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教学参考资料全

合集下载

论语选读(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论语选读(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论语选读(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论语选读(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它包含了孔子和他的门徒们的言论和行为,对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形成及其影响深远。

在现代教育中,分为不同版本的《论语选读》被广泛用于高中教育中,其中人教版高二选修的《论语选读》更是备受推崇。

为了更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将着重讨论人教版高二选修《论语选读》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全面了解《论语》的思想体系,领会其价值观和儒家伦理道德观,进而对世界历史文化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品味,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课外阅读习惯。

二、教学内容1.礼、仁、义等儒家伦理道德观的形成和发展;2.孔子的人生态度、言传身教及其价值观;3.《论语》选读(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选修七),主要包括孔子及其门徒的名言、警句、典故,如《学而》、《为政》、《里仁》等。

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对于历史文化类的教学,较为适合授课。

这种方法能够将复杂的文化知识,用简明易懂的语言和实际例子向学生讲解,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接受。

2.多媒体演示多媒体演示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法,能够加强学生的视觉效果和教学感知体验,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和理解文化知识。

3.小组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共同思考、探讨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与记忆知识点。

这种方法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重点1.核心思想和关键词在讲授教材内容阶段,需要突出学生对核心思想和关键词的理解。

核心思想是文化知识的重要精华,关键词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2.课外阅读让学生积极参加课外阅读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深刻的文化知识和历史背景,并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诠释教材中的概念和理论。

五、教学评估1.考试考试是教学评估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

2.主观评价主观评价是针对学生所具备的素质、能力和思维方式进行的评价,包括学生的积极性、团队合作精神、自我学习能力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六论语十则教学参考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六论语十则教学参考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六论语十则教学参考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

《论语》十则教学参考文化背景14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孔子从小就对“礼”14感兴趣,很年轻的时候便精通“礼”,曾到东周向老子问“礼”。

30岁出头,孔子就已经很有学问,关于如何治国有自己的主张,在诸侯国中有了一些名气,并开始有了一些弟子,35岁时,为避鲁国内乱,孔子去了齐国,齐国不能用他,又回到鲁国。

后来,他门下的弟子开始增多。

在他50岁的时候,鲁定公起用他,并逐渐器重他,他在政事上很有作为,在外交斗争中也取得成功,鲁国的风气很快大有改善,这是孔子政治上最得意的一段时期,大约有三四年的时间。

但是鲁定公终于懈怠于政事,对孔子等人也轻慢起来,孔子见机而作,带上学生开始周游列国,他到过卫、陈、蔡等国,各国君主都很尊重他,甚至忌惮他,但没有人能用他,有一次他还差点死于非命,但是他始终怀抱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肯屈就。

?年后,孔子返回鲁国,致力于整理文献和教育弟子,以此而终。

《论语》共20篇,是对孔子言行的记录,出于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之手。

“论语”这一书名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开头部分摘取的两三个字,并没有特别的意思。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思想较为全面地保存在《论语》一书中。

?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关于什么是“仁”,《论语》里并没有集中、全面的解说,而是散见于各章里的有关解说,且往往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而发的,其侧重点各不相同,层次也有高下之分。

下面是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语录。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学而》)(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颜渊》)(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选读教案(高一选修)

《论语》选读教案(高一选修)

《论语》选读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永远永远要受人纪念。

——郭沫若这里选取了《论语》中对现代人影响最大的70个句子,请同学们理解(老师讲解)、背诵,备考。

并能与写作结合起来,发现论语的穿越时空的力量与价值。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6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参考理解:君子与小人的分别是什么呢?周是包罗万象,就是一个圆满的圆圈,各处都到的。

他说一个君子的作人处世,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不是说对张三好,对李四则不好,这就不对了,这就叫比而不周了。

你拿张三跟自己比较,合适一点,就对他好,不大同意李四这个人,就对他不好,就是“比”。

一个大政治家是和宗教家一样,爱人是不能分彼此的,我们对于人,好的固然好,爱他;但对不好的更要爱他,因为他不好,所以必须去爱他,使他好。

这样一个真正的大政治家,也就是宗教家,也就是教育家的态度,这就是“周而不比“,要周全,不能比附一方。

“比”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中国字,古写的篆文比字,是这样写的—— ,象形两个人相同,同向一个方向;而古文北字——就是相背,各走极端的象形字,所以“比”就是说要人完全跟自己一样,那就容易流于偏私了。

因此君子周而不比,小人呢?相反,是比而不周,只做到跟自己要好的人做朋友,什么事都以“我”为中心、为标准,这样就不能够普遍。

7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8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9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注:八佾,古代乐舞的行列,一行八人叫一佾。

按照周代礼制的规定,天子举行乐舞用八行人,叫八佾,诸侯用六佾,大夫只能用四佾。

语文版选修教材《〈论语〉选读》资料之07.求诸己

语文版选修教材《〈论语〉选读》资料之07.求诸己

第七课 求诸己引人入胜我们很多同学经常责怪父母、老师、同学、领导等不了解自己,不重视自己。

高适在《别董大》中写到“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是金子总会有发光的时候,要想让自己成为金子,要想让别人都了解你、理解你,要想让天下人都认识你、知道你,你自己应该怎么做?结合《论语》中“求诸己”这一专题,孔子认为我们应怎样使自己成为金子,怎样让别人了解自己、知道自己?……[课 前 预 案]……一、文言知识(一)正字音闻义不能徙.(x ǐ) 千乘.之国(sh èng ) 今女.画(r ǔ)博奕.(y ì) 内自讼.(s òng ) 千室之邑.(y ì)(二)通假字1.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今女画(“女”通“汝”,你。

)2. 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取”通“娶”)3.非不说子之道(“说”通“悦”,喜欢。

)(三)一词多义①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忧虑,担心)②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灾祸)③愈膏肓之患.难(疾病)①求为可知.也(了解的学识、本领)②不知.其仁也(知道)③孰为汝多知.乎(知识)④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智慧)①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停止)②退避三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③军惊而坏都舍.(房屋)①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通“悦”,喜欢,高兴)②作《师说.》以贻之(一种文体)③触龙说.赵太后(劝说,说服)①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幸运)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宠爱)③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皇帝对妃子的宠爱)①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疑问代词,哪里)②四十、五十而无闻焉.(句末语气词)③如日月之食焉.(句末语气词)④见贤思齐焉.(指示代词兼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于是”“于此”) ①君而知礼,孰.不知礼(疑问代词,谁) ②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③是可忍,孰.不可忍(疑问代词,什么) ①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定代词,没有人) ②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副词,不) ③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副词,不要) ①为之犹贤乎已.(停止,这里指无所事事) ②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已经) ③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表示程度的副词) ④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语气助词,啊) (四)词类活用1.名词的意动用法尧舜其犹病.诸(以……为病,担心) 2.动词的使动用法揖巫马期而进.之(使……前进) 3.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用作名词修己以安.人(使……安定)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以……为耻辱) (五)古今异义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古义:表凭借,用来……的 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六)文言句式1.判断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2.宾语前置句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赤也何如3.状语后置句赤也,束带立于朝君取于吴4.被动句求为可知也(七)成语积累1.文过饰非:文、饰,掩饰;过、非,错误。

【最新教案题库】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模块教学指导意见

【最新教案题库】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模块教学指导意见

选修课程《〈论语〉选读》模块教学指导意见一关于《〈论语〉选读》教学指导建议的说明1.关于选修课程的开设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深化和拓展。

为了传承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训练学生必要的语言规范和技能,选修1A系列选择了三种(《〈论语〉选读》《外国小说欣赏》《语言文字应用》),选修1B系列推荐了四种(《唐诗宋词元曲选读》、《中国当代散文鉴赏》、《写作》、《史记选读》),建议选择其中二种。

2.关于教学指导意见的体例《〈论语〉选读》的教学指导意见按五个条目阐述。

⑴教学目标:以1、2、3编目,从教学内容和学习要求两方面提出本课教学任务。

⑵学习要求:分基础要求和发展要求。

“基础要求”指名句名段背诵积累、重点字词句段的翻译、课文内容的解读等难度稍低的要求。

“发展要求”主要指初步理解《论语》文化内涵,探究传统文化对人生和社会的影响及作用。

⑶教学建议:《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

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

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

如下表:层次教学内容价值目标文字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读懂文章、积累知识文章章法技巧的分析和鉴赏学习章法、培养能力文化文化传统的评析和传承传承文化、提升思想就《〈论语〉选读》而言,语录的格局、对话的语体仅仅是古代文章格式的萌芽,所以教学建议着重是从语言文字和文化内涵这两个教学层次上作出说明的。

该部分是对“学习要求”的具体化,同时也对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也作了提示。

⑷写作实践:每一课提炼一个话题,写一篇不少于二三百字的文章。

考虑到教学时间,建议写短小的读后感或者稍有探究色彩的小评论。

⑸课时安排:对每课的教学课时作出建议。

3.关于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把《〈论语〉选读》的15课分成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两类,主要考虑到三点原因:一是教学时间只有36教时,二是学生的古汉语和传统文化的基础尚浅,三是教师选修课教学的经验有待于积累。

《论语》选读教案高一选修高一选修课堂实录

《论语》选读教案高一选修高一选修课堂实录

《论语》选读教案(高一选修)(高一选修课堂实录)《论语》选读教案(高一选修)(高一选修课堂实录)「篇一」《论语》选修周而不比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2、背诵重点章句2.10 16.4 15.15 4.26 12.23 12.243、理解儒家人际交往观中关于择友、察友、处友方面的主要观点4、请学生结合自我,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论语》中择友、察友、处友观的看法。

二、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孔子择友、察友、处友方面的主要观点2、难点:和而不同三、预习要求1、诵读课文、疏通文义、注出重点字词2、背诵有关交友方面的章句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五四运动以来,有个口号,叫“打倒孔家店”,据此,我们温州一个著名的学者南怀瑾先生打了一个很好的比方,(切入)四书是哪四书?《论语》是其中最经典的著作。

《论语》我们并不陌生,它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

我们学过《论语十则》,还记得吗?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请用一个词来形容朋友在你生活中的地位?请说说你选择朋友的标准?(二)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周而不比》,是有关儒家的交往观的,共十四章。

(简单介绍论语原文及课文的编排),今天我们研习这一部分,希望对我们今后的生活有所借鉴,先看则小故事:东汉有位叫荀巨伯的人,一日得急信,说一友病重。

朋友远在千里。

故荀巨伯赶了好几天的路才到了友人居住的村庄。

到了这里以后。

却发现这里的村庄被胡人围住了。

他潜入城去探望朋友。

朋友非常感动,让他快走。

荀巨伯却说:“你这是什么话?你有难,不能走。

全村的人都不在,我来了。

看你这样我怎么能为了自己而弃你于不顾。

”说完就动手为朋友擦洗身子。

无论朋友怎样的劝说就是坚持不走。

村庄终于被胡人攻破了,胡人从破草屋里搜出了全村仅剩下的这两个人,对他们说:我们大军所到之处,所向披靡,你是何人,竟然不把我们放在眼里,难道你不怕死吗?故荀巨听完胡人的话说:“你们误会了,我并不是这村子里的人,到这里只是看望一个住在这里的病友。

语文版选修教材《〈论语〉选读》资料之01.为政以德

语文版选修教材《〈论语〉选读》资料之01.为政以德

第一课 为政以德引人入胜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向世界呼唤:“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中国孔子的智慧。

”可见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价值和地位,以孔子“儒家伦理”为轴心的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已经成为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是用“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之极。

《为政以德》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其中有的观点对今天仍有积极意义;有的观点则有其时代局限性,我们须以批评的眼光审视之。

……[课 前 预 案]……一、文言知识(一)正字音论.(lún)语 譬.(p ì)如 庶.(sh ù)矣哉 千乘.(sh âng ) 颛.(zhu ān)臾 社稷.(jì) 彼相.(xi àng ) 虎兕.(sì) 出于柙.(xi á) 椟.(d ú)中 相.(xi àng )夫子 聚敛.(li ǎn ) 盍.(h ã)彻乎 必偃.(y ǎn ) 躬稼.(ji à) (二)通假字1.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共”通“拱”,读g ǒng ,环抱,环绕。

) 2.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通“导”,读d ǎo ,训导。

) 3.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道”通“导”,读d ǎo ,治理。

) 4. 无乃尔是过与.(“与”同“欤”,读yú,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

) (三)一词多义①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是.社稷之臣也(代词,“这”的意思。

) ③问今是.何世(表示判断。

) ①则将焉用彼相.矣(扶着盲人走路的人,名词。

) ②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辅助,动词。

) ③老死不相.往来(互相,副词。

) ④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观察,动词。

语文版选修教材《〈论语〉选读》资料之09.出辞气远鄙倍

语文版选修教材《〈论语〉选读》资料之09.出辞气远鄙倍

第九课 出辞气远鄙倍引人入胜修养是一束温煦的阳光,闪耀着晴朗的美丽。

修养是一缕清新的风,自自然然,清清爽爽。

修养是一种成熟、奋进的气质;修养是一种热情、友善的风度;修养是一种对他人的理解、尊重和热爰。

修养是一种对万物的谅解和豁达。

修养请从语言文明开始;修养请从远离鄙陋出发。

……[课 前 预 案]……一、文言知识(一)正字音笾.(biān ) 愆.(qi ān ))瞽.(g ǔ)蘧.(q ú) 裨谌..(b ìch én ))佞. (n ìng) 恂恂.. (x ù) 踧踖..(c új í) (二)通假字1.出辞气,斯远鄙倍.矣(“倍”通“背”,读bèi ,乖戾。

) 2.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知”通“智”,读zhi ,智慧。

) (三)一词多义.,孟敬子问之(重病).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厌恶、憎恨).走(快) .也(强大 ) .倍矣(粗野,鄙陋) .远,君知其难也(边邑) .,未能远谋(见识短浅) .,不足迎后人(轻贱) ⑤敢皆鄙.怀,恭疏短引(自谦之辞) ①蘧伯玉使.人于孔子(派遣) ②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出使)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让) ④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如 ) ①辞.达而已矣(言辞)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 ③停数日,辞.去(告别) ④大礼不辞.小让(计较 ) ⑤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学、文词) ⑥《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其过而未能也(使……少,减少).而患不均(少) .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老而无夫的人) .也(形容词尾,……的样子) .斯而已乎(像) ③公将如.齐,于夫人皆行(动词,往,到……去) .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连词,假如) ⑤焉知来者之不如.气也(赶得上,比得上) .者三(介词,同“于”) .(助词,表疑问语气) .!使乎!(助词,表感叹语气) .言也善(代词,他的) .人,焉用佞?(代词,他) .过而未能也(代词,自己) .一二扣之(指示代词,其中的) .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 .孰能讥之乎(副词,表反问) ⑦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一定) (四)词类活用1.形容词作动词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 远离) 2.数词作动词君子所贵乎者三.( 有三点) (五)古今异义1.动容貌..,斯远暴慢矣 古义:仪容举止 今义:相貌2.正颜色..,斯近信矣 古义:脸色神情 今义:色彩3.行人之羽修饰..之古义:增删字句今义:修整装饰使整齐美观4.为命,裨甚草创..之古义:写草稿今义:开始创办或创立5.有言者不必..有德古义:不一定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6.不可与言而之言,失言..古义:说了不该说的话今义:无意中说出不该说的话(六)文言句式1.判断句《诗》、《书》、执礼,皆雅言也(“……也”形式的判断句,译文:读《诗》、念《书》、赞礼时,用的都是雅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备课、教学参考本学期我省、我市高中将开设选修课程《〈论语〉选读》,本人对教材作了一些整理、归纳,并结合现实,就如何开展教学,谈了自己的看法,供教师备课、教学参考,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

一、为政以德[课文理解]“德”与“礼”是孔子治国为政的主要主。

“德”是对个人要求,以“仁”为核心。

对统治者而言,应该执行“仁政”,对百姓不过分压迫剥削,这客观上对百姓有利。

“礼”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

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在本章选择的几段语录中,孔子提出了如何处理“德”与“刑”(法)之间关系,提出了“富民”(物质文明)、“教民”(精神文明)的关系,强调“仁”为基础的个人道德要求等。

♦孔子这一思想对今天来说,仍有启发和借鉴。

古代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

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它与、法治是不兼容的。

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人(包括统治者与百姓)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这种做法还是有其积极的意义,对今天也有借鉴作用,值得研究总结。

今天提出“以徳治国”的意义:“ 以德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框架下的以、法制为前提的治国方略、措施,人民是“以德治国”的主体,根本目的是为“依法治国”奠定良好的伦理道德体系,以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

♦(一)“德治”与“法治”犹如鸟之双翼,其关系:1、从两者实质看,并不互相排斥,而是互相兼容、联系的。

“法治”属于政治建设,是规人们行为准则的强制性的“外律”、“他律”,其主要功能是“惩恶”,对道德建设有引导作用,也是道德建设的保证,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养成有培养和引导作用。

“德治”属于思想建设,是规人们行为准则、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的“律”、“自律”,其主要功能是“扬善”,它是立法的基础,是保证和调节各行各业人们生活、工作的重要因素,它可以解决许多法律无法解决的问题,它可以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

2、从具体容看,法律中有道德,有的法律本身以道德判断为基础;而道德中也有守法、执法的容。

3、从历史和实际看,我国经过了人治——加强法制——法治——法治、德治的结合的过程。

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新的道德体系正在建设和形成,提倡德治尤为必要。

[课文解读] 一、孔子一方面主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他主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但他又主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信”、“仁”等,甚至把它看作比生命还重要。

因为人是万物之灵,如果光满足物质要求,与动物无异?二、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朱熹的《论语集注》把它解释为“各得其分”(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你认为有没有道理?这和《说文解字》“均”、“平”的解释矛盾吗?孔子之意与农民起义口号之意不相同。

孔子之意就是朱熹理解之意,因为孔子是极力提倡以“等级制”为核心的“礼”。

和《说文解字》解释也不矛盾。

因为《说文解字》是字面的基本意义,一个字还有它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

“平”、“均”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公平”,它也有“相对公平”与“绝对公平”,事实上只有“相对公平”,孔子所说的也类似“相对公平”,就是要统治者不要过分搜刮百姓,保证他们的基本物质需求。

三、你认为“政”和“德”、“刑”和“礼”的主要区别在哪里?“政”,这里是指治理国家之事。

“德”与“刑”,是指治理国家的手段、方法、途径,即“德治”与“法治”。

“礼”,是指人与人相处的一种规,它是“德治”的基础。

孔子所言“礼”的核心是“等级制”,要求人们在自己所定位的等级中安分守纪。

“礼”从纵(上下级、长幼辈等)、横(夫妇、兄弟、朋友等)两方面规、约束人们行为。

[文言练习]一、说说下面划线的词语与现代意义的区别。

现代汉语多双音节词语,文言中多单音节词,所以在文言中的词语往往包含多层意义。

“民免而无耻”中的“无耻”,在现代汉语中作整体理解(不知羞耻),而文言中是“没有”与“羞耻之心”的组合。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中的“有事”包含“发动”与“战事”。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中的“以为”是介词“以(把)”与动词“为(当作)”的结合,“以”下省略介词宾语“他”(颛臾的祖先),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认为”之意。

“既来之,则安之”中的“来”是不及物动词作使动用,“安”是形容词作使动用,是既“使之来,即要使之安”之意,在现代汉语中使动用法极少。

二、阅读下面短文,借助工具书,解释“亲”、“长”、“废”、“疾”、“货”、“身”的意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礼记·礼运》)“亲”:《说文》:“亲,至也。

”本义是感情深厚,关系密切。

引申为父母家人、亲戚、婚姻等名词及宠爱、接触、亲近等动词。

文中的“亲其亲”,前一“亲”是形容词作意动用,后一“亲”作名词,意思是不光光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也把别人当作亲人)。

“长”:《说文》:长,久远也。

”引申为长短、永远等形容词,“擅长”、“延长”等动词,“长大”、“长辈”、“首领”、“生长”等读“zhǎng”。

文中的“长”,即得到成长。

“废”:《说文》:“废,屋顿也。

”指屋子倾圮无用。

引申为破败、坠落、停止、废弃、沮丧、杀害等,也引申为人长久不愈的疾病、残废。

文中即此义。

“疾”:《说文》:“疾,病也。

”引申为祸害、缺点毛病、痛、疾苦、病残之人、痛恨、妒忌、担忧、急速等义,文中作“病残之人”。

“货”:《说文》:“货,财也。

”引申为货物商品、货币、贿赂、买卖等,文中用其本义,财物。

“身”:《说文》中指人的身体,引申为生命、毕生、自身、自己、亲自、体验、实行、担任、身份等,文中指“自己”、“自身”。

二、克己复礼[课文理解]本章选择孔子关于“礼”的一些论述,具体对“礼”的涵及如何达到“礼”作了阐述。

前面谈过,孔子所说的“礼”,包含两方面的容,在他认为,“礼”(制度)的完善是根本,所以他推崇理想中的“周礼”。

西周面对当时社会纷争(主要是国君、诸侯的权利争夺),建立以“宗族嫡长继承制”、“等级制”为核心的“周礼”,来巩固社会秩序。

而到孔子生活的春秋后期,这种制度受到冲击,所谓“礼崩乐坏”,所以孔子竭力提倡“克己复礼”。

这就要求个人以“礼”为规,不违规逾矩。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孔子的这一理论有助于社会的稳定。

但后世统治者借此强化自己绝对统治,作为压迫百姓的手段。

[课文解读]一、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试结合课文有关章节,谈谈你的理解。

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

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

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

本节语录,围绕这两方面展开。

二、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原意有什么不同?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的要求。

孔子“君君、臣臣”的意思主要还是正名分,定等级,而汉代统治者则发展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宋以后,又将维护统治者的意志强化为“天理”,特别是明代后,更绝对否定了个人的一切愿望需求,实行封建专制统治。

对于宋代“天理人欲”之说,现在不少专家研究认为,宋儒还是肯定人的正常欲望需求的,如朱熹认为“饮食者,天理也;求美味,人欲也”,“饮食男女,固出于性(天性)”,因此,人们正当的欲望不是“人欲”,而是“天理”,只有违背仁义礼智信的“穷口腹之欲”,才是需“去”的“人欲”,故他又说:“修德之实,在乎去人欲,存天理”。

同时,朱熹之说不仅仅针对一般百姓,更针对统治者,提出“正君心是大本”,认为大臣的责任是“格(规)君心之非(不对之处)”。

朱熹被宋孝宗罢官,其著作被禁,其学被称“伪学”,朱熹等59人被定为“伪学逆党”,也正说明朱熹理论也是针对统治者的。

到了明代,朱元璋等曲解其说,更成为专制统治的理论。

三、“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见周公”都是主谓倒装句。

这种倒装句方式表达了孔子怎样的心情?《论语》里类似的倒装句还有不少,比较一下现实生活中书面语言和口语中倒装句使用频度的区别,说说这种现象反映了《论语》怎样的语体特点。

述句中的主谓倒装,主要是突出感情,强调谓语表达的容。

这两个例句,表达出孔子对周礼理想境界的向往及自己为理想努力难以实现的感慨。

这种倒装句的使用,说明《论语》作为古代散文起始阶段的语录体带有口语化、生活化的特点。

[文言练习]四、阅读下面三段文字,说一说它们各自从哪个角度对“礼”进行阐释的。

(文字略)引用的荀子、《礼记》中的三段文字,主要从“人性”角度论述“礼”的必要。

从人性角度而言,人作为高等动物,本身具有“自然属性(动物性、“恶”)”和“社会属性(社会性、“善”)”的双重性,而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还具有“社会性”,因此,为了克服人性中“自然属性”的一面,需要制订一定的“礼”(规)来加以约束自己,所谓“克己复礼”。

否则,人将与动物无异。

孟子也曾说过,“恻隐之心”、“礼让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是人性的根本出发点,如果无此“四心”,“非人也”,与动物无异。

五、“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中哪些词活用作动词?其意义与“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和“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中活用动词的相应词语有什么不同?这里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但语法意义不同。

前面的例子是在名词前直接加否定副词,而副词只能修饰谓语,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前,所以,副词后的名词,一般是活用作动词。

后面的例子是两个名词相连,那么一般来说,前一名词活用作动词谓语。

也有的书上将以上的例子作为“名词意动”,因为谓语动词没有设计具体动作行为,仅是主观意图上的行为。

三、待贾而沽[课文理解]本章选择的语录,表达孔子坚持自己的理想,并为了理想而坚定不移奋斗。

对我们今天的启示:人要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确立自己的正确理想,明确人生目的,并要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勇往直前,坚定不移走下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