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饮冰室
饮冰室合集(资料)

《饮冰室合集》简介饮冰室合集》是梁启超的一部著作集,以为梁启超又号饮冰室主人,故称《饮冰室合集》。
梁启超逝世后,友人林志钧根据梁启超自选的《饮冰室文集》和遗稿为基础,搜集梁启超在各报章杂志上发表的文章,经过将多年的努力,在1932年编成《饮冰室合集》40册149卷约1400万字《饮冰室文集》的分类政论《论不变法之害》《少年中国说》《论公德》《论私德(节录)》《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传记《戊戍六君子传》随感《英雄与时势》《国权与民权》《中国之社会主义》讲演《梁任公与英报记者之谈话》《人权与女权》《情圣杜甫》书信《致孙中山函三件》《致康有为书》《致孙逸仙书》《致袁世凯书》饮冰室指梁启超故居书斋。
书斋"饮冰室"为浅灰色两层洋楼,建于1924年。
首层为其书房,二楼做卧室和会客。
梁启超后期著述均于此完成。
"饮冰室"系意大利建筑师白罗尼欧专为其设计,造型别致典雅。
建筑面积949.50平方米。
自1919年至1929年,梁启超晚年的政治活动和写作就是在这里进行的。
这所楼与之前建成的梁启超寓所的设计大相径庭,虽同为意式建筑,但折中主义风格明显,设计也富有个性,这与当时欧洲的流行设计风格有关。
这座书斋的建立,意味着梁启超曾经的虚拟“饮冰室”文化符号终于有了实体的依托。
《饮冰室合集》就是在这里完成的。
《饮冰室合集》是目前比较详备的梁启超著作集,也是研究近代中国政治、思想、文化的重要材料。
《饮冰室合集》是梁启超的一部著作集。
梁启超逝世后,友人林志钧根据梁启超自选的《饮冰室文集》和遗稿为基础,搜集梁启超在各报章杂志上发表的文章,经过将多年的努力,在1932年编成《饮冰室合集》40册149卷约1400万字,193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1941年重印。
1989年中华书局出版新版《饮冰室合集》12册,后重印多次(最近一次是2003年)。
《饮冰室合集》是目前最完整的梁启超著作集。
此集缺点是,没有统一的页码,没有注解、索引。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子、哀时客、

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第二段,以人喻国,通过老年人与少年人不 第二段,以人喻国, 同性格的对比,说明了国家的强弱。 同性格的对比,说明了国家的强弱。 第三段,展望中国的美好前途, 第三段,展望中国的美好前途,号召少年们 担当起振兴祖国的责任。 担当起振兴祖国的责任。
所以今天的责任,不在别人,而全在我们少年人身上。 所以今天的责任,不在别人,而全在我们少年人身上。 少年有才智国家就有才智, 少年有才智国家就有才智, 少年富足国家就富足, 少年富足国家就富足, 少年强盛国家就强盛, 少年强盛国家就强盛, 少年独立国家就独立, 少年独立国家就独立, 少年自由国家就自由,少年进步国家就进步, 少年自由国家就自由,少年进步国家就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国家就胜于欧洲, 少年胜于欧洲,国家就胜于欧洲, 少年在地球上称雄,国家就在地球上称雄。 少年在地球上称雄,国家就在地球上称雄。
近代思想家 别号饮冰室主人 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康有为的学生,提倡维新变法,时人合称“康梁” 康有为的学生,提倡维新变法,时人合称“康梁”。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子、哀时客、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子、哀时客、饮冰室 ),字卓如 主人、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 主人、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 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十七岁中举, 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十七岁中举,后随其师康 有为参与维新变法,事败后流亡日本,在当地创办《新小说》杂志, 有为参与维新变法,事败后流亡日本,在当地创办《新小说》杂志,并与孙 中山等革命人士来往密切;回国后又曾组织进步党争取宪政。1920年后 年后, 中山等革命人士来往密切;回国后又曾组织进步党争取宪政。1920年后,脱 离政界,先后在清华、南开任教授,并专心著述。 离政界,先后在清华、南开任教授,并专心著述。一生完成一千二百万字以 涉及社会科学所有领域,1932年林志钧所编之 饮冰室合集》 年林志钧所编之《 上,涉及社会科学所有领域,1932年林志钧所编之《饮冰室合集》搜集较为 完备。有关其生平的资料则以丁文江、赵丰编订的《梁启超年谱长编》 完备。有关其生平的资料则以丁文江、赵丰编订的《梁启超年谱长编》最为 丰富。 丰富。 梁是清末民初中国文坛上影响最大的一个人物,他自1899 1899年起提倡的文 梁是清末民初中国文坛上影响最大的一个人物,他自1899年起提倡的文 学革命开辟了近代文学理论探索和文学创作的新局面。 学革命开辟了近代文学理论探索和文学创作的新局面。而他本人的创作虽然 成就并不很高,但却是自己理论的实践者,为新文学的真正发展开拓了道路。 成就并不很高,但却是自己理论的实践者,为新文学的真正发展开拓了道路。
从知匍匐十年心——联题饮冰室

从知匍匐十年心——联题饮冰室饮冰室指梁启超故居书斋。
书斋“饮冰室”为浅灰色两层洋楼,建于1924年。
首层为其书房,二楼做卧室和会客。
梁启超后期著述均于此完成。
“饮冰室”系意大利建筑师白罗尼欧专为其设计,造型别致典雅。
建筑面积949.50平方米。
赵敏人皆望此室若冰瓯,九万里曰饥曰溺曰困穷,请饮清凉一付水;天其以先生为木铎,百千言而史而文而儒佛,从知匍匐十年心。
鸠竹将身命与岁旷时艰相磨砺,岂大智并危行,斯人独敏求,斯人独憔悴;惟文章以振聋发聩拔雄奇,守笃心亡憾事,一壁听风雨,一壁听涛澜。
空空沸海辟清凉,不设藩篱,宜真儒祛燥扶轮,矫矫以驰天下计;鸿襟纳丘壑,犹悬肝胆,藉大笔醒愚援溺,昭昭此度世间秋。
海棠夜语寓名自庄子篇,借得良方,赎囹圄心,到清凉界;譬国以少年说,忱于孤诣,蓄风云势,发笔墨功。
北纬42度风云不许公归,世有沉疴,茹冰一室思齐药;肝胆长留憾在,血无凝日,切骨十年为醒狮。
梅雨燕斯室惟智者能居,三千日晴雨云烟,一吟一咏皆能趣;少年则与天不老,百余载文章经济,立德立言两不孤。
臣步烟新法旧臣两不堪,可怜儒者心,信必有难疗之炙;沧海蓬舟何所寄,辟为高士隐,但留些可读之书。
草绿了是春天历变法,历逃亡,至晚岁治学得坐明窗,风雨来时夜尤冷;要自由,要民主,逾百年求索未孤彼道,英贤寄处地留芳。
十爷斗室系民饥民溺,十载托根,壮志未酬三尺剑;五车自烁古烁今,百年放眼,名山永树一家言。
叶开肝胆荐公车,衣冠拜索虏,任世人知我罪我,何尝况味襟怀冷;生涯几鸿爪,文字万牛毛,以是心求之蹈之,不过筹谋蜡炬灰。
玄挂醒言曰文章达憎,大言曰后乐先忧,想何事犹难,独为江山折却好;少年时气血方刚,壮年时韬光养晦,余此身不废,愈加风雨从容听。
黑旋风随园张艳帜,陋室拒白丁,彼之所弄月矜心,小性情乃适;生面鉴欧风,砺身破藩障,胜此境咀冰调鼐,大丘壑以居。
左邻一居室家国关心,惜生不逢时,除弊维新情可待;三十年文章圣手,欣今尝有继,饮冰消焚意犹传。
梁启超与饮冰室

梁启超与饮冰室
梁启超是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字卓如,别署饮冰室主人(以书斋为名)。
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
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宣传家。
戊戌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朝最优秀的学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
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显著。
梁启超最早提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被认为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奠基人之一。
坚决反对极端主义和促进自由主义的改良,同时梁启超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学贯中西的大师级人物,在诸多领域都有非凡的思想及学术贡献。
梁启超一生勤奋,著述宏富,各种著述达1400多万字,《饮冰室合集》较完备。
梁启超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饮冰室。
“饮冰”一词源于《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原意就是比喻自己内心之忧虑。
当年,梁启超受光绪皇帝之命,变法维新,临危受命,如何解其“内热”?唯有“饮冰”方能得解。
其意是为人臣子,受命于君,恐怕德行未足,难以成事,或事后无法全身而退,因此心焦如焚,欲饮冰以解内热。
当年梁启超受命于光绪及康有为,图变法维新。
后来满清立宪失败,梁自号“饮冰室主人”,以示“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之慨。
敬业与乐业选自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

《敬业与乐业》选自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是一篇宣讲人生与事业关系的演讲词。
文章开宗明义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着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和“乐业”三个问题,最后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精神旨意。
全文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看,学习课文,意在引导学生感受先哲的思想风采,品味哲理,深入思考人生问题,丰富个性内涵。
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是教读课文的重点。
在反复诵读中,积累经典语句、格言,体会演讲和口语特点。
本课的难点是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
教学过程中,既要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又应尽量和学习生活体验相结合,在研讨探究中,大胆质疑,辩证地理解课文观点。
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初步理解“举例子”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开拓思路。
拟用两课时完成阅读教学。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征引、旁骛、敬业乐群、断章取义、不二法门”等词语。
2.积累记诵文中的经典语句、格言。
3.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
能力目标1.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2.初步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3.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
德育目标感受梁启超对人生与事业关系的宣讲,培养科学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
2.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
教学难点真切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旨意。
教学方法1.诵读法这篇演讲词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大量引用经典、格言。
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整体把握课文主要观点和思路,体会口语和演讲特色。
2.研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研讨,深层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同时对文中的观点大胆质疑问难,辩证理解人生问题,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批判质疑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摄影仪、录音机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诵读,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研讨“敬业与乐业”精神的深层内涵。
【书楼】梁启超饮冰室:视善本为古董的藏书观(上)

【书楼】梁启超饮冰室:视善本为古董的藏书观(上)梁启超是谁?好像用不着我啰嗦,不敢说地球人都知道,把这个范围缩小到中国,肯定一点问题都没有。
但他的英名绝大多数是和他的老师康有为合在一起,合称“康梁”,这两个字合用的时候,不知道别人如何,至少在我的脑海中被定格为“戊戌变法”,这当然是个政治符号,这个故事也同样用不着我做什么解释,梁启超的政治观点是否正确,那是肉食者考虑的事情,而我提到梁启超最想聊的话题,就是梁启超也同样是藏书家的一员。
我并非拉大旗做虎皮,梁启超的确是名符其实的藏书家,他不仅有自己独立的藏书楼,同时还有藏书目存世,并且他还任过几家图书馆的馆长,从这个角度论起来,梁启超已经超过了许多藏书家的水准。
梁启超辑《稼轩词疏证六卷》但是,梁启超的藏书观却跟历代主流藏书观念差异较大,他反对藏书看重宋元古版、明清批校,认为这是古董家的藏法,他觉得藏书只要实用即可,余绍宋曾经给《饮冰室藏书目录》写了篇序言,这篇序言中有如下一段话:“任公慨然谓世之颛爱宋、元板本者,直是骨董家,数许为予书作序以张其说,故其所藏但期切于实用,不必求其精椠,上自典册高文,下逮百家诸子,旁及东瀛海外之书,无不殚事收集,其意非徒广已于不畔岸之域,谓先哲之庋藏之意无所不赅,故如是也。
呜呼!讵之别未半年,吾书未成,而遽以下世闻也。
(中略)自明季以来,世习空疏,每喜窜改古籍,又迭经丧乱,旧帙放失,于是深识之士,乃始搜访遗书,讲求善本,内府所储,珍若琳琅,流风所备,精椠日出,百宋千元,竟事著录,影钞雠校,顿还旧观,其有俾于后学之考订,与夫补亡收佚之功,诚有足多者。
顾其末流,则专斤斤于镌刻之精粗,传本之多寡,而不审其书之是否有切于实用,徒征印识,刻意装潢,小语丛残,祖同鸿宾,偶有著录,非是弗称,黠贾乘之而作伪者,缘以兴焉,骨董之讥诚所难免,独任公能见其大,以绍复古人藏书之诣。
”梁启超稿本《欧洲战役史论》梁启超是伟人,他说宋元本是古董,我当然不敢评价说他说的不对,细想想,其实他说的很有道理,因为宋本和元本到现在按照国家的定级条例,这都属于一级或二级文物,已经成了定级文物,不是古董是什么,他是大学问家,当然买书主要是为了实用和资料参考,所以他建了书楼,里面藏了四万多册书,这些书肯定对他的学术研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如果把他的藏书观用在今天,恐怕还是有点与时代杵格。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全8册

饮冰室合集全8册[中华书局1989年12册版 ]【作者】梁启超著【丛书名】【形态项】 12册 ; 20厘米【出版项】中华书局 , 1989【ISBN号】 7-101-00475-X / B259.11【原书定价】 $360【主题词】梁启超(学科: 文集)【参考文献格式】梁启超著. 饮冰室合集. 中华书局, 1989.以下是原电驴上的介绍: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学者。
他学训渊博,著述丰富。
《饮冰室合集》是目前比较详备的梁啟超著作集,也是研究近代中国政治、思想、文化的重要材料。
冰室集始于光绪二十八年何君擎一编上海广智书局出版为编年体其第二次光绪三十一年印于东京金港堂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此次广编年用分类第三次亦三十一年广智书局出版用分类体第四次民国四年由中华书局印行用分类体第五次民国五年由商务印书馆印行名曰丛著收新民说德育鑑等凡十三种第六次民国十四国梁廷灿编上海中华书局印行以时代先后分为五集每集所録文以性质略为区分。
本编以编年为主搜集巳印未印诸作分两大类甲类文集附诗词题跋寿序祭类而第其年次前印各集年次有疏舛者亦为订正藉可窥见作者思想之发展及三十年来政局及学术界转变之迹。
该版本为竖版,可能很多人都看不习惯.只能请各位将就一下了.据了解,这书一共有十二册,但现在我收藏的只有是8 册的,其实是完壁的了.版本《饮冰室合集》,1936年版,分《饮冰室文集》16册(45卷)和《饮冰室专集》24册(104卷)。
中华书局1989年版是1936年版的影印版本,但装订成12册,共11094页。
1-5册是《饮冰室·文集》,6-12册是《饮冰室·专集》。
《饮冰室合集·文集》目录饮冰室合集第1册文集1-9卷 (原文集1-4册),共855页。
内容包括:《变法通议》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论报馆有益于国家》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论中国与欧洲国体异同》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中国史叙论》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南海康先生传》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三十自述》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新史学》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饮冰室合集第2册文集10-19卷 (原文集4-7册) ,共947页。
?为什么梁启超号“饮冰室主人”?

为什么梁启超号“饮冰室主人”?为什么梁启超号“饮冰室主人”?因为梁启超的书斋及藏书室取名“饮冰室”,自然就是饮冰室主人了。
“饮冰”一词出于战国庄周《庄子·人间世》中“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欤”(是说我今天早上接受国君诏命,到了晚上就得饮用冰水,恐怕是因为我内心焦躁担忧吧。
)寓意对国家社稷忧虑焦灼之情。
当年,梁启超受光绪皇帝之命,变法维新,临危受命,面对国家的内忧外患,梁启超内心焦灼,如何解其“内热”,唯有“饮冰”方能得解。
借以此别号表达自己受命从政,为国忧心。
饮冰来源:叶公子高将出使齐国,问孔子说:楚王派遣我的任务是重大的,齐国接待使者,表面上很恭敬而实际上不着急。
普通人尚不能说服,何况是诸侯呢!我很怕他。
你曾跟我说过:凡事不论小大,很少不按大道去办能达到双方满意而成功的。
事情如果办不成,就必然有人为的刑罚之祸患;事情办成了,也必有阴阳气失调的病患,无论成败都不遭祸患的人,只有得道的人才能做到。
我吃的是粗茶淡饭而不精细,烧火做饭的人没有请求乘凉的。
现在我早晨接受使命而晚上就要喝冰水,我是心中有火吧!我还没有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就已经发作阴阳气失调的病患了。
事情如果办不成,必定遭到人为的祸患。
这双重祸患,做人臣的实在承受不了,你有什么办法告诉我吗?轶事典故1、斥责志摩民国十四年(1925年)阴历七月初七,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请梁启超出席证婚。
梁启超反对他们“使君有妇”、“罗敷有夫”之间的恋情,也规劝过徐志摩;碍于徐志摩之父和胡适的情面,梁启超答应出席证婚。
但在婚礼上梁启超却对徐志摩、陆小曼用情不专厉声训斥,滔滔不绝,使满堂宾客瞠目结舌。
徐志摩不得不哀求:“先生,给学生留点脸面吧。
”2、错割右腰民国十五年(1926年)3月8日,梁启超因尿血症入住协和医院。
经透视发现其右肾有一点黑,诊断为瘤。
手术后,经解剖右肾虽有一个樱桃大小的肿块,但不是恶性肿瘤,梁启超却依然尿血,且查不出病源,遂被复诊为“无理由之出血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启超的饮冰室——消逝的民国风云23 Dec 2012
天津号称“万国建筑博物馆”,在旧租界“五大道”(重庆道、常德道、大理道、睦南道、马场道)一带,汇聚着英、法、意、德、西班牙等各式风貌建筑230多幢,名人名宅50余座。
其中位于原意租界马可波罗道(北西马路)25号院内的两栋意式砖木结构小洋楼(现为民族路44-46号),是近代大思想家梁启超的故居及书斋“饮冰室”。
文化名流严复、严修、张伯苓、胡适、梁漱溟等,均曾在此留下脚印。
自2002年起,梁氏故居辟为“梁启超纪念馆”。
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秋,该馆关闭修缮,今年重新开放后,我偕夫人乘坐京津城际快车,作了一次闪电式的探访,往返历时仅三个半小时。
抵达天津时,正值艳阳高照的盛夏午后。
步入修葺粉刷一新的纪念馆,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太新了”,除了建筑本身的欧式风格,几乎感觉不到岁月的沧桑。
故居老楼:护国讨袁的策源地
欧式庭院中央,是梁先生的青铜坐像,院内有枝繁叶茂的老槐树和藤萝架。
纪念馆分为故居(旧楼)和饮冰室(新楼)两部分。
旧楼因岁月侵蚀,梁木朽坏,去秋曾落架重修。
这座二层小楼,据说是梁氏自己设计的,有阁楼和地下室,异形红瓦顶(据说过去还有公鸡造型风向标),浮雕式窗饰,双槽门窗。
一、二层各有9间房,一层是过厅、小书房、客厅等。
二楼由互通的隔扇门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半部为会客厅、起居室、图书资料室,为梁启超专用,西半部为家属居住。
二楼全部是以“梁启超与近代中国”为主题的展览,除图片外鲜有实物展品。
从后窗可以望见院内的后楼,作为附属建筑,后楼当年有厨房、锅炉房、贮藏室、佣人住房等,现在是纪念馆的办公区域。
一楼有出售纪念品、书籍的商品部,有间展室的玻璃柜中有梁任公的印章,还有其小儿子梁思礼院士赠送的航天器模型等物,但无相应说明文字,也未正式展出。
只有东面的书房按旧时格局作了复原,内有梁启超、蔡锷师生二人蜡像,重现策划举义讨袁的场景。
1915年8月14日,为筹备袁世凯称帝,杨度、孙毓筠、严复、刘师培、李燮和、胡瑛六人通电成立筹安会。
梁启超以横扫千军的如椽巨笔,撰写雄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公开反对帝制,发表前,袁世凯曾以重金试图阻止,为梁氏所拒。
梁、蔡密商讨袁的历史细节究竟如何?据梁启超在《护国战争躬历谈》中自述:“当筹安会发生之次日,蔡君即访余于天津,共商大计。
”在《护国之役回顾谈》中他又谈及:“筹安会发表宣言的第二日,蔡公从北京搭晚车来天津,拉着我和我们另外一位亲爱的朋友——这个人现在还在着,因他不愿意人家知道他,故我不说他的姓名——同到汤公觉顿处,我们四个人商量了一夜,觉得我们若是不把讨贼的责任自己背在身上,恐怕中华民国从此就完了。
”
由此看来,当天蔡锷可能来过梁宅,但筹划举事的地点,是在汤觉顿家。
梁提及的那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朋友,应该是蹇念益(季常),二人均为其政治密友。
此后,蔡锷以看病为
名,几乎每周来一次天津,与梁启超等密商。
嗣后蔡、梁先后秘密南下。
同年12月25日,唐继尧、蔡锷等通电全国反对帝制,宣布云南独立,讨袁“护国战争”爆发,不久袁世凯身败名裂而亡。
还有一段历史场景也值得记忆:1917年6月张勋复辟时,梁启超襄赞段祺瑞讨逆,参与马厂誓师,起草讨逆檄文,弭平叛乱,再度维护了共和体制。
在这次事件中,他与支持清室复辟的老师康有为,完全站到了对立面。
饮冰室:先有名字后有房子
早年读《饮冰室诗话》,对此书斋心向往之,其实那时饮冰室只是一个文化符号,并无实体存在。
梁启超流亡14年后归国,又过了13年,才建成这座名副其实的饮冰室。
“饮冰”一词,语出《庄子·人间世》叶公子高出使齐国前与孔子的对话,子高以人臣受命于君,忧虑德行未足难以成事,或事后无法全身而退,“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自喻心焦如焚,欲饮冰以解内热。
戊戌变法时康有为、梁启超受命辅佐光绪帝,政变发生,梁出逃日本后,自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以抒“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的孤愤。
这座新楼面积略小于旧楼,共有房34间。
由意大利建筑师白罗尼欧设计,该建筑具有浓厚的折中主义风格,造型别致。
正中大厅为封闭式罩棚天井,罩棚以花玻璃镶成,采光良好。
正面有三个半圆形连续拱券门洞,当中有半圆形小水池,有兽头水喉连绵吐水,两侧为石阶。
根据梁氏亲属的回忆,饮冰室复原了原有的格局。
一楼书房、资料室与会客厅相通,分成不同的功能区,有沙发,麻将桌、秘书办公桌等。
大厅西墙上悬挂着蔡锷将军的戎装油画肖像,书房大书桌旁有梁启超写作的蜡像,但制作皆崭新而匠气。
书房内复原了巨大的玻璃书橱,但书籍显系杂凑而成,不成体系。
二楼有居室、客房、起居室等。
楼中凑集的各色家具陈设,似非同时代原物,感受不到旧居当年的氛围。
由于1949年以后出现的文化断层,这种“整旧不如旧”的情况,是当今许多名人故居陈列中的通病。
有文章说梁氏后期著作多完成于饮冰室,其实不确,按年表推算,《欧游心影录》、清代学术概论》、《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主要著作完成于旧楼,《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辛稼轩年谱》(未完)等写作于饮冰室。
梁氏生前藏书,家属遵遗嘱于1930年永远寄存于北平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1954年,家属又将全部手稿捐赠该馆。
旧居与书斋:百年分合沧桑
天津梁氏旧居的两座小洋楼,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岁月中,经历了分分合合的历史变迁,折射出一个文化望族的沧桑。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主张君主立宪的他,曾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展开论战。
1912年民国成立,梁氏转而支持共和,于同年11月归国。
1914年,时任北洋政府币制局总裁的梁启超,从周国贤手中购得意租界西马路面积约4市亩的空地一块,开始营
建住宅,一年后定居天津。
我注意到梁氏长女令娴的丈夫也叫周国贤,是否系同一人有待查考。
10年后的1925年,院内西侧建起了饮冰室书斋。
但梁启超并未立即入住,曾一度租给朋友的中原公司作办公楼,后收回作为书斋。
据他的小儿子思礼回忆:“平时父亲为了安静写作,除了母亲和秘书(梁廷灿堂兄)外,很少允许我们孩子们到新楼去玩的。
我每次到新楼(饮冰室)都有一种受到嘉奖的感觉。
”
1929年梁启超逝世,家境衰落,梁夫人王桂荃以两万银圆将旧楼售予津门富商郝莲舫,梁家全部退居饮冰室新楼。
中间筑墙分为两院,门牌号也变成两个。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梁家子女星散,夫人保留饮冰室书房,将新楼其余部分租与恒昌绸布店,孤身株守于院内后楼。
1950年,梁夫人移居北京与子女团聚,以“梁氏亲属会”名义将饮冰室楼房院落整体售予公家,作价约为三千匹布。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梁夫人王桂荃在北京的住宅被抄家,两年后在一间阴暗小屋中辞世,终年85岁。
新楼和旧楼在1949年后相继成为公产。
先是有进城干部入住,后逐渐沦为大杂院,搭建了众多临时建筑,2001年筹办纪念馆时,共迁走91户居民和一个福利工厂。
2002年10月梁启超纪念馆在旧楼开馆,2003年又将饮冰室扩入,分隔七十余年的梁氏旧居,终于重新合为一体。
2012年8月6日北京风雨读书楼
章立凡,作者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