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专题整合人民版必修1
高中历史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课件人民版必修

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基础认知·自主学习
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 (1)军事基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2)政治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召开。 ①召开:1949年3月,河北平山县西柏坡。 ②内容:(请正确连线)
【深化点拨】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其他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民主监 督、政治协商。这既克服了一党专政的弊端,又避免了陷入政党争斗,维护了政 治稳定。
4.(2021·福州高一检测)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
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
【素养探究】 史料一 中国从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来看,主要是选举民主加协商民主。协商 民主的出现,确实考虑到选举民主的不足……协商民主的特点首先是由不同的 利益集团,包括各种政党、民族、宗教,可以通过协商形成共识。协商民主还有 一个好处,选举前可以协商,选举中可以协商,选举完以后还可以协商。协商民主 的主要意义是能够保证公民有序地参与政治……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的一种民主形式,同时又是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行民主监督的一种民主形式。
(2)职能不同。①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有权决定国家和地方的 重大事务;②政治协商会议则是对上述问题进行协商。 (3)监督权不同。①人民代表大会运用国家权力实行监督,是法律监督和工作监 督,具有法律约束力;②政治协商会议的监督不具有国家权力的性质,不具有法律 约束力,是一种民主监督。 (4)产生与组成方式不同。①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②政治协商 会议委员由协商产生。
原则 性质
体现了_人__民__民__主__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是新中国第一部_社__会__主__义__类型的宪法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专题整合课件人民版必修1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三部宪法比较
比 较 《共同纲领》 1954 年宪法 1982 年宪法
时 间 1949 年
1954 年
1982 年
制定机关
中国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主要内容
确立了新中国 的国家架构
正式确定人 民代表大会 制度
规定了我国根本政治 制度和根本任务,确立 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 开放的基本本大法
历史地位 与评价
具有临时宪法 的性质
第一部社会 主义类型的 宪法
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 国安邦的总章程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政治建设
国家制度 性质 发展演变
意义
人民代表 国家 大会制度 政体
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
政党 制度
商制度
(1)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
调动了民主人士的 参政议政热情,开 创了群策群力共同 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国家制度 性质 发展演变
意义
民族区域 民族 自治制度 制度
(1)1949 年初步确立。(2)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正式确认。(3)1984 年,政府 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区域自治法》,使之健全 和发展
实现了少数民族当 家做主的愿望,保 证了祖国统一和民 族团结,调动了各 族人民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积极 性
商会议共同纲领》初步确立。奠定了中华人民共
(2)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和国各项政治制度
宪法》正式确立。(3)“文化大 的基础,规范了政
革命”期间遭到破坏。(4)中共 府与人民的服务与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展、 被服务的关系
完善
(1)1949 年初步建立。(2)1956 年发展到一个新阶段。(3)“文 化大革命”期间遭到严重破 坏。(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后加强和完善
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专题整合 人民版必修1

高中历史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专题整合人民版必修1知识网络热点聚焦热点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及概况1.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奠基时期。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2)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既符合历史发展,又符合现实情况,有很大优越性。
它维护了国家统一、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地区本民族事物的权力;有利于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2.1966—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破坏时期:这十年期间民主与法制建设被迫中断,法律制度遭到严重践踏,民主政治遭受破坏,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完善时期。
(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进入一个新时代。
(2)1980年,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体现了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3)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3)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依法治国方略确定下来,标志着国家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的建设迈进了现代化进程。
◎例题分析:《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道,(中国)新政府24个部长中的11个是小党派的代表或无党派“民主人士”,“虽然政权显然由中共掌握,但这些职位不仅仅是形式。
更广义地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初期,对有威望的非党人士的意见是真心去征求的。
”这主要说明( )A.中国特色人民代表大会制已确立B.新中国诞生为民主党派的创立创造条件C.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协商制度已经形成D.新中国使民主党派获得了执政权力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材料的理解能力。
高中历史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专题整合课件人民版必修1

1.(2015安徽文综)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 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 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 ( )
A.《双十协定》 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 D.《论十大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从材料信 息看,“它”凝结了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 并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拥护,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它”是指 《共同纲领》,故选C项。易错选A项,《双十协定》是国共两党签 署的,与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无关。B、D两项都是毛泽东 的著作,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主张,排除。 答案C
话题归纳 本专题在教材中自成一体,在高考试题的考查中比例相对较小, 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往往与其他知识点结合考查。从考点分布 看,各知识点均有涉及,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社会主义宪法,港、澳、台问题等。
2.(2013江苏单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 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 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 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国共产党 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商讨新中国的成 立问题,从材料看,大批民主人士参加了这次政治协商会议。材料 没有反映恢复民主党派的组织问题,排除B项;“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的方针是1956年提出的,C项错误;“一五”计划于1951年开始编 制,1955年正式通过并公布,排除D项;故选A项。 答案A
高中历史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课件人民版必修1

A.民主制度的实施原则 B.民主制度的运作方式 C.民主制度的阶级属性 D.民主制度的权力机构 题目立意本题考查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旨在考查对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特点以及其和西方代议制的比较问题。 解题指导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比较能力。不论是实施原则还是运 作方式都是外在的,关键在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 而资本主义代议制度维护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因而阶级属性是其 本质的不同。 答案C
一Hale Waihona Puke 二三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 会议通过的政协章程指出,人民政协需要继续存在和发展。 (3)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的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一个新的 发展阶段。
2.掌握 1954 年宪法的 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的
性质、内容及意义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
3.理解人民代表大会 确立
制度、中国共产党领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 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协商制度、民族区域 4.从历史因素、民族组成、民族分布、民
(2)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国情不同,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 国国情的历史抉择。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典例剖析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的本质区别 (1)必须充分认识人民代表大会与西方议会的本质区别。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根本组织形式和核心运行 机制。而西方议会的议席往往是各个政党、各个利益集团、各种 社会势力政治分赃的结果,由此在议会内部分为不同议会党团,每 个党团的背后都站着供养它的利益集团,议员们为了各自党派的利 益而钩心斗角、尔虞我诈。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民版必修一)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标要求本专题涉及到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即中国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和全国人民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而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
其基本要求有:(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法制的主要成就,认识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阐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
专题概述本专题第一、第二目反映的是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基本线索,既包含了政治建设的起点和基本内容,也包含了政治建设的曲折、转折及其新的探索与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
五年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继承和发展《共同纲领》的基础上,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国家根本政治制度,这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上述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
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中,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度陷于瘫痪,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
而这一时期,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反而使这种差距进一步拉大,从而失去了一次发展机遇。
这种惨痛的教训从反面说明了民主和法制建设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在政治建设上创新性探索,这表现在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制定颁行了包括新宪法在内的一大批法律文件,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健全,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健康发展轨道。
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整合提升课件 人民版必修1

4.以始终保持先进性的中国共产党为领导力量。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 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5.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政治制度保证。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强大的生 命力,促进党和人民群众以及执政党和参政党、中央与地方、各民族之间关系的 和谐。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专题整合提升
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
1.具有中国特色。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以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符合国情的政党制度;以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为基本治制度;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并以此作为保障中国公民直接、充分 行使自己政治权利的重要途径。
2.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包 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
高一历史课件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民版必修一)

◆正式确立: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职
能转变)
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新阶段: (八字方针)
◆完善: 1982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
相照,荣辱与共‛(十六字方针)
二、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初步建设时期(1949~1966) ----构建了基本框架: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过程: ②性质及职能: 性质: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
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 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列举中国共产党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 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一、新中国的成立——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
解放战争的胜利,国民政府覆灭,新中国筹建 1、背景:
在即。 2、筹建: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1949、9北平)
◆ 会议意义:
(1)结束了新政协代行权和‚共同纲领‛临时宪 法之职,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内容:
规定了国家性质(国体)、根本政治制度(政 体)、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意义: ①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②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性质),是 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建设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 义法律保证。
(3)材料中宪法制定的过程反映了民主政治 建设的哪些特点?这部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 本权利。结合所学知识,对比中国古代君主 专制制度,分析为什么只有在民主制度下, 人民才能普遍享有这些权利?(10分)
▲【单元核心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和‚祖国统 一‛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版学案】2015-2016高中历史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
一专题整合人民版必修1
知识网络
热点聚焦
热点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及概况
1.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奠基时期。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2)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既符合历史发展,又符合现实情况,有很大优越性。
它维护了国家统一、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地区本民族事物的权力;有利于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2.1966—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破坏时期:这十年期间民主与法制建设被迫中断,法律制度遭到严重践踏,民主政治遭受破坏,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完善时期。
(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进入一个新时代。
(2)1980年,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体现了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3)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3)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依法治国方略确定下来,标志着国家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的建设迈进了现代化进程。
◎例题分析:《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道,(中国)新政府24个部长中的11个是小党派的代表或无党派“民主人士”,“虽然政权显然由中共掌握,但这些职位不仅仅是形式。
更广义地
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初期,对有威望的非党人士的意见是真心去征求的。
”这主要说明( ) A.中国特色人民代表大会制已确立
B.新中国诞生为民主党派的创立创造条件
C.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协商制度已经形成
D.新中国使民主党派获得了执政权力
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材料的理解能力。
依据材料中“小党派的代表或无党派……”体现了这一制度,可判断,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选C项;A项与题干不符,B项不符合史实,D项说法错误。
答案:C
热点二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资本主义国家议会制的异同
◎例题分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成了新中国的民主政治框架。
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借鉴了近代西方的代议制②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③是人民行使权力的最主要方式④是直接民主制的一种形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间接民主。
故排除含④选项。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