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陕北民歌的分类及其风格特点
浅析陕北民歌风格特点及形成原因

陕北民歌的作曲风格

陕北民歌的作曲风格
陕北民歌是一种流传于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由民众集体创作而成的民间歌谣。
陕北民歌主要分为信天游、劳动号子、小调三大类。
格式多为七言,两句成一节,一节即一章。
惯用“比”“兴”、方言叠词等手法。
它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长期融合的产物,形成时间较早。
其中信天游于周代中期产生,汉代时基本定型。
初期的陕北民歌的歌词没有文字记载,到了西汉时期才出现有明确创作时间并被记录下来的歌谣的《上郡歌》。
后来原始的巫术活动涌现,用于祭祀的宗教性民歌诞生。
[7]20世纪30年代以前,陕北民歌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陕北人民的生活、历史沿革和社会变迁。
30年代以后,又以其鲜明的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群众性,为宣传革命、鼓舞斗志和发展民间音乐发挥了历史性的作用。
陕北民歌伴随陕北人民的劳动生活、历史及民俗活动而诞生,经久不息流传至今。
作为陕北核心文化符号之一,陕北民歌展示了陕北文化的不断发展,记录了社会的演变和时代的创新。
代表性陕北民歌有:《东方红》《兰花花》《三十里铺》《赶牲灵》《走西口》《绣金匾》等。
陕北民歌的分类,流传,演唱以及特点。

陕北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
劳动号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采石歌、吆牛歌、打场歌。
信天游分为高腔和平腔。
小调分为通行小调;社火歌曲;风俗歌曲;丝弦小调;大型套曲、这些自成体裁又各具特点的民歌,都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并且当社会制度根本改变的时候,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也随着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反映在内容上表现了新的社会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同时也使各种体裁具有了新的意义。
下面分别介绍陕北民歌的分类和各种体裁的特征。
(一)劳动号子1.劳动号子的产生劳动号子是劳动者伴随劳动节奏而唱的民歌。
紧张的劳动动作,沉重的体力负荷,赋予了它的歌唱以劳动呼声——吆喝、呐喊的特点。
因此民间把劳动号子不叫“喝”,北方叫“吆号子”,南方叫“喊号子”,四川叫“哨子”。
劳动号子是人类社会第一种诗歌形式,也是后来一切诗歌的源头之一。
(二)信天游信天游属于民歌中的山歌体,是山野之歌,因此,神府一带又叫它作“山曲”。
它是陕北民歌中最有特色的歌种之一。
数量最大,曲调最多,内容最广,最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因此,民间曾有“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就无法解忧愁”之说。
一、信天游的流传信天游以绥德、米脂一带的最有代表性。
*山西河曲、内蒙伊克昭盟、宁夏盐池等邻近地区的信天游,由于受山曲、爬地调以及花儿的影响,别具风味。
同时有些歌为几个地方共同所有。
传统的信天游多是表现妇女婚姻、恋爱以及家庭生活中的痛苦和对封建礼教束缚的反抗情绪;也有表现在漫长孤独的旅途中脚夫们抒发艰难生活的苦闷以及对家乡亲人眷念;还有反映劳动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为了表达这些丰富的思想感情,歌手们常常触景生情,托物言志,即兴创作,出口成诗;于是优美动听的歌声就信天而游,遍及山野乡村,因此,人民就把这种形式叫作“信天游”或“顺天游”。
随着革命形势的民展,信天游不仅表现劳动人民个人的喜怒哀乐,它还紧紧地和革命斗争联系在一起,产生了无数歌颂党、歌颂领袖、歌颂革命、歌颂新生活的信天游。
陕北地区民歌艺术特点

陕北地区民歌艺术特点作者:陈蓉来源:《牡丹》2018年第11期陕北民歌是陕北这幅美好画卷的点睛之笔,它让陕北更加富有自己独特的韵味。
要想了解陕北的民歌,人们就要先了解这里的特点和风土人情,进而探索陕北民歌的特点和根源。
只有熟悉陕北民歌的特点和代表作,人们才能更好地将其传承和发展。
想要更好地了解陕北民歌,人们就要了解它的风格和演唱技巧,全方位地了解和发现陕北民歌独特的风华和美丽。
一、陕北的地域特点和民歌类型(一)陕北的地域特点中国的国土非常非常广阔,这里有着大片的土地和资源,孕育着近14亿的炎黄子孙,各个地区都有不同的文化和生活习俗。
陕北地区是有着革命历史的红色圣地,无数的战士、人民在这里为了中国的崛起和美好的新生活抛头颅洒热血,这是一片充满奇迹的土地,这里正是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包括陕西省的榆林市和延安市,因其位置处于陕西北边,所以才有了陕北这个名字。
这里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区域面积达到92521.4平方千米,该地区地面以中生代基岩为地基,再加上一层厚厚的新生代红土和黄土层,最后再经过流水冲刷和土壤风化,就形成了一种新地形。
(二)劳动号子劳动号子的歌曲样式有吆牛歌、采石歌、打场歌、打夯歌这几种。
劳动号子以劳动内容为基础,劳动者根据劳作的节奏旋律而哼唱,在如此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复杂多变的劳作形式下,劳动号子给劳动者带来了心情的放松和愉快。
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各种各样的歌唱形式,将歌曲演绎得生动形象而富有魅力,同时,歌曲的表现结合了劳动者独特夸张的哼唱形式,具有强烈的民族感。
劳动号子不仅是一种歌曲,也是陕北人民放松心情的一种方式,代表了陕北人民最真挚的劳动生活。
(三)信天游信天游的表现方式主要有高腔和平腔两种,在民歌的曲风范围中,它属于山歌一类,也就是在山田中哼唱的歌曲。
所以,人们又可将其称为“酸曲”或“山曲”,它包含的内容不多,歌词简洁明了,节奏鲜明纯朴,韵调起伏有序,通常每两句作为一个结构体,上下句押韵或者不隔句的押韵。
漫谈陕北民歌艺术特征[论文]
![漫谈陕北民歌艺术特征[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36521876a26925c52cc5bffc.png)
漫谈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陕北民歌作为一种区域性文化,它受特殊地域环境及社会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其纯朴、高亢、热烈、随意、精巧等艺术特征。
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的形成,是东方文化大背景下黄土地及汉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艺术折射,也是陕北人民长期生活实践的生活哲理与情感意识的融合。
研究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对提高民众的艺术鉴赏力,促进发展区域性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可以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陕北民歌艺术特征信天游一、引子陕北是民歌的世界,民歌的海洋。
无论是高亢豪放的信天游还是铿锵有力的劳动号子;无论是抒情流畅的小调还是悠扬纯朴的酒歌,都以广泛深刻的内容,生动质朴的语言,丰富多彩的手法,高亢悠扬的曲调,豪放犷达的风格,由勤劳勇敢的人们一代一代创造和承载,口传心授,绵延不绝。
生活环境、生存方式及社会背景下的精神文化诸多因素,对陕北民歌的生成、演变、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而这些诸多因素都与这一区域的地理范围、文化特点和历史面貌有关。
因而,我们可以得出影响一个地区音乐文化形态的诸多因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条件的影响,一是社会条件的影响。
即来自自然条件的影响包括地理、气候、人种、生态等;来自社会条件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军事、风俗、语言、民族等。
对于以上诸多因素影响并不是都能在音乐、文化方面一一得以论证,但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在这一区域的文化层面上直接地或间接地发生作用。
二、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民歌是诗歌的源头”,陕北民歌是丰富多彩的,陕北民歌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陕北民歌小调,一般为五言四句式,如《走西口》《搭伙计》等;也有七言四句式的,如《三十里铺》《送大哥》等;还有五言五句式的,如《刘志丹》《打开清涧城》《井岳秀》等。
陕北的风俗歌曲、酒曲等,大多为自由体式,根据其内容需要即兴创作演唱。
陕北的秧歌曲《拜年调》《跑旱船》《玩花灯》等,一般为七言四句式,也有五言六句式和多言四句式,如《黄河船夫曲》等。
陕北民歌的信天游,大多为七言双句式,如《你妈妈打你你给哥哥说》《什么人留下个人想人》等。
浅谈陕北民歌艺术特色—以《兰花花》为例

浅谈陕北民歌艺术特色—以《兰花花》为例摘要:陕北民歌是我国杰出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陕北民歌的特点是土、美、大,土是土气,美是悠美、大是大气。
陕北民歌土气,在民国时期是民间的一种小调,难登大雅之堂;美是歌声优美,曲调优美,抒发了陕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对那个时代陕北人民悲剧命运的感伤,大是大气,陕北民歌曲调高亢、悠扬大气,雄伟高亢,大气奔放,别具特色。
,陕北民歌中尤其以“兰花花”最为有名。
多年以来,陕北民歌只在陕北民间流传,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我国民间艺术家的多方努力,才传遍了我国大江南北,最终在科学技术,媒体和我国广大民间艺术家的努力下,才形成了相对比较固定的演唱风格和比较稳定的艺术特征。
它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又是我国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因此对它的艺术特色,风格特征的研究无疑是有必要的,有价值的。
对于保护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传承和发展这些杰出的艺术文化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关键词:陕北民歌《兰花花》;形成原因;艺术特色;艺术特征引言(前言)陕北,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并没有打跨陕北人民,相反,最终造就出了神奇的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艺术其实是北方大文化大背景下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广大汉族同胞的思维和情感的艺术表现,这一艺术瑰宝折射出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艺术环境下我国陕北同胞的内心情感世界和思维、观念,以及古老勤劳的陕北人民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展现的是陕北人民强烈的生存意识和精神面貌。
因此它还是勤劳善良智慧的陕北人民在漫长的繁衍生息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来的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
陕北民歌的魅力,缘自于陕北人民的生活,缘自于陕北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传统民间艺术文化。
人们常说,艺术缘自于生活,陕北民歌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中的瑰宝,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特色,正是因为它来自于陕北独特的自然环境,来自于陕北人民对生活和情感、人生、命运、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感悟。
但是,在时间的长河中,一切都只是过眼云烟而已。
陕北民歌风格特点

陕北民歌是黄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
它主要有号子、山歌、小调和儿歌四大类。
其总体曲调框架结构,是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由调式主音及上、下方五度音作为骨干,构成曲调的框架。
其典型的旋律进行是围绕主音作四度距离的上行或下行。
即2-5-1,5-1-2-5等。
这一框架,是形成陕北民歌风格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
也正是这一具有特征的框架构成的民歌,贴切地描绘了陕北黄土高原那无际、空旷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生存在这环境中的人民群众的感情世界。
陕北民歌旋律简洁明快,有鲜明的空间感,粗犷、高亢、洒脱自如、极富歌唱性。
陕北民歌风格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第一部分主要从历史方面、地理方面还有其它一些风土人情、语言特点等方面分析了陕北民歌风格形成的原因。
文章第二大部分论述了陕北民歌中号子、信天游和小调的分类及风格特点。
陕北的号子有黄河船工号子、打夯号子、打硪号子、绞煤号子等多种号子。
陕北号子的风格特点是速度稍慢,力度变化不大,唱起来上口、好听。
陕北山歌主要是信天游和山曲。
信天游是陕北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歌种,它的基本曲调有一百多种,结构方整、...。
陕北民歌的艺术特色-最新年文档

陕北民歌的艺术特色摘要:中国民歌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歌中一颗耀眼的明星,陕北民歌有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陕北拥有着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民俗文化,陕北民歌风格多样异彩纷呈,在旋律、节奏、语言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音乐特色,是人民思想、感情与精神的结晶。
陕北民歌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及艺术表现形式,是中国地域民歌里最具代表性的歌种。
陕北地处黄土高原,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是陕北民歌形成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正是由这种深厚的地域文化和特色的地理环境,才逐渐形成了陕北特有的风土文化――陕北民歌。
一、陕北民歌的起源分类漫长的历史过程形成了这里多样且独特的文化气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陕北民歌不仅具有汉族音乐的特征,也具有西北少数民族的音乐特色。
陕北民歌的题材诸多,主要划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大类。
(一)劳动号子号子是人类文化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艺术形式,也是最早的民歌形式之一。
由于陕北的地域沟壑,劳动者常年劳作辛苦,劳动过程中那紧张的动作,沉重的负荷赋予劳动号子以吆喝、呐喊等特点。
既可以协调劳动,也可以抒发劳动者内心的压抑情感,从而得到精神的慰藉。
陕北号子有打夯号子、耕地号子、碾场号子、船工号子等。
例如《船夫曲》等,节奏平稳又具有一定的力度。
(二)小调小调被称为里巷之曲,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当中以及婚丧节庆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
小调的范围包罗极广,歌词一般是通过较有艺术修养的民间艺人加工传授,结构比较完整且内容丰富。
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及一唱众合[1]。
小调既有淳朴健康的歌唱,又有带着市民庸俗的曲调。
如《三十里铺》就是一首旋律优美、感情真切动人的陕北民歌。
(三)信天游陕北民歌形式多种多样,信天游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形式。
陕北民歌中最具有代表性、富有陕北地方特色的体裁――信天游。
其又叫顺天游,是流传在陕北一带的主要山歌歌种。
信天游的曲调变化多样,节奏自由、歌词通俗易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陕北民歌的分类及其风格特点
作者:刘宇瀚
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29期
摘要: 陕北民歌是我国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绚丽奇葩之一。
它的种类繁多,风格多样,深受人们的喜爱。
文章对陕北民歌的题材样式、音乐形态、歌词内容等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求进一步加深对陕北民歌的认识。
关键词: 陕北民歌分类风格特点
陕北民歌的题材样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可以分为:号子、信天游和小调。
它们是陕北民歌中最富有特色和代表性的三种体裁。
陕北民歌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是陕北人民最亲近的伴侣。
下面本文将从这三方面来介绍陕北民歌的分类和风格。
一、号子
号子是整个人类文化中产生最早、历史最悠久的艺术形式之一,是最早的民歌。
号子是在劳动中产生的,它是伴随着劳动者劳动节奏而唱的。
紧张的劳动动作,沉重的体力负荷,赋予了它的歌唱以劳动呼声——吆喝、呐喊的特点。
在劳动工序越来越复杂、劳动分工越来越细密、劳动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时,号子的品种也就越来越多样化。
陕北就有黄河船工号子、打夯号子、绞煤号子等多种号子。
例如《船夫曲》,从它的旋律线来看,基本上是2—5—5—1进行的,这就给人一种起伏摇荡的感觉,使人想象到它是在展现水上情景。
再从它的节奏和速度上来看,既平稳又具有一定的力度,这就使人感到不是在激流险滩中行船,而是在较宽的平静的水面上行进。
从整个情绪上来看,使人听了以后,脑海中自然出现一幅大船在黄河平静的水面上航行,船上传来船夫开朗的歌声的画面。
透过歌词的内容,仿佛看到黄河迂回曲折的河道和艄公的形象。
陕北号子音乐大多速度为中速稍慢,力度变化不大,唱起来上口、好听,这与陕北人的劳动强度有关系。
黄河船工号子多用于拉船上岸或推船下水。
打夯号子、打硪号子也只是在砸地基或打桩时为统一劳动动作、活跃情绪而即兴演唱的。
号子的词多是即兴演唱,除唱有关劳动的歌词外,也有反映历史故事、天文地理、生活情趣的歌词内容。
二、信天游
信天游的音乐具有高亢宽广、节奏自由、起伏跌宕、委婉动听的特点。
它那独具特色的音乐语言、鲜明的西北韵味、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其具备了很强的艺术魅力。
信天游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类型为音域不宽,用音简洁,节奏鲜明,结构方整,风格较轻松、明快、诙谐。
反映的大多是爱情内容,也常为妇女劳动干家务或静夜独思时所唱。
由于受环境、性格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这类信天游小调的音乐特点,一般多用于平腔演唱。
如我们所熟悉的陕北民歌《知道不知道》,旋律自然流畅,优美恬静,用平腔演唱更能表现出恋人之间的无限钟情。
另一类信天游音域宽广,节奏自由、悠长,旋律起伏跌宕(演唱者常用真假声结合的高腔演唱),调时而激越奔放,时而委婉深情。
乐曲表现的有亲人别离之悲,也有走西口、揽工人的相思之情,歌声中也更多地充满了对黑暗世道愤愤不平的愤懑之情。
如最有代表性的《脚夫调》,连续的大跳,用高腔演唱就将脚夫的愤恨与不满贴切地表现出来了。
信天游的歌词特点是上下句结构的两句体。
由于它的词是倚声填词,受到旋律线条的严格限制,因此就形成了两句一节的稳定形式。
它用比兴作为形象思维的手段,去选择生活,提炼出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艺术形象,这就是“索物托情”或“触景生情”。
这两种传统的表达方式随着信天游的长期发展,已成为它的优良传统,一般是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
信天游的节奏大都十分自由,旋律奔放、开阔,扣人心弦,回肠荡气。
这同沟川遍布的陕北地貌有很直接的关系。
在当地,人们习惯于站在坡上、沟底远距离地大声呼叫或交谈。
为此,常常把声音拉得很长,于是便在高低长短间形成了自由疏散的韵律,这种习惯自然会对信天游产生影响。
因此信天游的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韵律和谐,不加修饰地透着健康之美。
信天游的歌腔高度集中地展示了高原的自然景观、社会风貌和陕北人的精神世界。
例如《兰花花》就是陕北信天游中流传较广的一首。
它的曲调高亢悠扬柔美、开阔有力,节奏舒缓自由,极具地方特色。
它以优美舒展的音调、纯朴感人的语言,塑造了一个热爱生活、向往纯真爱情、敢于反抗封建婚姻制度的农家女兰花花的形象,鞭挞了封建买办婚姻对妇女的摧残和迫害,同时也赞扬了兰花花勇于冲破封建传统礼教,大胆追求婚姻自由的反抗精神。
这首歌将叙事性与抒情性融为一体,大大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该曲语言淳朴,旋律优美流畅,深得群众喜爱。
全曲是典型的信天游分节歌形式,两句体多段式,共八段歌词,具有很强的叙事性。
它的曲调以悠扬的高音开始渐向低音进行,由于它是一呼一应的对称旋律(上行下行)造成了富有对比的上下句,这种对比根据各段歌词不同的内容,在曲调上作了适当的变动,因此音乐形象颇为鲜明。
它有时是愤恨的反抗,有时是抒情的哀怨,很好地表达了当时人民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三、小调
小调是指流行在人民群众休息、娱乐、集庆等生活场合中的各种民间歌曲,如果说信天游是“山野之歌”,那么小调则是“里巷之曲”了。
所谓“里巷之曲”是说小调的流传与发展更多的与城镇相联系,多数小调是由城镇传往农村的。
小调主要流行于陕北榆林地区各县,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一)一般小调
一般小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哼唱的小调歌曲。
它既不依附于特定的民俗事象,又无需丝弦和打击乐伴奏,更不受环境条件的制约,不论在山峁沟洼,或是在窗前院落;不论在干农活、做家务,还是推碾子、做针线,都能脱口而唱,抒发个人情感。
因而一般小调题材面广,曲目众多,流传广泛,在不断地集体加工和发展中沿袭下来。
如《揽工调》、《走西口》、《五哥放羊》《东方红》、《三十里铺》等。
小调中衬字衬句的运用,是多种多样的。
有以虚词插于句间或句尾,作以衬垫和填充的;有以虚词或实词作情感的渲染,以深化内容、丰富形象的。
如歌词已完,而用“哎嗨哟”、“孩儿的妈妈哟”作结;有的衬句是在小调的传承演变过程中延留下来的,原意已不复存在,只起着烘托气氛的作用。
(二)丝弦小调
丝弦小调分为打坐腔和耍丝弦两种形式。
打坐腔是一种带乐器伴奏的小调坐唱,主要流行于陕北的府谷县、神木县,以及晋西北、内蒙西等地。
打坐腔音域宽广、旋律优美、起伏跌宕,善用装饰音和滑音。
虚词衬字运用丰富,唱词质朴、生动、活泼。
演唱时发挥性强,具有一定的即兴创作特点。
耍丝弦是流行在陕北榆林县城内的一种带乐器伴奏的小调坐唱,又名“乐器”、“榆林小曲”、“榆林清唱曲”。
耍丝弦的歌词结构工整,辞藻华丽典雅,曲调多平稳级进,其总体风格具有优美抒情、纤巧细腻、委婉缠绵的艺术特点。
(三)社火小调
社火小调又称陕北秧歌,它主要在榆林、延安两个地方流行。
它既是传统的、具有自娱性的广场歌舞,又曾是庄重的祭祀性活动的演唱曲调。
春节期间,当地群众把秧歌活动叫“闹秧歌”、“闹社火”。
其中有一种很具代表性的形式叫跑旱船。
这种歌舞中一般有两个角色,一个由年轻妇女扮演坐船,一个是手执撑杆的老艄公,插科打诨其间。
先在锣鼓声中跑圆场,后由丝弦托腔伴奏,一问一答,载歌载舞,饶有情趣。
(四)风俗小调
风俗小调包括以下四种形式。
酒曲是陕北民间喜庆饮宴时所唱的一种歌曲。
酒曲的曲调不多,多为一曲沿用,一般长段酒曲,多运用混合拍子,节奏较自由,叙事性、诵唱性强。
猜拳调是民间喜庆饮酒时,猜拳行令所唱的小调,又称唱拳调。
它的曲调结构简单,篇幅短小,形式比较灵活,多为一曲沿用。
神官调是巫师们作法事所唱的曲调,叫神官调或跳神调。
神官调的曲调结构简单,旋律多级进,基本接近当地自然语言形态,诵唱性强。
祈雨调是昔日陕北农民抬龙王神楼游街或在庙中跪求时所唱的曲调,它曲调简单近似呼号、吟诵。
四、结语
陕北民歌产生于陕北劳动人民的生产与生活,它源于劳动生活中,且直接作用于生活本身。
人们在劳动中创造了劳动号子,并使其为劳动生产服务。
在广袤辽阔的高原上,陕北人民用激昂高亢的信天游喊出了勃勃热情。
可以说,陕北民歌渗透在陕北的各个角落。
本文对陕北民歌作了初步介绍,它深层次的文化内涵,需要我们在以后的研究中不断体会和领悟。
参考文献:
[1]吕政轩.陕北民歌艺术论[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
[2]吴岫明.中国民歌赏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邓光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陈四海.中国民族音乐概论[M].陕西旅游出版社,2005.
[5]黑格尔.美学(1)[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6]李巍.陕北民歌“信天游”艺术表现浅析[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