经》里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是“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无为不是不为,老子反对的是人世间功利性有目的为。

下面,我拿一些条款和大家来聊聊。

当然,不同的人触碰《道德经》感受是不一样的,同样的人在不同的阶段感悟也是不一样的。

《道德经》第二章里头有一句话很有意思,就是“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这句话对我来说,在我的不同的生命阶段对它的理解发生了三、四次的变化。

[转载]叶曼老师《道德经》本学期讲义(全)(10.10

[转载]叶曼老师《道德经》本学期讲义(全)(10.10

[转载]叶曼老师《道德经》本学期讲义(全)(10.10原文地址:叶曼老师《道德经》本学期讲义(全)(10.10-12.6)作者:北京大學國學社道德經介紹道德經原名老子,一如戰國時諸子,各以其本姓以為書名,至唐玄宗,取上篇之道可道,及下篇之上德不德,冠以經名,延用至今。

老子就姓老,非姓李,春秋戰國無李之姓,為周之守藏吏,見周室骨肉自相爭奪殘害,於是棄而西行。

函谷關吏令尹喜,一日晨,見紫氣東來,知有聖哲將過此,果見老子,騎青牛緩緩自東而來,迎入關中,具寫5254字,世稱五千言。

兩千餘年來,為其註釋者,兩千七百餘人,約五千萬字。

歐美各國譯傳老子之國家,僅次於Bible之譯述者。

老子西行,史稱不知所終。

有杜光廷,著《老子西行化胡經》,稱老子至印度,得釋迦為弟子。

故世稱胡亂編撰為杜撰。

老子西至秦國,留秦二十六年,死時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父。

老子深諳權術之道,老子之書,若熟思而善用之,可成為最高明、最善駕馭人之領袖,故我稱之為帝王術。

老子一書,為我國國寶,現為政府尊重提倡,老子可以無憾,國呖梢圆老子雖僅五千餘字,字字珠璣,諧韻易讀,(前後篇扣應),易於記憶。

希望好學之士、企業領袖多加體會,并哂弥P薜乐烁伸镀渲校虻眯扌兄贰U婺耸篱g及出世間兩用之良書上策。

道德經第一章研究道德經者,皆用王弼之注解。

將其分為八十一章,乃後人將其五千言分割而成,故以後諸章文字,常顯得突兀不通。

第一章為總述,其後諸章皆解釋其理、及啟用修持之道。

非常道、非常名,重在此常字。

歷來皆將常解為平常、尋常、恒常,細思之後,此“常”乃“本體”。

可道、可名者,皆形而下之事物,故皆“非”。

繼之以“常無”“常有”,此“本體”,具“有”與“無”二者,“有”與“無”二者,同出於“常”,而非“道”,亦不可“名”。

“有”“無”二者,乃老子一書之注重討論之中心,使之成為可加利用、修為之形而下事物。

故同謂之玄。

舊本有將玄字改為元,乃避康熙玄曄之諱,玄之又玄,乃成為眾妙之門。

百家讲坛道德经讲座全集

百家讲坛道德经讲座全集

百家讲坛道德经讲座全集《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道家之源、中华文化之源”。

本期百家讲坛将带您领略精彩的《道德经》讲座全集。

第一集:道德经的起源和背景本节主讲人介绍了《道德经》的成书时代及其历史背景,并分析了《道德经》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经典的地位。

第二集:道德经的文化内涵本节主讲人介绍了《道德经》的文化内涵,包括“道”与“德”的含义、阴阳观念、天人合一等。

第三集:道德经中的道、德、人、治本节主讲人介绍了《道德经》中的核心概念,包括“道”、“德”、“人”、“治”,并深入剖析了它们的奥义。

第四集: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本节主讲人从哲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道德经》中的“道”和“德”的哲学意义,并解读了“无为而治”的理念。

第五集:道德经与中国传统文化本节主讲人讲述了《道德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包括道家、儒家、佛家等思想与文化的相互渗透。

第六集:道德经的现代价值本节主讲人分析了《道德经》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如人文关怀、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等,以及对个人的修身养性的指导作用。

第七集:老子与庄子的哲学思想对比本节主讲人对比了老子和庄子的哲学思想,分析了两者的区别和重点。

第八集:道德经中的修身之道本节主讲人讲述了《道德经》中的修身之道,包括虚心谦让、真诚待人、持重慎独等,指导人们如何做一个有德之人。

第九集:道德经与领导力本节主讲人阐述了《道德经》中的领导力理念,包括以德服人、不争之德、审时度势等,为现代领导人员提供启示和指导。

第十集:道德经中的艺术欣赏本节主讲人从艺术欣赏的角度出发,讲述了《道德经》中的哲学艺术,探讨了它对人们审美、情感以及精神生活的启示。

以上是本百家讲坛《道德经》讲座全集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够为您带来丰富的思想和精神盛宴。

老子思想(共十四讲)课件

老子思想(共十四讲)课件

无私、无欲、无争的道德境界
无私
无私是老子提倡的一种重要道德品质,指心中没有私念,能够公正无私地看待和处理问题。 无私的境界是超越个人利益,关注整体利益和他人福祉,从而在行为上表现出大公无私、 舍己为人的精神。
无欲
无欲是指去除过度的欲望和贪求,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淡泊。老子认为,过多的欲望会导致 心灵的混乱和行为的偏差,因此应该尽量减少欲望,保持清心寡欲的状态。无欲的境界有 助于人们摆脱物质的束缚,追求精神的自由和内在的平静。
PART 06
老子的军事哲学
不战而胜的军事战略
• 总结词:老子主张以不战而胜为主要军事战略,强调通过避免战争来达到胜利 的目的。
以柔克刚的军事策略
总结词
老子提倡以柔克刚的军事策略,主张通过软 实力和巧妙的手段来战胜对手。
详细描述
老子认为柔中带刚是一种更为高明的策略, 它能够让军队在面对强敌时更加灵活多变, 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情况。同时,这种策略 还能够让军队在战斗中更加省力、高效地达 到目标。因此,老子提倡以柔克刚的军事策 略,主张通过软实力和巧妙的手段来战胜对
事物的相互转化
总结词
老子认为,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会不断转化,这种转化是有规律的。
详细描述
老子认为,事物转化的规律是“反者道之动”,即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是符 合道的规律的。这种转化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因为事物的内在矛盾决定 了它们必然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反者道之 动
总结词
老子认为,“反者道之动”是事物发展的根 本规律。
无争
无争是指不与人争斗、不争强好胜的处世态度。老子认为,争斗会导致矛盾和冲突,破坏 和谐的社会秩序。因此,应该尽量减少争斗,以和平、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和社会。无争 的境界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百家讲坛道德经讲座全集

百家讲坛道德经讲座全集

百家讲坛道德经讲座全集《百家讲坛道德经讲座全集》是一套以古籍《道德经》为基础的讲述道德教育和哲学思考的讲座系列。

通过解读《道德经》的文字内容,讲座全集深入探讨了人生哲学、人际关系、社会伦理等方面的问题,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值得思考的道德指导。

本讲座全集分为多个篇章,每一篇章都从不同的角度解读《道德经》,并将其深入到现实生活中,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其中的道德原则。

第一篇章是《道德经的引言》,通过对《道德经》起源和内容的介绍,为全集的学习打下基础。

讲座以少言多义的思维方式解读了《道德经》中的经典篇章,鼓励观众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的困难和挑战。

第二篇章是《道德经中的修身篇》,讲座中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通过分析《道德经》中的观点,解释了如何实现内心的平衡和和谐,以及如何具备道德品质。

第三篇章是《道德经中的成家篇》,讲座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

通过道德经的教诲,讲座提倡夫妻间的互相尊重、家庭成员间的和谐相处。

讲座鼓励观众营造一个和睦的家庭环境,实现家庭的幸福。

第四篇章是《道德经中的治国篇》,讲座中思考了领导者如何以德治国的问题。

通过对《道德经》中关于慎重用人、尊重民众的观点解析,讲座强调了领导者应具备的道德修养和责任感。

第五篇章是《道德经中的平天下篇》,讲座中强调了对待他人的公平和善良。

通过探讨《道德经》中关于无为而治、自然和谐的理念,讲座提倡观众在人际关系中以善良和公平的态度对待他人。

第六篇章是《道德经中的致无知篇》,讲座中思考了知识与谦虚的关系。

通过对《道德经》中关于无知的态度的解读,讲座呼吁观众在学习和交流中保持谦逊和开放的心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综上所述,《百家讲坛道德经讲座全集》以《道德经》为基础,通过深入解读和实际应用,为观众提供了一套有关道德教育和哲学思考的素材。

通过学习和应用其中的道德原则,观众能够更好地思考人生意义,处理人际关系,塑造道德品质,并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清华大学王晓毅_《道德经》智慧课件

清华大学王晓毅_《道德经》智慧课件

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第18章》
——《道德经》智慧——
16
《道德经》智慧
二、自然
顺应“自然”是成功之路
➢“因物自然”的管理方法
善行无辙迹, 善言无瑕谪, 善数不用筹策,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老子·第27章》
此五者皆言不造不施,因物之性,不 以形制物也。 《老子·第27章》 王弼注
一、道
善为士者,不武; 善战者,不怒; 善胜敌者,不与; 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 是谓用人之力。
《老子·第68章》
——《道德经》智慧——




《 老 子
守 其 雌

·
第为
28 天
章 》
下 溪

13
《道德经》智慧
二、自然
二、自然
什么是“自然”
➢“自然”是指事物本性的实现
➢“自然”是事物的最佳状态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老子·第29章》
——《道德经》智慧——
14
《道德经》智慧
二、自然
违背“自然”是失败之路
➢改变生理自然,导致病态。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老子·第12章》
——《道德经》智慧——
15
《道德经》智慧
二、自然
➢ 改变伦理自然,导致道德沦丧。
➢“无为”是指顺应事物的自然本 性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老子·第51章》
➢“无为”是指“不折腾”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老子·第3章》

清华大学教授讲解《道德经》

清华大学教授讲解《道德经》

解读《道德经》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王晓毅教授非常荣幸我有三天的时间和大家分享《道德经》的智慧。

上篇:《道德经》解读第一是引言: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有一半是来自《道德经》,大家生活中一些高明的成语,例如上善若水、顺其自然等都是来自《道德经》。

中华民族“贵柔”的思想、以柔克刚,几乎都是来自《道德经》,这本书是大智慧。

有一种说法,世界上的经典除了《圣经》之外,被翻译得最多的就是《道德经》。

它影响了西方黑格尔的哲学、辩证法。

但是这本书是谁写的,哪一个版本是准确的,究竟说了些什么,自古至今这三个最重要的问题还没有搞清楚。

司马迁在《史记》里写道:有一本《道德经》是没有问题的,有三个叫“老子”的人都有可能是它的作者。

第一个叫老聃;第二个叫老莱子;还有一个是太史公旦。

这三个人都是思想家,司马迁并不敢确定是谁写的,其中老聃的可能性最大。

所以《老子》这本书究竟是春秋末年还是战国时期就一直没有搞清楚。

司马迁假定是老聃所著,老聃姓李名耳,是河南鹿邑县人。

此人很聪明,曾经当过东周王朝的史官(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的馆长),非常有学问,孔子是他的学生。

根据《史记》记载,老子提出了一套与当时治理国家不同的思想。

政府不予采纳,他就流亡出走了,路过函谷关的时候被扣住了,这个关主是老子的学生,他不让老子离开,老子就在那里写了一本《道德经》,后逝世于陕西。

这就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关于老子的全部记载。

第二,《老子》这本书,又称《道德经》,由上篇《道经》与下篇《德经》构成,一共81章,5000多字。

为什么没有一个确切的字数呢,因为《老子》的版本历来不同。

70年代之前,《老子》就有三个版本:一个大概是三国前后的版本叫《老子河上公章句》;一个是三国时期王弼所著的《老子道德经注》;还有一个是唐朝傅奕校定的《道德经古本篇》。

这三个版本差距比较大。

近30年,又从地下挖出了两个版本:一个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两本,还有一个是湖北郭店出土的战国中期竹简本,有2000多个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列子》的《力命篇》与《杨朱篇》 万物自化与自私的合理性 与其高调“无私奉献”,不如在合理范围内
满足各自的“私”。成就众“私”,才能满足一 己之“私”。从“大公无私”到“大私即公”。 真正的“公”不过是协调、控制各自的“私”, 让“众私”皆有所就,各得其所,各安其居,各 乐其业。
《逍遥游》
• 鲲鹏与蜩、鸠的寓言 • 《注》:“苟足于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
失败的例子:明武宗朱厚照非要自封将军亲自上 阵擒敌。宁王朱宸濠被王守仁捉拿,他还要释放叛王, 再表演一遍擒敌的好戏。
领导要约束自己“你不行,我来”或者“你行, 但我更行”的表演欲、表现欲。不要把自己降低到与
《道德经》蕴含的管理思想
(二)把握全局的驾驭艺术:要善于激发
下属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要充分尊 重下属的能力与权限。不越级干涉下属,不 乱指手画脚。这就是“无为”与“有为”的 关系。领导善于“无为”,则下属才能“有 为”。
《道德经》蕴含的管理思想
(一)超越下属的自我定位:退出与下属为伍
的竞争圈子,而是掌控下属之间展开良性竞争。这就 是“不争”与“争”的关系,不与下属“争”,才能 更好地让下属之间去“争”,这类似裁判员与运动员 的关系。作为领导不是拼命向下属证明自己如何如何 善于“将兵”,而是展示“将将”的高超驾驭能力, 让下属之间展开“将兵”能力的竞争。作为领导要抑 制自己的“将兵”冲动,而履行好自己的“将将”职 能。
• 层次问题:“故” • 指代问题:“此两者”
《第一章》的几对理论关系
• 本体问题:“常道”与“非常道” • 语言问题:“可道”与“非可道”,“可
名”与“非可名” • “规定性”与“界限” • 无限与有限 • “始”的崇拜与问题:“始”就是最好的
吗?“母”就是最善的吗?
扩展与讨论
• 《庄子》的《逍遥游》与《齐物论》 大小之辨与物性平等
• 《陶渊明〈形影神〉的生存论意蕴》,《九江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
• 《审美体验的重建:文论体系的观念奠基》,复旦大学 出版社2010年版。
• 《黑格尔〈小逻辑〉示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年版。
几个基本问题
• 与老子《道德经》的因缘 • 老子其人与自我定位 • 《道德经》哲学意义(本体概念的营构) • 《道德经》价值意义(批判颠覆的立场) • 《道德经》言说方式(反常规的思维) • 《道德经》辩证法思想(“反者道之动”) • 《道德经》第一章详解(“道”与非“道”
《道德经》哲学意义
• 本体概念的营构 • 什么是本体?本体追求的思维机制 • 本体概念意味着一种终极尺度的确立 • “道”的理论至高点地位 • “道”的价值至高点地位 • 万变与不变的对立关系 • 存在与非存在的价值意味 • 真理观与人生观
《道德经》价值意义
• 文明批判的立场 • 智力进步总是可取的吗? • 争上游总是成功的吗? • 实践与生存的关系问题 • 有为者小慧,无为者大智 • “无为”的反实践立场 • “不争”的反竞争立场 • 人类的一切问题都源于有为的实践后果 • 竞争的积极意义与恶果 • 无为而治与自由资本主义(计划的手与市场的手)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 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中西比较
• 阴性原则 • 阳性原则 •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 萨特《存在与虚无》
(三)善于抓大放小的领导气度:“治大
国若烹小鲜”与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都 是讲作为领导应该有意地给领导对象广阔的 生存空间与施展范围。
《道德经》蕴含的管理思想
(四)实现自我的间接途径与迂回方略:
领导者的价值实现与目标达成是建立在下 属的努力奋斗的基础上的,是“善假于物 也”。让下属的“私”得以实现才能更好 地实现自己的“私”,这就是“无私”与 “私”的关系。(第七章:“非以其无私 邪,故能成其私”)领导者要避免与下属 争利,控制自己的“私”,主动地放弃一 定的“私”,让下属的“私”得以满足才 能更好地满足自己的“私”。
• “分辨心”与对立面的产生 • 黑格尔:辩证法是思维的本性,是自我分别,自我
建立对立面,克服对立面,最终达到统一和解的过 程。
• 老子看到了“分别心”的消极性,黑格尔则看到了 其积极意义。
对立面的相互转化
老子的片面性在于只强调单向的转化: 弱化为强,柔化为刚
真正的转化是双向的、循环的 社会转型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几千年传统最大的痼疾是什么?
答案:关键在于“公私关系”的正确处理, “公权”公有化,“私权”私有化。
几千年的传统一直是少数人打着“公”的幌 子只顾实现自己的“私”,而不顾众生的 “私”。必须有效约束“公权”,不让 “公权”私有化,而是让“公权”公有化, 来保护“私权”,才能达到道家所说的 “万物自化”的和谐境界。
《道德经》辩证法思想
• 《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反”:相反与回返 • 对立面的相互依赖 • 对立面的相互转化 • 有无之辨
对立面的相互依赖
• 《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 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 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 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 去。 ”
老子只愿意处于弱势,只愿意处于原点状态。
老子辩证法是消极辩证法
• 事物的发展是由弱到强,由单一到复杂。只强调 强的衰落必然性,而宁可放弃发展自强的道路是 错误的。
• 人类的发展是靠“欲”与“恶”催动的,老子只 看到了“欲”与“恶”的弊端,进而否定人类的 文明发展是值得商榷的。
• 在个人道路的选择上,老子的态度是不选择任何 一种局限性的道路,只保持一种原始的无限可能 性,实际上就停滞在了原点。
“算计心”与“平常心”
• “算计心”的实质是什么?(对比、竞争、 功利)
• 如何正确看待“算计心”? • “谋生”与“谋道”的两种价值追求 • “平常心”实质是“超越心” • 康德:“人是目的。”(《实践理性批
判》) • 及物而超物,在世而越世
老子学说的自我定位
• 《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 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 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 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 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
《道德经》蕴含的管理思想
(五)平等对待领导对象,尊重其本性 特点,追求“万物将自化”的领导境 界:领导者要善于引导下属之间良性竞争,
而不是恶性竞争,要善于控制“内竞”、 “内比”而不演变为“内斗”、“内耗”。 一方面,鼓励下属之间展开竞争互比,另 一方面又要平等善待下属,不要偏袒,不 要护犊子,发挥裁判员的正面作用,而不 是“黑哨”。
老子人格的自我定位
• 与屈原形成强烈对比: • 屈原的“露才扬己”:“众人皆醉我独醒,举
世皆浊我独清。” • 老子的“自我贬抑”:众人皆精明,我独愚蠢;
众人皆有为,我独无用。 • 力争上流与甘居下流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 在竞争社会、功利化驰逐中,如何自我定位? • 什么样的人生才值得活?
小聪明与难得糊涂
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馀 矣。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 • “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 矣。”
《齐物论》
• 人籁地籁天籁的比喻 • “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
其谁邪!”
• 《注》:“夫天籁者,岂复别有一物哉?即众窍 比竹之数,接乎有生之类,会而共成一天耳…… 然则生生者谁哉?块然而自生耳……自己而然, 则谓之天然。天然耳,非为也,故以天言之,所 以明其自然也,岂苍苍之谓哉?而或者谓天籁役 物使从己也。夫天且不能自有,况能有物哉?故 天者,万物之总名也,莫适为天,谁主役物乎? 故物各自生而无所出焉,此天道也。 ”
道家哲学讲座
本人现有的相关论文与专著
• 《游无定点的逍遥:庄子游观思想研究》,陈鼓应主编, 《道家文化研究》第22辑(三联书店,2007年版)。
• 《老子与黑格尔的比较》,《长安大学学报》2010年第 4期。
• 《论本体范畴的“不定”原则》,《山西师大学报》 2011年第2期。
• 《黑格尔论道家哲学述评》,《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
《道德经》言说方式
• 否定式的思维,反常规的表述,反其道而行之 与反其道而言之
• 《七十八章》:“正言若反” • 《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 《六十四章》:“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
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 《七十一章》:“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
矣。” • 《七十三章》“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 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 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 门。
解读《第一章》的语义问题
• 词性问题:“道”、“名”、“欲”、 “玄”
• 断句问题:“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 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 徼。”
苏轼:“世人皆盼己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但愿生儿愚且鲁,无事无非度一生。”
《红楼梦》:“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 卿性命。”
个人的一时聪明与宇宙造化的智慧是无法相 比的。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黑格尔:“上帝放任人们纵其特殊情欲,谋 其个别利益,但所达到的结果,不是完成他们的 意图,而是完成他的目的,而他﹝上帝﹞的目的 与他所利用的人们原来想努力追寻的目的,是大 不相同的。” (《小逻辑》)
的关系,思想局限性)
老子其人
• 众说纷纭与扑朔迷离 • 最值得重视的还是夫子自道 • 《第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
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众人昭昭,我独 昏昏;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 飂兮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