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自挽联故事

合集下载

十副经典对联背后的故事

十副经典对联背后的故事

十副经典对联背后的故事莲子(怜子)心中苦梨儿(离儿)腹内酸相传这副对联是金圣叹临死之前所作。

金圣叹因“抗粮哭庙案”被朝廷下令处死,金圣叹的儿子来送行。

才思敏捷的金圣叹,临刑时,见到悲痛的儿子,于是说,我出个对联你来对:莲子(怜子)心中苦。

儿子此时哪有心情对对子。

金圣叹于是自己对出下联:梨儿(离儿)腹内酸。

旁听者,无不动容。

上联的“莲”与“怜”同音,意思是他看到儿子悲切恸哭之状深感可怜;下联的“梨”与“离”同音,意即自己即将离别儿子,心中感到酸楚难忍。

这副生死诀别对,出神入化,字字珠玑,一语双关,对仗严谨,可谓出神入化,撼人心魄。

两船并行,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八音齐鸣,笛清(狄青)难比箫和(萧何)据说这副对联为纪晓岚所对。

一次,纪晓岚乘船而行,遇一船与他并头而行,船上一个武夫人物出了一副对联后,拉帆快行,扬长而去,这副对联就是:两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纪晓岚马上明白了 , 这是借用鲁肃和樊哙两位古人的名字写的上联。

鲁肃为东吴文臣 , 樊哙却是汉刘邦手下的武将 , 以此嘲笑文不如武。

纪晓岚苦思冥想之后,对出下联:八音齐奏 , 笛清怎比箫和。

笛清、箫合与狄青、箫何是谐音 , 而且也是一文一武。

只是文官萧何能运筹帷握之内 , 决胜千里之外。

以此显示文官的作用之大。

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

明人蒋焘,少时即能诗善对。

一天,家中来了客人。

此时窗外正下着小雨,客人想考考他,便出联云:“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

”“冻”字拆开是“东两点”,“洒”字拆开是“西三点”,十分巧妙。

这时,只见他从屋里抱出个大西瓜,切成两半,其中一半切了七刀,另一半切了八刀,对客人说:“请各位指教,我的下联对出来了。

”他见客人纳闷,补充说,刚才对的是:“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

”客人赞不绝口。

“切”字拆开正好是“七”、“刀”,而“分”字拆开是“八”、“刀”。

此联巧妙运用拆字,又富于生活情趣。

袁世凯千古中华民国万岁这副对联有人说是袁世凯恢复帝制时所作,有人说是袁世凯死时有人写的挽联。

对联故事(名人挽联类)

对联故事(名人挽联类)

对联故事(名人挽联类)【一】鲁迅痛挽瞿秋白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同志在福建长汀被国民党反对派杀害。

鲁迅先生痛心愤慨,为瞿秋白同志写了一副挽联: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雄鬼,死不还家。

这副挽联,表现了革命者无比坚定的革命意志和顶天立地、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概。

在小说《红岩》里,龙光华烈士与敌斗争牺牲后,同狱战友为他开追悼会时,也用了这副挽联。

【二】陈毅挽鲁迅之佳作1950年鲁迅先生逝世14周年时,北京举行隆重的纪念大会。

会上,陈毅概括鲁迅言行,撰写了一副挽联佳作:要打落水叭儿狗,临死也不宽恕,懂得进退攻守,岂仅文坛闯将;莫作空头文学家,一生最狠帮闲,敢于嬉笑怒骂,不愧思想权威。

在这副对联中,陈毅引用能表现鲁迅思想、精神、性格特色的名言,来赞扬鲁迅是个革命战士,文坛闯将,思想权威。

使人读后,不仅产生对鲁迅的敬仰之情,而且也能激发人们学习鲁迅的彻底革命精神。

是一副构思新颖的挽联佳作。

【三】刘伯承添字改挽联刘伯承少年时期,曾在四川开县高等小学堂求学。

学校有个姓邵的体育教员,平日对洋人摇尾乞怜,对官吏唯命是从,师生们对他嗤之以鼻。

1907年春,开县爆发了红灯教起义。

起义教民杀洋人,诛汉奸,除恶霸,劫富济贫,反动知县吓得魂飞魄散,急忙调集兵力来镇压。

邵某自恃平日懂得一点武术,认为这是卖身投靠、猎取官爵的好机会,便无耻地充当知县的保镖和师爷,去浦河岸边镇压起义教徒。

谁知刚一上阵就被击毙,尸体运回县城。

知县为他主祭,洋人、绅士、富商纷纷送去挽幛。

刘伯承听说此事后,忙约同窗好友去看个究竟。

有位同学说:“我拟了一副讽联,你们看怎么样?”说着,挥笔写道:效尽犬马劳;流尽奴才血。

横批是:死得活该刘伯承深思片刻,觉得此联虽然辛辣地嘲讽了邵某为虎作伥、死有余辜的丑像,但显得锋芒毕露,不够策略,他便接过笔在上面增添几个字,变成了:保大清效尽犬马劳;报皇恩流尽奴才血。

横批改为:死得其所同学们一看,连声称赞:“改得好!这一改,语意含蓄,绵里藏针,官府就抓不到把柄了。

春联婚联挽联的故事

春联婚联挽联的故事

【一】春联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喜书门联,但每次刚刚张贴就被别人偷走,某年除夕,他想出了一个防“贼”的妙法:在门楹上贴出这样一副对联: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偷联的人到王宅前一看,都摇头而去。

初一清晨,王羲之又在上下联尾各续三字,遂成意义全新的一幅佳作: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二】赠数学老师的婚联
某市中学有位数学教师,在与女友热恋中正值“史无前例”的文革之时,种种厄运,使其剪断红丝,屡经周折,恋爱未成。

粉碎“四人帮”之后,这位教师重振精神,萌发求爱之心,求助于月老,终于喜结良缘。

同事们喜赠一联以贺之:
爱情如几何曲线;
幸福似小数循环。

这副贺婚联不仅巧嵌“几何曲线”、“小数循环”等数学名词、术语,精巧之处还在于贴切地表达了这位教师在婚姻问题上的‘磨难史’。

【三】挽联
清代学者、文学家纪晓岚,曾参与《四库全书》总纂。

他自撰挽联云:
浮沉宦海为鸥鸟;
生死书丛似蠹鱼。

此联概述了他从政生涯是宾治学精神是主的生平,比喻新奇,自嘲中带有诙谐,流露出他达观处世的态度。

躺在徐志摩挽联里的故事

躺在徐志摩挽联里的故事

躺在徐志摩挽联里的故事徐志摩算是灵气逼人的诗人,一生的岁月都浸在诗里过,其浪漫的一生轻快如诗,他与三个女人的浪漫故事广为流传,35岁那一年,他本身是要去北京参加林徽因的演讲的,但他乘坐的飞机却在天上撞上了山头,从此成了“飞去的诗人”。

(徐志摩)徐志摩是青年才俊,一生任性作为,比如跟元配登报离婚,比如娶好朋友的离婚妻子等,引起的争论很多,但毕竟才名早成,一死又如此离奇,于是,亲人、朋友齐集上海静安堂对徐志摩进行追思,追思的对联十分值得一读,今天说说这个。

先说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本是银行家,但古文功底深厚,他的挽联是:上联:考史诗所载,沉湘捉月,文人横死,各有伤心,尔本超然,定期邂逅罡风,亦遭惨劫。

下联:自襁褓以来,求学从师,夫妇保持,最怜独子,母今逝矣,忍使凄凉老父,重赋招魂。

中年丧妻的徐申如,又逢丧子,双重招魂曲,凄凉老境跃然纸上,心绪悲绝。

其中的沉湘捉月,分别指古时的屈原、李白的横死故事,自家的儿子与这二人都是诗人,虽然死法不一,但情致一也。

儿子邂逅惨劫的悲伤之情,白发人送黑发人无奈悲惨,尽然展现在一副对联之中!此联上联用典,屈原“沉湘”,李白“捉月”,下联直叙家事,更加细致地痛陈悲情。

(蔡元培)学界典范蔡元培的挽联更妙:上联:谈诗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参透了,随遇自有乐土。

下联: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坐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你的一举一动都是诗,将来走到哪里也自然都是乐土,怎么样都会死,也不用担心坐飞就一定会死。

徐志摩写过一首情诗就叫《偶然》,全诗是: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而蔡元培先生在联中,专门提到“偶然”,我以为这是只有知音才能写得出的挽联。

徐志摩曾笑谈过自己会坐飞机死掉,并且跟刘半农开玩笑说,如果我飞死,你当写挽联给我,没想到的是,竟一语成谶,刘半农当然也应诺写了挽联:上联:一夕清谈成永诀。

左宗棠病中自挽对联

左宗棠病中自挽对联

左宗棠病中自挽对联
左宗棠病中自挽对联
清末洋务派和湘军首领之一左宗棠,字季高,湖南湘阴人,曾镇压太平军与捻军起义,后调新疆,收复乌鲁木齐、伊犁等地,阻遏了俄英对新疆的侵略。

一次,左宗棠染疾告假回湘阴老家治疗,曾一度病沉,自虑不久人世,便在病榻上吟成挽联:
倘此日骑鲸西去,七尺躯萎践荒草,满腔血洒向空林。

问谁来歌骚歌曲,鼓琵琶井畔,挂宝剑枝头,凭吊枯木秋魂魄,愤激千秋。

纵令黄土埋予,应呼雄鬼;
喜今朝化鹤东还,一瓣香祝完本性,三分月现出金身。

愿从此为樵为渔,访鹿友山中,订鸥盟水上,销磨锦绣热心肠,逍遥半世。

只怕苍天厄我,又作劳人!
此联诗情浓郁,上联抒发死前的感慨和自我评价,纵然死了也是鬼中之杰;下联写美好的.愿望,如果有来生,再不重功名做劳人,只图逍遥以文取乐,过着悠闲自由的生活就满足了。

左宗棠自幼聪颖,14岁考童子试中第一名,曾写下“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的对联以铭心志。

政坛复杂而深奥,晚年的他因为胡雪岩满门抄斩而身败名裂,也因李鸿章的镇压而无能为力,这位英武善战的军事家、政治家,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用一副挽联,表达了对平淡生活的向往,流露出感性的一面。

悼念鲁迅的挽联

悼念鲁迅的挽联

悼念鲁迅的挽联悼念鲁迅的挽联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在上海逝世,消息发布后,海内外人士纷纷撰写挽联,以示哀悼。

蔡元培撰写的挽联颇具功力:“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遗言尤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 联语沉稳谨肃,犹如学者挚友。

上联用鲁迅名作《中国小说史略》,下联是鲁迅的遗嘱。

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沈钧儒的挽联通俗平实:“这世界如何了得,请大家要遵从你说的话语,彻底去干;纵躯体有时安息,愿先生永留在我们的心头,片瞬勿离。

”表达了当时人民群众期望鲁迅先生不死的共同愿望。

一代文豪郭沫若撰写的挽联是:“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钦诵《二心》,憾无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

”上联是说刚刚相隔四个月,文坛上接连坠落两颗巨星,东亚西欧的人民为失去他们万分悲痛。

“双星”指高尔基和鲁迅。

高尔基于同年6月18日逝世,距鲁迅逝世相隔整整四个月。

下联是讲作者怀着钦敬的心情诵读《二心集》,遗憾的是从来没有见过鲁迅先生一面,现在只能遍地向先生招魂。

这副挽联,既表达哀悼之情,又高度评价了鲁迅先生在中国和世界文坛上的崇高地位。

“痛不哭苦不哭屈辱不哭,今年诚何年,四个月前流过两行泪,又谁料,这番重为先生湿;言可传行可传牙眼可传,斯老真大老,三十载来打出一条血路,待吩咐,此贵端赖后死肩。

”这是著名文学家唐弢撰写的挽联。

上联以“不哭”反衬“哭”,极表痛苦哀思;下联高度赞扬鲁迅先生的言行品德,并表示要发扬鲁迅精神,担负起先生未竟的事业。

悲切之心,浸透联中;奋发之意,激励后人。

在悼念鲁迅的挽联中,这一副要算是最长的了,联语凡70言。

此联虽长,长而不烦,而又贴切自然。

姚克和埃德加·斯诺当时正在翻译《活的中国》,闻说鲁迅逝世的噩耗,二人十分沉痛共同撰写了一副挽联:“译著尚未成书,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文词洗练,言真意切,深切的怀念之情溢于言表;鲁迅《呐喊》和《彷徨》著作名的嵌入也很自然贴切。

曾国藩嗜题挽联_职场故事

曾国藩嗜题挽联_职场故事

曾国藩嗜题挽联
曾国藩喜欢创作对联,尤其喜作挽联。

只是,可作挽联的人多为新近死去的亲朋故旧,哪里会有那么多人等着他“敬挽”呢?此公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稍作变通,给身边熟悉的活人预写挽联,以资练习。

道光年间的一个春节,曾国藩正在书房中创作挽联,好朋友汤鹏前来拜年。

这两个人关系素来密切,汤鹏也就不待通报,径直到书房来找曾国藩。

说来也巧,曾国藩这时正写到“海秋夫子千古”,而海秋正是汤鹏的字。

曾国藩陡然见到被挽者现身,赶紧手忙脚乱地藏掖条幅。

汤鹏以为他在写春联,只是好奇为啥用白纸不用红纸,便要看看写了什么。

曾国藩死死捂住,汤鹏秉性霸蛮,兼好奇心重,不管不顾地一把扯过来看个究竟。

不看则已,一看差点晕倒:好朋友竟然在这新春吉日给自己
写挽联!这还了得,汤鹏对曾国藩重重地吐了一口唾沫,拂袖而去。

不用说,这都是挽联惹的祸。

汤鹏是曾国藩的老乡,又都是重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在一起做京官,过从甚密。

挽联风波后,汤鹏与曾国藩割袍断义。

挽联----名人挽联12

挽联----名人挽联12

挽联----名人挽联12刘荣长挽孙中山大雅云亡,空怀遗范;哲人其萎,怅望高风。

刘树梅挽孙中山赤手空拳除数千年专制,造四万里共和,功烈远过华盛顿;鞠躬尽瘁为五族人自由,作十余载北伐,艰危何止武乡侯。

刘咸荥挽方鹤斋五老中惟余二子,悲君又去;九泉下若逢三友,说我就来。

刘映奎挽孙中山由我始不必由我终,大业告成,留将未了勋名让兹后起;死之年犹是生之日,新邦再造,算来一般建设都为先生。

刘显世挽蔡锷搔首问穹苍,后顾茫茫,有何人担当国事;仔肩卸艰钜,孤怀耿耿,愿吾侪共体公心。

圣贤母,英雄胆,菩萨心,立德立功,并民国不朽;泰山颓,梁木坏,哲人萎,安仰安放,痛吾道其孤。

刘显世挽黄兴万方多难,频年遗我好音,于今沧海横流,正赖有人为砥柱;再攀义旗,差幸完公志事,岂料大星忽殒,此生无分识荆州。

刘显世挽戴戡智不惑,仁不忧,勇不惧,推翻帝制,计出万全,如公建筑之宏,仅称卫桑梓功,犹藐乎小;捍大患,定大策,决大疑,有数人才,又弱一个,恨我赴援太晚,既上为国家惜,复哭其私。

刘显世挽熊克丞寄以腹心,倚作股肱,使我北顾无忧,是良将,亦良朋,渺焉寡俦,古谊若龟鉴,忠肝若金石;脑涂郊坰,血润原野,吊公西向而哭,痛同胞,与同泽,惨哉浩劫,君子化猿鹤,小人化虫沙。

刘思娣挽林黛存一腔心,至莫可言时,落落孤怀,知所恶有甚于死;铲万古愁,无大不了事,庸庸流俗,笑若辈半是偷生。

刘重炬、张青鉴挽孙中山先生去矣,问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真理奥义,谁任继承阐发;同胞悲乎,听一片噩耗普天同哀,吞声忍痛,如何纪念宣传。

刘侯笙挽蔡锷颂公勋业,尤愿颂公道德;谥以英雄,毋宁谥以圣贤。

刘笃西挽孙中山地裂天昏,万邦同悼;学说主义,千古如生。

刘冠雄挽黄兴卫社稷能执干戈,死何所恨;闻鼓鼙而思将帅,魂兮归来。

刘冠雄挽孙中山识周寰宇,气壮山河,不折不挠,终成孤诣;功泐鼎钟,名垂竹素,独来独往,自足千秋。

刘继勋挽孙中山没世名称,不磷不淄见君子;盖棺论定,而今而后识先生。

刘健群挽殉难官兵邗木作康衢,开济不忘艰巨业;环山排浊浪,精诚终奠太平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人自挽联故事
自清代以来,有一引起文人墨客、仁人志士,喜欢创作自挽联,或总括一生,或遗言传世,或抒情言志,留下了许多佳作。

达观处世的清代学者、文学家纪晓岚,曾任《四库全书》总纂。

他自撰挽联云:
浮沉宦海如鸥鸟;
生死书丛似蠹鱼。

此联概括了他从政生涯是宾、治学精神是主的生平,比喻新奇,自嘲中带有诙谐,流露出他达观处世的态度。

筹安六君子之一的杨度,极力主张君主立宪而告失败,历经坎坷,最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他曾撰自挽联:
帝道真如,而今都成过去事;
医民救国,继起自有后来人。

此联坦率真诚,开朗豁达,
没有一丝哀伤。

仅用二十二个字,便囊括了自己颇为坎坷曲折的一生。

清末同治、光绪年间,曾发生一起轰动一时的“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

举人杨乃武在临刑前写自挽联一副,交给好友胡雪岩。

联云:
举人变犯人斯文扫地;
学台充刑台乃武升天。

胡雪岩获联后,义愤难抑,亲赴京门,仗义执言,几经周折,终于使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水落石出,获得了平反。

清代学者俞樾也写了一副有趣的自挽联:
生无补乎时,死无关乎数,辛辛苦苦,著二百五十余卷书,流播四方,是亦足矣;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浩浩荡荡,数半生三十多年事,放怀一笑,吾其归乎!此联述其心志和著作,实实在在,豪谦相映,闲谈自如,是自挽联中的佳作。

至于革命者就义前写联明志,就更多了。

如汤祥瑞被害前,咬破手指,用鲜血书
写一联道:
嫉恶如仇,几根硬骨撑天下;
舍生取义,一颗头颅落状元。

上联开宗明义地表达了与反动派誓不两立的革命精神,下联表达了作者为革命甘愿牺牲的革命生死观,磊磊胸怀和高尚情操跃然纸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