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第12课《古诗二首》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第12课《古诗二首》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第12课《古诗二首》一、教材分析1. 教学内容本课是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第12课,内容为《古诗二首》。

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诵读《静夜思》和《春晓》两首诗歌,感受古人诗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3. 教学重点•学会正确诵读《静夜思》和《春晓》两首古诗。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4.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抽象的情感表达。

•通过朗读诗歌,感受其中的美妙之处。

二、教学安排1. 教学准备•教材: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幻灯片等。

•材料准备:准备课本中《古诗二首》的内容。

2.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介绍本课要学习的《静夜思》和《春晓》两首古诗,引导学生进入诗歌世界。

第二步:学习1.教师朗读《静夜思》,学生跟读。

2.解释词语、句子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分组演练朗读《春晓》,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4.学生自由朗读并感悟诗歌之美。

第三步:拓展开展诗歌创作活动,让学生尝试写下自己的小诗歌。

三、教学反思与评价1. 教学效果评价•多角度观察学生的表现,包括诵读、理解和表达等方面。

•综合评价学生对《静夜思》和《春晓》的掌握情况。

2. 教学反思•是否简单清晰地解释了文本内容,确保学生理解。

•是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增强课堂互动。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引导他们欣赏和理解古诗之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

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案

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案

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动作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

(2)运用想象、讨论等方法,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韵味,体会中华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

2. 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难点词语。

2. 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古诗内容。

2. 与古诗相关的图片或插图,帮助学生理解。

3. 古诗的朗读和背诵录音,供学生跟读和模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为新课的导入做好铺垫。

(2)向学生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古诗:(1)让学生跟读古诗,注意发音和停顿。

(2)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大意,解释难点词语。

(3)通过图片、动作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

(4)分句或分段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体会意境:(1)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2)引导学生讨论,分享自己体会到的意境美。

4. 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集体朗读古诗,注意语气和表情。

(2)播放古诗的朗读和背诵录音,供学生跟读和模仿。

(3)鼓励学生大胆地背诵古诗,不强求一致。

(2)提供与本节课相似的古诗,供学生课后阅读和欣赏。

六、教学评估1. 在课堂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朗读和背诵时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发音、停顿和表情。

3. 收集学生的讨论意见,了解他们对古诗意境的感悟。

七、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展示所学古诗的朗读和背诵。

2. 请家长协助,确保学生能够正确书写古诗中的生字词。

八、课程反思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2.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学会简单的古诗鉴赏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阅读中。
(二)教学设想
1.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与古诗相关的图片和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中的意境。
2.创设互动环节,鼓励学生主动分享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3.设计富有层次的教学活动,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提升。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指导。
2.教师反馈: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的个性化发展。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古诗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1.学生对生字的掌握程度:大部分学生能认识本节课的生字,但部分学生在书写和运用上仍需加强指导。
2.学生的朗读水平:一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参差不齐,需要教师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他们的朗读技巧。
3.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学生对古诗的意境和修辞手法理解较浅,需要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感悟古诗的美。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创设情境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优美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
2.互动交流法:引导学生主动分享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联想想象法: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将诗句中的画面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2课《古诗两首》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2课《古诗两首》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2课《古诗两首》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一】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2课《古诗两首》原文chí shàng池上xiǎo wá chēng xiǎo tǐng,tōu cǎi bái lián huí。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bù jiě cáng zōng jī,fú píng yī dào kāi。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译文:两个僧人坐着下围棋,竹树树阴遮盖了棋盘。

再无他人能在竹林外见到他们,人们在竹林外的话可以听到两位僧人微小的落子声。

xiǎo小chí池sòng宋yáng杨wàn万lǐ里quán泉yǎn眼wú无shēng声xī惜xì细liú流,shù树yīn阴zhào照shuǐ水ài爱qíng晴róu柔。

xiǎo小hé荷cái才lù露jiān尖jiān尖jiǎo角,zǎo早yǒu有qīng蜻tíng蜓lì立shàng上tóu头。

译文: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阴倒映水面是喜爱晴天和风的轻柔。

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淘气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注释:泉眼:泉水的出口。

惜:吝惜。

照水:映在水里。

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尖尖角:初出水端还没有舒展的荷叶尖端。

上头:上面,顶端。

为了押韵,“头〞不读轻声。

【篇二】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2课《古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首、踪、迹、浮、萍、泉、流、爱、柔、荷、露、角〞等12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首、采、无、树、爱、尖、角〞7个生字。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2课《古诗两首》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2课《古诗两首》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一】人教版小學一年級下冊語文課文第12課《古詩兩首》原文chíshàng池上xiǎowáchēngxiǎotǐng,tōucǎibáiliánhuí。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bùjiěcángzōngjī,fúpíngyīdàokāi。

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譯文:兩個僧人坐著下圍棋,竹樹樹陰遮蓋了棋盤。

再無他人能在竹林外見到他們,人們在竹林外的話可以聽到兩位僧人微小的落子聲。

xiǎo小chí池sòng宋•yáng楊wàn萬lǐ裏quán泉yǎn眼wú無shēng聲xī惜xì細liú流,shù樹yīn陰zhào照shuǐ水ài愛qíng晴róu柔。

xiǎo小hé荷cái才lù露jiān尖jiān尖jiǎo角,zǎo早yǒu有qīng蜻tíng蜓lì立shàng上tóu頭。

譯文:泉眼悄然無聲是因捨不得細細的水流,樹陰倒映水面是喜愛晴天和風的輕柔。

嬌嫩的小荷葉剛從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調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頭。

注釋:泉眼:泉水的出口。

惜:吝惜。

照水:映在水裏。

晴柔:晴天裏柔和的風光。

尖尖角:初出水端還沒有舒展的荷葉尖端。

上頭:上面,頂端。

為了押韻,“頭”不讀輕聲。

【篇二】人教版小學一年級下冊語文課文第12課《古詩兩首》教案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正確認讀本課“首、蹤、跡、浮、萍、泉、流、愛、柔、荷、露、角”等12個生字,會寫田字格裏的“首、采、無、樹、愛、尖、角”7個生字。

2、能力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情感目標:理解詩句的內容,想像詩中描寫的情境,感受鄉村孩子質樸、純真的童心之美。

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设计新人教版

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设计新人教版

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设计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所表达的美好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动作、情景表演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境。

(2)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提高朗读的感染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感受古诗的美。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和意境。

难点:(1)古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古诗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的体会。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古诗内容。

2. 与古诗相关的图片或插图,用于帮助学生理解意境。

3. 诗词卡片或作业纸,用于学生朗读和背诵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古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图片的观察和感受。

2. 新课导入:(1)介绍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3. 诗句解析:(1)逐句解读古诗,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2)通过动作、情景表演等方式,展示古诗所表达的意境。

4. 朗读练习:(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注意韵律和节奏。

(2)邀请学生上台演示朗读,给予鼓励和指导。

5. 背诵练习:(1)引导学生进行古诗的背诵练习。

(2)提供诗词卡片或作业纸,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意思和意境。

2. 强调朗读和背诵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家里多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

3. 提醒学生关注身边的自然景色,培养他们对自然美的观察和欣赏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朗读和背诵。

2. 朗读技巧:评估学生的朗读技巧,包括语音、语调和表达能力。

3. 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讨论,了解学生对古诗意思和意境的理解程度。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下语文《12.古诗二首》优质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下语文《12.古诗二首》优质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下语文《12.古诗二首》优质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目标1.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帮助学生了解古诗,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3.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审美情感。

教学内容安排1.导入:利用图片、音频或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引入古诗的主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2.学生朗读:让学生小组轮流朗读《卜算子》和《登鹳雀楼》这两首古诗,帮助学生熟悉古诗的语音、语调。

3.诗歌分析:通过老师指导,学生一起分析《卜算子》和《登鹳雀楼》的字词句读、意境等,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

4.诗歌赏析: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鼓励学生对诗歌的感悟,促进交流和思考。

5.诗歌朗诵:学生单独或小组朗诵古诗,展示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6.诗歌创作:鼓励学生根据所学古诗创作类似的短篇诗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联想等方式启发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2.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合作,促进互动和共同学习。

3.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灵活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促进个性化学习。

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朗诵、分析、讨论等方面。

2.作业完成:通过布置相关作业,检测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学习反馈: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向,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展示1.学生自己创作的类似古诗作品展示。

2.学生朗诵古诗的视频或录音展示。

3.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展示。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和方法,学生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古诗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感,达到教学设计的目标。

以上是对部编人教版一年级下语文《12.古诗二首》优质教学设计的简要展示,希望能够帮助教师们更好地进行相关教学工作。

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设计新人教版

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设计新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

(3)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古诗描绘的画面。

(2)运用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学会欣赏古诗,激发对古典文化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2)培养学生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

(3)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

(2)生字词卡片。

(3)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熟悉两首古诗的内容。

(2)准备好课本、文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简要介绍两首古诗的背景及作者。

2. 学习古诗一:(1)让学生跟随音频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

(2)逐句解析古诗,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3)讨论诗句中的意境,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学习古诗二:(1)让学生自主朗读古诗,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

(3)引导学生通过诗句描绘画面,感受古诗的意境。

4. 巩固练习:(1)开展“古诗接龙”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谈谈自己喜欢的诗句,分享感受。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两首古诗的主题。

2. 强调生字词的学习,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

3. 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首、踪、迹、浮、萍、泉、流、爱、柔、荷、露、角”等12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首、采、无、树、爱、尖、角”7个生字。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情感目标: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力,进行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说到池塘、荷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两首。

(板书课题:古诗两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题目。

学生自由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学生简单说说《池上》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说说《小池》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小池?(初夏)
2、简介作者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

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

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

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最善长写山水诗,一生写诗二万多首,与大诗人陆游,范成大齐名。

3、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古诗,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古诗,扫除字词障碍。

(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首、踪、迹、浮、萍、泉、流、爱、柔、荷、露、角”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2个生字: “首、采、无、树、爱、尖、角”,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古诗深析,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3、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和《小池》大意。

(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二)《池上》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①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

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②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

(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③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④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三)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

(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在诗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板书:泉眼树阴小荷蜻蜓)
4、理解《小池》一、二句古诗。

读中悟情。

(1)你知道泉眼是什么吗?(泉水的出口)。

泉水是怎么流的呢?(无声、惜细流)无声指泉水流得很慢。

惜指爱惜,谁爱惜谁呢?泉眼爱惜甘甜的泉水,舍不得多流一点儿。

(2)宁静悠美的景色应用什么语气来读呢?(舒缓,爱惜……)找生试读。

(3)泉眼在作者的头脑中想象得如此舒缓而美丽,那作者又是怎么想象池塘边大树的呢?树阴照水爱晴柔,借助注释理解一下。

(生自由说二句意思,理通顺后,师小结)爱指喜欢,谁喜谁呢?
五、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里,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池上》
前两句—小娃偷采莲
池上乡村孩子质朴、纯真
后两句—景美童心纯
《小池》
泉眼惜细流
联想
小池树阴爱晴柔景色清新
令人留恋
小荷尖尖角
所见
蜻蜓立上头
课后反思:
《池上》这首诗中,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把小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在教学中,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

这首诗对学生来说,理解上没什么大的困难,所以我在引导学生想象上花了功夫。

引导学生联系“莲叶何田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想象荷花池的美景、小娃采莲的原因、采莲的过程等,通过让学生想象,感受池塘的美和小娃的天真可爱。

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的七言绝句《小池》,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由衷的热爱。

教学中以美丽的自然景色直观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过程配以直观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教学媒体运用恰当、适度,为突破重、难点服务。

媒体,作为语文课堂教学信息传播的中介,其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它虽然只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但如果在教学中作恰当、适度的运用,可以极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的,这一点在本教案中体现得较为明显。

本教案将录像、图片都用上了,既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通过媒体运作,变抽象为形象,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