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论语选读 特殊句式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 《论语选读》——诲人不倦 练习

高二语文  《论语选读》——诲人不倦  练习

第十一课“诲人不倦”知识点整理基本要求1、背诵篇章:17.2、7.8、1.15、3.8、17.19、7.1章2、重点掌握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习、趋、愤、与、素、诸3、明确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教育原则和方法。

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上知.( ) 闵.子骞.( )( ) 冉.伯牛( ) 仲.弓( ) 陈亢.( ) 不悱.不发( ) 举一隅.( ) 贫而无谄.( )切磋.( ) 兼.人( ) 素以为绚.兮( ) 怛.然( ) 僭.越( )二、通假字(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唯上知与下愚不移:通,释作。

2、女与回也孰愈通,释作。

3、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通,释作。

4、其斯之谓与通,释作。

三、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活用的类型,并解释)活用方式解释1、唯上知.与下愚.不移2、问一.得三.3、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4、告诸往.而知来.者5、绘事后.素6、求也退,故进之7、由也兼人,故退.之8、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四、一词多义(给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1、诸2、其3、望告诸.往而知来者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赐也何敢望.回闻斯行诸.其.斯之谓与既望.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如之何其.闻斯行之日夜望.将军至归而谋诸.妇 5、与并汾乔木,望.秋先陨4、而女与.回也孰愈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鲤趋而.过庭吾与.女鲤退而.学其斯之谓与.贫而.无谄富而好礼6、者闻斯二者.告诸往而知来者.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廉颇者.,赵之良将也7、之其斯之.谓与抑为之.不厌人之.过也,各于其党五、解释下列成语1、诲人不倦:2、有教无类: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4、举一反三:5、闻一知十:6、切磋琢磨:7、述而不作:8、各得其所:六、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字的特殊类型,并翻译句子)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译:2、陈亢问于伯鱼曰:,译:3、其斯之谓与:,译:4、素以为绚兮:,译:5、何谓也?,译:6、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译:7、绘事后素/礼后乎?,译:8、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译:9、天何言哉,译:10、如之何其闻斯行之?,译:11、窃比于我老彭,译:七、古今异义(划出下列句中与现代意义有区别的字词,并解释)古今1、言语:宰我,子贡2、文学:子游、子夏3、素以为绚兮4、尝独立,鲤趋而过庭5、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八、其他重点字词(解释)1、习.相远2、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正唯.弟子不能学也3、有教无类.4、子以.四教:文、行.、忠、.信5、抑.为之不厌6、子亦有异闻乎7、无以立... 8、闻斯.二者 9、贫而无谄.1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11、素以为绚..兮12、举一隅...不以三隅反.13、敢.问14、女与回也孰愈..15、如切.如磋.,如琢.如磨.16、始.可与言《诗》已矣 17、巧.笑倩.兮,美目盼.兮18、起.予者.商也 19、求也退. 20、由也兼人..21、四时行焉.. 22、述而不作./见之,虽少,必作.23、窃比于.我老彭24、各得其所.九、自测练习:1.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A.有教无类.(种类)文,行.(品行),忠,信B.抑.(或许)为之不厌,诲人不倦《雅》《颂》各得其所....(各归适当的位置)C.不愤.不启(气愤)不悱(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样子)不发 D.述而不作.(创作),信而好古窃.(私下里)比于我老彭2.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A.举一隅.(方位)不以三隅反女与回也孰愈.(胜过) B.吾与.(跟)女,弗如也巧笑倩.(面颊美好)兮C.美目盼.兮(盼望) 素以为绚.(色彩繁盛)兮 D.绘事后素.(白色的底子)起.(检举)予者商也。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二单元 5 九 出辞气远鄙倍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二单元 5 九 出辞气远鄙倍 Word版含答案

九 出辞气远鄙倍修养是一束温煦的阳光,闪耀着晴朗的美丽。

修养是一缕清新的风,自自然然,清清爽爽。

修养是一种成熟、奋进的气质。

修养是一种热情、友善的风度。

修养是一种对他人的理解、尊重和热爱。

修养是一种对万物的谅解和豁达。

修养请从语言文明开始。

修养请从远离鄙陋出发。

一、字音笾.豆(biān ) 三愆.(qiān ) 闵之骞.(qiān ) 蘧.伯玉(qú) 裨谌..(pí chén) 口给.(jǐ) 恂.恂如(xún) 踧踖..(cù jí) 二、通假字1.斯远鄙倍.矣 倍,通“背”,乖戾 2.知.者不失人 知,通“智”,聪明 三、一词多义1.疾⎩⎪⎨⎪⎧①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 重病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厌恶、憎恨③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快 2.鄙⎩⎪⎨⎪⎧①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粗野,鄙陋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俗③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 浅陋、无知,这里是目光短浅 3.寡⎩⎪⎨⎪⎧①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 使……少,减少②不患寡.而患不均 少③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老而无夫的人4.言⎩⎪⎨⎪⎧①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名词,话语②可与言而不与之言. 动词,说③有德者必有言.名词,指有价值的言论 5.也⎩⎪⎨⎪⎧①其鸣也.哀 句中助词,表停顿②伯夷、叔齐何人也. 疑问语气词,呢③古之贤人也.语气词,表判断 四、词类活用1.君子所贵.乎道者三 形容词作动词,重视 2.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 形容词作动词,减少 3.屡憎.于人 使动用法,使……讨厌 4.朝.,与下大夫言 名词作状语,上朝的时候 五、古今异义1.动容貌..,斯远暴慢矣 古义:仪容举止。

今义:相貌。

2.正颜色..,斯近信矣 古义:脸色神情。

今义:①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②显示给人看的厉害的脸色或行动;③颜料或染料。

3.夫人..不言 古义:这个人。

《论语选读》文言知识总结

《论语选读》文言知识总结

《论语选读》文言知识总结1、弟子问仁、重点字词1.尧舜其犹病诸:其:恐怕,表推测病:不足2.请问其目:目:细则,条目3.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家:卿大夫的封地4.其言也讱讱:说话谨慎5.问知子曰:“知人”知1:智慧,名词知2 :了解,动词6.樊迟未达达:明白、通假字1. 错:同“措”,放置2. 乡:同“向”,刚才、词类活用1. 直:正直人,形作名2. 立:使.... 站得住3. 达:使……行得通4. 远:远离形作动四、古今异义①克己复礼为仁古:恢复,归于今:再,又②请问其目古:条目,细则今:眼睛③请事斯语也古:请你让我做今:请求别人做④举直错诸枉古:弯曲,不正今:冤枉⑤选于众,举皋陶古:选用,推选今:向上托或抬⑥尧舜其犹病诸古:难以做到今:身心不正常五、特殊句式(一)状后:1.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2.选于众(二)主谓倒装:富哉言乎、重点字词1、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2、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3、 愿无伐善,无施劳 伐:4、 士不可以不弘毅5、 四十、五十而无闻焉 6色取仁而行违 7、 士而怀居8、 盍:何不兼词逾:逾越,矩:规矩夸耀,施:表白 弘:远大,毅:意志闻:名望,名声色:外表,取:趋向、求怀:留恋、通假字 有:同“又”三、词类活用2、立身处世2.四十、五十而无闻焉 动作名 名望3.敝之而无憾 使动 使 ……破4.老者安之,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使动安:使•使……信任 怀: :使•……怀念5.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名作状在… …之后6. 士不可以不弘毅形作名意志卜有五而志于学 安逸名作动,立志 1.吾 信:同“凋”7. 虑以下人名作动处在……之下8. 士而怀居名作动安逸的生活四、虚词而:1.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承接:就)2. 士而怀居(假设:如果)3. 敝之而无憾(转折:却)4. 任重而道远(并列:并且)5.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承接:才)6. 察言而观色(连词,不译)7.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之:1.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2. 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选择:还是)(主谓间,不译)(代词:它们)3. 愿闻子之志(结构助词“的”)4. 老者安之(“他们”的意思)5. 居之不疑(指代“仁人”)6. 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指前文的“仁”这件事五、特殊句式虑以下人虑以下(于)人(省略状后句)5、君子三戒一、重点词语1. 抑:还是,或是,连词2. 恶(w u)乎:于何,从哪里,在哪方面3. 造次:匆忙,仓促4. 处(ch 口):接受5. 颠沛:动乱6. 成人:完人,德才兼备的人7. 文:文饰,修饰8. 得:贪得9. 大人:指天子、诸侯等地位高贵的人10. 狎(xi a):轻侮,不尊重11.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要”通“约”,约定二、古今异义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古:不合礼法今:不合礼节,不礼貌②子曰:爱人古:爱护他人今:丈夫或妻子③虑以下人古:甘于人下今:旧指仆人④子路不对古:不回答今:错误⑤譬如平地古:在平地上堆土成山今:平坦的土地⑥子路问成人古:德才兼备的人今:成年人⑦今之成人者何必然古:为何一定今: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三、特殊句式1 .文之以礼乐(状语后置句,“以礼乐文之”)2 •子禽问于子贡(状语后置句,“子禽于子贡问”)3.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状语后置句,“其诸乎人之求之异与”)4.恶乎成名(倒装句,“乎恶成名”)5.富与贵,疋人之所欲也(判断句)6、乐在其中一、重点词语不图:想不到汤:热水二、通假字:无:通“毋” ,不,不要知:同“智”,聪明三、词类活用君子食无求饱(名词用作动词,吃饭)就有道而正焉(形容词用作动词,匡正)一箪食,一瓢饮(动词用作名词,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 为乐)饭蔬食(名词用作动词,吃)曲肱而枕之(曲: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弯曲枕:名词用作动词,当枕头)四、古今异义1. 三月不知肉味(古义:尝不出今义:不知道)2.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古义:想不到今义:不贪图)五、文言句式:1. 敏于事而慎于言(状后)2. 贤哉,回也!(主谓倒置)9、言而有信一、重点词语省:1. 检查、察看忠:尽心尽力信:诚实守信习:复习2. 贤贤易色;事父母贤1:尊重、追求,动词贤2:优秀的品德,贤者,名词事:侍奉3. 致其身:献出他的生命致,给予4•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近:合乎复:实践5.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因:依靠宗:可靠6. 动容貌,斯远暴慢矣动:使严肃暴慢:粗暴怠慢7. 正颜色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正:使……端正出辞气:出,出言、说话指注意说话的言辞和口气鄙倍:鄙,粗野8. 狂:急躁、狂妄9. 侗:tOng,幼稚无知10. 愿:谨慎、小心、朴实11悾悾:kong,诚恳的样子12. 崇德、辨惑:尊重道德,辨别迷惑13. 徙义:徙,靠拢向义靠扰14. 祗:只15. 行:通达、行得通的意思16. 笃敬:忠厚谨慎、恭敬实在17. 参:列,显现18. 衡:车辕前面的横木19. 诸:之于20则以为历己也历:折磨二、通假字倍,通“背”,违背,错误三、词类活用1. 吾日三省日:每天,名作状2. 信近于义信:讲信用名作动3. 远耻辱远:使...... 远离4. 君子所贵乎贵:重视,形作动5. 动:使……严肃6. 正:使……端正7. 主:以……为根本8. 劳:使动用法,使……辛苦四、特殊句式兵刖:1. 其何以行之哉?其: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何以:以何,凭借什么2.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介词“以”的宾语前置,“以义、以礼……”10、交友之道一、重点词语1. 重:庄重威:威严主:以.... 为主忠信:忠诚、信实友:交朋友,作动词2. 惮:害怕、畏惧3. 亡:通假字,通“无”,没有4. 益者:有益的朋友者,代词,指代人、事物等5. 损者:有害的朋友6. 友直:同正直的人交朋友7. 谅:诚信8. 多闻:见闻广博9. 便辟:逢迎谄媚10. 善柔:阿谀奉承11. 便佞:花言巧语12. 乐节礼乐,乐1:以....... 为乐乐2 yu e13. 骄乐(I e):骄傲放纵佚(y i)游:放纵游荡晏乐(I e):安逸声色14. 可者与之与:跟……在一起容众:包容普通人嘉:赞美 矜:同情词类活用 主:以……为主 意动用法乐节礼乐,乐1:以 为乐意动用法 友直友:以……为友 意动用法 特殊句式人皆有兄弟,我独亡(省略句我独亡(兄弟)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状后)异乎吾所闻 (状后)乎:跟于人何所不容:对什么人不能容纳呢?所不容者何(宾前)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判断句)13、敏而好学重点词语耻:以……为耻是以:因此 修:培养,进修 讲:讲究,探求 及:赶上 意:同“臆”,主观揣测必:绝对肯定 固:固执己见 我:唯我独是 其回也与! 其:语气副词,大概 愈:超过,好一些 过犹不及:过分和不足是一样不好犹:如同 尤:责怪、怨恨 知我者其天乎!其:大概 15.16.17. 二_ 、 1. 2.3.三、 1. 2. 3. 4.5. 、1.2.3.4.5.6.7.8.9.10.必有忠信如丘者焉焉:“于此”,兼词二、通假字1. 意:同“臆”,主观揣测2. 然则师愈与与:同“欤”3. 亡:同“无”,未知的新知识三、词类活用1. 耻:以……为耻意动用法2. 下学而上达下,上:名作状向下,向上3. 日:每天月:每月名作状四、特殊句式兵刖:1.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2. 是以谓之文也”3.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4. 莫我知也夫!5. 何为其莫知子也?状后:6. 必有忠信如丘者焉判断句:7. ...... 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8. 生而知之者,上也14、切问而近思一、重点词语1. 人焉廋哉?焉:怎样廋s a u,隐藏2. 斯害也已斯:那已:停止3. 然:对的,正确的4. 笃志:坚守志向5. 切问:问与切身有关的问题6. 近思:思考当前的问题二、通假字1. 默而识之识:通“志”,记住2. 女:同“汝”,你三、词类活用1. 善:使 ... 做好形容词使动用法2. 利:使…… 锋利形容词使动用法3. 友:以……为友名词意动用法四、特殊句式1. 吾与回言终日终日言(状后)2. 何有于我哉? 于我有何哉?(状后,宾前)3. 有鄙夫问于我(状后)4. 予一以贯之。

论语选读特殊句式复习

论语选读特殊句式复习
特殊句式的类型
一、主谓倒装 二、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三、宾语前置 四、定语后置 五、判断句 六、省略句 七、被若人!”
这个人真是君子啊!
2、“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我没有再梦见周公已经很久了!
二、状语后置
Govern a country with morality.
1、为政以德 用道德治理国政 2、道之以政 用政令来训导百姓 3、道之以德 用道德来教导百姓 4、异乎三子者之撰
(我的志向)和其他三个人说的不一样
三、宾语前置
1、吾道一以贯之
我的学说用一个基本概念贯穿着
2、曾是以为孝乎?
竟然把这作为孝吗?
3、无乃尔是过与?
恐怕要责备你们吧?(过尔,责备你们)
四、定语后置句
主谓倒装
六、省略句
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天下有道,丘与不易也。
子路行,以告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七、被动句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西伯,伯也,拘于羑里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1、不吾知也
没有人了解我们。(宾语前置)
2、则何以哉
那打算做点什么呢。(宾语前置)
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4、自令放为?
2、子路行,以告。 3、未之有也。
从未有过这种人。(宾语前置)
以告,以(之)告(之)。(省略句)
1、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自己吊死在沟渎里而谁也不知道他们呢?
(“自经于沟渎”状语后置,“莫之知也”宾语前置)
2、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用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 用礼义来约束我的言行。
1、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不如善良的乡人都喜欢他,那些不善良的乡人都厌恶他。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三单元 1 十 学以致其道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三单元 1 十 学以致其道 Word版含答案

两千多年前,一位伟人面对学生教育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相信大家不难猜出这位伟人的名字——孔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乘着他那充满睿智语言的时空飞船,与老先生做一次面对面的交流,聆听他的教诲,学习他的道义。

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为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虽然没有在《论语》中提出过完善的教育理论,但《论语》中所展示的教育学说和教育方法,在人类教育理论中仍是最光彩的一页。

孔子,一位人格伟岸的仁者,一位“何其多能”的卓越智者,天意使之成为一代圣人。

早在西汉之时,司马迁就已经推许孔子为“至圣”。

后世儒家极力构想的、积极追求的理想人格,其实在孔子身上早就实现。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重要保证,孔子用自己的亲身实践验证了这一点。

他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十学以致其道卡耐基说:“这个新时代充满了残酷的替代选择。

对于那些拥有知识的人来说,新时代意味着是一个充满机遇的世界;对于那些没有知识的人来说,新时代则意味着当旧工作消失、旧体制崩溃时,他们将面临着失业、贫穷、绝望的前景。

”面对着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别无选择,唯有学习。

因为山因势而变,水因时而变,人因学而变!知能拓智,智达慧远!也唯有学习,那些长灯相伴的夜晚、那些闻鸡起舞的黎明、那些精彩纷呈的课堂、那些心灵碰撞的时刻才会在我们的人生之路上显得坚实而厚重。

我们一定要记住: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一、字音樊.迟(fán)襁.负(qiǎnɡ)切.问(qiè) 笃.志(dǔ)鄹.人(zōu)二、通假字1.女.为君子儒女,通“汝”,你2.君子食无.求饱无,通“毋”,不要3.可谓好学也已.已,通“矣”,了4.今也则亡.亡,通“无”,没有 5.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与,通“欤”,吧 三、一词多义1.致⎩⎪⎨⎪⎧①君子学以致.其道 获得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到达③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 招致 2.敏⎩⎪⎨⎪⎧①敏.于事而慎于言 勤勉②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迅速,敏捷③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 思想敏锐,机智 3.或⎩⎪⎨⎪⎧①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 代词,有人②或.师焉,或否焉 有的……③云霞明灭或.可睹 副词,有时 4.其⎩⎪⎨⎪⎧①君子学以致其.道 代词,他②禄在其.中矣 代词,那③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语气词,表揣测 5.为⎩⎪⎨⎪⎧①古之学者为.己 介词,为了②请学为.圃 动词,做,种③无为.小人儒 动词,做 四、词类活用1.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名词作状语,用襁褓2.就有道..而正焉 动词作名词,有德多才的人3.贤.贤易色 意动用法,以……为贤,推崇 4.不迁怒,不贰.过 数词作动词,犯同样的 5.樊迟请学稼. 名词作动词,种庄稼 6.事父母能竭.其力 使动用法,使……尽 五、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为己 古义:从事学习的人。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中庸之道 Word版含解析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中庸之道 Word版含解析

中庸中庸是儒家著名的伦理思想之一。

中,即中正,不偏不倚;庸,即平常,不变。

中庸指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没有过头或不及的态度。

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的一种道德境界,“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如果达不到中庸,就会出现“不中”,不中就是“过”或者“不及”。

《论语·先进》对此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孔子认为“过犹不及”,做得过分和做得不够都不符合道德标准。

做事不走极端,不过分,不把事做绝,不把话说绝;注意分寸,掌握深浅,适可而止。

后人这种为人处世的原则方法,就跟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有关。

1.字音字形(1)狂狷.(juàn)(2)讪.(shàn)(3)徼.(jiāo)(4)乡原.(yuàn) (5)攻讦.(jié) (6)椟.(dú)2.重要词语(1)其至.矣乎:达到极点,指最为适用,最为宝贵(2)民鲜.久矣:少(3)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亲近(4)义之与比.:接近,靠近(5)不得中行而与.之:交往(6)必也狂.狷乎:志向远大而不切实际(7)小大由.之:遵循,遵从 (8)君子和.而不同.:和,和谐。

指不同事物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即对立的统一。

同,等同。

指无差别的同一(9)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好,喜欢;恶,厌恶 (10)乡原,德之贼.也:仇敌,敌人 (11)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毁谤 (12)恶徼.以为知者:强取,掠夺 (13)恶讦.以为直者:揭发别人的隐私或过错 3.通假字(1)然则师愈与.:通“欤”,疑问语气词 (2)无莫.也:通“漠”,淡漠 (3)必也狂狷.乎:通“獧”,性情褊急而孤介自守 (4)乡原.,德之贼也:通“愿”,谨慎老实 (5)恶徼以为知.者:通“智”,聪明 (6)恶不孙.以为勇者:通“逊”,谦逊 4.虚词用法(1)也⎩⎪⎨⎪⎧ 师与商也.孰贤:句中语气词,表停顿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第一个为句中语气词,表停顿,第二、第三个为句末语气词,表肯定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句末语气词,表否定乡原,德之贼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2)与⎩⎨⎧师与.商也孰贤:和,连词义之与.比:和……在一起,介词然则师愈与.:欤,句末表疑问的语气词不得中行而与.之:结交,动词5.特殊句式(1)然则..师愈与:这样,那么……(2)乡原,德之贼也:判断句(3)恶徼以为..知者:把……当做6.成语积累(1)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的折中的处世态度。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论语》选读 五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论语》选读 五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

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释文题“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语出《论语·述而》,意思是说,干违背道义的事而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好像飘浮在天空的云彩。

孔子运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自己对道义的重视与追求。

孔子不是说富贵对自己没有意义,而是说违背了道义的富贵对自己来说毫无价值。

按照孔子的观点,贫寒虽然是问题,但贫寒而不能践履道义才是真正的问题;富贵不是问题,以不正当手段牟取富贵就是大问题。

这句话表现了孔子义薄云天的高尚人格,在物质利益面前,孔子保持了超然、独立、高尚的人格,保持了精神的旷达和完满。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的人生价值取向。

孔子所弘扬的这种价值取向,对于治疗社会上一部分人为谋取权势和利益而不择手段、害国害民的弊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明主旨本课所录选文都围绕一个“义”字展开,孔子主张安贫乐道,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将合乎道义作为一切行为的准则。

孔子所张扬的义这种价值取向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至今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富而.可求也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②久要.不忘平生之言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③若臧武仲之知.通“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如 如果 ②约 贫困 ③智 聪明(2)一词多义①信⎩⎪⎨⎪⎧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余固笑而不信.也: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杳无音信.: 低眉信.手续续弹:②恶⎩⎪⎪⎨⎪⎪⎧ è ⎩⎪⎨⎪⎧ 无恶.不作: 首恶.必惩: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w ū⎩⎪⎨⎪⎧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学恶乎始,恶.乎终: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答案 ①诚实/真实、不虚/相信,信任/信物,凭据/送信的人,使者/音讯,消息/听凭,随意 ②罪恶,坏事/做坏事的人/丑,劣/讨厌,憎恨/疑问代词,哪里,什么/疑问副词,哪,怎么(3)古今异义①造次..a 必于是..ba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鲁莽,轻率。

新教材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论语》十二章原文+重点字词、文言现象+翻译+把关题

新教材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论语》十二章原文+重点字词、文言现象+翻译+把关题

新教材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论语》十二章原文+重点字词、文言现象+翻译+把关题一、原文子曰:“君子食(名作动,吃饭)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靠近)有道而正(使动,使……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子曰:“人而(如果)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子曰:“朝闻(听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子曰:“君子喻(明白)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子曰:“见贤(形作名,贤人)思齐(形作动,看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反省)也。

”《里仁》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虚饰、浮夸)。

文质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然后君子。

”《雍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胸怀宽广),任重而道远。

仁(名状,把“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停止),不亦远乎?”《泰伯章》子曰:“譬如为山(用土堆山),未成一篑(装土用的竹筐),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填平洼地),虽覆(倒)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子曰:“知(通“智”,智慧)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颜渊问仁。

子曰:“克(约束)己复礼为仁。

一日(一旦)克己复礼,天下归(称赞)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细则)?”子曰:“非礼(名动,符合礼制)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聪明),请事(付诸行动)斯语矣。

”《颜渊》子贡问曰:“有一言(字)而可以终身行(奉行)之者乎?”子曰:“其(大概)‘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子曰:“小子何莫(不)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二、字词+句型(一)通假字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通“智”,智慧)(二)词类活用1.君子食无求饱(名作动,吃饭)2.就有道而正焉(使动,使……正)3.见贤思齐焉(形作名,贤人;形作动,看齐)4.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名状,把“仁”)5.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名动,符合礼制)(三)一词多义1.克(1)克己复礼(约束)(2)克终者盖寡(能够)(3)既克,公问其故(战胜)(4)克期完成(限定)(5)虽多忌克(妒忌刻薄)(四)古今异义1.文质彬彬古义:配合适当的样子今义:文雅貌2.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古义:一个字今义:一句话(五)特殊句型1.判断句(1)止,吾止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状后
⑴为政以德
⑴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⑵道之以政
⑵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⑶齐之以刑
⑶临之以庄
⑸使民以时
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⑺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⑹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八佾舞于庭
⑼季氏富于周公
⑻固而近于费
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子路宿于石门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
君子喻于义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陈亢问于伯鱼曰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子贡贤于仲尼
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乘桴浮于海
以吾一日长乎尔
浴乎沂,风乎舞雩
异乎三子者之撰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主谓倒置
贤哉,回也
⑸尚德哉若人!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甚矣吾衰也
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有是哉,子之迂也
野哉,由也!
宾前
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⑹既庶矣,又何加焉
曾是以为孝乎
未之有也
⑺于斯三者何先
⑽君孰与不足
⑾何以伐为
⑴奚其正?
⑻无乃尔是过与
而谁以易之
莫己知也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吾道一以贯之
末之难矣
门人问曰:“何谓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君子义以为质
礼以行之
孙以出之
信以成之仁以为己任
何以文为?
人焉廋哉
何以报德?
毋自辱也
以德报怨,何如?
何谓也?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其斯之谓与
天何言哉
素以为绚兮
子行三军,则谁与?
毋吾以也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恶徼以为知者
不吾知也
则何以哉
何伤乎?
恶不孙以为勇者
恶讦以为直者
省略句
⑼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子路行以告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未足与议也闵子侍侧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判断句
是社稷之臣也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固相师之道也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绘事后素
仲尼,日月也
乡愿,德之贼也
定后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
被动句
事君数,斯辱矣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