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四章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十三 精准掌握分析概括古诗情感的路径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档 阅读与鉴赏 第4章 文言文阅读 题点训练一.docx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档 阅读与鉴赏 第4章 文言文阅读 题点训练一.docx

题点训练一文言断句文言断句题的命题特点与答题技能考情回顾【例】(2015·全国卷Ⅰ)第4题,(2015·全国卷Ⅱ)第4题,真题例示(2015·江苏,20)阅读材料,完成文后题目。

予友武林王子丹麓,手订《今世说》一书,盖祖刘氏所作《世说新语》而稍节其条目。

予受而读之,自清兴以来名臣硕辅,下逮岩穴之士、章句之儒,凡一言一行之可纪述者靡不旁搜广辑因文析类以成一家言其大要采诸序记杂文之行世者而不敢妄缀一词,其详慎不惮烦如是。

(节选自严允肇《〈今世说〉序》)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5处)答案 凡一言一行之可纪述者/虚词 靡不旁搜广辑/句式因文析类/句式以成一家言/陈述对象其大要采诸序记杂文之行世者/虚词而不敢妄缀一词 参考译文我在杭州的朋友王丹麓,手写装订了《今世说》一书,大概是模仿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稍微删其条目而写成的。

我得到并阅读了它,上自清朝以来有名而贤良的大臣,下至隐士、儒生,凡是可以记载的言行,无不广泛搜求收集,根据内容分类,自成一家一言。

它大多内容摘自那些流行于世的序、记、杂文之类的书中,不敢妄自修饰点缀一个字。

他的详细谨慎不害怕麻烦就像这样。

明辨句读,准确断句(2015·山东,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

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

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

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

’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

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

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

’“将已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题点对点练:3 全面读文关注细节 Word版含答案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题点对点练:3 全面读文关注细节 Word版含答案

题点对点练3 全面读文,关注细节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钩沉①李泉专攻唐诗宋词的谷教授准备撰写《中华诗词掌故之钩沉》。

谷教授经常伏案于资料室,一副眼镜,一支“永生”旧钢笔,一叠硬白纸板卡片,潜心专注的神态令人肃然起敬。

人们阅报翻书的动作都格外小心,生怕惊扰谷教授缜密深邃的思维。

谷教授对这些全然不觉,早已进入一种至高至深的境界。

唯有管收发的驼王也钻入资料室的时候,才能偶尔打破这严肃静寂的氛围。

驼王姓王名它,四十五六岁,读过高中,据说当年是高才生,只因驼背且脚跛未能入高等学府深造,实在是一大憾事。

后来不知怎的,进了W学院当勤杂工,倒也得了与学者名流接触的机会,每月到各处室收集废旧报刊,躲入屋内拿剪刀挖“天窗”,硬是将剪残了的报刊卖得些许零钱,日子过得倒也洒脱自在,远胜过乞丐王。

人皆怪之,送雅号“驼王”。

谷教授翻阅学术刊物,不时笔录摘记,托颌沉思。

驼王则遍览各类报刊,手持一黄皮小本,拿用胶布粘卷的油笔在上面写,时而兀自嗬嗬地笑。

别人便朝他皱眉侧目。

驼王似无感觉,竟捧本杂志走近谷教授,往桌上一拍,问:“老谷,此字念啥?什么意思?”人们更是莫名其妙,投以冷漠的目光。

谷教授轻推眼镜,稍事沉吟,斯文地一笑,如在讲堂为弟子传道授业解惑,一一指点。

驼王点头,作顿开茅塞状,黑且粗的大拇指一竖,转回身坐下去,连个“谢”字都不出口,遂将那杂志掀得哗然作响。

后来,光顾资料室的人日渐冷落。

谷教授与驼王依旧时常相遇,对视颔首,各有所专,两不相扰。

谷教授洋洋万言的《中华诗词掌故之钩沉》终于发表,又入选《神州文论观止》,共得稿酬66元。

某日,驼王谦恭诚恳地冲谷教授道:“先生,可否送我《观止》一册?”谷教授欣然应允,且题写“敬祈王它先生雅正”,盖上印章,双手赠予。

驼王说句“多谢”扭身便告辞了。

谷教授思忖道:“能读懂乎?”数日后,市里举办“环城收藏家珍品竞展”,一纸烫金飘香请柬落在谷教授案头,上有“敬希光临评鉴”字样。

开展之日,谷教授与各界学者名流及买票观展者入展厅,凝神悉心鉴赏,击节咂舌称叹之声不断。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档 阅读与鉴赏 第4章 文言文阅读 热点题源.docx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档 阅读与鉴赏 第4章 文言文阅读 热点题源.docx

热点题源§1苏轼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其诗词和散文作品多次被选入全国各省市中、高考语文试题。

热点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答谢民师书苏轼近奉违..,亟辱问讯,具审.起居佳胜,感慰深矣。

某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

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注]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数赐见.临,倾盖如故,幸甚过望,不可言也。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

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

”又曰:“辞达而已矣。

”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

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

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

其《太玄》《法言》,皆是类也。

而独悔于赋,何哉?终身雕篆,而独变其音节,便谓之“经”,可乎?屈原作《离骚》,盖《风》《雅》之再变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使贾谊见孔子,升堂有馀矣;而乃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

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

因.论文偶及之耳。

欧阳文忠公言:“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

”纷纷多言,岂能有益于左右,愧悚不已。

高考语文二轮训练:专题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x

高考语文二轮训练:专题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x

专题四实用类文本阅读一、(2018山西孝义一模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12分)材料一:中国的农历新年即将到来,北京市将举行一系列文化活动庆祝新年。

这些活动既有庙会、梨园大戏等传统项目,又有展览、展演等多元文化活动。

下面是详细报道: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春节期间,北京市50家专业演出场馆将有398场演出;全市文化系统将举办庙会、游园、花会巡游、冰雪文化活动、公益讲座等活动480项。

节日期间,北京市图书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将照常向广大市民开放。

写春联、送“福”到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各类充满年味和传统中国文化元素的活动也将在各区文化中心和街道上演。

各区图书馆、文化馆紧扣区域文化特色,营造节日氛围,推出180项活动。

北京市政府还将向首都市民免费发放30万张春节庙会门票,市民可通过多种渠道获取。

(摘编自《北京市春节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冰雪庙会与传统文化齐争鸣》)材料二:春节旅游消费力指数走势图分城市线旅游消费力指数图(资料来源于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材料三: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迅速发展,传统年俗日趋式微,新年俗逐渐成为主流。

网购年货、春运“逆向迁徙”、视频拜年、春晚“摇一摇”抢红包、网络年夜饭……互联网时代催生出形形色色的新年俗,为百姓生活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也给传统年俗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年俗是一种行为文化,必定会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更新换代”,虽然其仪式活动在变化,但其承载的文化意义和精神内涵却仍然鲜活。

我们要做的是因势利导,利用新媒体、新平台丰富年俗的形式,在适应新时代年俗变革的过程中延续传统文化的内涵。

“物随心转,境由心造。

”醇厚的年味,不必拘泥于某一种特定的表现形式。

在这个热闹的节日里,全家人齐聚一堂,于亲情的浸润之中尽情交融,就是最有滋味儿的年。

当心中有爱,有情怀,年俗必然不会衰落,春节的精神文化内涵也必然会得到承袭。

(摘编自刘鑫《不同的“年味”,同样的“情怀”》)材料四: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降低了人们对物欲的需求和向往,消解了传统节日的社会期望;西方节日较之传统节日,开放性和娱乐性更强,民众对西方节日更有参与热情;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科学观念的传播挤占了传统节日的“鬼神”思想,民众对传统节日的敬畏之心大大降低,传统节俗传承空间大大缩减;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节俗活动形成理念冲突,传统节俗退让给现代生活方式。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提升选练(四)及答案【含古诗词+阅读】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提升选练(四)及答案【含古诗词+阅读】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提升选练(四)及答案【含古诗词+阅读】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因为虚报的这两岁,陈岩石的职务止步于省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但他不以为意....,退休后仍坚持发挥余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②毕业于师范学院的90后男生小严说,自己好为人师....,在初中实习了两个月,感觉还不错,于是报了这次新教师招聘考试。

③燃料空气炸弹被称为世界上最令人发指....的武器之一,遭受打击的人员往往窒息身亡,惨状令人目不忍睹,给士兵带来空前的恐惧。

④地球虽然可以满足人的所有需要,但是无法满足人的全部欲望。

暴殄天物....,竭泽而渔的做法,到最后必然导致资源匮乏。

⑤社会对校园欺凌的严重性认知不足,学校不愿意张扬,家长们投鼠忌器....,使得多数校园欺凌最终沉没水底,私下消化。

⑥这些游戏或多或少都占据了我们手机一定的存储空间,有时候为了保留它们,我们不得不忍痛割爱....一些应用或者照片、视频等。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解析:选C①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不加注意。

使用正确。

②好为人师:喜欢当别人的老师,形容不谦虚,自以为是,爱摆老资格。

含贬义。

此处褒贬失当。

③令人发指:发指,头发直竖起来。

形容极度愤怒。

此处不合语境。

④暴殄天物:原来指灭绝各种自然生物,后来泛指任意损害、糟蹋东西。

使用正确。

⑤投鼠忌器:想扔东西打老鼠,又怕打坏了东西。

比喻欲除恶而有顾忌,不敢放手干。

使用正确。

⑥忍痛割爱:忍受痛苦放弃自己心爱的东西。

后面不能带宾语。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江水进入水厂后,将经过严格的净化处理,成为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的自来水,最终被输送至全市管网,进入北京市千家万户。

B.因突发山体塌方导致交通中断的川藏公路然乌沟路段,经过武警官兵连续20余小时奋战,被损坏的防雪走廊坍塌顶盖已成功破拆。

C.核心价值观是指能够体现社会主体成员的价值诉求,反映社会主体成员的根本利益,对社会进步与变革起推动和维系作用的有特定内核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古诗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5)及答案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古诗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5)及答案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古诗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5)及答案一、阅读下面这首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得胜令四月一日喜雨张养浩万象①欲焦枯,一雨足沾濡②。

天地回生意,风云起壮图。

农夫,舞破蓑衣绿;和余③,欢喜的无是处。

注①万象: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现象。

②沾濡(rú):润湿,润泽。

③和余:连同我。

一说即“余和”,跟着一齐欢唱。

1.下列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一、二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也从侧面写出了降雨前后作者的不同心情。

B.三、四句,作者以纤细的笔触,通过对天地、风云变化的描写,表现了这场雨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它的重大意义。

C.“农夫,舞破蓑衣绿”描写了农夫披着蓑衣在雨中狂舞,哪怕把蓑衣舞破也在所不惜的欢乐情景。

D.“舞破蓑衣绿”中的“绿”字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E.“无是处”是说没办法、不得了的意思,表现了作者与民同忧乐的思想感情。

2.这首小令的诗眼是什么?全曲是如何来表现诗眼的?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

答:【参考答案】1.BD[B项“纤细的笔触”错,三、四句对雨后广阔的宇宙空间的变化做了大笔勾勒,纤细的笔触和一景一物的描绘是难以表现这场雨的重大意义和带来的巨大变化的。

D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是化静为动,写出了春回大地、草木萌发的勃勃生机;而“舞破蓑衣绿”中的“绿”则是说蓑衣因旧而枯黄,如今因雨仿佛得以返绿,并不是真变绿,只是借此表达了喜悦的心情,故选项有误。

]2.(1)诗眼是“喜”。

(2)①借景抒情。

通过描写雨后大地又有了生机、一切在风云突起中变得壮观雄奇,寄寓喜悦之情。

②直抒胸臆,通过写农夫起舞和作者自己的欢喜直接表现诗眼“喜”。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匡衡字稚圭,东海承人也。

(通用版)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四章 古代诗文阅读 精准训练十三 翻译的语境意识和得分点意识双重强化

(通用版)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四章 古代诗文阅读 精准训练十三 翻译的语境意识和得分点意识双重强化

精准训练十三翻译的语境意识和得分点意识双重强化练前提示翻译是文言文阅读中最重要的部分,它一关乎语言基础知识的落实,二关乎文本内容的理解,更是二轮文言文复习最需要精准强化的一块。

理解是翻译的前提,所谓理解,就是把握译句的语境,参透句子的意思,透视句子的结构。

翻译中要准确判断出关键词句,保证译准词义、译准句式、译准语气。

同时要避开常见的误区:抛开语境,强行翻译;对象缺位,语意错误;遗漏缺失,文白夹杂。

总之,复习时特别强调的两种意识——语境意识和得分点意识必须予以强化,并把这两种意识转化为良好的习惯。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梅执礼,字和胜。

迁礼部侍郎。

明年,徙滁州,时赋盐亏额,滁亦苦抑配。

执礼曰:“郡不能当苏、杭一邑,而食盐乃倍粟数,民何以堪?”请于朝,诏损二十万,滁人德之。

金人围京都,执礼劝帝亲征,而请太上帝后、皇后、太子皆出避,用事者沮之。

洎失守,金人质天子,邀金帛以数百千万计,曰:“和议已定,但所需满数,则奉天子还阙。

”执礼与同列哀民力已困,相与谋曰:“金人所欲无艺极,虽铜铁亦不能给。

”而宦者挟宿怨语金帅曰:“城中七百万户,所取未百一,但许民持金银换粟麦,当有出者。

”已而果然。

酋怒,责之,对曰:“天子蒙尘,臣民皆愿致死,虽肝脑不计,于金缯何有哉?顾比屋枵空,亡以塞命耳。

”酋益怒,取其副杖之百。

执礼犹为之请,俄遣还,将及门,呼下马挝杀之,而枭其首,时靖康二年二月也。

是日,天宇昼冥,士庶皆陨涕愤叹。

死时,年四十九。

(选自《宋史·梅执礼传》,有删改) (1)郡不能当苏、杭一邑,而食盐乃倍粟数,民何以堪?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子蒙尘,臣民皆愿致死,虽肝脑不计,于金缯何有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个郡还抵不上苏、杭一个邑,但食盐赋税却比粟粮赋税多数倍,百姓怎么能承受?(“当”,抵;“乃”,竟然;大意对)(2)天子遭受劫难,臣民甘愿献出生命,就是肝脑涂地也在所不辞,可是哪里有金帛啊?(“蒙尘”,遭受劫难;“致死”,献出生命;大意对)参考译文梅执礼,字和胜。

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特效训练瞄准题点精准训练测试题:第四章 古代诗文阅读训练精准训练十六含答案

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特效训练瞄准题点精准训练测试题:第四章 古代诗文阅读训练精准训练十六含答案

精准训练十六赏析古诗的抒情艺术练前提示诗歌就是抒情艺术,中国古典诗歌更是如此。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最重要的内容和题型之一就是赏析抒情艺术。

这种题型在题目中一般有“如何抒情”“抒情特色(方式)”等字眼.答这种题型,要答出抒情方式和情感内涵这两个要点。

抒情方式指的是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两种,如是间接抒情,则必要答出是借景抒情还是借事、人、古抒情等具体方式,个别的还涉及对比衬托等手法,然后指明所要表达的情感即可.有的题如问“如何抒情的”,且问的是全篇或者词的上片或下片,则还要逐联逐句地分析。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暗香姜夔辛亥之冬,余载雪诣石湖①.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伎肄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疏影》略)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何逊②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

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

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

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注①石湖:在苏州西南,与太湖通。

南宋诗人范成大晚年退居石湖,自号石湖居士。

②何逊:南朝梁诗人,任扬州法曹时,廨舍有梅花,作《咏早梅》。

这里作者以何逊自比。

本词着墨于梅,抒情委婉含蓄,请结合词句简析这首词的抒情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答案(1)通过今昔对比,抒写盛衰之感。

如由“旧时月色”展开回忆,到“而今渐老”回到现实(或“由现实中的‘叹寄与路遥'与‘相忆'‘长记’引出往昔的‘携手’”),都表现出作者内心的跌宕变化,情感的波澜起伏。

(2)最后两句写梅花的凋落飘零,“又片片、吹尽也”,语似平淡却满含感叹惋惜之情.“几时见得”,一语双关,梅花何时开?相忆之人何时再逢?语义重叠,韵味深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十三精准掌握分析概括古诗情感的路径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元日田家①[唐]薛逢南村晴雪北村梅,树里茅檐晓尽开。

蛮榼②出门儿妇去,乌龙③迎路女郎来。

相逢但祝新正寿,对举那愁暮景催。

长笑士林④因宦别,一官轻是十年回。

注①本诗作于诗人被贬官四川之时。

②蛮榼:酒器。

③乌龙:晋朝时,有以“乌龙”为家犬命名者。

后世以乌龙代指犬。

④士林:此处指读书人。

鉴赏本诗作于诗人被贬四川之时,但全诗并未有愁怨之情。

首联写南村北村雪后初晴、红梅映雪的美景。

清晨,家家户户打开家门欢度元日,一派祥和之景。

颔联写男男女女携带了美酒去串门,狗儿欢快地迎接客人的到来。

颈联写人们相遇之后只相互问好,祝愿长寿,酒桌上人们相互举杯,谈笑风生,哪里还有什么光阴催老暮景之类的感慨。

其中“但祝”暗含诗人对自己的告诫:不要提贬官之事。

尾联写诗人在感受了农家民风的淳朴、节日的欢乐之后,流露出对宦游生活的厌倦,继而表达了对回家的渴望。

全诗体现出诗人厌倦官场生涯,向往回归自然的情趣。

诗中泥土味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意境清新可喜。

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过节的愉悦之情。

“但祝”“那愁”表现出元日这天作者、百姓欢度佳节的景象,暗含了一种愉悦之情。

②对宦游生活的厌倦之情。

“长笑士林因宦别”,读书人为了做官,不得不去乡别亲,多么可笑可叹。

③对回乡的渴望之情。

“一官轻是十年回”,外出做官,至少十年才能回到家乡,可见回乡之情是多么迫切。

④在田园生活中的怡然自得之情。

“树里茅檐”“蛮榼出门”“乌龙迎路”表现当地民风淳朴,流露出诗人的怡然自得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东武会流杯亭[宋]苏轼东武①南城,新堤固、涟漪初溢。

隐隐遍、长林高阜,卧红堆碧。

枝上残花吹尽也,与君更向江头觅。

问向前、犹有几多春,三之一。

官里事,何时毕。

风雨外,无多日。

相将②泛曲水,满城争出。

君不见兰亭修禊事,当时坐上皆豪逸。

到如今、修竹满山阴,空陈迹。

注①东武:此处指密州治所诸城。

②相将:相随,相伴。

鉴赏词的上片写雨后暮春景物,并抒写了惜春的意绪。

开头三句从城南引水入城工程写起,因为这关系到“曲水”的水源,为下片埋下伏笔。

然后详写暮春景物,以“卧”“堆”两个动词形容花叶遍地狼藉的状态;将“红”“碧”两个表示色彩的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借指花、叶,显得十分形象和精练。

再写“枝上残花”荡然无存,于是向江边追寻春天的踪迹,而“三之一”则是他寻春所获得的一个既令人失望又使人略感安慰的结果。

下片写曲水流觞的现场盛况以及对当年兰亭陈迹的感慨。

“官里事”四句,词人感叹官衙事务纷繁,自然界又多风雨,轻闲而明丽的日子竟没有多少。

“相将泛曲水”两句,正面写曲水流觞的现场盛况。

“满城争出”句,由充当热心观众的全城百姓渲染出曲水流觞现场的盛况。

结尾两句紧承上文,感慨史事,发思古之幽情,蕴蓄了词人韶光易逝、物是人非之感,带有鲜明的哲理意义。

这首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表达了词人作为地方长官与民同乐的惬意和自得之情;②蕴含着词人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人生感慨。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畏人[注][唐]杜甫早花随处发,春鸟异方啼。

万里清江上,三年落日低。

畏人成小筑,褊性合幽栖。

门径从榛草,无心走马蹄。

注本诗创作于诗人漂泊蜀中的第三年(公元762年)。

鉴赏首联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绚丽的春天景色:春天到来了,花儿漫山遍野开放,鸟儿到处欢快地鸣叫。

按说“阳”景应该对应的是“舒”情,然而杜甫实际表达的却是极其浓重的愁情。

诗歌后两联就暗示了这种愁情。

杜甫怀着这种心情看到了春天绚丽的景色,从而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失衡,他责怪这景物不解人意,他遗憾这景物不能与己同悲,他感到自己竟然不如花草。

美丽的景色与自身的境况形成巨大的反差,从而进一步强化了自己的不幸。

颔联以时空对举的方式创造了一个阔大的境界。

“万里”是一个具有广阔意义的空间类词语,表述了景物的空间状态,同时也表述了此时的杜甫距离都城长安极其遥远;“三年”是一个具有较长意义的时间类词语,表述了景物的时间状态,同时也表述了此时的杜甫离开都城长安的时间已极其漫长。

这种遥远和漫长代表的是他在漂泊岁月中的时局感受。

此时,官名与文名的双重失意使杜甫深深地感受到了自身之孤微。

而这种孤微之感在阔大之境的反衬之下显得更加突出。

首联和颔联是写景,通过写景间接地表情。

颈联和尾联则是直接表情,是在丽景和阔境的反衬下形成的极其深沉的愁情和对自身孤微的认识,也可以说是对自己性格的反思,是一种自伤的情怀。

“畏人”,害怕与人交往,因此在“万里清江”边“成小筑”(指杜甫草堂);“褊性”,性格孤僻,因此适合在幽静之所过幽人般的生活。

既然“畏人”“褊性”,因此“无心”,对别人的来访不存任何希望,只能任由榛草长满了门径。

总之,虽然杜甫在此诗中也运用了以景衬情的诗家常法,但这“常”中又有“不常”在;具体而言,这种“不常”即以丽景衬哀愁以及以阔境显孤微,而这两种技法对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在尾联所表达出来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尾联所写是诗人生活之处已是门庭杂草丛生,就连马都不愿意从这里走过。

首联中写的虽是早春美景,但诗人漂泊他乡的愁情更浓;颔联写诗人离开都城很远也很久,失意的诗人总倍感孤微;而自己不敢见到他人,只适合过眼下这种幽居的生活,所以在尾联中用荒芜的庭院小路来揭示诗人的处境与内心的孤苦。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宋]朱敦儒①直自凤凰城②破后,擘钗破镜分飞。

天涯海角信音稀。

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

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注①朱敦儒:两宋之交词人,洛阳人。

此词约作于金朝灭北宋十四年后,词人避乱南方时。

②凤凰城:汉长安城中有丹凤阙,后因此称长安为凤凰城、凤城。

鉴赏上片侧重写离别的痛苦,下片侧重写对重逢的盼望。

多年离别,万里相思,自然幻想着有一天能够重逢。

因此,一切象征重逢、重合的物象,都会引起词中主人公的感触。

月亮虽然常缺,但一个月也有一夜重圆。

牛郎星和织女星虽远隔银河,但每年七月七日也有一天团圆。

人为什么不能团圆呢?“如何不见人归?”这个“人”是指谁?“归”到何处?“人”是指词中主人公和他离散了的亲人。

“归”是归到十四年前“擘钗破镜”的地方。

要把这一切幻想变为现实,就只有赶走金兵,收复失地,还于旧都。

什么时候是“人归”的时候呢?春天“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的杜鹃声对渴望归去团圆的词中主人公是一个敏感刺激,引起他无限感慨。

“今春还听杜鹃啼。

”年年有杜鹃,年年唤“不如归去”,已经听了十四年了,明年春天,后年春天又将如何呢?人生有限,归去无期,字里行间,凝聚了词人多少辛酸的泪水啊!有国,才有家,词从侧面含蓄地流露出词人多么希望北伐中原,驱除金虏,还我河山。

词人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与对国家深沉执着的爱完全融合在一起。

从另一侧面也表现出词人对南宋小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强烈不满。

结句从上文一月一次团圆的月亮,一年一度相会的牛郎织女星,进而联想到一年一度南来的塞雁。

塞雁来去,自有定期,人不如雁,能不深悲?塞雁一年一度南来,词人已数过十四番了,那么,第十五番呢?第十六番呢?……词意有余不尽,给读者留有想象余地。

词人在这首词中以自己的悲惨经历感受了人间妻离子散的痛苦,以深刻的富有强烈感情的笔触写出了这个时代的悲剧。

通过对定期团圆的月亮、牛郎织女,定期催归的杜鹃,定期南来的塞雁的感触,使他盼望归去团圆的感情形象化、深刻化了,将对亲人的怀念与对国家的热爱两种感情熔铸在一起了,充分表现了朱敦儒词的爱国精神。

结尾两句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什么作用?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最后两句是对全词情感的总结和深化。

这两句,写自北宋灭亡后,词人避乱江南十四年间,年年徒望塞雁归去而自己却不能北归,用人与“雁”的对比,突出了国破家亡之恨。

“塞雁”这一典型意象,暗承前文“天涯海角信音稀”,表现了亲人离散、音信不通的苦闷。

“年年看”“一十四番”,突出了时间之久、思念之苦、盼望之切,与前文的“如何不见人归”照应,使情感更为深切感人。

问题直击分析概括古诗的思想感情是高考及复习中的重中之重。

考生在此存在两个“老大难”问题:①分析概括不准,②分析概括不全。

问题的存在,说到底还是掌握不了分析概括情感的具体路径。

因此,在二轮复习中十分需要掌握、细化分析概括情感的具体路径。

一、抓住情感语言,掌握情感基调古诗是言情艺术,它总是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告诉你要表达的情感。

作为阅读者和考生,抓住诗中这些表明情感的词语至关重要,这是分析概括情感的最准确最便捷的路径。

虽说一轮书中已经讲过,但是在这里还是要强调几点:1.直接拎出显性和隐性“情语”。

显性“情语”,如“愁”“悲”“喜”“寂寞”“怨”“恨”等。

隐性“情语”是指传达感情时较间接、含蓄的词语,如诗中出现一个“客”字,已暗示了羁旅之愁、思家之切。

另外,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又”“惟”“空”“可”“岂”等,也是重要的隐性“情语”。

在阅读与答题时,如果及时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情语”,就把握了情感基调,分析概括情感就不会有明显的偏差了。

2.知道“情语”出现的位置。

像直接“情语”,多出现在标题、开头、结尾处,特殊情况下中间及小序中也会出现。

像隐性“情语”一般藏在写景叙事绘人的文字中和诗的中间位置,有时会出现在注释中。

必须盯紧这些关键“部位”。

3.关注“情语”表达的特殊性。

正常情况下,诗人用什么情语,就表达出什么情感,但有时会用隐晦、曲折、反语的方式表达,如用了“喜”字,就不一定真的表达“喜悦”之情,可能是反语。

因此,不必将“情语”直接拿来就用,还要结合原文语境作准确的理解。

当然,这种“口是心非”的表达方式较为少见。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李侍郎赴常州[唐]贾至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

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

鉴赏此诗既有依依惜别的情谊,又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切祝愿。

首句写眼前景色,点明时令气候,属天时;次句预计李的别后行程,常州即今江苏省常州市,他当是沿江东下,所以说“楚水吴山”,属地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