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_速度_概念的高端备课_邢红军_胡扬洋
高中物理速度优质教案

高中物理速度优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
3. 能够应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 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速度公式的运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案、实验仪器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可通过提出问题或引入实例的方式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思考速度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并让学生讨论速度与时间、路程的关系。
二、讲解1. 介绍速度的基本概念,并给出速度的数学表达式:速度=位移/时间。
2. 讲解速度的计算方法:平均速度=总位移/总时间。
3. 介绍速度的量纲和单位: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s)。
4. 讲解速度方向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速度与方向的关系。
三、实验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测量小球在斜面上滚动的速度,让学生手动测量小球的位移和时间,计算出小球的速度,并与实际速度进行比较。
四、练习让学生进行速度计算的练习,包括简单的计算题和实际问题解决题,帮助学生巩固速度计算公式的运用。
五、拓展引导学生思考速度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情况,探讨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进一步拓展学生对速度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包括速度计算题和速度应用题,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所学知识。
七、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速度是物理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要求学生掌握速度计算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实验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速度的计算公式,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速度与方向、速度与加速度等问题,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_速度_概念的高端备课_邢红军_胡扬洋

有鉴于此,对 于 速 度 这 个 貌 似 没 有 任 何 问 题
的 物 理 概 念 定 义 进 行 重 新 梳 理 ,就 显 得 尤 为 必 要 .
2 教 学 设 计
速度概念须经由比值定义法得出已被普遍认
同,但怎样在 速 度 概 念 建 立 过 程 中 真 正 体 现 出 比
值定义法的精髓,还需 要 认 真 研 究.以 下 是 体 现 比
第 31 卷 第 11 期 2015 年 11 月
物理之友 FRIENDS OF PHYSICS
Vol.31No.11 Nov.2015
带电摆球漏电过程中平衡问题的探究
司德平 (河 南 省 郑 州 外 国 语 学 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河 南 郑 州 450001)
名师简介:司德平,中原 名 师,河 南 省 首 批 正 高 级 教 师、学 术 带 头 人、教 师 教育 专 家、教 育 科 研 专 家,郑 州 市 首 届 十 大 杰 出 教 师.任 河 南 省 教 育 学 会 中 学 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高中物理教学研究中心组成员,郑州 市 首 批 名 师 工 作室主 持 人.在 30 多 种 学 术 期 刊 上 发 表 教 育 教 学 论 文 170 多 篇,其 中 核 心 期 刊90多篇,有十篇论文被 《中 学 物 理 教 与 学》全 文 转 载.主 持 多 项 教 育 科 研 课 题,获国家级和省级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20多项,2008年出版专著《中学物 理 教 育 教 学 研 究 》.
高中物理必修1速度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1速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3. 能够应用速度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速度的数量符号表示;3. 速度的单位和换算。
教学难点:1. 速度的数学计算和应用;2. 速度的负值表示。
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尺子和计时器;3. 实验设备:小车、轨道。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引入:1. 利用实验装置展示小车在轨道上运动的过程;2. 提出问题:小车在运动时的速度是什么?二、学习速度的概念和定义:1. 介绍速度的定义:物体单位时间内所经过的路程;2. 讨论速度与运动方向的关系;3. 引导学生讨论速度的正负值表示。
三、速度的计算方法:1. 介绍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 路程 / 时间;2. 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测量小车的速度。
四、速度的单位和换算:1. 介绍速度的单位:米/秒、米/小时等;2. 演示速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五、实际应用:1. 提供实际案例,让学生通过计算速度来解决问题;2. 分组讨论并展示解答结果。
六、总结与评价:1. 总结速度的计算方法和单位换算;2. 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拓展活动:1. 带领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不同交通工具的速度差异。
教学反思:1. 学生是否能够理解速度的概念和数学计算方法;2. 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作业布置:1. 完成课堂练习题;2. 精读相关教材,准备课后复习。
教学反馈:1. 收集学生作业,及时给予批改和指导;2.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反馈。
_机械能守恒定律_的高端备课_邢红军_胡扬洋_李蓓

物理学作为一门大量运用数学语言的科学, 绝 也堪称点睛之笔, 从而使重力做功的物理意义得到
大部分物理量都以符号表达, 物理教学当然要使学 淋漓尽致的展现。
生学会理解符号、 运用符号并用符号来分析问题,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 还要充分注意物理符号对信息
[*本文系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 委 员 会 2013—
一、问题提出与分析
“机械能守恒定律” 在现行物理教材中被单列 一节, 它是在学生掌握功、 动能、 势能以及动能定 理之后, 为学生理解能量守恒定律奠定基础。 由于 机械能守恒定律内涵的抽象性、 条件的复杂性以及 应用的多样性, 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历史上诸多论者都对本节课展开讨论, 然而思路清 晰、 逻辑合理的教学设计尚未出现, 有鉴于此, 我 们展开了系统的研究。
量, 即将重力势能表达为 “mgh”, 将动能表达为
“ 1 mv2”。 2
这样可以避免符号的
“转译”
过程,
使
角度看, 这一关系其实应该称为 “势能定理”, 于 是有 mgh=- (mghO-mghA) ……②
传统教材与现行教材在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表 达式中, 明确使用了描述动能变化的 “动能定理”, 而在描述重力势能变化时虽然也使用了重力做功与 重力势能的关系, 但是没有明确地将其上升为一条 定理的地位。 这一问题貌似微小, 然而却不容忽 视。 学生不禁会问, 为什么不能像动能定理一样将 其定义为 “势能定理”?
二、教学设计与阐释
如图 1 所示, 我们提出的教学设计由以下三个 环节组成。
图1
我们希望通过三个依次递进又相互关联的教学 环节, 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教学开辟一扇新的窗 口。
(一) 创设问题情境的完整性 如前所述, 现行教材对问题情境的创设采取了 “物体沿光滑曲面滑下” 的形式, 然而这与传统教 材采用 “自由落体” 的情境一样, 并没有体现机械 能守恒定律中能量转化双向性的特点, 即仅有重力 势能转化为动能, 而没有动能向重力势能的转化。 鉴于此, 我们创设了光滑且对称的曲面内小球运动
速度高中物理优质教案

速度高中物理优质教案课题:速度教学目标:1. 理解速度的概念;2. 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3. 能够运用速度的概念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 速度的定义;2. 速度的计算方法;3. 速度与位移、时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 速度的概念理解;2. 速度的计算方法掌握;3. 速度与位移、时间的关系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教学实验装置;3. 教学参考书籍。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运动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讨论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如何产生的,并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解1. 介绍速度的概念,并引导学生理解速度的定义;2. 讲解速度的计算方法,包括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计算;3. 通过实例演示速度与位移、时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速度的运用。
三、实验教师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测量不同物体的运动速度,加深他们对速度的理解。
学生们可以通过实验数据计算速度,并与理论值进行对比。
四、练习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巩固对速度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掌握。
五、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速度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六、作业布置练习题,复习速度的计算方法,形成对速度概念的牢固掌握。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掌握速度与位移、时间的关系。
同时,通过实验和练习,学生对速度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得到增强。
希望学生能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物理学习能力。
高中物理速度教案

高中物理速度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速度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公式计算速度;2. 掌握速度与时间、位置的关系,能够分析速度变化的原因;3. 了解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能够区分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4.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速度计算和分析。
教学内容:1. 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速度与时间、位置的关系;3. 加速度和匀速运动、变速运动;4. 速度的实际应用。
教学重点:1. 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速度与时间、位置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加速度和匀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区分;2. 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速度计算和分析。
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示例和实验,深入讲解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实验:设计实验,观察速度与时间、位置的关系;3.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促进学生间的讨论和交流;4.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速度计算和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物理学中的速度概念,并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讲授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5分钟)1. 介绍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通过示例演示速度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过程。
三、实验探究速度与时间、位置的关系(20分钟)1. 设计实验:通过小车在直线上运动的实验,观察速度与时间、位置的关系;2. 学生参与实验,记录观测数据,并完成实验报告;3.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总结速度与时间、位置的关系。
四、加速度和匀速运动、变速运动(15分钟)1. 介绍加速度的概念和匀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区别;2. 引导学生思考加速度与速度的关系。
五、实际问题分析与解决(15分钟)1. 提供实际案例,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 学生分组讨论,完成案例分析,并展示解决方案。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点评。
拓展延伸:1. 学生可通过观察生活中的运动现象,进一步深化对速度和加速度的理解;2. 学生可以设计更多的实验,探究速度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高中物理《速度》教案

高中物理《速度》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1. 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速度和时间、速度和位移的关系。
教学难点:1. 速度的计算方法及实际应用。
2. 速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讲授相结合,示范引导,实验探究。
教学资源:教科书、课件、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一、引入:1. 讲解速度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速度。
2. 演示一个速度计算的例子,让学生感受速度的计算方法。
二、知识讲解:1. 介绍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包括平均速度和即时速度的概念。
2. 讲解速度与时间、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速度的含义和重要性。
三、实验探究:1. 进行速度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速度的变化规律。
2. 指导学生在实验中记录数据并计算速度,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
四、练习巩固:1. 给学生布置速度计算的练习题,让学生熟练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2. 提醒学生注意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速度对生活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 布置速度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 指导学生关注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课后反思:1.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
2. 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为下节课的教学改进做准备。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实践操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进一步加强实验探究的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应用。
物理高中必修一速度教案

物理高中必修一速度教案课题:速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难点:解决速度相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用具、实验器材、教学PPT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计算器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速度的概念,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意义和重要性。
2. 讲解:介绍速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讲解速度的单位和计算方法。
3. 实验: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掌握测量速度的方法。
4.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速度与运动的关系,让他们发现速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 训练:组织学生进行速度计算的例题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速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学生是否理解了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六、作业布置:1. 完成课堂练习题目。
2. 思考速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并写出一篇小结。
七、板书设计:速度的定义:速度=位移/时间速度的计算方法:v=Δx/Δt速度的单位:m/s八、教学反馈:学生对速度的理解程度如何?对速度的掌握情况如何?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以上为高中物理必修一速度教学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教 材 分 析 高中物 理 “速 度 ”一 节 是 高 中 物 理 教 材 首 章 “运动的描 述”中 的 核 心 内 容 之 一,也 是 学 生 学 习 质点、位移、坐标系之后遇 到 的 第 一 个 “复 合”物 理 量.由于该节是高中物理 “开 局 之 章”的 关 键 一 节, 关乎学生对高中物理学习内容与方法体系的适应 和接受,以及 物 理 学 习 信 心 的 建 立.因 此,本 节 教 学就很有必 要 彰 显 物 理 学 的 知 识 内 涵、方 法 特 征 与物理思想.如何有效 达 成 以 上 目 标,还 需 要 教 学 设计的系统思考. 怎样引入速度概念?现行教材从比较不同物 体运动的快 慢 入 手,提 出 一 种 观 点:不 同 的 运 动, 位置变化的快慢往往 不 同,也 就 是 说,运 动 的 快 慢 不同.要比较 物 体 运 动 的 快 慢,可 以 有 两 种 方 法: 一种是相同时间,比较 物 体 运 动 位 移 的 大 小,位 移 大,运动得快;另 一 种 是 相 同 位 移,比 较 所 用 时 间 的长短,时间短的,运 动 得 快.认 真 分 析 上 述 观 点, 我们发 现,“比 较 物 体 运 动 的 快 慢 可 以 有 两 种 方 法”的观点虽然在物理 本 质 层 面 是 正 确 的,但 这 种 观点却不符 合 物 理 的 教 学 规 律,也 不 符 合 学 生 的
值“s t
”后
,就 可
以有
效
地进
行比
较
了.
按照 这 一 思 路,汽 车 位 移 与 时 间 的 比 值 为
27.8m/s,人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为 10m/s,显然,
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比百米赛跑运动员
的速度更快,这样,位移 与 时 间 的 的 比 值 与 我 们 的
日 常 经 验 就 达 成 了 一 致 ,于 是 速 度 概 念 得 以 定 义 .
有鉴于此,对 于 速 度 这 个 貌 似 没 有 任 何 问 题
的 物 理 概 念 定 义 进 行 重 新 梳 理 ,就 显 得 尤 为 必 要 .
2 教 学 设 计
速度概念须经由比值定义法得出已被普遍认
同,但怎样在 速 度 概 念 建 立 过 程 中 真 正 体 现 出 比
值定义法的精髓,还需 要 认 真 研 究.以 下 是 体 现 比
较的对象,但 是 位 移 与 学 生 观 察 到 的 运 动 现 象 联
系更为紧密、更 为 直 观,而 时 间 则 不 易 直 接 感 知.
因此,把位移 作 为 速 度 大 小 的 直,在 高 速 公 路 上,汽 车 在 2s内 行 驶
了56m,百米赛跑运动员在10s内跑完了 100m 全
值定义法逻 辑 并 彰 显 速 度 特 征 的 教 学 设 计,共 分
为两个教学环节.
2.1 通 过 直 接 比 较 两 质 点 的 位 移 来 定 义
速度
为什么要以位移作为直接比较的对象来定义
速度而非把时 间 作 为 直 接 比 较 的 对 象?这是 因
为,如前所述,位移与时 间 虽 然 都 可 以 作 为 直 接 比
由速度概念的定义可以引申 出对 教 学 的思
·2·
考,这就是物理概念的 定 义 需 要 遵 循 内 在 的 逻 辑, 也就是要符合物理学科内涵与学生学习规律的双 重要求.如前所述,现行 教 材 在 教 学 伊 始 就 呈 现 两 条路线,对学生造成了 信 息 的 庞 杂 与 干 扰,这 就 有 违教学逻辑的简约性.尔 后 在 关 键 环 节 缺 失 了 “比 较要选取相同的标准”的 比 较 对 象,有 违 教 学 逻 辑 的完整性.这个似乎并 不 起 眼 的 问 题,实 则 反 映 了 教材编写者对比值定义法本质的理解有所缺憾, 从而可 能 导 致 学 生 学 习 过 程 逻 辑 思 维 环 节 的 缺 失 ,这 是 应 当 加 以 指 出 的 .
3 研 究 讨 论 从心理学 的 角 度 看,速 度 是 一 个 基 本 且 重 要 的科学 概 念,其 定 义 是 位 移 与 时 间 的 比 值,即v= s/t.这 在 成 人 看 来 可 能 是 个 很 简 单 的 概 念 ,但 对 儿 童来说却并 非 如 此.儿 童 最 早 产 生 的 速 度 概 念 并 非以 度 量 形 式 出 现,而 是 以 序 数 形 式 出 现 的[1].首 先提出这个 观 点 的 是 瑞 士 心 理 学 家 皮 亚 杰,他 认 为儿童对于 速 度 的 理 解 有 种 “超 越 ”的 直 觉,即 若 某运动物体 前 一 段 时 间 落 后 于 另 一 物 体,而 后 一 段时间却超 越 了 后 者,儿 童 会 认 为 超 越 物 体 的 速 度大于被超 越 物 体 的 速 度,若 运 动 物 体 始 终 落 在 另一物体之 后,儿 童 就 认 为 它 的 速 度 一 定 比 另 一 物体的速度小.也就是 说,儿 童 在 判 断 运 动 快 慢 时 表现出明显 的 位 置 决 定 论 倾 向,他 们 关 注 的 是 物 体位置的前 后 顺 序,因 而 儿 童 早 期 的 速 度 概 念 是 以序数形式出现的,直到 10~11 岁 时 才 能 达 到 度 量形式的水平.皮亚 杰 之 后,国 外 的 学 者 Cross和 Pitkethly[2]以 及 我 国 台 湾 的 学 者 黄 湘 武[3]、王 幸 雯和简淑真 对 [4] 儿童 速 度 概 念 的 发 展 进 行 了 拓 展 性的研究. 最新研究表明,在速度概念的获得中,位移 概 念处于优势维度,时间 概 念 处 于 非 优 势 维 度.这 在 其他一些强 度 量 概 念 的 研 究 也 有 类 似 的 发 现.对 于组成强度 量 的 两 个 广 延 量,学 生 对 待 的 程 度 是 不一样 的,确 有 优 势 维 度 和 非 优 势 维 度 之 分,比 如,组成密度概念的质 量 和 体 积,质 量 之 于 体 积 就 是优势维度.也就是说,儿 童 在 判 断 运 动 快 慢 时 表 现出 明 显 的 位 置 决 定 论 倾 向[5].因 此,在 速 度 概 念 定义中只能 采 用 位 移 与 时 间 的 比 值,而 不 能 采 用 时间与位移的比值,其 实 有 着 深 刻 的 心 理 学 背 景, 这是我 们 在 进 行 速 度 概 念 教 学 中 需 要 认 真 考 量的.
学习规律. 这是因为,当 深 入 分 析 学 生 建 立 速 度 概 念 的
认知机制时,首 先 需 要 思 考 学 生 建 立 速 度 概 念 时 的感觉、知觉乃至表象 是 以 位 移 为 支 撑,还 是 以 时 间为支撑?显 然,学 生 所 观 察 到 的 物 体 运 动 快 慢 主要是物体位移的变 化,这 一 变 化 具 有 直 观 性.与 位移相比较,学生对时间 的 感 知 却 远 远 不 如 所 “观 察”到的位 移 变 化 更 明 显,同 时 也 难 以 精 确 衡 量. 这样,就决定 了 速 度 概 念 定 义 的 最 佳 方 式 只 能 是 在相同时间 内 比 较 物 体 位 移 的 大 小,而 不 是 采 用 位 移 相 同 ,比 较 所 用 时 间 长 短 来 定 义 的 方 式 .
名师简介:邢红军,首都 师 范 大 学 物 理 系 教 授,博 士,物 理 课 程 与 教 学 论 博 士生导师.教育部全国 高 校 教 师 网 络 培 训 中 心 特 聘 教 授,北 京 市 教 委 高 师 培 训 中心“大学教学 技 能 ”主 讲 教 师.1986 年 以 来,先 后 在 《教 育 研 究 》、《课 程 · 教 材·教法》等刊物上发表论 文 210 篇,出 版 著 作 12 部.1996 年 被 授 予 河 南 省 优 秀教学标兵,1997年获河南省优质课教学“特等 奖”.2013 年 获 北 京 市 基 础 教 育 教学成果二等奖.
① 本文系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 研 究 所 “十 二 五”课 题 “高 中 物 理 必 修 教 科 书 中 科 学 方 法 的 呈 现 研 究 ”(KC2014- 049)阶 段 性 成 果 之 一 .
·1·
VoNlo.v31.2N0o1.511
物理之友 FRIENDS OF PHYSICS
“比较要选取相同的 标 准”是 比 值 定 义 法 的 根 本要求,但并非比值定 义 法 应 用 的 首 要 步 骤,这 是 在应用 比 值 定 义 法 定 义 物 理 量 时 需 要 明 确 的 一 点.现行教材在应用比 值 定 义 法 定 义 速 度 时 提 出: “那 么 ,怎 样 比 较 汽 车 与 百 米 赛 跑 运 动 员 的 快 慢 呢 ? 这 就 要 找 出 统 一 的 比 较 标 准 .物 理 学 中 用 位 移 与 发 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这就是速度(velocity),通 常用字母v 代表 .”
摘 要:高中物理 速 度 概 念 的 引 入 存 在 “相 同 位 移 比 时 间”和“相 同 时 间 比 位移”两种思路,研 究 表 明,以 时 间 作 为 直 接 比 较 对 象 是 不 符 合 学 生 认 知 规 律 的.在比值定义法的内涵与逻辑下,位移应作为定义 速 度 的 比 较 对 象,而 时 间 是 比 较 的 标 准 ,其 背 后 有 着 深 刻 的 心 理 学 原 因 .
第 31 卷 第 11 期 2015 年 11 月
物理之友 FRIENDS OF PHYSICS
Vol.31No.11 Nov.2015
带电摆球漏电过程中平衡问题的探究
司德平 (河 南 省 郑 州 外 国 语 学 校 ,河 南 郑 州 450001)
名师简介:司德平,中原 名 师,河 南 省 首 批 正 高 级 教 师、学 术 带 头 人、教 师 教育 专 家、教 育 科 研 专 家,郑 州 市 首 届 十 大 杰 出 教 师.任 河 南 省 教 育 学 会 中 学 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高中物理教学研究中心组成员,郑州 市 首 批 名 师 工 作室主 持 人.在 30 多 种 学 术 期 刊 上 发 表 教 育 教 学 论 文 170 多 篇,其 中 核 心 期 刊90多篇,有十篇论文被 《中 学 物 理 教 与 学》全 文 转 载.主 持 多 项 教 育 科 研 课 题,获国家级和省级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20多项,2008年出版专著《中学物 理 教 育 教 学 研 究 》.