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件】 第8课 兰亭集序(优秀)

合集下载

(王羲之)高中语文第八课《兰亭集序》课件(共26张PPT)

(王羲之)高中语文第八课《兰亭集序》课件(共26张PPT)

1.背诵全文,完成课后练习。 2.文章的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有感于斯文。”结合历史 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的人生感悟的,写一篇读后 感。
①当时的东晋士大夫们持什么样的生死观? 王羲之又是什么看法?
东晋士大夫:生死观:一死生,齐彭殇
原因: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
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士大夫的思想 消极,选择出世入仙或逃避现实,他们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 寄情山水,笑傲山野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 更有许多人及时行乐、纵情声色。 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 彭殇”。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会稽(今 浙江绍兴)人。曾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 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世称王右军。现 存张溥辑录的《王右军集》2卷。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楷书逐渐成熟,草书得到发展。他在此基础 上,又博采众长,一变汉、魏以来质朴淳厚的书风,而创造了妍 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表现 雄逸流动的艺术美。《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 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 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



(1-2)点叙宴集盛况(乐)
(3)抒发人生感慨(痛)
(4)交代作序目的(悲)
2、结合注释感知文意,探究作者情感变化之由。
• 乐因何而生 • 痛由何而来 • 悲缘何而发
(1)读第一、二段试分析作者“乐因何而 生”?
提示: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曾发出这样的感叹:“四美具,二难 并”,“四美具”指的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二 难并”指主客难得在一起,指人才聚集。那么我们在这里套用 这句话,分别指出“乐”之由。

兰亭集序优秀PPT讲义

兰亭集序优秀PPT讲义


一个个
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即使
情趣
这次集会的诗文
阅读思考
找出语段中体现作者情感线索的字词. 岂不痛哉——痛 悲夫 ——悲
情感把握 痛
论生死:为何而痛
俯仰一世 老之将至 —— 人生苦短之痛 所之既倦 情随事迁 —— 世事无常之痛 向之所欣 已为陈迹—— 往事不再之痛 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 生死难测之痛
全全文文总总结结
朗读全文,理清作者情感线索的变化.

痛 人生
天地
悲 古今
拓展延伸
作者说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你还 读过哪些抒人生无常之感、发时不我待之叹 的古代诗文 举出三五例与同学交流.
拓展延伸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及时当勉励, 岁月不待人.
——《长歌行》 ——陶渊明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痛哉,人生无常,
情感把握 悲
感古今:为何而悲
悲古人 —— 兴感之由 若合一契 悲今人 —— 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悲后人 —— 后之视今 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死生之大,
情感把握 悲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情感把握 悲
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 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 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 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 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 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 些实事,表现出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朱熹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全拓文展总延结伸
文章最后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 文.你作为后之览者,读了此文,有什么感触

课件8:第8课 兰亭集序

课件8:第8课 兰亭集序

合作探究
1.作者写兰亭的景色时突出了什么特征?与作者 的“情”有何关系? 【答案】 文章写兰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 三月的江南,山涧水渚之间,绿树成阴,鲜花吐 艳,但在作者笔下,所有浓艳之物皆不见踪影, 唯山、水、林、竹、天、风而已。看山,言其 “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
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天朗气 清,惠风和畅”而已。一切尽显淡雅,而这景物 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观反映。东晋之时,玄学 盛行,名士们对山水的欣赏,不仅“目遇”,而且 “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认真观察思考,不只是 怡情养性,还可以“明理”和“悟道”。
2.为什么说“一死生”“齐彭殇”是“虚诞”“妄作”? 【答案】 这一观点出自《庄子·齐物论》,庄子 认为生和死是相对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像 细胞的新陈代谢。但他夸大了这个相对,否定了生 和死的区别,所以,生死相等说是荒谬的。他又认 为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和未成年就死去的人没什么差 别,因为长短是相对的,但他同样夸大这种相对性, 否定了寿夭的区别,所以是胡说。其次从第三段的
作者通过描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集会的盛况和 乐趣,抒发了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文章 着眼“死生”二字,直斥“一死生”“齐彭殇”的老庄 学说,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当时玄学盛行、崇尚清 谈的社会风气,表现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豁 达的生死观。
百变素材
1.生与死 人总是要面对死亡的,任何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 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不可抗拒,因 而个体生命在它面前是如此渺小而脆弱。因此, 谁都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林语堂说“能见到 死亡的人也能见到人类喜剧的意识,于是他很迅 速地变成诗人了”。王羲之和陶渊明都是这样的 诗人。他们深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8课《兰亭集序》优质课(32张PPT)课件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8课《兰亭集序》优质课(32张PPT)课件

痛之一:生命本体永难满足的内在欲望 (所遇既倦)
痛之二: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停无法掌控 (所欣已陈)
痛之三: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毋容抗拒 (终期于尽)
问题三:
第三段俯仰古今, 其“悲”与“痛”是一 样的情感吗?作者“悲” 什么?
《古文观止》:通 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 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 鲜实效,一死生齐彭殇, 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 怀,俯仰若有余痛。但 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 感慨之中,自有无穷逸 趣。
俯仰 夫人之相与,使动俯,仰使一眼世睛舒展,使胸一怀俯开一畅仰之间,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穷迹尽 表示时间很短
所以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用娱来一…样…,表凭借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的原因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虽然
虽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纵然,尽管
所之既倦 往,到达
感慨系之矣
示例: 因为短暂,人生中一切欢乐
和美好的东西更显得珍贵。
作业:
v 请将你写的一句话扩展为一 篇以“与王羲之对话”为话题的 随笔。
俯仰
v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v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v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抬头、低头的动作。 一俯一仰之间 表示时间很短
使动,使眼睛舒展,使胸
所以
怀开畅
所以游目骋怀,(用来……,表凭借)
穷尽
是以极视听之娱
一 样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的原因)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虽然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纵然,尽管

所之既倦 往,到达 感慨系之矣 代词,它 宇宙之大,品类之盛
定语后置的标志 后之视今 取独 形骸之外 结构助词“的”

高中语文必修2第8课《兰亭集序》课件

高中语文必修2第8课《兰亭集序》课件


整体感知 :概括各部分的内容要点及情感
• 内容
• 情感:
• (一)记叙兰亭盛况; • 乐
• (二)抒发人生感慨; • 痛
• (三)交代作序目的。 • 悲
朗读语调
• 第一部分:调应清新明快。 • 第二部分:作者由和朋友的欢乐相聚联想到
人生的际遇和时光的短暂,字里行间充满流 连忘返的惆怅和对盛事不常的无奈。朗读时 体会作者心境的变化 ,语调由第一段的清新 明快而趋于和缓低沉。 • 第三部分:以陈述语气朗读。
时人 以作者为代表的一类文人雅士
古 同
后人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本文的写作意图?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良辰
美景
赏心
悦事

命人 运生 难苦 测短

千 古 同 悲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 写作特点 句式整齐,骈散结合。朴素
自然而又错落有致
怎样看待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不为玄学家们的论凋所蔽,阐明 他的生死观,是他性格旷达的表现;但 他毕竟生活在国势日衰的东晋时期,士 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求进取,对他 也不能说没有影响,因此文中出现了低 沉的调子,例如以“修短随化,终期于 尽”说法,这是难以苛求的。
(1)岁在癸(
)丑 (2)会稽(
)山
(3)清流激湍(
) (4)放浪形骸(

(5)临文嗟(
)悼 (6)游目骋(
)怀
(7)修禊(
)事也 (8)流觞(
)曲水
(9)趣(
)舍万殊 (10)悟(
)言一室之内
4.下列句子中与“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
幽情”一句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顶是:

《兰亭集序》ppt课件

《兰亭集序》ppt课件
②取诸:取之于,从……中取得。
③悟言:面对面的交谈。悟:通 “晤”,面对面。
④因寄……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 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 束,放纵无羁的生活。 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 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纵、无拘 束。形骸:身体、形体。
虽①趣舍万殊,②静躁不同,当其 欣于所遇,③暂得于己,④快然自 足,⑤不知老之将至。
③其致一也:人们的思想情 趣是一样的。
④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
⑤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

YIWEN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 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 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 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 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 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译: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 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 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
①固知……妄作:本来知道把死和 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 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 的。 固:本来、当然。 一:把……看作一样; 齐:把……看作相等,都用作动词。 虚诞:虚妄荒诞的话。 殇:未成年死去的人。 妄作:妄造、胡说。 一生死,齐彭殇,都是庄子的看法。 出自《齐物论》。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jiē)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 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注释及译文
ZHUSHIJIYIWEN
①永和九年,岁在癸丑,②暮春之 初,③会于④会稽山阴之兰亭,⑤修禊 事也。群贤⑥毕至,⑦少长⑧咸集。

《兰亭集序》ppt课件

《兰亭集序》ppt课件

未成年而死去的人 无根据
今之视昔,悲夫!
课文研读
故一列个叙个时人,录其所述纵,使虽、世尽殊管事异,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
将有感于斯文情。 趣
这次(集会)的诗文
王羲之的人生观并不消极,悲叹 并不等于悲观。作者对时光飞逝、 人生短促大发感慨,暗含着对人生 的眷恋和热爱。既然“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就应该追求真正的人 生之乐。而文中的会稽雅集就是作 者获得的真正之乐。
探究王羲之的“痛之因”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个性与精神的自由,是对人格与生命的完美的珍 视,是生命意识的觉醒。
课文研读
符契。两半, 可合在一起
第3自然段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
本来
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
面对 悲伤
明白 一、齐,作动词。把…看做一样
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
通“晤”对谈
之外。
随着
课文研读
第3自然段
不一样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
通“取”
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一时 高兴的样子 满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等到 求得
连接
课文研读
过去、从前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
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
因为 发生、引起
彭殇(shānɡ) 形骸(hái)
游目骋(chěnɡ)怀
修禊 (xì) 管弦(xián) 嗟(jiē)悼 感慨系(xì)之
请认真阅读文本,找出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三个句子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

课件15:第8课 兰亭集序

课件15:第8课 兰亭集序

本文是宴集序,即古人宴集时,常常一同赋 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
《兰亭集序》由来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 游,称为修禊。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 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 遁等41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 歌会。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杯置于清流之上, 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 酒。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 的41人中,12人各赋 诗二首。
因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同时以作 书养鹅为乐,晚年辞官隐退后,放浪形骸于山水之 间。
王羲之善书法。七岁学书,十二岁时得其父传 授学书笔法。又从卫夫人学书,融汇古今,独创一 家,时人称其笔势,“飘如浮云,矫若惊龙”,其 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兰亭序》被赞誉 为“天下第一行书”。
天下第一行书
关于作品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胸怀旷达,喜好自然山水” “疏朗简净,韵味悠长”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晚者,王羲之和当时的 名土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于三月三日在会(kuài) 稽(jī)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与会者临流赋诗,各 抒怀抱,今存《兰亭诗》,包括21人所作37首作品, 王羲之的序是当场写出的,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兰 亭集序》,书法上也称《兰亭序》。
拓展链接
魏晋书法四大家 : 钟 繇 王羲之 王献之 王 洵
唐代书法四大家: 欧阳询 虞世南 褚遂良 颜真卿
宋代书法四大家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江西修水人。 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 米芾:字元章,世居太原,后定居江苏镇江。徽宗 诏为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官”,又因举止颠狂, 人称“米颠”。自称“刷字”。 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人。官至端明殿学士。工 于手书,为当世第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 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 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 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 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 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 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 地打动了我们。
人们因欢聚由乐生悲的感慨是屡 见不鲜的。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 筵席”。大家难得一聚,是快事、乐 事;但有聚就有散,分离诀别更容易 使人伤怀!再说相聚是困难的、短暂 的,分散是容易的,也是长久的。本 来这种聚散两依依的情形已使人感慨 万端,再由此使人联想到人生无常、 生死相隔,怎不使人悲从中来。
因为这个典故,后来人们就把“东床”作为 女婿的美称,或称呼他人的女婿叫“令坦”。
问题思考
郗鉴何以选中王羲之?
因为其率真自然的气度,行为举止看似未 经修饰,却是毫无心机的真性情,而“真诚” 就是人最难能可贵的。
(2)鹅池 《晋书·王羲之传》记下了这样一件事: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 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 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王羲之为之感动,边派人去集市买来几把 扇子,取出随身带的笔墨在扇上挥毫,一一题 款落印。然后对老婆婆说:“老人家,你为我 斩杀了心爱的大白鹅,我很是过意不去,请把 这几把扇子拿到市上,卖上几串钱,算是我对 你的补偿吧。”
羲之其事
(1)袒腹东床
晋代的大士族郗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 门生到王家去择婿。 王导让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观察他的子侄。 门 生回去后对郗鉴回报说:“王氏的诸少年都不错。 他们听说来人是郗家派来选女婿的,都一个个神态 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袒胸露腹地吃东西,好 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 郗鉴听了,说:“这 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来一打听,知道坦腹而食 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作者并没有紧紧停留于对 《兰亭集》的写作因由、过程、 作者等情况的泛泛交待,而是在
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 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 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王羲之早年从卫夫人学 书法,后博采众长,草书师 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兼撮众法,备成一家”, 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 二”的高度。王羲之的行、 草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 美。后世誉之为“书圣”。
《兰亭集序》(神龙本)
唐人冯承素摹本,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五十一岁的王羲之,用蚕茧纸、鼠须 笔,兴乐而书,完成一篇“兴于诗叙”的 妙文。手稿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
在中国历史上,魏晋时期治世少乱世多,在 300多年的动乱中,“天下名士,少有全者”。 “独善其身”的消极避世思想,逐步成为士阶层 的主流意识形态。他们不满现实,又无可奈何, 大自然就成为他们隐居避世的理想场所。雅好自 然、游玩山水便成为一时风尚。西晋朝司马氏以 政治高压、文网罗织来清除异己。名士或遁入山 林,或佯狂乱世,或清谈玄理。有竹林七贤,嵇 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常集 于山阳(河南修武)竹林下,“弃经典而尚老庄, 蔑礼法而崇放达”。最终,嵇康(曹操曾孙女婿) 因不与司马氏集团合作被杀;山涛、王戎则先后 投靠司马氏获得高官。
相传王羲之当年在 会稽做官,一天正 当他兴致勃勃在 书 写“鹅池”两字 时,刚写完“鹅” 字,皇帝圣 旨送到, 他只好搁笔去跪接 圣旨,他儿子王 献 之顺手提笔一挥, 续写了一个“池” 字。这两 字“鹅” 瘦“池”肥,这块 碑成为书法史上 著 名的“父子碑”。
父子碑
(3)以书换鹅
王羲之听说山阴有一位道士养了十几只好鹅, 就特地跑到道观去欣赏,并且不惜重金,希望道 士把鹅卖给他。 但是无论王羲之如何请求,道士就是不肯。 后来道士说:“若你帮我写一部《道德经》,我 就把鹅送给你。” 王羲之听了,非常高兴,说:“这有什么困 难,你为何不早说?”立刻进道观写字,完成后 才欢欢喜喜地赶着这群鹅回家。
王 羲 之
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 应用文体,与跋一类。列于卷首 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 于推介文章著述,说明写作过程、 写作目的、主要内容及评说,还 可对一些相关的事情作出补充。 序言,有自序、他 序等。还有一种赠 序,是文人骚客间 赠别时用,则区别 于书序。
王羲之(321~379), 东晋书法家。原籍琅琊人 (山东临沂),世居会稽山 阴(浙江绍兴)。王羲之 出身于两晋名门望族,祖 父王正为尚书郎,父亲王 旷为淮南太守,伯父王导 是东晋丞相,另一伯父王 敦是东晋军事统帅. 朝廷召王羲之为侍中、吏部尚书,辞不就。后 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职,世称“王右军”。
王 羲 之 以 书 换 鹅 图
兰亭集序,实则兰亭集会 赋诗其事的总述。 兰亭诗的内容,或抒写山水游赏 之乐,或由山水抒发玄理。写游赏的 乐趣,包括山水之美、酒友之乐、诗 赋之雅,中心内容是在美好的自然与 人文环境中得到审美愉悦。
兰亭诗以及集序标 志着文人已开始留意于 山水审美,并从山水中 体悟玄理。这种尝试预 示着山水诗文的兴起。兰亭雅集 对中国文人生活情趣有重大影响, 同时对文学流派的形成也有着推 动作用。
乐 痛

作者依据什么说这次聚会 “信可乐也”?
作者依据什么说这次聚会 “信可乐也”?
人贤
辰良
景美
情真
事趣
赏心
作者感到人贤、辰良、景美、 情真、赏心、事趣六事齐臻,突 出了情感的主旋律——“乐”。 人 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达到了一个完 美的境界,那确实是人的最大快乐 也。
齐读第一段,体会作者的乐
岂不痛哉!
喜 爱 某 物 时 厌 倦 该 物 时
暂得于已,快然自 足,不知老之将至
情随事迁,感慨系 之矣
厌回 的顾 过由 程喜 时到 想 到 生 死 时
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 难再”“好花不常开”, 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政治极 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因此 有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 内”,有人归隐山林,“放浪 形骸”之外。他们陶醉于一时 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但 时光飘忽,人生短促,即使明 了“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也无法摆脱“死”给内心带来 的煎熬。此处之“痛”,痛在 人生无常,欢乐短暂。
同游孙绰也有同感, 在《兰亭后叙》中说: “乐与时去,悲亦系之。往 复推移,新故相换。今日 之迹,明复陈矣。”
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 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 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 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 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 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 死,“一死生”“齐彭殇”。
王羲之将这些诗汇集 起来,编成集子,并借酒 兴写了一篇320余字的序文。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可 谓魏晋文学的尾声,全篇 流连山 水,探问生命, 在中国文学史上 享有崇高的声誉。
《兰亭集序》是一篇诗集序言,作者以 情感饱含的笔触,记叙了兰亭的山水佳胜和 宴会盛况,进而抒发了对世事变幻、死生无 常的感慨。文章反映了一般封建士大夫的人 生观;但作者没有彻底走向消极无为,反而 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其时盛行的死生等同的 虚无哲学观,于悲慨中透露出对现实生活的 流连与珍惜。这在崇尚老死生。情景互见,淋漓 满纸,也启人思考。
生 词 注 音
癸丑( ɡuǐ ) 会稽山( kuài jī )

修禊事( xì
激湍( tuān


流觞( shānɡ
骋怀( chěnɡ


放浪形骸( hái )
趣舍万殊 ( qǔ
一契(

)

嗟悼( jiē dào
彭殇( shānɡ


魏晋人每于三月初三, 到水边洗濯祈福,被称为禊 事。东晋永和九年三月的这 一天,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 安、孙绰等42 人来到这里修 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 诗会。一群文人雅士,置身 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 列坐在曲水两侧,将酒觞(杯) 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 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即兴赋 诗,否则罚酒。
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 但深沉的慨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 热爱之情。既然“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就应该追求真正的人生之乐。那么,人生的 真正之乐在哪里?文章开头所写的会稽雅集, 实际上就形象地回答了这一问题。正因为如 此,作者才对这次集会的“成果”倍加珍惜, “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期在暗淡的人 世间留下会稽山的一叶苍翠,在混浊的人事 长河中溅进兰亭曲水的一脉清波。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 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 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 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 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 命。 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 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死生, 齐彭殇”,而王羲之却是反对这种 观点 ,他认为“死生亦大矣”。
正因为他对生命是如此的 珍惜,因此,“每览昔 者……”。他“悲”古人,因 为他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 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
字,写得既遒媚,又飘逸,各个字势 纵横变化,如花乱飞,但转左侧右, 无一处相抵触,好比以线穿珠,大小 参差,而不失其重心,特别是「之」 字,写了二十多个不同的样子,达到 艺术的多样与统一。
王羲之写这篇序时,已经喝醉了酒, 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 日更书数十本,比起原来的这一稿本,终 莫能及。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为太 宗所得,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命虞 世南、欧阳询等临写了几本,分赐亲贵近 臣。 太宗死,以真迹殉葬。存世唐摹墨迹 以“神龙本”为最著,石刻首推“定武 本”。被呼为「行书之龙」的王羲之的 《兰亭集序》,在古代书迹里,像一盏灿 烂的明灯,照耀着东晋以来我国书体的前 进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