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龙德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经验总结

合集下载

三联疗法治疗消化内科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效果分析

三联疗法治疗消化内科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效果分析

三联疗法治疗消化内科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为了深入探究三联疗法治疗消化内科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效果,特此进行开展研究分析,为以后的临床研究提供有效的参考。

方法:本文主要运用了对比法,资料调查法等进行分析,选取某院接受治疗的消化内科慢性萎缩性胃炎(CG)患者,患者一共为46例,随即分为两组,一组各为23例,其中对照组主要采用口服兰索拉唑的方式进行治疗,而另一组为实验组,主要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阿莫西林与克拉霉素三联疗法进行治疗,然后进行比对分析。

结果:经过调查分析后,得出,实验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治疗效果要较好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前者治疗有效治疗率为95.65%,后者治疗有效率则为78.26%。

结论:经过对比分析可知,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要较高于对照组,也就是三联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效果要好,这种治疗方法值得被人们加以应用。

【关键词】三联疗法;消化内科;慢性萎缩性胃炎随着时代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相应的提高,相应的思想认识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升,近几年,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健康问题,保健意识愈加浓烈。

而随着保健意识的不断增长,人们对于药物的治疗效果也就愈加重视。

因为这切实的关系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同时对于我国医疗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只有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避免一些问题的发生,这具有重要的意义。

所以,这就要求有关医学研究人员能够加强各种类型药物药性以及疗效方面的研究。

而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而言,同样需要加强有关药物治疗效果方面的研究。

这类病症在现实的生活中,还是比较常见的,发病率也较高,而这种病症产生的因素往往比较复杂,可能是由于动脉硬化、胃血流量不足以及嗜酒等因素的影响,使人体胃黏膜的屏障功能等受到严重影响。

在发病时,经常表现为上腹饱胀、胃纳减退等现象,而这类常见疾病的发生对于人体的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且还可能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

因此,对于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就需要及时的采取有效地治疗方法,而不同的治疗方法效果不同,本文就三联疗法进行以下对比研究,以探求其治疗效果。

慢性萎缩性胃炎临证心得

慢性萎缩性胃炎临证心得

慢性萎缩性胃炎临证心得发表时间:2012-07-24T15:50:42.43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3期供稿作者:郭欣[导读]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在中医学中无系统完善的记载,根据其临床症状表现,该病可归入“胃脘痛”“痞满”“嘈杂”“反酸”等范畴。

郭欣(吉林省集安通化市第五人民医院吉林通化 134200)【中图分类号】R57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3-0273-02【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疗法脾胃虚弱内伤外邪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在中医学中无系统完善的记载,根据其临床症状表现,该病可归入“胃脘痛”“痞满”“嘈杂”“反酸”等范畴。

1989年10月全国第五届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议上通过了CAG属于“胃痞”诊断的意见。

我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摸索总结出“脾胃虚弱内伤外邪”理论,并以此理论为指导,在临证中取得了良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认识我们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认为胃病的本质大多表现脾胃虚弱。

尤其CAG系由多种致病原因,使胃病迁延日久而成此疾,CAG在中医学的发病中认识较为复杂,主要原因:其一,饮食不节,进食粗糙或刺激性食物,嗜好烟酒,或暴饮暴食,饥饱无常,损伤脾胃,脾胃失和,气血凝滞不通而致胃脘痛。

其二,情志不遂,如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胃,气机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由气血相依,气滞日久,血行迟涩,淤阻络脉,其痛剧烈;肝郁化火,火性炎上,迫灼肝胃之阴,其痛往往经久不愈。

其三,素体脾胃虚弱,或劳倦内伤,或久病不愈,延及脾胃,或用药不当,皆可损伤脾胃等,均能引起脾阳不足,中焦虚寒,或胃阴受损,或脾虚血少,失其濡养而发生疼痛。

此外,亦有过服寒凉药而导致脾胃虚寒而痛者。

其四,寒邪客胃,致胃气不和而痛。

综上所述,胃痛的病位虽在胃,而与肝、脾及饮食的关系至为密切,脾与胃以膜相连,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降为顺、喜润恶燥;脾主饮食精微的运化转输,以上升为常,喜燥恶湿。

汪龙德主任医师治疗脾胃病临床经验总结

汪龙德主任医师治疗脾胃病临床经验总结

汪龙德主任医师治疗脾胃病临床经验总结甘肃中医学院于立友,王宁汪龙德主任医师,毕业于甘肃中医学院中医医疗系。

毕业后在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长期主要从事消化内科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

他在临床中形成一套独特的诊疗思路与方法,我作为他的研究生,跟师1年多来收获颇丰,现将导师的经验总结如下。

一、谨记脾胃病生理特性,细斟脾胃病致病特点“脾胃为后天之本”,脾在五行属土,应长夏,脾主四末,应四季之末各一十八日,所以脾土在春夏秋冬四季皆有所主,这充分说明了脾在五脏当中的重要性,也为脾为后天之本提供了理论依据。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为阴土,喜燥而恶湿,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所以脾和胃的关系就是化与纳、燥与湿、升与降的关系。

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湿,其病多因饮食不洁、暴饮暴食、喜食肥甘厚腻之品,也常受精神情致的影响,导致脾不升清,胃不降浊,中焦气机阻滞,运化无权,水湿停聚,湿聚成痰,痰湿日久不化,可导致热邪的出现,所以湿痰热是影响脾胃病的关键病理因素。

脾与胃一脏一腑,互为表里,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也相互影响。

导师认为脾与胃的发病谱是不一样的,在临床上要细心辨证区分。

例如:纳谷不香、口淡乏味、纳呆之类,多是脾失健运,湿浊内生导致;而恶心、呕吐、嗳气之类,多是胃不降浊,胃气上逆之症。

他强调脾病与胃病多同时出现,但二者当有轻重主次之分,临证时需仔细辨认,分而治之,才能药到病除。

二、重视西医诊断,强调中医辨证导师认为西医理论和中医理论是两个完整而不同的理论体系。

应当用各自理论指导各自的临床治疗,不可用西医理论指导中医的治疗。

例如:某患者,西医诊断为脑出血,中医辨证为中风中脏腑之淤血阻络证,是否就不能用活血化瘀药了呢?这显然是错误的!他坚持为了使患者的利益最大化,尽量选择一种最为适合的治疗方法,哪个治疗方法疗效好就选哪个,不可中不中西不西。

当然,如果中西医结合治疗有更好的疗效,二者同时应用也无可厚非,总之宗旨就一个,那就是一切为了患者的利益着想。

汪龙德教授治疗脾胃病常用方药举隅

汪龙德教授治疗脾胃病常用方药举隅

8.2㊀两组治疗前后P 和E 2水平对比见表2㊂表2㊀两组黄体功能不足性月经不调患者治疗前后P 和E 2水平对比㊀x ʃs组㊀别例数时间P /(ng㊃mL -1)E 2/(pmol㊃L -1)治疗组42治疗前9.91ʃ2.1287.74ʃ21.95治疗后17.32ʃ3.22∗∗##98.59ʃ23.23∗#对照组42治疗前10.02ʃ2.42㊀86.51ʃ20.72治疗后15.12ʃ1.72∗∗87.02ʃ20.93㊀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 <0.05,∗∗P <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 <0.05,##P <0.01㊂9㊀讨㊀论黄体功能不足性月经不调是指由于黄体期孕激素分泌不足或分泌时间较短导致黄体过早衰退而引起的月经不调,属中医学 月经先期 月经后期 崩漏 范畴㊂中医学认为:肾藏精,主生殖,是机体气血之根㊂肾气不足会导致天癸生化无源㊁经期紊乱,故月经与肾脏密切相关㊂女子月经主要与机体气血有关,肾气不足,天癸无源,肝血不充,天癸无以化生[7]㊂治疗月经不调及不孕不育主要从气血入手㊂目前,临床上治疗黄体功能性月经不调多为黄体期进行天然孕酮给药治疗,以改善黄体功能不足,使患者的经量㊁月经周期及经期恢复正常㊂但天然孕酮无法促进卵泡发育,对于卵泡期E 2水平较低的患者效果较差[8]㊂本研究中育胎丸为李主任经验方,是本院自制丸剂,主治脾肾亏虚所致的胎漏㊁胎动不安等,有益气养血㊁固肾安胎㊁和胃止呕等功效㊂李主任根据中医异病同治的辨证思想,采用健脾益肾㊁补养气血的治疗方法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所致的月经不调㊁不孕等疾病,效果斐然㊂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有效率(97.6%)显著高于对照组(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治疗后两组患者P㊁E 2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提高,治疗组提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综上所述,育胎丸联合黄体酮胶囊治疗黄体功能不足性月经失调的效果确切,可显著提高患者P 及E 2水平,改善临床症状,调节月经周期及经量,且充分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辨证思维,值得推广运用㊂参考文献[1]惠月红.滋肾育胎丸联合黄体酮治疗黄体功能不足性月经失调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8,45(1):90-92.[2]钱桂红.间苯三酚联用黄体酮㊁滋肾育胎丸治疗先兆流产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6,8(28):95-96.[3]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35-336.[4]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62.[5]王桂英,田力铭,王兴.滋肾调冲汤治疗黄体功能不足性月经失调60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5,37(3):350-352.[6]肖高红.滋肾调冲汤治疗黄体功能不足性月经失调的疗效[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24):140-141.[7]周子球,李少君,杨弋,等.黄体酮㊁滋肾育胎丸㊁间苯三酚联合治疗复发性流产[J].临床医学工程,2013,20(4):426-427.[8]韩美仙.定经汤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所致月经失调的临床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7):1337,1339.通信作者:李光荣,教授,主任医师,安阳市中医院妇产科,河南省安阳市北关区红旗路150号,455000,136****3444@∗基金项目: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专项(国中医药办人教函 2017 125号)收稿日期:2020-01-04;修回日期:2020-02-23(编辑㊀马㊀虹)文章编号:1001-6910(2020)07-0037-04㊃名师高徒㊃汪龙德教授治疗脾胃病常用方药举隅∗杨㊀博1,毛兰芳2,吴红莉1,任培培1,张㊀萍1,王淼蕾1(1.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兰州730000;2.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甘肃兰州730000)摘要㊀汪龙德教授治疗脾胃病具有丰富经验,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擅长使用药对,比如:芳香化湿醒脾用藿香㊁佩兰㊁石菖蒲,健胃消食用生鸡内金㊁生山楂㊁生麦芽,制酸止痛用海螵蛸㊁煅瓦楞子㊁浙贝母,降逆和胃用紫苏梗㊁旋覆花㊁代赭石,行气止痛用香附㊁郁金㊁川楝子,活血化瘀止疼痛用丹参㊁乳香㊁延胡索,温中散寒用小茴香㊁淫羊藿,润肠行气通便用郁李仁㊁火麻仁㊁全瓜蒌㊁炒莱菔子等㊂在临床方剂的选择上以抓主证及舌诊为主要依据,湿盛困脾用平胃散,湿热内蕴用三仁汤,气滞用柴胡疏肝散,脾胃虚弱用香砂六君子,虚寒用建中类,脾虚泄泻用参苓白术散,心脾两虚用归脾汤,清脾胃实热用泻黄散㊂关键词:汪龙德;中医师;脾胃病;药对;验案中图分类号:R256.3㊀㊀文献标志码:Bdoi:10.3969/j.issn.1001-6910.2020.07.14㊀㊀汪龙德教授为甘肃省名中医,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甘肃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㊂汪师长期从事于脾胃病的临床㊁科研及教学工作,治学严谨,临床经验丰富㊂笔者有幸随师侍诊,耳濡目染,获益良多㊂汪师临证时常使用药对,疗效确切㊂笔者将常用药对介绍如下,以飨同道㊂1㊀常用药对1.1㊀芳香化湿醒脾之藿香㊁佩兰㊁石菖蒲藿香㊁佩兰归脾㊁胃㊁肺经,有芳香化湿醒脾的功效㊂石菖蒲,归心㊁胃经,具有化湿和胃㊁开窍醒神的功效㊂‘本草正义“曰: 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温煦而不偏于燥烈能去除阴霾湿邪,而助脾胃正气,为湿困脾阳,倦怠无力,饮食不好,舌苔浊垢者最捷之药㊂ 佩兰在‘黄帝内经“中就被用来治疗脾胃湿热之 脾瘅 ㊂石菖蒲辛开苦泻温通,芳香走窜,不仅可以开窍宁神,还善于化湿浊㊂这3味药均有芳香化湿㊁醒脾健胃的良好功效,主要针对湿浊中阻困脾所致的脘腹满闷㊁纳呆呕恶㊁体倦神疲㊁口中黏腻㊁舌苔厚腻的症状[1]㊂汪师认为脾胃之病,以湿邪所致为主,且脾胃运化不利,又会导致湿邪的产生,湿邪停滞中焦就会困厄脾胃,导致多种症状的出现㊂临床常用平胃散加藿香15g㊁佩兰15g㊁石菖蒲15g来化湿醒脾㊂若湿邪困脾的症状较重,可以加白芷10g㊁砂仁10g㊂1.2㊀健胃消食之鸡内金㊁山楂㊁麦芽临床上焦三仙常被用来治疗饮食积滞㊂汪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并结合临床,习惯用生山楂㊁生麦芽,并用鸡内金代替神曲以健胃消食导滞㊂山楂生用长于消食散瘀,焦山楂则多用于止泻止痢㊂生麦芽可以消食,且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认为其有疏肝的作用,适用于肝气郁结伴有饮食积滞者㊂鸡内金是消食健胃的常用药,生鸡内金还能消癥㊁滑石㊂‘医学衷中参西录“云其 中有瓷石㊁铜㊁铁皆能消化,其善化瘀积可知 ㊂故其在消食化积健胃的基础上,还可活血化瘀,对于饮食积滞所致的气血郁滞具有很好的疗效㊂若食积较轻,可以单用鸡内金以消食㊂以上3种中药的临床常用剂量均为15g㊂如果积滞较甚,可以加用莱菔子15~30g㊂1.3㊀制酸止痛之海螵蛸㊁煅瓦楞子㊁浙贝母此药对出自乌贝散㊂乌贝散具有非常好的抑酸止痛的功效,加入煅瓦楞子可增强其抑制胃酸的功效㊂乌贝散是王药雨先生的经验方,主要使用富含碳酸钙成分的海螵蛸以中和胃酸;为解除因海螵蛸收敛固涩所致的便秘,加入浙贝母以解郁散结以通便[2]㊂临床常用于胃酸分泌过多所导致的烧心㊁反酸及胃与十二指肠的消化道溃疡[3]㊂常用剂量为海螵蛸15g,煅瓦楞子15g,浙贝母10g㊂此外,还可以加入其他以碳酸钙为主要成分的中药,如珍珠母20g㊁煅牡蛎15g等㊂1.4㊀降逆和胃之紫苏梗㊁旋覆花㊁代赭石旋覆花㊁代赭石及紫苏梗主要用于胃气上逆所致的嗳气㊁反酸及呃逆等证㊂汪师认为嗳气的病因病机与胃的气机失调㊁浊气上逆密不可分,治疗应以降气和胃为根本[4]㊂虽然呃逆和嗳气的临床表现不同,但二者病机相同,均是胃气上逆所致㊂紫苏梗性味辛甘微温,归肺㊁脾㊁胃经,功能宽胸利膈,顺气安胎,对胃气上逆具有很好的疗效㊂旋覆花和代赭石的这一药对来自旋覆代赭汤㊂旋覆花其性主降,功擅下气消痰,降逆止嗳;代赭石重镇降逆,长于降肺胃之逆气㊂方中两药相配伍以降逆下气,对于胃气上逆的重症,如呃逆等具有很好的效果[5]㊂临床常用剂量为紫苏梗12g,旋覆花15g,代赭石30g㊂对于症状较轻的嗳气㊁反酸,可以单用紫苏梗㊂此外,也可加用橘皮竹茹汤或丁香柿蒂汤以降逆㊂1.5㊀活血行气止痛之香附㊁郁金㊁川楝子或丹参㊁乳香㊁延胡索此组药物主要针对疼痛的症状㊂汪师认为: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而寒凝㊁食积㊁痰饮等都可以导致气滞血瘀,所谓不通则痛㊂气血之间关系密切,在临床上气滞和血瘀常相互影响,故在临床上常常要两者兼顾,行气活血是治疗脾胃病疼痛的基本原则㊂在调畅气血的基础上,还要重视对相关病理因素的治疗㊂对于肝郁气滞导致的胃脘疼痛不适,临床常用香附㊁郁金和川楝子㊂香附味辛㊁微苦㊁微甘,性平,归肝㊁三焦经,能疏肝理气,调经止痛㊂‘本草纲目“[6]谓本品 利三焦,解六郁,消饮食积聚,痰饮痞满,跗肿,腹胀,脚气,止心腹㊁肢体㊁头目㊁齿耳诸痛 ,是临床常用疏肝理气解郁的要药,对肝郁气滞所致的胸胁脘腹胀痛具有很好的疗效㊂郁金味辛㊁苦,性寒,归肝㊁心㊁胆经,主要具有活血止痛㊁行气解郁的功效㊂临床常用香附合郁金以疏肝理气缓解胸腹部的气滞胀痛㊂对于肝郁化火犯胃,脘腹胀满灼痛不适者,临床常加用川楝子㊂川楝子苦寒,归肝㊁胃㊁小肠等经,具有行气止痛㊁疏肝泻热的功效㊂‘本草纲目“[6]言其 因引心胞相火下行,故心腹痛及疝气为要药 ㊂临床常用剂量为香附10g,郁金10g,川楝子10g㊂如果疼痛剧烈且痛处固定,或有针刺感,多由瘀血停滞所致,治疗应以活血化瘀止痛为主,临床可用丹参饮加减㊂汪师常用丹参15g㊁乳香10g及延胡索12g以活血化瘀止痛㊂丹参㊁乳香和延胡索均有活血化瘀的功效㊂丹参为活血化瘀的要药,对于血瘀所导致的心腹疼痛㊁癥瘕积聚具有很好的疗效;乳香和延胡索均可活血止痛,且延胡索是常用止痛要药㊂三者合用,功擅活血化瘀止痛,对于血瘀所致的心腹疼痛㊁痛有定处具有很好的疗效㊂1.6㊀温中散寒之小茴香㊁淫羊藿饮食水谷入胃,均依赖于脾阳的运化,而脾阳的充足与否,又与肾阳是否充足密切相关㊂素体阳虚㊁饮食生冷是中焦虚寒最常见的病因,临床可见脘腹冷痛胀满,疼痛得温则减,遇寒则甚,常伴有腹泻,大便不成形,甚则完谷不化,手足不温㊂汪师在临床上对于中焦虚寒,不仅重视温运脾阳,谨遵五行相生 虚则补其母 的原则;还重视温补肾阳,温脾与温肾之药一同使用㊂临床常用小茴香与淫羊藿,并可兼用温中散寒止痛的桂枝㊁干姜,或者助阳燥湿止泻的吴茱萸㊁补骨脂等㊂小茴香性味辛温,不仅可以入胃经理气和中,还能补火助阳温肾,适用于中寒气滞所致的脘腹冷痛胀满㊂淫羊藿性味辛甘温,入肝㊁肾经,是温补肾阳的常用药物,常被汪师用于脾肾阳虚证,以温肾阳暖脾土,治疗中焦虚寒㊂临床常用剂量为小茴香20g,淫羊藿12g㊂对于中焦虚寒所致的疼痛,常用桂枝与干姜配伍㊂桂枝性味辛甘温,功能温经通脉,散寒止痛,临床可以用于中焦虚寒腹痛,代表方为小建中汤㊂干姜性味辛热,入脾㊁胃等经,既能散中焦的寒邪,又能温补脾胃之阳气,是温中散寒的要药,对于脾胃寒证,无论虚实均可使用㊂如果中焦虚寒并伴有腹泻,常以吴茱萸与补骨脂合用㊂吴茱萸和补骨脂联用出自四神丸,四神丸为治疗脾肾阳虚五更泻的经典方剂㊂补骨脂擅长补火助阳,且能收敛固涩,适用于脾肾阳虚所致的腹泻㊂吴茱萸不仅可以散寒止痛治疗脘腹冷痛,还可以助阳燥湿止泻㊂补骨脂和吴茱萸联用对于脾肾阳虚所致的泄泻有很好的疗效㊂1.7㊀润肠行气通便之郁李仁㊁火麻仁㊁全瓜蒌㊁炒莱菔子便秘,临床以大便周期长,或大便干结难出,或排出不畅为主要表现㊂汪师认为其病机以肠燥津枯㊁气机郁滞导致大肠传导失常为主,治疗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以濡养脏腑㊁恢复其生理基础为主,另一面以行气导滞㊁健运其脏腑功能为主㊂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㊂临床常用郁李仁㊁火麻仁㊁全瓜蒌和莱菔子为基础方㊂郁李仁和火麻仁均性味甘平,不仅可润下通便,还可滋养补虚,为临床常用润肠通便药物㊂全瓜蒌性味甘寒,也能润燥滑肠通便,并可以宽胸利气,调畅气机㊂莱菔子性味辛甘平,功能行气消食除胀,尤其以炒用作用更佳㊂‘本草纲目“[6]言: 莱菔子之功,长于利气㊂生能升,熟能降,升则吐风痰,散风寒,发疮疹;降则定痰喘咳嗽,调下痢后重,止内痛,皆是利气之效㊂ 郁李仁㊁火麻仁㊁全瓜蒌㊁炒莱菔子合用,润肠通便,行气导滞,不仅能滋养脏腑养益其生理基础,还能利气以恢复 六腑以通为用 的生理功能㊂临床治疗时需注意辨证:若肠燥津枯较严重,可加用五仁汤;若久无便意或大便不干却排便不畅,则以行气导滞为要;若气虚㊁血虚㊁阳虚等,均可加入相应药物㊂汪师认为:①便秘临床多见,治疗上不能妄用大黄泻下,因其虽一时见效,但最后可能会加重病情㊂②便秘多与患者生活习惯相关㊂除临床用药外,还要叮嘱患者进行适当锻炼,合理饮食,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以期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㊂2㊀临床常用方剂在临床方剂的选择上,汪师强调辨证论治与抓主证相结合㊂若脘腹胀满不适,或恶心欲吐,不欲饮食或纳差,舌苔白厚,常用平胃散加减㊂若舌红苔黄腻,并有口干等热象时,方用三仁汤或清中汤加减㊂若脘腹胀满,或伴有两胁胀痛不适,或平素易怒,病情与情绪关系密切,常用柴胡疏肝散加减㊂若主诉以心下痞满较甚,其他症状不明显,常用半夏泻心汤加减㊂若脘腹满闷,或胃痛绵绵,时轻时重,喜温喜按,纳呆,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常用香砂六君子加减㊂若以脾胃虚寒为主,可选用建中汤类㊂伴有心血虚的表现如心悸㊁失眠等症状时,常用归脾汤加减㊂若在脾胃虚弱的基础上见便溏泄泻,则用参苓白术散加减㊂若见有头晕㊁疲乏较甚的清阳不升的症状,常用补中益气汤加减㊂若咽中异物感,并伴有反酸㊁嗳气等症状,可用半夏厚朴汤加减㊂若呃逆㊁嗳气㊁反酸较甚,常用旋覆代赭汤加减㊂若口舌生疮,口干舌燥,口气,烦渴易饥,常用泻黄散加减㊂若脘腹痞满,口干口苦,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腻,常用黄连温胆汤加减㊂3㊀病案举例3.1㊀胃痞病患者,男,19岁,2019年2月12日初诊㊂主诉:纳差消瘦,嗳气频作3月余㊂近3个月来,食欲减退,不欲饮食,体质量减轻十余斤,饭后嗳气频作,偶有反酸,口干口苦,双上肢反复皮疹并瘙痒不适,夜间眠差,白日疲乏思睡,二便调㊂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㊂西医诊断:慢性胃炎㊂中医诊断:胃痞病,证属痰热中阻证㊂治宜清热燥湿,化痰消痞㊂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处方:黄连6g,法半夏12g,竹茹5g,陈皮12g,厚朴15g,苦参10g,旋覆花15g,代赭石30g,蒲公英15g,广藿香15g,佩兰15g,石菖蒲15g,苍术12g,连翘10g,白芷10g㊂7剂,1d1剂,水煎500mL,每日早㊁中㊁晚饭后1h温服㊂2019年2月19日复诊:嗳气明显减轻,饮食较前好转,仍时有反酸,舌质红,舌苔略厚腻㊂于前方调整黄连用量为10g,加海螵蛸15g㊂继续用药7d,服法同前㊂随访2个月,未见复发㊂按语㊀此患者以痰湿内蕴化热㊁困碍脾运㊁胃气上逆为主,故在运用温胆汤的基础上,还应注意化湿醒脾,降逆止嗳㊂方中使用藿香㊁佩兰㊁石菖蒲㊁白芷以芳香化湿醒脾,苍术㊁厚朴以健运脾胃,旋覆花㊁代赭石以重镇降逆,苦参㊁蒲公英及连翘以清热,并用苦参㊁连翘以疏风止痒㊂3.2㊀胃脘痛患者,女,44岁,2018年11月30日初诊㊂主诉:上腹部灼痛不适2个月余㊂患者诉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饭后上腹部灼痛不适,伴有反酸㊁嗳气,自觉恶心,口淡乏味,纳呆不欲饮食,常有头晕不适,眠差易醒,大便2~3d1次㊁偏干,小便可,舌红,少苔,脉细数㊂14C呼气试验结果示阴性㊂西医诊断:慢性胃炎㊂中医诊断:胃脘痛,证属胃阴不足证㊂治宜养阴益胃,和中止痛㊂给予自拟方,处方:北沙参12g,玉竹12g,石斛10g,鸡内金15g,山楂15g,麦芽15g,海螵蛸15g,煅瓦楞子15g,浙贝母12g,紫苏梗12g,旋覆花15g,代赭石15g,陈皮12g,厚朴15g,炒酸枣仁12g,炒柏子仁12g㊂7剂,1d1剂,水煎,取汁500mL,早㊁中㊁晚饭后1h 温服㊂2018年12月11日复诊:上述诸症较前缓解,仍有舌红少苔㊂于原方加生地黄12g㊁南沙参12g㊁麦冬12g,继续用药7剂,服法同前㊂2018年12月29日三诊:诸症缓解,睡眠可,自觉疲乏,舌淡红,苔薄白㊂原方去北沙参㊁生地黄㊁南沙参㊁麦冬㊁代赭石,加黄芪50g㊁白芷12g㊂继续用药7d,服法同前㊂随访两个月,诸症缓解㊂按㊀此患者胃阴亏虚症状明显,纳呆不欲饮食,若开始即用大剂量滋阴药,恐过于滋腻碍胃,故用少量滋阴药配伍健胃消食药及行气药,以补疏结合,再配伍其他药物来针对兼症㊂首诊后患者诸症好转,且未见碍胃征象,故加用滋阴药物以滋补胃阴㊂胃病患者多食欲欠佳,若服用药物过多会加重脾胃负担,影响食欲,故服药应多次少量,宜于饭后1h 温服㊂参考文献[1]李丹,唐志鹏.再议芳香醒脾药[J].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9,53(2):40-43.[2]王药雨.乌贝散与消化性溃疡[J].江西中医药,1955,5 (12):50-52.[3]张润民.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2011,33(4):626-628.[4]吴溪玮,吴红莉,吴亚娜,等.汪龙德主任医师治疗嗳气经验[J].中医研究,2018,31(10):30-33.[5]崔亚,姜礼双,卜平.旋覆代赭汤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J].江苏中医药,2018,50(1):82-85.[6]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通信作者:汪龙德,教授,主任医师,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嘉峪关西路732号,730000,wwll-dd666@∗基金项目: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项目(GZK-2018-18);敦煌医学与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项目(DHYX18-2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81660773)收稿日期:2019-05-20;修回日期:2019-10-21(编辑㊀陶㊀珠)。

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79例

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79例

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79例
龚志荣;汪灵;龚沁
【期刊名称】《山东中医杂志》
【年(卷),期】2013(0)6
【摘要】近年来,我们者采用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79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我院于2008年5月~2010年5月共收治了24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其中男129例,女111例;年龄25~70岁;病程最短6月,最长10年。

上述2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1和对照组2,两组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总页数】2页(P412-413)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针灸;疗效观察
【作者】龚志荣;汪灵;龚沁
【作者单位】四川省邻水县中医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2
【相关文献】
1.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针灸治疗方案 [J], 魏广洲
2.黄芪建中汤联合温针灸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效果分析 [J], 李永帅
3.穴位埋线配合温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观察 [J], 姜喜凤
4.温胃汤加减联合温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寒证的疗效观察 [J], 董庆普
5.针灸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虚证的选穴规律探析 [J], 车红霞;李嘉;犹春丽;付倩;周琴;张雄;赵小锐;梁光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慢性萎缩性胃炎辨治心得

慢性萎缩性胃炎辨治心得
不欲食 , 口咽干 燥 ,舌 红少 津 、苔 少 或光 剥 ,脉 细 数
辛辣 、肥 甘 厚 腻 ,烟 酒 无 度 ,七 情 不 调 ,药 物 损 伤 ,
素体脾 胃虚 弱等病 因 ,导 致 中 阳虚 损及 湿 热 内生 ,寒
等 ,酌 加 沙 参 、麦 冬 、石 斛 等 益 胃生 津 ;夹 湿 热 者 ,
・8 2 8・
浙 江 中 医杂 志 2 0 1 5 年 l 1月第 5 O卷 第 1 1 期
慢 性 萎缩 性 胃炎 辨 治 心得
翁伟 安 叶 剑
温州 医科 大学 附属第 三 医院 浙江 瑞 安 3 2 5 2 0 0
关 键 词 慢 性 萎 缩 性 胃炎 自拟 健 脾 活血 汤 临 证 经 验
慢性 萎缩 性 胃炎 ( C A G)是 一 种 常见 病 ,世 界 卫
慢性 萎 缩 性 胃炎 以脾 虚 血 瘀 者 多 见 ,夹 杂 症 颇 多 ,临证 中常 用 如 下 加 减 :夹 阳 虚 者 ,症 见 胃脘 冷 痛 ,食 少 纳 呆 ,面 色 苍 白 ,便 溏 ,舌 嫩 质 淡 、苔 薄
便黄 ,大便 粘腻 等 ,酌 加栀 子 、黄 连 等清 热 利湿 ;伴
有异 型增生 或大 肠型 不完 全 肠 上皮 化 生 的 ,症 见 胃脘
多属 本虚标 实 ,以脾 胃虚 弱为 本 虚 ,所 谓 “ 百病皆 由
脾 胃衰 而 生 ” ,标 实 有 血 瘀 、热 毒 、痰 湿 。叶 天 士 认
诸症好 转 ,复查 胃镜示 :慢性非萎缩浅 表性 胃炎 。
收 稿 日 期 2 O l 5 - 0 5 — 2 5
的作用 。此 外 ,结 合患 者 自身 情 况 进 行加 减 ,使 药 方
之 上 ,加 用 中药 内服 治 疗 后 月 经 异 常 情 况 明显 好 转 ,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64例的消化内科临床治疗体会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64例的消化内科临床治疗体会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64例的消化内科临床治疗体会发表时间:2018-04-08T13:57:00.433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2期作者:王琼芬[导读] 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消化内科临床治疗中,采用常规西医联合胃复春片治疗,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改善,值得推广。

大理州人民医院云南省大理市 671000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消化内科临床治疗的体会。

方法:将我院在2015年8月~2016年8月期间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64例,根据患者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其中采取单一西医治疗的为参照组,采取单一西医治疗联合胃复春治疗的为研究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比较。

结果:参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6.56%,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由此可以看出,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要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消化内科临床治疗中,采用常规西医联合胃复春治疗,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改善,值得推广。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消化内科;临床治疗;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patients. Methods:our hospital in August 2015 to August 2016 admitted during the period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a total of 64 cases,according to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will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which adopt the single western medicine as control group,to take a single western medicine combined therapy with stomach after spring for the team,to observ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Results: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76.56%,the team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3.75%,thus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team effectivenes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P < 0.05,the difference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i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nd it is worth promoting.Keywords: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clinical treatment;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疾病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此时除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外,尚出现胃腺体的减少、消失,胃黏膜变薄,萎缩可呈局灶性或弥漫性。

辨证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临床体会

辨证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临床体会

辨证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临床体会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论治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将患者分为肝胃气滞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气滞血瘀、脾胃湿热证5型施治。

结果本组56例病例,经治疗4~5个疗程,其中治愈38例,占%;显效8例,占% ;有效6例,占% ;无效4例,占% ,总有效率%。

结论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论治治疗临床分析治疗方法慢性萎缩性胃炎也称萎缩性胃炎。

是指胃粘膜表面反复受到损害后导致的粘膜固有腺体萎缩,甚至消失,粘膜肌层常见增厚的病理改变。

由于腺体萎缩或消失,胃粘膜有不同程度的变薄,并常伴有肠上皮化生,炎性反应及不典型增生。

该病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在我国一般人群中,慢性胃炎的发病率甚高,其中萎缩性胃炎占受检人数的%。

慢性萎缩性胃炎多由慢性浅表性胃炎失治或误治转化而成,少数萎缩性胃炎可演变为胃癌。

由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复杂,病情顽固,目前尚无促使其病理改善的西药,萎缩病变形成以后很难逆转,而中医药治疗疗效明显优于西药,且能使萎缩的胃黏膜逆转悼[1].现将我院收治的56例萎缩性胃炎辩证论治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一般资料随机抽取来我院就诊的慢性胃炎患者56例。

所有病例均具有慢性胃炎的临床症状,在我院作纤维胃镜确诊为慢性胃炎,病理诊断上符合2000年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制定的病理诊断标准[2],其中男35例,女21例,年龄15~67岁,病程~18年,平均8年。

其中浅表性胃炎36例,萎缩性胃炎17例,糜烂性胃炎3例。

辨证分型与治疗肝胃气滞型:胃脘胀痛,饱闷不适,食后尤甚,痛无定处,攻撑连胁,不思饮食,遇情志不遂则加重,嗳气频作,矢气较舒,大便不畅,时有腹痛欲便,便后痛减,或有恶心呕吐、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龙 德 治疗 慢性 萎缩性 胃炎 临床 经验 总结
何子 才 . - - 王 妙春 ’ 汪龙德
关键词: 汪龙德 ; 慢 性萎缩性 胃炎; 经验 总结 中 图分 类号 : R 2 5 6 . 3 文献 标 识码 : B 文章 编号 : 1 0 0 6 — 0 9 7 9 ( 2 0 1 4) 2 5 — 0 0 2 6 — 0 1
法 。( d , J L 药证 直 诀 ・ 五脏 病》 中指 出小儿 五脏 病 的 主证 , 又从 五 【 3 】 杜天植. 钱 乙泻青丸 刍议『 J 1 四川中医, 1 9 9 4 6 期 5 - 6 . 脏 主证 里 辨别 五脏 问虚实 、 寒热 , 这 种辩 证 法对 临床 治 疗 确有 重 【 4 】 张振尊, 张恒 东. 钱 乙学术思想对现代中医儿科 学的指导意义 要 的指 导 意义 , 值 得我 们结 合 现代 医学 理论 深入 探 讨 , 以指导 临 【 J ] . 中 医儿科 杂 志, 2 0 0 6 , 2 , 3 : ( 5 ) 9 一 l 1 . 床 实 践[ 4 1 , 取 得 更好 的疗 效 , 造福 患儿 。
《 医门捧喝》 云: “ 观舌质可验其正之 阴阳虚实 , 审苔垢 即知邪 之 寒热 虚实 ” 。 汪 老师 在强 调 问诊 的同 时又注 重 舌诊 , 舌 为 心之 苗, 体 内 的病 变都 可通 过 舌象 反 映 出来 , 而且 口为 消化 系 统 的 门 户, 脾 开 窍于 口, 脾 胃疾病 在舌 象 上 的表 现更 直 接 、 更客观、 更 准 确 。汪老 师要求 患者 晨起 空 腹来 就诊 , 这样 不仅 有 利 于各种 检 查 的便利 , 更重要 的是 能够 判断 患者真 实 的舌象 变化 。 在舌诊 方 面 , 最 基本 的 是观 其 舌质 的淡 与 红 , 以判 断 热证 的 有无 , 再观 舌 苔 的 薄厚 、 黄 白, 判 断湿 邪 的轻重 。湿对 应 五色 当 中的 黄 , 湿乃脾 所 主 之邪 。强 调黄 苔 不是 热证 的 主苔 , 黄 苔 首先 反 映 的是 湿 , 若 舌 质 红, 燥而 欠津 液 , 则 考虑 湿邪 郁而 化热 成湿 热 ; 若苔 黄 , 水滑, 有 津 液, 舌 质淡 , 首 先是 湿邪 的主 苔 ; 若为 白苔 厚腻 , 舌 质不 红 , 多湿 或 寒湿 , 所 以舌 象对 于脾 胃疾病 尤其是 湿邪 的判 断更 为准 确 。
慢 性 萎缩 性 胃炎 ( C A G ) 是 以 胃黏 膜 腺体 萎 缩 , 肌 层增 厚 并 常 伴 有 肠上 皮 细胞 化 生 、 不典 型增 生 为病 理 特征 的 一类 慢 性疾 病 , 胃镜 检 出率 为 2 1 . 3 %1 ” 。本 病 发病 率 高 、 病程长、 证候复杂、 且 发 病 率 与 年龄 呈 正相 关 系 、 具 有癌 变 倾 向 , 临床 主 要表 现 为 胃脘 部 隐 隐作 痛 、 食 欲 减退 、 食 后有 饱 胀 感 、 嗳气 、 呃逆 等 症 状 , 属祖 国 医学 脾 胃病 “ 胃痛 ” 、 “ 痞满” 等范畴。 老师 汪龙 德 主 任医 生 为甘 肃省 中医 药学 会 中 医 内科 学会 委 员, 甘肃 省 中医药 学会 脾 胃病 专业 委 员会 副 主任 委 员 , 从 事 中医 内科 临 床 、 教学 和 科研 工作 2 0余年 , 对 脾 胃病 的诊 治疗 效 显 著 , 有 着 丰 富 的临 床经 验 和体 会 。 笔 者 有幸 跟 随汪 老 师临 床侍 诊 , 现 将 汪 老 师 的临 床诊 疗经 验 总结 如 下 。 1 在 临床诊 疗 中重视 湿 与脾 胃病 的 关 系 湿 属 阴邪 , 其性 重 浊 而 粘 腻 , 能 阻 滞气 机 的运 动 , 妨 碍 脾 的 运化, 脾 为 太 阴 湿土 , 其 喜 燥 勿 湿 。叶 天 士 《 临 证 指南 医案 ・ 湿》 日: “ 湿 为 重浊 有 质之 邪 , 若 从 外 而受 者 , 皆 由地 中之 气 升腾 , 由 内 而生 者 , 皆 由脾 阳之 不 运 ” 。 由此 可见 湿邪 即是 脾 胃病 的致 病 因素, 又是 脾 胃病 的病 理 产物 。从其 症 候特 点 而言 , 一 是 湿邪 易 阻 滞气 机 , 导 致脾 失健 运 , 湿 邪 积聚 。临 床表 现 为 恶心 , 呕吐 , 食 欲 不 振等 症 状 ; 二是 脾 主 四肢 , 湿 邪 常浸 淫 肢 体 , 临 床 表 现 为肢 体 沉重 , 酸 困等症 状 。 三是 湿邪 致 病起 病 缓慢 , 缠 绵 日久 , 病 程较 长, 在 治疗 中要 调理脾 胃 , 守 方缓 治 。故 汪 老师 在 治疗 脾 胃病 中 主 要 以平 胃散 、 三仁 汤 等 为基 本 方 , 清热 祛 湿 的 同 时用 煅 瓦 楞 、 海 螵蛸 以制 酸止 痛 。 白术 、 白扁 豆 、 茯苓 健 脾 化湿 ; 泽泻、 薏苡 仁 、 苍 术清 热 化 湿 ; 藿香 、 佩兰、 石菖 蒲 、 白芷 芳香 化 湿 。兼 有 气逆 呃 逆者 , 加 旋 覆花 、 代赭 石 、 竹茹 、 制半 夏 ; 兼 有气 滞 者 , 加木香、 砂 仁、 麸 炒枳 壳 ; 兼 阴 虚者 , 加 沙参 、 麦冬、 石斛、 天花 粉 。兼 有食 积 内停者 , 加 炒 鸡 内金 , 山楂 。 兼 有便 秘 者根 据 患者 体 质 , 加大 黄或 者 酒大 黄 , 临症 加减 , 每 多奏 效 。 2 汪 老师 既 重视 西 医诊 断 , 又 强调 中 医辨 证
内蒙古 中医 药
征 及 尿蛋 白消 失 。两月 后 复查 良好 。 2 体 会
参 文献
[ 1 ] 钱 乙. 小儿 药证 直决【 M】 北京: 中国 医药科技 出版 社, 2 0 1 1 年 1 — 2 .
学 习钱 乙学 术思 想 ,最 重要 的就 是 以脏 腑 为纲 的儿科 辩 证 【 2 】 钱 乙. 小儿 药证 直 决【 M ] 北京 : 中 国医 药科 技 出版社 , 2 0 1 1 年 3 8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