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讲座复习过程
道德经 教案

道德经教案教案标题:《道德经》导入课堂教案1. 教学目标:- 理解《道德经》的基本内容和核心思想;- 掌握《道德经》中的重要道德观念;- 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修养;-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辨能力。
2. 教学准备:- 《道德经》课本或相关资料;- 讲解PPT;- 黑板、粉笔或白板、马克笔;- 学生手册。
3.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约15分钟)- 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引入《道德经》,激发学生的兴趣;- 向学生提问:“你们听过《道德经》吗?它是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
第二步:理解《道德经》(约20分钟)- 通过展示PPT、教师讲解等方式,简要介绍《道德经》的起源、作者及其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阅读《道德经》中的重要章节,解释其中的道德观念;-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个人对《道德经》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步:掌握《道德经》中的道德观念(约25分钟)- 教师提供一些《道德经》中的道德观念和故事,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理解其中的道德原则;- 学生分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扮演或讲故事的形式,展示他们对《道德经》中道德观念的理解。
第四步:提高道德意识和修养(约20分钟)- 小组竞赛:以小组为单位,设计道德问题并互相提问,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思考和思辨能力。
第五步:总结和拓展(约10分钟)- 教师概括总结《道德经》中的重要道德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其应用到自身生活中;- 教师提供拓展阅读资料,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撰写读后感,探讨《道德经》的当代意义。
4. 教学延伸:- 邀请道德伦理学专家进行讲座,深入探讨《道德经》的哲学思想和道德原则;- 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道德实践活动,如开展志愿者服务、举办道德讲堂等;- 配置电子版的《道德经》学习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和研讨。
5. 教学评估:- 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 收集学生的小组讨论记录和角色扮演表演;- 评估学生在小组竞赛中的表现和提问的质量;- 评估学生的课后读后感和拓展阅读文章。
徐风清雨老子道德经讲座 逐字逐句

徐风清雨老子道德经讲座逐字逐句【实用版】目录1.徐风清雨老子道德经讲座简介2.老子道德经的主要内容3.逐字逐句解析老子道德经的意义4.讲座对现代人的启示正文徐风清雨老子道德经讲座是一门深入剖析《道德经》的课程,旨在让听众更好地理解这部道家经典的精髓。
《道德经》是道家学派创立者老子的主要著作,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哲学经典。
全书分为两部分:道经和德经,共 81 章,阐述了道家的哲学观念、道德观念和政治观念。
在讲座中,徐风清雨详细解析了《道德经》的主要内容,包括道的概念、德的含义、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等。
讲座强调了道的普遍性和不变性,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
同时,讲座还对德进行了深入的解释,认为德是道的体现,是人类道德行为的准则。
此外,讲座还对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进行了详细的解读,认为无为而治是道家治国理政的最高境界,强调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妄为的执政理念。
在逐字逐句解析老子道德经的过程中,徐风清雨讲座深入挖掘了《道德经》中的语言艺术和哲学思想。
例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句子,讲座解释为道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述的,而名字也不能将万物的真实本质完全概括。
这样的解析让听众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道德经》的哲学思想和语言艺术。
徐风清雨老子道德经讲座对现代人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环境污染、人心浮躁等,而《道德经》中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可以给予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智慧。
例如,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可以让我们反思现代社会的过度干预和管控,强调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妄为的执政理念,有助于我们构建更加和谐、自然的社会。
总之,徐风清雨老子道德经讲座深入浅出地解析了《道德经》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让听众对这部道家经典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道德经》导读教案

《道德经》导读教案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与掌握《道德经》中的核心思想,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
1. 什么是《道德经》
2. 《道德经》的作者和背景
3.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
4. 《道德经》的重要章节解读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 让学生简单回答:你认为什么是道德?道德对你来说有什么意义?
2. 正文(30分钟)
- 介绍《道德经》的起源和作者: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
- 说明《道德经》对中国哲学和文化的影响
- 解读《道德经》的核心思想:道、德、无为、吾不知
- 重点解读《道德经》中的几个重要章节,如:第一章、第十六章等
3. 总结与讨论(10分钟)
- 通过讨论,让学生总结并阐述他们对于《道德经》的理解和个人体会
4. 作业布置(5分钟)
- 布置作业:学生自由选择一章节,写一篇个人读后感,陈述自己对《道德经》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评估
1. 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
2. 学生提交的个人读后感作业
3. 班级讨论效果和学生互动情况
五、教学资源
1. 《道德经》原文
2. 课件:《道德经》导读教案
3. 班级讨论板块
六、教学延伸
1. 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道德经》的不同版本和注释,深入探讨其不同解读和影响
2. 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哲学和文化作品,扩大视野和知识面。
《道德经》18、19章,教案.doc

《道德经》第17、18、19章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熟读、背诵这三段经典名句。
2、简单理解选段的意思,重点理解个别典型词句所代表的寓意。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师拓展性的分析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思考、感悟,理解第17、18、19章的基本思想内涵。
三、教法学法:点拨法、思考感悟法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道德经》的学习欲望,能聆听到古代圣贤语重心长的教诲,并能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朗读《道德经》第17、18、19章。
二、新课讲解(一)、诵读1、学生一起诵读课文内容第17、18、19章(教师更正学生诵读中的拼音语法错误,并且把文中长句,进行正确的断句处理)2、听标准音乐配音朗读学生集体跟着录音朗读。
3、根据总结的方法,挑选学生最喜欢的朗读方法一起来实践朗读,在朗读中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和断句。
(二)让学生看教材内容,同桌讨论,理解内容,思考:这三段文字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道德经》(第十七章)译文:最好的国君治理国家,是实行无为而治。
使百姓各顺其性,各安自生,君不扰民,所以老百姓都不知道一国之君是谁。
其次的国君治理国家使百姓觉得他和和蔼可亲,因为这样的国君治理国家是以德感化百姓,用仁义教育百姓。
在其次的国君是用刑法威吓百姓,所以百姓都恐惧他。
在其次的国君是用权术诡计欺骗愚弄百姓,所以百姓都憎恨他。
国君或统治者言不守信,所以百姓就不会信任他。
最好的国君都是多办事少说话,说的话都是很重要的话,懂得运用无为而治,百姓都各顺其性,各安其生,当大功告成后,百姓浑然不觉,都说“我们本来就如此呀!”拓展延伸:《企业管理小故事》一位著名企业家在做报告,一位听众问:“你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请问,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企业家没有直接回答,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只是并没有画圆满, 留下一个缺口。
他反问道:“这是什么?” “零” “圈” “未完成的事业” “成功”,台下的听众七嘴八舌地答道。
《李聃道德经更正》第八课上德讲座

第八课上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失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
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这一课分四个方面来学习一、有德、无德一看就明白【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并不说自己德高,不到处吹嘘,所以他就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没有多少德的人,怕说自己没有德,如果谁说他缺德,他就要与谁拼命,骂别人,甚至于打别人,所以这种人实际上是没有德。
二、德的好坏,行为是准则【上德无为而无以为】:具有高尚道德的人,什么也不要做,最后什么也做得到。
为什么呢?因为德高望重的人,经常帮助别人,为别人做好事,当他要去做的那件好事,别人向他学习早就给他做了,所以勿须自己动手,什么事都能做得到。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少德的人,遇事争着去做,想出风头,表现自己,真的动手去做时,遇到困难就束手无策,无法克服,结果什么也做不好。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最讲仁爱的人要做一件事,没有做不到的。
也就是说,你做事我放心【上义为之而有以为】:最讲义气的人要做的事,那是很有限的,超过了哥们义气的范围,损害到个人利益的时候,他就不干了。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光讲表面礼节的人去做一件事,总是做不好,遇到困难就撒手不干了,批评他的时候,只好举起手臂大嚷大叫,强调客观原因,推卸责任。
【失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礼节都不讲的人,即是坏人和恶人,对忠诚信义都看得很淡薄,他是制造混乱的祸首,搞得越乱越好,趁混水好摸鱼。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先知先觉的人,即预言家,他得到的是大道之精华,他的预言,在当时别人说他愚昧、神经病、疯子,只有在后世证明了,后人才封他为预言家。
三、修德不进则退【故失道而后德】:故失去了道的人,然后再去求德。
大学语文道德经教案

课时:2课时年级:大学教学目标:1. 理解《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包括“道”、“无为”、“反者道之动”等。
2. 通过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对道家哲学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引导学生将《道德经》的思想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提升个人修养和道德境界。
教学内容:1. 《道德经》概述2. 核心思想解读3. 《道德经》与现代生活的联系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通过提问“你认为什么是‘道’?”引发学生对“道”的初步思考。
2. 简要介绍《道德经》的作者老子及其时代背景。
二、内容讲解1. 讲解《道德经》的基本结构,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
2. 重点解读《道德经》中的核心思想,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等。
3. 解释“无为”理念,强调“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顺应自然,避免妄为。
三、案例分析1. 分析《道德经》中的典型语句,如“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第四十章)。
2. 通过案例讲解,让学生理解“物极必反”的道理。
四、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道德经》中的“道”与现代生活的关系。
2. 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如何将《道德经》的思想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道德经》的核心思想。
2. 提问:“你对‘无为’的理解是什么?”二、深入讲解1. 进一步解读《道德经》中的“道”,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一章)。
2. 分析“无为”在个人修养和道德境界提升中的作用。
三、阅读与分析1. 学生自选《道德经》中的一段文字,进行朗读和解读。
2. 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强调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反思《道德经》对自己的影响。
教学评价:1. 学生对《道德经》核心思想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中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3. 学生将《道德经》思想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道德经》第40、41、42章教案

《道德经》第40、41、42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读诵《道德经》第40、41、42章。
2、理解老子关于“道”的理论3、了解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二、教学过程:(一)讲析第四十章[引语]在一、四、五、六、十四、二十一、二十五、三十二、三十四、三十五和三十七章里,老子从各方面阐述关于“道”的理论。
在本章里,老子用极其简练的文字,讲述了“道”的运动变化法则和“道”产生天下万物的作用。
关于“道”的基本理论,本章和四十二章都是就此而论的。
本章虽然只有两句话,但言简意赅,含义十分丰富。
[原文]反者道之动①,弱者②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③,有生于无④。
1、听录音2、学生齐读3、翻译原文,理解大意。
[译文]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
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讲析]老子在《道德经》里,多次涉及到“事物的矛盾和对立转化是永恒不变的规律”,概括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现象与本质,这是十分光辉和精辟的见解。
“反者道之动”,历来解释者有两种观点:一是说矛盾着的对立物各自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二是说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循环往复。
其实这两种解释意思是相同的。
因为老子承认运动,承认运动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这当然是老子认识上的不足。
因为对立面的互相转化,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才得实现,不具备一定条件,是不能转化的。
不经过任何努力,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发生转化,这就多少带有宿命论的色彩了。
“弱者道之用”,是说“道”在发挥作用的时候,用的是柔弱的方法,这不完全是消极的,同样也有积极性的一面,道创造万物,并不使万物感到有什么强迫的力量,而是自然而然地发生和成长。
用弱和用强,也就是是“无为”和“有为”的区别。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有的论者认为这一句可以概括出“无—有—万物”的公式,并说万物毕竟是从“无”而来的。
其实,老子讲“有”和“无”,并不曾把“无’当作第一性的东西,而把“有”当作第二性的东西,他是把有与无当成相互对立的两个哲学范畴,有与无都是道的属性,是道产生天地万物时由无形质落向有形质的活动过程。
《道德经》讲义(第四讲)

《道德经》讲义(第四讲)《道德经》讲义(第四讲)教学内容:解读《道德经》第8至10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的和要求:对字、词、句进行注释;对章节进行语译、领诵、朗读;引导学员进行学习、研究。
原文解读把握义理、情理和条理,注重字词训诂、义理阐发。
教学重点:上善若水,以水喻人、教人;功成而不居,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要用自已的精神和意志来思考和判断事物,从而来理解世界。
第八章【原文】上善①若水。
水善利②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③於道。
居④善地,心⑤善渊,与善仁,言善信⑥,政⑦善治,事⑧善能,动善时⑨。
夫唯不争,故无尤⑩。
【注释】①上善:最高的美德。
②利:益,有益。
③几:接近。
④居:居处(chǔ)。
善:以……为善。
地:在此指恰当的地位。
“居善地”意即“居处以适合自己的地位为善”。
⑤心:心性、心境。
渊:深沉。
⑥信:随意、没有任何目的。
⑦政:纯正清平。
治:平顺、和顺。
⑧事:为、作。
能:广博。
⑨时:适时、合于时宜。
⑩尤:过失。
【译文】上善若水(上等的善就如水一样)。
水善(水善的表现形式是):利万物而不争(滋养万物而不争功),处众人之所恶(甘居众人之所唾弃),故几于道(所以水最接近于大道)。
居善地(起居善于选择吉地),心善渊(心态善于融入平静),与善仁(交流善于把握仁爱),言善信(言语善于表达诚信),政善治(政见善于治理国家),事善能(处事善于发挥能量),动善时(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夫唯不争(惟有像水这样不争),故无尤(所以才能万事无忧)。
最高尚的仁德行为像水一样。
水有利于万物而没有任何利益的争夺,它谦虚向下能包容一切众人的污垢,它的行为几乎相同于道。
它居处选择与世无争;它心胸沉静深不可测,它与世真诚友爱无私,它格守信用,它以善为政的理念善治天下,以善的理念做事无事不能,它善于把握时机无事不成。
正因为它有与世无争的美德,所以也就没有任何有悖于世的过失。
【评析】这一章用水的特性比拟上等善人的行为,说水的同时也在说人,提出了上善之人与世无争和善利万物的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美体验的重建:文论体系的观念奠基》,复旦大学 出版社2010年版。
《黑格尔〈小逻辑〉示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年版。
几个基本问题
与老子《道德经》的因缘 老子其人与自我定位 《道德经》哲学意义(本体概念的营构) 《道德经》价值意义(批判颠覆的立场) 《道德经》言说方式(反常规的思维) 《道德经》辩证法思想(“反者道之动”) 《道德经》第一章详解(“道”与非“道”
“分辨心”与对立面的产生 黑格尔:辩证法是思维的本性,是自我分别,自我
建立对立面,克服对立面,最终达到统一和解的过 程。 老子看到了“分别心”的消极性,黑格尔则看到了 其积极意义。
对立面的相互转化
老子的片面性在于只强调单向的转化: 弱化为强,柔化为刚
真正的转化是双向的、循环的 弱化强——强化弱——弱化强
道家哲学讲座
本人现有的相关论文与专著
《游无定点的逍遥:庄子游观思想研究》,陈鼓应主编, 《道家文化研究》第22辑(三联书店,2007年版)。
《老子与黑格尔的比较》,《长安大学学报》2010年第4 期。
《论本体范畴的“不定”原则》,《山西师大学报》 2011年第2期。
《黑格尔论道家哲学述评》,《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
老子只愿意处于弱势,只愿意处于原点状态。
老子辩证法是消极辩证法
事物的发展是由弱到强,由单一到复杂。只强调 强的衰落必然性,而宁可放弃发展自强的道路是 错误的。
人类的发展是靠“欲”与“恶”催动的,老子只 看到了“欲”与“恶”的弊端,进而否定人类的 文明发展是值得商榷的。
在个人道路的选择上,老子的态度是不选择任何 一种局限性的道路,只保持一种原始的无限可能 性,实际上就停滞在了原点。
《红楼梦》:“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 卿性命。”
个人的一时聪明与宇宙造化的智慧是无法相 比的。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黑格尔:“上帝放任人们纵其特殊情欲,谋 其个别利益,但所达到的结果,不是完成他们的 意图,而是完成他的目的,而他﹝上帝﹞的目的 与他所利用的人们原来想努力追寻的目的,是大 不相同的。” (《小逻辑》)
《道德经》言说方式
否定式的思维,反常规的表述,反其道而行之 与反其道而言之
《七十八章》:“正言若反” 《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六十四章》:“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
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七十一章》:“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
矣。” 《七十三章》“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失败的例子:明武宗朱厚照非要自封将军亲自上 阵擒敌。宁王朱宸濠被王守仁捉拿,他还要释放叛王, 再表演一遍擒敌的好戏。
领导要约束自己“你不行,我来”或者“你行, 但我更行”的表演欲、表现欲。不要把自己降低到与
《道德经》蕴含的管理思想
(二)把握全局的驾驭艺术:要善于激发
老子人格的自我定位
与屈原形成强烈对比: 屈原的“露才扬己”:“众人皆醉我独醒,举
世皆浊我独清。” 老子的“自我贬抑”:众人皆精明,我独愚蠢;
众人皆有为,我独无用。 力争上流与甘居下流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在竞争社会、功利化驰逐中,如何自我定位? 什么样的人生才值得活?
小聪明与难得糊涂
苏轼:“世人皆盼己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但愿生儿愚且鲁,无事无非度一生。”
的关系,思想局限性)
老子其人
众说纷纭与扑朔迷离 最值得重视的还是夫子自道
《第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 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众人昭昭,我独 昏昏;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 飂兮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道德经》哲学意义
本体概念的营构 什么是本体?本体追求的思维机制 本体概念意味着一种终极尺度的确立 “道”的理论至高点地位 “道”的价值至高点地位 万变与不变的对立关系 存在与非存在的价值意味 真理观与人生观
《道德经》价值意义
文明批判的立场 智力进步总是可取的吗? 争上游总是成功的吗? 实践与生存的关系问题 有为者小慧,无为者大智 “无为”的反实践立场 “不争”的反竞争立场 人类的一切问题都源于有为的实践后果 竞争的积极意义与恶果 无为而治与自由资本主义(计划的手与市场的手)
《道德经》辩证法思想
《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反”:相反与回返 对立面的相互依赖 对立面的相互转化 有无之辨
对立面的相互依赖
《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 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 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 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 去。 ”
《道德经》蕴含的管理思想
(一)超越下属的自我定位:退出与下属为伍
的竞争圈子,而是掌控下属之间展开良性竞争。这就 是“不争”与“争”的关系,不与下属“争”,才能 更好地让下属之间去“争”,这类似裁判员与运动员 的关系。作为领导不是拼命向下属证明自己如何如何 善于“将兵”,而是展示“将将”的高超驾驭能力, 让下属之间展开“将兵”能力的竞争。作为领导要抑 制自己的“将兵”冲动,而履行好自己的“将将”职 能。
“算计心”与“平常心”
“算计心”的实质是什么?(对比、竞争、 功利)
如何正确看待“算计心”? “谋生”与“谋道”的两种价值追求 “平常心”实质是“超越心” 康德:“人是目的。”(《实践理性批
判》) 及物而超物,在世而越世
老子学说的自我定位
《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 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 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 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 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