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一部分 专题二 专题综合训练(二) 含解析
2019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其参考答案14页word

2019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其参考答案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72分)注意事项: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案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第小题1.5分,共4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我国的氏族社会始于A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2、今桂林与长沙之间,历史上的水路交通最早开通于A战国 B 秦朝 C西汉 D隋朝3、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人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
”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A东汉 B曹巍 C唐朝 D北宋4、元朝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是图中的A (1)B (2)C (3)D (4)5、《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中关于社会经济的主张A互相矛盾 B大同小异 C完全一致 D互为补充6、甲午战争后,列强竟相对清政府代款,是为了(1)取高额回扣利息(2) 长期把持中国海关(3)进一步控制中国命脉(4) 扩大在华政治势力A、(1) (2) B (1) (2) (3) C (1) (2) (4) D (1) (2) (3) (4)7、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 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政治体制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 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的出路8、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是美国侵略中国新阶段的标志。
这主要是因为该政策A得到了列强的认可 B可使美国在华获得的权益居列强之首C表明美国承认列强的在华特权 D有利于美国加快侵华步骤9、武昌起义后,列强由准备武装干涉转为“严守中立”,导致这一变化的决定因素是A列强之间利益冲突,争执不下 B受到“门户开放”政策的约束C革命形势的发展超出列强的预料 D袁世凯出任内阁总理大臣足以应付局面10、列关于二次革、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都是国民党直接领导的 B都是为了维护辛亥革命C都反对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最终都未取得成功11、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功绩在于A确立了“民主”和“科学”的主导地位B批判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C揭开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D沉重打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权威12、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原因是A日本侵略军战线太长 B抗日根据地有力牵制敌军C中国人民抗日力量尚未充分发展 D英美主张接受“近卫声明”13、中共中央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三大口号,主要是针对A近卫关于“建立东亚新秩序”的声明 B汪精际集团公开叛国投敌成立伪政权C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前后的政策转变 D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破抗战14、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提出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1) 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2) 消灭封建剥削制度(3)农民基本利益(4)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A (1) (2)B (1) (2) (3)C (1) (3) (4)D (1) (2) (3) (4)15、中国共产党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急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条件中,不包括A没收官僚资本 B完成土地改革C合理调整工商业 D节减国家机构经费16、造成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多种因素中,主要的是A空前严重的自然灾害 B国际反共势力的破坏C“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反右倾”的后果 D苏联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17、1975年邓小平主持全面整顿的实质是A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B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C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 D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全党工作大局18、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C巩固和完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D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19、17世纪的英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2019届全国高考高三模拟考试卷历史试题(二)(解析版)

历史(二)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下表为不同史籍有关周朝“分封制”的记载。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王室子弟是周初分封的主体部分B.周朝只在初期进行了分封C.分封制有效地巩固了周朝的统治D.周王朝的分封制相当发达25.罗马法规定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关系人包括代理人、证人、鉴定人等,在民事诉讼中应承担陈述真实情况的义务,对故意违背真实义务的人处以“虚言罚”。
这表明罗马法()A.遵循私法至上B.重视诉讼程序C.注重诉讼诚信D.崇尚科学理性26.“中华民族”一词在《申报》首次出现是1912年。
到1919年底,在《申报》可检索到30条,平均每年不到4条。
1925年迅猛增加到81条,报刊的发行量也随之增加。
这主要是因为()A.西方民族观念的传入B.精英阶层的民族主义观念日渐成熟C.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D.报刊作为大众媒体更注重开启民智27.1875年,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成立(后更名为德国社会民主党),它以争取普选权和合法的议会活动为目标。
这一目标的确定()A.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相适应B.是对巴黎公社革命的经验总结C.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相违背D.导致了德国工人运动陷入低潮28.下图是1953年美国某刊物刊登的一幅有关当时美国对苏联政策的漫画。
此漫画客观上反映了当时()A.美苏争霸的态势进一步加强B.美国的冷战言论受到抨击C.苏联对美国已放弃军事对抗D.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29.黍和稷为同一类作物,黏性的叫黍,不黏的称稷。
2019届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一部分 专题三 专题综合训练(三) 含解析

专题综合训练(三)(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湖南长郡中学月考)晋人张载在《榷论》中说,政府选拔人才时“碌碌然以取世资”,因此,一些具有卓越才能人“直将伏死嵚岑(高峻山峰)之下”!这反映了该时期()A、皇帝征召把儒士排除在外B、察举制未能选出经世之才C、庶族及寒门才俊备受压抑D、士人壮志难酬而消极出世解析:选C。
材料中“取世资”表明选取世家大族做官,具有卓越才能人“直将伏死”信息,表明庶族及寒门才俊备受压抑,故选C项。
材料中“具有卓越才能人”看不出是儒士,故A项错误;汉代实行察举制,而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察举制与材料中“晋人”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直将伏死”不是消极出世,故D项错误。
2、(2018·株洲模拟)《晋书》记载:曹魏咸熙二年(256年),“令诸郡中正以六条举淹滞:一曰忠恪匪躬,二曰孝敬尽礼,三曰友于兄弟,四曰沽身劳谦,五曰信义可复,六曰学以为己”。
由此可知()A、儒学理念影响九品中正制度B、州郡中正官严格举荐人才C、中正官以门第为标准选拔人才D、曹魏时期中央集权加强解析:选A。
材料内容是关于曹魏时期中正官察举人才六条标准:忠、孝、友、谦、信、学,可见这些标准与儒学理念一致,说明儒学理念影响着九品中正制度,故选A项。
3、(2018·滨州模拟)秦置尚书于禁中,掌通章奏而已;自汉武帝后,尚书职权逐渐提高,但终两汉之世,尚书还是少府属吏,其位秩不过千石;到隋唐,尚书省已是政府里最高最大行政机构了。
尚书省演变历程表明()A、中枢权力机构逐渐成熟B、皇权相权矛盾尖锐C、古代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专制皇权高度发展解析:选A。
据材料“掌通章奏而已”“尚书职权逐渐提高”“政府里最高最大行政机构”可知,尚书省演变历程表明中枢权力机构逐渐成熟,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尚书省权力增强,而不是皇权和相权之间矛盾尖锐,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中枢权力机构成熟,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故C项错误;明朝时期,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专制皇权高度发展,故D项错误。
2019年高考全国卷Ⅱ文综历史试题档含答案解析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H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D选项符合题意。
商鞅变法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坏,A选项说法错误。
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只是水利工程发展的一个因素,并非主要因素,B选项排除。
交通运输网络畅通的说法与材料无关,也不符合当时的史实,C选项排除。
2.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统治的需要,C选项符合题意。
王国势力强大是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一个因素,巩固统治才是主要因素,A选项排除。
2019届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一部分 专题一 专题综合训练(一) 含解析

专题综合训练(一)(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广安二诊)吕思勉在《中国简史》中记述:“(两汉社会地方官吏)服官州郡,称其官署为本朝。
长官死,僚属都为之持服(守孝、服丧)”。
导致这一现象主要原因是()A、地方官职礼仪尚不够健全B、沿袭了分封时期诸侯观念C、上下级之间依附关系严重D、州郡地方官员权力普遍过大解析:选B。
解读题干材料,这一现象体现出两汉官员上下级关系受到分封制严格等级观念影响,而上下级依附关系是分封时期观念表现,故B 项正确,C项错误;由材料中现象不能得出地方官职礼仪整体状况,故A项错误;地方官员权力大不一定出现材料中现象,故D项错误。
2、(2018·德州模拟)乐在广义上包括诗歌、音乐、舞蹈,它们在氏族社会本来都是用以表达感情文化活动。
但到西周时,乐情感内容受到了很大限制,不同阶层人所用乐舞在规模、人数方面均有严格限制。
这一变化()A、遵循了孔子思想B、带有鲜明等级色彩C、体现出与礼对立D、导致了宗法制瓦解解析:选B。
根据题干中“不同阶层人所用乐舞在规模、人数方面均有严格限制”,可知具有鲜明等级观念,故B项正确;孔子生活在东周春秋末期,与题目中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礼乐制度主张从日常生活中对等级制度进行维护,与礼是相辅相成,故C项错误;礼乐制度是宗法制维护工具,故D项错误。
3、考古学家在河北临城县中羊村发现了属于战国后期赵国墓葬群,该墓葬群采取了聚族而葬方式,间距稠密,在2 250平方米范围内有150余座墓葬,分布整齐,排列有序。
可见当时()A、社会等级结构层次分明B、周天子宗族礼制下移民间C、地方宗族力量由弱变强D、地方宗族力量依然强大解析:选D。
题干材料“采取了聚族而葬方式,间距稠密,在2 250平方米范围内有150余座墓葬,分布整齐,排列有序”从数量和形式上,反映了地方宗族力量依然强大,故选D项。
2019届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一部分专题二专题综合训练(二)Word版含解析

专题综合训练 ( 二)( 时间: 45 分钟,分值: 85 分)一、选择题 ( 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题 4 分,共 48 分)1、(2018 ·黄冈质检 ) 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官员选任方面完好部是熟习文史法律的“文吏”。
汉初,训练有素的文吏仍旧占据着政治机构的主导地位。
武、宣之时,文吏依旧掌握着国家政权的主要命脉,而儒生已经从文化方面向整个社会开始浸透,文吏和儒生形成了对峙场面。
对此合理的解说是()A、汉承秦制,有所损益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贵族政治到文人政治D、黄老之术到霸王道杂之分析:选 A。
题干“汉初,训练有素的文吏仍旧占有着政治机构的主导地位”表示汉承秦制,“武、宣之时,文吏依旧掌握着国家政权的主要命脉,而儒生已经从文化方面向整个社会开始浸透,文吏和儒生形成了对峙场面”表示状况已经有所变化,应选A项。
2、(2018 ·石家庄质检 ) 秦朝此后,大臣给皇帝的上书多数在歌颂君主圣明的同时,想方设法地贬损自己,上书一般都以“臣等昧死”“臣诚愚鄙”等开头。
这说明()A、孔孟礼的看法全面传承B、“三纲五常”成为社会的广泛信条C、尊君卑臣成为政界常态D、儒学重申人的社会责任和道德涵养分析:选 C。
据资料“颂扬君主圣明的同时,想方设法地贬损自己”“臣等昧死”“臣诚愚鄙”可得出尊君卑臣成为政界常态,应选C项。
孔孟礼的看法全面传承,错在“全面”,故 A 项错误;“三纲五常”成为社会的广泛信条,错在“广泛”,故 B 项错误;资料只涉及君臣关系,没有人的社会任和道德涵养,故D。
3、《·翟方》:“方知能有余,兼通方法吏事,以儒雅法律,号透明相,天子甚器重之,奏事亡不妥意。
⋯⋯和二年春,惑守心,方不知所出。
上曰:‘朕怪君,何持容容之,将何以朕道群下?而欲久蒙尊之位,不哉。
’方即日自。
”资料表示 ()A、丞相位高重,皇组成了威B、丞相位高重,但命运掌握在皇帝手中C、以才能的大小作丞相任的准D、除了丞相,解决了相皇的威分析: B。
2019届高考历史第二次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及答案

2019届高三第二次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第Ⅰ卷(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假如你是古罗马一位执政官,当你遇到以下案子时,你判为合法的是()①主人拒绝为他工作了20年而要求给予自由的奴隶②一个夜里行窃的人被人当场杀死,但杀人者自称其行为合法③某平民将他大儿子财产的一部分分给其小儿子。
④拥有100个奴隶的罗马贵族,在急需劳动力时为了赚钱卖了20个奴隶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 D.②③④2.教皇子午线(图所示)是1493年5月在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仲裁下,将亚速尔群岛和佛德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子午线(实线)作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殖民地的分界线。
1494年,西葡两国又缔结条约,把这条线向西移动270里格(虚线)。
对该子午线表述正确的是①该线以西的殖民地主要划归西班牙②该线以东的殖民地主要划归葡萄牙③该线西移说明了教皇权威受到宗教改革的冲击④该线是环球航线开辟后对西葡势力范围的划分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3.18世纪,西方某位思想家希望人们“保持高度的警惕,以便在迷信和暴政重新在地球上冒头的时候,我们立即就能认出它们来,并借助的力量将迷信和暴政的种子铲除掉。
”横线上的文字是A.人文主义 B.理性 C.自由主义 D.法律4.“一切公职人员,都只应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薪金,并且毫无例外地可以随时撤换。
”材料所描述的措施出自于A.巴黎公社 B.人民公社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D.德意志帝国5.近代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是()A. 京张铁路B. 紫光阁铁路C. 京广铁路D.京沪铁路6.20世纪早期,一位旧派人士在抨击某运动时说:“近阅坊间之出版物,间有主张破除旧有伦教,毁裂吾国固有文学,以期改造一新社会者。
……青年学子,根植薄弱,骤睹新奇之说,易启混淆之心,于操行学业前途极有关系。
”这段材料从侧面反映了该运动的积极影响,其中不包括A.破除旧有伦教,冲击儒家思想B.变革文字语言,冲击封建文学C.提倡民主共和,抨击君主专制D.动员青年学子,革除社会旧弊7.有学者认为:苏联和东欧模式的失败主要是因为国有化与中央集权等传统方式无法化解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危机(石油危机、高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以美元为基准货币的固定汇率制度的失调等)。
2019届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一部分 专题五 专题综合训练(五) 含解析

专题综合训练(五)(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怀化期中)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记述“或谓后之入阁办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
曰:不然。
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
……吾以谓有宰相之实,今之宫奴也。
”材料旨在反映()A、内阁阁员持掌宰相之职B、内阁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C、实掌宰相之职是太监D、内阁和太监共掌宰相之职解析:选C。
据材料中“吾以谓有宰相之实,今之宫奴也”可知实掌宰相之职是太监,故选C项。
材料中“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
曰:不然”,表明A项错误;据所学可知内阁不是法定一级行政机构,故B项错误;材料未说内阁和太监共同掌握宰相之职,故D项错误。
2、《明实录》中记载明武宗勤于国事,即使外出巡游,所有奏章也要及时批答。
而在《明史》中则把他描述为“骄奢淫逸”昏君。
出现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A、史官个人才识B、史著编撰意图C、史料运用方式D、史著编撰体例解析:选B。
《明实录》是明朝官修史书,《明史》则是清朝学者编制史书,与史官个人才识无关,体现是官方编撰意图,故A项错误,B项正确;史料运用方式两部史书没有区别,故C项错误;史书编撰体例差异不会出现截然相反结论,故D项错误。
3、(2018·沧州联考)明朝万历年间,朝廷大臣按照明朝册立长子为太子原则,拥戴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而明神宗意欲立朱常洵为太子,遭到众臣反对,最后朱常洛立为太子。
这场国本之争反映了()A、文官体制对皇权制约B、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C、皇帝失去了太子册立权D、历朝遵循嫡长子继承权解析:选A。
材料“朝廷大臣按照明朝册立长子为太子原则,拥戴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而明神宗意欲立朱常洵为太子,遭到众臣反对,最后朱常洛立为太子”反映了文官体制对皇权制约,故选A项。
4、明清总督是兼管两省或三省事务高级地方官,“掌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综合训练(二)(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黄冈质检)秦代“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官员选任方面完全是熟悉文史法律“文吏”。
汉初,训练有素文吏仍然占据着政治机构主导地位。
武、宣之时,文吏依然掌握着国家政权主要命脉,而儒生已经从文化方面向整个社会开始渗透,文吏和儒生形成了对峙局面。
对此合理解释是()A、汉承秦制,有所损益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贵族政治到文人政治D、黄老之术到霸王道杂之解析:选A。
题干“汉初,训练有素文吏仍然占据着政治机构主导地位”表明汉承秦制,“武、宣之时,文吏依然掌握着国家政权主要命脉,而儒生已经从文化方面向整个社会开始渗透,文吏和儒生形成了对峙局面”表明情况已经有所变化,故选A项。
2、(2018·石家庄质检)秦代以后,大臣给皇帝上书大都在歌颂君主圣明同时,千方百计地贬损自己,上书一般都以“臣等昧死”“臣诚愚鄙”等开头。
这说明()A、孔孟礼观念全面传承B、“三纲五常”成为社会普遍信条C、尊君卑臣成为官场常态D、儒学强调人社会责任和道德修养解析:选C。
据材料“歌颂君主圣明同时,千方百计地贬损自己”“臣等昧死”“臣诚愚鄙”可得出尊君卑臣成为官场常态,故选C项。
孔孟礼观念全面传承,错在“全面”,故A项错误;“三纲五常”成为社会普遍信条,错在“普遍”,故B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君臣关系,没有强调人社会责任和道德修养,故D项错误。
3、《汉书·翟方进传》载:“方进知能有余,兼通方法吏事,以儒雅缘饬法律,号为通明相,天子甚器重之,奏事亡不当意。
……绥和二年春,荧惑守心,方进不知所出。
上曰:‘朕诚怪君,何持容容之计,将何以辅朕道群下?而欲久蒙显尊之位,岂不难哉。
’方进即日自杀。
”材料表明()A、丞相位高权重,对皇权构成了威胁B、丞相位高权重,但命运掌握在皇帝手中C、以才能大小作为丞相任职标准D、废除了丞相,解决了相权对皇权威胁解析:选B。
据材料中省略号前半段内容可知,翟方进在前一任皇帝在位时倍受信任和赏识,据省略号后半段内容可知新皇帝对翟方进不信任,因而翟方进自杀。
这说明丞相权力与命运根本上掌握在皇帝手中,B项符合题意。
4、(2018·广州综测)据研究,清明、重阳、春秋社日(祭祀土地神)、冬祭腊日(祭祀先祖)等传统节日,始于或兴盛于汉并在汉代形成定制。
这反映了汉代()A、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B、农业经济发展C、礼文化制度世俗化D、新儒学体系形成解析:选C。
在先秦时期祭祀主要是贵族特权,到了秦汉时期这些传统节日成为普通人习俗,体现了礼文化制度世俗化,故C项正确;材料与中央集权加强无关,故A项错误;虽然材料涉及了“祭祀土地神”但是与农业经济发展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与新儒学体系无关,故D项错误。
5、(2018·皖南八校联考)汉高祖“徙齐诸田,楚昭、屈、景,及诸功臣家于长陵”,汉武帝“徙郡国豪富至茂陵,赐迁徙者户钱二十万,田二顷”。
当时山东临淄有强宗大族,还被迫离开故地迁居到几千里地以外江南会稽。
这一举措()A、汲取了秦二世而亡教训B、增加了财政收入,壮大了军事实力C、削弱了中央对地方控制D、打击了地方势力,加强了朝廷力量解析:选D。
题干材料反映汉王朝迁徙地方“齐诸田,楚昭、屈、景,及诸功臣”“郡国豪富”“强宗大族”等豪族,以打击地方豪族势力,从而加强了朝廷力量,故选D项。
6、(2018·武汉重点中学考试)历史学家朱绍侯指出:东汉末年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当大规模自耕农举行起义时,豪强地主田庄中农民并没有响应。
作者意在说明,东汉豪强庄园经济()A、有利于推广新生产技术B、吸纳流民,维护社会稳定C、威胁中央集权,影响税收D、加剧土地兼并,激化矛盾解析:选B。
据题干材料“当大规模自耕农……农民并没有响应”可知东汉末年社会矛盾尖锐时,庄园中农民生活相对安定富足,故选B项。
材料未提及东汉庄园经济出现新技术,故A 项错误;庄园经济是东汉豪强、军阀称雄地方经济基础,威胁中央集权,而材料未提及,故C 项错误;材料体现是庄园经济下矛盾相对缓和而非激化,故D项错误。
7、董仲舒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而天道高远,凡人岂能领会,唯有天子是天与人之间媒介。
这反映了董仲舒()A、以刑辅德思想B、“大一统”思想C、三纲五常思想D、君权神授思想解析:选D。
解读题干,从“天道高远,凡人岂能领会,唯有天子是天与人之间媒介”,可知材料强调君主地位,故选D项。
材料没有体现刑法相关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统一内容,故B项错误;三纲五常是指约束人们日常行为规则,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
8、(2018·福州质检)中国古代赦免制度源远流长,战国时秦国多次颁布赦免令,秦始皇在位期间多年不赦,两汉时期记录在案大赦达140 余次。
这反映了()A、治国理念发生变化B、君主专制逐步加强C、法律制度日益完善D、外儒内法成为主流解析:选A。
据题干及所学,赦免制度是一种宽恕制度,秦始皇多年不赦,汉朝大赦达140余次,体现了从秦朝依法家思想治国到汉朝依儒家思想宽容治国转变,故A项正确。
战国秦国多次颁布赦免令,汉朝时大赦百余次,只有秦始皇多年不赦,不能说明君主专制加强,故B项错误;仅从赦免制度无法看出法律制度完善,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外儒内法,故D项错误。
9、董仲舒认为:“(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董仲舒意在强调()A、“天人合一”思想B、“君权神授”思想C、“天人感应”思想D、“弃恶从善”思想解析:选B。
根据材料“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可知董仲舒强调是“君权神授”思想,故选B项。
10、(2018·衡水模拟)汉初歌谣唱道:“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
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
”到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权威。
这一变化表明()A、黄老之学不能适应汉代社会发展B、儒家思想比道家思想更有利于社会发展C、统治思想变化促进了经济发展D、汉代社会发展推动了治国方略变化解析:选D。
据题干及所学,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政治大一统要求思想大一统,故选D项。
汉初黄老之学适应汉代社会发展,故A项错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适合不同时期汉代社会,故B项错误;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统治思想随之变化,故C项错误。
11、(2018·马鞍山质检)我国考古工作者曾在新疆、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汉代遗址和墓葬中发现了西汉纸残片;《后汉书·蔡伦传》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据此可得出正确结论是()A、依据考古可知西汉时期已发明了造纸术B、根据史料记载可以推断中国造纸术源于蔡伦C、蔡伦发明造纸术后,纸成为重要书写工具D、东汉时期是造纸技术发明和改进重要时期解析:选A。
材料中“考古工作者曾在……汉代遗址和墓葬中发现了西汉纸残片”信息说明西汉时期已发明了造纸术,故A项正确;《后汉书·蔡伦传》属于二手史料,不具有充分说服力,故B项错误;“蔡伦发明造纸术”说法不符合实际,故C项错误;综合材料可知汉代是造纸技术发明和改进重要时期,故D项错误。
12、(2018·合肥高三质检)二十四节气是古代用来指导农事补充历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独创文化遗产。
这一成就()A、推动了古代天文学发展B、促进了男耕女织小农经济形成C、反映了较浓厚迷信色彩D、体现了我国古代科学实用性特点解析:选D。
二十四节气是为指导农业而专门制定补充历法,反映出中国古代科技解决实际需要特征,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
……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董仲舒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正确反映。
虽然,从本质上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封建统治服务,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进步作用。
——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针对教化提出具体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倡导教化主要原因。
(10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如何正确理解董仲舒教化思想历史影响?(15分)解析(1)“主张”直接提取材料信息概括作答;“主要原因”要结合当时形势,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儒家自身主张和教化功能等方面分析。
(2)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思考。
答案(1)主张:办学校;教化人民仁、义、礼。
原因:适应统治需要;儒家重教化传统;教化本身功能。
(2)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封建思想统治,(或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使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更加巩固,(或社会影响更加扩大),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束缚和阻碍作用。
14、(2017·宜春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海昏侯刘贺,汉武帝刘彻孙子。
刘贺继承父位,被立为昌邑王。
曾经当过二十七天皇帝,宣帝时降封为海昏侯,移居豫章郡(今南昌)。
自2011年开始考古发掘至今,地处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已经出土了2万多件文物。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二是10余吨五铢钱、青铜器、漆木器等。
其中漆木器纹饰精美,数量繁多;三是编钟、编磬、排箫、笙和乐俑等;四是孔子屏风(描绘有孔子画像)、成堆简牍等;五是雁鱼灯、虫草、铜火锅和酿酒所用蒸馏器等。
参与此次考古发掘专家组如此评价这座大墓:“如此完整西汉列侯等级墓葬,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属首次发现,对于研究西汉列侯政治、经济等情况价值巨大。
从目前来看,海昏侯墓已经基本达到了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所要求标准。
”——引自新浪财经《海昏侯墓:穿越2 000年石破天惊》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出土文物入手,解读西汉时期海昏侯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信息。
(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论述合理) 解析首先表明观点,海昏侯墓发现为研究西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提供了大量实物佐证;其次,根据题干要求“从出土文物入手”对“海昏侯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进行逐一分析。
答案海昏侯墓发现,为研究汉代海昏侯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第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