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灵感”刍议
文学改良刍议白话文解释

文学改良刍议白话文解释白话文是一种简洁、通俗的语言表达方式,以生动形象的词语和易于理解的句子结构为特点。
它试图摒弃繁琐、晦涩的文言文,使文学作品更加贴近读者,增强作品的亲和力和可读性。
文学改良即是在文学创作中运用白话文的理念和方式,通过对语言的改造和革新,追求简练、自然的表达,使人们更易于理解和接受文学作品。
白话文解释,即通过使用白话文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对某个概念、事件、人物或主题进行解释和说明。
它追求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力图将复杂的概念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
通过白话文解释,人们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某个事物的含义和内涵,避免了繁杂、晦涩的文言文给读者带来的阅读障碍。
在文学改良的过程中,白话文的运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使得文学作品成为了一种更加贴近人民的艺术形式。
白话文不仅让读者能够更轻松地读懂作品,也使得文学作品能够更好地传递作家的思想和感情。
通过使用白话文,文学作品可以更好地触动读者的内心,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然而,文学改良中的白话文也并非一种可以取代文言文的绝对形式。
在某些情况下,文言文仍然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和表达方式。
作家们在创作过程中需要根据作品的主题和风格选择适当的语言方式。
因此,白话文的运用需要在恰当的时机和场合,并非所有的文学作品都适合使用白话文。
总而言之,白话文是文学改良的一种重要手段,它通过简洁、通俗的表达方式和易于理解的语言结构,使文学作品更贴近读者,增强作品的亲和力和可读性。
白话文解释则是运用白话文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对某个概念、事件、人物或主题进行解释和说明,使读者能够更轻松地理解其中的内涵和含义。
在文学创作中,白话文的运用需要根据作品的主题和风格进行选择,以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的文学

胡适在新青年发表的文学
1917 年 1 月,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章,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这篇论文提出了胡适对中国文学的改革思想,并对当时中国的文学现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胡适在文中认为,中国文学需要进行改良,才能与现代社会相适应。
他提出了“文学要有生命力”、“文学要有时代性”、“文学要反映社会现实”等一系列观点,并强调文学应该从古典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走向现代化。
胡适的这篇论文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纪元,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在此之后,中国的文学创作开始逐渐脱离古典主义的束缚,走向了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道路。
同时,胡适的思想也影响了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促进了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化。
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文学作品,对于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标志着中国文学开始走向现代化,同时也为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北大古代文学考研真题整理

北京大学古代文学历年考研试题北京大学1997年古代文学考研试题一,名词解释两都赋与二京赋明清文学短篇小说狭邪小说雷锋塔传奇二,论述1,屈原与老子作品艺术特色比较2,南唐五代词对北宋词的影响北京大学1997年古代文学专业基础考研试题(1)评价钟嵘《诗品》(2)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3)评价朦胧诗(4)试论汉初的“文景之治”与“休养生息”政策北京大学1998年古代文学专业考研试题一,名词解释郊寒岛瘦、温李班马常州词派元曲选二,论述a,黄庭坚诗论及其创作艺术成就b,大小谢山水诗成就及地位c,《三》《水》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成就d,《诗经》《离骚》比兴手法异同北京大学1998年古代文学专业基础考研试题一,名词解释神韵说甘露之变词源新旧党争二,论述a,评论汉武帝b,从“诗言志”到“诗缘情”c,评述曹禺,闻一多的创作成就北京大学1999年古代文学考研试题一,名词解释(5/30)1,二南2,吴声西曲3,《诗式》4,神魔小说5,花部与雅部6,《雷锋塔传奇》二,论述1,简论《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散文的不同风格2,陈子昂说:“汉魏风骨,晋宋莫传”试结合诗歌发展史加以评论。
3,论辛弃疾词的成就及其对南宋词坛的影响3,对比分析《儒林外史》中杜少卿与〈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形象。
北京大学1999年古代文学专业基础考研试题一,论述1,简评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2,简述从汉代到唐代选举制度的变迁。
3,为什么鲁迅把自己“五四”时期的创作称为“遵命文学”?试结合具体作品加以分析。
4,试分析汪曾琪小说创作的主要特点。
二,名词解释1,淝水之战2,陈桥兵变3,〈艺概〉4,〈文学改良刍议〉北京大学2000年古代文学考研试题一、名词解释(10/40)1、《诗经》六义(六文)。
2、六朝志怪小说的特点,举出三部代表作。
3、谈谈宋词中的“易安体”。
4、“临川派”与“吴江派”戏曲理论之对立(汤显祖与沈颢在戏剧创作上有何不同主张)。
二、标点,并解释下加横线的词语(10分)三、论述题(选做两题,25/50)1、《楚辞》与《汉赋》的联系。
简论《文学改良刍议》

简论《文学改良刍议》
《文学改良刍议》是清代文学家袁枚的一篇文章,他在文章中提出了文学改良的观点。
首先,袁枚认为,文学改良应以提高文学质量为目标,以提高文学水平为根本。
他认为,文学改良应以提高文学质量为目标,以提高文学水平为根本,以提高文学审美为基础,以提高文学实践为手段,以提高文学素养为标准。
其次,袁枚认为,文学改良应以提高文学审美为基础,以提高文学实践为手段,以提高文学素养为标准。
他认为,文学审美应以提高文学艺术性为目标,以提高文学审美感为基础,以提高文学审美能力为标准;文学实践应以提高文学创作能力为目标,以提高文学实践能力为基础,以提高文学实践素养为标准;文学素养应以提高文学知识为目标,以提高文学素养为基础,以提高文学素养水平为标准。
最后,袁枚认为,文学改良应以提高文学实践能力为目标,以提高文学实践素养为基础,以提高文学实践水平为标准。
他认为,文学实践应以提高文学创作能力为目标,以提高文学实践能力为基础,以提高文学实践素养为标准,以提高文学实践水平为标准。
总之,袁枚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了文学改良的观点,他认为文学改良应以提高文学质量为目标,以提高文学审美为基础,以提高文学实践为手段,以提高文学素养为标准,以提高文学实践水平为标准,以提高文学实践能力为目标。
他的观点对于提高文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当代文学改良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八事:1917 年 1 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他从“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文学进化论角度,认为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学工具已经丧失活力,中国文学要适应现代社会,就必须进行语体革新,废文言而倡白话。
他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着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
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话,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此“八事”从不同角度针砭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并粗浅地触及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重要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与推行白话语体文的立场。
胡适在文中提出要确认白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正宗地位,宣称白话文取替文言文以建设新文学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文学革命论》:1917年二月号《新青年》上,陈独秀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
文中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陈独秀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的态度,并从启蒙的角度抨击旧文学与“阿谀夸张、虚伪迂阔之国民性”互为因果,主张以“革命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学衡派:此派以1922 年9月在南京创刊的大型学术性杂志《学衡》而得名,其同仁梅光迪、胡先骕、吴宓都曾留学美国,寝馈西洋文学,多受当时带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的影响。
如果说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是相信启蒙的理性可以导致重大的社会变革的,那么像“学衡派”这样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则更相信靠伦理道德的理论来凝聚中国,所以他们对“五四”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的激进行为甚为反感。
他们试图以学理立言,在中外文化比较中坚持一个宗旨,即“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甲寅派:当时任北洋政府司法与教育总长的章士钊复刊了《甲寅》周刊,发表《评新文学运动》等文,试图从逻辑学、语言学、文化史等角度论争白话文不能取替文言文,说什么“吾之国性群德,悉存文言,国苟不亡,理不可弃”,甚至断定“白话文学”已成就弩之末,要重新提倡“读经救国”。
文学改良刍议的主要观点

文学改良刍议的主要观点一、引言文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文字为媒介,传递着人类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
然而,在当今社会背景下,文学作品面临着一些问题,如浅薄的内容、缺乏创新、重复的主题等。
因此,我们有必要进行文学改良,以提升文学的品质和价值。
二、丰富内容文学作品应该注重丰富和多元化的内容。
作者可以从各个领域获取灵感,创作出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作品,以满足读者的多样化需求。
例如,可以结合科技、历史、社会问题等元素,使作品更具深度和广度。
三、注重创新创新是文学改良的重要方向之一。
传统的文学形式和手法已经无法完全满足现代读者的需求。
因此,作者应该勇于尝试新的创作风格和技巧,使作品更具独特性和吸引力。
例如,可以运用新的叙事结构、非线性叙事、多重视角等手法,给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四、关注社会问题文学作品应该关注社会问题,反映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通过作品,作者可以揭示社会的弊端、人性的复杂性,引发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例如,可以探讨人与科技的关系、社会阶层的困境、环境保护等议题,引导读者思考社会问题并寻找解决之道。
五、重塑经典经典作品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但有些经典作品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已经显得陈旧和难以理解。
因此,我们需要对经典作品进行重塑,使其更贴近现代读者的审美和思维方式。
可以通过改编、注释、解读等方式,使经典作品焕发新的生命力,让读者重新认识和欣赏经典。
六、培养新人文学改良需要有更多的新人加入进来。
我们应该鼓励和培养那些有创新精神和才华的年轻作家,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展示才华。
同时,也要注重文学教育,培养读者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从而推动整个文学界的发展。
七、推动全球交流文学改良不应该局限在国内,应该积极推动全球文学交流。
通过翻译、出版、文学活动等方式,将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引进中国,同时也将中国优秀的文学作品介绍给世界。
这样可以促进文化的交流和理解,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已校对好)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已校对好)文学是人类的精神产物,是文化的承载者,它不仅能够满足人类情感的需要,更能够表达人类的思想和智慧。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学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中,谈到了文学的改良问题,提出了自己对文学改良的看法和建议。
胡适先是对文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他指出,中国文学的问题在于,它不够现实。
太多的作品是纯粹的儒家经书和诗词歌赋,缺乏现实主义的元素。
过分追求形式上的华丽和古老的文化传统,让文学失去了现实感。
相比之下,西方文学强调真实生动的表现,更加贴近人类的生活,因此在文学发展上拥有更加优势。
胡适提出的这个问题至今仍然存在,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和探讨。
接下来,胡适提出了文学改良的关键在于现代化和科学化。
他认为,现代化就是让文学与时俱进。
文学必须关注当下的社会现实,表现现代人的思想和生活。
在胡适看来,科学化则是让文学不再局限于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需要基于科学的方法和分析,更加理性地审视人类社会。
论述到文学改良的具体措施,胡适提出了四个方面。
第一,要改变文学创作的落后方式。
中国文学的创作方式长期以来是慢工出细活,纠结于形式的华丽和美丽,却忽略了内容的深度和灵魂。
胡适提倡文学创作要求现实、简练,更多地从人类生活和文化传承中汲取灵感,重视内涵和风格,而非追求花哨的语言和形式。
第二,要通过文学批评来推进文学改良。
胡适认为,文学批评是文学改良的重要手段,是对文学创作的深入分析和批判。
文学批评可以帮助文学创作人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作品,发现缺点和不足之处,从而不断完善和提高作品。
同时,文学批评也可以发掘一些优秀的作品和作者,促进文学发展。
第三,要进行文学教育改革。
胡适认为,文学教育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作,培养良好的文学素养,而非僵化的传统和技巧的繁琐训练。
此外,应该加强文学教师的培训和提高,让他们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创作和阅读。
第四,要开展文学翻译和交流。
中国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试题库·名词解释(共计93题)1.《文学革命论》:是陈独秀于1917年2月《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文中明确提出了“三大主义”,不仅反对封建主义的腐朽形式,也反对封建主义的“代圣贤立言”的内容,触及了文学革命的根本问题。
2.“八事”:是1917年1月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的文学革命主张,认为改革文学必须从首先从八件事入手,从总体上强调了文学语言形式的改革,指出了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具体办法。
3.“三大主义”:是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提出的文学革命主张。
他认为进行文学革命必须高举三面旗帜: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二、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三、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陈独秀的三大主义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提出了新文学对旧文学的斗争方向,突出了文学革命的本质特征。
4.“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周作人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5.双簧信:1918年3月,《新青年》上发表了由钱玄同化名“王敬轩”致《新青年》的一封公开信,信中汇集了守旧派、复古派攻击文学革命的言论,同时又发表了由刘半农写的长篇回信《复王敬轩书》,对复古派的言论逐一驳斥。
此又称“王敬轩”的双簧戏。
6.鸳鸯蝴蝶派:滋生于半殖民地的“十里洋场”,风行于辛亥革命后的几年间。
作品多发表在《礼拜六》等期刊上,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等。
除少数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暴露了社会黑暗、家庭专制和军阀横暴外,大部分作品描写才子佳人的爱情,将文学看成是游戏,用来消遣,受到了新文学社团的批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 章 编 号 :6 2— 87 2 1 )4— 0 6— 2 17 64 (0 1 0 0 5 0
【 者简介 】 文卿 (95 )女 , 作 黄 17 一 , 福建漳州人 , 漳州市文联《 闽南风》 杂志社编辑部主任 , 福建省作 家协会会 员, 究方向 : 研
文艺理论 、 文学创作等。
关于灵感 , 陆机在《 文赋》 中对其做了生动的描述 : 若夫 创作时说 : 回到石 头楼 上 , “ “ 电灯熄 了 , 眼前 的那盏 小油灯 我 感应之会 , 通塞之纪 , 来不可遏 , 去不可止。藏若景灭 , 行犹响 还在黑暗中发亮 , 那个像只水淋鸡的洋车夫的形象 , 清晰地立 ” 留给 作家 和诗人 的记 忆不是 别的 , 而是 起 。方天机之骏 利 , 纷而 不理 。思风发于胸臆 , 夫何 言泉流于 在我的眼前。显 然 , 唇齿 ……文徽徽以溢 目, 音泠冷以盈耳。 这 就是 奇妙的灵 “ ” 彩色鲜明的图画 ” 清晰” 洋车夫的形象” 和“ 的“ 。其次 , 种 这 感, 创作时文思最为畅达 、 感情最为 充沛、 思维最为 活跃 的一 形象往往是强烈而带 有片面性的 , 有时甚至 是变形的 。同是 李 “ 疑 种心理状态 。古今中外名家对灵感有各种说法。斯蒂芬 ・ 茨 庐山, 白记住 了 瀑布 , 飞流 直 下 三千 尺 , 是 银 河 落 九 ; “ 根盘 几百里 , 威格甚至认为 :艺术 家创造 的重 要的一切 , “ 恒久 的一切 , 总 天” 欧阳修记住 了高大 , 庐 山高哉 几千 仞兮 , 葳然屹立乎长 江” 苏东坡记住 了变化 , 横看成岭侧 成峰 , ; “ 远 是 只在罕有的充满灵感的时刻完成的。 ” 灵感从何 而来?众 说纷纭 。陆机 也感 到困惑 : 故 时抚 近高低各不同” 唐 寅记住了烟雨 , 匡庐 山高高几重 , “ ; “ 山雨 山 空怀面 自惋 , 识夫开塞之所 由也 。 ‘ 笔者以为文学创作 烟浓复浓” 吾未 ”3 。第三 , 种记忆 是情 感的 , 这 对于作 家而 言 , 几乎 没有不带情感 的记 忆。同是面 对大江 , 东坡 留下 “ 苏 豪迈 ” , 的灵感 , 自作家新旧记忆 的撞击 。灵感 就是新旧记忆撞击 来 “ 大江东去 , 浪淘尽 , 千古风流人物”; 李煜留下“ 忧愁” “ , 问君 的火花。 从 生 活 到 记 忆 : 家 记 忆 的 特征 作 能有几多愁 , 恰似一江舂水向东流” 辛弃疾留下 “ 愤” “ ; 悲 , 郁 生活是创作 的源 泉 , 是毋庸置 疑的。但 同样没有 异议 孤台下清江 水 , 这 中间 多少行人 泪” 柳 永留 下“ ; 凄婉 ” “ , 水茫 的是 , 话不能直接变为作品 。生活必须经过时间的过滤 、 生 记 茫 , 平沙雁 , 旋惊散” 。 忆的酿造 , 才能 进入作 家的 创作。生活 是客观 的 , 有现时 具 二、 旧记忆撞 击: 新 灵感的产 生 作家记忆的这种形象性 、 面性和情感性 , 片 使作家 的记忆 性 。但对于作家主体来说 , 具有现 时性 的生活一瞬 即逝。生 命永远 由过去向现在再 向将来的方 向运 动 , 现在 的消失意味 比一般记 忆显得更活跃 , 形成一片开放性 的敏感区 , 有人称之 着过去的增加。客观生 活一和作家主体相 结合 , 立即转化 为 为“ 心象” 。当外界 的某种因素刺激这 些“ 心象” 的时 候 , 便产 作家的记忆。生活的丰富性实际上体现为记忆的丰富性。文 生“ 撞击” 现象 , 喷射 出奇异的 火花。这种撞 击 的本质 , 是新 学作品实际上是来源于这些记忆 , 作家刘庆邦 20 04年的长篇 的记忆唤 醒了旧的记 忆 , 是一 般的唤 醒 , 不 而是 撞醒 、 觉 。 惊 小说《 平原上 的歌 谣》 是调动他 童年的 那些饥饿 的记 忆写 就 刹那间使原来的记忆像喷 泉般 地涌 流, 同时与新 的记忆合 成的 。作家通过 创作 , 把有关的往事都调动起来 , 记忆源源而 流 , 产生更新的带有强 烈情感色彩的变幻 的心象 。这种现象 , 来, 细节也源源而来 , 都成了活的生动的东西 。正如诺贝尔文 便是灵感。而这种撞击又是可遇 而不可求 的 , 想要的时候 你 你没准备要 的时候 它却 可能 突然 出现 在你 的面 前 。 学奖获得者 、 法国新小说派作家克劳德 ・ 西蒙所说的 , 小说中 它不来 , 所呈现的 “ 现实只是由记忆组成的” 。H 所 以, 灵感显得奇妙而又不可捉摸。 苏联著名的小说 家康 ・巴乌斯 托夫斯基在他那本著名的 这种新旧记忆的撞击 , 从心理学 的角度看 , 际上是外界 实 《 金蔷薇》 指出 : ……记忆会出色地选择材料 , “ 在记忆中留下 对大脑记 忆细胞刺激所 引起 的反应 。外来的事物 信息经神 经 来而且不会忘记的东西 , 就是最 宝贵的东西 。 作 家这 种经 细胞的传递到达中枢神经 , ” 刚开始时外 来的刺激 只对某一个 过“ 选择” 宝贵” 的“ 的能作为 “ 材料 ” 的记忆是什么呢?生理 或某些细胞 发生作 用 , 之又 刺激其 他的 细胞 , 继 如此 逐步 扩 学告诉我们 , 记忆可分 为形象记忆 、 记忆 , 记忆和运 张 , 逻辑 情绪 直到整系列的细胞 都参与其事而构 成回振 圈。如此反 复 动记 忆。从作家创作的审美过程来 看 , 的记 忆主要是形 多次后, 作家 回振圈就变成细胞聚, 这就是记忆的基本单位。当细 象记忆与情绪记忆 。作家所感兴趣的不是某一事 物的发展过 胞聚中的某一细胞受到刺激时 , 即可触 发其他有关 细胞的 反 程 或有关的数字图表等 , 而是 生动的鲜明 的形 象或者是一种 应 。当新 的记忆即最具有现时性的外界事物 与旧的记 忆即 存 特定 的情绪气氛与氛围。 放于细胞聚中的“ 象” 心 相接 触时 , 立即 引起 连锁 反应 , 调动 作家的这种记忆具有明显的特征 。首先 , 这种 形象是鲜 细胞聚中的其他细胞 , 记忆处于一种开 放 、 使 跳跃 、 活泼的 亢 [ 明而 生动的 。老舍在《 三年写作 自述》 中说 :我 生在 北平 , “ 那 奋 状 态 。 】 里的人 、 、 事 风景 、 味道 , 和卖酸梅汤 , 杏花茶的吆喝声 , 我全熟 作家 的这种新 旧记 忆撞击大约有两种情 况。一是原有 的 悉, 一闭眼我的北平就完整 的 , 像一张 彩色鲜明的 图画浮立在 记忆有较强烈的“ 心象”, 这种 “ 心象 ” 一旦 接触新 的记 忆, 立 我的心 中。臧 克家在《 ” 甘苦寸心知 》 中谈到《 洋车夫》 一诗 的 即喷出火花 , 正如李贽所说 “ 蓄极 积久 , 势不可遏 。一旦 见景
・
5 6・
文学 ・ 语言
文学创作“ 灵感”刍议
黄文卿 ( 漳州市文联《 闽南风》 杂志社 。 福建 漳 州 330 ) 60, 才能进入作 家的创作。作 家的记 忆具备形 象性、 片面性和情感性 的特 征。灵感 来 自作
家 新 旧记 忆 的撞 击 。 灵感 是 新 旧记 忆撞 击 的火 花 。 关键词 : 文学创作 ; 记忆 ; 撞击 ; 灵感 中 图分 类 号 : 2 1 0 文 献标 识 码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