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仲平)凝聚起民族复兴的力量
在民族复兴的丰碑上课文

在民族复兴的丰碑上课文
《在民族复兴的丰碑上》是2022年10月16日发表于《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作者是任仲平。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伟大成就,以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文章指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的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正确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发展前景。
文章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文章最后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这篇文章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作用,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教案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我们上节课了解到这篇文章的作者——钟华论(包括“铁三角”的另外两位“任仲平”“钟声”),他不是一个人,它是由新华社领导直接指挥、集中全社评论骨干力量打造的重要的政治栏目,也就是说钟华论是个笔名,他代表新华社,而新华社代表谁呢?新华社代表的是党和政府的声音,是党的喉舌,因此我们在阅读这个文章的时候,你要知道里面的很多语句,其实是给这一场伟大的抗疫战争定调子的。
当然,对于记录抗疫征程的文章而言,其实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是作者,大家想想看,2年多以前,2020年初的时候,你们正在上初三,疫情来临时,你们开始了网课的学习,网课的学习效果大家也知道,因此你们被称为有史以来最惨的一届初三,所以说,我们每一个同学都是这场抗疫战争的亲历者,我们每个人都是抗疫这篇大作文的书写者。
2020年,我们被局限在家里,对于整个抗疫战争的了解其实是一个【有限视角】,而今天的这篇文章《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他采取的却是一个【全知视角】。
而且这篇文章不是以进行时态也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它是以一种一边回顾一边总结的姿态来记录2020年那一场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伟大的抗疫战。
上节课我们通过阅读课文、抓取关键词句、拟定小标题来概括并梳理了八个小节的内容。
这篇文章依次从国家力量、社会制度、中国精神的方面揭示了我国抗疫取得胜利的原因(因为中国具有领导力、组织动员力、执行力,因为我们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制度以及我们的中国精神,才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举全国之力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然后从正(秉持着“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理念,用最有力的武器也就是“科学”,来对抗疫魔)反(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两面探索抗疫取得胜利的过程,最后从人类命运和中国历史的角度来总结抗疫胜利的深层意义(认识到大疫当前,人类是一个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中国更应该展现我们的责任与担当,而我们的国家也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重焕生机)。
任仲平文章《团结奋斗,创造新的伟业》读后感

任仲平文章《团结奋斗,创造新的伟业》读后感任仲平文章《团结奋斗,创造新的伟业》读后感在任仲平的文章《团结奋斗,创造新的伟业》中,他强调了团结和发扬自己可以带来的巨大力量。
文章以2021年北京市政协"聚力新发展,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为背景,指出了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面临的挑战,号召广大干部要勇于担当,团结一致,使得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光辉。
团结的力量是无穷的。
当每个成员都为同一目标而奋斗,融汇了不同的优势,打破了阶层-地区-集团的壁垒,集体将会变得无比强大。
无论是企业还是行业,或者政府,都需要这样的共同努力。
通过旗帜鲜明的组织和高效的领导来创造和实现更多的价值和发展机会。
一直以来,坚定信念,克服困难,突破重重沉痛,一直是中国共产党所推崇的团结与斗争的两重要素。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要让人民享受到持续的良好服务,就需要利用现代科技和先进的管理方式,使得变革和进步成为可能。
同时,也要发扬人民对民族英雄的崇敬心,在英雄们的成功案例启示下,激发自己的砥砺精神。
正如文章中所提到的那样,感激英雄、弘扬英雄是实现人民心中新中国的美好未来的重要保障。
总之,这篇文章渲染了一种新时代的中国风范,它呼唤人们众志成城,为新时代的中国发展做出贡献。
这使人们感觉到,他们的贡献和努力是有意义的。
只有团结奋斗,才能够创造新的伟业,为新中国的繁荣发展提供强大保障。
因此,我们要自觉加强团结,发扬个人优点,既关注个人成长,又有助于团队的发展。
只有在不断实践和追求中,我们才会不断地进步和成长。
2023届高考作文素材: 12月任仲平、任平文章

2023届高考作文素材:12月任仲平、任平文章《三年抗疫,我们这样同心走过》任仲平2022年12月15日(一)工厂车间,机器轰鸣;大街小巷,人来人往;公路铁路,车辆穿梭;超市商场,物丰价稳;广袤田野,生机勃勃……壬寅岁末,神州大地正升腾着澎湃活力,展现出万千气象。
事非经过不知难。
近三年来,我们以争分夺秒的速度,提升防控救治的能力,提升科学战疫的本领,等到了新冠病毒毒力、致病力的下降,迎来了疫苗接种的普及和人民群众健康意识的提升,赢得了抗击疫情的主动。
近三年来,我们以枕戈待旦的坚守,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用最小的代价实现了最大的防控效果,为充分开发药物和疫苗创造了有利条件,迎来了全人群疫苗完全接种率超过90%,赢得了抗击疫情的优势。
近三年来,我们以风雨同舟的意志,淬炼抗击疫情的精神力量,无惧困难、砥砺前行,铸就了伟大抗疫精神,赢得了抗击疫情的信心。
大战大考炼真金。
近三年鏖战,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病毒弱了、我们强了,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
从二十条到新十条,我们因时而动、顺势而为,抓住时机优化疫情防控政策,新的气象正在呈现,新的变化正在发生。
面对世纪疫情,我们更有实力,更有底气,更有斗志!抗疫斗争,最大程度保障了亿万人民的生命安全,最大程度创造了生产生活条件和投资发展环境,最大程度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事实充分证明,我们的疫情防控政策是正确的、科学的、有效的,得到了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二)惟其艰难,更显勇毅;惟其艰难,更彰初心。
回首近三年抗疫历程,真可谓千磨万击还坚劲,越是艰险越向前!犹记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湖北武汉这座千万级人口的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少方面按下“暂停键”。
犹记2021年10月,一场疫情突至内蒙古额济纳旗,让这个边陲小城成为全国的关注焦点。
快速流调、风险分类、封控管理、大规模转运……犹记2022年4月,奥密克戎变异株来势汹汹,拥有2500万人口的上海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人民日报任仲平:走好全国一盘棋——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发挥各区域优势、增强全国发展合力的现实需要。沿海发达地区运用自身较好的经济基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国家支持的政策,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积累了相当的实力。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时机也已到来。只有抓住这个有利时机,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合理布局,使东、中、西部地区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经济,才能整体提高我国生产力社会化水平和经济效益,整体提高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从区域层次上说,也主要有三类:在我国,最高一级的区域是地带级的,如东、中、西部;次一级的是跨省区或综合性的,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海峡西岸经济区,以武汉、重庆、西安、成都等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增长区等;再次一级是省、市、县范围内的,如长株潭城市群、郑汴洛城市群、辽东半岛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等。
(九)合作与竞争。这是协调区域发展的主要方式。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没有发展;没有合作也就没有合力,没有良性互动。
竞争应当是发展质量的竞争,是服从服务于全国一盘棋、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的竞争。从狭隘的地方利益、部门利益出发,台上握手台下分手,要求别人“友好合作”、自己却拨拉着小算盘,这不是竞争,是无谓的内耗。不顾全局的机场之争、港口之争、“中心”之争、项目之争,也不是竞争,是巨大的浪费。
(六)与这个清晰的蓝图相对应,我们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区域经济及其协调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在我国,区域经济有多种类型,专家学者也有不同的表述。
从动力机制上区分,主要是三类:一类是与“经济区域”相对应,以核心区与腹地间、各市场主体间的客观经济联系为主要内聚力的,如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上游经济区;一类是与“行政区域”相对应,以强大的行政力量为主要内聚力的,如省域经济、县域经济;还有一类是有特定目标和范围的区域经济,如贫困地区、边疆地区,以及各级各类开发区等等。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 2021年山西省中考百校联考(四)历史试题

展板一【伟大抉择】
(1)请为左边展板中的图片写一段文字说明(任选其一)。
展板二【探索创新】
(2)图三、图四反映出中国共产党是如何破解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难题的?
展板三【勇于担当】
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号召:“全中国人民、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
14.李华同学在山西青铜博物馆内,看到了一件“网红”文物—2600年前的孟姬“嫁妆”晋公盘(下图)。盘中圆雕动物都能在装置原处360度转动,盘内壁还有珍贵铭文七处183字,是国家一级文物。据此推断,它应该铸造于
A.夏商西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D.宋元时期
15.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城太行街363号,是一座全面反映八路军抗战历史的大型革命纪念馆。馆内收藏珍贵历史文物800多件,三级以上珍贵文物514件(套),下图就是其中重要的藏品之一。此文物的价值在于反映了
(3)1937年7月7日的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事变爆发后不久,中国共产党促成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作为东方主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新中国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并取得胜利,提高了国际地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
(3)建立新的政权;制定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18.人口流动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现象。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年轻干部 凝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心得

年轻干部凝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心得在现代社会中,年轻负责人被认为是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希望和未来。
他们肩负着重要的责任,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年轻负责人凝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使命。
一、年轻负责人的重要性作为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年轻负责人承担着培养、壮大和引领国家未来发展的重任。
他们代表着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具有独特的活力和创造力,能够在各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我们需要重视年轻负责人的培养和成长,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让他们成为国家发展的生力军。
二、年轻负责人的素质要求年轻负责人需要具备全面发展的素质和能力,既要在专业技能上有所突破,又要在思想觉悟和领导能力上不断提高。
他们需要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政治素养,应具备较高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同时还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凝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三、年轻负责人的使命担当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翁,年轻负责人应该有更大的使命担当,勇于承担责任,善于创新和实践。
他们应当勇于在改革创新中探索前进,坚定不移地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年轻负责人应该在工作中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事业,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个人观点与理解从我的观察和理解来看,年轻负责人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和后备力量。
他们具有朝气蓬勃、锐意进取的特点,是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生力军。
在我看来,年轻负责人应该不断自我提高,扩大视野,增强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有这样,才能凝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
总结与回顾在这篇文章中,我通过对年轻负责人的重要性、素质要求和使命担当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探讨。
年轻负责人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胡果 “新闻守夜人”的坚守

胡果“新闻守夜人”的坚守作者:暂无来源:《中华儿女》 2015年第14期文本刊记者余玮金台夕照,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
如今,难觅当年诗人“高台百尺倚都城,斜日苍茫弄晚晴”的意境,但在金台路人民日报社大院内,记者自新闻同行中可以找到别样的风景。
日以继夜的“白+黑”,是《人民日报》总编室副主任胡果的生活常态。
她说,身为报人,为生涯作注的,永远是一组组选题策划,是一枚枚方块字,是一版版新闻纸,是一个个白班夜班……“作为新闻守夜人,面对一亩三分地,我们就是要让自己少睡觉、睡不着觉,让大局睡着觉、大家睡好觉。
”人生处处皆风景。
采访中,似乎看到胡果被激情点燃后行走在新闻现场、深夜伏案在校稿样前的身影——因为奔走,因为坚守,而变得越发美丽。
“声”高和众的背后2005年初,在《人民日报》编采分开改革全面铺开的大背景下,在打造报纸核心竞争力、释放新闻生产力的进行曲中,《人民日报》政治新闻版诞生了,胡果成为首任主编。
政治报道是党报的“当家菜”,也是党报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走马上任,胡果把发力点锁定在做栏目。
栏目是版面的眼睛,一个栏目的出炉,从定位到包装到具体的操作和维护,反映出编者对当前媒体环境的认知,对自己所处媒体及版面特点与优势的把握,表达着编者的新闻理念和编辑思路,考验着编者的策划水平和组织能力。
做好一个栏目,就能带出一支队伍。
2 0 0 5年1月5日,《声音》专栏应运而生。
7日,《声音》刊发某省委副书记即将到政协工作的一段“临别感言”——没想到,10日中央领导作出批示,并要求《人民日报》就此刊发一篇评论员文章。
《声音》一炮打响。
“一开始我们想得很简单:既然《人民日报》的报道离不开领导活动、少不了领导讲话,能不能用一种新的包装方式,做得好看点、软和点?”胡果把想法一说,大家都觉得好,进一步明确了定位,渐渐做出了一点味道,“没想到这种形式一露面,记者爱写,读者爱读”。
曾有读者反映《声音》确实有看头,“美中不足的是在这里只能听到高官的声音,听不到来自生活一线的老百姓的声音,要是既能听到干部的声音,又能听到群众的声音,该有多好”!胡果说,《声音》之所以不肯降低“门槛”,是因为她与她的团队认同这样一个理念:定位就是舍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日报任仲平凝聚起民族复兴的力量——论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一)若干年后,当人们回望2008年初夏的中国,会看到什么?他们会看到,大地的裂痕尚未弥合,汶川、北川、青川……伤痛依然沉重,残垣断壁前,撕裂的伤口让五千年中华为之神伤。
然而,生活已经重新开始。
他们看到,废墟上的危房正在拆除,一排排活动板房拔地而起,朗朗书声重又回荡;他们看到,震后的巴蜀大地,黄澄澄的麦子已经归仓,绿油油的禾苗正在生长;他们看到,痛失家园的人们艰难地从悲痛中走出,13亿中国人擦干泪水,期待那个百年梦圆的时刻……大灾大恸,大爱大义,大智大勇;“汶川不哭!”“四川挺住!”“中国加油!”一场猝不及防的灾难,是一次国家力量的检验,更是一次民族精神的重振!(二)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6月30日,汶川大地震49天之后,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同特大地震灾害的艰苦搏斗中,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展示出了十分崇高的精神。
这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这是对抗震救灾实践的精辟总结,也是对抗震救灾精神的深刻揭示。
历史将见证:13亿中国人挺起的铮铮脊梁,铸成一座民族复兴的精神丰碑。
(三)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北纬31度,东经103.4度。
一瞬间,大地痉挛,山崩地裂,中国进入“汶川时间”。
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地震灾害,整个国家迅速进入紧急状态。
这是13亿中国人必将共同铭记的一段日子。
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将中华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
规模空前的生死大营救,历经艰险的千里大驰援,处处涌动的爱心大奉献,共克时艰的社会主义大协作,汇聚成全民族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强大合力。
8级地震的生死考验,几十天救援的举国动员,展现了一个国家历经劫难而不屈的坚强意志,拓展了我们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疆界——“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人们看到了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在特大灾难面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举国上下患难与共,前方后方同心协力,海内海外和衷共济,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以灾情为最高命令、以救灾为神圣使命,紧急行动,守望相助,倾力支持,无私奉献,凝聚起抗震救灾的强大合力,显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
“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人们看到了中国人民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英勇气概。
面对极其惨烈的灾难,面对极其严重的困难,广大军民临危不惧、奋不顾身、舍生忘死,哪里灾情危急就向哪里冲去,哪里有生死考验就向哪里挺进,哪里有受灾群众就向哪里集结,展现了中国人民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任何困难所压倒的超人勇气,体现了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
“以人为本、尊重科学”,人们看到了对人民的高度关爱、对科学的高度尊重。
广大军民把人的生命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坚持只要有一点生还可能就要作出百倍努力,最大限度地抢救了人民生命;坚持依靠科学、运用科学,把科技的力量与顽强的斗争紧密结合起来,既充分发挥人的能动精神,又充分发挥科技的重要作用,攻克道道难题,化解种种风险,使科技成为战胜地震灾害的强有力支撑。
惨烈的天灾,在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悲伤的同时,再次让伟大的民族精神集中迸发、凝聚升华。
它震醒了中国人思想深处的高尚情怀和共同信念——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一度以为它被“现代化的激烈竞争、市场化的锱铢必较”遮盖掩埋。
那一瞬间,世界触摸到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核心,发现了这个国家一次次濒临绝境而不倒的秘密,感受到了一个民族走向复兴最可依托的力量。
它让人们想起鲁迅说过的话:“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四)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在五千多年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可以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不断显露,但在紧急关头、重大事件中,更容易瞬间爆发。
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可以在平时的生产、生活中逐步成长,但更能在生与死、血与火的熔炉中显现本色。
一个民族的精神取向,可以从英雄人物、典型代表那里找到答案,但更应在广大人民的普遍行为和社会实践中得到张扬。
大地震震出了亿万国人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认同。
山摇地动,废墟上挺起不屈的脊梁;生死较量,危难中铸就坚强的意志。
“5·12”以来的日日夜夜,无数普通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天塌地陷时的人间大爱,定格了山河破碎后的美丽瞬间。
抗震救灾伟大实践就像一部特殊的“精神探测仪”,测出我们民族蕴藏的大真大善大美。
外国媒体评价:世界在关切中国,中国在感动世界。
感动世界的不是地震本身,而是中国人在灾难面前显现的民族精神,是赈灾过程中写下的一个个大写的“人”字。
正是这个“人”字,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
抗震救灾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我们党和军队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
(五)多少年后,回望2008年初夏,人们会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升华。
爱国主义深植于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古往今来,千锤百炼,爱国情怀在中华民族最广大成员中找到生根发芽的沃土。
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让民族精神又一次提升。
生死瞬间,老师们以血肉之躯护卫学生;余震再袭,被迫撤离的消防战士跪地哭喊“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一夜之间,成千上万的志愿者奔向灾区;低垂的国旗下,悲痛中的人民爆发出“汶川加油,中国加油”的呐喊……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信仰的人们以各自的方式表达同一个声音。
灾难面前,中华民族用力量传递力量,用温暖印证温暖,古老中国结成坚强紧密的生命共同体。
这种精神与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相结合,迸发出更加强劲的力量,增添着爱国主义的厚度。
这种深切认同,再一次证明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思想基础,是凝聚民族精神、推动民族复兴的伟大旗帜。
(六)多少年后,回望2008年初夏,人们会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彰显。
改革创新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
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处处可见时代造就的开放意识、世界眼光、法制观念……其中最为突出的,当数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人民生命高于一切”,“第一位是救人”,“一线希望,百倍努力”……从气壮山河的生死营救,到举国动员的灾后重建,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的主线,始终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抢救人的生命、维护人民利益成为执政党的最大政治。
截至7月3日,中央财政拨款497.48亿元,过渡安置房建成逾40万套,灾区群众的权益得到有力保障,抗震救灾体现的人文关怀,正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生动写照。
汶川大地震,让人领受了自然的威力,也看到了科技的发展、文明的进步。
当通信中断,“风云”、“资源”、“北斗”、“遥感”等15颗卫星,成了抗震救灾的“千里眼”;当道路阻隔,中国自行研制的运输机、直升机、通用飞机等,成了抗震救灾的“千里马”……尊重科学,运用科学。
在科学精神的烛照下,才有了“与时间死神赛跑”的勇气,才有了“将损失降到最低”的底气,才有了被困群众的转危为安、堰塞湖的化险为夷、灾后重建的科学谋划。
严峻考验中,尊重科学成为民族进步的标识。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富有时代特点的创造,为民族精神注入新的内涵。
(七)大地震使山川移位、河流改道,却无法撼动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这其中,有年轻一代催人泪下也催人奋进的乐章。
“不管让他们做什么,回答始终都是一个字:‘好!’”一位灾区的团委书记如此评价。
“我们是能担当的一代,是值得信赖的一代。
”一位从灾区归来的青年志愿者这样表示。
以“80后”为主体的中国年轻一代在这次抗震救灾中给了社会一个惊喜。
5000米高空跳伞的,是他们;徒步急行军挺进的,是他们;呈现无私奉献志愿精神的,是他们。
让人感佩的,还有大难当头无私无畏的少年英雄。
这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生长起来的一代人,人们曾经认为他们一帆风顺,扛不住风浪。
然而在抗震救灾中,他们英勇地站到共和国的前线,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
少年强则国强。
当中国站在民族复兴的又一个关口,百年前梁启超先生的激情呼喊,不期然间听到一代人热烈而整齐的应答。
在抗震救灾的洗礼中,中国年轻的一代,血管里奔涌着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成为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青春载体。
(八)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国家要发展,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要有强大的物质基础,更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
没有精神支撑的民族行之不远。
历史上有的国家因灾难而倾覆,有的文明因灾难而消亡。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长河中也曾经历太多的苦难,但文明血脉一直未绝,民族历史一直绵延,正是在与每一次灾难的碰撞中,我们的民族不断激发出新的精神资源。
百年来争取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血火锻造,30年改革开放时代大潮的荡涤洗礼,丰富着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迈入新世纪新阶段,从抗击非典到迎战冰雪,每一次考验,都是一次民族精神的体现。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在社会主义中国的交融激荡,激励着中华民族以新的姿态大踏步走向未来。
(九)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总会与艰难曲折相伴随,这不是历史的宿命,而是历史对国家民族的大考。
正如外国媒体所说:中国以高分通过了汶川大地震这场意外的大考,在灾难中重塑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五千多年来,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撑,是我国各民族世世代代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也是我们不断开辟新征程、开创新未来的不竭精神动力。
在新的历史阶段,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前进道路并不平坦。
面对曲折与艰辛,抗震救灾精神是我们自强不息、应对挑战、迎接考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
从灾难中汲取信心,从灾难中汲取力量,坚持一手抓抗震救灾工作,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把抗震救灾精神转化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意志;转化为办好奥运、建设祖国的实际行动;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力量。
这是我们对抗震救灾伟大精神最好的弘扬。
(十)2008年仲夏的中国,汶川地震的余波尚未平复,北京奥运的脚步清晰可闻。
88岁的萨马兰奇在发给中国媒体的电子邮件中这样写道:“中国人民在地震发生后,所展现的与灾难顽强斗争的伟大精神,本质上和奥林匹克精神是一脉相通的。
你们的坚强意志和挑战极限的精神,是对奥林匹克内涵的最好诠释。
”一个多月之后,中国大地上第一场奥林匹克盛会将如期开幕;三个多月之后,中国宇航员将走出神舟七号飞船,开始第一次太空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